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大经典物理实验
物理学十大最美实验

物理学十大最美实验一、伽利略的自由落体实验哎呀,这可太酷啦!伽利略在比萨斜塔上做这个实验(虽然有争议是不是真在斜塔上做的,但不影响它的美呀)。
他就想知道,不同重量的物体下落的速度到底是不是像亚里士多德说的那样,重的物体下落快。
他拿着一轻一重两个球,然后同时放手,结果发现它们同时落地啦。
这就像打破了一个大家一直深信不疑的“魔咒”,告诉我们在没有空气阻力的情况下,所有物体下落的加速度都是一样的。
这可是开启了现代物理学对运动研究的新大门呢。
二、牛顿的三棱镜分解太阳光实验牛顿这个大佬啊,拿着三棱镜对着太阳光那么一照,哇塞,原本白色的太阳光就变成了一条漂亮的彩色光带,红橙黄绿蓝靛紫,就像彩虹被他抓到了手里一样。
这说明了啥呢?原来白色的光不是单一的,而是由各种不同颜色的光混合而成的。
这个实验就像是揭开了光的神秘面纱的一角,让我们开始深入地去了解光的本质到底是什么。
三、托马斯·杨的双缝干涉实验这个实验看起来就很神奇。
托马斯·杨让光通过两条狭缝,然后在后面的屏幕上就出现了干涉条纹。
这就像是光在和自己玩游戏一样,一会儿叠加,一会儿抵消。
这个实验证明了光具有波动性,就像水波一样,可以互相干涉。
这对于我们理解光的特性又迈进了一大步,而且这个干涉条纹看起来真的特别有艺术感,就像光画出来的美丽图案。
四、卡文迪许扭秤实验卡文迪许这个实验超级厉害。
他用一个扭秤装置来测量万有引力常量。
他就像一个非常有耐心的侦探,通过测量非常微小的扭转角度,来算出两个小球之间的引力大小,进而得出万有引力常量。
这个常量可是非常重要的,它让我们能够计算天体之间的引力,对研究宇宙的结构和天体的运动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五、傅科摆实验傅科摆是个很有趣的东西。
在一个大厅里,一个长长的摆锤在摆动。
你看着它,会发现它的摆动平面在慢慢地转动。
这可不是有什么神秘力量在推动它,而是因为地球在自转。
这个实验就像是地球自转的一个证明,它让我们能直观地感受到地球的自转,那种感觉就像是地球在偷偷地展示自己的小秘密。
世界十大最美物理实验概述

世界十大最美物理实验概述
下面是世界十大最美的物理实验的简要概述:
1. 双缝实验(Young实验):这个实验使用光或电子束通过两个狭缝,观察到干涉和衍射现象,证明了波粒二象性的存在。
2. 斯特恩-盖拉赫实验:利用分子束通过磁场,发现了电子的自旋,证明了量子力学的基本原理。
3. 弗朗克-赫兹实验:通过让电子束通过气体原子,发现了原子的能级结构,进一步验证了量子理论。
4. 米立根油滴实验:将油滴悬浮在电场中,通过测量油滴的运动来测定电荷的基本单位,即电子的电荷量。
5. 兰纳德放电管实验:通过在真空管中加入气体,产生带电粒子,并观察到产生的荧光,验证了兰纳德散射理论。
6. LIGO引力波观测实验:使用光学干涉技术观测到由两个黑洞合并产生的引力波,为广义相对论提供了重要的证据。
7. CERN大型强子对撞机实验:利用加速器将两束质子相撞,产生高能量的粒子,探索基本粒子和宇宙奥秘。
8. 脉冲星实验:通过测量脉冲星的周期和频率,验证了广义相对论对于极端条件下的引力场的预测。
9. 霍金辐射模拟实验:通过模拟黑洞的辐射过程,进一步验证了霍金辐射理论。
10. 反质子物理实验:通过制造反质子并与正常质子碰撞,研究反物质的性质,为了解宇宙的平衡提供了重要线索。
十大经典物理实验

十大经典物理实验1、电灯泡实验:首先将电池与电灯泡连接,然后将接线盒的线端插入电池,然后将另外一只线缆插入电灯泡的端口,最后按下开关,电灯泡就会闪亮,并发出光和热。
通过这个过程,学生们可以了解到当涉及具有传导能力的导体时,电流会在其中流动,给电灯泡提供光和热。
2、神奇膜实验:首先将神奇膜放在容器底部,然后将容器密封,倒入足够的滴定液,使神奇膜完全没入液体中,观察神奇膜的表面,可以发现它在微弱光源的附近发出一种不规则的荧光。
实验结果表明,神奇膜具有折射光的特性,从而把太阳的能量折射到特定的方向。
3、测磁实验:首先准备一个磁铁,然后用线圈绕住磁铁,使其形成一个磁力场,最后将电表接入,可以观察到电表指针随着磁铁中磁力场的变化而变化。
通过这个实验,学生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在磁力场中磁通率的变化原理。
4、光粒子操控实验:准备一块柔软的光粒子控制板,然后用手机设置控制信号,最后将其传输到光粒子控制板上,可以控制硅片上的灯光变换,并可以选择可视化效果,学生可以通过这个实验了解到如何使用光粒子进行控制操作。
5、电吸附实验:准备一束电线,然后将铜线端接入接线头,然后将另一束电线接到另一个接线头,将铜线放置在金属物体上,观察到铜线会吸引金属,这就是电吸附效应。
由此可以看出,在有充足电子的导体上表面会形成受电势能影响的电离层,使金属表面拥有电的吸力。
6、自由落体实验:准备一枚不同重量的物体,将其放入容器中,观察物体在容器中的落体运动。
由实验结果可以看出,不同重量物体在重力作用下,其自由落体时间也不相同,这对探究重力自由落体运动有很大的帮助。
7、电磁感应实验:先准备一磁铁,然后把铜线包裹在磁铁上,让其形成一定形状,利用强大的磁力带动铜线做出振荡动作,形成电流。
实验表明,当磁力场与铜线横向经过时,铜线上的电子就会沿着绕线的方向产生振荡运动,形成电流。
8、电离容实验:首先将电离容和电源连接起来,然后从它的外部装载适量的电场,电离容内的电反作用就会保持电容电压不变。
物理历史上的十大经典实验

物理历史上的十大经典实验物理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对理解自然现象和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有着重要的作用。
在物理学的发展历程中,不断出现各种精妙的实验,这些实验不仅改变了人们对物理世界的认识,也推动了物理学的进步。
下面我们来看看物理历史上的十大经典实验。
1.托马斯·杨双缝实验1801年,杨氏实验是一项非常著名的实验,它揭示了光的波动性和干涉现象。
实验中杨先生利用一束单色光通过一个直角状的小孔,朝一个屏幕上的双狭缝辐辏。
这时,在屏幕后观察到光的干涉条纹,从而证实了光的波动特性。
2. 爱因斯坦的光电效应实验1905年,爱因斯坦发表了《关于物质中的能量转换问题》一文,提出了光电效应学说。
实验中,通过投射单色光线至金属材料表面,测定光电子的能量和光的频率关系,从而证明了光子的存在,以及“光子具有能量和动量”的结论。
3. Rutherford 的黄金箔实验1911年,Rutherford发明了黄金箔实验,通过在黄金箔中间打一个非常小的孔,从而使放射性粒子入射。
观察到大部分粒子径直穿过了黄金箔,而小部分粒子向其他方向偏转,从而推翻了原子结构的传统假说,证明了原子由原子核和电子云构成的新理论。
4.磁通量量子化实验1931年,约瑟夫·约瑟夫逊和弗里曼特·劳厄发现磁通量量子化,称为约瑟夫逊-劳厄效应。
实验中,利用所谓的,用于控制精确的磁通量的整数倍的微小旋转磁场,证实了磁通量量子化现象,并证明了新量子理论是正确的。
5. 李淳风实验1978年,李淳风在北京大学上课时,讲述了“冰箱传热理论”。
他认为,每个特定的系统都存在着一个最优的热传输速率,而这个速率取决于所涉及的物质的特定属性。
这推动了物理学家对非平衡系统的研究,进一步推进了膜科学,研制了更加高效的膜材料。
6. 湮没粒子实验1965年,来自贝尔实验室的阿诺·彭韦茨和羅伯特·迪克等三名物理学家,在实验中通过研究中微子捕获效应,揭示了一个新的粒子-湮灭粒子的问题。
物理界10大实验

物理界10大实验
物理学是一门广泛的科学学科,在过去的几百年里,物理学家们进行了许多伟大的实验,揭示了自然界的秘密。
这里列出了10个著名的物理学实验:
1.爱因斯坦相对论的验证——这是一项证明了爱因斯坦相对论的著名实验,包括布
鲁尔半导体实验和诺曼·牛顿卫星实验。
2.原子核裂变——这是一项发现了原子核裂变的重要实验,由费米和中山大学的弗
莱明和伦道夫·费米完成。
3.光的波粒二象性——这是一项证明了光具有波粒二象性的著名实验,由爱因斯坦
和波莫尔完成。
4.玻尔兹曼冷却——这是一项发现了玻尔兹曼冷却效应的实验,由玻尔兹曼、霍尔
和费米完成。
5.波动方程的验证——这是一项证明了量子力学中的波动方程的著名实验,由费米
和威廉·巴克完成。
6.牛顿第二定律的验证——这是一项证明了牛顿第二定律(即动量守恒定律)的著
名实验,由牛顿本人完成。
7.麦克斯韦方程的验证——这是一项证明了麦克斯韦方程的著名实验,由麦克斯韦
和保罗·莫尔完成。
这个方程描述了电磁场的传播。
8.希格斯玻色子的发现——这是一项发现了希格斯玻色子的著名实验,由希格斯和
威廉·福克斯完成。
希格斯玻色子是量子力学中的一种基本粒子,是原子内部的基本组成单位。
9.布鲁尔实验——这是一项证明了电磁场和电动势之间存在关系的著名实验,由布
鲁尔完成。
10.出现海明威不确定性原理——这是一项发现了海明威不确定性原理的著名实验,
由海明威完成。
海明威不确定性原理是量子力学中最著名的定理之一,它表明在许多情况下,粒子的位置和速度都是不确定的。
科学史上十大著名实验

科学史上十大著名实验1. 突触传递的Sharpless实验:1945年,美国科学家罗伯特·夏普尔斯(Robert Sharpless)完成了一项关于突触传递的实验,该实验表明,突触传递在脑和神经传导中具有重要作用。
2. 佩尔蒙特氏实验:1862年,法国科学家居里夫人(Marie Curie)完成了一项有关佩尔蒙特(périméthèse)的实验,从而证实了水滴层原理并支持了放射性元素的存在。
3. 亚里士多德真空实验:公元前330年,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Aristotle)进行了一项真空实验,实验表明:气体不仅可以扩散,而且也可以应用于低压环境中。
4. 穆勒实验:1903年,德国物理学家威廉·穆勒(Wilhelm Mueller)发现了聚变现象,这一发现成为探索核反应的重要步骤,也是实验物理学的重要基石。
5. 理查德·瓦特实验:1882年,俄罗斯物理学家理查德·瓦特(RichardT. Watt)发明了一种可测量温度场及其变化的原理,该原理后来被称为“瓦特定律”,并成为物理实验的典范。
6. 勒索士实验:1827年,英国化学家约翰·勒索士(John Dalton)完成了一系列“质量守恒实验”,提出了原子理论,明确了物质的基本单元便是原子,这对进一步探究物质的内在结构有着重要意义。
7. 克拉克律仪实验:1873年,英国物理学家约翰·克拉克(John Clark)开发出可用来测量光速的KCalibre律仪,以具体的数字幅度验证了光在实验中的行为,也是科学技术史上的里程碑。
8. 劳伦斯缩小实验:在1660年代,英国物理学家克里斯托弗·劳伦斯(Christopher Laurence)开展了一项有关摩擦力的实验,提出了劳伦斯缩小定律,为研究宏观世界的材料结构奠定了基础。
9. 卡斯卡尔勃朗特实验:1887年,德国物理学家卡尔·斯特林,卡斯卡尔-勃朗特(Carl Stellen)完成了一项实验,它在建模晶体表面结构方面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也为材料科学建立了基础。
十大经典物理实验

十大经典物理实验有趣的物理冷知识光速并非每秒30W千米这个结论是正确的。
其实,物理老师并没有蒙了大家,而是物理老师觉得真正的光速与每秒30W千米是在差不了多少、现在物理学界公认的真空中的光速为299792.458千米、这一数值与30W确实所差无几、、但是严格来说是不同的。
而且,光在其它介质中传播速度比在真空中的速度小、它与风速一样,会受到不同阻力而变化。
例如:光在水中的速度约为每秒22.5W千米,在玻璃中速度约为每秒20W千米,在冰中的速度约为每秒23W千米,在酒精中的速度约为每秒22W千米、厚玻璃杯遇热更容易炸掉是不是又逆了你的思维如果问你,“薄玻璃杯和厚玻璃杯,在倒入热水时哪个更容易炸裂”相信你会用直觉说薄被子容易炸裂。
其实事实正好相反。
通常,如果玻璃杯是凉的,如果突然倒入热水,其内壁由于受热胀冷缩的影响会迅速膨胀,而由于玻璃是热的不良导体,如果杯壁很厚,热量就不能快速传到外壁,这就会造成内壁膨胀而外壁不变的情况,所以就会造成玻璃杯的炸裂、相反就不容易爆炸。
防辐射服可靠么根据电磁辐射的原理,在不穿防护服的情况下,有辐射照射到人体,人体只会吸收一小部分,然后把绝大部分的辐射都反射出去。
但是穿了防辐射服后,辐射会从衣服的下端,袖口等所有的缝隙射入,但却无法反射出去,而是在辐射服内进行多次反射后交汇叠加,反而会使辐射强增大作用于人体。
也就是说,只有像宇航员那样的全封闭式屏蔽服,人体才有可能不接触电磁辐射。
肥皂泡其实比太阳还“热”科学家经过测量得知,当液态的肥皂泡猛烈地收缩爆掉时,它的内部温度约为2W℃、、这几乎是太阳表面温度的4倍。
为什么一个小小的泡沫会在破裂时产生这么高的温度呢某些科学的家们解释说,肥皂泡在爆裂的一瞬间,其内部的分子、原子之间反省了激烈的碰撞,于是会使温度急剧增加、、呐、、为什么感觉不到呢那是因为这个“一瞬间”实在短暂、、就像我们用手在火焰上迅速划过而感觉不到火焰的高温一样。
历史上的十大经典物理实验排行榜历史上的十大经典物理实验按时间先后顺序依次为:1.埃拉托色尼测量地球圆周2.伽利略的自由落体试验03.伽利略的加速度试验4.牛顿的棱镜分解太阳光5.卡文迪许扭秤试验6.托马斯·杨的光干涉试验7.让·傅科钟摆试验8.罗伯特·密立根的油滴试验9.卢瑟福发现核子10.托马斯·杨的双缝演示应用于电子干涉试验历史上的经典物理实验排行榜历史上的十大经典物理实验排行榜第一位:托马斯·杨的双缝演示应用于电子干涉试验牛顿和托马斯·杨对光的性质研究得出的结论都不完全正确。
最美的十大物理实验

最美的十大物理实验第一,心电动力学:这是一种关于心脏的动力学研究,它帮助科学家更好地理解心脏的动力机制。
它通过测量心脏在自发节律和外源刺激下的生理参数来研究心脏运动的动力学过程。
这项实验有助于探索心脏组织的运动特性,提供对缺血性心脏病病人治疗更好的方案。
第二,电磁学:这是一种描述电磁场、电磁能量以及电磁现象和这些现象如何影响物体的研究。
它使用电磁实验,利用电动力法、磁场法和磁现象来试验、演示或示范,让电磁理论不仅在理论上可靠,在实践上也是有效的。
第三,光学:这是研究光的物理学,是物体与光的交互作用及其研究的学科。
光学技术广泛应用于几乎所有的科学、工程、医学领域,并常用来解决实际问题。
实验可以测量光谱、检测光强度以及观察折射现象等,能够探究光的七大属性。
第四,量子力学:这是一门讨论粒子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的物理学,研究特定条件下原子碰撞,核反应,电子输运能量转变等,揭示了费米子、当代量子力学模型,表明了诸多现象的精确的作用机制。
它的实验主要是定性的,包括测量量子多种态、检验量子“猫”现象以及探测偶然性等。
第五,热学:这是一门研究热力与温度之间关系的物理学,探讨物质温度、热量、熵等物理量的变化,以及室温下物质各种变化的物理原理,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物质的能量转移机制。
它的实验主要包括测量物质改变温度过程中的热量,检测物质各种变化状态的能量等等。
第六,凝聚态物理学:是一门研究凝聚态物质的性质的物理学。
它涉及物质增减、内聚力释放、外部控制介质传播这一系列研究,尤其是以半导体以及量子点研究为主,通过实验可以揭示凝聚态物质的静态及动态属性。
第七,电磁感应实验:是以磁场作用原理为主,借助特殊装置可以测量电流、感应电动势及磁感应强度等,该实验揭示了电磁学技术的实际应用,研究了各种类型的物质的磁性现象,在实际工程中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
第八,电路实验:它是以研究、掌握电路的知识为主,借助电子测量仪器对电路的工作情况进行监测,并利用试验数据分析推断出电路的特性和行为特性,这一实验使电子技术有力地支持电路设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NO.9:卢瑟福发现核子实验 1911 年卢瑟福还在曼彻斯特大学做放射能实
验时,原子在人们的印象中就好像是“葡萄 干布丁”,大量正电荷聚集的糊状物质,中 间包含着电子微粒。但是他和他的助手发现 向金箔发射带正电的阿尔法微粒时有少量被 弹回,这使他们非常吃惊。卢瑟福计算出原 子并不是一团糊状物质,大部分物质集中在 一个中心小核上,现在叫作核子,电子在它 周围环绕。
NO.3:罗伯特· 米利肯的油滴实验 很早以前,科学家就在研究电。人们知道这种 无形的物质可以从天上的闪电中得到,也可以 通过摩擦头发得到。 1897 年,英国物理学家 J · J ·托马斯已经确立电流是由带负电粒子即电子组
成的。 1909 年美国科学家罗伯特·米利肯开始测 量电流的电荷。 米利肯用一个香水瓶的喷头向一个透明的小盒 子里喷油滴。小盒子的顶部和底部分别连接一 个电池,让一边成为正电板,另一边成为负电 板。当小油滴通过空气时,就会吸一些静电, 油滴下落的速度可以通过改变电板间的电压来 控制。 米利肯不断改变电压,仔细观察每一颗油滴的 运动。经过反复试验,米利肯得出结论:电荷 的值是某个固定的常量,最小单位就是单个电 子的带电量。
NO.5:托马斯· 杨的光干涉实验 牛顿也不是永远正确。在多次争吵后,牛顿让 科学界接受了这样的观点:光是由微粒组成的,
而不是一种波。 1830 年,英国医生、物理学家 托马斯·杨用实验来验证这一观点。他在百叶窗 上开了一个小洞,然后用厚纸片盖住,再在纸 片上戳一个很小的洞。让光线透过,并用一面 镜子反射透过的光线。然后他用一个厚约 1 / 30 英寸的纸片把这束光从中间分成两束。结果 看到了相交的光线和阴影。这说明两束光线可 以像波一样相互干涉。这个实验为一个世纪后 量子学说的创立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NO.2:伽利略的自由落体实验 在 16 世纪末,人人都认为重量大的物体比重 量小的物体下落得快,因为伟大的亚里士多
德已经这么说了。伽利略,当时在比萨大学 数学系任职,他大胆地向公众的观点挑战。 著名的比萨斜塔实验已经成为科学中的一个 故事:他从斜塔上同时扔下一轻一重的物体, 让大家看到两个物体同时落地。伽利略挑战 亚里士多德的代价也许是他失去了工作,但 他展示的是自然界的本质,而不是人类的权 威,科学作出了最后的裁决。
NO.1: 托马斯· 杨的双缝演示应用于电子干涉实验 牛顿和托马斯· 杨对光的性质研究得出的结论都不完全正
确。光既不是简单的由微粒构成,也不是一种单纯的波。 20 世纪初,麦克斯·普克朗和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分别指 出一种叫光子的东西发出光和吸收光。但是其他实验还 是证明光是一种波状物。经过几十年发展的量子学说最 终总结了两个矛盾的真理:光子和亚原子微粒(如电子、 光子等等)是同时具有两种性质的微粒,物理上称它们: 波粒二象性。 将托马斯· 杨的双缝演示改造一下可以很好地说明这一点。 科学家们用电子流代替光束来解释这个实验。根据量子 力学,电粒子流被分为两股,被分得更小的粒子流产生 波的效应,它们相互影响,以至产生像托马斯·杨的双缝 演示中出现的加强光和阴影。这说明微粒也有波的效应。
NO.4:牛顿的棱镜分解太阳光 艾萨克· 牛顿出生那年,伽利略与世长辞。牛顿 1665 年毕业于剑桥大学的三一学院,后来因躲 避鼠疫在家里呆了两年,后来顺利地得到了工
作。 当时大家都认为白光是一种纯的没有其它颜色 的光(亚里士多德就是这样认为的),而彩色 光是一种不知何故发生变化的光。 为了验证这个假设,牛顿把一面三棱镜放在阳 光下,透过三棱镜,光在墙上被分解为不同颜 色,后来我们称作为光谱。人们知道彩虹的五 颜六色,但是他们认为那是因为不正常。牛顿 的结论是:正是这些红、橙、黄、绿、青、蓝、 紫基础色有不同的色谱才形成了表面上颜色单 一的白色光,如果你深入地看看,会发现白光 是非常美丽的。
NO.7:埃拉托色尼测量地球圆周长 古埃及的一个现名为阿斯旺的小镇。在这个小 镇上,夏至日正午的阳光悬在头顶:物体没有 影子,阳光直接射入深水井中。埃拉托色尼是
公元前 3 世纪亚历山大图书馆馆长,他意识到 这一信息可以帮助他估计地球的周长。在以后 几年里的同一天、同一时间,他在亚历山大测 量了同一地点的物体的影子。发现太阳光线有 轻微的倾斜,在垂直方向偏离大约 7 度角。 剩下的就是几何学问题了。假设地球是球状, 那么它的圆周应跨越 360 度。如果两座城市成 7 度角,就是 7 / 360 的圆周,就是当时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000 个 希腊运动场的距离。因此地球周长应该是 25 万 个希腊运动场。今天,通过航迹测算,我们知 道埃拉托色尼的测量误差仅仅在 5 %以内。
NO.10:米歇尔· 傅科钟摆实验 去年,科学家们在南极安置一个摆钟,并观察 它的摆动。他们是在重复 1851 年巴黎的一个著 名实验。 1851 年法国科学家傅科在公众面前做
了一个实验,用一根长 220 英尺的钢丝将一个 62 磅重的头上带有铁笔的铁球悬挂在屋顶下, 观测记录它前后摆动的轨迹。周围观众发现钟 摆每次摆动都会稍稍偏离原轨迹并发生旋转时, 无不惊讶。实际上这是因为房屋在缓缓移动。 傅科的演示说明地球是在围绕地轴自转的。在 巴黎的纬度上,钟摆的轨迹是顺时针方向, 30 小时一周期。在南半球,钟摆应是逆时针转动, 而在赤道上将不会转动。在南极,转动周期是 24 小时。
NO.6:卡文迪许扭矩实验 牛顿的另一伟大贡献是他的万有引力定律,但 是万有引力到底多大? 18 世纪末,英国科学家亨利· 卡文迪许决定要找 出这个引力。他将两边系有小金属球的 6 英尺 木棒用金属线悬吊起来,这个木棒就像哑铃一 样。再将两个 350 磅重的铅球放在相当近的地
方,以产生足够的引力让哑铃转动,并扭转金 属线。然后用自制的仪器测量出微小的转动。 测量结果惊人的准确,他测出了万有引力恒量 的参数,在此基础上卡文迪许计算地球的密度 和质量。卡文迪许的计算结果是:地球重 6.0 × 1024 公斤,或者说 13 万亿万亿磅。
NO.8:伽利略的加速度实验 伽利略继续提炼他有关物体移动的观点。他 做了一个 6 米多长, 3 米多宽的光滑直木板
槽。再把这个木板槽倾斜固定,让铜球从木 槽顶端沿斜面滑下,并用水钟测量铜球每次 下滑的时间,研究它们之间的关系。亚里士 多德曾预言滚动球的速度是均匀不变的:铜 球滚动两倍的时间就走出两倍的路程。伽利 略却证明铜球滚动的路程和时间的平方成比 例:两倍的时间里,铜球滚动 4 倍的距离, 因为存在恒定的重力加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