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版 (通史人民版)阶段三 古代中华文明的曲折发展——魏晋至隋唐阶段三 课时1

合集下载

2020年新课标版高考历史:第三单元 中国古代文明的曲折与繁荣——魏晋至隋唐

2020年新课标版高考历史:第三单元 中国古代文明的曲折与繁荣——魏晋至隋唐

第三单元中国古代文明的曲折与繁荣——魏晋至隋唐挖命题【考情探究】考点主要内容5年考情预测热度考题示例考查角度核心素养2018课标I,25,4分以唐朝安史之乱后不同藩镇类型的情况为背景材料,考查唐朝中后期的统治特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中央集权制度的成熟⑴三省六部制(2)科举制2018课标II,26,4分唐朝增加宰相人数且更替频繁的影响历史解释(3)厝朝/备手具舌U据2017课标I,26,4分通过原始文献史料考查史学素养历史解释2016课标II,25,4分以选官制度的演变为背景材料,考查科举制的意义历史解释魏晋隋唐时期的农业、手工业和商业⑴曲辕犁;翻车、筒车;均田制2017课标II,26,4分古代社会风俗变化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历史解释⑵灌钢法⑶柜坊和飞钱;坊市制度;市舶使2017课标III,26,4分以唐朝后期土地占有情况为背景材料,考查唐朝农耕经济历史解释“三教合一”及魏晋隋唐时期的科技文化(1)“三教合一”⑵雕版印刷术、火2016课标II,24,4分通过实物史料考查汉字演变史料实证家国情怀药、《齐民要术》⑶书法成为艺术;绘画理论形成⑷唐诗2014课标I,25,4分以唐朝道教、佛教地位的变化为背景材料,考查儒学的政治地位历史解释分析解读魏晋至隋唐,是中国古代文明曲折发展与走向繁荣的时期。

近年来课标全国卷对本部分的考查主要集中在古代政治制度的演进、封建经济的发展和文化发展进步等主干知识上,强调维护国家统一、文化传承等。

试题注重对核心素养的考查,充分发挥了历史学科承载的人文教育功能,预计未来高考命题会延续这_思想。

备考建议:本单元内容相对琐碎,注意归纳整理本单元知识的基本线索和内容,围绕“中央集权制度的成熟“这一线索,把分散的内容串联起来。

【真题典例】(2018课标I ,25,4分)据学者研究,唐朝“安史之虱"后首宗车向晰薯覆靠天糖浪如下表所示。

府辄由虱K 家“安史之乱”后百余年间唐朝藩镇基本情况表藩镇类型数量(个)官员任免赋税供纳兵额与功能河朔型7藩俱自擅■不上供拥重兵以自立中原型8朝廷任命少供驻重兵防骄藩边疆型17朝廷任命少上供驻重兵守边疆东南型9朝廷任命上供驻兵少防盗贼不上怯少上怯不等。

2020版 历史 高考冲刺总复习--古代中华文明的曲折发展——魏晋至隋唐--阶段三 课时1(山东专用)

2020版  历史 高考冲刺总复习--古代中华文明的曲折发展——魏晋至隋唐--阶段三 课时1(山东专用)

阶段三古代中华文明的曲折发展——魏晋至隋唐
课时1 魏晋至隋唐时期的政治制度
考纲考点魏晋至隋唐
的政治制度
(1)南北朝时期:①三省制;②九品中正制度。

(2)隋唐时期:①中央机构——三省六部制;②地
方行政区划的演变;③科举制与监察制度。

北魏孝文帝
改革*
北魏孝文帝改革*
素养解读时空观念
隋唐三省六部制对秦汉魏晋南北朝中枢权力机构
的传承与创新;先秦至隋唐科举制的演变,科举制
是古代选官用人制度的成熟,且逐步走向制度化、
公开化。

历史解释
魏晋时期是国家分裂和民族大融合时期,制度具有
多样化特点;隋唐时期三省六部制体现了分割相
权、加强君主专制的特点,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行政
效率;唐末藩镇割据成为五代十国割据局面的根
源。

史料实证
运用图文史料及其他考古遗存,解读印证魏晋南北
朝及隋唐政治制度演变的特点及影响。

运用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关系理解隋唐制度完善唯物史观
对国家统一、社会发展的影响。

(通史版)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板块三中华文明的曲折发展与繁荣——魏晋至隋唐第2讲魏晋至隋唐

(通史版)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板块三中华文明的曲折发展与繁荣——魏晋至隋唐第2讲魏晋至隋唐

(通史版)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板块三中华文明的曲折发展与繁荣——魏晋至隋唐第2讲魏晋至隋唐时期的经济、思想和科技文化课时提升训练(含解析)新人教版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通史版)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板块三中华文明的曲折发展与繁荣——魏晋至隋唐第2讲魏晋至隋唐时期的经济、思想和科技文化课时提升训练(含解析)新人教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通史版)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板块三中华文明的曲折发展与繁荣——魏晋至隋唐第2讲魏晋至隋唐时期的经济、思想和科技文化课时提升训练(含解析)新人教版的全部内容。

第2讲魏晋至隋唐时期的经济、思想和科技文化编者选题表考点角度题号魏晋至隋唐时期的经济唐政府对土地的实际控制力有限1唐政府征收茶税2经济重心南移趋势3魏晋至隋唐时期的思想与科技文化儒家思想正统地位稳固的表现4儒学对法律的影响5制约科技发展的因素6综合7一、选择题1.(2018·福建福州质检)出处记述《田令》“诸庶人有身死家贫无以供葬者,听卖永业田”《全唐诗补逸》“良田收百顷,兄弟犹工商”《唐大诏令集》“寺观广占田地……侵损百姓”《全唐文》“王公百官及富豪之家,比置庄田,恣行吞并,莫惧章程.……致令百姓无处安置,乃别停客户,使其佃食”上表为不同文献关于唐代土地状况的记述。

由此可以推知( )A。

土地的自由买卖得到法律保障B.租佃经营基本取代自耕农经营C.政府对土地的实际控制力有限D。

士农工商的社会结构发生变化解析:C 据材料中“听卖永业田”“良田收百顷”“广占田地"“比置庄田”可知当时土地兼并现象严重。

高考历史题型讲解——古代中华文明的曲折发展与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繁荣——魏晋、隋唐时期

高考历史题型讲解——古代中华文明的曲折发展与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繁荣——魏晋、隋唐时期

第3讲古代中华文明的曲折发展与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繁荣——魏晋、隋唐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公元220—589年),是封建国家分裂、民族大交融时期,是中华文明曲折发展时期。

隋唐时期(公元581—907年),是多民族封建国家统一发展、封建经济文化繁荣时期,是中华文明繁荣发展阶段。

1.政治:魏晋南北朝时期,国家分裂,出现民族大交融;中央集权制度遭到破坏,三省制雏形出现;采用九品中正制,士族势力强大。

隋唐时期,由政权并立到走向大一统,民族交融;中央集权加强。

2.经济:魏晋时期,江南得到开发,北魏均田制形成,草市产生。

隋唐时期,江南经济进一步发展;农耕经济繁荣;手工业发达,瓷器出口;商品经济繁荣,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繁荣;重农抑商政策松动。

3.思想文化:魏晋时期,三教并行,儒学危机;带有分裂割据的烙印和民族交融的特点;书法、文人画等成为自觉艺术。

隋唐时期,文化政策宽松,出现了三教合流的趋势;科技领先世界,文化繁荣,形成中华文化圈,中外经济文化交流加强。

政治魏晋(1)长期处于政权分立时期,北方战乱频仍,民族交融加强,北(3)以吴道子为代表的绘画艺术,展现了雍容华贵的盛唐气象;楷书、草书流行,出现了欧阳询、颜真卿等书法名家。

(4)唐代诗歌发展进入黄金时期,出现了李白、杜甫等诗人,唐文化泽被后世主题一魏晋至隋唐时期制度的创新发展考向一从传承与创新角度考查中枢机构权力与地方制度的变化[真题典例]1.命题点:汉至魏晋中枢机构的调整(2021·新高考广东卷,T2)汉代设尚书台,其首领是尚书令、尚书仆射。

魏晋时期,“事无大小,咸归令、仆”。

这一现象说明()A.皇权旁落B.相权转移C.地方权力削弱D.行政效率降低解题研析命题情境学习情境:尚书台权力的变化解题关键通过对材料中尚书台权力变化的分析,认识中国古代中枢机构的发展错点分析魏晋时期,皇权并未旁落;材料体现的是中央机构的发展,并未涉及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材料涉及的是尚书台权力日益扩大,没有涉及行政效率问题2. 命题点:唐代中央和地方的官吏俸钱(2021·新高考湖南卷,T4)据研究,唐代白居易(772—846)诗中所记中央官吏俸钱与史籍所载无不相合,所记地方官吏俸钱比史籍所载额度要高,高出部分是不载于法令的合法收入。

(通史版)2020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专题三中华文明的曲折发展与繁荣——魏晋至隋唐3能力提升训练(三)(

(通史版)2020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专题三中华文明的曲折发展与繁荣——魏晋至隋唐3能力提升训练(三)(

能力提升训练(三)(时间:45分钟,分值:85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9·汕头模拟)新疆吐鲁番曾出土公元408年的一份文书,用楷书书写,记录的是当地选举应试的情况,策试内容涉及《诗经》《春秋》,还涉及《战国策》《史记》等典籍。

这反映了当时( )A.大一统王朝的权威不断加强B.政治分裂中孕育着统一因素C.中央王朝对边疆实施直接管理D.陆上丝绸之路仍然保持通畅解析:选B。

由材料“新疆吐鲁番曾出土公元408年的一份文书,用楷书书写,记录的是当地选举应试的情况,策试内容涉及《诗经》《春秋》,还涉及《战国策》《史记》等典籍”可知新疆少数民族地区出现中原汉族文化典籍,说明分裂状态下已出现了国家统一的因素,故B项正确。

2.(2019·重庆模拟)南朝齐武帝宠信出身寒微的纪僧真,纪僧真想获得士大夫身份,齐武帝让纪僧真去拜见当时的士族领袖。

可在见面后,士族领袖竟命人把纪僧真赶了出来。

这反映了当时( )A.皇权与士族特权相依仗B.士族把持官吏的任免权C.士大夫自立于皇权之外D.社会等级制度十分森严解析:选C。

由材料中齐武帝让纪僧真去拜见当时的士族领袖却被赶出,可知士族具有较大的独立性,自立于皇权之外,故C项正确。

3.(2019·衡水中学模拟)A.三省制只存在于唐太宗时期B.中书省、尚书省长官方为宰相C.行政权力逐渐向尚书省集中D.中枢权力体制整体相对稳定解析:选D。

根据材料可知紫微省和西台是中书省的别称,东台和黄门省是门下省的别称,中台是尚书省的别称,故高宗和玄宗时都是三省制,故A项错误;据所学中书、门下、尚书省长官都是宰相,故B项错误;据材料可知尚书省的官员设置和职权并未发生巨大改变,不能说明权力向尚书省集中,故C项错误;据材料可知从太宗到高宗、玄宗,三省的职权、人数设置并未发生较大改变,整体相对稳定,故D项正确。

4.(2019·济南针对性练习)唐代官吏选定后,要呈报门下省审议,称为“过官”。

通史版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阶段三古代中华文明的曲折发展__魏晋至隋唐课时2魏晋至隋唐时期的经济和思想

通史版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阶段三古代中华文明的曲折发展__魏晋至隋唐课时2魏晋至隋唐时期的经济和思想

探究1 魏晋至隋唐经济发展的特点及影响 『考题例证』
【典例】 (2017·课标全国Ⅲ,26)下表为唐代后期敦煌某地土地占 此可知,当时该地( )
土地规模(亩)
户数
20以下
24
20~130
103
131~300
10
300以上
2
小计
139
A.自耕农经济盛行 C.均田制破坏严重
B.土地集中现象突出 D.农业生产效率提高
——摘编自朱绍
史料二 长期的战乱、分裂、民族杂糅,中原价值观,尤其是 坏。……继续开展儒学复兴运动。它和西方的文艺复兴运动一样, 越过汉唐诸儒,回复到先秦儒典,去重读圣贤著作。这个复兴, 复……它确实和先秦时代的儒学有很大的不同。
——摘编自彭永捷《漫谈唐
(1)史料一主要阐述了唐代古文运动的社会背景,解读可以从材料 级关系、思想及文学特点角度分析。 (2)史料二主要从思想角度说明了儒学复兴运动兴起的背景。解读 战乱使唐代传统儒学价值观受到破坏,佛教传入、和道教一起挑 度分析。
角度2 唐代复兴儒学的作用 (1)韩愈对佛教进行了批判,他提出以“仁、义”为儒学之“道” 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孟为儒家的传授谱系,并且自 开儒学讲“道统”之先河,所有这些都启发后来的儒者产生一种 (2)柳宗元以“阴阳元气”为“天道”、以“仁、义”为“人道” 一个以“道”为核心范畴的合天地自然、社会伦理一体化的理论 理学之端绪。 (3)韩、柳等人企图建立一个能融汇“百家之学”的学说来取代佛 宋代理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①魏晋:汉字发展成为_自__觉___的书法艺术;“书圣”_王_ (2)书法②《隋兰唐亭:序张》旭被、誉怀为素“狂天放下不第羁一的行_书_草__”书__。_;欧阳询、颜真

精选-通史版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一部分第三单元古代中华文明的曲折发展与繁荣__魏晋至隋唐第2讲魏晋至

精选-通史版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一部分第三单元古代中华文明的曲折发展与繁荣__魏晋至隋唐第2讲魏晋至

第讲魏晋至隋唐时期的经济、思想和科技文化主干梳理巧点妙拨一魏晋至隋唐时期的经济.农业()生产工具:隋唐时期江东地区出现的曲辕犁,安装了犁评,以调节犁耕的深浅,标志着中国古代犁耕技术的成熟。

()耕作技术: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旱田实行耕耙耱技术,南方水田采用耕耙技术。

灌溉工具:曹魏时出现翻车()。

筒车、唐朝时发明()土地制度:魏晋南北朝和唐朝前期实行均田制,实质是封建土地国有制,主张均田、限田,保证了国家的赋税收入,促进农业的发展。

()经济重心:唐代安史之乱后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手工业()魏晋南北朝:出现;北朝烧制出成熟的白瓷。

灌钢法()纺织业①唐朝丝织技术高,以轻盈精湛著称,同时还吸收了波斯的织法和图案风格。

②唐末以后,伴随经济重心南移,南方丝织业发展迅速。

.商业[图证历史] 曲辕犁[问题探究] 均田制是没收地主的土地分配给农民吗?均田制下的农民需承担哪些义务?提示:均田制不是没收地主的土地而是将国家直接掌握的土地分配给农民。

均田制下的农民需要承担赋税、兵役、徭役等。

[问题探究] “三教合一”动摇了儒学正统地位吗?“三教合一”中的“一”指什么?提示:“三教合一”只是冲击了儒学的正统地位,并未动摇儒学正统地位。

“三教合一”中的“一”指儒学。

二魏晋至隋唐时期的思想与科技文化.思想()魏晋南北朝:佛教盛行,道教也广为传播,儒学独尊地位动摇。

隋唐时期:佛道盛行,形成()三教合一的局面。

儒学正统地位受到挑战,韩愈率先”“提出复兴儒学。

.科技()雕版印刷术:隋唐发明。

唐代《金刚经》是迄今所知世界上最早的有明确刊印日期的印刷品。

()火药:唐末开始用于军事。

()药学:唐代医学家孙思邈编写《千金方》。

()农学:北朝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最系统的古代农业科学著作。

.文学艺术()文学①魏晋南北朝:出现《搜神记》等志怪小说。

②隋唐时期,诗歌创作进入黄金时代,同时情节曲折离奇的短篇小说传奇产生。

)盛唐(.李白:以激情与浪漫著称;后称“浪漫主义诗仙,是屈原之后中国最杰出的”诗人。

2020高考历史通史A版总复习课件:魏晋至隋唐时期政治制度的演变与成熟

2020高考历史通史A版总复习课件:魏晋至隋唐时期政治制度的演变与成熟

2.经济:江南经济进一步发展;农耕经济繁荣;手工业发达,瓷器出口;商品经济 繁荣,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繁荣;重农抑商政策松动。 3.科技文化:政策宽松,出现了三教合流的趋势;科技领先世界,文化繁荣,形成 中华文化圈。
第1讲 魏晋至隋唐时期政治制度的演变与成熟
考情备考分析 主干知识整合 要点史料探究 高考教材连线
——邹一南《浅谈科举制度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问题】 (1)根据材料一,归纳九品中正制存在的弊端。 (2)根据材料二,指出“科举制是封建社会的‘平民政治’”的内涵。
【解析】 材料一九品中正制下选官重门第,官场被世家大族垄断,不利于中 央集权。材料二科举制下自由报考、平等竞争、择优取士、为国家提供了高 素质的官员队伍,也促进了社会重学风气及社会阶层的良性流动。 【参考答案】 (1)弊端:依据门第高低选官,不能选拔真正的人才;世家大族 把持选官权,不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成为士族垄断政治的工具。 (2)内涵:追求自由平等,公平公正;打破了宗法贵族垄断政治的局面;促进了 社会阶层之间的良性流动;有利于庶族地主的参政。
要点史料探究
研习史料·探究重点
主题一 皇权与相权的斗争——中国古代中枢机构的演变
材料一 (汉)武帝以雄才大略独揽事权,于是重用内朝尚书,夺宰相权。晚
年又用中书。……(曹)魏世,中书监始参大政。东晋则侍中始优。下逮(南
朝时)宋、齐,尚书、中书、侍中三者皆为辅臣。……唐代中央最高机关,依
然是魏、晋以来的尚书、中书、门下三省。但他们现在已是正式的宰相,而
“薛举寇泾州,太宗(李世民)率众讨之, 不利而旋。”
出处 《旧唐书·高祖本纪》 《旧唐书·太宗本纪》
“秦王世民为西讨元帅……刘文静(唐朝将领) 及薛举战于泾州,败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阶段三古代中华文明的曲折发展——魏晋至隋唐课时1魏晋至隋唐时期的政治制度考纲考点魏晋至隋唐的政治制度(1)南北朝时期:①三省制;②九品中正制度。

(2)隋唐时期:①中央机构——三省六部制;②地方行政区划的演变;③科举制与监察制度。

北魏孝文帝改革*和唐太宗*(1)北魏孝文帝改革*。

(2)唐太宗*。

素养解读时空观念隋唐三省六部制对秦汉魏晋南北朝中枢权力机构的传承与创新;先秦至隋唐科举制的演变,科举制是古代选官用人制度的成熟,且逐步走向制度化、公开化。

历史解释魏晋时期是国家分裂和民族大融合时期,制度具有多样化特点;隋唐时期三省六部制体现了分割相权、加强君主专制的特点,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行政效率;唐末藩镇割据成为五代十国割据局面的根源。

史料实证运用图文史料及其他考古遗存,解读印证魏晋南北朝及隋唐政治制度演变的特点及影响。

唯物史观运用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关系理解隋唐制度完善对国家统一、社会发展的影响。

考点一魏晋至隋唐的政治制度1.中央机构的演变(1)魏晋:中央形成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三省体制。

(2)隋唐⎩⎨⎧①中央设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三省最高长官都是宰相,尚书省下设六部。

②凡参加政事堂会议的其他官员的身份也等同于宰相,相权有所分散。

宦官专权中国古代历史上,封建皇帝将君主权力赋予一部分给自己的家奴——宦官,让他们去干预朝政,就会形成宦官专权,也是皇帝与文武官员争权的手段。

通常情况下,皇帝年幼,统治阶级内部矛盾激烈时,则易形成宦官专权局面。

从历史上来说,东汉、唐、明三朝,是中国历史上宦官专权最严重的时期。

2.地方行政区划(1)唐代演变为道—州—县三级制度。

(2)唐代中期,地方设置节度使,导致“藩镇割据”局面。

3.监察制度(1)概况:唐代御史台定期到京都各监狱视察执法情况。

(2)评价: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监督官员规范执政,防止官员贪污腐化,但专制制度的本质决定了监察体制的实际效能有限。

4.选官制度(1)九品中正制①实施:魏晋南北朝。

②含义:以“中正”所评定考察对象的品级授官的制度。

③弊端:不注重才能,真正有才学,但出身低微的人很难出任高官。

士族门阀制度士族门阀制度,萌芽于东汉后期,形成、盛行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南北朝后期开始衰落,随着隋唐科举制的推行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门阀政治成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重要特征。

士族门阀制度是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选官用人制度的主要依据。

其最大的特征是按门第高低、血缘选拔任用官吏,世袭传承。

(2)科举制①实施:隋朝创立,唐代完善。

②实质:将知识分子引入统治集团,且被最高掌权者控制的制度。

③评价⎩⎨⎧a.破除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情形。

b.保证了政府行政人员的来源和文化素养,提高了行政效率。

c.促成了普遍持久的读书风尚,益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社会的公平公正。

魏晋九品中正制(两晋)九品访人,唯问中正。

故据上品者,非公侯之子孙,则当涂之昆弟也。

二者苟然,则荜门蓬户之俊,安得不有陆沈者哉!——《隋唐五代史论集》考点二 选修部分1.北魏孝文帝改革(选修1) (1)背景⎩⎪⎨⎪⎧①439年,北魏统一了北方,结束了北方多年来分裂混乱的政治局面。

②北魏面临危机:经济落后;阶级矛盾、民族矛盾、中央与地方的矛盾尖锐。

③掌握实权的冯太后和孝文帝积极推动北魏改革。

(2)措施⎩⎪⎪⎨⎪⎪⎧①实行均田制,增加收入,缓和矛盾,促使游牧民族农耕化,对后代田制影响深远。

②实行三长制,健全行政体制,国家控制编户农民,加强中央集权。

③整顿吏治,为改革提供有利的政治局面,推动北魏王朝走向兴盛。

④迁都洛阳,加强了对黄河流域的控制,推动了改革的深入,促进了民族融合。

⑤实行汉制与移风易俗,促进鲜卑族的封建化。

(3)性质:少数民族学习中原先进文化,促进自身封建化的改革。

(4)评价:促进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加速少数民族的封建化;促进民族的交流与融合,为统一奠定了基础。

2.唐太宗(选修4)(1)地位:大唐盛世的奠基人,统治期间出现盛世——“贞观之治”。

(2)措施:制度调整,完善科举制,善于用人;重视农业生产,减轻徭役赋税;开明的民族团结政策。

(3)影响:统治期间出现封建社会的盛世局面——“贞观之治”,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

[史料史论] 三省六部制运作程序唐制,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做定将上,得旨,再下中书,中书付门下。

或有未当,则门下缴驳,又上中书,中书又将上,得旨再下中书,中书又下门下。

若事可行,门下即下尚书省。

尚书省但主书填“奉行”而已。

——朱熹《朱子语类》 核心观点:(1)三省六部制行政运作程序反映了唐代皇权与相权的制约与平衡,反映了中枢机构的程序化和规范化。

(2)具有西方“分权”政治特色,但有差异,其隐含的前提是“得旨”(按皇帝旨意),体现出“集权”的特色。

[微点拓展] 藩镇割据的影响(1)藩镇割据造成了唐代中央政府实际管辖地区的缩小,一定程度上威胁了唐朝中央政府对地方的控制,但延续了唐朝百余年的统治。

(2)唐末农民起义后,割据的藩镇空前增多,藩镇立即转入互相兼并的战争中,后演变为五代十国,成为唐代藩镇割据的延续。

(3)藩镇割据,相互征战,对社会经济造成巨大破坏,唐中央政府财政收入受到一定影响,但藩镇注重自身工商业的发展,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史家观点] 科举制对社会阶层变动的影响科举制冲破了九品中正制造成的“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的封闭局面,使出身寒微的知识分子也有可能通过努力改变自己的社会地位,获得从政机会。

另一方面,使统治集团具有一定的开放性,缓和了社会矛盾,对社会和政治产生了相当的稳定作用。

——摘编自倪峻、姚立建《科举制的历史作用》核心观点:(1)打破了九品中正制形成的士族门阀垄断仕途的阶层固化局面,使出身贫寒的知识分子获得从政机会,改变社会地位。

(2)推动了社会阶层的变动,稳定了社会和政治局面,但占社会多数的劳动者仍改变不了原有的社会地位。

[构图解史]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变迁核心观点:(1)选官标准从家世门第到才学的变化,有利于选拔有才能的人为官,体现了选官制度化。

(2)选拔方式从世袭、推荐、荫亲到考试选拔,客观上体现了选官用人制度的公正、规范化。

探究1魏晋隋唐政治文明的传承特点及影响『考题例证』【典例1】(2018·课标全国Ⅱ,26)武则天时期,将中书、门下二省名称分别改为凤阁、鸾台,通过加授“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头衔,使低品级官员得以与凤阁、鸾台长官共同议政,宰相数量大增,且更替频繁。

这一做法的目的是()A.扩大中书、门下二省的职权B.为官员提供迅速晋升的机会C.便于实现对朝政的全面控制D.强化宰相参政议政职能答案C点评本题从历史解释角度考查三省六部制的演变,意在考查考生获取材料信息,并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解读的能力审题解题关键是理解题干材料信息,认识武则天改变中央机构的本质目的。

解题题干材料反映了武则天时期,中书、门下两省名称发生变化并且宰相数量增加、更替频繁,这一做法的实质是分割宰相权力,强化皇权,这有利于加强君主对朝政的控制,故选C项。

两省宰相人数增加、更替频繁,会使得宰相权力被进一步分解,没有涉及职权扩大,A项错;低品级官员参与国家大政,没有直接提升官品,这一做法的目的并不是为官员提供晋升机会,B项错;宰相权力遭到削弱,参政议政的职能没有变化,D项错。

角度1唐代三省六部制的运作特点及评价(1)特点①相权三分,互相牵制,加强君权。

中书省拟定政令,门下省审核政令,尚书省执行政令,三省之间互相制衡,从而分散了宰相的权力,加强了君权。

②职权分明,分工合作,行政效率高。

三省职权按行政程序划分,一切政令从起草(中书省)、审核(门下省)至执行(尚书省),都经由三省处理。

三省之间既能互相牵制,也能分工合作,从而提高行政效率。

③节制君权,减少施政失误。

皇帝所颁政令,未经政事堂通过,不能施行,以相权节制君权,可弥补君主才干的不足。

(2)评价①三省六部制是一套较为完备严密的封建官僚体系,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减少决策失误,防止个人权力过分膨胀,加强了中央统治力量。

②三省的分工,使宰相的权力一分为三,这就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

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和完备,使封建中央集权制度更加完善,为此后历代王朝沿用。

③随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恶性发展或朝政腐败,权力失去制约和平衡,三省六部制也就失去了维护封建统治的积极作用。

角度2中国古代地方行政机构演变的规律性认识(1)中央集权是推动地方行政层级变化的主因。

王朝建立初期,一般都要强化对地方的控制,对地方机构进行改革;王朝的后期,中央集权制受到破坏,对地方的控制也随之减弱。

(2)分权是地方行政机构改革的基本方法。

比如宋代设置通判监督知州,设置转运使削弱地方财政权;明代设置三司分掌地方民政与财政、司法、军事等,但分权易导致效率降低的局面出现。

(3)沿袭变革是历代地方行政层级变迁的主线。

中国历代地方行政层级变迁的一条主要线路是对前代地方行政制度的基本沿袭和改进,沿袭为主,变革为辅。

(4)下稳上动是地方行政层级结构变化的特征。

纵观中国2000多年的封建史,县作为地方行政层级的基层政区,是相对稳定的,而县之上的州、府、省则变化很大。

『即时体验』1.(2018·广东珠海模拟)政事堂制度始创于唐初,门下省设政事堂,作为三省宰相共同议定军国大政的场所。

唐高宗时期,迁政事堂于中书省,唐玄宗时期,中书省与门下省的职权合而为一,政事堂改为中书门下。

这一制度的变化()A.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B.提高了中央的行政效率C.缓解了皇帝与宰相的对立D.使六部的权限受到削弱解析据题干材料“政事堂,作为三省宰相共同议定军国大政的场所”“中书省与门下省的职权合而为一,政事堂改为中书门下”等关键信息,可知唐代三省六部制的协调性不断强化,有利于行政效率的提高,故选B项。

答案 B2.(2019·辽宁大连模拟)唐在隋的基础上完善三省六部制度,在礼部的下面又特设了“采风使”一职,主要的任务是到民间去采集民歌民谣,以观地方吏治与民风。

这反映了唐朝()A.礼部执掌官员监察B.政府关注民情民意C.文化建设得到加强D.儒学地位更加突出解析据题干关键信息“观地方吏治与民风”,可知体现了政府关注民情,故选B项。

由礼部的“采风使”任务不能判断礼部监察职能,A项错误;文化建设内涵太大,C项错误;材料丝毫体现不了儒学,D项错误。

答案 B探究2汉至唐选官制度演变的特点及影响『考题例证』【典例2】(2016·课标全国Ⅱ,25)两汉实行州郡推荐、朝廷考试任用的察举制;经魏晋九品中正制,至隋唐演变为自由投考、差额录用的科举制。

科举制更有利于()A.选拔最优秀的官吏B.鉴别官员道德水平C.排除世家子弟入仕D.提升社会文化水平答案D点评本题创设情境,从历史解释和唯物史观角度,考查对古代科举制影响的理解,主要考查分析认识政治的影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