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房与中国城市的家庭结构

合集下载

中国现代家庭的变化趋势

中国现代家庭的变化趋势

中国现代家庭的变化趋势
1. 小家庭化:由于城市化、经济发展以及教育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家庭选择小家庭模式,即只有父母和1-2个子女。

2. 家庭结构多样性:除了传统的核心家庭,现代家庭的结构越来越多元化,例如单亲家庭、同性恋家庭、非婚家庭等等。

3. 女性地位提高:随着社会对女性地位的认可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女性开始追求自我价值实现,参与到社会各个领域中,从而导致家庭角色的转化和变化。

4. 价值观多元化: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的价值观在逐渐变得多元化。

许多现代家庭崇尚自由、平等、开放、多元的理念,这也带来了家庭观念和家庭管理方式的变化。

5. 子女教育重视:现代家庭对子女教育的重视程度也越来越高。

父母们开始将更多的精力和资源投入到子女的教育上,也让家庭教育的方式更加多元化。

6. 生活方式变化:现代家庭的生活方式也在逐渐变化。

由于越来越多的家庭成员加入到工作、学习等各种社会活动中,家庭生活日程也越来越紧张。

因此,现代家庭更注重生活的便利性、高效性和舒适性,同时也更加注重健康和环保。

中国家庭结构变化趋势

中国家庭结构变化趋势

中国家庭结构变化趋势在中国的家庭结构中,传统的多代同堂居住方式逐渐转变为核心家庭结构,但这种变化并非是突然发生的,而是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

首先,中国家庭结构的变化与经济发展密切相关。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人们开始迁徙到城市,寻找更好的工作和生活条件。

这导致许多人离开农村,到城市独自生活或与配偶一起生活,形成了核心家庭结构。

城市生活的节奏快,工作压力大,双职工家庭逐渐增多,也加速了多代同堂居住方式的消失。

其次,中国家庭结构的变化也与人们价值观的变化有关。

传统的中国文化强调家庭的重要性和孝道,多代同堂居住被视为一种传统的家庭观念。

然而,随着新一代人的成长和受教育水平的提高,人们开始更加注重个人的独立和自由,追求自己的幸福和发展。

因此,越来越多的人选择独立居住,追求自己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

此外,儿女的教育和婚姻观念的变化也促使了家庭结构的转变。

传统的中国家庭注重男孩子的教育和婚姻,认为男人应该养家糊口,女人应该依附于家庭。

然而,随着社会进步和性别平等的意识的兴起,女性开始追求自己的事业和婚姻自由,不再仅仅以婚姻和家庭为中心。

因此,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晚婚、少生或不生育,也促使了家庭结构的变化。

然而,家庭结构的变化也带来了新的问题和挑战。

一方面,随着核心家庭的增多,老年人的照顾问题成为了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

由于年轻一代人的工作压力大,无法全职照顾老人,养老院的需求不断增长,而养老服务还存在很大的不足。

另一方面,多代同堂居住方式的减少,导致家庭关系的疏远和孤独感的增加。

很多老人孤独寂寞,缺乏陪伴和照顾。

因此,中国社会需要在家庭结构变化的同时,加强社会保障和养老服务,提供更好的照顾老人的条件和机构。

同时,也需要加强家庭教育,培养更加关心他人、尊重长辈的家庭价值观念。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家庭结构变化的同时,更好地解决家庭问题,创造一个和谐、幸福的家庭环境。

中国的家庭结构与家庭价值观

中国的家庭结构与家庭价值观

中国的家庭结构与家庭价值观中国作为一个多民族、多文化的国家,拥有丰富多样的家庭结构与家庭价值观。

不同的地域、民族、宗教和历史因素都对中国家庭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文将从家庭结构和家庭价值观两个方面探讨中国的家庭现状和变迁。

一、家庭结构1.传统的大家庭结构中国传统的家庭结构以大家庭为主,由祖父母、父母、儿女等多代人共同居住。

大家庭的特点是人数众多、居住相对拥挤,但也有着亲情、互助和尊老敬老的传统价值观。

大家庭的形成往往是为了应对社会经济需求和子女教育等方面的挑战。

2.小家庭结构的兴起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快速推进,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加快,工业化和市场化的冲击使得传统的大家庭结构逐渐发生了变化。

小家庭结构的兴起更加符合现代人的需求,可以给予个人更多的空间和独立性。

小家庭通常只包括父母和子女,因此有更多的资源和精力可以集中在核心家庭成员之间。

3.单亲家庭和非传统家庭结构同时,随着离婚率的上升,单亲家庭也逐渐增加。

单亲家庭通常是由一个单身父亲或母亲独自抚养子女,他们承担了双职工、教育和抚养责任。

此外,随着同性婚姻合法化的进展,非传统家庭结构如同性伴侣家庭也开始出现。

二、家庭价值观1.亲情和孝道在中国,亲情和孝道一直被视为核心家庭价值观。

亲情是以血缘为基础的亲属关系,强调父母与子女、兄弟姐妹之间的牵挂与关爱。

孝道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思想观念,强调子女对父母的敬爱、关心和照顾。

2.教育和人才培养中国家庭非常重视教育,家长普遍认为教育是为子女提供更好未来的途径。

为了给孩子提供更好的教育资源,家庭会投入大量的时间、金钱和精力。

同时,中国家庭也强调人才培养的全面发展,重视知识技能和品德素养的培养。

3.婚姻与家庭责任婚姻和家庭责任在中国的家庭价值观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婚姻被看作是两个家庭的结合,夫妻应该共同承担起家庭的责任和义务。

传统上,妻子在家庭中负责照顾家务和照顾子女,而丈夫则负责外出工作养家。

4.社会和谐与和睦中国文化强调社会和谐与和睦,这也体现在家庭价值观中。

中国人均住房面积的合适标准

中国人均住房面积的合适标准
国际经验:人均住房面积标准应随着经 济发展和人口变化进行调整
国际标准对中国人均住房面积合适标准的借鉴意义
国际标准: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人均住房面积标准不同,如美国、日本、欧洲等
借鉴意义:了解国际标准,可以为中国制定合适的人均住房面积标准提供参考
比较分析:通过对比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人均住房面积标准,可以了解中国在人均住房面积方 面的优势和不足

福州:人均住房面积39平方米
当前人均住房面积存在的问题
住房质量参差不齐:部分住房 存在质量问题,影响居住体验
房价过高:房价过高导致部 分居民难以购买住房
地区差异大:不同地区人均 住房面积存在较大差异
住房分配不均:部分居民拥有 多套住房,而部分居民无房可

Part Two 确定人均住房面积合适
标准的因素

长沙:人均住房面积28平方米

郑州:人均住房面积29平方米

青岛:人均住房面积31平方米

沈阳:人均住房面积32平方米

长春:人均住房面积33平方米

哈尔滨:人均住房面积34平方米

石家庄:人均住房面积35平方米

济南:人均住房面积36平方米

合肥:人均住房面积37平方米

南昌:人均住房面积38平方米
社会因素:考虑社会公共资源的分配和利用,如教育、医疗、交通等,确保居民能够 享受到基本的公共服务。
Part Five 保障人均住房面积合适
标准的措施
加强城市规划和土地资源管理
制定合理的城市规划,确保土地资 源的合理利用
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减少土 地资源的浪费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中国人口结构对房地产市场的影响

中国人口结构对房地产市场的影响

中国人口结构对房地产市场的影响中国是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人口结构的变化对房地产市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人口年龄分布、城市化以及亲子关系的变化三个方面来探讨中国人口结构对房地产市场的影响。

一、人口年龄分布的变化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国人口年龄结构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传统的“倒金字塔”型的结构逐渐发生了转变,呈现出老龄化的趋势。

这对房地产市场带来了两个方面的影响。

首先,随着老年人口的增加,养老需求的增加也带动了养老地产的需求。

老年人更加注重居住环境的舒适性和便利性,更多的选择购买适老化的住房或者加入养老社区。

这为房地产开发商提供了新的市场机会。

其次,年轻人群体的购房需求也在增加。

由于婚龄推迟、独生子女政策等因素影响,年轻人首次置业的年龄逐渐推迟。

这导致了年轻购房者对房屋品质和配套设施的要求更高,房地产开发商需要根据这一变化调整产品结构与销售策略,提供更适合年轻人需求的住房。

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一直在推进,人口流动和城市扩张对房地产市场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

首先,城市化进程促进了城市住房的需求。

随着更多人口涌入城市,对住房的需求量大幅增加。

特别是一二线城市,房地产市场供需失衡现象较为突出,房价上涨较快。

这为投资房地产带来较高的回报率,同时也使得购房压力增加。

其次,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导致农村空心化,使得一些三四线城市和小城镇的房地产市场面临潜在的风险。

这些地区的房地产开发商需要寻求创新和差异化发展策略,如提供更多的公共服务设施、改善基础设施等,增加人口吸引力,确保房地产市场的健康发展。

三、亲子关系的变化随着家庭结构的改变,亲子关系也对房地产市场产生了影响。

在传统的家庭观念下,父母一般会将财产传给子女,从而造成富二代的崛起。

首先,富二代对房地产市场的投资需求较高。

这些年轻人通常家庭条件优越,对于投资房地产有较高的购买力和兴趣。

他们不仅对自住房有需求,还愿意购买投资属性的房产。

当代中国社会的家庭结构与影响分析

当代中国社会的家庭结构与影响分析

当代中国社会的家庭结构与影响分析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中国的家庭结构随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传统的家庭结构中,爷爷奶奶、父母、子女同住一起,三代同堂是家庭结构的主要形式。

但随着城市化的进程,人们开始向城市迁移,小家庭的形态开始逐渐出现,单亲家庭和空巢家庭也开始增多。

本文将分析当代中国家庭结构的变化以及这些变化对于社会的影响。

一、家庭结构的变化1.小家庭的增多在今天的中国社会,小家庭这种形态越来越普遍。

独生子女政策的实施,是这种趋势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传统家庭中,家族观念非常强烈,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十分亲密。

但在小家庭中,由于家庭成员少,家庭成员之间的互动往往比较少,理解关系也比较单纯。

在一定程度上,这种家庭结构也影响了家庭成员之间的沟通和信任。

2.单亲家庭的出现随着离婚率的增加,单亲家庭也开始在社会中出现。

单亲家庭一般由一方父母和子女组成,家庭责任的负担更加重。

在这种家庭中,由于只有一方父母,可以想象家庭独立和稳定性方面存在的困难。

3.空巢家庭的增多空巢家庭一般是指老年人子女离开家庭后的家庭结构。

因为人们对于生活水平和人生观等各种因素选择离家去城市等原因,老年人常常是孤独的。

因此,这种家庭结构一般在老年人中较为普遍出现。

同时,空巢家庭也往往缺乏家庭成员之间的互动和沟通,给老年人带来很大的心理上的困扰和孤独感。

二、家庭结构变化给社会带来的影响1.人口结构的改变随着家庭结构变化的发生,中国的人口结构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单身、单亲、小家庭等家庭结构的出现,使得人口的年龄结构不断变化。

同时,改革开放和城市化的推进,也加速了人口城市化的进程,城市人口已经超过了农村人口,这也导致了人口的发展漏洞和问题。

2.社会关系的变化当代中国社会的家庭结构变化,也直接给社会关系带来了影响。

像以前那种大家庭式的家庭结构,家庭成员之间的协助和互助关系比较紧密,而现在的小家庭和单亲家庭等形态,则在这方面存在一定的缺陷。

另外,由于城市化和家庭结构的变化,社交网络也发生了变化,个人价值的提升,也导致了人们更加独立和对社会的依赖性更小。

我国城乡家庭功能的异同

我国城乡家庭功能的异同

我国城乡家庭功能的异同引言城乡家庭是中国社会的基本单位,其功能在城市和农村之间存在着一些差异和相似之处。

本文将探讨我国城乡家庭的功能异同,旨在了解和分析两者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城乡家庭功能的异同1. 家庭结构在城市和农村社区,家庭结构存在一些差异。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农村家庭结构•多代同堂生活比较常见,爷爷奶奶、父母和子女住在一起。

•家庭成员之间的互动和交流比较频繁,关系较为亲密。

城市家庭结构•小三口家庭居多,即父母和子女组成一个独立的小家庭。

•家庭成员之间的互动和交流比较疏离,关系相对疏远。

2. 家庭经济功能城乡家庭在经济功能上存在一些差异,主要包括:农村家庭经济功能•农村家庭往往以农业生产为主要经济来源。

•家庭成员之间通常合作耕种土地,共同劳动。

•家庭经济相对自给自足,与社会联系相对较少。

城市家庭经济功能•城市家庭往往以工资收入为主要经济来源。

•家庭成员之间通常不需要合作劳动,每个人有各自不同的职业。

•家庭经济相对依赖市场,与社会联系相对较多。

3. 家庭教育功能城乡家庭在教育功能方面也存在一些差异,主要表现在:农村家庭教育功能•农村家庭注重传统文化和道德教育,强调家庭价值观的传承。

•家庭成员之间教育观念较为传统,尊重长辈权威。

城市家庭教育功能•城市家庭注重科学知识和技能的培养,强调个体能力的发展。

•家庭成员之间教育观念较为开放,尊重个体需求。

4. 社会关系功能城乡家庭在社会关系功能上也有一些差异,具体表现如下:农村家庭社会关系功能•农村家庭之间存在较为紧密的社会关系网,互助合作较为普遍。

•家庭成员通常与周围村民有较多的交往和互动。

城市家庭社会关系功能•城市家庭之间社会关系较为疏离,互助合作较少。

•家庭成员更多地与工作单位、社会团体等有联系和交往。

总结我国城乡家庭的功能存在一些异同。

在家庭结构、经济功能、教育功能和社会关系功能上,城市家庭与农村家庭存在差异。

了解这些差异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和关注我国社会的多样性和发展变化。

中国人家底有多厚 中国人的家是什么

中国人家底有多厚 中国人的家是什么

中国人家底有多厚中国人的家是什么房子是中国人最值钱的家当此次调查的家庭财产主要包括,家庭金融资产、房产、家庭主要耐用消费品和家庭经营资产。

调查结果显示,中国人最值钱的家当由改革开放初的家用电器等耐用消费品,转变为房产和金融资产。

房产成为中国城市居民家庭财产中最值钱的家当。

城市居民家庭现有房产价值(含装修)户均为10.94万元,占家庭财产的47.9%,将近家庭总资产的一半。

住房制度改革使居民住房迅速转化为家庭财产,一部分人以较低的价格购买了价值较高的原属于国家或集体的住房,在国家让利的前提下使个人在财产总量上增加了最有分量的一部分。

截至6月底,中国城市居民户均家庭财产为22.83万元,大城市居民户均财产为27.74万元,将近小城市家庭财产的2倍。

这主要是因为大小城市间房产价值的差异,大城市的房产要比小城市更有价值,使得大城市居民家庭财产价值远远高于小城市。

金融资产成为仅次于房产的第二大家庭财产,户均为7.98万元,占家庭财产的34.9%。

城市家庭的金融资产主要由人民币和外币两部分组成。

城市家庭户均人民币资产为7.37万元人民币,占金融资产的92.4%,这其中储蓄存款又以绝对优势排在了人民币金融资产的首位,户均5.12万元,占人民币金融资产的69.4%,其次是股票(A股)和国库券。

城市居民金融资产出现了向高收入家庭集中的趋势,户均金融资产最多的20%家庭,拥有大约66.4%的城市居民家庭金融资产。

城市居民的消费水平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而“水涨船高”,居民的消费能力已从十几年前的“十元级”、“百元级”、“千元级”上升到近几年的“万元级”、“十万元级”,消费品的档次越来越高,消费周期越来越短,折旧越来越快。

耐用消费品(主要指非经营性家用汽车和购买原值500元以上,产品寿命一年半以上的消费品)在家庭财产中所占的份额越来越小,只占家庭财产的5%左右,户均拥有耐用消费品现值户均为1.15万元。

中国城市居民家庭财产性质实现了重大跨越,由先前仅仅拥有生活资料转变为不仅拥有生活资料,而且还拥有生产资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介绍评论
家庭结构:
所谓家庭结构是指家庭的人员构成 ,是组成家庭分子之间的某种 性质的联系 ,家庭分子之间的配合与组织 ,家庭分子之间相互作 用和相互影响的状态 ,以及由于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而形成的家 庭模式和类型。
区位学理论:
所谓区位学理论是用人的空间距离来测量他们的社会距离的理 论 ,或者说是研究人与人之间空间距离和社会距离关系的理论。
上表的数据表明上海和天津近年来住房面积都有不同程度的 提高 ,而天津的人均住房面积比上海要大。
上海和天津 60 岁以上老人与子女同住比例及变化
地区 天津 同住子女 已婚子女 任何子女 上海 已婚子女 任何子女 注:任何子女包括已婚和未婚子女。 1983-1984年 42 71 52 1988年 42 64 46 62
• • • • • •
作者: 潘允康 ,男 ,1946 年生 ,天津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研究 员; 【美】约翰 .罗根 ,男 ,1946 年生 ,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奥本 尼分校社会学系教授; 【美】边馥琴 ,女 ,1952 年生 ,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奥本尼分 校社会学系博士后研究生; 【美】边燕杰 ,男 ,1953 年生 ,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社会学系 副教授; 关 颖 ,女 ,1954 年生 ,天津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副研 究员; 卢汉龙 ,男 ,1946 年生 ,上海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研究 员。
内 容 提 纲

1、 1、 2、 、 3、 、
女婚后与父母同居的
的 与 的

与家庭结构

在中国的家庭中 ,子女对父母依附的时间相 对较长。不仅未婚成年子女会留在父母居处,而 且子女婚后也可能和父母共同居住在一起 ,时间 或长或短 ,从而形成主干家庭和联合家庭的模式。 由于大多数家庭父母只留已婚子女中的一个在身 边 ,所以主干家庭模式较多。学术界称这种已婚 儿女和父母同居的模式为中国传统家庭模式。
( %)
1993年 35 49 52 63
上表的数字说明天津的居住模式比上海变化要快。天津老人与任何子 女同住的比率从1983 —1984 年的 71 %下降到 1993 年的 49 %,已婚子 女和父母同住的比例从 42 %下降到35 %,而上海基本上没有变化。造成 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天津的人均住房面积高于上海 ,前些年城市 居民住房建设步伐较快 ,也是重要的原因之一。
• 所谓区位学理论是用人的空间距离来测量 他们的社会距离的理论 ,或者说是研究人 与人之间空间距离和社会距离关系的理论。 • 住宅从一定的意义说能表现家庭成员的空 间距离 ,进而说明他们之间的社会距离。 因而 ,研究住宅和居住模式、家庭结构模 式的关系时 ,区位学理论是不可少的。
区位学理论
• 区位中心论 • 区位聚散论 • 区位共生论
第一部分
• 当前中国家庭结构模式现状:较大程度上 保留了子女婚后与父母同居的传统。 • 这种传统事实上已经发生改变:子女婚后 与父母同居的趋势在减弱。
第二部分
子女婚后与父 母同居的相关 因素分析
传统的存在和改变
现实生活的需求
住房因素
传统的存在(一)
一、与西方家庭传统比较 亚洲的家庭传统 ,特别是中国的家庭传统 ,与西方家庭有很大 的差别。在西方家庭中 ,两代人之间的关系是单向的 ,有单向接 力模式之说。 即: A →B →C→D → 也就是说,在代关际关系中,父母要抚养教育子女,子女不 必赡养父母。 二、中国的家庭传统 在亚洲,尤其在中国,家庭中两代人之间的关系式双向的,有 双向反馈模式之说。 即: A B C D 也就是说,父母要抚养子女,子女也要赡养父母,两代人之间 的关系和义务是双向的,这已经成了传统和风俗。在这样的传 统中,子女结婚后与父母住在一起就是自然而必然的了。
传统的改变
一、倾向于分开住而不是同居 • 在中国的都市 ,已婚子女和父母同住的已从 10 年前的 52 % 下降到 1993 年的 42 %。 • 1991 年天津社会科学院进行了关于家庭问题的大规模抽样 调查 ,在问被调查者“您的子女成家后 ,如果条件允许 ,您打 算和谁住在一起 ?”时 ,只有 21.5 %的人表示愿意和子女住在 一起 ,其余的都愿意分开住。而在问到“您愿意和父母同住 吗”? 被调查者的 76.4 %表示不愿意 ,而希望自己单过。
住房对居住模式的影响
分析结论:
从以上对有关住房因素和居住模式的 相互关系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知道 ,随着社 会的变迁 ,在影响家庭居住方式和家庭模 式的各种因素中 ,住房因素变得越来越重 要。
第二部分
子女婚后与父 母同居的相关 活的需求
住房因素
减弱
增强,日益重要
住房与家庭结构关系的区位学理论思考
住房是影响居住和家庭结构的重要因素
相关研究 • 一些研究在 80 年代初期就提到过住房对家庭结构的影响。 《试论我国城市的家庭和家庭结构》一文认为“目前我国 城市住房比较紧张 , ……青年人婚后一时找不到新房 , 只有在父母处居住。 • 1986 年由重庆出版社出版的《家庭社会学》 一书 ,列举 了天津的一个居民点关于住房的调查 ,证明有 75.26 %的 家庭只有一间住房 ,在这种情况下 ,即便儿女结婚以后 , 想和父母住在一起也不具备客观条件 ,不得不离开父母另 寻住房 ,大家庭自然会分解。 • 《社会学研究》1987 年第 3 期发表的《中国城市现代家 庭模式》 一文 ,引用了天津市第三次户卷调查资料 ,在 分析 433 户合家而后又分家的原因中 ,最主要的是增加 了住房面积和改善了住房条件 ,占 35.3 %,远远高于其他 原因。
传统的存在(二)
父母和已婚子女居住状况 已婚儿子(人 已婚女儿(人 子女的年龄 已婚儿子 人) 已婚女儿 人) 30 及以下 31 %(36) 13 %(71) 31 —40 27 %(293) 5 %(321) 41 —50 23 %(202) 6 %(214) 51 及以上 20 %(114) 9 %(96) 25 %(645) 7 %(703) 合 计 注:该表的百分比是强度百分比。比如说在表里的数字的第 一行第一组数据是说被调查的 30 岁以下的已婚儿子共有 36 人,其中31 %(11 人)与父母同住。其余依此类推。 从上表中,可以明显看到从夫居和从父居现象。 这是传统的又一表现
• 1987 年《社会学研究》第 3 期发表题为 《中国城市现代家庭模式》的文章 , 谈到当 今老年人对子女和两代人关系的一些新看 法。——很多老年人希望和子女分开住, 要自己的生活方式,要享福。 • 90 年代以来 ,许多研究又都报导了老年人希 望由老伴来养 ,而不希望子女来养的有关信 息和调查资料。
1982年在中国北京、天津、上海、南京和 成都进行调查证实,子女婚后住在父母家 的占49.71%,近一半。 1985年,在天津调查相同问题的数据为 55.45%,1993年为42%。 1988年,在上海的调查显示的数据是40%。
迄今中国的家庭仍在较大程度上保留有子女 婚后与父母同居的传统
中国都市60岁以上老人与已婚子女同居情况 1980-1984年 52% 1993年 42% 研 究 意 义
1、从区位中心论看住房与家庭结构 • 所谓区位中心论是指在一个区位人际关系 结构中有一个中心结构 ,这一结构能左右 和影响其它结构。 • 根据婚姻和家庭的基本理论 ,婚姻是家庭 的根据 ,由婚姻产生的夫妻关系是家庭关 系的支撑点 ,因此夫妻关系是家庭关系的 中心。
向 心 力
向心力
中心
向 心 力
向心力
从客观事实出发 , 在今天两代人(子女是 已婚的成年人)在家庭 中家务劳动是分担的 , 而且各自都有单独为 满足自身需要的家务 劳动的内容 ,而没有 明显的相互依赖和相 互需求的情况。
仅从家务劳 动等现实生活需 求的角度去寻找 两代人要居住在 一起的理由 ,是 不足的 ,还必须 探讨影响居住模 式的更为重要的 因素 ,即住房问 题。
研究这种变化发生的原因 ,对预测家庭的未来 ,分析 家庭作为社会的细胞将对社会结构和社会生活发生的 作用 ,以及由此带来的社会政策的改变 ,都是十分重 要的。 中国做为亚洲文明的发源地之一 ,近几十年来经济 和社会生活发生了巨大变迁 ,其变迁的速度前所未有。 研究中国家庭居住模式的变化和家庭模式的变化 ,更 具有代表性和特殊意义。
• 一种是促成两代人同居的力量 ,比如中国的 传统伦理道德。 • 另一种是促成两代人分居的力量 ,比如经济 上的分散。
分家力量大于合家力量
• 该文认为后一种力量大于前一种力量 ,换句话 说 ,分家的力量大于合家的力量 ,因而两代人 是分居的趋势 ,主干家庭和联合家庭向核心家 庭的方向发展。 • 此后国内的许多研究又提供了大量的证据 ,说 明现实生活中人们是思分不思合。如果说80 年代的早期研究认为在家庭中主要是青年人主 张分家的话 ,以后的研究提供了更多关于老年 人要分家的事实。
中心 中心 中心 中心 心力 中心
中心
• 从这点上说,住房因素不仅能使同居的家 庭结构模式解体 ,而且能为新的家庭中心 的成立提供可能。换句话说 ,它不仅能破 坏原有的家庭模式 ,而且能促成新的家庭 模式 ,这是住宅在拉大一些人的空间距离 之时 ,又能缩小另一些人的空间距离的特 点所决定的。 • 今天 ,如果社会能向人们提供更多、更充 裕的住宅 ,社会的家庭结构还会有更明显 的变化 ,因为它符合现代家庭分解的大趋 势。
住房情况和居住模式的多变量回归分析
预测因素 住房面积 工作单位提供住房 子女是户主(房本持有者) 多变量回归系数 .32 * * * -.542 * * * -2.360 * * * 标准误差 .005 .191 .207
第一 ,在分析住房面积和居住状况的关系时得到的回归系数是 .032 ,具有统计 上的意义。 它表明 ,住房每增加 1 平方米 ,子女结婚以后与老人同住的比率提高 3 %。 第二 ,在分析工作单位是否向本人提供住房时 ,得到的回归系数为 – 0.542 , 它表明 ,如果工作单位向本人提供住房 ,子女婚后与父母同住的比率下降。 第三 ,在分析子女是否户主或房本持有者与居住模式的关系时 ,得到的回归系 数为- 2.36. 它表明 ,如果房子是老人的(父母的) ,则两代夫妻同居的可能性较大 ,如果房子 是子女的 ,则同居率大大下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