郭台铭用人铁则大揭秘

合集下载

中层领导培训-人才选用育留

中层领导培训-人才选用育留

小工厂怎么会进入福特先生的视野?福特先生说:“人
才难得,因为那里有思坦因曼思。”
人才概述
选人篇
用人篇
育人篇
留人篇
第一节
人才的重要性
5
古今中外,人才的重要性都不言而喻。古人很早就认识到了人才的重要性。在我国历史上,历代思 想家、政治家都认识到“为政之要,惟在得人”,发出了“千军易得,一将难求”的感叹。
(一)选人勿苛刻,适合即可
(二)避免“俄罗斯套娃”现象
(三)要亲自考察人才
(四)全方位考察人才
人才概述
选人篇
用人篇
育人篇
留人篇
第三节
选人的原则
14
(一)选人勿苛刻,适合即可
从岗位适配的角度来看,选人——只选对的,不选贵的。刘邦和项羽争夺天下,手下有这样一帮人:樊哙是 杀狗的屠夫,灌婴是布贩,娄敬是车夫,彭越是强盗,周勃是吹鼓手,韩信是待业青年。陈平一开始跟魏王混, 混不下去,看到项羽猛,就又去投奔项羽。但在项羽那混的不是很好,于是又跑去找刘邦跟刘邦混。如果按照 现在某些苛刻的选人标准,一个也选不上。
【尧对舜的考察】
《史记•五帝本纪》记载,尧是帝喾的儿子,是一 位贤明的部落领袖,他要大臣举荐继任者,四岳(即 四个部落首领)推荐舜。根据是,舜的父亲顽,母亲 嚣,弟弟傲,舜皆和以孝,进之于善,这样的人不至 于奸恶;舜20岁时,就以孝而闻名天下,尽管舜享有 好名声,但尧对此并不放心,表示“吾其试哉”,再 确定其继承人地位。
人才概述
选人篇
用人篇
育人篇
留人篇
第三节
选人的原则
19
【故事:魏文侯选宰相】
李悝是魏文侯时的重要人物,他是孔门高徒子夏的学 生,文武双全。魏文侯攻下中山后,派李悝前往镇守。 但李悝终究还是比较滑头,没有明说,却拐弯抹角地说: “其实哪个人比较适合当宰相,是容易看出来的,只是

郭台铭语录关于人才

郭台铭语录关于人才

郭台铭语录关于人才(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唯美句子、经典句子、励志句子、名人名言、搞笑说说、个性说说、语录大全、祝福短语、生活短句、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tore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data, such as aesthetical sentences, classic sentences, inspirational sentences, celebrity quotes, funny words, personalized words, quotations, blessing phrases, life sentences, other data,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郭台铭语录关于人才1.我找不到管理一百万人的书,在台湾也仅有郝柏村带过万人的部队!——郭台铭一语道破鸿海管理的困境。

郭台铭的强势管理

郭台铭的强势管理

郭台铭的强势管理第一篇:郭台铭的强势管理郭台铭的强势管理近日,有两件事让有着“代工之王”美称的的富士康集团董事长郭台铭再次进入我们的视线,一件是4月24日至4月27日员工的“二连跳”身亡事件,一件是5月2日,郭台铭因为其庞大的代工王国而被美国《外交政策》杂志列举为全球500大最有影响力人物。

让我们仔细分析这两件事的联系:郭台铭以其极其严格的强势管理方法,让庞大的富士康王国高效,有序地运行,造就了代工王国的传奇。

但这近乎军事化的管理无形中让公司与员工产生了严重的矛盾,如跳楼事件的再三出现。

对此,我们必须说,郭台铭的强势管理利弊共存,这种管理需要更加的人性化才能减少弊。

不过,本文不细究郭台铭强势管理造成的弊,着重于分析郭台铭是通过怎样的强势管理来促成富士康高效快速的执行力,从而造就“代工王国”的。

那么,郭台铭是通过怎样的强势管理来促成富士康卓越的执行力呢?一,下增强员工对自己的忠诚度和信赖度。

在企业发展过程中郭台铭的战略性眼光增强了下属对他的信赖。

首先,郭台铭能够准确洞察市场的需求,上世纪70年代建设模具厂、90年代进入应用空间广阔的连接器市场,此后进入电子产品制造领域,无不显示了郭台铭的战略远见;其次,郭台铭能凭借独到的眼光发现有潜力的客户,一个很好的例子是,1995年,迈克尔•戴尔到访华南后,郭台铭抓住时机安排了戴尔参观了他的工厂, 当时戴尔公司尚未跻身全球五大个人电脑厂商之列,富士康也未曾与戴尔合作过,而如今富士康已成为戴尔最大的供应商之一。

通过深入一线,带领属下从事困难的工作,树立模范的领导形象。

郭台铭层说过一句话:做一个主帅,用行动表现,胜过讲一百篇演讲。

美丽的词藻,倒不如以身作则。

我认为员工对经营层的信任都是从这方面开始的。

”的确,领导者要带领团队在第一线作战,这才能形成真正的领导力。

如03年非典时期,很多工程师都离开公司,但大单又还有很多未完成,正是这时,郭台铭深入一线——在生产车间指导员工,大大增加了员工的信心和对他的信赖。

郭台铭:喜欢用没有退路的人

郭台铭:喜欢用没有退路的人

44 | 中国商人 CBMAG 业界流传着一句话:郭台铭喜欢用没有退路的人。

一名鸿海内部员工观察郭台铭用人的一大原则,就是看他有没有卖命的决心,而没有退路的人通常都愿意全力以赴。

给已经吃饱的人一碗饭吃,不但用处不大,他也不会感激你,但是给饿肚子的人一碗饭吃,他不但会全力以赴,而且还会感谢你。

这也是郭台铭用人的一大法则。

一位拜访过鸿海的人分享了一段他和鸿海人吃饭的经历。

郭台铭刚到餐厅就得回办公室,剩下的一桌人从七点等到九点,这段时间没人敢点菜。

因公务缠身而迟到的郭台铭回到餐厅赶紧点菜,上完菜之后带头夹菜吃,因为他知道,自己动了筷子,饥肠辘辘的大家才会开始吃。

而郭台铭看到大家开始吃,就放下筷子不吃了,开始和大家谈他喜欢用没有退路的人的计划,期间不停地吩咐厨房上菜。

等大家都吃饱了,郭台铭才把每个盘子里吃剩下的菜拌到一起吃下去。

这位人士说:“郭台铭帮大家张罗饭菜,但自己却吃剩下的,大家看在眼里,人心就是这样被买走的。

”郭台铭承认鸿海没有品牌,但人才、速度、成本、质量是鸿海四大竞争利器,其中人才是排第一位的。

在鸿海,管理层的薪水加上配股,是电子业福利最佳的公司之一。

郭台铭说,他不懂模具,但他会用人,会用专家。

尽管鸿海是以模具起家,但郭台铭很清楚,善用人才才是奠定鸿海几十年来持续成长的基础。

郭台铭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千军易得,一将难求”。

每当有人问起鸿海最大的挑战,郭台铭一定毫不犹豫地回答:“人才。

人才的选拔和培育,是一个企业永恒的难题。

”在投资人才方面,郭台铭一向舍得花钱。

以最早推动的“凤凰计划”为例,鸿海为了引进光通讯专家,公开在媒体上刊登年薪1000万元的广告,外界看见了郭台铭寻找人才的大手笔,也看到了他做事的决心。

更重要的,不是老板敢给,而是敢于要求员工。

有一个段子:鸿海的一名主管向郭台铭通报欧洲的货出了问题,需要自己亲自去解决。

郭台铭一方面赞许主管到第一线解决问题的决心,同时也明白告诉他,机票要自理。

不必铁血也能成就霸业

不必铁血也能成就霸业
服 ,全 身 湿 透 后 几 乎 露 点 , 幸 好 郭 台 强
跃 。 一 个 失 意 ,一 个 得 意 ,兄 弟 相 比 之
下 ,郭 台 强 的 影 响 力 与 人 气 似 乎 正 在 水
涨 高。
赶 快 拿 毛 巾 ,包 住 老 婆 解 围 。 作 风 不 同 : 偏 好 人 性 管 理 与 爱 的

祝 生 日 ,邀 请 近 百 位 朋 友 参 加 , 并 包 下
台 北 圆 山 饭 店 泳 池 举 行 派 对 。 其 间 , 罗 玉 珍 出 其 不 意 地 , 纵 身 一 跃 跳 进 游 泳 池 内 ,让 全 场 都 吓 一 大 跳 ,但 派 对 气 氛 也
顿 时 升 温 。 由 于 罗 玉 珍 身 穿 水 纺 纱 礼
见 , 连 对 郭 台 强 教 养 小 孩 也 有 不 同看 法 。
相 对 于 郭 台 铭 二 十 四 / 时 投 入 工 作 , 郭 台 J 、 强 相 当 愿 意 花 时 间 , 除 了 参 与 小 孩 学 校 家 长 会 ,还 担 任 志 工 。 有 一 次 ,他 甚 至 花 三 台 铭 在 鸿 海 股 东 会 上 拿 出来 “ 理 ”一 番 , 修

位 是 总 站 在 高 处 ,为 万 人 谋 福 利
的 帝 王 , 一 位 则 是 永 远 浪 漫 , 甚 至 可 以 为 一 个 朋 友 奔 走 卖 力 的 人 ,这 两 个 极 端
不 同 的 人 ,却 是 打 从 同一 娘 胎 出 生 的 兄
后 , 大 家 就 一 起 吃 饭 喝 酒 , 还 会 打 打 闹 闹 , hg 到 脱 光 衣 服 , 最 后 拿 报 纸 遮 ih
个 月 在 淡 水 聚 会 两 、 三 次 , 每 次 赛 完 车

五大秘诀让富士康成功

五大秘诀让富士康成功

五大秘诀让富士康成为世界第一代工厂发布时间:2010-12-5 14:14:03 来源:中国压铸网-打造中国压铸行业网上贸易旗舰信息中心文字【大中小】富士康科技集团创立于1974年,总裁郭台铭先生,主要业务为电子代工服务,服务的客户囊括共同设计(JDSM)、共同开发(JDVM)等。

富士康科技集团是全球3C(计算机、通讯、消费性电子)代工领域规模最大、成长最快、评价最高的国际集团。

2010年5月,郭台铭向外界披露,富士康在全球共拥有员工90万人,其中大陆80万人,此时,富士康已是浩浩荡荡的百万大军。

这个数字让人们惊叹,从2007年金融危机前的70万人增加到90万人,平均每年增加10万人。

在别人因金融危机订单减少需要裁员的时候,富士康的订单反而多了起来,员工人数也大幅度增加了。

总结富士康成功的秘诀主要有五个:秘诀一:活用汽车业的know-how架构生产线。

不局限于电脑代工,积极争取订单。

因此,游戏机、MP3也成为富士康的代工项目这和以电脑代工为主的广达与华硕,或以手机、数码相机代工为主的伟创力的运营模式有很大不同。

富士康代工PS2的时候,由日本协助建立生产线;到了PS3,富士康已有能力自行建构生产线了。

富士康除了请来机器制造业的日籍技术员之外,还活用汽车业生产线的know-how模式,特别是从汽车界挖角,例如原富士康总经理戴丰树,就是郭台铭亲自从汽车零件大厂AISIN精机公司挖过来的。

秘诀二:所需材料、零件、软件,都通过垂直整合内制。

富士康代工所需要的零件几乎全都内制化,包括软件都能内制,同时并购“奇美通讯”以建立内制化软件研发与资讯流。

垂直整合,连材料都自行生产,让富士康成为世界第一代工厂。

富士康超越了一般电子代工企业的经营范围,除了零件研发之外,研发重点还向上游延伸,包括镜头等光学仪器的制造技术、汽车零件的制造技术、生产线的无人化技术,都是其未来内制化的重点。

秘诀三:模具设计力与速度优势。

富士康从生产树脂的塑胶组件起家,对于模具的开发,具有深厚的基础,其于2000年在东京成立关系企业Fine Tech公司,由对精密模具与铸型相当有研究的东京大学名誉教授中川威雄管理。

电子书-商-郭台铭用人铁则大揭秘

电子书-商-郭台铭用人铁则大揭秘

郭台銘用人鐵則大揭秘鴻海集團在過去十年營業額成長100倍,2006年營業額上看1兆,郭台銘創造鴻海經營傳奇的背後,靠的是他獨到的用人鐵則……《數位時代雙週》張殿文我不懂模具,但是我會用人、會用專家,我們公司的機械博士超過幾十位!」這是鴻海集團董事長郭台銘的自謙之詞,儘管鴻海是以模具起家,但郭台銘很清楚,善用人才,才是奠定了鴻海三十年來持續成長的基礎。

十年前營業額才突破一百億新台幣,鴻海集團二○○六年已上看一兆的營業額,成長整整一百倍,從電腦、通訊、消費性電子等3C產業揮師長驅、開疆闢土,繼續布局汽車、通路、數位內容等6C產業領域,鴻海集團內一位副總不只掌管百億新台幣事業,已經能夠掌管千億的事業,也成就了鴻海在台灣電子業史上霸業。

敢用——鴻海把人才變將才以二○○六年鴻海集團旗下最大的一塊事業版圖「富士康」控股公司為例,總經理戴豐樹擁有東京帝國大學博士學位,並且在豐田汽車工作八年,當時有人就懷疑做車子的,能把手機做得好嗎?但郭台銘認為,「車子的零件有兩千多種,但手機只有兩百多種,你說做得起來嗎?」果然從歐洲關鍵零件到美國設廠,戴豐樹一開始就參與手機的全球布局,五年間鴻海創造出營收大約是兩千億新台幣的超級大餅,也是鴻海二○○六年成長最快速的部門。

從○到九十分很容易,而從九十到一百分很難,這是一般外界的看法,但是善用人才,每一位鴻海大將擴張版圖、盡情發揮,卻讓鴻海可以從九十分繼續成長到兩百分、四百分、八百分,讓外界不敢懷疑郭台銘達到「兩兆營收」的目標。

「相較於其他IT界領導人培養的是人才,郭台銘培養的是將才!」前戴爾亞太採購總經理方國健浸淫台灣IT界二十多年,一語道破今天鴻海對於人才的重視和使用。

郭台銘常掛記的一句話,就是「千軍易得,一將難求」,每次有人問起鴻海最大的挑戰,郭台銘一定毫不猶豫地回答:「人才。

人才的選拔和培育,是一個企業永恆的難題。

」也難怪在投資人才方面,郭台銘一向捨得花錢。

以最早推動的「鳳凰計畫」為例,鴻海為了引進光通訊專家,公開在媒體上刊登年薪一千萬的廣告,外界看見郭台銘尋找人才的大手筆,也看見郭台銘做事的決心:進軍新產業,第一件事情就是找人。

富士康是如何炼成的

富士康是如何炼成的

富士康是如何炼成的核心提示:富士康就是一个庞大的“转包企业”,为保守客户的商业机密而不公开自身的业务范围。

关于富士康,类似“世界最大电子代工企业”的报道常见诸报端。

笔者1988年在国际金属模具相关会议中结识了郭台铭会长,从那时算起已有20多年的交情。

从大学研究工作退休后,笔者即赴富士康担任技术顾问,2000年由郭会长出资,在日本设立了产业技术开发公司Fine Tech。

刚刚认识郭会长时,富士康还是一个位于台北郊外,只有200多员工的小工厂,如今已成长为在中国拥有120万员工,营业额超过9兆日元(约合人民币6000亿元)的超大型企业。

整个过程中,笔者见证了一个超越现实的企业成长传说。

简而言之,富士康就是一个庞大的“转包企业”,为保守客户的商业机密而不公开自身的业务范围。

虽然会因此出现形形色色的不实传闻,但富士康并没有魔法,在我看来,只是专注于生产工艺的制造业企业中的其中之一。

换言之,正是其对生产制造工艺的专注度,才使它得以发展壮大至今。

发展不是魔法笔者主要从事制造业基础中的机械零件的加工技术开发研究。

就笔者看来,在拥有此类生产工艺的制造企业中,富士康的确是超大规模的。

富士康的主要业务是电子代工。

当年IBM主板制造部门独立后,开始接受制造其他公司的订单,开创了电子代工的先河。

1974年,郭台铭和其他数人创立了富士康,最开始以制造用于电器的树脂模具为主(见图1)。

此后,在台湾电脑配件制造业的成功趋势下,富士康也开始积极涉足连接器制造。

除此以外,还响应中国的改革开放政策,迅速进入大陆市场。

富士康(Foxconn)的名称即为“狐狸(Fox)”和“连接器(Connector)”的组合。

借电脑连接器业务,富士康开始和康柏等个人电脑厂商合作,在主流台式个人电脑制造业崭露头角。

中国工厂的规模也由此急速扩大,业务量达到了全世界台式电脑总量的四分之一。

富士康以此为契机成功跻身电子代工新兴企业,随后如前文所述,其业务一路势如破竹,深入到电子通讯设备制造的方方面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郭台铭用人铁则大揭秘
“我不懂模具,但是我会用人、会用专家,我们公司的机械博士几十位!”这是台湾鸿海集团董事长郭台铭的自谦之词,尽管鸿海是以模具起家,但郭台铭很清楚,善用人才,才是奠定鸿海三十年来持续成长的基础。

十年前营业额才突破一百亿元(新台币,下同),鸿海集团2006年已上看一兆的营业额,成长整整一百倍,从计算机、通讯、消费性电子等3C产业挥师长驱、开疆辟土,继续布局汽车、通路、数字内容等6C产业领域,鸿海集团内一位副总不只掌管百亿的事业,已经能够掌管千亿的事业,也成就了鸿海在台湾电子业史上的霸业。

□敢用——鸿海把人才变将才
以2006年鸿海集团旗下最大的一块事业版图富士康控股公司为例,总经理戴丰树拥有东京帝国大学博士学位,并且在丰田汽车工作八年,当时有人就怀疑做车子的,能把手机做得好吗?但郭台铭认为,“车子的零件有两千多种,但手机只有两百多种,你说做得起来吗?”果然,从欧洲关键零件到美国设厂,戴丰树一开始就参与手机的全球布局,五年间鸿海创造出营收大约两千亿的超级大饼,也是鸿海2006年成长最快速的部门。

从0到90分很容易,而从90到100分很难,这是人们通常的看法,但是,善用人才,每一位鸿海大将扩张版图、尽情发挥,却让鸿海可以从90分继续成长到200分、400分、800分,让外界不敢怀疑郭台铭达到“两兆营收”的目标。

“相较于其它IT界领导人培养的是人才,郭台铭培养的是将才!”前戴尔亚太采购总经理方国健浸淫台湾IT界二十多年,一语道破鸿海对人才的重视和使用。

郭台铭常挂记的一句话,就是“千军易得,一将难求”,每次有人问起鸿海最大的挑战,郭台铭一定毫不犹豫地回答:“人才!人才的选拔和培育,是一个企业永恒的难题。


也难怪在投资人才方面,郭台铭一向舍得花钱。

以最早推动的“凤凰计划”为例,鸿海为了引进光通讯专家,公开在媒体上刊登年薪一千万的广告,外界看见郭台铭寻找人才的大手笔,也看见郭台铭做事的决心:进军新产业,第一件事情就是找人。

□敢给——经理级年收入三百万
郭台铭是个敢给的老板,鸿海集团的薪水加上员工配股之后,经理级的主管薪水加红利,一年约有近三百万新台币的水准,副总经理级以上的年收入更逼近千万新台币,是电子业福利最佳的公司之一。

也难怪业界称郭台铭是台湾电子业“最敢给”的老板,但鸿海土城、深圳办公室都相当简朴,郭台铭强调,“我没有个人物质享受的兴趣,但是为了提升企业的竞争力,在投资设备和人才方面,从不吝于花钱。

”只要是世界上最先进的设备、最顶尖的人才,不管开价如何,鸿海都会想办法购买。

像鸿海并购了奇美通讯之后,为了要留住前奇美通讯总经理池育阳等具研发及行销专才的人才,史无前例以发行富士康国际控股(FIH)“折价增资股”方式,礼遇奇美通讯的经营团队。

简单地说,就是郭台铭让员工用折价现金增资,成为另一种技术入股的
模式。

员工拿出现金入股,让员工与公司荣辱与共,成为惜才、留才的另一种方式;对外而言,也排除市场对员工认股可能会稀释公司获利的担心。

从这个角度来看鸿海每年的尾牙活动,主要就是宣示“老板敢给”的决心,像2005年一个尾牙晚会上就送出包含股票及现金共四千多个奖项,总市值近四亿元。

郭台铭承认鸿海没有品牌,但人才、速度、成本、品质是鸿海品牌四大竞争利器,而其中人才排第一位。

不过,更重要的是,老板敢给,更敢要求员工。

鸿海连续11年每年30%的成长,并非凭空而来。

“报告董事长,我出到欧洲的货出了问题,我要亲自去解决,”一名主管向郭台铭紧急通报,而郭台铭一方面点头赞许主管到第一线解决问题的决心,也同时明白告诉他:“机票钱你要自己出。

”这也说明了郭台铭赏罚分明的一面,“我发奖金的时侯,就是我裁人的时侯!”这是郭台铭留下的另一句用人名言,因为有赏也有罚,“总不能公司开始赔钱的时侯,才开始裁员吧!”郭台铭强调。

□会用——让人才掏心掏肺效忠
如果说科技业中,“人才”和“技术”是一体两面,鸿海集团在台湾、美国、日本至今共取得超过1100项专利权,是鸿海可以稳做全球最大计算机连接器供货商的关键,也说明了鸿海霸业背后人才之扎实。

为了实践全球化的布局和野心,郭台铭不惜重金买人,但却不迷信专家,是郭台铭用人最特别之处。

“走出实验室就没有高科技,只有执行的纪律,”郭台铭强调,一个能够适应创新与变革环
境的人才,也必须具备“负责任、肯学习、勤动手、不怕错、守纪律、重团结”的六大条件。

□敢花——花钱是为了公司进步
郭台铭从不吝啬把钱花在投资人才和添购先进设备上,他认为唯有长期投资和发展人才,才是台湾全球化布局成功的重要关键。

“所以,外界说花钱是我的一种享受,还不如说花钱是我的一种追求,这就是我的哲学。


也是因为有执行力,所以鸿海敢长期规划。

在人才的培育方面,鸿海把眼光放远,在台北、美国、中国大陆都有所谓的“世干班”(世界干部训练班),为了将员工培养成国际化的人才,让他们去海外受训,为此花费上千万美元。

除此之外,方国健认为,郭台铭除了能提供傲视业界的工作奖励外,让员工适才适任,也是许多人才不畏其“霸气”而投效的重要关键。

曾在鸿海任职二十年、替鸿海打过无数场专利官司的鸿海法务长周延鹏就回忆,他会选择进入当时经常挨告的鸿海工作,就是因为应征时,郭台铭对他说:“你只要把IP(智财权)跟投资搞好,以后路就广了。

”周延鹏说:“当时我就知道,只要熬过来,我就会不一样了。


不过,像外国公司也很敢给,也赏罚分明,但可能连西方管理学家都搞不懂,为什么有一群优秀的人才愿意卖命,赚了钱之后还不停歇,让鸿海帝国可以越来越大?
关键在于“以身作则”的力量。

除了“赏罚分明”是郭台铭刻意树立分辨是非对错的企业价值观之外,“以身作则”也是郭台铭带领员工重要的方法之一,郭台铭强调,“以身做则”不是事必躬亲、不是事事要管,而是身先士卒、一马当先。

他更要求员工不分层级,一起投入研究创新、挑战困难,这点和西方管理学强调的“分工授权”不太相同。

一位拜访过鸿海的人士就分享了他和鸿海干部吃饭时的经验。

有一次他到郭台铭常去的餐厅吃饭,郭台铭说去办公室一下子,却让大家从七点多等到九点。

这段时间,没有人敢点菜动筷子。

而公务缠身来迟的郭台铭,一看大家都没点菜,除了赶紧叫菜,他也会先起头夹菜吃,因为他知道自己一动,饥肠辘辘的大家才会开始吃,而郭台铭看大家开始动筷子,就放下筷子不吃了,和大家边吃边谈他的计划。

但郭台铭也时时注意什么菜吃完了,叫厨房赶快再上菜,等大家都吃饱了,就会看到郭台铭把每盘剩下的菜,倒在碗里拌一拌,就这样咕噜咕噜吃下去,这名人士对媒体提出他的观察,“郭台铭帮干部张罗饭菜,但自己却吃剩的,干部看在眼里,人心就是这样被买走的。

”更让人惊讶的是,在酒足饭饱之际,大家想着今天终于可以好好休息了,忽然间郭台铭的声音传进大家的耳里:“十点半要开会的去准备一下。

”一名在鸿海长达二十年以上的干部就指出,看了老板赚钱之后没有放进自己的口袋,几乎全都投入机器设备,“这样的老板很值得跟,”这名干部说。

□能用——不怕干部比自己强
也是这些人才,让今天鸿海帝国的江山连绵。

鸿海公司唯才适用,也不会强调谁是博士、谁是名校,在鸿海征才网站上就指出,只要投递履历,就有机会加入鸿海,“鸿海并非外传的非名校不用”。

更进一步分析,郭台铭不像广达集团董事长林百里、华硕集团董事长施崇棠,都是电机系工程师出身、名校毕业,资深的业界人士指出,这样反而更能吸纳各方人才,不会因为工程师过于自信的个性而有所局限。

但这并不是说郭台铭没有自信,反而是面对逆境、困难,练就了郭台铭非达目标绝不放弃的一身霸气。

□敢冲——突破难关就能获得大报酬
郭台铭在打造鸿海帝国的过程中,遭遇过许多巨大的困难,但他认为在应付这些难关时,若能有所突破,就能让自己得到了最大的报酬,拥有越来越多的实力。

他深信,越好的人才就要有更多的磨练,因为,唯有如此才会让人才越来越有自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