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八上《回忆我的母亲》精品课件(29张PPT)
合集下载
初中语文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7《回忆我的母亲》课件(共23张PPT)

2020/8/15
D
9
活动二:圈点批注,学习一种写法。
本文的一大写作特点是夹叙夹议,
以记叙为主,其间穿插若干议论性语句。
跳读课文,找出文中关于母亲的议 论性语句,联系上下文,理解它们的含 义并体会其作用。
方法:先自学书上圈点批注,后小组 内交流,再议全论班性汇语句报:展对示于。某种现象、
事物或问题进行评价、判断, 发表自己意见的语句。
6 回忆我的母亲
朱德
2
D
1
学习目标
1.通过抓住文章主线梳理文章内容,学习回忆 性散文按时间顺序有重点地选取典型材料来表 现人物优秀品质的写法。
2.通过赏析语言来学习本文运用朴素、简洁、 平实的语言叙述来表达作者深刻感情的方法, 并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思念、敬爱之情。
3.通过分析理解文中议论句(段)的含义和作 用,学习本文叙议结合的写作特点(记叙中穿 插精当议论的写法)。
文章开头第一段说“我爱我的母亲,特 别是她勤劳的一生,很多事情是值得我 永远回忆的。”默读课文,思考:作者 回忆了母亲的哪些往事?这些事例表现 了母亲怎样的品质?
方法:梳理内容提炼要点,概括典型事 例及母亲的形象,可以用表格或思维导 图的形式。
2020/8/15
D
7
母亲所做(或经历)的事情
母亲的个性品质
5.母亲是一个平凡的人,她只是中国千百万劳 动人民中的一员,但是,正是这千百万人创造 了和创造着中国的历史。 (16)
这句议论,将对母亲的深情与对民族、对广大 劳动人民的深情融汇在一起,升华了主题。
2020/8/15
D
13
总结:议论句在写人的记叙文中的 作用
一 对人物特点进行评价,放在叙事前引 发读者的思考,总领下文;放在叙事 后画龙点睛,总结上文。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 7. 回忆我的母亲优秀课件(26张PPT)

母亲,倘若你梦中看见一只很小的白船儿,
不要惊讶他无端入梦。
这是你至爱的女儿含着泪叠的,万水千山
求他载着她的爱和悲哀归去。
——冰心《纸船》
功勋大孝为国,一生劳动吾党之光
民族英雄贤母,斯人无愧劳动阶
第6课 回忆我的母亲
朱德
字词注音:
佃农( diàn ) 祖籍( jí ) 仪陇( lǒng ) 溺死( nì ) 劳碌( lù ) 私塾( shú ) 衙门( yá ) 横蛮(hèng má)n 不辍劳作( chuò ) 饱尝( cháng ) 妯娌( zhóu li ) 和睦( mù ) 差役( chāi yì ) 迁徙( xĭ )
除了勤劳,母亲还具有 哪些品格值得我怀念?从文 中哪些事可以看出来?
为什么选择这些事 来写母亲?
母亲{
勤劳俭朴、宽厚仁慈 坚强不屈、深明大义
典型事例
众多的日常小事是按 照什么顺序有条不紊地组 织为一个整体的?
阅读写作方法点拨:如何塑造人物形象? 1.抓出人物主要特点。 2.选取最能表现人物特点的典型
7.要写好 一篇记 叙文, 首先必 须确定 自己的 情感, 然后根 据自己 的情感 选择提 炼材料 ,再加 以细致 的描写 ,在必 要的地 方画龙 点睛地 穿插一 点议论 。
8.对任何 一篇记 叙文而 言,叙 述是骨 架,描 写是血 肉,而 抒情与 议论则 是灵魂 ,这四 者是缺 一不可 的。总 之,我 们要学 会综合 运用多 种表现 手法, 使我们 笔下的 文字显 得生动 活泼、 形象可 感、醒 人耳目 、启人 深思。
根据意思写出相应的词语
1.不停地劳动(耕作)。
不辍劳作
2.一切劳苦和怨言都能经受。
任劳任怨
3.待人宽大厚道,仁爱慈善。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回忆我的母亲》精品课件(共29张PPT)

勤劳简朴,吃苦耐劳;性格
(记忆时起) 没有打骂过我们,没有同人吵过架,与家人相处和睦;周 和蔼;宽厚仁慈,有同情心;
济更穷的亲戚;自己很节省;管束孩子,不允许染坏习惯。节俭简朴;伟大的母爱。
1895~1900 退佃威胁,家人离散,又遇天灾,庄稼没收成。
爱憎分明,坚强,
年前后
没灰心,“对穷苦农民的同情和对为富不仁者的反感”。 有同情心
C 2.下列词语中书写有误的一项是( )
A.榨油 惨痛 聊叙 为富不仁 B.管束 隔绝 补救 节衣缩食 C.哭泣 和睦 周挤 宽厚仁慈 D.挪动 强健 横蛮 任劳任怨
3.母亲这样地整日着。( ) A.劳碌 B.劳力 C.劳损
D.劳役
(2)我将永不能再见她一面了,这个是无法补救的。
B ( ) A.惨痛 B.哀痛 C.沉痛 D.悲痛
•
1.学 习 语 文 是 一种 享受, 你会发 现语文 学习是 在与另 一个人 对话, 也是在 与自己 对话。 每当你 读一篇 文章时 ,仿佛 作者就 在你身 边,他 的经历 、他的 情感都 进入了 你心中 。
•
2.不 论 读 名 家 名篇 ,还是 自己创 作,你 会更清 楚地认 识到自 己,每 次学习 语文, 其实都 是对自 己的一 次审视 ,你不 仅仅懂 的更多 ,而且 文学素 养也随 之提高 。这便 是语文 ,需要 你与之 心灵相 通。
有爱、敬、哀、思念、怀念、 歌颂、赞扬、感谢等等。 其中爱是基本感情,是贯穿全 文的感情。 作者怀着对母亲深深的爱而哀 思母亲、敬重母亲、歌颂母亲、 感谢母亲,唱出一支对母亲的 深情赞歌。
作者怎样把对母亲的热爱与对劳动人民的热 爱,对革命事业的忠诚结合起来的?给我们 什么启示?
要博爱,要 为天下人服 务。
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7课《回忆我的母亲》课件(共34张PPT)

一个“好”字是对母亲辛勤劳动的最好评价。凡是需要做 的事,似乎没有母亲不能做的。一个“好”字饱含了作者 对母亲的无限赞美与崇敬之情
★篇末抒情议论,点明全文主旨 母亲现在离我而去了我将永不能再见她一面了。这个哀痛是无 法补救的。母亲是一个平凡的人,她只是中国千百万劳动人民 中的一员,但是,正是这千百万人创造了和创造着中国的历史 。
⑥母亲“是创造一了个”平是凡说的明人过,去她的只历史是是中由国人千民百创万造劳的, 动“人创民造着中”的是一表员明,现但在是的,历正史仍是由这人千民百创万造人创造 了和创造着中国的历史。
⑦母亲现在离我而去了,我将永不能再见她一 面了,这个哀痛是无法补救的。
⑧这这是两我句能话做用“到能的”,“一一定定能能”做表到达自的己。无比坚定的信
你对文章中的哪些句子印象深刻? 试着复述出来并进行赏析。
首先交代写作缘由和自己的心情, 然后用“我爱我母亲”
奠①定得文章到的母感亲情去基调世,的表消达息对母,亲我真很挚悲的敬痛爱。之我情爱,最我后母用 “亲勤,劳一特生别”是点她明全勤文劳叙一事生线索,。很多事情是值得我永
远回朴素忆的的文。字里深藏着朱德因母亲去世的悲痛,和对母亲无
这里“永不能”强烈地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的无限怀念之情,也 与开头段的“永远”一词相照应。哀痛”“无法补救”又强调 了母亲对于“我的特殊意义。后一句把对母亲的热爱之情升华 到了对全体劳动人民的赞美,既点明了文章主旨又拓展了文章 的主题。
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在母亲的教导下,使我具有了与困难作斗争的经验和强健的体 魄。 B.我到云南后,从家信中知道,我母亲对我参加新军和同盟会不但 不反对,又给了我许多慰勉。 C.母亲那种勤劳俭朴的习惯,母亲那种宽厚仁慈的态度,至今还在 我心中留有深刻的印象。 D.母亲沉痛的三言两语的诉说以及我亲眼见到的许多不平事实, 启发了我幼年时期反抗压迫追求光明,使我决心寻找新的生活。
★篇末抒情议论,点明全文主旨 母亲现在离我而去了我将永不能再见她一面了。这个哀痛是无 法补救的。母亲是一个平凡的人,她只是中国千百万劳动人民 中的一员,但是,正是这千百万人创造了和创造着中国的历史 。
⑥母亲“是创造一了个”平是凡说的明人过,去她的只历史是是中由国人千民百创万造劳的, 动“人创民造着中”的是一表员明,现但在是的,历正史仍是由这人千民百创万造人创造 了和创造着中国的历史。
⑦母亲现在离我而去了,我将永不能再见她一 面了,这个哀痛是无法补救的。
⑧这这是两我句能话做用“到能的”,“一一定定能能”做表到达自的己。无比坚定的信
你对文章中的哪些句子印象深刻? 试着复述出来并进行赏析。
首先交代写作缘由和自己的心情, 然后用“我爱我母亲”
奠①定得文章到的母感亲情去基调世,的表消达息对母,亲我真很挚悲的敬痛爱。之我情爱,最我后母用 “亲勤,劳一特生别”是点她明全勤文劳叙一事生线索,。很多事情是值得我永
远回朴素忆的的文。字里深藏着朱德因母亲去世的悲痛,和对母亲无
这里“永不能”强烈地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的无限怀念之情,也 与开头段的“永远”一词相照应。哀痛”“无法补救”又强调 了母亲对于“我的特殊意义。后一句把对母亲的热爱之情升华 到了对全体劳动人民的赞美,既点明了文章主旨又拓展了文章 的主题。
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在母亲的教导下,使我具有了与困难作斗争的经验和强健的体 魄。 B.我到云南后,从家信中知道,我母亲对我参加新军和同盟会不但 不反对,又给了我许多慰勉。 C.母亲那种勤劳俭朴的习惯,母亲那种宽厚仁慈的态度,至今还在 我心中留有深刻的印象。 D.母亲沉痛的三言两语的诉说以及我亲眼见到的许多不平事实, 启发了我幼年时期反抗压迫追求光明,使我决心寻找新的生活。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7课《回忆我的母亲》课件(共36张PPT)

精当议论,赞母亲之勤劳
母亲现在离我而去了,我将永不能再见她一面了,这个哀痛是无法
3
补救的。母亲是一个平凡的人,她只是中国千百万劳动人民中的一
员,但是,正是这千百万人创造了和创造着中国的历史。
赏析:“永不能”强烈地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的无限怀念之情,也与首段的“永 远”一词相照应。“哀痛”“无法补救”强调了母亲对于“我”的特殊意义。 后一句把对母亲的爱升华到对全体劳动人民的赞美,既点明了文章的主旨,又 拓展了文章的主题。
夹叙夹议,赞母亲之坚强
母亲是个好劳动。从我能记忆时起,总是天不亮就起床。全家二
2
十多口人,妇女们轮班煮饭,轮到就煮一年。母亲把饭煮了,还
要种田,种菜,喂猪,养蚕,纺棉花。因为她身体高大结实,还
能挑水挑粪。
赏析:一个“好”字是对母亲辛勤劳动的最好评价,饱 含作者对母亲的无限赞美与崇敬之情。凡是需要做的事, 似乎没有母亲不能做的。
一课一法
一例
一阵冷风吹来,我裹了裹身上母亲做的新衣服,暖和了许多。我突 然发现,衣服上的针脚又密又匀,于是,我的思绪回到了临行前的那一晚: 我正忙着打点行装,无意中一瞥,看到母亲正在昏暗的油灯下为我缝制衣 服,灯油掉在母亲那布满老茧的手上,母亲竟浑然不知,只是一针一线地 缝着。母亲头上的白发在灯光下格外显眼,闪着白色的圣洁而又温暖的爱 的光芒……
深明大义
1919年
离开土地就不舒服,回家 继续劳动
大革命时期(1924—1927年) 独立支持一家人的生活
抗战以后
过着勤苦的农妇生活
1944年
不辍劳作
勤劳朴实
勤俭持家 理解、支持革命
热爱劳动
2.文章从两大方面叙述了有关母亲的事件,请分别用一个词进行概括。 答案 勤劳的母亲、革命的母亲。
母亲现在离我而去了,我将永不能再见她一面了,这个哀痛是无法
3
补救的。母亲是一个平凡的人,她只是中国千百万劳动人民中的一
员,但是,正是这千百万人创造了和创造着中国的历史。
赏析:“永不能”强烈地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的无限怀念之情,也与首段的“永 远”一词相照应。“哀痛”“无法补救”强调了母亲对于“我”的特殊意义。 后一句把对母亲的爱升华到对全体劳动人民的赞美,既点明了文章的主旨,又 拓展了文章的主题。
夹叙夹议,赞母亲之坚强
母亲是个好劳动。从我能记忆时起,总是天不亮就起床。全家二
2
十多口人,妇女们轮班煮饭,轮到就煮一年。母亲把饭煮了,还
要种田,种菜,喂猪,养蚕,纺棉花。因为她身体高大结实,还
能挑水挑粪。
赏析:一个“好”字是对母亲辛勤劳动的最好评价,饱 含作者对母亲的无限赞美与崇敬之情。凡是需要做的事, 似乎没有母亲不能做的。
一课一法
一例
一阵冷风吹来,我裹了裹身上母亲做的新衣服,暖和了许多。我突 然发现,衣服上的针脚又密又匀,于是,我的思绪回到了临行前的那一晚: 我正忙着打点行装,无意中一瞥,看到母亲正在昏暗的油灯下为我缝制衣 服,灯油掉在母亲那布满老茧的手上,母亲竟浑然不知,只是一针一线地 缝着。母亲头上的白发在灯光下格外显眼,闪着白色的圣洁而又温暖的爱 的光芒……
深明大义
1919年
离开土地就不舒服,回家 继续劳动
大革命时期(1924—1927年) 独立支持一家人的生活
抗战以后
过着勤苦的农妇生活
1944年
不辍劳作
勤劳朴实
勤俭持家 理解、支持革命
热爱劳动
2.文章从两大方面叙述了有关母亲的事件,请分别用一个词进行概括。 答案 勤劳的母亲、革命的母亲。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学期语文课件: 第二单元 第6课回忆我的母亲(共28张PPT)

( )的人”的句式谈自己的感受。 提示:抓住文中表现母亲优秀品质的句子。
理清思路
四人小组讨论:本文可分为几部分?怎么分?各部分的内容各是什么?
本文可分为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沉痛悼念母亲逝世,引出回忆的内容。
(总叙
寄其哀)
第二部分(第2—15自然段),回忆母亲一生主要事迹,歌颂她的美
德,感谢她的养育之恩。 (分叙 述其功)
4.这一段在全文中有何作用? 总领全文,点明回忆的内容,表达出作者对母亲深深的爱和
悲痛之情,奠定文章的感情基调。
阅读课文第二部分(第2—15自然段),思考: 1.第二部分,概括作者回忆了母亲哪几方面的事(第二部分可 以分为几层)?
回忆了母亲三方面的事: ①第一层(2—7段), 母亲勤劳俭朴的习惯和宽厚仁慈的 态度。 ②第二层(8—13段),母亲坚强不屈的性格,对压迫者 的反抗以及对作者参加革命的支持和慰勉。 ③第三层(14—15 段) ,夹叙夹议,概述母亲对自己的教 育和影响。
第三部分(第16、17自然段),抒发对母亲的思念之情,表达报答母
亲深恩的决心。 (总叙 颂其德)
分析课文
阅读课文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 1.本段点明主旨的句子是哪一句?
“得到母亲去世的消息,我很悲痛。” 2.表明叙事线索的句子是哪一句?
“特别是她勤劳一生。” 3.表明全文感情基调的句子有哪些?
“我很悲痛”“我爱我母亲” 。
1919年
大革命时期 (1924-1927年)
离开土地就不舒服,回家继续劳动 独立支持一家人的生活
抗战以后 1944年
过着勤苦的农妇生活 不辍劳作
母亲的个性品质
勤劳俭朴,宽厚仁慈
坚强不屈;爱憎分明 识大体、明事理 深明大义 勤劳朴实 勤俭持家 理解、支持革命 热爱劳动
理清思路
四人小组讨论:本文可分为几部分?怎么分?各部分的内容各是什么?
本文可分为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沉痛悼念母亲逝世,引出回忆的内容。
(总叙
寄其哀)
第二部分(第2—15自然段),回忆母亲一生主要事迹,歌颂她的美
德,感谢她的养育之恩。 (分叙 述其功)
4.这一段在全文中有何作用? 总领全文,点明回忆的内容,表达出作者对母亲深深的爱和
悲痛之情,奠定文章的感情基调。
阅读课文第二部分(第2—15自然段),思考: 1.第二部分,概括作者回忆了母亲哪几方面的事(第二部分可 以分为几层)?
回忆了母亲三方面的事: ①第一层(2—7段), 母亲勤劳俭朴的习惯和宽厚仁慈的 态度。 ②第二层(8—13段),母亲坚强不屈的性格,对压迫者 的反抗以及对作者参加革命的支持和慰勉。 ③第三层(14—15 段) ,夹叙夹议,概述母亲对自己的教 育和影响。
第三部分(第16、17自然段),抒发对母亲的思念之情,表达报答母
亲深恩的决心。 (总叙 颂其德)
分析课文
阅读课文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 1.本段点明主旨的句子是哪一句?
“得到母亲去世的消息,我很悲痛。” 2.表明叙事线索的句子是哪一句?
“特别是她勤劳一生。” 3.表明全文感情基调的句子有哪些?
“我很悲痛”“我爱我母亲” 。
1919年
大革命时期 (1924-1927年)
离开土地就不舒服,回家继续劳动 独立支持一家人的生活
抗战以后 1944年
过着勤苦的农妇生活 不辍劳作
母亲的个性品质
勤劳俭朴,宽厚仁慈
坚强不屈;爱憎分明 识大体、明事理 深明大义 勤劳朴实 勤俭持家 理解、支持革命 热爱劳动
第7-课《回忆我的母亲》(31张PPT)--22-23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全

7 回忆我的母亲
1944年4月10日,延安各 界隆重举行追悼八路军总司 令朱德的母亲钟太夫人的大 会,这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 仅有的一次为党的领导人的 母亲举行的公祭仪式。
毛泽东的挽联是“为母 当学民族英雄贤母,斯人无 愧劳动阶级完人”。
学习目标
1.理清文章主线,即母亲“勤劳一生”,通过 具体事例,感受母亲的品格。
“这样地”即指上文中每天繁重的劳动: “天不亮就起床”“煮饭”“种田”“种菜”“ 喂猪”“养蚕”“纺棉花”“挑水挑粪”。
“整日”,说明母亲从早到晚,没有一丝空 闲,每日如此,没有一点例外。这句话可看出作 者对母亲是敬重而心疼的。
(2)这类地主富人家看也不看的饭食,母亲 却能做得使一家人吃起来有滋味。(第6段)
吃苦耐劳 宽厚仁慈 同情穷苦人民 爱憎分明 支持革命
聪明能干 并有朴素的阶级意识 有要求摆脱压迫的勇气 有远见 识大体
3.“我”从母亲身上得到了哪些教益?
(1)母亲吃苦耐劳,作者从小耳濡目染,帮她劳作, 拥有一个健康的身体。
(2)母亲任劳任怨,直到生命终结,依然热爱劳作, 教作者养成勤劳的习惯,也教作者生产的知识。
人埋怨。任:承受,担当。 为富不仁 (wéi fù bù rén):靠不正当手段发财致富的人没
有好心肠。为富:追求发财致富。 妯娌(zhóu li):哥哥妻子和弟弟妻子的合称。
一、整体感知,梳理文章结构
1.读完课文,请用“母亲是________的人” 的句式谈谈自己的感受。(提示:抓住文中表现 母亲优秀品质的句子)
在家务农任劳任怨,协调一 家和谐相处,周济和照顾比 自己穷的亲戚。(第7段)
母亲沉痛的诉说启发了作者 幼年时期反抗压迫、追求光 明的思想。(第8段)
生活困苦,却节衣缩食送作 者读书。 并有朴素的阶级意识
1944年4月10日,延安各 界隆重举行追悼八路军总司 令朱德的母亲钟太夫人的大 会,这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 仅有的一次为党的领导人的 母亲举行的公祭仪式。
毛泽东的挽联是“为母 当学民族英雄贤母,斯人无 愧劳动阶级完人”。
学习目标
1.理清文章主线,即母亲“勤劳一生”,通过 具体事例,感受母亲的品格。
“这样地”即指上文中每天繁重的劳动: “天不亮就起床”“煮饭”“种田”“种菜”“ 喂猪”“养蚕”“纺棉花”“挑水挑粪”。
“整日”,说明母亲从早到晚,没有一丝空 闲,每日如此,没有一点例外。这句话可看出作 者对母亲是敬重而心疼的。
(2)这类地主富人家看也不看的饭食,母亲 却能做得使一家人吃起来有滋味。(第6段)
吃苦耐劳 宽厚仁慈 同情穷苦人民 爱憎分明 支持革命
聪明能干 并有朴素的阶级意识 有要求摆脱压迫的勇气 有远见 识大体
3.“我”从母亲身上得到了哪些教益?
(1)母亲吃苦耐劳,作者从小耳濡目染,帮她劳作, 拥有一个健康的身体。
(2)母亲任劳任怨,直到生命终结,依然热爱劳作, 教作者养成勤劳的习惯,也教作者生产的知识。
人埋怨。任:承受,担当。 为富不仁 (wéi fù bù rén):靠不正当手段发财致富的人没
有好心肠。为富:追求发财致富。 妯娌(zhóu li):哥哥妻子和弟弟妻子的合称。
一、整体感知,梳理文章结构
1.读完课文,请用“母亲是________的人” 的句式谈谈自己的感受。(提示:抓住文中表现 母亲优秀品质的句子)
在家务农任劳任怨,协调一 家和谐相处,周济和照顾比 自己穷的亲戚。(第7段)
母亲沉痛的诉说启发了作者 幼年时期反抗压迫、追求光 明的思想。(第8段)
生活困苦,却节衣缩食送作 者读书。 并有朴素的阶级意识
人教部编本八年级上册语文7.回忆我的母亲 (共39张PPT)(优质版推荐)

6、母亲是一个平凡的人,她只是中国千百万劳动人民中的一 员,但是,正是这千百万人创造了和创造着中国的历史。 (16)
这句议论,将对母亲的深情与对民族、对广大劳动人 民的深情融汇在一起,升华了主题。
品味语言
细读下列语句,体会其中蕴含的情感。
1、母亲这样地整日劳碌着。
这一句承接上文,“这样地”即指上文中每天繁重的劳 动:“天不亮就起床”“煮饭”“种田”“种菜”“喂猪”“养蚕” “纺棉花”“挑水挑粪”。“整日”,说明从早到晚,没有一丝 空闲,每日如此,没有一点例外。作者对母亲,是敬重而 又心疼的。
母亲的思想品质
勤劳俭朴、任劳任怨、 宽厚仁慈 坚强不屈
朴素的阶级意识 摆脱贫困和压迫的愿望
深明大义 热爱劳动
勤俭持家、深明大义
支持革命、期望革命成功
热爱劳动、勤劳一生
连线 母亲的往事
1、养大八个孩子 2、不和任何人吵架 3、希望中国民族解放成功 4、东挪西借培养一个读书人 5、回家继续劳动,直到最后 6、周济比自己更穷的亲戚
3 ③决心尽忠革命事业。
作者怎样把对母亲的热爱与对劳动人民的热 爱,对革命事业的忠诚结合起来的?给我们 什么启示?
感情升华,把爱母亲的感情升华到爱劳动 人民,把报母恩的思想升华到报效中华的 崇高境界。表达了朱德同志的博大胸怀与 崇高思想。
启示:要博爱,要有为天下人服务的意识。
语言探究
议论性语句
“永远回忆” 2、表明叙事线索的句子是:
特别是她勤劳的一生。
3、表明全文感情基调的句子:
“我爱我母亲。”
4、这一段在全文中有何作用?
明确:总领全文,点明回忆的内容。
抒发作者悲痛的感情,奠定感情基调。
阅读课文第2-13自然段
这句议论,将对母亲的深情与对民族、对广大劳动人 民的深情融汇在一起,升华了主题。
品味语言
细读下列语句,体会其中蕴含的情感。
1、母亲这样地整日劳碌着。
这一句承接上文,“这样地”即指上文中每天繁重的劳 动:“天不亮就起床”“煮饭”“种田”“种菜”“喂猪”“养蚕” “纺棉花”“挑水挑粪”。“整日”,说明从早到晚,没有一丝 空闲,每日如此,没有一点例外。作者对母亲,是敬重而 又心疼的。
母亲的思想品质
勤劳俭朴、任劳任怨、 宽厚仁慈 坚强不屈
朴素的阶级意识 摆脱贫困和压迫的愿望
深明大义 热爱劳动
勤俭持家、深明大义
支持革命、期望革命成功
热爱劳动、勤劳一生
连线 母亲的往事
1、养大八个孩子 2、不和任何人吵架 3、希望中国民族解放成功 4、东挪西借培养一个读书人 5、回家继续劳动,直到最后 6、周济比自己更穷的亲戚
3 ③决心尽忠革命事业。
作者怎样把对母亲的热爱与对劳动人民的热 爱,对革命事业的忠诚结合起来的?给我们 什么启示?
感情升华,把爱母亲的感情升华到爱劳动 人民,把报母恩的思想升华到报效中华的 崇高境界。表达了朱德同志的博大胸怀与 崇高思想。
启示:要博爱,要有为天下人服务的意识。
语言探究
议论性语句
“永远回忆” 2、表明叙事线索的句子是:
特别是她勤劳的一生。
3、表明全文感情基调的句子:
“我爱我母亲。”
4、这一段在全文中有何作用?
明确:总领全文,点明回忆的内容。
抒发作者悲痛的感情,奠定感情基调。
阅读课文第2-13自然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C.不辍(chuò) 祖籍(jí) 豪绅(shēn) 慰勉(miǎn)
D.差役(chā) 溺水(ruò) 衙门(yá) 私塾(shú)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回忆我的母 亲》精 品课件 (29张P PT)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回忆我的母 亲》精 品课件 (29张P PT)
C 2.下列词语中书写有误的一项是( )
“离开土地就不舒服”“回家继续 劳动,一直到最后”,如何理解这 两句话的含义?
表明母亲已经养成了 劳动的习惯,劳动已 经成为她生活的必需, 这是劳动人民所共有 的勤劳的美德。
第12段中“母亲知道我所做的事 业,她期望着中国民族解放的成 功。她知道我们党的困难,依然 在家里过着勤苦的农妇生活。” 这句话表明了母亲什么样的性格 特点?
作者把爱母亲的感情与爱党、爱人民、爱民族的感情紧紧地结 合在一起,大大地深华了文章的主旨。
结构脉络
回忆我 的母亲
痛悼母亲,引出回忆 整日劳碌
聪明能干 勤劳的母亲 任劳任怨
回忆母亲 的一生
革命的 母亲
坚强刚毅 送子读书 给“我”慰勉 期望成功 支持革命
尽忠于民族 尽忠于人民 尽忠于党
母亲对“我” 教给“我”与困难作斗争的经验 的教育和影响 教给“我”生产知识和革命意志
第三部分(第16~17段),写对母亲的沉痛悼念,并 表达了作者以尽忠于党和人民来报答母亲深恩的崇高 的思想感情。
走进课文 2、文章开头说:“我爱我的母亲,特别是她勤劳的一生。”
想一想,母亲的“勤劳”是通过哪些示例体现出来的?
时间 母亲所做(或经历)的事情
母亲的个性品质
作者小时候 天不亮就起床,把饭煮了… 整日劳碌;
第4段“总是天不亮就起床” 中的“总是”一词说明了什 么?
“总是”说明 天天如此,没 有例外的时候, 表现了母亲的 勤劳能干。
第5段中“到八九岁时就不 但能挑能背,还会种地 了”,你有什么体会?
“不但…… 还……”表明“我” 掌握了劳动的技 能,学到了生产 的知识,这些都 源于母亲的言传 身教。
如何理解第5段中的“自然地在旁边 帮她的忙”“悄悄把书一放,挑水 或放牛去了” “整日在地里跟着母亲劳动”等句 子?
三、初读课文,整体把握
重点字注音
溺死(nì)私塾(shú)劳碌( lù ) 和蔼(ǎi)迁徙( xǐ)佃农(diàn) 管束(shù)祖籍(jí)慰勉(wèi miǎn ) 韶关(sháo)衙门( yá)外甥( shēnɡ) 妯娌(zhóu li) 周济(jì )不辍( chuò ) 为富不仁( rén )
有爱、敬、哀、思念、怀念、 歌颂、赞扬、感谢等等。 其中爱是基本感情,是贯穿全 文的感情。 作者怀着对母亲深深的爱而哀 思母亲、敬重母亲、歌颂母亲、 感谢母亲,唱出一支对母亲的 深情赞歌。
作者怎样把对母亲的热爱与对劳动人民的热 爱,对革命事业的忠诚结合起来的?给我们 什么启示?
要博爱,要 为天下人服 务。
A.榨油 惨痛 聊叙 为富不仁 B.管束 隔绝 补救 节衣缩食 C.哭泣 和睦 周挤 宽厚仁慈 D.挪动 强健 横蛮 任劳任怨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回忆我的母 亲》精 品课件 (29张P PT)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回忆我的母 亲》精 品课件 (29张P PT)
3.根据课文选择恰当的词语填空。
开篇点题,运用倒叙写 法,怀着对母亲深沉的爱, 开始回忆母亲勤劳的一生。
“我爱我母亲”奠定了 全文的感情基调。
“永远回忆”既呼应题 目,又自然地引出下文。
点明题旨, 引出下文。
细节探究
你如何理解母亲溺婴的行为? 是否太残忍?
被迫溺婴,实 属无奈之举, 母亲的心里一 定充满了矛盾 与哀伤,惨痛 至极。
结合全文,回答作者感谢母亲的原因有哪些?
一是“给教我与困难作斗 争的经验”。
二是“给我一个强健的身 体,一个勤劳的习惯”。
三是“教给我生产的知识 和革命的意志”。 这些都是作者回忆母亲的根本 原因。
文章的结尾表达了哪几层意思?
①痛悼母亲的离去; ②对母亲的高度评价; ③决心尽忠革命事业。
文章饱含了作者对母亲的哪些丰富的感情?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回忆我的母 亲》精 品课件 (29张P PT)
动人民,使作者的感情升华,使文章主题得以深化。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回忆我的母 亲》精 品课件 (29张P PT)
拓展延伸
朱德巧扮“伙夫”脱险记
1928年12月,朱德率领部队在资兴驻扎,敌人闻讯来抓 朱德。在这万分危急的情况下,朱德见逃不脱敌人的包围, 便走进一家祠堂的厨房,随手拉了一条围裙系在腰上。敌人 冲进来就问:“你们的总司令在哪里。”朱德指指身后: “在后面。”敌人又问:“你是干什么的?”朱德干脆地回 答:“我是伙夫。”但几个敌人仍有些不放心,把这“伙夫” 拉到灯下上下打量了一番,见他穿得破破烂烂,胡子老长, 真是一副伙夫样。于是信以为真,便急忙到后面搜索。朱德 趁机打开窗子,逃之夭夭。
1905年 受乡绅地主欺压,衙门差役的横蛮。节衣缩食,送子读书。 刚毅不屈,有反抗之心
1908年 支持儿子宣传科学民主,现身革命事业,给他许多“慰勉”。
深明大义
1919年 “劳动习惯了,离开土地就不舒服”“回家继续劳动”
热爱劳动,勤劳
大革命时期 (1924-1927年)
为了支持儿子的革命事业,她独立支持一家人的生活。
背景材料
添本加标文题 选自《朱德选集》(人民出版社1983 年版)。这是朱德同志在得到母亲去世的消息 后写的一篇回忆母亲的文章,是一篇感情真挚、 文笔朴素的散文。
朱德同志的母亲钟太夫人,是1944年去世 的,享年86岁。1944年3月25日的《解放日报》 上,曾刊载过这位英雄母亲的传略。
文体知识: 回忆录 文体知识
写退佃搬家,用了 “威胁”“逼”等寥 寥数语写出了地主阶 级的残忍和冷酷,这 是作者家最悲惨的一 次遭遇。
第9段,怎样理解“逼得母 亲和父亲决心节衣缩食培 养出一个读书人来‘支撑 门户’”这句话?
“支撑门户”表明 母亲和父亲寄希望于 作者,表现了他们的 反抗意识,反映了劳 动人民想摆脱剥削阶 级压迫的合理愿望。
➢ 多音字 (qiǎnɡ)勉强
强 (jiànɡ)倔强 (qiánɡ)强大
(hào)爱好 好
(hǎo)你好
(hènɡ)蛮横
(jiàn)飞溅
横 (hénɡ)横七竖八 溅 (jiān)溅溅(拟声词)
重点字注音
客籍人:一般指整村整族从外地迁徙到某一 地方定居的人。客籍,是相对于原籍说的。 好劳动:劳动好手。 任劳任怨:做事不辞辛苦,不怕别人埋怨。 周济:对穷困的人给予物质帮助。
这句话总结了前文所 记叙的内容,导出了 后文的主线,即母亲 朴素的阶级意识及其 在生活中的不断发展、 提高。
第8段中对1900年旱灾时的 场面描写反映了什么?
“穿得破破烂烂”“凶 杀毒打”“血溅四五十 里”“哭声动天”,语 言朴素平实,叙事有声 有色,写出了农民的疾 苦和社会的黑暗。
如何理解“威胁着我家要退佃,逼 着我们搬家”这一事件?
勤劳简朴,吃苦耐劳;性格
(记忆时起) 没有打骂过我们,没有同人吵过架,与家人相处和睦;周 和蔼;宽厚仁慈,有同情心;
济更穷的亲戚;自己很节省;管束孩子,不允许染坏习惯。节俭简朴;伟大的母爱。
1895~1900 退佃威胁,家人离散,又遇天灾,庄稼没收成。
爱憎分明,坚强,
年前后
没灰心,“对穷苦农民的同情和对为富不仁者的反感”。 有同情心
两个“知道”表明母亲深明大
义,盼望革命能够成功。
母亲年老了,但她永远想念着 我,如同我永远想念着她一样。
直抒胸臆:两个“永 远”,语言平实,感情 浓烈,写出了母子之间 不言而喻的一片深情。
第12段中“竟未能报答母亲的希望”一句中的“竟” 字有何作用?
“竟”字表达了作者因为没有报答勤劳、坚强、
可亲可敬的母亲,而内心感到非常愧疚和遗憾。
为富不仁:靠剥削发财致富的人没有好心肠。 支撑门户:勉强维持家庭。 慰勉:安慰勉励。 聊叙:姑且谈谈。聊,姑且。 不辍:不停。
走进课文
1、速读课文,梳理文章结构 提示:文章从哪一段开始回忆往事,到哪一段结束? 请分段归纳。
第一部分(第1段),痛悼母亲逝世,引出对母亲的 回忆。
第二部分(第2~15段),叙述家庭情况,着重回忆 母亲一生中的主要事迹,歌颂母亲的美德,感谢母亲 的养育之恩。
7、回忆我的母亲
一、导入新课
母爱是世界上最为崇 高的爱之一,关于歌 颂母亲的诗歌,大家 能想到哪些呢?
游子吟
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二、走近作者,了解背景
作者简介
朱德(1886—1976),字玉阶,四 川仪陇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和无产 阶级革命家、军事家,中国人民军队和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卓越领导人。1955年 被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军衔。其主 要著作收入《朱德选集》。
抗战以后 知道我党的困难,依然过着勤苦的农妇生活。
1943年 精神及饮食起居大不如前,想念儿子,“甚望”见一面。
支持革命、以革命利益为 重的崇高品质。
支持革命、以革命利益为重 的崇高品质。
无私的母爱
3、本文采取了什么样的叙事方法?采用 这样的叙事方法有什么作用?
使文章的脉
叙事 倒
作
络”“整日在地里跟着” 等词语,说明母亲身教 的巨大力量,使作者从 小养成了热爱劳动的好 习惯。
第6段中“这类地主富人家 看也不看的饭食,母亲却 能做得使一家人吃起来有 滋味。”一句写出了什么?
“看也不看” 表明饭食质量 差,“吃起来 有滋味”更体 现了母亲的聪 明能干。
“母亲那种勤劳俭朴的习惯,母亲 那种宽厚仁慈的态度,至今还在我 心中留有深刻的印象。”这句话在 文中有什么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