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版新学案》高三地理一轮 第1部分 第一节 大气的组成、垂直分层和热力状况课时活页作业 大纲版
2012高考地理《金版新学案》(课时作业)第1部分第一节大气的组成、垂直分层和热力状况

(本栏目内容,在学生用书中以活页形式分册装订!)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60分)下图为地球大气的垂直分层图(部分),据此判断1~2题。
1.①②③④四条曲线中,正确表示图示大气层气温垂直分布情况的是()A.①B.②C.③D.④2.影响该大气层气温垂直变化的主要因素是()A.地面辐射B.二氧化碳气体C.臭氧气体D.人类活动解析:根据12~50 km的垂直高度,可知该大气层为平流层。
答案: 1.A 2.C3.(2011·徐州调研)读图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①利于大气污染物扩散B.②天气现象复杂多变C.③空气对流运动显著D.④有利于高空飞行解析:读图可知,①图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上升,为逆温现象,不利于大气污染物扩散;②图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降低,空气对流运动显著,天气现象复杂多变;③图气温随高度增加基本没有变化,所以空气基本不产生对流运动;④图高度不变,气温不断变化,不利于高空飞行。
答案: B(2011·泰州模拟)某学校地理兴趣小组做了如下实验:做两个相同规格的玻璃箱(如下图),甲底部放一层土,中午同时把两个玻璃箱放在日光下,十五分钟后,同时测玻璃箱里的气温,结果发现底部放土的比没有放土的足足高了3 ℃。
据此回答4~5题。
4.该实验主要目的是测试()A.大气的温室效应B.大气的热力运动C.一天中最高气温出现的时刻D.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5.甲箱温度计比乙箱温度计高的原因是()A.太阳辐射强弱差异B.地面辐射强弱差异C.大气吸热强弱差异D.大气辐射强弱差异解析:实验的结论是底部放土的比没有放土的气温足足高了3 ℃,主要原因是土对气温升高起到了决定性作用,验证了地面是大气的直接热源。
答案: 4.D 5.B6.(2011·广州模拟)如图所示,该地当天的地理环境最可能出现()我国某地某日气温变化曲线示意图A.白天多云,夜间晴朗B.大气逆辐射较强C.夜间风力较大D.昼最短夜最长解析:我国某地一日气温在24~28 ℃之间,一定不是冬季,排除D选项;图中一日之内温度较高,温差较小,说明该日大气保温作用较强,故选B;白天多云,夜晚晴朗,则日出前后温度应最低,但图中没有明显表示出日出前后温度最低,故A错;夜间温度变化不明显,则夜间风力不一定大,C错。
高三地理一轮大气复习教案

第二单元大气环境课标: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高考考点与能力目标:[知识讲解]第一节大气的受热过程一、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1、地球外部的四大圈层: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
大气圈的作用:保护作用;使水循环;雕塑地表形态;对生物界和人类影响更为深刻。
2、大气的组成:氮:含量最多(78%)是生物体的基本成分。
干洁氧:含量第二(21%)是人类和一切生物维持生命活动必需的物质。
空气二氧化碳:光合作用的重要原料,对地面有保温作用。
组成臭氧:大量吸收紫外线,使生物免遭伤害,少量紫外线有杀菌作用。
水汽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雨后的空气是清新的。
固体杂质地球变暖的原因:①人类活动燃烧煤、石油等矿物燃料,排放大量的CO2,使大气中的CO2增加;②植被的破坏,光合作用吸收的CO2减少。
3、垂直分层①依据:温度、密度和大气运动状况在垂直方向上的差异。
②各层的特点及原因:大气温度随高度变化曲线:例1读大气垂直分层示意图,1.图中正确表示大气层气温垂直变化的曲线是( ) ( )A .①B .②C .③D .④2.对短波通信具有重要意义的电离层位于( )( )A .Ⅰ层顶部B .Ⅱ层底部C .Ⅱ层中部D .Ⅲ层3.20XX 年10月我国发射的“神州5号”飞船运行轨道所在的大气层( )A .气温在-50℃到20℃之间B .气温随高度增加平稳下降C .最低气温约为-80℃D .最高气温约为40℃4.下列关于地球大气层中平流层、对流层、中间层的叙述,正确的是:( )A .自近地面向上,依次为对流层——中间层——平流层B .气温随高度增加发生的变化,依次表现为递减——递增——再递增C .大气运动的主要形式,自下而上依次为对流运动——水平运动——对流运动D .天气变化状况,自下而上依次表现为显著——不显著——显著 1、B 2、D 3、C 4、C4、逆温现象:对流层由于热量主要直接来自地面辐射,所以海拔越高,气温越低。
一般情况下,海拔每上升1000米,气温下降6°C 。
专题1 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 2023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精讲精练辑(上海专用)

高度
(2)锋面逆温
冷气团
暖气团
锋面
逆 锋面附近,暖而轻的暖气团沿着 温 锋面爬升至冷而重的冷气团上方, 层 形成下冷上暖的逆温现象。
气温
基础梳理:考点二
大气的垂直分层
对流层 —— 特殊情况:逆温成因 (3)平流逆温
暖空气平流到冷的地面或冷的水面上,会发生接触冷却
的作用,越接近地面降温越多,形成下冷上暖的逆温现象。
基础梳理:考点二
大气的垂直分层
对流层 —— 特殊情况:雾
雾形成的条件
常见地
充足的水汽 降温条件 凝结核
①临海;②雨季;③多河湖水域
①逆温;②冷空气降温; ③夜间降温幅度大(山上冷空气沿坡下沉,气温日较差 大等)
工业排放粉尘多
相对封闭的地形 地表相对封闭,风力较弱,水汽不易扩散,多雾
基础梳理:考点二
基础梳理:考点二
大气的垂直分层
对流层 —— 特殊情况:逆温
基础梳理:考点二
大气的垂直分层
对流层 —— 特殊情况:逆温
暖空气 温暖 湿润
密度小
冷空气 寒冷 干燥
密度大
基础梳理:考点二
大气的垂直分层
对流层 —— 特殊情况:逆温成因
(1)辐射逆温
降温慢
热
地面因辐射冷却而降温,与地面接近
的气层冷却降温最强烈,而上层的空
2024届地理高考一轮复习——地球上的大气
专题1 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
地球上的大气
必修一
第 2 单元 大气环境 主题 4 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 1)大气的组成 2)大气的垂直分层 主题 5 大气的受热过程与运动 1)大气受热过程 2)热力环流 3)大气水平运动——风 主题 6 常见的气象灾害 1)台风 2)洪涝
《第一节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高中地理人教版19必修第一册

《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描述大气的组成成分,理解大气的垂直分层结构,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大气现象。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增强学生对地球大气环境的认识和保护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观察大气的垂直分层现象,理解各层大气的特点。
2. 教学难点: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大气现象。
三、教学准备1. 准备教学PPT,包括相关图片和视频资料。
2. 准备实验器材,如模拟地球仪、烟雾等,用于演示大气的垂直分层。
3. 安排学生分组,并进行小组讨论,准备发言。
4. 搜集与大气组成和分层相关的地理现象和生活实例。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地球周围的大气圈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大气圈对地球的重要性,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讲解大气组成:介绍低层大气的组成,包括氮气、氧气、二氧化碳等主要成分,并通过实验或数据说明其对人类和地球生态系统的重要性。
3. 讲解大气垂直分层:通过分析各层大气的温度、密度、运动等特点,了解大气的垂直分层。
重点讲解对流层、平流层、高层大气等各层的特点和作用。
4.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针对各层大气的特点及作用进行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培养其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5. 课堂总结:教师对大气组成和垂直分层进行总结,强调各层大气的作用和相互关系,引导学生树立环境保护意识,关注人类生存环境。
6.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通过网络、书籍等途径收集有关大气圈的知识,并进行分享,以巩固所学知识,拓宽视野。
五、课后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该能够掌握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了解各层大气的特点及作用。
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同时引导学生树立环境保护意识,关注人类生存环境。
根据学生的反馈和教学效果,可以适当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质量。
3.1大气的组成与垂直分层导学案高中地理必修一

第三章第一节大气的组成与垂直分层导学案(原卷+答案)学习目标1.了解大气的组成及其作用。
2.结合大气的垂直分层示意图,认识大气的垂直分层状况,理解各层的特点及其与生产、生活的联系。
知识导引新知预习一、大气的组成干洁空气的组成1.干洁空气:如今的大气成分是地球的结果,在短时期内不会有明显的变化。
低层大气中除去和以外的混合气体,称为干洁空气。
25千米以下的干洁空气中,和合占总体积的99%,其主要成分占78%,占21%,次要成分是二氧化碳和臭氧。
二、大气的垂直分层1.划分依据根据大气的、密度和运动状况在垂直方向上的差异,自下而上依次是、平流层和高层大气。
2.大气垂直分层助学助记1.大气中的臭氧被誉为“地球生物的保护伞”,它吸收太阳释放出来的绝大部分紫外线,使动植物免遭过量紫外线的伤害。
2 降水的条件(1)充足的水汽,(2)有凝结核,(3)空气抬升,遇冷凝结3.水汽和二氧化碳具有保温作用。
4.电离层与无线电波在60~500千米的高空,有若干电离层。
电离层大气处于高度电离状态,它们就像一面反射无线电波的镜子,使电波在地面和电离层之间多次反射,从而实现了远距离无线电通信。
探究点一大气的组成核心归纳1.大气包围地球的空气称为大气。
大气是多种气体的混合物。
2.低层大气低层大气主要由干洁空气、水汽和杂质三部分组成。
大气是地球上存在高级智慧生命的必要条件,读干洁空气(25千米以下)成分的体积分数图,完成1~2题。
1.关于图中大气成分及其对地球生命活动和自然环境的作用,说法正确的是()A.甲是地球上生物体的基本成分B.乙是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基本原料C.丙能吸收紫外线从而保护地球生物D.丁是人类维持生命活动的必需物质2.丁含量增多的主要人为原因包括()A.工业发展,化石燃料燃烧B.火山喷发,引发森林大火C.围湖造田,水域面积缩小D.制冷剂的使用,导致臭氧层空洞探究点二大气的垂直分层核心归纳1.从近地面到太空大气的温度、密度、气压、水汽和尘埃含量的变化,如下图:2.大气垂直分层应用体验[2024·辽宁朝阳一中月考]2023年10月26日,搭载神舟十七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十七运载火箭在甘肃省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神舟十七号载人飞船与火箭成功分离,并进入预定轨道。
(新课标)2023版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 第三章 地球上的大气 第一节 大气的组成和大气受热过程教师用

第三章地球上的大气第一节大气的组成和大气受热过程一、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一)大气的组成及作用1.低层大气包括干洁空气、水汽和固体杂质。
2.连线。
3.水汽和固体杂质的作用。
水汽水的相变,产生云、雨、雾、雪等天气现象;伴随着热量的吸收和释放,直接影响着地面和大气的温度固体杂质作为凝结核,是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人类活动排放的污染物进入大气,会影响大气的成分和含量,产生大气污染,对生态系统和人类生存造成不利影响。
(二)大气的垂直分层1.分层依据:大气在垂直方向上的温度、密度及运动状况的差异。
2.垂直分层分层气温垂直变化与人类关系对流层随高度增加而降低对流运动显著;大气现象复杂多变;与人类关系最密切平流层随高度增加而迅速上升大气平稳,有利于高空飞行;臭氧层被誉为“地球生命的保护伞”续表分层气温垂直变化与人类关系高层大气随高度增加先降低后升高80~500千米有若干电离层,对无线电短波通信有重要作用二、大气受热过程读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梳理基础知识。
1.能量来源(1)大气最重要的能量来源:A太阳辐射。
(2)近地面大气热量的主要、直接来源:B地面辐射。
2.增温过程地面的增温大部分太阳辐射透过大气射到地面,使地面增温大气的增温地面以地面辐射的形式向大气传递热量3.削弱作用大气层中水汽、云层、尘埃等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反射和散射作用保温作用C大气逆辐射对近地面大气热量的补偿作用纬度因素纬度不同,年平均正午太阳高度不同下垫面因素下垫面状况不同,吸收和反射太阳辐射的比例也不同大气因素大气状况不同,影响地面获得的太阳辐射不同动状态。
命题视角(一) 大气受热过程及应用案例法学习[把握教考导向]一、教材这样学(湘教版必修第一册P75“活动”)如图所示,投射到地面的太阳辐射,并不能全部被地面所吸收,其中又有一部分被地面反射回宇宙空间。
地面对太阳辐射的反射率大小,取决于地面的性质,如颜色、干湿状况、粗糙程度等。
不同性质的地面,反射率的差异较大。
《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大气的组成及其作用;认识大气的垂直分层,说出各层特别是对流层、平流层的主要特点及其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2.通过对地理图表和资料的分析,培养学生阅读图表分析地理问题的技能;通过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大气垂直分层的相关问题,培养学生参与意识,主体意识和自我获取知识的能力。
提问:平流层中的臭氧层对人类用什么作用?
讲解:平流层的臭氧层能吸收大量的太阳紫外线,使得地球上的生命免于受到伤害。以此,臭氧层被称为地球生命的“保护伞”。
图片展示:大气垂直分层
提问:高层大气对人类有什么作用呢?
讲解:平流层以上的大气,统称高层大气。高层大气密度很小,气压很低。在60~500千米的高空,有若干电离层。在太阳紫外线和宇宙射线的作用下,大气分子被分离为离子,大气处于高度电离状态,所以称为电离层。电离层好象一面反射无线电短波的镜子,使无线电短波在地面和电离层之间,能够多次反射而传播到很远的地方。对远距离无线电通信有重要作用。太阳风进入地球高层大气中的电离层,在地球高纬度地区,会产生美丽的极光。
3.理解大气的存在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尤其是对流层和平流层、电离层与人类活动的关系,树立人类与环境相互协调、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观念和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大气组成与垂直分层,大气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2.教学难点:大气各层的气温垂直变化原因,大气运动状况和天气变化状况之间存在着的内在因果联系。
板书归纳:大气的组成
看图
理解
看图思考
回答:说出大气的成分
看图思考
回答:说出干洁大气的成分
看图思考
回答:说出干洁大气各成分的作用
看图思考
回答:说出大气中水汽的来源、分布特点与作用
【大纲版】2012高考地理《金版新学案》一轮复习课件第1部分第2节大气的运动

与海陆风、山谷风等常见热力环流形式相比,城市风的方
向不随时间而变化,因为市区的气温总高于郊区。
读我国江汉平原某城市2010年2月27日20时气温实况图,回答1~3题。
1.形成此图所示效应的最主要原因是(
A.城市生产和消费活动释放大量废热
)
B.城市建筑对太阳辐射反射率大
C.城市高层建筑不断增多 D.城市上空云量多,保温作用强
1.判断气压场
(1)高气压中心:中心气压高,周围气压低。(如A处)
(2)低气压中心:中心气压低,周围气压高。(如B处)
(3)高压脊:等压线由高压中心向外凸出的部分。(如L1处) (4)低压槽:等压线由低压中心向外凸出的部分。(如L2处) 2.判断各种气压场的天气状况
3.判断风向
(1)先画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等压线比较平直的,垂直等压周围,由于地面热容量的差异,导致了局部 小气候的产生,据此回答4~5题。 4.若该水库旁建有一度假村,下列四幅图中,能正确反映该水库与度假 村之间风向的是( )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5.关于水库对库区周边地区的影响,正确的是( A.风力减弱 B.雷电、阵雨等天气现象增加 C.气温年较差增大,日较差减小 D.增加周边地区空气湿度
(图乙)
形成逆温层,阻碍了空气的垂
度的大气温度低,冷空气沿山坡 直运动,易造成大气污染 下滑,形成山风(图b)
由于城市居民生活、工业和交通工
具释放出大量的人为热量,导致城
一般将绿化带布置于气流 市气温高于郊区,形成“城市热岛 城市风 下沉处及下沉距离以内,
”,引起空气在城市上升,在郊区
(图丙) 下沉,在城市和郊区之间形成了小 工厂布置于下沉距离之外 型的热力环流。近地面风由郊区吹 向城市,叫城市风 而将卫星城或污染较重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金版新学案》高三地理一轮第1部分第一节大气的组成、垂直分层和热力状况课时活页作业大纲版
本栏目内容,在学生用书中以活页形式分册装订!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60分
下图为地球大气的垂直分层图部分,据此判断1~2题。
1.①②③④四条曲线中,正确表示图示大气层气温垂直分布情况的是
A.①B.②
C.③ D.④
2.影响该大气层气温垂直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地面辐射 B.二氧化碳气体
C.臭氧气体 D.人类活动
解析:根据12~50 km的垂直高度,可知该大气层为平流层。
答案: 1.A 2.C
3.2011·徐州调研读图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①利于大气污染物扩散 B.②天气现象复杂多变
C.③空气对流运动显著 D.④有利于高空飞行
解析:读图可知,①图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上升,为逆温现象,不利于大气污染物扩散;②图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降低,空气对流运动显著,天气现象复杂多变;③图气温随高度增加基本没有变化,所以空气基本不产生对流运动;④图高度不变,气温不断变化,不利于高空飞行。
答案: B
2011·泰州模拟某学校地理兴趣小组做了如下实验:做两个相同规格的玻璃箱如
下图,甲底部放一层土,中午同时把两个玻璃箱放在日光下,十五分钟后,同时测玻璃箱里的气温,结果发现底部放土的比没有放土的足足高了3 ℃。
据此回答4~5题。
4.该实验主要目的是测试
A.大气的温室效应
B.大气的热力运动
C.一天中最高气温出现的时刻
D.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
5.甲箱温度计比乙箱温度计高的原因是
A.太阳辐射强弱差异 B.地面辐射强弱差异
C.大气吸热强弱差异 D.大气辐射强弱差异
解析:实验的结论是底部放土的比没有放土的气温足足高了3 ℃,主要原因是土对气温升高起到了决定性作用,验证了地面是大气的直接热源。
答案: 4.D 5.B
6.2011·广州模拟如图所示,该地当天的地理环境最可能出现
我国某地某日气温变化曲线示意图
A.白天多云,夜间晴朗 B.大气逆辐射较强
C.夜间风力较大 D.昼最短夜最长
解析:我国某地一日气温在24~28 ℃之间,一定不是冬季,排除D选项;图中一日之内温度较高,温差较小,说明该日大气保温作用较强,故选B;白天多云,夜晚晴朗,则日出前后温度应最低,但图中没有明显表示出日出前后温度最低,故A错;夜间温度变化不明显,则夜间风力不一定大,C错。
答案: B
2011·连云港调研2010年6月11日早,连云港出现大雾天气,能见度很低,给道路交通和市民出行带来不便。
下图为城区海棠立交在浓雾中若隐若现。
回答7~9题。
7.浓雾天气使能见度降低的原因之一是
A.浓雾吸收地面辐射,增强大气逆辐射
B.浓雾削弱了地面辐射
C.浓雾对太阳辐射有反射作用
D.浓雾改变了太阳辐射的波长
8.深秋初冬时节也是该地大雾多发期,这其中的道理是
A.昼夜温差减小,水汽易凝结,但风力微弱,水汽不易扩散
B.昼夜温差减小,水汽不易凝结,直接悬浮于大气中
C.昼夜温差较大,水汽不易凝结,直接附着在地面上
D.昼夜温差较大,水汽易凝结,且该季节晴好天气多,有利于扬尘的产生
9.读图我们可以发现此时虽然为浓雾天气,能见度不是很好,但是红绿色的交通信号灯却是很醒目。
运用地理原理分析大雾期间红、绿色光仍然很醒目的原因
A.红、绿色光不容易被散射
B.红、绿色光最容易被散射
C.红、绿色光不容易被遮挡
D.红、绿色光不容易被吸收
解析:第7题,浓雾天气使空气能见度降低主要是由于浓雾对太阳辐射有反射作用。
第8题,深秋初冬时节,天气一般晴朗,昼夜温差大,夜晚降温快导致水汽易凝结,形成大雾天气。
第9题,由于红绿色光的穿透力较强,不容易被散射,即使在能见度较低的情况下如大雾天也容易被看见,不容易发生交通事故,而其他颜色的光在大雾天很容易被散射。
答案:7.C 8.D 9.A
10.气象谚语有“露重见晴天”的说法。
就此现象,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天空云量少,大气保温作用强
B.地面辐射强,地表降温慢
C.空气中水汽少,地表降温慢
D.大气逆辐射弱,地表降温快
解析:晴天的夜间,大气逆辐射弱,近地面温度低,水汽极易凝结,在气温高于0 ℃时成为露。
答案: D
11.2011·苏北联考根据图中昼夜的阴晴情况,判断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若在苏南盛夏,甲地闷热难挡
B.若在苏北冬季,丁地人此日感觉稍暖
C.丙图常见于我国西北地区
D.假设四图连续出现于某地的四天中,丁日气温日较差最小
解析:白天多云,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反射作用强,温度较低;夜晚多云,云层有保温作用,温度不会太低。
答案: A
2011·湖南模拟下图中①②两地纬度相同,海陆位置相近,各箭头表示不同的辐射形式。
读图回答12~15题。
12.若①②两地的相对高度为2 500米,则两地气温相差
A.1.5 ℃ B.2.5℃
C.15 ℃ D.25 ℃
13.①地的各种辐射,以可见光为主的是
A.A1 B.B1
C.C1 D.D1
14.如果②地云量增多,则A2与D2的变化表现为
A.两者均增强 B.两者均减弱
C.前者减弱,后者增强 D.前者增强,后者减弱
15.①②两地热力状况
A.A1>A2 B.B1>B2
C.C1<C2 D.D1>D2
解析:①②两地海拔相差2 500米,由高度每相差100米气温相差0.6 ℃可知,两地的气温相差15 ℃。
①地的辐射A1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可见光吸收较少,因此A1以可见光为主。
如果②地云量增多,则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增强,A2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会减弱,D2为大气的逆辐射,会增强。
①地海拔高,空气稀薄,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比②地多,所以A1>A2。
答案:12.C 13.A 14.C 15.A
二、综合题共40分
16.下图是某山地1月、7月、年平均气温与海拔高度关系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24分
1此山地位于________半球,判断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分
2此山地海拔高度为________米。
在海拔200米处,南、北坡相比,气温年较差较大的是________坡;冬、夏季相比,气温随高度变化梯度较大的是________季。
6分3在海拔200米处,7月平均气温南坡________填“高”或“低”于北坡约________℃左右;在海拔1 000米处,1月平均气温南坡________填“高”或“低”于北坡约________℃左右。
6分
4仅从气温角度考虑,该山地自然带的基带可能为双选4分
A.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B.温带落叶阔叶林带C.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 D.温带草原带
答案:1北该地气温7月高,1月低
2 2 100 北夏
3低1±0.5高1±0.5
4AC
1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16分
类型形成过程
平流型霜冻
由强烈冷平流天气引起剧烈降温而发生,常常伴有强风,也叫“风霜”
辐射型霜冻在晴朗无风的夜间,植物表面强烈辐射降温而发生,也叫“静霜”
平流辐射型
霜冻冷平流和辐射冷却共同作用下发生,通常先有冷空气侵入,温度明显下降,
天气转晴,夜间无风,辐射散热强
1下图a~e表示逆温现象的生消过程,其中字母________可表示日出前逆温层情况。
4分
2农、林业生产中,在用熏烟的办法防御霜冻时,常选择在傍晚进行,这样释放出的烟雾不会向高空扩散而弥漫在贴近地面的气层中,保温效果好。
该防冻措施不适宜在________霜冻时采用。
试分析该防冻措施烟雾不向高空扩散的原理。
8分
3我国北方冬季出现的霜冻主要以________为主。
请说明原因。
4分答案:1 c
2平流型随着地面辐射不断释放热量,地面温度降低,大气对流运动减弱,当出现逆温现象时,对流难以进行,烟雾不易扩散。
3平流型霜冻我国北方冬季冷空气活动频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