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大儿童心理学经典实验

合集下载

与育儿有关的心理学实验(很受启发)

与育儿有关的心理学实验(很受启发)

1.哈罗博士的一个心理学的实验为了得知“爱”的内涵,心理学上著名的哈罗博士的“隔离幼猴”实验,证明“冷漠将会是隔开与他人交往的最有力的工具”。

1958年,美国威斯康星大学著名动物心理学家哈洛设计了别具一格的“罗猴”实验,哈洛和他的同事们制作了两种假母猴来代替真母猴。

一个母猴是“金属母猴”,它是用冰凉的金属丝围绕而成的,头部是画有两个眼睛;“金属母猴”的胸前安置了橡皮奶头,幼猴可以从隆起的橡皮奶头上吃到奶汁。

但在“金属母猴”怀里吃奶时,无法获得温暖、柔软的感觉。

另一个是只“布母猴”。

它的身体是一个圆筒,外面包有一层柔软的绒布,且画有比较精致的面部表情。

但“布母猴”没有食物可供幼猴吃。

实验者把幼猴与两位“母亲”放在一个笼子里。

两只“母猴”并排而坐,幼猴可以在笼子里自由活动,自己选择接近哪一个“母亲”。

那么,幼猴喜欢待在哪个“母猴”身边?按常理,“布母猴”没有食物可满足幼猴,而“金属母猴”身上有奶可吃,幼猴大部分时间应该待在“金属母猴”的身旁,以解除饥饿带来的不舒适感。

然而,哈洛教授观察到的结果恰恰与此相反:幼猴大部分时间是依偎在“布母猴”的身旁,只有在饥饿的时候才跑到“金属母猴”那里去进食。

原来幼猴更喜欢接触“布母猴”,以求得舒适和温暖,而冷冰冰的“金属母猴”除了提供食物之外,无法提供安全和温暖的感觉,幼猴似乎很难对它产生情感上的依恋。

为了进一步证实幼猴与两位代理母猴的依恋程度不同,哈洛教授在“布母猴”身上也装上喂奶装置,“金属母猴”和“布母猴”分别各抚育一只幼猴。

再把幼猴与两位“母亲”分离一段时期,然后再把两只幼猴放回到原来的笼子中,观察它们回到“母亲”身边的行为。

两只母猴“抚养”的两只幼猴,行为表现很不一致。

由“布母猴”抚养的幼猴回到“妈妈”身边似乎就感到一种安慰,马上依偎在“布母猴”的身边,抚摸、拥抱它,不愿分离;而由“金属母猴”喂养的幼猴回到“母亲”身边则无任何亲热的表现,显得十分焦虑不安,在笼子中来回跑动或是躲在笼子的角落里。

经典实验

经典实验
在钟摆问题的实验中,实验者向被试呈现一个类似钟摆的装置:不同长度的绳子被固定在—个横梁上,绳子的末端可拴上不同重量的重物(见下图),实验者向被试演示如何使钟摆摆动(将栓有重物的摆绳拉紧并提至一定的高度,再放下即可)。被试的任务是,通过检验与钟摆摆动有关的四种因素(重物的重量、摆绳被提起的高度、推动摆绳的力量、摆绳的长度),来确定哪一种因素决定钟摆摆动速度(在每一种因素中又有不同级别的划分:如摆绳的长度有三个级别、重物的重量有四个级别等)。被试有较充分的时间对上述各种因素进行检验。正确的答案是,摆绳的长度决定钟摆摆动的速度,摆绳越短,其摆动的速度越快。
经典实验7:观点采择的实验——霍莉爬树
霍莉是一个8岁的女孩。她喜欢爬树。在邻居所有的孩子中她最会爬树。一天,当她从一棵高树上爬下时,从离地面不高的树枝上掉了下来,但没有摔伤。她的爸爸看到了,很担心,要求霍莉以后再也不爬树了。她答应了。后来有一天,霍莉和她的朋友们遇到了肖恩。肖恩的猫夹在树上下不来了。必须立即想办法把猫拿下来,不然猫就会从树上摔下来。只有霍莉一个人能够爬上树把猫拿下来,但她记起曾答应爸爸再也不爬树了。
在第三个步骤中,问儿童:现在这两排扣子是否仍具有相同的数量?
进入具体运算阶段以后的儿童能够正确解决这个问题。解决这类问题的关键是个体的心理操作能力。首先,儿童必须能在心里自如地转换物体的空间排列方式;第二,能找到物体间的某种一一对应的关系;第三,儿童不能盲目相信自己的某种感觉,要能给自己的某种结论找到合理的依据。
彼特是一个三岁的小男孩,他害怕白鼠、兔子、毛大衣、羽毛、棉花绒、青蛙、鱼以及机器玩具,除此之外,他非常健康活泼。华生建议其同事琼斯(M. Jones)对其进行惧怕的解除条件反射实验。琼斯用了很多方法,包括要彼特观看其他儿童与兔子玩耍。而最精彩的方法如下:彼特被安放在高背椅中坐着并给他吃午后快餐,随后将一个装着白兔的笼子放在和他有一定距离又不干扰他的地方。第二天白兔的笼子又稍靠近些,直到他显示有轻度的不安为止。每日按此处理,一天接一天地照样把兔子放得越来越近。由于实验者小心处理,从未惊扰彼特半分。最后彼特可以用一只手吃东西,同时用另一只手与兔子玩耍。通过相同的方法琼斯也消除了彼特其他的大多数的惧伯。

儿童的妙想世界十大儿童心理学经典实验

儿童的妙想世界十大儿童心理学经典实验

儿童的妙想世界十大儿童心理学经典实验在儿童心理学的领域中,众多经典实验为我们揭示了儿童认知、情感和社会发展的奥秘。

这些实验不仅为学术界提供了宝贵的理论依据,也为家长和教育工作者更好地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提供了重要的线索。

接下来,让我们一同走进这十个精彩的儿童心理学经典实验。

实验一:皮亚杰的守恒实验让·皮亚杰是儿童心理学领域的巨匠,他的守恒实验令人瞩目。

实验中,给孩子呈现两排数量相同的珠子,珠子排列的长度不同。

年幼的孩子会认为长的那一排珠子数量更多,而稍大一些的孩子则能理解尽管排列方式不同,但珠子的数量是守恒的。

这个实验揭示了儿童在不同年龄段对物体数量的认知发展特点,反映出他们从直观感知到逻辑思维的过渡过程。

实验二:三山实验同样是皮亚杰的杰作,三山实验展现了儿童的自我中心思维。

在一个布置有三座不同形状和高度山的模型前,让孩子从不同角度观察,然后让孩子描述站在模型另一侧的玩偶所看到的景象。

年幼的孩子往往会以自己看到的景象来描述玩偶的视角,这表明他们在认知上还难以脱离自我中心,难以理解他人的观点。

实验三:陌生情境实验这个实验由安斯沃斯等人设计,用于研究儿童的依恋类型。

在一个陌生的房间里,孩子与母亲一同进入,然后母亲离开,陌生人进入,接着母亲返回。

通过观察孩子在母亲离开和返回时的反应,如是否哭闹、是否主动寻求接触等,来判断孩子属于安全型依恋、回避型依恋还是焦虑矛盾型依恋。

这一实验让我们了解到早期亲子关系对儿童情感发展的深远影响。

实验四:延迟满足实验沃尔特·米歇尔的延迟满足实验闻名遐迩。

给孩子一颗棉花糖,并告诉他们如果能忍住一段时间不吃,就可以得到两颗棉花糖。

观察孩子在等待过程中的表现,发现那些能够延迟满足的孩子在未来的学业和生活中往往表现出更好的自控力和成就。

这一实验强调了自我控制能力对儿童发展的重要性。

实验五:波波玩偶实验阿尔伯特·班杜拉通过波波玩偶实验揭示了儿童模仿行为的机制。

幼儿园教资和考编必考心理学实验汇总

幼儿园教资和考编必考心理学实验汇总

重点记住人物—实验名称—实验结论即可,实验内容不需要掌握,当然了解实验内容可以加深对人物和实验结论的记忆。

1.三山实验-皮亚杰-自我中心
2.双生子爬楼梯试验-格赛尔-成熟机制决定人的发展
现在很多教育机构打出了“早教”的概念,一些经济条件较好的家庭会在孩子只有几个月大的时候就送到早教机构接受训练。

那么让孩子过早接触一些教育是否有必要呢?
美国心理学家格塞尔曾经做过一个著名的实验,和花小开一起来看一下~
格赛尔的双生子爬楼梯实验验证学习或教育的前提是生理成熟所提供的准备状态,所以过早接触一些教育是没有必要的哦!
3.视崖实验-沃克和吉布森-深度知觉
美国心理学家吉布森和沃克发明了“视崖”装置,来研究婴儿深度知觉的经典方法。

4.点红实验-阿姆斯特丹等人-自我意识-主客体分化
很多妈妈都知道,刚刚学会说话的孩子会有一个阶段分不清“你”和“我”,当他想要妈妈抱抱的时候,不说“我要抱抱”,而是“宝宝要抱抱”,这是孩子话说得不好?其实不是,而是这个阶段的孩子,他的世界里还没有“我”的概念。

5.波波玩偶实验-班杜拉-观察学习
6. 陌生情境实验-艾斯沃斯-依恋类型
7. 延迟满足实验-沃尔特·米歇尔-自我控制能力。

心理学中的十个有趣实验

心理学中的十个有趣实验

心理学中的十个有趣实验心理学作为一门研究人类思维、情感和行为的科学,通过实验来探索人类心理世界的奥秘。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介绍心理学领域中的十个有趣实验,这些实验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人类的认知过程和行为模式。

1. 杜尚兰实验杜尚兰实验是由法国心理学家Alfred Binet在19世纪末设计的。

实验中,被试被要求重复一个被研究者说出的数字序列。

通过观察被试的错误模式,研究者可以了解到人类在记忆任务中的注意力、思维以及决策过程。

2. 皮亚杰实验皮亚杰实验是瑞士心理学家Jean Piaget在20世纪初设计的。

实验中,研究者观察儿童在不同年龄段的认知发展过程。

通过观察儿童的行为和思维过程,研究者揭示了儿童认知能力的不同阶段和发展规律。

3. 斯坦福监狱实验斯坦福监狱实验是由美国心理学家Philip Zimbardo在1971年设计的。

实验中,被试被分为狱警和囚犯两组,在模拟监狱环境中进行角色扮演。

实验揭示了环境对人类行为的巨大影响,引发了对道德和伦理问题的深入思考。

4. 韦伯冷却实验韦伯冷却实验是由德国心理学家Ernst Heinrich Weber在19世纪设计的。

实验中,被试将手指分别放在冷热水中,然后判断温度的相对差异。

实验结果表明,人类对温度的感知并不是绝对值,而是相对差异的感知。

这个实验启发了我们对感知和知觉的理解。

5. 米尔格拉姆实验米尔格拉姆实验是由美国心理学家Stanley Milgram在1961年设计的。

实验中,被试被要求给予一名“学习者”电刑作为惩罚,观察他们是否会在实验者的压力下继续执行。

实验结果显示,大部分被试会在实验者的指令下不顾道德约束执行电刑命令,这揭示了人们在权威压力下的服从行为。

6. 被示威者效应实验被示威者效应实验是由美国社会心理学家Bibb Latané和John M. Darley在1969年设计的。

实验中,被试旁观一段被指定的暴力事件,观察他们在不同社交情境中是否会寻求帮助。

教育心理学著名实验

教育心理学著名实验

教育心理学著名实验桃花一、饿猫开迷箱——桑代克(美国心理学家,动物心理学的开创者,心理学联结主义的建立者和教育心理学体系的创始人。

他提出了一系列学习的定律,包括练习律和效果律等。

)桑代克把猫在迷笼中不断地尝试、不断地排除错误最终学会开门出来取食的过程称为尝试错误学习,并提出了学习的“尝试-错误”理论。

实验过程:一只饿猫被关在他专门设计的实验迷笼里,笼门紧闭,笼子附近放着一条鲜鱼,笼内有一个开门的机关,碰到这个机关,笼门便会启开。

开始饿猫无法走出笼子,只是在里面乱碰乱撞,偶然一次碰到机关打开门便得以逃出吃到鱼。

经过多次尝试错误,猫学会了碰机关以开笼门的行为。

借助此实验提出了著名的联结主义学习理论:学习的实质在于形成刺激一反应联结(无需观念作媒介)。

人和动物遵循同样的学习律:准备率、练习律、效果率。

二、狗进食的摇铃实验——巴甫洛夫(俄国生理学家、心理学家、医师、高级神经活动学说的创始人,高级神经活动生理学的奠基人。

条件反射理论的建构者,)实验过程:把食物显示给狗,并测量其唾液分泌,在这个过程中,他发现如果随同食物反复给一个中性刺激,即一个并不自动引起唾液分泌的刺激,如铃响,这狗就会逐渐“学会”只在铃响没有食物的情况下分泌唾液。

借助此实验提出了著名的经典性条件作用理论:中性刺激的铃声由于与无条件刺激食物联结而成了条件刺激,由此引起的唾液分泌就是条件反射。

条件反射的基本规律是:获得与消退、泛化与分化。

三、迷箱实验——斯金纳(美国心理学家,新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创始人,也是新行为主义的主要代表。

)实验过程:斯金纳改进了桑代克的猫开笼取食实验,创建了“斯金纳箱”。

在斯金纳箱内装上一个操纵杆,操纵杆与另一提供食丸的装置连接。

把饥饿的白鼠经过几次尝试,会不断按压杠杆,直到吃饱为止。

这时我们可以说,白鼠学会了按压杠杆以取得食物的反应。

借助此实验提出了著名的操作性条件作用论:学习实质上是一种反应概率上的变化,而强化是增强反应概率的手段。

(完整版)12个必知的心理学实验

(完整版)12个必知的心理学实验

1.三山实验-皮亚杰实验内容:实验材料是一个包括三坐高低、大小和颜色不同的假山模型,实验首先要求儿童从模型的四个角度观察这三座山,然后要求儿童面对模型而坐,并且放一个玩具娃娃在山的另一边,要求儿童从四张图片中指出哪一张是玩具娃娃看到的‘山’。

结果发现幼童无法完成这个任务。

他们只能从自己的角度来描述“三山”的形状。

实验结论:证明儿童的“自我中心”的特点。

2、条件反射实验-巴普洛夫实验内容:巴甫洛夫在研究狗的进食行为时发现,狗吃到食物时,会分泌唾液,这是自然的生理反应,不需要学习,这种反应叫无条件反射,引起这种反应的刺激是食物,称为无条件刺激。

如果在狗每次进食时发出铃声,一段时间后,狗只要听到铃声也会分泌唾液。

实验结论:巴甫洛夫认为这是作为中性刺激的铃声由于与无条件刺激联结而成了条件刺激,由此引起的唾液分泌就是条件反射,后人称之为“经典性条件作用”。

3、迷笼实验-桑代克实验内容:桑代克将饥饿的猫禁闭于迷笼之内,饿猫可以用抓绳或按钮等三种不同的动作逃出笼外获得食物。

饥饿的猫第一次被关进迷笼时,开始盲目地乱撞乱叫,东抓西咬,经过一段时间后,它可能做对了打开迷笼门的动作,逃出笼外。

桑代克重新将猫再关入笼内,并记录每次从实验开始到猫做出打开笼门的正确动作所用的时间。

经过上述多次重复实验,桑代克得出猫的学习曲线。

该曲线表明猫逃脱迷笼潜伏期与实验次数的关系。

试验结论:桑代克认为猫是在进行“尝试错误”的学习,经过多次的尝试错误,饿猫学会了打开笼门的动作。

因此,有人将桑代克的这种观点称为学习的“尝试错误说”,或简称为“试误说”。

4、白鼠实验-斯金纳实验内容:箱内放进一只白鼠或鸽子,并设一杠杆或键,箱子的构造尽可能排除一切外部刺激。

动物在箱内可自由活动,当它压杠杆或啄键时,就会有一团食物掉进箱子下方的盘中,动物就能吃到食物。

箱外有一装置记录动物的动作。

实验结论:动物的学习行为是随着一个起强化作用的刺激而发生的。

并由此提出“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

经典实验

经典实验
(摘自:刘金花主编.儿童发展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2月第2版,第9-10页)
经典实验2:华生经典的情绪唤起及解除实验
华生经典的情绪唤起实验是在一名叫阿尔伯特的11个月大的婴儿身上做的惧怕条件反射。实验初期,阿尔伯特与小白鼠玩了3天。后来,当阿尔伯特开始伸手去触摸白鼠时,脑后敲起了钢条的声音。阿尔伯特猛然跳起,向前摔下,将头埋进垫子,但没有哭。第二次,正当他的右手刚触模白鼠时,钢条又被敲响,他又猛然跳起,向前摔倒,开始哭泣。一周以后的几次白鼠与响声的组合刺激也都引起孩子惊起。最后,当白鼠单独出现后,阿尔伯特表现出极度恐惧,转过身去,扑倒在地,匍匐前进,躲避白鼠。几天以后,华生极其同事试验刺激的泛化。他们发现阿尔伯特玩耍很多东西,但惧怕任何有毛的东西。不管是他看见了白兔、狗、毛大衣、棉毛或圣诞老人面具,他都哭或焦急,纵然以前根本没被这些吓怕过。可见阿尔伯特的惧怕已泛化到一切带毛的东西上了。出于道德原因,这个实验曾遭到学术界严厉批评,但实验确实提供了惧怕条件反射形成的证据。
问:霍莉知道肖恩感到怎样吗?如果霍莉爸爸发现她又爬树,他会感到怎样?霍莉认为,如果她爸爸发现她又爬树,会怎样做?你会怎样做?
经典实验8:权威认知的实验
这是关于皮特与他的妈妈约翰逊夫人的事情。约翰逊夫人让皮特每天清扫他自己的房间,要求他在打扫完房间、收拾好玩具之后才能出去玩。但是,有一天,皮特的朋友米歇尔过来告诉他所有的伙伴正要去野餐。皮特想去,但房间还非常乱。他对妈妈说,他现在没时间清扫房间,以后他会打扫好的。妈妈不同意,可而他只好呆在家里,没有参加野餐。
在钟摆问题的实验中,实验者向被试呈现一个类似钟摆的装置:不同长度的绳子被固定在—个横梁上,绳子的末端可拴上不同重量的重物(见下图),实验者向被试演示如何使钟摆摆动(将栓有重物的摆绳拉紧并提至一定的高度,再放下即可)。被试的任务是,通过检验与钟摆摆动有关的四种因素(重物的重量、摆绳被提起的高度、推动摆绳的力量、摆绳的长度),来确定哪一种因素决定钟摆摆动速度(在每一种因素中又有不同级别的划分:如摆绳的长度有三个级别、重物的重量有四个级别等)。被试有较充分的时间对上述各种因素进行检验。正确的答案是,摆绳的长度决定钟摆摆动的速度,摆绳越短,其摆动的速度越快。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十大儿童心理学经典实验作者:洪恩教育IQ365商城时间:2009-08-11儿童的妙想世界——十大儿童心理学经典实验本文介绍了儿童心理学研究中的10个经典实验。

对于熟悉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的人来说,瞧瞧不同的观点,也就是一件好事。

儿童心理学——或者更宽泛的说,发展心理学——并不仅仅就是关于孩子的研究,而就是研究像您我这样的人,以及我们如何成为现在这个样子。

儿童心理学展现了我们的过去,甚至包括我们的将来。

本文就是这十篇的索引,希望各位瞧官多提建议、多多支持。

开始翻译的时候,我没想过一下子把10篇都翻译出来。

之后有个网友留言,说自己就是个孩子的爸爸,希望我能将这个系列进行到底。

其实本来上开始在yeeyan上发表翻译就是想给自己找个事情做,转移一下注意力。

没想到,却真的可能对某些人有帮助。

这位爸爸的支持,让我下决心在新年之前把这十篇都翻译出来,也算就是送给大家的新年礼物。

一、婴儿早期记忆想想瞧,如果我们真的记得从出生开始的所有事情,也就是一件可怕的事情吧——幸亏忘的比记得多得多。

本文介绍了一个60年代关于儿童记忆的实验。

与我们的common sense有出入,小孩儿很早就能记住事情。

很久很久以前,虽然现在瞧起来已模糊不清,我们都曾就是孩子。

我们咯咯笑、大哭、大笑、探索、摔倒,我们对于刚刚起步的这条旅途几乎一无所知。

除非遭遇不幸,在生命最初的几年中,我们产生了记忆、语言、自我意识、记忆认知、社会与情绪能力。

我们向着未来的自己走出了最初的几步。

儿童心理学——或者更宽泛的说,发展心理学——并不仅仅就是关于孩子的研究,而就是研究像您我这样的人,以及我们如何成为现在这个样子。

就像了解自己的历史可以对未来有所借鉴,儿童心理学展现了我们的过去,甚至包括我们的将来。

这篇及以后几篇将介绍儿童心理学几个重要领域中的10个经典研究。

每个实验都就是我们自己这个拼图中的一块,细细品味任何一个实验,都将提醒我们,现在瞧来浑然天成的事情曾经就是多么复杂。

婴儿从很早就有记忆有些人认为,我们不可能记得2到4岁之前的任何事情。

另一些人则认为我们能记住那之前的事——可能甚至能追溯至出生之前。

“儿童期失忆”可不好研究,因为我们很难证明成人最早的记忆就是真实的还就是想象的。

不过心理学家也进行了一些研究,通过一系列经典实验来检查幼年的记忆形成。

如果真的很早就有记忆,那么从理论上成人当然可能记住很早期的经历。

一踢脚就有声上世纪六十年代,Carolyn Rovee-Collier(现任职于Rutgers大学)教授与同事们设计了一个经典实验。

通过这个实验,我们得以了解婴儿记忆的机制。

这种方式提供了关于婴儿记忆何时、如何发展的重要证据。

在她们的实验中,Rovee & Rovee让9-12周大的婴儿舒适地躺在家中的摇篮中,向上瞧着一个色彩鲜艳的木头旋转风铃。

在她们的脚上系一条绳子,另一端连到旋转风铃上。

所以当孩子踢脚的时候,风铃就会动。

如果她踢得用力,那些木头装饰就会相互撞击发出悦耳的敲击声。

小孩踢得越多,她们就可以听到更多的敲击声。

如果您知道巴普洛夫与她那只流哈喇子的狗,那理解这个实验应该没什么问题。

这个实验就就是瞧瞧婴儿可不可以对踢脚让小车移动产生条件反射。

研究者首先记录婴儿踢脚次数的基础水平(小车没有连到脚上),之后与有激动结果(风铃动了!)的踢脚次数进行比较。

Rovee&Rovee发现八周大的婴儿就可以掌握踢脚与风铃转动之间的关联。

在45-55分钟之后,这种概念依然不会削减。

早期记忆虽然这个原始发现价值不大,但就是利用这一程序导致了之后很多有关婴儿记忆的新发现的出现。

比如,在后续实验用不同的旋转风铃代替了旋转的小车,瞧瞧婴儿就是否可以分别不同,以此来测试她们就是否真的记住了。

另一项实验中,只有八周的婴儿接受了为期三天,每天9分钟的旋转风铃训练。

24小时之后,只有使用相同的风铃,婴儿才会比基础水平踢的多。

这说明她们记得训练她们所使用的风铃而并不就是随便一个就风铃。

这就是一个特别激动人心的发现,因为在那之前人们认为长期记忆(24小时对心理学家就算长期了)直到8或9个月才会出现。

因为这个与类似的一些实验,我们现在更多地了解了婴儿记忆。

我们的记忆系统实际上从很早起开始就工作得相当好。

儿童的记忆也差不多与成人的有相同的工作方式——只不过婴儿的记忆更加脆弱而已。

Carolyn Rovee-Collier怀疑婴儿期失忆就是否真的存在。

瞧起来,我们的大脑确实可以在一岁之内就存储长期记忆。

成年后很难提取这时期的记忆就是因为我们的早期记忆系统功能有限,之后又受到以后生活的干扰,最终我们会不可避免的忘记早期信息。

二、自我概念的形成虽说没有人就是完全为自己活着的,但“人不为己、天诛地灭”也的确有道理。

自我概念,或者说对自己的认识与理解,奠定了我们行为处事的基础。

本文中的经典实验,向我们揭示了婴儿什么时候知道“我就就是我”。

自我概念的出现:镜子里的就是我么?至今为止,“镜子测试”依然就是最好的检查婴儿自我概念出现的实验大多数人总就是首先想到自己,因此我们很难想象曾几何时,我们没有“我”的概念。

上世纪70年代初的一个简单实验显示,直到2岁左右,我们还不能在镜子里认出自己。

由于这个研究,以及后来一些延伸的实验,一些观点认为直到2岁生日,我们才出现自我概念。

鼻子上的红点1972年,北卡罗来纳州大学的 Beulah Amsterdam发表了一项实验,从此开启了随后几十年关于自我认识的研究。

实验的过程很简单。

首先悄悄地在6-24个月的婴儿鼻子上粘一小红点,然后把她们放在镜子前。

孩子的妈妈指着镜子里的影像问孩子:“那就是谁?”之后研究者们开始观察婴儿的反映。

Amsterdam测试了88个婴儿,最终只能得到16个孩子的可靠资料——婴儿终究就是婴儿,而且很多孩子不想玩。

从这16个婴儿身上,Amsterdam发现了三类反应:1、6-12个月:那就是别的孩子!婴儿的行为好像在镜子里的就是另一个人——一个她们想友好相处的人。

她们会做出接近的动作,比如微笑、发出声音等。

2、13-24个月:退缩。

婴儿瞧到自己在镜子里面的样子不再感到特别兴奋。

有些瞧起来有些警惕,而另一些则会偶尔微笑一下并弄出些声音。

对这种行为的一种解释就是婴儿这时的行为很自觉(感到自己存在,可能表现出自我概念),但就是这也可能就是面对其她孩子的反应。

3、20-24个月以后:那就是我!大约从这个时候开始,婴儿开始能够通过指着自己鼻子上的红点,清楚地认出自己。

这明确地表明她们认出镜子里的就是自己,而那块棉球就是在自己的鼻子上。

虽然Amsterdam的结果就是通过小样本得出的,之后在更多的被试身上得到了同样的结果。

另外,之后设立控制情况的实验发现,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孩子如果鼻子上没有红点就不会碰自己的鼻子。

这说明摸鼻子并不就是她们瞧到自己影像的自然反应。

自我概念还就是仅仅认出自己?当然这个实验简化了大量的复杂心理过程。

心理学家就镜子实验到底揭示了什么提出很多问题。

比如,有可能婴儿在2岁之前还不能很好地分辨面孔。

所以,她们可能在更早的时候产生自我概念。

另一种可能就是,在两岁左右,婴儿产生了牢固的外表或视觉的自我概念,不过还没什么心理的自我概念。

如果就是这种情况,测试说明我们知道我们瞧起来很像,可能我们需要到更久以后才产生自我概念。

这仅仅就是两个常见的解释,您肯定能相处更多其她解释。

这种多元可能性显示了儿童心理学中一个重大障碍:由于只有有限的实验可以在孩子身上实践,因此结论特别模棱两可。

尽管有这么多的可能解释,这么多年来镜子实验依然牢不可催并且继续得到应用,而其她实验要就无人问津了。

社会性的孩子镜子实验之所以长盛不衰,其中一个原因就是,从其她我们对孩子的了解,自我概念这时应该已经产生了。

正就是2到4岁这段时间,孩子们开始迅速发展出很多社会性行为。

简单的互动没有大用,能够区分自己与她人才就是成功的社会关系的基础。

如果婴儿没有一定的自我概念,她们大概不可能与别人建立关系。

镜子实验也被用于测试动物的自我概念,实际上,在Amsterdam之前,这个实验最早就是由Gordon Gallup教授用于黑猩猩的研究。

所有的大型类人猿都“通过”了测试,其她还有海豚、鲸鱼与大象。

在最近的一项实验中,一个8英尺高的镜子被摆放在纽约Bronx公园的大象笼里。

研究者在大象的头上画上记号,她们观察到大象去碰她们自己脑袋上的记号。

大象与其她能够通过这项实验的通过都拥有复杂的社会体系,这并不就是巧合。

基本的自我识别就是与其她动物交流的关键;有了这个知识,婴儿们开始一摇一摆地进入了社会性的世界。

三、儿童学习发展学习应该就是整个儿童时代最重要的工作。

我们都有这样的经验,学习一门全新的知识,远比我们纠正固有的观念容易。

所谓“旧的不去,新的不来”,新旧观点的冲突会让我们产生困惑。

本文的实验介绍了孩子接受新知识的过程。

孩子怎么明白地球不就是圆的关于儿童时期学习过程的经典实验指出:真正的理解建立在放弃固有的成见之上想想那些我们都慢慢接受的知识:人类就是从猴子进化的,用字母代替数字可以帮助解决问题,地球就是个绕着太阳转的圆球。

她们除了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周围的事情,这些事实如今瞧来微不足道,似乎上学时只用一天的课程就可以掌握。

不论这些概念现在瞧起来多么明显,曾经一度我们无论如何也弄不明白,那时候我们坚信算数只能用数字、人类就是特殊的物种,而地球就是平的。

孩子们如何扭转了对世界的理解,这就是儿童心理学中最引人入胜的领域之一。

不过这不仅仅与儿童有关,我们总要时不时地接受新的概念——虽然可能不就是物种起源这么重大的问题。

我们很容易认为学习主要与记忆有关——特别就是糟糕的教育中,学习就就是死记硬背。

当然更好的学习方式,不仅就是知其然,还要只求所以然。

那么就是何种认知过程让我们从死记硬背发展成真正的理解呢?Stella Vosniadou 与William Brewer 曾经进行过一项经典的儿童心理学实验,让人们了解了我们如何“知其所以然”。

实验的根据就是一种叫做“心理模型”的认知心理学理论,这种理论认为我们先建造一个解释某件事情原理的心理模型,然后测试这个模型,以获得对于周遭的理解。

这个理论指出在我们理解一个概念的过程中,可能有一系列的中间点,每达到一处都了解了事情的一个部分而非全部。

Vosniadou 与Brewer希望从这些心理模型的中间点中找出证据说明理解的发展过程。

地球就是什么形状的?Vosniadou 与 Brewer在实验中共采访了60个6-11岁的孩子。

每个孩子需要回答48个问题,开始的问题很简单:“地球就是什么形状的?”,后面的设计的问题则更有试探性,用以了解孩子有关地球的心理模型。

尽管大多数孩子开始的时候都说地球就是圆的,研究者很快发现孩子们有各种各样的心理模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