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06 中国的对外交往

专题06 中国的对外交往

1.中国外交的历史发展趋势:积极联系、对外开放→闭关锁国→屈辱外交(被迫开放)→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新时期的对外开放(积极主动)。

2.新中国成立后,一改近代中国屈辱外交的形象,以独立自主的姿态,展开了和平外交事业,取得了重大的外交成就。新中国的外交充满艰辛,也闪耀着智慧,赢得世界各国的尊重。新中国的国际地位大大提高,国际影响与日俱增。

3.维护国家利益是外交的出发点,国家间共同利益是合作的基础,综合国力是外交的保障。

一、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

二、中国近代的屈辱外交

(一)中国近代的屈辱外交具体表现

1.清朝统治后期:清政府被迫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丧权辱国,中国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1840年英国发动鸦片战争,中国战败,1842年清政府被迫签订《南京条约》。《南京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1856-1860年,英法联军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国战败,被迫签订《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3)1894年,日本发动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1895年被迫签订了《马关条约》,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4)1900年,俄、美、英、日、法、德、意、奥八国发动侵华战争,中国战败,1901年签订《辛丑条约》。清政府沦为帝国主义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北洋政府统治时期:

(1)1919年巴黎和会上,中国是战胜国之一,中国代表提出取消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一切特权、废除“二十一条”、收回青岛主权等正义要求。遭到英、法、美等列

强的无理拒绝,并把德国在山东的权益转让给日本。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引发了五四爱国运动。

(2)1922年华盛顿会议签订《九国公约》,打破日本独霸中国的局面,使中国回复到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为美国在中国的扩张提供了条件。

(二)近代中国的屈辱外交原因与启示

1.原因:

(1)清政府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在近代落伍于西方,综合实力弱。

(2)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未实现民族独立。

(3)中国的贫穷落后。西方完成工业革命,成为资本主义工业国,而中国依然是封建小农经济,闭关锁国。

2.启示:

(1)封闭导致落后,落后就要挨打,必须坚持改革开放。

(2)弱国无外交,综合国力是外交的基础,我们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3)民族独立是外交自主的前提。

新中国的外交

表现从

(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第一年里,就同苏联等十几个国家建立了外

交关系;美国等一些帝国主义国家对新中国实行外交孤立政策,不与中国建交,并对中国实行封锁和禁运

(2)抗美援朝战争胜利:1950—1953年,中国取得了抗美援朝战争的伟大

胜利,保卫了祖国安全,提高了国际地位,为经济建设赢得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

(3)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提出:1953年,周恩来总理在接见印度代表团

时,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954年,周恩来在访问印度、缅甸时,与

.

(1)原因:综合国力和国际威望的不断提高(根本);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贯彻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中国人民的共同努力。

(2)意义:为我国的改革开放、现代化建设营造了一个和平的建设环境;中国国际地位不断提高;成为维护和促进世界和平、稳定与发展的坚定力量,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8小题)

1. (2022·广西壮族自治区)据《汉书•地理志》记载,广西合浦是汉代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之一。近年来,在合浦汉墓群出土的大批文物成为这一记载的有力物证。以下为合浦汉墓群出土的部分文物,据此可知( )

A. 欧亚国家传入中国的物产主要是陶瓷制品

B. 合浦因海外贸易发达成为汉代最重要商港

C. 汉代海外贸易所得占国家财政收入比重很大

D. 中国与欧亚一些国家在汉代有经济文化交流

2. (2022·贵州省遵义市)唐朝是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时期。能佐证这一观点的是()

①鉴真东渡②玄奘西行③郑和下西洋④马可•波罗来华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②④

3. (2022·天津市)唐朝中后期,“波斯锦”“胡锦”“番锦”通过丝绸之路,不断输入中国,内地也生产“胡式锦”。这主要表明()

A. 唐朝采取开明民族政策

B. 中外交流开启唐朝盛世

C. 唐朝中后期手工业衰落

D. 中外文化交流日益加强

4. (2022·山东省滨州市·模拟题)如图是某学习小组开展研究性学习时收集的地图,它们反映的共同主题是()

A. 海上交通的繁盛

B. 中外交流的发展

C. 世界市场的形成

D. 丝织技术的进步

5. (2022·江西省)郑和船队到达各国,先会见当地国王,表达明朝与他们通好的意愿,然后与当地居民和平贸易。郑和航海期间,许多国家的首脑和使臣,搭乘中国宝船来华访问。材料表明郑和远航()

A. 规模浩大

B. 发展了与各国之间友好关系

C. 时间跨度长

D. 使世界开始连为一个整体

6. (2022·湖北省宜昌市)王同学在整理明代的学习资料,其目录中有“红海沿岸”“戚继光”和“三宝”等关键词,据此推断他学习的主题应当是明代的()

A. 经济发展

B. 文学繁荣

C. 对外关系

D. 科技成就

7. (2022·甘肃省兰州市)自清中叶开始。清朝实行限制贸易政策,在海岸只有广州一口对外通商。使中国失去对外贸易的主动权和机遇。由此可见,清朝实行的政策是()

A. 闭关锁国

B. 休养生息

C. 轻徭薄赋

D. 重文轻武

8. (2022·广东省·)下列说法中,你认为哪一条是近代中国屈辱外交的根源()

A. 如果没有英国的入侵,闭关锁国政策能保太平

B. 如果没有禁烟运动,英国人不会侵略中国

C. 清政府的专制腐朽统治挽救不了国家的危机

D. 为形势所迫,清政府会主动废除君主专制,避免被侵略

9. (2022·江苏省镇江市)当英国获得“进出口货物的关税税率值百抽五,中国不能自由变更”的特权时,负责与英国交涉签约的清朝大臣却认为这是一个很大的外交成功。与此相关的条约是()

A. 《南京条约》

B. 《北京条约》

C. 《马关条约》

D. 《辛丑条约》

10. (2022·广东省·模拟题)1919年,一群青年学生发出了“外争主权,内除国贼”的怒吼,掀起了一场彻底的、不妥协的爱国运动。这场运动爆发的直接原因是()

A. 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

B. 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C. 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

D. 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

11. (2022·河南省)1955年,亚非会议通过《关于促进世界和平和合作宣言》,提出“尊重一切国家的主权和领土完整”“承认一切大小国家平等”等十项原则。这发展了我国主张的()

A.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B. 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

C. 中国特色大国外交

D.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

12. (2022·广东省汕头市)万隆会议前夕,中国代表团就认为,应该在会上多提亚非国家的共同性问题,不突出我国的特殊问题。为此,周恩来在大会发言时提出()

A. “求同存异”的方针

B. 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

C.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D.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13. (2022·浙江省舟山市)某次国际会议上,周恩来作了精彩发言:“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团结而不是来吵架的……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同而不是来立异的。”此次会议()

A. 推动了中国全方位外交格局的建立

B. 促使中国站在了社会主义国家一边

C. 引发了西方国家与中国的建交热潮

D. 加强了中国与亚非各国的团结合作

14. (2022·辽宁省大连市)2022年,中国成功举办了第24届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向世界发出了“一起向未来”的时代强音,推动全球团结与合作。下列选项属于20世纪50年代推动中国同亚非各国团结与合作的是()

A. 提出了“求同存异”方针

B. 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

C. 中日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D. 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15. (2022·湖北省荆州市)“我们的朋友遍天下”,20世纪70年代,我国迎来了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二次建交高潮,到1976年,与中国建交的国家达到111个,包括了当时世界上绝大多数的国家。第二次建交高潮出现的主要原因是我国()

A. 外交事业开创了新局面

B. 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 开始步入世界外交舞台

D. 促进万隆会议取得圆满成功

16. (2022·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20世纪70年代初,国际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中美两国领导人都认为有必要结束长达20多年的敌对状态。为此,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此举()

A. 彻底消除了中美两国矛盾

B. 使中美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C. 成为新中国外交的转折点

D. 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17. (2022·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尼克松在他的回忆录中说,宣读公告只用了三分半钟,“却成了本世纪最出人意料的外交新闻之一”。这则公告发布之后()

A. 中国加强了与亚非国家的团结与合作

B. 中美关系开始逐步走向正常化

C.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国际上产生深远影响

D. 恢复了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18. (2022·湖南省怀化市)中国举办了“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峰会、金砖国家领导人会晤、亚信峰会等重要国际会议,加强国际合作。中国国际地位不断提高,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日益重要作用。这些反映出中国外交()

A. 出现了和各国建交的热潮

B. 形成了全方位的外交布局

C. 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

D. 中美、中日等大国关系逐渐正常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5小题)

19. (2022·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开拓、交流、发展、包容的态度是中华民族对外交流的重要特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然骞凿空,诸后使往者皆称博望侯,以为质于外国,外国由是信之。”

——《汉书•张骞传》材料二:他遍访……名寺,研习佛法,曾在佛学最高学府那烂陀寺游学,携带大量佛经回到长安……为中国佛教的发展作出巨大贡献。

——《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材料三:“鉴真盲目航东海,一片精诚照太清。舍己为人传道艺,唐风洋溢奈良城。”

——摘自郭沫若诗句

材料四:宋朝市舶司从海上贸易中抽税近二百万贯,以百分之十的税率计算,可以推算出宋代每年的进出口总额约为二千万贯。……宋代中国人逐渐开始成为海外贸易中的主角。

——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革》材料五:“一带一路”建设秉持的是共商、共建、共享原则,不是封闭的,而是开放包容的;不是中国一家的独奏,而是沿线国家的合唱。

——习近平在博鳌亚洲论坛2015年年会上的主旨演讲(1) 材料一中富有开拓精神、凿空西域的使者是谁?在凿空西域基础上拓展的这条沟通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被称做什么?

(2) 材料二中把佛经带回中国的“他”是指谁?材料三中“唐风洋溢奈良城”是指把中华

文化传播到哪个国家?

(3) 材料四中宋代管理海外贸易的机构是什么?宋代有哪些科学技术的进步让中国人逐渐开始成为海外贸易中的主角?

(4) 材料五中“一带一路”建设坚持的原则是什么?是谁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

20. (2022·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1) 材料一涉及的史实是什么?该史实有何意义?

(2) 写出与材料二相关的政策。

材料三:有学者认为,中国经济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对外开放,让世界进入中国;第二个阶段还是对外开放,但中国开始走向世界;第三个阶段依然是对外开放,中国已经开始改变世界了。

(3) “让世界进入中国”阶段,中国建立了四个经济特区,其中具有代表性的“窗口”城市是?“中国开始走向世界”阶段,中国于2001年加入了哪一国际组织?

(4) 结合以上相关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你的感想。

21. (2022·四川省巴中市)对外关系的变化是时代变迁的缩影。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1) 图中这一事件给中国造成了什么重大影响?

材料二:

(2) 1953年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了什么原则?结合图片及所学知识,谈谈此原则对推动国际关系所起的作用。

材料三: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秉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积极发展全球伙伴关系,推动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截至2019年9月,中国已与世界上180个国家建交;参加了100多个政府间国际组织的工作;推进共建“一带一路”;开展抗击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等国际合作。

——摘编自人教版八年级下册(3) 2001年12月,中国成功加入了哪一重要国际组织参与经济全球化?材料三体现了我国外交政策的特点是什么?

(4) 根据以上三则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国外交发展历程的认识。

22. (2022·山东省东营市)新中国的成立,结束了我国百年的屈辱外交,翻开了外交事业的新篇章,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两国总理重申这些原则,并且感到在他们与亚洲其他国家的关系中也应该适用这些原则。这些原则不仅适用于各国之间,而且适用于一般国际关系之中……

(1) 材料一中的原则指什么?

材料二:1949-201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新建交国家数量柱状图

(2) 据材料二,指出哪一时间段中国新建交的国家数量最多?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材料三:全面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外交布局,为我国发展营造了良好的外部条件。实施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发起创办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设立丝路基金,举办首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二十国集团领导人杭州峰会、金砖国家领导人厦门会晤、亚信峰会……我国国际影响力、感召力、塑造力进一步提高,为世界和平与发展做出新的重大贡献。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

(3) 据材料三,指出“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形成了怎样的布局?有何作用?

23. (2022·湖南省岳阳市)外交是政治的延续,是实力的体现。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各国不分大小强弱,不论其社会制度如何,是可以和平共处的。各国人民的民族独立和自主权利是必须得到尊重的。各国人民都应该有选择其国家制度和生活方式的权利,不应受到其它国家的干涉。

——人教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材料三中国积极发展全球伙伴关系,扩大同各国的利益交汇点,推进大国协调和合作,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同时,中国还积极推动全球治理变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人教版《世界历史》九年级下册(1) 材料一反映了中国近代哪一历史事件?该事件爆发的直接原因是什么?这一原因反映了当时中国外交的什么状况?

(2) 材料二体现了新中国奉行怎样的外交政策?在这一-政策的指导下,试举一例我国在20世纪70年代所取得的外交成就。

(3) 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20世纪50年代我国在亚非会议上所贡献的“中国智慧”是什么?

(4) 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新中国外交取得成就的主要原因。

1.【答案】D

【解析】

D.图示中的波斯陶壶、罗马玻璃碗、印度六棱柱形玻璃饰等都是汉墓出土文物,它们都是最具特色的与欧亚一些国家的海外贸易相关的各类珠饰,表明中国与欧亚一些国家在汉代有经济文化交流。故D正确。ABC.三项所述均是对于图文信息误读,排除ABC。故选D。2.【答案】A

【解析】唐玄宗时鉴真东渡日本,弘扬佛法和唐朝文化,加强了中日之间的友好往来;唐太宗时,玄奘西游天竺,促进了中印之间的友好交流,故①②A项正确;郑和下西洋在明朝,马可•波罗来华是在元朝,故③④错误,排除BCD项。故选:A。

3.【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波斯锦”“胡锦”“番锦”等通过丝绸之路,输入中国说明中外文化交流的加深推动了丝绸生产多样化,说明了中外文化交流日益加强唐朝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与亚洲以致非洲、欧洲的一些国家,都有往来,对外交往比较活跃,很多外国人到中国贸易、学习、居住。唐政府鼓励各国商人到中国贸易,允许他们长期居住。唐朝的对外交往促进了中外交流,丰富了唐代文明,提高了唐朝的国际地位,唐朝在世界上享有很高的声誉,各国称中国人为唐人。D表述符合题意。

4.【答案】B

【解析】《丝绸之路路线图》反映了汉代的对外交往;《玄奘西行与回国路线图》反映了唐朝中外文化交流;《元朝交通路线图》反映了元朝的中外文化交流。故图片反映的共同主题是中外交流的发展。故选:B。

5.【答案】B

【解析】15世纪初,明朝经济逐渐繁荣,国力雄厚,明成祖称帝后,派郑和先后七次下西洋。根据材料“郑和船队到达各国,先会见当地国王,表达明朝与他们通好的意愿,然后与当地居民和平贸易。郑和航海期间,许多国家的首脑和使臣,搭乘中国宝船来华访问”可知,郑和远航发展了各国之间的友好关系,B项正确;材料不能体现郑和远航规模浩大,排除A 项;材料没有涉及郑和远航的时间,排除C项;新航路开辟使世界开始连成一个整体,排除D项。故选:B。

6.【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红海沿岸”“戚继光”和“三宝”等关键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郑和七下西洋,从刘家港出发,穿越马六甲海峡,横渡印度洋,先后到达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在东南亚一些国家和地区,有一-些地名、庙宇是以“三宝”命名的,充分说明了郑和七下西洋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戚继光抗倭打击了日本的侵略势力,捍卫了国家主权。由此可见,材料反映了明代的对外关系。C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明代“经济发展、文学繁荣、科技成就”的内容,排除ABD项。故选:C。

7.【答案】A

【解析】依据题干“清朝实行限制贸易政策,在海岸只有广州一口对外通商。使中国失去对外贸易的主动权和机遇”,结合所学知识,清朝前期对外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严格控制海外贸易。只开放广州一处作为对外通商口岸,关闭了其他港口,并规定由政府特许的“广州十三行”统一经营管理贸易,故A符合题意。休养生息、轻徭薄赋是指统治者注意减轻人民的赋税、徭役等负担,安定生活,发展生产,重文轻武是指宋朝实行抑制武将、提升文臣的政策,故BCD不符合题意。故选:A。

8.【答案】C

【解析】C.清政府的专制统治,导致官场腐败昏庸,综合国力走向衰微,内部危机加剧。因此,中国无力与先进的资本主义强国抗衡,导致外交的屈辱,故C正确。ABD.说法均不符合史实。闭关锁国不可长期持续。如果不禁止鸦片,也不可能阻止外来侵略战争的爆发。清政府也不会主动废除君主专制。故选C。

9.【答案】A

【解析】据所学知识可知,1842年8月,清政府被迫与英国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中英《南京条约》。在条约中规定: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须同英国商定。这破坏了中国的关税主权,符合题干中“进出口货物的关税税率值百抽五,中国不能自由变更”说法,A项正确;《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都未涉及关税问题,排除BCD项。故选:A。

10.【答案】C

【解析】C.五四运动爆发的直接原因是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1919年的巴黎和会上,列强无理地将一战前德国强占山东的特权交给日本,消息传到中国,积压在中国人民心中的怒火,像火山一样喷发了。故C正确。ABD.均与本题无关。故选C。

11.【答案】A

【解析】1955年,亚非会议通过《关于促进世界和平和合作宣言》,提出“尊重一切国家的主权和领土完整”“承认一切大小国家平等”等十项原则。这发展了我国主张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953年底,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处理两国关系的原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现在表述为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BC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A。

12.【答案】A

【解析】据所学可知,1955年周恩来率中国代表团参加在印度尼西亚万隆会议召开的亚非会议。在会上,周恩来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故选A。新中国成立以后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排除D。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在1953年周恩来接见印度代表团提出的,排除C。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是习近平总书记在2017年提出的,排除B。故选:A。

13.【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中周恩来的发言可知“国际会议”指万隆会议,1955年,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提出了“求同存异”方针,促进了万隆会议的圆满成功,也促进了中国和亚非各国的团结与合作。故选:D。

14.【答案】A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20世纪50年代的万隆会议上周恩来提出的“求同存异”方针,推动了会议的圆满成功,加强了中国与亚非国家的团结与合作。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在1979年建交,1971年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1972年9月,中日正式建立外交关系,故A符合题意,BCD排除。故选:A。

15.【答案】C

【解析】据题干及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70年代,我国迎来了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二次建交高潮,第二次建交高潮出现的主要原因是我国开始步入世界外交舞台。我国1953年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开创了我国外交事业的新局面;1953年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955年“求同存异”方针的提出促进万隆会议取得了圆满成功。选项C符合题意;选项AB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C。

16.【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为此,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可得出中美关系正常化,引发了西方各国与中国建交的热潮,成为新中国外交的转折点,C项

正确;彻底消除了中美两国矛盾与现实不符,排除A项;1979年中美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排除B项;1971年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排除D项。故选:C。

17.【答案】B

【解析】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中美双方在上海签署《中美联合公报》,中美两国二十多年的对抗结束了,开始走向正常化。故这则公告发布之后,中美关系开始逐步走向正常化。故B符合题意。同时可排除CD;A是万隆会议上提出求同存异方针的影响。故选:B。

18.【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与多国建交、参与多个政府间的工作会议、一系列重要的国际会议在中国成功举办,说明中国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推行全方位外交,中国不断加强国际合作,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这日益重要的作用,B选项正确;出现中国与各国建交热潮的是在20世纪70年代,“求同存异”方针是1955年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提出的,中美、中日等大国关系逐渐正常是在20世纪70年代,所以排除ACD选项。故选:B。

19.【答案】(1)张骞;丝绸之路。

(2)玄奘;日本。

(3)市舶司;指南针、造船技术和航海技术的进步。

(4)共商、共建、共享;习近平。

20.【答案】(1)郑和下西洋;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增进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来往,开创了西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亚非海上交通线,为人类的航海事业做出了伟大贡献。(答出一点即可)

(2)闭关锁国。

(3)深圳;世界贸易组织(或WTO)。

(4)对外开放,国家富强;闭关锁国,国家走向落后。我们要做对外开放政策的支持者、践行者,坚持对外开放。(言之有理即可)

21.【答案】(1)影响:清政府沦为帝国主义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2)原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国际上产生深远影响,被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接受,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

(3)组织:世界贸易组织(WTO);特点:全方位外交。

(4)认识:从屈辱外交到大国外交,表明了随着综合国力增强,我国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不断提高;始终遵循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持对外开放,加强国际交往;体现了大国责任与担当。

22.【答案】(1)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2)20世纪70年代;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中美关系走向正常化、中日建交等。

(3)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外交布局;为我国发展营造了良好的外部条件等。

23.【答案】(1)五四运动;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弱国无外交、强权战胜公理。(2)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中美关系改善、中日邦交正常化(任举一例)。

(3)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

(4)主要原因: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和综合国力的增强,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近代中国的对外关系与外交政策

近代中国的对外关系与外交政策 近代中国的对外关系与外交政策是中国发展历程中一个重要而艰难的议题。自19世纪以来,中国经历了一系列由弱国到强国的转变,并在外交政策上追求国家 利益与维护国家主权的平衡。 一、近代中国的对外关系:从封闭到开放 近代中国的对外关系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封建社会的束缚。曾经的中国帝国长期 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对外交往极为限制。这使得中国在与外界接触方面相对滞后,经济与文化的发展未能跟上国际潮流。 然而,19世纪中叶以来,随着欧洲列强的强大威胁与压力,中国开始逐渐意识到封闭政策的弊端。此时中国在对外关系上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积极参与国际事务并寻求现代化的道路。 二、近代中国的外交政策:自强与保守并行 近代中国的外交政策可以概括为自强与保守并行。面对外来侵略与压力,中国 明智地保留了自己的意识形态和文化特征,同时积极吸收西方先进的科技和管理经验。 在自强方面,中国推行了一系列重要的政策和改革。例如,自19世纪末开始 的戊戌变法,目的就是为了强化国家机器、加强军事实力,并改革现有的政治与经济体制。此外,民主革命家孙中山更是开创了“推翻专制,建设民主国家”的思潮,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奠定了基础。 然而,保守主义观念在中国同样深入人心。在国家利益和独立之间,中国往往 倾向于稳定和保守。这导致中国在一些重大时刻的外交政策上更为保守,不愿冒险。 三、改革开放与中国对外关系的转型

1978年,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迎来了经济与社会的巨变。改革开放以开放为基础而非封闭,中国更加注重与世界的互动与合作。中国积极参与国际事务,主动推动与各国的经贸合作与文化交流。 这一时期,中国外交政策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和平崛起”。中国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坚决维护国家主权与独立,同时借助强大的经济实力,加强与世界各国的合作与交流,以实现自身发展与国际合作的双赢。 四、副政策与新时代中国外交 当前,中国正处于新时代的起点,外交政策也发生了新的变化。中国提出了一系列新的外交理念和政策,并积极参与全球事务以推动国际体系的变革。 以“一带一路”为例,这是中国近年来推出的重大外交倡议,旨在促进全球共同发展与共赢。这个倡议具有历史意义,它将中国的内外发展紧密联系起来,为世界各国提供了更多机遇与合作空间。 在新时代,中国对外关系与外交政策的核心仍然是追求和平、合作与共赢。中国坚守着维护多边主义的立场,推动国际秩序朝着更加合理和公正的方向发展。 总结: 近代中国的对外关系及其外交政策经历了从封闭到开放、自强与保守并行,再到改革开放与新时代的转型。中国的对外关系不断发展,从发展中国家到今天的全球大国。在外交政策上,中国始终秉持着和平、和谐与合作的原则,推动国际合作与发展。随着新时代的来临,中国正积极应对国际挑战,并为维护世界和平与繁荣做出了新的贡献。

初一历史第6课对外友好交往(唐朝的对外关系)

初一历史第6课对外友好交往(唐朝的对外关系) 一、尝试导入引定目标 学习目标 了解隋唐对外交往比较活跃的情况,包括日本派往中国的遣唐使与唐文化对日本产生的深远影响、鉴真东渡日本、隋唐与新罗的频繁的来往、玄奘西游取经等史实。 重点难点 重点:唐朝与日本、天竺的交往。 难点:唐朝对外交往活跃的原因,理解它与当今开放的区别。 二、尝试预检引导发现 (一)、唐朝对外交往的概况 1.交往地区:对外交往比较活跃,与以至、的一些国家,都有往来。2.贸易政策:各国商人到中国,允许他们。 3.外贸城市:、、、。 4.世界声望:在世界上享有很高声望,各国称中国人为“” (二)、唐朝与日本的关系——遣唐使和鉴真东渡 (1)、遣唐使 1、遣唐使的概况:从开始,日本来中国的遣唐使有多批,同来的还有留学生和留学僧。 2、遣唐使的目的:学习唐朝先进的政治和文化。 3、遣唐使的影响(唐对日本的影响):(国家)受唐朝影响最大。 ①政治:以唐朝。 ②文化:参照。 ③社会生活:在社会生活上。 (2)鉴真东渡 1、概况:时鉴真东渡日本,至第次才成功。 2、鉴真的贡献: ①辛勤传播唐朝的。 ②精心设计的,被日本视为。 (三)、唐与新罗的关系 1、概况 ①文化:新罗派遣和大批到唐朝学习中国文化。 ②贸易:许多新罗商人来到中国经商,居唐朝进口。 2、相互影响 ①政治:新罗仿唐制建立了,采用其所长选拔官吏。 ②科技:新罗引入了中国的、、等科技成就。 ③音乐:的音乐也传入了中国。 (四)、唐与天竺的关系——玄奘西游 1、概况:初年,从出发,前往。遍访天竺有名的寺院,并在佛学最高学府上游学。 2、贡献: 写成《》,成为研究 的重要典籍。

古代中国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知识归纳--2022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古代中国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一、古代民族之间的交往——和平、友好、互利 形式具体事例 和亲①西汉初年,对匈奴实行和亲政策;西汉中期以后,为密切汉匈关系,昭君出塞 ②唐太宗将文成公主嫁给吐蕃赞普松赞干布;8世纪初,金城公主嫁与吐蕃赞普尺带珠丹 会盟议和①9世纪,吐蕃与唐朝会盟,史称为“长庆会盟” ②1005年初,宋辽澶渊之盟。约为兄弟之国 ③1044年,夏宋订立和议,夏对宋称臣 ④1141年,南宋与金订立和议,南宋皇帝向金称臣,史称为“绍兴和议” 经济文化交流①汉朝:与西域、匈奴进行物种和技术交流,开展互市贸易 ②唐朝:文成公主入藏,带去了蔬菜种子、手工业品和医药、生产技术方面的书籍 ③两宋:通过互市和榷场的形式进行经济文化交流 ④明朝:鞑靼俺答汗与明互市,修建呼和浩特城 ⑤清朝:经济文化联系加强,边疆得到进一步开发 册封①唐玄宗册封回纥首领骨力裴罗为怀仁可汗,册封粟末靺鞨首领大祚荣为渤海郡王,册封南诏首领皮罗阁为云南王 ②清朝顺治皇帝赐“达赖喇嘛”封号;康熙赐“班禅额尔德尼”封号。此后,历世达赖和班禅,都必须经过中央政府的册封 通贡指贡品赏赐。如靺鞨族对唐朝的纳贡;宋朝给辽、西夏、金的岁币 设置管辖机构①公元前60年,西汉设立西域都护府,保护商旅往来,标志着西域开始正式归属于中央政权 ②唐太宗征服高昌,设置安西都护府,武则天设置北庭都护府,管辖西突厥故地,后与安西都护府分治天山南北 ③8世纪前期,唐朝在黑水靺鞨地区设置都督府 ④元朝时期西藏正式成为中央的行政区域,元朝设宣政院管辖西藏 ⑤雍正时期,清朝派驻藏大臣,标志着清朝中央政府对西藏管辖的加强 ⑥明清时期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实行改土归流 性质主要内容具体事例 民族掠夺战争这是把掠夺其他民族的财富作为 民族交往的经常方式和财富积累 的重要手段,主要表现为游牧民 族对中原农业民族的掠夺 匈奴与秦汉之间,突厥与唐朝 之间,契丹、女真、党项与宋 朝之间,蒙古与宋朝、明朝之 间等都发生过这样的战争 民族征服战争这是一个民族政权为征服其他民 族政权进行的战争,其结果是被 征服民族政权的丧失,而不是民 金灭辽、金灭北宋、蒙古灭西 夏、元朝灭南宋

归纳中国古代对外交往的特点

归纳中国古代对外交往的特点 中国古代对外交往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以礼仪为核心的外交原则 中国古代对外交往非常注重礼仪,以礼仪为核心的外交原则在中国古代外交中占据重要地位。中国古代外交中的礼仪体现了中国古代人民对待外国友邦的尊重和友好态度,也反映了中国古代人民的文明素养和道德观念。在对外交往中,中国古代君主和官员必须遵循一定的礼仪规范,以示尊重和友好。例如,外国使节来华时,必须礼遇使节,接受使节的贡品,并派遣高级官员亲自前往迎接,以表达对外国友邦的尊重和友好。 二、以和平为目标的外交政策 中国古代对外交往的目标主要是维护和平,推动友好合作。中国古代人民普遍认为和平是最重要的价值观,因此在对外交往中注重维护和平是中国古代外交的一个重要特点。中国古代君主和官员在处理外交事务时,常常以和平为首要目标,通过外交手段解决争端,避免战争的发生。中国古代人民普遍认为和平是最重要的价值观,因此在对外交往中注重维护和平是中国古代外交的一个重要特点。中国古代君主和官员在处理外交事务时,常常以和平为首要目标,通过外交手段解决争端,避免战争的发生。 三、以亲诚善邻为基础的外交理念

中国古代对外交往的基本理念是亲诚善邻,即与邻国保持亲密友好的关系。中国古代人民认为与邻国保持友好关系是最重要的,因为邻国之间的关系直接影响到安全和发展。中国古代君主和官员常常以亲诚善邻为基础,通过外交手段与邻国建立友好关系,加强交流合作,共同维护地区的稳定与繁荣。 四、以贸易为主要形式的外交活动 中国古代对外交往主要通过贸易来实现。中国古代是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通过丝绸之路与中亚、西亚、东南亚等地进行贸易往来,促进了文化和经济的交流。贸易不仅带来了物质财富,也促进了文化的传播和交流。中国古代君主和官员通过贸易来扩大国家的影响力,提升国家的地位。 五、以使节交往为主要方式的外交手段 中国古代对外交往主要通过派遣使节进行。使节是君主派遣出使他国的特使,代表国家与他国进行外交交流。使节交往是中国古代外交的主要方式,通过派遣使节,中国古代君主和官员与他国进行交流,传递友好的意愿,解决争端,扩大影响力,维护国家的利益。 中国古代对外交往的特点主要包括以礼仪为核心的外交原则、以和平为目标的外交政策、以亲诚善邻为基础的外交理念、以贸易为主要形式的外交活动以及以使节交往为主要方式的外交手段。这些特点反映了中国古代人民对待外国友邦的尊重和友好态度,也体现了

我国对外交往工作职责

我国对外交往工作职责 随着我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不断提升,对外交往工作也日益重要。我国对外交往工作的职责包括多个方面,旨在维护国家利益、促进国际合作和推动世界和平与发展。 我国对外交往工作的职责之一是维护国家利益。作为一个大国,我国有着广泛的国家利益,包括经济、安全、领土完整等多个方面。因此,我国要通过对外交往工作,积极争取国际社会的支持和理解,维护我国的核心利益和重大利益。 我国对外交往工作的职责还包括促进国际合作。在全球化背景下,各国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合作已成为解决全球性问题和推动世界发展的重要途径。我国积极参与国际组织和国际合作机制,推动国际社会在经济、环境、人权等领域的合作,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做出贡献。 第三,我国对外交往工作的职责还包括推动世界和平与发展。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也是我国对外交往工作的重要目标。我国始终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定维护国际和地区和平稳定,推动解决地区热点问题,为全球和平与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我国对外交往工作还包括宣传我国的形象和价值观。作为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国家,我国具有丰富的文化资源和独特的价值观念。通过对外交往工作,我国可以向世界展示中国文化的魅力,

增进各国人民对中国的了解和认同,进一步提升我国的国际影响力和形象。 在具体工作中,我国对外交往部门积极参与国际会议和高层交往,推动国际关系的发展。同时,我国还通过外交手段,处理国际争端和矛盾,维护地区和平稳定。此外,我国还积极推动国际合作项目,为发展中国家提供援助和支持,推动全球经济的繁荣和发展。 我国对外交往工作的职责涵盖了维护国家利益、促进国际合作、推动世界和平与发展以及宣传我国形象和价值观。在当前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下,我国对外交往工作显得更加重要和紧迫。我国将继续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积极推动国际秩序的公正合理,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中国古代对外交往趋势

中国古代对外交往趋势 一、中国古代对外交往的背景 中国古代对外交往的趋势可以追溯到很早的时期,这是因为中国作为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的国家,一直与周边国家和地区保持着交流和互动。古代中国对外交往的趋势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考量。 二、中国古代对外交往的目的 中国古代对外交往的目的多种多样,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维护边疆稳定 中国古代对外交往的一个重要目的是为了维护边疆的稳定。通过与周边国家和地区的交流,中国可以了解到外部环境的动向,及早发现潜在威胁,并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 2. 拓展贸易渠道 古代中国也通过对外交往来拓展贸易渠道。中国作为一个经济大国,在古代就有很多出口商品,如丝绸、茶叶、瓷器等。通过与其他国家和地区进行贸易往来,中国可以获取更多的资源和商品,促进经济的发展。 3. 传播文化和思想 中国古代对外交往还有一个重要的目的就是传播自己的文化和思想。中国作为一个文化古国,有着独特的文化体系和思想体系。通过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交流,中国可以向外界传播自己的文化和思想,增进彼此的了解与交流。 4. 扩大影响力 古代中国还通过对外交往来扩大自己的影响力。通过与外国的交往,中国可以增加自己在国际事务中的发言权和影响力,为自己的国家利益争取更多的空间。

三、中国古代对外交往的形式 中国古代对外交往的形式多种多样,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1. 使节交往 古代中国常常派遣使节出使其他国家和地区,与对方进行外交交流。这些使节可以是政府官员、学者、商人等不同身份的人士,他们代表中国政府传递信息、商议事务、促进贸易等。 2. 贸易往来 中国古代与周边国家和地区之间有着频繁的贸易往来。通过贸易,中国可以获取到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特产和资源,并通过出口商品扩大自己的经济实力。 3. 文化交流 古代中国通过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文化交流传播自己的文化和思想。这种文化交流包括学术交流、文学交流、艺术交流等,通过这些交流可以增进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友谊与合作。 4. 边疆交往 中国古代的边疆地区经常与周边国家和地区进行交往。这种交往主要包括边境贸易、文化交流、政治联盟等,通过这些交往可以维护边疆的稳定和发展。 四、中国古代对外交往的趋势发展 中国古代对外交往的趋势发展与历史的演变密切相关。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中国对外交往的方式和规模都有所不同。 1. 夏商周时期 夏商周时期,中国的对外交往主要集中在周边的一些群体和部落之间。这种交往形式主要是通过政治联姻、婚姻贸易等方式展开的,对外交往的规模相对较小。

专题06 中国的对外交往

专题06 中国的对外交往 1.中国外交的历史发展趋势:积极联系、对外开放→闭关锁国→屈辱外交(被迫开放)→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新时期的对外开放(积极主动)。 2.新中国成立后,一改近代中国屈辱外交的形象,以独立自主的姿态,展开了和平外交事业,取得了重大的外交成就。新中国的外交充满艰辛,也闪耀着智慧,赢得世界各国的尊重。新中国的国际地位大大提高,国际影响与日俱增。 3.维护国家利益是外交的出发点,国家间共同利益是合作的基础,综合国力是外交的保障。 一、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

二、中国近代的屈辱外交 (一)中国近代的屈辱外交具体表现 1.清朝统治后期:清政府被迫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丧权辱国,中国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1840年英国发动鸦片战争,中国战败,1842年清政府被迫签订《南京条约》。《南京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1856-1860年,英法联军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国战败,被迫签订《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3)1894年,日本发动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1895年被迫签订了《马关条约》,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4)1900年,俄、美、英、日、法、德、意、奥八国发动侵华战争,中国战败,1901年签订《辛丑条约》。清政府沦为帝国主义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北洋政府统治时期: (1)1919年巴黎和会上,中国是战胜国之一,中国代表提出取消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一切特权、废除“二十一条”、收回青岛主权等正义要求。遭到英、法、美等列

强的无理拒绝,并把德国在山东的权益转让给日本。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引发了五四爱国运动。 (2)1922年华盛顿会议签订《九国公约》,打破日本独霸中国的局面,使中国回复到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为美国在中国的扩张提供了条件。 (二)近代中国的屈辱外交原因与启示 1.原因: (1)清政府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在近代落伍于西方,综合实力弱。 (2)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未实现民族独立。 (3)中国的贫穷落后。西方完成工业革命,成为资本主义工业国,而中国依然是封建小农经济,闭关锁国。 2.启示: (1)封闭导致落后,落后就要挨打,必须坚持改革开放。 (2)弱国无外交,综合国力是外交的基础,我们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3)民族独立是外交自主的前提。 新中国的外交 表现从 中 华 人 民 共 和 国 (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第一年里,就同苏联等十几个国家建立了外 交关系;美国等一些帝国主义国家对新中国实行外交孤立政策,不与中国建交,并对中国实行封锁和禁运 (2)抗美援朝战争胜利:1950—1953年,中国取得了抗美援朝战争的伟大 胜利,保卫了祖国安全,提高了国际地位,为经济建设赢得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 (3)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提出:1953年,周恩来总理在接见印度代表团 时,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954年,周恩来在访问印度、缅甸时,与

中国对外交往史

中国古代对外交往 在古代,我国同世界各国的交往是逐渐发展的。先是从周围的邻国开始,如朝鲜、日本、东南亚,以后逐渐扩展到印度、波斯、阿拉伯,最后到欧洲、东非和北非。我国封建社会对外经济文化往来,大致可分为三个时期: 第一个时期为秦汉时期。这一时期的早期的往来仅限于近邻的朝鲜、日本、越南、泰国、柬埔寨、缅甸等一些国家。张骞通西域后,汉朝的使者、商人接踵西行,通过丝绸之路与中亚、西亚、南亚诸国进行频繁的经济文化交流,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与南海诸国即印度半岛等地进行经常的贸易往来。班超出使西域时,派副使甘英出使大秦(罗马帝国),甘英到达了安息西境,因不明情况行至波斯湾而还。到166年,大秦国王安敦派使者正式来中国,这是中国和欧洲正式交往的开始。 第二个时期为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更主要的是隋唐时期。这一时期,我国封建经济处于繁荣上升阶段,对外经济文化交流也大大发展。唐朝时,对外贸易繁荣;唐政府鼓励各国商人到中国贸易,允许他们长期居住;在长安、洛阳、广州、扬州都有频繁的外贸活动。中国人被称为“唐人”。这一时期的对外关系有三个特点: 1.我国已经逐步形成为东方的经济文化中心。对一些近邻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已经不仅限于一般的来往,而是作为培养人才的中心和经济交流的中心。 2.此时期我国对外经济文化交流的空间范围大大扩大,除东亚和东南亚外,中亚、西亚、欧洲甚至非洲都已经有比较频繁的商业经济和文化方面的往来。最显著的如波斯、阿拉伯的使节的商人大量来中国。唐朝时还有一批留居中国不回的波斯人。 3.此时期海运和陆运都很发达。 第三个时期是宋元明清(鸦片战争前)时期。清朝时,政府实行闭关政策,严格限制对外贸易。这一时期的对外关系也有三个特点: 1.由于自北宋开始,封建社会中商品经济发展,内外贸易繁荣,对外航运也突飞猛进,尤其是海上运输,在世界名列前茅。宋元时代,在南中国海和印度洋上中国船队是最活跃的船队。 2.宋元明时期,我国在对外经济文化方面出现了一批富有远航经验的国际大游历家。宋朝时,政府鼓励海外贸易并在主要港口设置"市舶司",加以管理;对外贸易的重要港口有广州、泉州。明朝时,郑和下西洋与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直接贸易,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地区。同时从阿拉伯、波斯和欧洲来的大批商人中,也涌现一批世界著名的旅行家,如元朝时来华的意大利人马可波罗、摩洛哥人伊本白图泰等等。 3.清初以后,由于封建统治阶段采取闭关政策,这些联系便逐渐中断了。 在古代历史上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主要是通过四条渠道进行的: 1.渠道是贸易,这又包括官方贸易和民间贸易两种形式。著名的丝绸之路以民间贸易为主。 2.渠道是官方派遣使节、留学生等。 3.渠道是通过佛教徒和传教士来实现的。 4.渠道是战争,战争在客观上也曾为中外交流创造了条件。当然,第四条渠道不是我们所提倡的。 https://www.360docs.net/doc/6c19016260.html,/z/q147609858.htm#

改革开放后中国对外交往与国际合作

改革开放后中国对外交往与国际合作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对外交往与国际合作取得了巨大的进展和成就。中国积极 融入全球化进程,全面深化与世界各国的交流与互动,为推动全球经济增长、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做出了重要贡献。 首先,改革开放后中国对外交往展现了活力和开放度。随着中国国力的逐步增强,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了更加积极的角色。中国积极参与全球治理,通过多边机制和国际组织来推动国际秩序的公正与合理。例如,中国是世界贸易组织的创始成员之一,并成为最大的出口国和第二大进口国。中国还积极参与全球气候变化谈判,促进全球环境保护合作。这些行动表明,中国愿意承担更多的国际责任,与各国一起应对全球性挑战。 其次,中国通过外交手段积极推动国际合作。中国坚持以和平、合作、共赢为 核心的外交理念,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热点。这项倡议旨在加强沿线国家的互联互通,推动区域经济合作与发展。中国还积极参与国际和平维护行动,派遣维和部队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中国的外交手段更加多元化,包括高峰论坛、对话机制、文化交流等等,为世界各国之间的交流提供了更多的平台和渠道。 再次,中国对外务实合作体现了互利共赢的原则。中国积极发展与各国的经济 合作,推动实现共同发展。中国成为全球最大的外商直接投资(FDI)流入国之一,吸引了大量外资进入中国市场。中国也大力推动“南南合作”,加强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合作,提供援助和技术支持,共同促进发展。同时,中国还积极参与全球产能合作,加强与各国在工业化、农业、科技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这些务实合作的举措,不仅促进了中国的发展,也带动了全球经济的增长与繁荣。 最后,中国对外交往的成果得到了广泛认可与赞赏。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取得 了令人瞩目的经济成就,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大力推动开放型经济,加强对外贸易合作,为世界带来了更多发展机遇。同时,中国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

改革开放中国对外交往的历史变革

改革开放中国对外交往的历史变革改革开放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重大决策,对中国和世界都产生了深 远的影响。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中国的对外交往也发生了历史性的 变革,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都有明显的转变。本文将分别 从这些方面来探讨改革开放对中国对外交往的历史变革。 一、政治层面 改革开放以前,中国在对外交往方面较为封闭,主要集中在社会主 义阵营和第三世界国家之间。改革开放后,中国开始积极推动外交多 元化,与更多的国家建立外交关系。尤其是1979年和1980年,中国 与美国、欧洲等大国建交,打破了长期的外交孤立状态,拓展了外交 空间。 此外,改革开放也促使中国加入了一些国际组织和机构,例如1980年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这为中国与世界各国的经济 交流提供了机制上的保障。中国还积极参与到一些重要的国际事务中,例如联合国维和行动,为维护世界和平和促进国际合作作出了贡献。 二、经济层面 改革开放以前,中国的经济相对封闭,国内外贸易规模较小。改革 开放后,中国实行了开放政策,引进外资,积极吸引外商投资。中国 建立了一系列经济特区和开放城市,例如深圳、上海等地,这些地区 成为了对外开放的窗口,吸引了大量外资和技术的流入。中国也加入

了一些经济组织,例如亚太经合组织(APEC),积极参与区域经济合作。 改革开放后,中国的对外贸易规模迅速扩大,成为全球最大的贸易 国之一。中国逐步成为全球制造业中心和世界工厂,中国的产品和服 务进入了世界各国市场。与此同时,中国也积极参与国际投资和合作,对外出资兴建基础设施、开展产能合作等,为世界经济发展作出了贡献。 三、文化层面 改革开放使中国的文化在国际上得到更广泛的传播和交流。中国积 极开展文化交流活动,与世界各国签署了一系列文化交流协议和合作 项目。中国文化、艺术、电影、音乐等都进入了世界舞台,丰富了世 界文化多样性。 此外,中国也积极接纳并吸收外来文化的精华,促进了中西文化的 交流与融合。大量外国文化产品和思想理念进入中国,让中国社会更 加开放多元。 四、人文层面 改革开放后,中国与世界各国的人民交流更加频繁。中国逐渐开放 了旅游业,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外国人来中国旅游观光。同时,中国人 也更加多地出国旅游,增进了对外国家的了解,并促进了人民之间的 友好交往。

中国古代对外交往的文化传播与影响

中国古代对外交往的文化传播与影响中国作为一个拥有悠久历史文化的国家,其文化在古代时代就已经开始向外传播,对于外国不同文化的影响,也随之加深和扩大。在中国古代,对外交往往是通过贸易、朝贡、战争等多种方式来传播中国文化,这些文化的影响往往持续至今,对世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古代中国与西域文化交流 “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国与外国进行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这条通道不仅促进了贸易,也传播了中国的文化和思想形态。随着中西交流的不断加强,中国的佛教文化也越来越深入外国,成为了与佛教有关文化的中心之一。在唐朝,佛教文化经过长时期的传播和发展之后,经过了中国的重要宗教性质的塑造,在世界上产生了巨大的文化影响,对世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中日文化的相互影响 在中国和日本的文化交流中,中国文化对日本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中国古代,许多文化艺术都被直接或间接地传到了日本,

并且在日本文化中得以保留和发展。其中最有代表的是汉字和汉 文化,而日本的发展也受到了汉文化的影响。在文艺重大时期, 日本的文化也受到了中国文化的深刻影响,出现了诸如唐风的文 学作品,刻有中国传统草书的佛教出版物也被引入日本。 三、中韩文化的相互影响 韩国与中国的文化交流一直非常密切,这主要是因为中国对韩 国的文化影响深远。在隋唐时期,中国对韩国的文化影响非常大,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发展都受到了中国的影响。特别是科 技方面,中国的发明和创新,如印刷术、火药、书法等,对韩国 的发展贡献良多。同时,中国的诗词、歌曲、服饰等也深刻地影 响了韩国的文化生活。 结语 在中国古代,对外交往已经成为了中国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 通过贸易、政治、文化等方面的交流,中国文化在国际上扩大了 影响,对世界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在融入现代文明的同时,中 国传统文化应更多地被弘扬,作为我们民族的瑰宝,更好地传承 下去。

历史学-中国古代对外交往史简表

中国古代对外交往史简表 Ⅰ.①秦汉之际,大量中国人往朝鲜半岛避难。汉时,半岛南部三韩多次派人赴汉,先后见武帝、光武帝。其中辰韩引进中国先进文化,被称为“秦韩”。 ②双方贸易往来频繁,朝鲜输檀弓、果下马入中国,中国传给铜镜、漆器、 铁器等。 Ⅰ.①西汉武帝时,日本三十多国遣使经朝鲜半岛赴汉。②东汉光武帝时倭奴国 遣使朝汉,受赐“汉委奴国王”金印,后中国传给铁器、铜器、丝帛等。Ⅰ.两汉时期中越联系密切,越南输象牙、犀牛、珍珠入中国,中国传给铁犁牛耕技术、水利工程技术等。 Ⅰ.①西汉以前,中国丝绸少量转贩至中亚、印度半岛等地。张骞使西域后,汉与西域联系渐频,沟通中西的陆上丝绸之路开通。②丝路沟通了中国与中亚、西亚、南亚,中国的铁器、丝绸、养蚕缫丝技术、铸铁术、井渠法、造纸术先后西传。两汉之交佛教经中亚由丝路传入中国。③汉武帝时“海上丝绸之路”开通, 海上丝路自广东沿海始,西至孟加拉湾沿岸,最远达印度半岛南端。 Ⅰ.西亚安息国经陆上丝路与汉频繁交往,又经海上丝路在汉与大秦之间转贩丝绸,大获其利。 Ⅰ.①丝路西端的大秦(罗马帝国)和汉朝都想直接交往,但受安息等国之阻。 97年班超派副使甘英往使,至条支海(波斯湾)则止,不达。②后大秦经海上间接地与汉进行丝绸贸易。《后汉书》载,大秦安敦王朝遣使于166年来汉,献象牙、犀角等物给桓帝。这是正史所载中欧最早的直接往来。Ⅰ两汉对外关系发展的原因: ①物质基础:汉朝经济发展迅速,国力强大。 ②政策:汉 的对外政策。 ③交通:张骞、班超开辟发展了中西交通。 ④文化:以中国为中心的东亚文化圈日益扩展。(这与对外关系发展互为因果。Ⅰ.隋唐对外交通发达。陆路东达朝鲜,西通印度、伊朗、阿拉伯及欧非多国。 海路自登州、扬州出,东到韩国、日本;自广州出,西至波斯湾。 Ⅰ①7世纪后期新罗和唐往来频繁,来唐留学生以新罗人为多,如崔致远。许多城市中设有“新罗馆”“新罗坊”。②新罗立国参用唐制,设国学,教儒学。③新 罗人从唐引入茶种、雕版印刷术、制瓷、制铜技术。新罗受唐文化影响很大。Ⅰ.①隋时,中日互使。自贞观始,日本十多次派出遣唐使。归国的人策动了大化改新,多法唐制。都城建造,效仿长安。学校教授儒学。②双方贸易往来频繁。

汉朝对外交往的特色

汉朝对外交往的特色 汉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辉煌的时期,也是中国古代对外交往的重要时期之一。汉朝对外交往的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开拓西域,拓展边疆 汉朝时期,中国统一了大部分中原地区,同时也开始向西拓展边疆。汉武帝时期,中国先后派遣张骞、班超等使者出使西域,开展了一系列对外交往活动。这些使者不仅是政治使节,还是文化传播者,他们通过与西域国家的外交接触,促进了中西文化的交流和融合。汉朝通过对西域的开拓,不仅拓宽了国土边界,还积极推动了中西文化的交流。 二、和亲外交,维护边境稳定 汉朝时期,为了维护边境稳定,避免战争和冲突,汉朝采取了和亲外交的政策。汉武帝时期,中国与匈奴达成了和亲协议,通过婚姻联姻的方式与匈奴建立了亲善关系。通过和亲外交,汉朝有效地维护了边境的安全,保持了与匈奴的和平关系。 三、外交使节,促进贸易往来 汉朝时期,中国与周边国家的贸易往来日益频繁。为了促进贸易和加强与周边国家的联系,汉朝派遣了大量的外交使节出使各国。这些外交使节不仅是政治使者,还是商贸代表,他们通过对外交往,

推动了贸易往来的发展。同时,汉朝还采取了积极的对外贸易政策,降低关税,鼓励商人进行海上贸易,使得中国的商品得以出口到世界各地。 四、文化交流,推广汉文化 汉朝时期,中国的文化得到了进一步的推广和传播。汉朝通过对外交往,将中国的文化传播到了周边国家。汉朝的文化特点,如儒家思想、汉字书写等,都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同时,汉朝也吸收了一些外来文化,如佛教、西域音乐等,进一步丰富了中国的文化内涵。通过文化交流,汉朝不仅推广了自己的文化,也吸收了外来文化,促进了中外文化的交融。 五、外交礼仪,维护尊严 汉朝对外交往非常重视外交礼仪。汉朝派遣的外交使节在出使时要严格遵守外交礼仪,以维护国家的尊严和形象。同时,汉朝也要求其他国家的使节在中国境内遵守一定的礼仪和规定,以显示对中国的尊重。外交礼仪不仅是一种外交手段,更是一种国家尊严的体现,通过外交礼仪的规范,汉朝维护了国家的尊严和形象。 汉朝对外交往的特色主要体现在开拓边疆、和亲外交、外交使节、文化交流和外交礼仪等方面。汉朝通过对外交往的方式,积极推动了中西文化的交流与融合,维护了边境的稳定,促进了贸易往来的发展,推广了中国的文化,维护了国家的尊严和形象。这些特色不

中国对外交往作文

中国对外交往作文 随着全球化发展和中国融入世界程度的加深,中国面对的国际安全压力和和国内发展压力都呈现了急剧上升的态势,对中国外交长期坚持的一系列战略原则和思维形成了严峻挑战,使的中国政府推动外交转型。在更宽视野和更高平台上把握中国和平发展的方向,中共十八大对中国外交进行了重新规划,中国外交在心态、姿态、理念及行为上,正从“被动面对内外挑战”的压力型外交向“主动进行布局谋势”的动力型外交转变。十八大以后的中国外交将呈现为不同于改革开放前的革命外交,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外交的新版外交,正式步入负责任大国外交的新时代。外交是内政的延伸。作为治国方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外交战略必须始终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始终服从和服务于中国总体发展战略目标的需要。十八大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在十六大、十七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基础上努力实现新的要求,明确提出了“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任务目标。“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决定了中国在较长一段时期内的战略是“内政优先”,其重心是推进国内现代化建设。当今世界已经成为一个“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发展是全球发展的一部分,不能脱离全球发展整体而“关起门来搞建设”。“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意味着中国必须“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必须要“坚持开放的发展、合作的发展、共赢的发展,通过争取和平国际环境发展自己,又以自身发展维护和促进世界和平,扩大同各方利益汇合点,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因此,对内求发展、求和谐,对外求和平、求合作,将是中国较长一段时期内外战略的核心。并且,“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已经成为“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根本诉求,是一切工作必须紧紧围绕的中心和大局。在这一大局中,党的建设、国家建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