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的原则

合集下载

上课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

上课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
• 民族平等不仅包括政治、法律上的平等,而且包括经济、文化各个方面的平等。 • 民族平等不仅是指各民族在政治上、法律上的平等,而且包括各民族在一切权利方面的完全平等。 • 民族平等不仅包括形式上的平等,而且包括实质上的平等。
重要性
01
02
03
04
民族平等是马克思主义处理民 族问题的根本原则。
民族平等是世界各国追求的目 标。
CHAPTER
含义
宗教信仰自由原则是指在处理民族关系时,应尊重各民族公 民的宗教信仰自由,不干涉和限制他们的宗教活动,保护他 们合法的宗教权益。
这包括信仰不同宗教的民族之间相互尊重、平等对待,不歧 视、不排斥、不攻击。
重要性
宗教信仰自由是国际社会普遍认 可的基本人权之一,也是联合国 宪章和世界人权宣言所确认的人
民族平等是民族团结、民族共 同繁荣的前提和基础。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 ,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 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
裕。
实现方式
01
02
03
04
坚持各民族一律平等的 原则。
保障少数民族的合法权 益。
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坚持各民PTER
含义
民族团结原则是指在处理民族关系时 ,应坚持各民族平等、团结、互助、 和谐的基本原则,促进各民族共同发 展、共同繁荣。
这一原则强调在尊重各民族文化、历 史、传统的基础上,加强民族间的交 流与合作,增进相互了解与信任,形 成各民族共同发展的良好局面。
重要性
维护国家统一
推动各民族共同发展
民族团结是维护国家统一、领土完整 的基础,只有各民族团结一心,国家 才能安定、发展。
加强民族区域自治机构建 设
建立健全各级民族区域自治机 构,提高其执行力和管理能力 。

马克思主义的民族平等团结的理论和原则的要点

马克思主义的民族平等团结的理论和原则的要点

马克思主义的民族平等团结的理论和原则的要点
马克思主义诞生后,提出了彻底的民族平等的理论和原则。

马克思主义的民族平等含义主要是:
1.承认和坚持一切民族的一律平等。

坚决反对任何民族享受任何特权。

从一个国家来说,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从世界范围来说,世界所有民族一律平等。

民族不分大小一律平等;民族无论先进与落后一律平等;聚居和散居民族一律平等。

2.承认和坚持各民族在社会生活的一切方面的一切权利上完全平等,并无条件地保护一切少数民族的权利。

不仅在政治上完全平等,而且在经济上完全平等,还要在文化上完全平等,以及一切社会生活领域内完全平等。

3.承认和坚持各民族在形式上、法律上,乃至事实上的完全平等。

不仅在执政党的党规及国家的法律中要有民族平等的明确规定(纲领政策、法律),而且要在实际生活中加以实施和保障,还要大民族(原来的压迫民族)采取措施,包括照顾、帮助甚至牺牲自己的某些利益,以对待自己的不平等来抵偿生活上实际形成的不平等。

马克思主义的民族团结的含义,有它的特定的范围和阶级基础。

从民族团结的内容来说,是不分民族大小、先进与落后、不分原先所处的不同社会地位的真诚的团结。

它是指民族之间的团结,但是,民族内部的团结对民族之间的团结具有很重要的影响。

民族团结,从实质来说,是有特定阶级内容的团结,主要是各民族中的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团结,在剥削阶级作为阶级已经被消灭的社会主义时期,是各民族人民的团结。

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的原则

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的原则

(一)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的原则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是中国民族政策的基本原则和根本,受到宪法和法律的保护。

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各民族一律平等。

国家保障各少数民族的合法权利和利益,维护和发展各民族的平等、团结、互助关系。

禁止对任何民族的歧视和压迫” 。

(二)各民族平等参与国家事务管理的原则(1)各少数民族与汉族不仅都以平等的地位参与国家大事和各级地方事务的管理,而且少数民族参与国家管理的权利还会受到国家法律和政府政策的特殊保障:全国人大代表的选举充分体现了对少数民族权利的尊重,各少数民族都可以选出代表本民族的全国人大代表,人口特别少的民族,即使达不到最低代表人口数的规定,也可以选出 1 名代表;在历届全国人大的代表中,少数民族代表一般占代表总数的14%左右(其中,比例最低的是四届人大,为9.4%,比例最高的是七届人大,为15%),比同期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比例大约高出1-7 个百分点左右。

(2)注重培养少数民族出身的干部:1950 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了《培养少数民族干部试行方案》,规定了“普遍而大量地培养少数民族干部”的方针。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要求“大力培养四化需要的,具有共产主义觉悟的少数民族政治干部和专业人才,为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 。

目前全国大约有少数民族干部270 多万人。

在中央和地方国家权力机关、行政机关、审判机关和检察机关,都有相当数量的少数民族干部,参加国家和地方事务的管理。

(三)民族区域自治的原则民族区域自治政策是中共解决中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也是国家的重要政治制度之一。

民族区域自治政策是指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或少数民族分布较为集中的地区,设立自治机关,由少数民族实行区域性的民族自治。

民族自治机关享有管理和决定本民族和本地区内部事务的法定权力,享有根据本民族和本地区的实际情况贯彻执行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的自主权。

民族区域自治的原则具体内容是:(1)必须以国家统一为原则:任何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地方,都是国家领土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各级自治机关,同时也是国家的一级基层政权机关。

宪法解读民族团结原则

宪法解读民族团结原则

宪法解读民族团结原则团结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精神支柱,而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对于民族团结原则的解读和定位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宪法的角度出发,解读宪法中关于民族团结原则的相关内容。

一、宪法确认民族平等和团结的原则宪法中明确提出了维护民族团结、推动民族平等发展的基本原则。

宪法第四十二条规定:“国家保障各民族的平等权利和民族团结。

”这一条款强调了各民族平等和团结的重要性,要求国家保障各民族的平等权利和加强民族团结。

二、宪法保护民族团结的法律制度建设宪法对于保护和促进民族团结的法律制度建设也进行了规定。

宪法第五十九条明确规定:“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它的常务委员会保证各族人民在国家事务中平等的权利,保证各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权和自我管理权。

”这一条款保障了各民族在国家事务中的平等权利,同时也保障了各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权和自我管理权。

三、宪法倡导和推动民族交流和融合宪法中倡导和推动民族交流和融合的内容也得到了明确的规定。

宪法第五十三条规定:“国家尊重和保障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保护少数民族的合法权益。

”这一条款要求国家尊重和保障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保护少数民族的合法权益,促进各民族之间的交流和融合。

四、宪法维护民族团结的法律责任和义务宪法中对于维护民族团结的法律责任和义务也做出了相关规定。

宪法第五十四条规定:“国家保护和改善民族地区的生态环境,保护和发展少数民族特色文化和语言文字。

”这一条款要求国家保护和改善民族地区的生态环境,保护和发展少数民族特色文化和语言文字,从法律层面上确保了民族团结的实现和发展。

五、宪法明确惩治民族分裂行为的原则宪法对于惩治民族分裂行为也有明确规定。

宪法第五十八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卫国家安全,维护祖国统一的任务,连同各族人民的任务。

”这一条款强调了国家保卫国家安全、维护祖国统一的重要任务,这也是维护民族团结的前提和基础。

六、宪法强调法律保护民族团结宪法中还强调了法律保护民族团结的重要性。

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平等、团结、共同繁荣

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平等、团结、共同繁荣

尊重各民族的平等 权利:包括政治、 经济、文化等方面 的平等
反对民族歧视和压 迫:禁止任何形式 的民族歧视和压迫 行为
促进各民族共同繁 荣:推动各民族在 经济、文化等领域 的共同发展
增进民族团结:加 强各民族之间的交 流与合作,促进民 族团结与和谐
添加标题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我国宪法规定,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 平等,享有同等的权利和义务
与合作,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推动国家繁荣稳定和长治久
安。
促进各民族经济 共同发展
推动各民族文化 交流互鉴
保障各民族平等 权利
推动各民族共同 参与国家建设
添加标题
西部大开发:通过政 策扶持、资金投入、 人才引进等方式,促 进西部地区经济社会 的全面发展,实现各
民族共同繁荣。
添加标题
精准扶贫:针对贫困地 区和贫困人口,采取精 准扶贫政策,通过产业 扶持、教育支持、医疗 救助等方式,帮助贫困 人口脱贫致富,实现各
西藏和平解放与民主改革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 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 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实践
01 定义:共同繁荣原则是指各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
领域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推动各民族共同繁荣进
步。
02
重要性:共同繁荣原则是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之一,它体现 了民族平等、团结和互助的精神,有利于促进各民族之间的交流
● 团结原则在处理民族关系中的实践经验 ● 坚持平等原则:在处理民族关系中要坚持平等原则,尊重各民族的差异和特点,反对任何形式的歧视和压迫。 ● 加强交流合作:各民族之间要加强交流和合作,增进相互了解和信任,推动各民族的共同繁荣和进步。 ● 推动经济发展:要注重推动各民族的经济发展,加强经济合作和交流,实现经济的共同繁荣和发展。

7.1处理民族关系的三大原则

7.1处理民族关系的三大原则

共同繁荣
11
三、巩固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我们该做什么、 能做什么
(1)十分珍惜、不断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 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我国已经形成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 系。这种新型的民族关系已由宪法予以确认,也是 我国各族人民在生活中能够体会到、感受到的。
(2)把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责任 付诸行动
二、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三大原则及 其相互关系。
1.民族平等原则 2.民族团结原则 3.各民族共同繁荣原则
1.民族平等原则
含义:指各民族具有同等的地位,都依法
享有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权利, 依法平等地履行应尽的义务。
提出的依据:我国宪法明确规定:“中华
人民共和国各民族一律平等。”
2021/6/16
2021/6/16
13
结束语
若有不当之处,请指正,谢谢!
5
坚持 民族 原 平等 因 的原 则
各民族没有高低优劣之 分; 各族人民都对祖国文 明作出了贡献,都是国家 的主人。
都依法平等地享有政治、
体 经济、文化和社会等方面

的权利,依法平等地履行
应尽的义务。
2021/6/16
6
我国怎样坚持民族平等?
• 保护少数民族人身自由 • 各民族平等参与国家事务的管理 • 承认少数民族成分 • 反对任何形式的民族歧视和压迫
复兴的必然要求。
2021/6/16
10
三 三个原则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
原 ①民族平等是实现民族团结的政治基础;
则 ②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是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的
之 前提条件;
间 ③各民族共同繁荣特别是经济的发展,又是民族 的 平等和团结的物质保证。 关

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平等、团结、共同繁荣

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平等、团结、共同繁荣

练一练
1.新中国能形成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 义新型的民族关系的根本原因是: A、我国各族人民都是国家和社会的主人 B、我国已经彻底消除各民族之间的差别 C、我国各族人民共同缔造了统一的伟大祖 国 D、中华民族具有强大凝聚力
2.民族团结和民族凝聚力是 ①国家综合国力的标志之一 ②民族平等的物质基础 ③社会稳定的前提,国家统一的基础 ④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保证 A、 ①③④ B、 ①②③ C、 ②③④ D、 ①②④
3.青藏铁路,这条世界上海拔最高、线路里 程最长的高原铁路将西藏纳入了四通八达的 铁路网。青藏铁路的开通 ①能够促进少数民族地区进步和繁荣 ②可以巩固民族团结和加强国防 ③有利于全国各族人民共享发展成果 ④消除了各民族发展的不平衡性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4.我国要缩小民族之间的发展差距,实现各民 族共同繁荣,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为此 ①国家要继续加强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扶持 ②经济发达地区要积极有效地帮助少数民族地 区发展经济和文化 ③国家要加强对少数民族地区企业生产经营的 管理 ④少数民族地区要自力更生,发挥自己的优势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5、(2012高考江苏卷17) 2011年9月,有 着58年历史的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 再次成功举 行。参赛人数从首届13个民族 的395人,发展到如今第九届55个民族的 6700多人,各民族兄弟 姐妹实现了更好的 交流和融合。这从侧面表明我国处理民族关 系的基本原则是( ) A.和睦相处 B.平等、团结、互助和谐 C.一律平等 D.平等、团结、共同繁荣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从第三届开始已确认 各少数民族都有全国人大代表
参加全国人大的少数民族代表在投票
思考:保证一定比例的少数民族代表参加全国人民

九上政治知识点民族方针

九上政治知识点民族方针

九年级上学期政治课程的民族方针主要包括以下几个知识点:
民族平等原则:指所有民族在法律、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享有平等的权利和机会。

民族团结原则:指各民族之间应该和睦相处、互相支持、互相帮助,共同维护国家的统一和安全。

民族自治原则:指民族地区享有自治权利,可以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自主管理和发展自己的经济、文化等事务。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指在中国境内的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由该地区的民族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利。

民族文化保护政策:指保护和发展各民族的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维护各民族的文化权益和尊严。

民族教育政策:指在民族地区加强教育事业,推广和发展各民族的语言和文字,促进少数民族青少年的全面发展。

以上是九年级上学期政治课程的民族方针知识点,学生可以通过学习这些知识点,深入了解中国的民族政策和少数民族的发展状况,进一步增强民族团结意识和国家认同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的原则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是中国民族政策的基本原则和根本,受到宪法和法律的保护。

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各民族一律平等。

国家保障各少数民族的合法权利和利益,维护和发展各民族的平等、团结、互助关系。

禁止对任何民族的歧视和压迫” 。

(二)各民族平等参与国家事务管理的原则(1)各少数民族与汉族不仅都以平等的地位参与国家大事和各级地方事务的管理,而且少数民族参与国家管理的权利还会受到国家法律和政府政策的特殊保障:全国人大代表的选举充分体现了对少数民族权利的尊重,各少数民族都可以选出代表本民族的全国人大代表,人口特别少的民族,即使达不到最低代表人口数的规定,也可以选出 1 名代表;在历届全国人大的代表中,少数民族代表一般占代表总数的14%左右(其中,比例最低的是四届人大,为9.4%,比例最高的是七届人大,为15%),比同期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比例大约高出1-7 个百分点左右。

(2)注重培养少数民族出身的干部:1950 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了《培养少数民族干部试行方案》,规定了“普遍而大量地培养少数民族干部”的方针。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要求“大力培养四化需要的,具有共产主义觉悟的少数民族政治干部和专业人才,为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 。

目前全国大约有少数民族干部270 多万人。

在中央和地方国家权力机关、行政机关、审判机关和检察机关,都有相当数量的少数民族干部,参加国家和地方事务的管理。

(三)民族区域自治的原则民族区域自治政策是中共解决中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也是国家的重要政治制度之一。

民族区域自治政策是指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或少数民族分布较为集中的地区,设立自治机关,由少数民族实行区域性的民族自治。

民族自治机关享有管理和决定本民族和本地区内部事务的法定权力,享有根据本民族和本地区的实际情况贯彻执行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的自主权。

民族区域自治的原则具体内容是:(1)必须以国家统一为原则:任何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地方,都是国家领土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各级自治机关,同时也是国家的一级基层政权机关。

(2)民族区域自治及其自治机关,必须根据宪法和民族区域自治法的一系列规定享有自治权、行使自治权利。

(3)民族区域自治,不仅是民族自治,而且还是区域自治,是民族与区域相结合的自治。

民族区域自治原则体现了国家统一的原则,体现了对各少数民族管
(1)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的原则。

(2)各民族平等参与国家事务管理的原则。

(3)民族区域自治原则。

(4)加快少数民族经济发展的政策。

(5)少数民族人口政策。

(6)发展少数民族教育事业的政策。

(7)尊重和发展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政策。

(8)尊重少数民族的宗教信仰自由的政策。

(9)保护少数民族历史文化遗产的政策。

(10)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的政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