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 讲麻黄汤的适应证与禁忌证

合集下载

麻黄汤总结

麻黄汤总结

麻黄汤总结
坚持一件事确实不容易,麻黄汤终于迎来了结尾。

从无数麻黄汤医案中挑好的摘录下来,然后再总结麻黄汤的用法
1、主治病名繁多,寒邪郁肺则多喘,寒邪犯胃则多呕。

但主证均为无汗、怕冷、脉浮紧。

病症为:感冒、受凉起荨麻疹、受凉音哑、感冒后遗尿、肾囊肿大、冷风哮喘、三叉神经痛。

2、服麻黄汤预后:
(1)汗出身凉,或小便增多,脉弱嗜卧,则愈。

(2)有转阳明的可能,以阳明法治之。

(3)无汗:饱尝风露之人,皮肤腠理厚实致密故不出汗;若下后,服麻黄汤不汗出,因为中气内陷,可加附子振奋心阳。

3、禁忌:阴虚用麻黄汤发汗致吐血。

麻黄汤为辛温剂,若服辛凉连翘等则加剧。

4、加减法则:伤寒脉微细,麻黄加黄芪汤;伤寒伤湿,麻黄汤加祛湿药;虚人外感吐血,李东垣用麻黄芍药人参汤。

麻黄证尺迟弱,以小建中汤加归芪养7日后,尺脉应,才投麻黄
5、注意:(1)【55】伤寒脉浮紧,不发汗,因致衄者,麻黄汤主之。

如何区分,衄后病不解,可再发汗,下列三点为辨证关键:1、表实证仍在;2、确无里热;3、阴气未伤,无口干舌燥、尿短尿赤等症。

(2)伤寒谵语脉浮紧,服麻黄汤大剂。

36条“太阳与阳明合病,喘而胸满者,不可下,宜麻黄汤
(3)伤寒但五日不大便,溲色澄清,仍用麻黄汤。

中医方剂-麻黄汤

中医方剂-麻黄汤

46.太阳病,脉浮紧,无汗,发热,身疼痛,八九日不解,表证仍在, 此当发其汗,服药已微除;其人发烦,目瞑,剧者必衄,衄乃解;所以 然者,阳气重故也。麻黄汤主之。
解析:太阳病,见脉浮紧、无汗、发热、身疼痛,为典型的太阳伤
寒表实证。若其证迁延八、九日不解,仍应再用麻黄汤发汗。若药后见 不汗出而烦躁,则属表闭太甚,阳热内郁之大青龙汤证。今“服药已, 微除”,即言略发一点汗,证候稍减,但不彻底。然为何不能汗出而病 愈呢?这是因为卫闲营实,没有得到及时的治疗,迁延至八、九日,以 致阳气受来邪的郁遇太甚,即所谓“阳气重故也”。此时即使用了麻黄 汤,也仅仅能稍稍出点汗,使卫分之邪稍减而营中之邪却不能尽去。尽 管如此,但药后正气得药力之助,使阳气振奋,则可能出现“战汗”作 解或鼻衄作解的两种情况。这两种自解的情况,多见于邪气建实面体质 壮盛之人。本条论述的是鼻粗作解的情况:鼻衄作解,又称“红汗”, 是邪气不能外解,阳郁太甚,以致内逼营分,迫血妄行,从清道鼻窍而 出。汗血同源,邪不从汗解,即可从衄而解。在衄解之前,因阳气发动, 欲法邪外出,正邪相争,患者常可出现烦热、两目提光而欲闭目,或头 晕等先兆证候。而一经纽血,如出血痛快,则使营分之寒邪可随之而去, 诸证随之而愈。
《伤寒论》中医方剂
麻黄汤
组成: 麻黄三两 桂枝二两 杏仁七十个 甘草一两
功用: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主治:太阳伤寒表实证。
证候病机:本证系由风寒束表,肺气失宣所致。风寒 之邪
侵袭肌表,卫首当其冲,寒性收引凝滞,致使卫阳被遏,营阴郁滞,即 闭营郁。卫气抗邪,正邪相争,则恶寒、发热;营卫不畅,腠理闭塞,经 脉不通,则无汗、头痛、身痛、骨节疼痛;皮毛内合于肺,寒邪束表,肺 气不宣,则上逆为喘;舌苔薄白,脉浮紧皆是风寒束表之象。法当发汗解 表,宣肺平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麻黄汤,【主治】外感风寒表实证。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而喘,舌苔薄白,脉浮紧。?解表剂。感冒。

麻黄汤,【主治】外感风寒表实证。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而喘,舌苔薄白,脉浮紧。?解表剂。感冒。

麻黄汤,【主治】外感风寒表实证。

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而喘,舌苔薄白,脉浮紧。

解表剂。

感冒。

麻黄汤,【主治】外感风寒表实证。

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而喘,舌苔薄白,脉浮紧。

解表剂。

【出处】《伤寒论》【组成】麻黄去节,三两(9g)桂枝去皮,二两(6g)杏仁去皮尖,七十个(9g)甘草炙,一两(3g)【用法】古代用法:上四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半,去滓,温服八合。

覆取微似汗,不须啜粥,余如桂枝法将息。

现代用法:水煎服,温覆取微汗。

【功用】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主治】外感风寒表实证。

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而喘,舌苔薄白,脉浮紧。

【证治机理】本证系由风寒束表,肺气失宣所致。

风寒之邪侵袭肌表,营卫首当其冲,寒性收引凝滞,致使卫阳被遏,营阴郁滞,即卫闭营郁。

卫气抗邪,正邪相争,则恶寒、发热;营卫不畅,腠理闭塞,经脉不通,则无汗、头痛、身痛、骨节疼痛;皮毛内合于肺,寒邪束表,肺气不宣,则上逆为喘;舌苔薄白,脉浮紧皆是风寒束表之象。

法当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方解】君药-麻黄:辛温,入肺与膀胱经,为发汗之主药。

既开腠理,透毛窍,发汗祛在表之风寒;又开宣肺气,宣散肺经风寒而平喘。

臣药-桂枝:风寒外束,卫闭营郁,仅以麻黄开表散寒,恐难解营郁之滞,遂臣以桂枝解肌发表、通达营卫,助麻黄发汗散寒之力。

麻黄、桂枝:相须为用,发汗之力较强,可使风寒去而营卫和。

佐药-杏仁:肺主宣降,肺气郁闭,宣降失常,故又佐以杏仁利肺平喘。

杏仁、麻黄:相伍,一宣一降,既宣利肺气而平喘,且又复肺气宣降之权,使邪气去而肺气和。

使药-炙甘草:使以炙甘草,既调和药性,又缓麻、桂峻烈之性,使汗出而不致耗伤正气。

四药相伍,风寒得散,肺气得宣,诸症可愈。

【配伍特点】本方麻黄、桂枝相须为用,乃辛温发汗之精当配伍;又以麻黄、杏仁相伍,体现了宣中有降,适合肺性之法。

【辨证要点】本方既为治疗外感风寒表实证之基础方,又为辛温发汗法之代表方。

麻黄汤—搜狗百科

麻黄汤—搜狗百科

麻黄汤—搜狗百科麻黄汤麻黄汤,中医方剂名,为解表剂,具有发汗解表,宣肺止咳平喘之功效。

主治外感风寒表实证。

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而喘,舌苔薄白,脉浮紧。

临床常用于治疗感冒、流行性感冒、急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等属风寒表实证者。

(表征:发热,怕冷,头身痛,鼻子实,流清鼻涕,咳嗽等,但最主要是怕冷。

宣肺:1、将浊气排出体外。

出路包括呼吸道,体表。

浊气包括,二氧化碳,代谢废物,病毒,病菌等。

2、将卫气,营养物质,水发散到体表。

脉浮紧:邪气,病毒攻入体内,肝脏小肠等主要产热器官,代谢加快,热量主要用来产生抗体,热量输出减少。

体表肌肉为了抗邪,抖动产热,但需要大量氧气与营养物质,因此脉管浮。

紧,往来有力,左右弹人手表示肌肉抖动。

)(传统认为:发汗是祛除邪气的一种方式,而我认为:体内邪气已经通过排泄系统,尿道,肛门,以及呼吸系统口鼻祛除。

邪气已祛,抗体需求减少,体温降低,体内的热量通过体表发汗,散除。

所以汗出是邪祛的标志,而不是祛邪的方式)(麻黄功效:发散风寒,宣肺止咳平喘,利尿消肿,散寒通痹止痛,用于疮痈肿痛,皮肤瘙痒,鼻子实,流清鼻涕)(药征:主治喘咳、水气也。

旁治恶风、恶寒、无汗、身疼骨节痛、一身黄肿。

)(味苦温。

主中风伤寒头痛温疟,发表,出汗,去邪热气,止咳逆上气,除寒热,破症坚积聚。

一名龙沙。

)中文名麻黄汤主治外感风寒表实证功用发汗解表,宣肺止咳平喘分类解表方-辛温解表出处《伤寒论》药方介绍药方1麻黄加术汤组成麻黄(去节)9g,桂枝(去皮)6g,甘草(炙)3g,杏仁(去皮尖)6g,白术12g。

(术,味苦温。

主风寒湿痹,死肌,痉,痘,止汗,除热,消食,作煎饵,久服,轻身延年,不饥。

一名山蓟。

生山谷。

)(药征、术:主利水也。

故能治小便自利、不利、旁治身烦疼、痰饮、失精眩冒、下利、喜唾。

)用法上五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半,去滓,温服八合,覆取微似汗。

功用发汗解表,散寒祛湿。

《伤寒悬解》太阳病——麻黄汤与禁忌症

《伤寒悬解》太阳病——麻黄汤与禁忌症

《伤寒悬解》太阳病——麻黄汤与禁忌症太阳二十三伤寒,不大便六七日,头痛有热者,与承气汤。

太阳入阳明去路。

其小便清者,知不在里,仍在表也,当须发汗。

此麻黄证。

若头痛者,必衄,宜桂枝汤。

1伤寒,不大便六七日,是有阳明之里燥,但头痛有热者,是为太阳之表证。

六七日不大便者,是宜与承气汤,以泻里热。

但有头痛发热之表证,且小便清长者,知不在里。

仍在表也,当须发汗,此麻黄汤证,麻黄发表寒以泻卫闭。

卫闭不开,郁其里燥,表闭未解,故发热头痛,里燥未实,故小便清长,故知仍在表也。

麻黄汤,发汗解表,窍开卫泄,表里俱解,此是太阳入阳明之去路,此教辩病在太阳与之阳明之别也。

重点就是小便清长者,津液未亡也。

阳明燥实,必亡津液而无小便。

2若头痛者,必衄。

头痛者,即是表闭卫气不泄,逆冲头面也。

麻黄解表之前,而有头痛者,麻黄解表之后必衄,此衄,即是营郁不达而遏闭卫气上冲,卫气郁迫莫容,自寻出路,必上冲鼻窍而为衄证也。

为什么提纲言痛者,必衄,因头痛即为卫气上冲。

麻黄之后,卫气外泄而头痛外已解,营郁不解,营郁其卫,卫也如头痛上冲一样而上冲,故必衄血也。

此麻黄之后,故宜桂枝汤,以泻营郁,使不闭束卫气,卫气松缓,则衄证免矣。

桂枝仍是通经解肌,白芍息风凉血,调和营卫,卫气外达,则不上冲,气不冲则血不动。

故本条仍是麻黄证之后而又用桂枝汤者。

同上条麻黄汗后用桂枝一理。

试问不用麻黄之前,无汗而衄血,谁敢用桂枝,师言衄证,是麻黄之后也。

麻黄证之卫冲头痛,故营遏卫气,卫冲必同头痛之理而必衄也。

3综述;不大便六七日,是阳明里证,“宜”承气汤。

而头痛而有热者,是太阳表证,小便清长者,知不在里,仍在表也,麻黄证头痛者,卫气之逆冲,营郁不达必衄者,也卫气之逆冲也。

麻黄之后,营卫不和,卫气之上冲也,故言必衄而用桂枝汤也。

4本条提纲“当”须发汗,“若”头疼者,皆是为重点,辩证论治的关系,以后出现的这些字皆为重点,此即为中医定理,治辩公式,论治立法也。

太阳二十四太阳病,脉浮紧,发热,身无汗,自衄者愈。

麻黄汤组成配方,功效与作用,麻黄汤的禁忌症

麻黄汤组成配方,功效与作用,麻黄汤的禁忌症

麻黄汤组成配方,功效与作用,麻黄汤的禁忌症【麻黄汤组成配方】麻黄9g(3两,去皮)、桂枝6g(2两,去皮)、甘草3g(1两,炙)、杏仁9g (70个,去皮尖)。

【麻黄汤用法】先煎麻黄,去上沫,再入其它药物同煎2次,分服。

服后覆盖衣被,以漐漐汗出为佳,若汗出邪解,不可再服,如未得汗可酌情续用,服药期间禁食生冷油腻等物。

【麻黄汤使用标准】恶寒发热,头痛身痛,无汗而喘,脉浮紧。

【麻黄汤的禁忌症】1.本方为辛温解表之剂,只宜于风寒表实证,风寒表虚证应忌用,即通常所说的“有汗不得用麻黄,无汗不得用桂枝”,至于温病表证更须禁用,否则会招致化燥伤津的变局。

2.本方发汗力强,因“汗血同源”所以对衄家、亡血家、疮家、汗家以及咽喉干燥者应禁用,以免重伤津液。

【按语】1.临证中若具备麻黄汤的使用标准而服此汤间有汗出不解者,非因汗出未透,实因余热未清也。

佐以知母9g于发表之中,兼寓清热之意,自无汗后不解之虞。

此即麻黄加知母汤,乃屡经试验,而确知其然,非敢于经方轻为加减也(《医学衷中参西录》)第178页)。

2.若平素身体羸弱而患此证者,脉浮紧,重按无力,或脉甚微细,可于此方中加黄15g~30g以助之出汗,此即麻黄加黄芪汤。

3.本方因禁忌症所限,对于临证中具备其使用标准而又有其它兼证者,不得不加减使用,而使之丝丝入扣。

故悉遵变通麻黄汤(方名自拟),详列如下:(1)若兼有咽喉疼痛者,宜将方中桂枝减半,加天花粉18g、射干9g,若其喉痛且肿者,麻黄亦宜减半,去桂枝加生蒲黄9g以消其肿,然如此加减,凉药重而表药轻,若服后过半点钟不出汗时,亦服阿斯匹林0.5以助其汗,若服后汗仍不出时,宜再服阿斯匹林,以汗出为目的;若能遍体皆微见汗,则咽喉疼肿皆愈矣。

(2)若其人素有肺结核者,宜于原方中加生怀山药、天门冬各24g。

(3)若其人素有吐血病者,虽时已愈,仍宜去桂枝以防风6g代之,再加生杭芍9g。

4.若具备麻黄汤的使用标准而身烦疼、苔白微腻者,可于本方中加白术12g,此即麻黄加术汤(《金匮要略》)。

麻黄汤禁例及兼证PPT课件

麻黄汤禁例及兼证PPT课件

寒化热(纯热证)
阳明证(白虎汤) 五大一黄
表寒证——里热实证 (太阳) (阳明)
• 病机:风寒外束,阳郁内热。
• 治法:外散风寒,内清郁热。
• 方药:大青龙汤
• 麻黄六两 桂枝二两
生姜三两 杏仁四十枚
辛散表邪
石膏如鸡子大
清解郁热
大枣十枚 炙草二两
和中以资汗源
煎服法及注意事项
1、先煮麻黄去上沫; 2、分三次温服; 3、温服取微似汗,切勿过汗伤阳; 4、汗出多者,温粉扑之; 5、若一服汗出邪解,停后服;
【临床应用】
①治疗呼吸系统疾病:感冒、流感、支气 管哮喘、支气管炎、肺炎等。
②治疗心血管系统疾病:如冠心病、椎基 底动脉供血不足等。
③ 治疗消化系统疾病 :慢性结肠炎、急性 胃肠炎、痢疾等。
④治疗骨科疾病:颈椎病、肩周炎、自发 性寰椎半脱位、风湿性腰腿痛等。
⑤五官科疾病:结膜炎、中耳炎、突发性 耳聋、鼻窦炎、慢性鼻炎等。
• 【词解】 • ①乍有轻时:即时轻时重。
• 【提要】补充表寒里热的另一脉证。(变 通适应证)
• 【讨论】
• 若感邪较重,正邪交争剧烈---脉紧身疼痛 (38条)
• 若感邪较轻,正邪交争较缓---脉缓身沉重 (39条)
• 身重 ——①感邪较轻,因汗不得出,阳气 内郁,气滞不运 ;

②湿郁肌表;(《金匮》治水气溢于四
• 面部望诊可见:水色、水斑或水气 • 水色——面部青黯色,或下睑处呈青黯色 • 水斑——面部对称性的色素沉着 • 水气——面部虚浮,眼睑轻肿,或下眼睑
如卧蚕状。
病案分析
• 张某某,男,60岁,农民,1997年5月29日初诊。 • 主诉:无汗近3年。 • 现病史:5年前在田间劳动,突被雨淋而感冒风寒,

伤寒麻黄汤“九禁”

伤寒麻黄汤“九禁”

伤寒麻黄汤“九禁”关于麻黄汤的禁忌,张仲景从九个方面进行了论述,故名曰:“麻黄汤九禁”。

其一,《伤寒论》第49条云:“脉浮数者,法当汗出而愈。

若下之,身重心悸者,不可发汗,当自汗出乃解。

所以然者,尺中脉微,此里虚。

须表里实,津液自和,便自汗出愈。

”这个条文主要在强调尺中脉微所提示的“里虚”。

尺部候肾与命门,尺部脉微是肾元不足、命火衰微的表现,因为命火之气的不足,无力运行生生之气,所以病人身重,命火是心火之根,命火不足则心阳自衰而不振,所以病人心悸。

麻黄汤是发越阳气之药,峻汗之剂,若阳虚者用之,势必导致阳亡而竭,所以此乃麻黄汤之一禁。

其二,《伤寒论》第50条云:“脉浮紧者,法当身疼痛,宜以汗解之。

假令尺中迟者,不可发汗,何以知然?以营气不足,血少故也。

”这个条文所强调的是尺中脉迟所提示的“营气不足,血少故也。

”麻黄汤主要作用在于发汗,而汗之与血,异流同源,有互化之机,营血既已不足,再汗必夺其血,会致营血愈虚,而犯“虚虚”之戒,所以凡营血不足者,麻黄汤不可用之,此为麻黄汤之二禁。

其三,《伤寒论》第83条云:“咽喉干燥者,不可发汗。

”咽喉乃肺胃之门户,肝肾之脉亦绕行于喉咙,咽喉干燥说明肺胃肝肾津液不足,不足以上润,此类病人如患外感,亦不可用麻黄汤,用麻黄汤发汗是重夺其津,所以此乃麻黄汤之三禁。

其四,《伤寒论》第84条云:“淋家,不可发汗,发汗必便血。

”淋病是火热烧灼膀胱所为,久病于淋则膀胱及肾津阴必遭重伤,麻黄汤温热夺汗之剂若用于淋家,必使热愈炽而阴愈亏,阴亏之极,必及于血,热盛则必然迫血妄行,所以尿血是其必然变证。

所以淋家虽患外感,麻黄汤则必在禁用之列,此麻黄汤禁忌之四。

其五,《伤寒论》第85条云:“疮家,虽身疼痛,不可发汗,汗出则痉。

”久患疮疡,必脓血淋漓,阴分已为大伤,且疮疡之形成,原因于火热之毒腐筋灼肉所致,如此津亏火炽之躯,岂可更用麻黄温热发汗之药!麻黄性热如火,泄汗如雨,用之必致津血枯竭,热极生风,筋脉挛急为痉,所以疮家绝不可再用麻黄,此麻黄汤之五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们在上次课的最后,谈到了麻黄汤的第二个适应证,也就是第36条的,“太阳与阳明合病,喘而胸满(mèn)者,不可下,宜麻黄汤。

”这里的太阳病,我们上次课说,那就是太阳伤寒表实证,这里的阳明病是什么?它不是阳明里热,也不是阳明里实,因为里热、里实兼有表的话,仲景是不会用麻黄汤的。

那是阳明的什么证候呢,我们说,那是阳明的经脉被寒邪所伤的证候,阳明经脉被寒邪所伤。

阳明经脉运行于什么部位呢,头面,胸腹,也是从头到脚的。

经脉运行于体表,外来的风寒邪气当然可以伤阳明的经表,阳明经表受邪,它的临床表现是什么?在伤寒论中,没有一个单独的条文全面的把阳明经脉被寒邪所伤,阳明经的阳气被郁的这种证候来描述清楚。

它没有一个单独的条文把它系统描述清楚,而是散在许多条文之中,后世的医家对它的临床表现进行了归纳、总结。

到《医宗金鉴伤寒心法要决》,对阳明经表证的临床表现,治法、用方,归纳了这样一个的歌决,我把歌决写在这里:“葛根浮长表阳明”,说阳明经表受邪,在一般情况下用葛根汤。

阳明经表受邪它的脉象是浮脉,而且端直以长,因为阳明经是多气多血之经,阳明经脉被邪气所伤以后,阳明经的阳气抗邪于表,使脉端直以长,“表阳明”就是阳明表证。

“缘缘面赤额头痛”,缘缘面赤就是满脸通红,这是阳明经脉中的阳气被郁的表现。

因阳明经脉行于面部,“额头痛”,因为阳明经脉它是行于头额部,它不像太阳经行于后头部,后项,后背部,所以太阳经脉受邪,是头项强痛,进一步可以发展为项背强几几,阳明经脉受邪是脑门疼。

“发热恶寒身无汗”,阳明经表证它也是表证,因此它也具备发热、恶寒、无汗这样表证的共同特点,那么发热、恶寒、无汗,如果伴有头项强痛的是太阳表证,如果伴有额头痛的,那是阳明经脉受邪,是阳明表证。

“目痛鼻干卧不宁”,阳明经脉起于鼻子的两侧,向上绕过眼睛,然后向额头部,目和鼻都是阳明经脉所过的部位,阳明经脉受邪,阳明经气被郁,就在阳明经气循行部位,眼睛、鼻子就出现了相关的症状,就是眼睛疼,脑门疼,鼻子发干,满脸通红,这都是阳明经脉循行部位的症状。

“卧不宁”,《黄帝内经》有句话,叫做“胃不和则卧不安,凡是阳明经脉,阳明胃腑气机失调的时候,都会影响睡眠。

这见于《医宗金柬伤寒心法要决》。

《医宗金柬伤寒心法要决》是清代吴谦等人编的,学习《伤寒论》的一个辅助读物,它对《伤寒论》中的主要证候、主要方剂,以歌决的形式给它编排出来,使学习这《伤寒论》的人便于背诵,便于打好学习《伤寒论》的基本功。

在五十年代,我们伤寒教研组对《医宗金柬伤寒心法要决》进行了白话解。

20 年后,到70 年代,我们伤寒教研组又对它进行了一点修订,出了第二版,到现在,又是20 多年,再回来看这个书的话,有些内容需要更新,有些文字需要修改,于是人民卫生出版社又委托我们做了第三版的修订。

我上个月把这个书稿,已经交给人民卫生出版社了,《医宗金柬伤寒心法要决》是学习伤寒论的一个辅助读物,它有许多歌决。

过去师带徒的时候,都在教《伤寒论》这门课的时候,都要求学生背歌决中的许多东西。

我们这次在修订的时候,补充了它的临床应用,补充了方义,补充了它的临床意义,就是加了按语,在过去的版本里是没有的,把原来10万字的一本小册子,结果扩充成20 多万字。

这里头它把阳明经表受邪的证候,进行了归纳总结。

我们这里的太阳与阳明合病,这个阳明病是什么病呢,不是里热证,不是里实证,是阳明经表受邪的证候。

所以太阳与阳明合病,就是太阳与阳明两经的表证同时存在,我们引入这个概念,就是让大家知道,不独太阳主表。

就是说,主表的不仅仅是太阳,阳明也有表证,少阳也有经表证,阳明也有经表证。

以后我们在讲到太阴病,“太阴病,四肢烦疼,脉阳微阴涩而长者,为欲愈。

”“太阴病,脉浮者,可发汗,宜桂枝汤。

”我们会提出另外一个概念,就是太阴也可以有表证,它是指的风寒邪气侵袭四肢,由于脾主四肢,就把这种风寒邪气侵袭四肢的证候,也可以叫做太阴表证,也可以用桂枝汤来治疗。

所以表证的含义是广泛的,而不局限于太阳经表。

太阳和阳明两经气经表,被风寒邪气所伤,又出现了一个什么样的兼证呢,喘而胸满,这是肺气不利的表现,肺气宣发肃降失调的表现。

大家想一想,肺和太阳的关系密切,还是和阳明的关系密切?应当说,从表证的,从外感病的发病过程来看,胸肺是离太阳最近的,所以太阳伤寒就有无汗而喘,寒邪只要一闭表,就有肺的宣发肃降失调的喘证。

这提示什么问题呢,这提示太阳表邪偏重。

在这种情况下,这不用葛根汤来治疗,而用麻黄汤来治疗。

麻黄汤散在表的寒邪,以解太阳表邪为主,也可以兼解阳明经表邪气,因为这是太阳表邪为主,更何况麻黄汤有宣肺平喘的作用,可以治疗二阳合病兼有胸满而喘,这就是麻黄汤的第二个适应证。

治疗太阳和阳明经表同时受邪,太阳经表邪气偏重,兼有胸满而喘的。

在讲麻黄汤的适应证的过程中,我们必须谈到第三个问题,就是太阳伤寒与衄(nǜ)解。

太阳病,它的自然病程是7 天,如果你不用药,当这个自然病程结束的时候,它将要好的时候,它用一种什么样的方式来达到退热的效果呢?从《伤寒论》提供的资料来看,太阳自解有这么几种情况:一种是自汗。

当它的病程将要结束的时候,它自己出一身的汗,热退了,身上不疼了,病好了。

还有一种情况是自衄。

头痛发烧,全身疼痛,没有汗,到了第6、7天的时候,鼻子突然一出血,随着鼻子出血,他的心也不烦了,头也不疼了,心里也痛快了,随后烧也退了,这就叫自衄作解。

那就是说,自汗和自衄都可以排除体表的邪气,这是为什么?是因为汗血同源。

汗血同源,汗是血中津液所化,在营分的这种邪气,可以通过出汗的方式排出体外,在营分的这种邪气也可以直接通过出血的方式排出体外。

当然这种出血,其它地方的出血不可能排出太阳体表的邪气,而只有肺窍离太阳最近,所以通过鼻衄的方式利于解除太阳的邪气。

比方说便血能不能排除体表的邪气,不可能,那里是里热,里热可以通过便血。

我们讲的那个太阳病的腑证,蓄血证的时候,讲那个桃核承气汤适应证的时候,会提到当血热初结的时候,如果有热迫血行的这种变化,血自下,下者愈,就是下面出血,热随血泄,可以出现这种情况。

但是对于太阳表证来说,只能是自衄出血,自衄和自汗是一样的。

还有一种情况是战汗而解。

战汗是病人在汗出之前,先有寒战,原来一直发热、头疼、身疼,突然出现了寒战,这是邪气和正气相争的表现。

随着寒战之后,又出现了发热,这次的发热,是正气奋力袪邪的一种表现。

随着发热之后,就出现了汗出,汗出热退病就好了,这叫战汗作解,我们以后还会有多次提到,它的机理我们还要具体谈到。

所以太阳病自解,有这么三种情况。

好,太阳伤寒与衄解,第一种情况是,伤寒日久,可自衄而解。

第二种情况是,伤寒日久,不愈,用麻黄汤发汗,结果汗不出而出现衄解。

吃了麻黄汤以后没有出汗,结果鼻子出血了,随着鼻子出血,头疼、身疼缓解了,发烧也退了,这就叫衄解。

因此后世的医家把这种情况,吃了麻黄汤以后没有出汗,结果鼻子出血了,叫红汗。

对于这种情况,又叫以衄代汗。

这个衄字过去在字典上读(nǜ),可是医学界和一般的人都读niù,读的时间长了,所以国家文字改革委员会也承认了这个字就可以读niù了。

这就叫以衄代汗,鼻子出血了,烧也退了,你就不要再用麻黄汤了。

我们在用麻黄汤的过程中,病人鼻子出血了,你不要紧张,这很可能是红汗,汗血同源,邪气可以通过汗这条路排出体外,也可以通过鼻衄这条路排出体外。

第三种情况,伤寒日久,见衄,出现了鼻衄,出现了鼻子出血,但衄血点滴不畅,半天滴一滴,衄血点滴不畅,这就什么呢?这就像汗出不透,汗出不彻,它就不足以解除邪气,鼻子是出血了,但是半天滴一滴,似有似无。

你说它没有吧,用纸擦一擦,还有一点红,你说它有吧,又很不畅快,虽然见到一点血,但是头痛、身疼仍然存在,发烧仍然不退,这就像汗出不透,汗出不彻,不足以解除邪气一样。

遇到这种情况怎么办,用麻黄汤发汗。

因为血分这条路走不通了,然后就改汗的这条路,这叫什么?这叫以汗代衄。

这是在伤寒的病程中,可能出现衄血的三种情况。

第四种情况,伤寒论原文没有提到,那就是衄血不止,高热不退,这是怎么回事?这就不是伤寒衄解了,这常常是寒邪入里化热,热邪内入营血,热迫血妄行的这样一种表现。

在讲“风温病”的时候,高热汗出而热不退的是风温。

高热鼻衄而热不退的,是热入营血,热迫血妄行。

这时候怎么办,我们决不能再用麻黄汤,那应当用犀角地黄汤一类的,来凉血止血。

在伤寒病的病程中,出现衄血的情况,大体就有这么多,我们现在看看讲义,是不是像我们所归纳总结的这样。

请大家打开讲义第28 页,看原文第46 条,“太阳病,脉浮紧,无汗,发热,身疼痛,”这是典型的太阳伤寒表实证的临床特征,“八九日不解”,病程已经超过7 天了,超过了它的自然病程,所以说“伤寒日久”,我们这里不是说伤寒日久吗,“表证仍在,此当发其汗”,此当发其汗,后面“麻黄汤主之”。

发汗用什么方,最后这句话,麻黄汤主之。

我们不是说在《伤寒论》中,有许多条文它是把方名放在最后,便于底下接着写方药组成,所以中间就有一段话是来解释的,“此当发其汗,麻黄汤主之”,中间这句话,“服药已微除”,是吃了麻黄汤以后,表邪、表证似乎有一点轻度的解除,可是“其人发烦”,这个烦又是烦热,“目瞑”,瞑是什么意思呢,瞑就是闭目,闭眼睛。

为什么闭眼睛?是因为他有头晕目眩,头晕的人一般是不敢睁着眼睛,睁着眼睛就更晕。

所以这里的目瞑,是指的头晕目眩。

这个烦热、目瞑是正邪相争的表现,是正气袪邪外出,正邪相争的表现,“剧者必衄”,如果烦热,头晕进一步加重的话,就会出现衄血。

这是正邪相争,正气想袪邪外出,来不及变成汗,就直接从营分,血分通过衄血的方式而排出体外。

能够变成汗的就出来,现在你看正邪相争,正气上冲,正气上涌,表现了头晕,表现了烦热,没有来得及变成汗,就直接通过鼻衄的方式,把营分中的寒邪,营分中的邪气排出体外。

“剧者必衄,衄乃解,所以然者,阳气重故也。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是因为阳气被寒邪闭郁太重的缘故。

中间这段话,完全是张仲景自己关于病机的解释和分析。

这就是我们这里所说的第二种情况,伤寒日久不愈,用麻黄汤发汗,结果没有出汗,汗不出而出现衄解,鼻子出血了,表证解除了,再也不用发汗的方法了,这就叫以衄代汗。

我小时候曾经在农村生活过一段时间,那个农村当年是很贫穷的,我父亲有时候在城里下乡,来看我们的时候,有些农民就找我父亲看病,感冒了,发烧,头疼。

我父亲给他开完药之后,说郝大夫,我没有钱买药。

没有钱买怎么办,病得给他治呀,我就见父亲从筷笼子里边,拿一根竹筷子,拿刀把它削尖了,放在这鼻孔里轻轻地一弹,鼻子就出血了,滴答滴答,出好多血,然后病人就说,心里好痛快,也不烦热了,烧也就退了。

因为我那个时候很小,我说怎么会有这么一种疗法呢,等我长大了我明白了,开方子是发汗使表邪从汗而解,他既然不能吃药的话,那就放血,使邪气直接通过营分,通过血分而解,这实际上是放血疗法的一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