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小枫《沉重的肉身》
论托尔斯泰短篇小说《魔鬼》中的灵与肉

论托尔斯泰短篇小说《魔鬼》中的灵与肉摘要:托尔斯泰创作晚期思想发生了剧变,他主张摒弃人类肉体的欲望,大力倡导“禁欲”主义,从而完成“道德的自我完善”。
《魔鬼》中灵魂与肉体的矛盾和伦理困境被层层剥开,主人公的精神世界在肉体的爱欲中不断挣扎,这主要体现在灵与肉的冲突,灵与肉的统一,以及肉体的毁灭与灵魂的淬炼之中。
关键词:灵魂,肉体,伦理引言1828年列夫·托尔斯泰生于俄国图拉省亚斯纳雅·波良纳的名门贵族家庭。
19世纪80年代初,随着俄国社会翻天覆地的变化,作家的创作与思想也完成了根本的转变。
1879年托尔斯泰去基辅参观了大教堂,在与当时的主教会晤之后,他在《教条神学批判》里提出了“灵”与“肉”的问题,其中心在于探索灵魂,而摒弃肉体。
托尔斯泰将拯救灵魂视为中心任务,大肆宣扬“禁欲主义”。
晚期作品如《魔鬼》、《谢尔盖神父》等都写到了灵与肉的搏斗。
本文主要聚焦小说《魔鬼》(1889)中灵与肉的关系问题,着重分析灵与肉的冲突,灵与肉的统一以及灵魂的淬炼等问题。
一、灵与肉的冲突灵与肉的探讨由来已久。
然而,肉身在宗教和伦理语境中长期以来处于被压制的地位,甚至一度被视为罪恶和肮脏的根源。
自柏拉图的哲学观念和基督教思想的广泛传播以来,灵魂被视为至高纯洁的象征,肉体被压抑到底层的动物层面。
灵魂和精神甚至一度戴上了道德的面具,成为伦理的代名词,“基督观念所强调的禁欲、苦行思想都显示了伦理至上的这一现实。
”(王建华,张再林,2014:57)那么何谓伦理呢?刘小枫在《沉重的肉身》里指出“伦理其实是以某种价值观念为经脉的生命感觉,反过来说,一种生命感觉就是一种伦理;有多少种生命感觉,就有多少种伦理。
伦理学是关于生命感觉的知识,考究各种生命感觉的真实意义。
”(刘小枫,2004:7)从这个观点出发,伦理被明确地划分为理性的和叙事的。
理性伦理学指的是一般的被大众所遵循的基本道德观念,是一种社会理则。
而叙事伦理关心道德的特殊情况,“讲述个人经历的生命故事,通过个人经历的叙事提出关于生命感觉的问题,营构具体的道德意识和伦理诉求。
《沉重的肉身》读后感-沉重的肉身读后感

《沉重的肉身》读后感:沉重的肉身读后感《沉重的肉身》读后感一、内容概述什么是伦理?“所谓伦理其实是以某种价值观念为经脉的生命感觉;反过来说,一种生命感觉就是一种伦理,有多少种生命感觉就有多少种伦理。
”“伦理是关于生命感觉的知识,考究各种生命感觉的真实意义。
”其本身有理性伦理和叙事伦理之分,其中叙事伦理也有现代伦理之称,主要分为人民伦理的大叙事(历史的沉重脚步夹带个人生命,叙事呢喃看起来围绕个人命运,实则让民族、国家、历史目的变得比个人命运更为重要)和自由伦理的个体叙事(只是个体生命的叹息或想象,是一个路过的生命痕印或经历的人生变故。
由一个个具体的偶在个体的生活事件构成的)。
本书便围绕着人民伦理和自由伦理展开。
二、心得评价刘小枫教授,作为一位伦理学研究的大家,在本书《沉重的肉身》中,运用现代性伦理的叙事手法,从毕希纳的《丹东之死》开始,开始打破人民伦理的大叙事,指引人们将视角转入对自由伦理的个体叙事。
在故事中,作为其代表的丹东因其所处的人民伦理大环境,个体力量无法造成实质性的影响,最终走向毁灭。
但其所表现的力量犹如刺入腹部的一把钝刀,固然仅能留下一个浅浅的伤痕,却会对主体带去不可磨灭的恐惧。
丽莲的《牛虻》,这是一部革命故事,本身所述的也是人民伦理。
刘小枫教授从主角“牛虻”开始,一点点地在文中的细枝末节中还原“牛虻”这一形象及与他有关的女主琼、琼的暗恋者亚瑟,还有“牛虻”父亲的形象,在寻找的过程中,从这一个个活过的生命痕迹中解读自由伦理的个体叙事。
并指出个体与人民伦理的关系,即在人民伦理的约束中,一个人不需要,也不允许想与自己的身体切身相关的伦理问题。
个人是被放置于群体之中的,人民所看到的不是个体生命的受难、痛苦和喜悦,而是个体与集体、社会的关系,所做的贡献,所造成的威胁,所带来的足以对社会产生的影响。
其次,刘小枫教授还提到了媚俗作态(指传统道德中对一切崇高、美好的生命感觉的赞美,区分邪恶与美好,为美好而感动等等。
《沉重的肉身》语录

《沉重的肉身》语录自我欺骗的说谎与与对另一个人说谎有很大差别。
对别人说谎,不涉及对自己的诚实问题。
在自我拯救的过程中,重要的是对自己诚实,不然的话,拯救自己就是不可能的。
——刘小枫《沉重的肉身》他叙述的时候,我们不再惊恐地四处张望,不再慌张地想要寻找蜡烛,甚至不再期待电灯重新亮起来。
这个大孩子讲的前人的故事,像温暖的手臂搂抱着我们,陪伴我们被遗弃的、支离破碎的长夜。
时间,若有若无的时间被叙事填满了。
——刘小枫《沉重的肉身》这个大孩子讲的前人的故事,像温暖的手臂搂抱着我们,陪伴我们被遗弃的、支离破碎的长夜。
时间,若有若无的时间被叙事填满了。
——刘小枫《沉重的肉身》生活世界中总得有某种思想要理解人的具体生活,小说就是这样的思想,它甘愿与一个人的生命厮守在一起,“这是小说存在的唯一理由”:小说询问什么是个人的奇遇,探究心灵的内在事件,揭示隐秘而又说不清楚的情感,解除社会的历史禁锢,触摸鲜为人知的日常生活角落的泥土,捕捉无法捕捉的过去时刻或现在时刻缠绵于生活中的非理性情状,等等等等。
——刘小枫《沉重的肉身》叙事伦理学从个体的独特命运的例外情形去探问生活感觉的意义,紧紧搂抱着个人的命运,关注个人生活的深渊。
——刘小枫《沉重的肉身》小说叙事成了自如伦理的机体,让个我的身体现在的真实恢复真相,一个人的生存真相只会出现在被叙事挽留住的兴奋的现在时间中。
不仅如此,小说的喃喃叙事还可以培育自由的伦理感觉和品质,抹去国家政治、习俗宗教、传统道德抛在一个人的现在一刻上的种种陈词——它们都有一个罪恶目的,让个我忘记自己的兴奋,以至于让人根本没有经历过人生晕的高潮。
生活的敏感浸透到生活的隐喻中,往往让人失去语言的表达能力,这就是为什么尽管对生活的隐喻世界有所感的人并不少,而叙事作家却不多。
讲故事需要一种运用语言表达对生命中的微妙音色的感受、突破生活的表征言语织体的能力。
生活在言语中,人人都在言语中生活。
叙事家是那种能够反向运用语言、进入形而上的文字世界的人。
影子留言汇总50句

影子留言汇总50句1、影子酩酊着,冷飕飕地酿织着梦,梦里铁树开花了,开在瞑目含笑锦豹的额头上。
2、当你摆脱自己的影子才发现被黑暗包围。
3、身体有在世欲望,但没有选择价值偏好的能力,身体的影子——灵魂有能力选择价值偏好但没有在世的欲望,只有当影子的价值偏好被身体的欲望感觉充满,才会形成一种生命热情。
灵魂就是价值偏好,它必须通过身体来自己的偏好,没有身体,灵魂只是嘘气,所以说灵魂是身体的影子。
——刘小枫《沉重的肉身》4、自杀的流行是青年觉醒的第一步,是糜烂社会颓废时代的曙光一闪。
我们应该认定这一道曙光的影子,努力向前冲出这个关头,再进一步接近我们的新生命!我悯吊这厌世自杀的青年,我不能不希望那些不怕死的青年,我不愿青年成为旧生活的逃避者,而愿青年为旧生活的反抗者;不愿青年为新生活的灭绝者,而愿青年为新生活的创造者。
5、别总是太依赖别人,因为就算是影子,在黑暗的时候也会消失。
6、她凝望墙上的影子,像寂寞零落的雁影,洒落别样的漠然。
人生,悲辛无尽。
7、现在是凌晨四点,梦中惊醒,难再入睡,百无聊赖,索性下楼走走,奈何天空下着小雨,耳机里传来往常喜欢的曲目,这时候听着,觉得异常难听,不知何时,原来很多东西都在不知不觉中变迁,我竟然没有发现,但愿往后,不管隔了多久,我还能找到熟悉的影子,无论人和事…8、要飞就得满天飞,风拦不住云挡不住的飞,一翅膀就跳过一座山头,影子下来遮得阴二十亩稻田的飞,到天晚飞倦了就来绕着那塔顶尖顺着风向打圆圈做梦。
9、虽然我们都嘲笑追逐影子的人,但生活中绝大多数人却都在追逐影子。
10、我不喜欢我的影子,因为它总是在我光辉的时候在我身边。
11、春水!又是一年了还这般的微微吹动。
可以再照个影儿么?春水温静的答谢我说:我的朋友!我从来没留下一个影子不但对你是如此。
12、多少次在灯火阑珊下,我眼前总会出现你模糊的影子,身边传来你淡淡的气息,可当我蓦然回首时却总是只能抓到一缕陌生的空气,呵呵,终究是我想多了。
《沉重的肉身》

读《沉重的肉身》有感以前就有朋友推荐刘小枫的《沉重的肉身》,但我却一直没有勇气去读这本书。
原因是,单听名字,我以为是在讲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会有很多不易的事情,肉身之所以沉重,是经历了太多生命不能承受的苦痛吧。
我本身就不是那么乐观的人,读了这种显示灰色人生的东西,也许会深深地陷入苦闷之中。
后来,文艺心理学的王老师又推荐了这本书,我才有兴趣去看一看,也许它并不像我想的那样。
素雅幽静的绿色封面一侧横排着“沉重的肉身”,那是没有过多修饰的红色字体,绿色和红色搭配一起,却并不让人觉得突兀浮夸。
翻开书的那一刹,我便沉寂在刘小枫独特的人民伦理与自由伦理的叙事之中,随之疑惑,随之探求。
在丹东和罗伯斯庇尔的关于个体偏好自由与人民公共意识的辩争中,让我突然意识到,我们在生活中处处坚守的公意道德,用于束缚自我行为的良知,都是无比抽象的。
人民公意从何而来?何为人民公意的自由?按照人民公意做的事情就一定是正确的吗?让人民公意自由就能建立起人民民主的国家吗?按照人民公意制定的法律,是为了保障人民公意的自由,还是统治者利用所谓的人民公意来保障自己的统治呢?一连串的问题出现在我的脑子里,我忍不住回头再读这一篇,希望能够在刘小枫的论述中探寻和我模模糊糊的观念的类似点。
人民公意从何而来?丹东、罗伯斯庇尔、毕希纳,包括作者本人,都没有直接回答我的这个问题。
在文中,作者写道:“‘人民’道德是总体性的或共同体的公意伦理,不是有个体差异的实质伦理脉动。
”那也就是说,“人民”只是一个抽象的整体,包含着千千万万的有着差异的个体,个体才是具体的,那么把具体的个体的诉求统计并转化为抽象的公意,是谁在做这件工作呢?做这件工作的人又抱着什么样的目的呢?举一个例子来讲,有些销售者在促销产品时,总是要找一些内部的人,故作出一副抢购的样子,用来激起人们的好奇心和购买欲,从而达到销售的目的。
而消费者往往在买完之后,发现自己其实并不需要这样的东西。
同样的道理,有目的的人会利用人群效应,估计传输一些观念和诉求,使人们认同这样的意志后,在冠之以“人民公意”的名号加以利用以达到自己的目的。
迷雾复迷雾_评刘小枫_沉重的肉身_中的伦理叙事_张婷

是判定其正当 性 与 否 的 当 然 标 准,因 为 自 然 性 的 生 命 感 觉本身就会导 致 虚 无,实 现 了 的 生 命 感 觉 也 不 能 避 免 虚 无的命运———看来 刘 小 枫 与 伊 壁 鸠 鲁 毕 竟 不 同,尽 管 在 把伦理理解 为 生 命 感 觉 上 他 们 一 致。 现 在 的 问 题 是,刘 小枫对现代性伦理的分析的实质实际上是对人的肉身感 觉诉求的分析( 伦理就是生命感觉) ,而对现代性伦理的 判定实质上也 是 对 人 的 肉 身 感 觉 的 判 定,可 是 刘 小 枫 的 分析指出,以 肉 身 为 依 托 的 肉 身 感 觉 本 身 就 是 虚 无。 刘 小枫不回避他的分析中的这层意味:
为什么要从人的肉身感觉来审理现代性伦理的这两 种形态? 这与刘小枫对伦理和伦理学的独特界定有关:
“什么是伦理? 所谓伦理其实是以某种价值观念为经脉 的生命感觉,反过来说,一种生命感觉就是一种伦理; 有 多少种生命 感 觉,就 有 多 少 种 伦 理。 伦 理 学 是 关 于 生 命 感觉的知识,考究各种生命感觉的真实意义。”( 第 3 页) 每一种生命感 觉 都 有 自 身 的 价 值 诉 求,生 命 感 觉 的 价 值 诉求得到实现就是善,没有得到满足则是恶,这样,伦理 学关于伦理共同体的善恶标准的判定被转化为个体生命 感觉的品质及其能否实现上———这看起来真有点像伊壁 鸠鲁的感觉 主 义 主 张。 既 然 伦 理 关 注 的 是 生 命 感 觉,而 肉身又是生命 感 觉 理 所 当 然 的 载 体,因 此 从 肉 身 感 觉 的 角度来切入对 伦 理 形 态 的 审 理 不 仅 是 合 理 的 ,而 且 是 必 要的。用刘小枫自己的话说,肉身是伦理的“在体性”基 础。
作者简介: 张婷,成都文化旅游发展集团管理工程师。
信仰没标准?读《沉重的肉身》有感

信仰没标准?——评《沉重的肉身》刘小枫的《沉重的肉身》是一本关于现代性伦理的文集,初看书名我设想书籍内容关于“身体的罪恶”“肉体与灵魂”的书籍,舍友猜疑是一本性的书籍,也有人将其解读为理想与现实大作,阅读下来,对于书籍的构想也纷繁复杂,既像政治,阐发人民民主与自由民主、个体与群体之悖;又像是谈生活,抛出社会道德与个体本性、守欲与纵欲之争的话题;也像宗教,进而将读者引进人义与神义、自我抉择与上帝杠杆的伦理困境。
最后,我不得不摒弃挺不愿意接受但现在不得不接受的观念,(我想我应该是作者笔下那个耻于谈性,守群众之规抑个体之欲的人)这到底是一本讲性的书。
肉身很沉重,为何?人民公意中,身体的自然受伤被转移到应然的法庭来重新评理,故沉重;对象的选择上,“你应该与阿雷特在一起”,将轻逸冠之以邪恶,只为了让生活趋近真切与实在,名曰美德却沉重。
而实际上,任何感觉都没有在道德意义上高于其他感觉的权利,无论什么样的身体感觉都在伦理价值上都是平等的,生命显得轻逸也没有什么不可以。
丹东为玛丽昂正名,尼采顶撞了苏格拉底,人民伦理也顺应时代而转至自由个体伦理。
但肉身还是很沉重,为何?肉身浑身是偶然,身体与灵魂仅仅一次的,不容错过的相逢,故沉重;个体自由的社会增加了无法解决的偶然的身体造化的欠缺,个体幸福偶在性增长,导致个体在世负担;超然世界的宏伟设想被理性化世界设想和实证性生命勾销后,个体自己身体的死须由自己身体单独承担,造成个体灵魂的在世重负;小说家呵护现代生活秩序中脆弱的个体生命的叙事本身,讲述生活伦理,负担沉重;选择自由伦理,而其艰难让身体伤痕累累,故亦沉重。
这到底是一本讲性的书?我想不全是吧。
但至少读毕此书,我对这个观念接受了不少。
我妄自猜想书中大概想涤荡我们的信仰,建立一个新的信仰,可最终我们信什么呢?这是个自然而然的疑问,可作者也没有一个标准。
一本好书,是否应该奉之为一生的信仰加以追捧?书中却说不要偏信唯一——标准。
小枫的语句摘抄_关于小枫的语句_经典语录

精心整理小枫的语句摘抄_关于小枫的语句_经典语录●我知道他终于想起来了,这便是我对他最大的报复。
三年前他主持的那场杀戮,湮尽我们之间的情感;三年后我便以此,斩断我们之间所有的一切。
——小枫----匪我思存《东宫》●如今大学文科的研究生教学时兴所谓民主化方式,比如,在研读课上读一部----的充分条件,而不是必要条件。
----刘小枫《沉重的肉身》●本少爷要告白会自己来小飏,我要把你带回家,我找了你好久,终于让我找到你他原本的生活很简单,那时候他只是单纯的喜欢小飏,他和小飏一起牵手一起拥抱,一起拍照一起去河边,可突然有一天,她不见了,所有人都说小飏已经死了,围着,就像一口不见天日的深井,怎么关得住你?”●一块面包可成为阶级或个体在饥饿时的争夺对象,不等于它就不再是一块面包,而只是饥饿感引起的争夺符号。
学术、文化品、大学制度确是国家之间、阶层之间在社会化生存空间中势力争夺的媒介,但它们仍有自主的质地。
----刘小枫《拣尽寒枝》●爱情不是找到的,它并不在人生中的某个地点可以让人去找。
人们只可能在生活中偶然撞见爱情——相反的情形也极有可能:终身撞不见爱情。
婚姻就不是这样,它不断地作为一种人性的、社会的要求出现在一个人一生中的某个地点,如果要找婚姻,是可以找到的。
----刘小枫《沉重的肉身》●现代人承受孤单和忍受不喜欢的人的能力,都大大不如从前的人。
现代人的?--------他凝视着我的脸,终于说:“不会。
”我笑了笑,慢慢地说:“你会。
”----匪我思存《东宫》●我要是懂得把初恋的伤感留在记忆的想象中,就不会错失自己的幸福。
人往往只是为了一丝细小的情感而抛出了整个生命,在情感的某一个尖锐点上牺牲了一生的幸福。
----刘小枫《沉重的肉身》●既不发疯或自杀,也不标榜绝望是一种新美德,就只有沉溺:沉溺于自己的清醒、精明、看得透彻,沉溺于生欲的狂热——时间狂、享受狂、知识狂,过度的感性欲求,无止境的冒险……----刘小枫《拯救与逍遥》●每个人都是自己欲望的囚徒。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刘小枫《沉重的肉身》
刘小枫用散文式的语言通过叙述一些被淹没在历史之中的人或事来向人们阐释伦理的哲学。
缓慢的语言,平静的叙述,流露着哲理的悲伤之感,然后从伦理的各个角度来叙述生命和道德。
伦理其实是以某种价值观念为经脉的生命感觉,这是他对伦理的定义。
而理性伦理学关心道德的普遍状况,叙事伦理学关心道德的特殊状况,而真实的伦理问题从来就只是在道德的特殊状况中出现的。
其实,伦理更多的是有关悲剧的,凡是涉及到伦理,大多数都是伴随着悲剧而发生的。
而这种悲剧不一定是看的到的,更是关系到生命的隐性悲剧,这种伦理的悲剧可能让人快乐,当然是个人所认为所理解的快乐,但是我们不能否认这种伦理是符合我们的要求或暂时的需要的。
其中的章节“沉重的肉身”叙述的是肉体与灵魂的选择,卡吉娅与阿蕾特的冲突是男人们关于身体与灵魂争夺在世支配权的冲突:卡吉娅要求身体的在世只服从身体自身的法则,阿蕾特要求身体的在世服从灵魂的法则。
萨宾娜与特丽莎的关系是这种古老冲突的现代再现,托马斯站在她们中间实在难受。
吉娅能给男人带来的是性和生活的逸乐,代表着生命之轻;而阿蕾特带来的是辛劳厚重的身体感觉和生活经历,她引导男人通向生命之重——所谓的“美好”。
这是很难抉择的,一方面,我们要求享乐,卡吉亚代表了享乐,性和青春美好并且安逸,这是人的需求,生理的和心理的需求都会倾向于这个选择;另一方面,阿蕾特是信仰的抑或是心灵的需求,这种带给人生活的信念。
赫拉克勒斯在这两个女人之间的选择代表着男人对于不同生活、不同伦理的选择。
这是道德伦理和自由伦理的选择,这个问题是从“十字路口上的赫拉克勒斯”说起,说是宙斯不小心留下的生命痕迹,真实性有待考证。
赫拉克勒斯面对卡吉娅和阿蕾特两个女人的选择问题也可以看做是:卡吉娅可以理解为“享受生命”、“随心所欲”;阿蕾特则可理解为“神明的伴侣”、“一切美好的东西都需要通过努力获取”。
而这个故事在苏格拉底讲给自己的学生时加入了他的道德审判:“你应该与阿蕾特一起”的道德指令。
从我们传统的伦理观念来看,这个道德判断似乎无可厚非。
但我们需要思考的是:“自然欲望的权利是平等的!”从丹东跟妓女的故事中可见端倪。
即:“卡吉娅跟阿蕾特在伦理上是平等的。
自然欲望的自然权利的启蒙就是要购销这种身体感觉差异的不平等!”换成昆德拉的话说:“因为个体偶在与其灵魂的关系‘限制了人的可能性’,勾画出人的生存的界限。
由灵魂(可以理解为道德)来限制人的可能性。
”从这个意义上说,道德伦理未必高于自由伦理。
这个故事后来被米兰昆德拉加入了一些另外的元素,成为《生命不能承受之轻》。
将男人的性漂泊由寻求女人身体感觉的不同以及背后隐藏的生命意义的不同,进一步演绎成探求历史规律下趋同群体中个体的差异。
其实从个人来讲,每个人的真实的需求是来自本性的,没有遮掩和伪装的,这部分是自由的伦理,只是,更多的人将这种称之为本能的需求加以掩藏,束之以道德的外衣,称之为道德伦理。
我想,很多人有时候从内心里是鄙视道德伦理的,道德为我们提出了大多数人共同认可的标准或者说文明的准则,人们也用这种道德来约束自己和社会,以致人们偶尔抱怨一下道德的不达人情,而后又欣然用道德来修炼自己和社会。
每个人在天性即自然的本性或本能上都是享乐者,不同的只是每个人寻求享乐的方式不同,有粗俗,有文雅,这是‘人与人之间所能找到的唯一区别’,感觉都一样,都是为了能使自己心安理得。
在不伤害他人的前提下,这样的生活方式没有善恶之分,但需要注意的是,无论做何种选择,必定会放弃其他,就像走到分岔路口,选择了一条路,就必然会失去另外一边的经历。
因为特定的时空有且仅有一次。
虽然很多时候不会在意这份舍弃,以及舍弃的究竟是什么,但当这种选择影响到自己内心深处最脆弱的地方,支撑这种生活方式的基础,亦或是制约住内心强烈需要满足的欲望时,“舍弃”的代价便出现了,这或许就是个体自由需要约束的地方:即抛开人民民主国家理论,亦或是儒家传统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德命令,感情、压力、责任、
经济基础等等都会成为束缚自身欲望的因素。
而这些却为很多人所逃避。
因此《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意义就在于:人必须要找到一些东西来压制住由于本性的满足而日渐轻浮的身躯。
正如阿蕾特所说的那样:神明赐予人的一切美好的东西,没有一样是不需要辛苦努力就可以获得的;要是你想身体强健,就得使身体成为心灵的仆人。
与我在一起,你可以听到生活中最美好的声音,领略到人生中最美好的景致。
卡吉娅只会使你的身体脆弱不堪,心灵没有智慧。
她带给你的生活虽然轻逸,但只是享乐,我带给你的生活虽然沉重,却很美好。
享乐和美好尽管都是幸福,质地完全不同。
卡吉娅和阿蕾特在希腊文中有着明显的代表自己内容的意义:卡吉娅的意思是“邪恶、淫荡”;阿蕾特的意思是“美德、美好”。
选择卡吉娅是男人的本性的自然选择,性的享乐和安逸美好的选择,是多数人心理的自然期待。
而道德的层面,要求的人们更高的精神需求,选择神明的伴侣,与神明相伴,这完全是精神层面的。
其实,两个选择意味着的仅仅是两种不同的人生态度,遵循自己的内心的意愿,自己的需求便是自己的生命伦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