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剖生理学 第八章消化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人体解剖生理学——消化系统的结构与功能

胃内化学性消化:
胃的消化液包括胃蛋白酶、盐酸和黏液。消化液与食物充分混合成食糜以利消化吸 收。 1.胃蛋白酶:由胃主细胞分泌出来的胃蛋白酶元,它没有分解蛋白质的能力,但遇到 盐酸后可被激活成胃蛋白酶。它能将食物中的蛋白质分解成较小分子,为小肠中的进一 步分解打下基础。但蛋白酶只有在酸性环境中才能对蛋白质起作用。 2.盐酸:通常又叫胃酸。其功能是将胃蛋白酶元变为胃蛋白酶,并为胃蛋白酶造成适 宜的酸性环境,以利于食物的消化;同时尚有杀死随食物进入胃内的细菌的作用。胃酸 进入小肠后,还可以刺激胰液、胆汁和小肠液的分泌。此外,盐酸造成的酸性环境有助 于小肠对铁和钙等营养物质的吸收。但盐酸分泌过多,对人体也会造成不利的影响,过 高的胃酸反流入食管,可引起烧心、反酸等症状,而且过高的胃酸对胃和十二指肠黏膜 具有一定的侵蚀作用,是引起溃疡病的诱因之一。因此临床上治疗胃酸过多,一方面用 碱性药物以中和胃酸,另一方面设法减少盐酸的分泌。 3.黏液:胃黏膜表面经常覆盖着一层由黏液形成的膜,它有润滑作用,可减少食物对 胃黏膜的损伤,也能减少胃酸、胃酶对胃黏膜的侵蚀。因此,黏液对胃具有保护作用。
小肠是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场所,蛋白质、脂肪和糖类等大分子的有机 物绝大部分是在小肠内消化,口腔和胃虽然对淀粉和蛋白质有一定的消化 作用,但是很小,可以说小肠承担着主要的消化作用。淀粉经过小肠在肠 、胰淀粉酶的作用下水解成麦芽糖,再继续在肠、胰麦芽糖酶的作用下被 水解成葡萄糖;脂肪首先在胆汁的乳化作用下被乳化成微粒,再在肠、胰 脂肪酶的作用下被水解成甘油和脂肪酸;蛋白质在胰蛋白酶的作用下被水 解成多肽,再在小肠肽酶的作用下被水解成氨基酸。对于吸收,主要的场 所也是小肠,小肠的长度是消化系统中最长的,内部有环形皱襞、小肠绒 毛、微绒毛,扩大了小肠的内部面积,使小肠的内部表面积达到200多平方 米,小肠的上皮是单层柱状上皮,小肠绒毛内有丰富的毛细血管和毛细淋 巴管,小肠内的食物经过消化以后,绝大多数的物质经过毛细血管被吸收 到血液中,脂类的一部分物质被吸收到毛细淋巴管。
消化系统解剖生理

特征:结肠带 结肠袋 肠脂垂
消化系统解剖生理
23/53
盲肠(6~8cm) 位于右髂窝 回盲瓣:控制流速,预防逆流
消化系统解剖生理
24/53
阑尾(6~8cm) 1、阑尾根部体表投影:麦氏点——脐与右髂前上
棘连线中、外1/3交点 2、三条结肠带均在阑尾根部集
19/53
肌层
由三层平滑肌组成,外层纵形,中层环形,内层斜行, 其中环形肌最发达,在幽门处尤其增厚形成幽门括 约肌。
消化系统解剖生理
20/53
胃两口、两壁、两缘、四部
消化系起幽门,下续盲肠和结肠,全长5~7m,分十二指肠、空肠和 回肠三部
消化系统解剖生理
22/53
大肠
功效:分泌消化液, 参加食物消化。
消化系统解剖生理
30/53
肝 —— 人体最大腺体
肝功效
1.分泌胆汁,参加脂肪消化和吸收。 2.含有代谢、解毒(生物转化)、防御等功效。
消化系统解剖生理
31/53
肝普通形态
肝脏是人体最大腺器官。肝上面隆凸,为膈面,借镰状韧带分 为左、右两叶。肝下面凹陷,与腹腔脏器接触,为脏面。
胃液成份和作用 pH0.9-1.5,无色,分泌量 约 1.5-2.5L/天
主要成份:盐酸、胃蛋白酶原、粘 液、内因子
消化系统解剖生理
42/53
胃运动
(1)胃运动形式:三种 1)容受性舒张 2)担心性收缩 3)蠕动
(2)胃排空—胃内容物排入十二指肠过程。 普通需4-6h。
(3)呕吐
消化系统解剖生理
43/53
脂肪:+胆盐→乳糜微粒--入淋巴 胆固醇:游离胆固醇才能吸收入淋巴,胆盐和食物中
人体解剖生理学复习

人体解剖生理学复习①②③④⑤第一章人体基本结构概述1.细胞中存在哪些细胞器,各有何功能?答: 粗面内质网:合成蛋白质;高尔基复合体:加工、浓缩;溶酶体:消化器;核糖体:合成蛋白质;中心体:参与细胞有丝分裂;线粒体:动力工厂, 供能站;细胞骨架:运输等有关。
2.物质进入细胞内可通过哪些方式,各有何特点?答: 可通过主动转运、被动转运、胞吞作用进入细胞内。
主动转运特点:要消耗能量;逆浓度梯度和电位梯度进行转运。
被动转运特点:不需能量。
胞吞作用特点:转运大分子物质或团块物质,使细胞成分不断改变。
3.肌肉组织包括几种类型?比较不同肌肉的结构和功能特点。
答: 分为骨骼肌、心肌、平滑肌3种。
结构特点:(1)骨骼肌:长圆柱形,多核,大量肌原纤维→横纹肌。
(2)心肌:短圆柱形,有分支,1-2个细胞核,横纹肌。
(3)平滑肌:长梭形,1个核,不是横纹肌。
功能特点:(1)骨骼肌:收缩迅速有力,随意肌。
(2)心肌:自动有节律性收缩,不随意肌。
(3)平滑肌:缓慢而持久地收缩,不随意肌。
4.神经组织由几种类型的细胞构成,各有何特点?答: 由神经细胞(又称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构成。
神经细胞特点:神经胶质细胞特点:①多个突起,但无树突和轴突之分②数量多③无产生和传导神经冲动的功能④具有支持、营养神经元和绝缘等功能⑤终身分裂。
5.上皮组织与结缔组织各有何特点?答: 上皮组织特点:①细胞多,排列紧密。
②细胞间质少。
③分布于体表、体腔的内表面。
④无毛细血管。
⑤有极性(游离面和基底面)。
结缔组织特点:①细胞少,排列无规则。
②细胞间质多。
③分布广泛。
④有丰富的毛细血管。
⑤无极性。
• 6.神经元的结构与分类。
•答: 结构:胞体、胞突(树突:多个轴突:1个)•分类:①根据胞突数目分:假单极神经元、双极神经元、多极神经元•②根据功能分:感觉(传入)神经元、运动(传出)神经元联络(中间)神经元••、•第二章运动系统1.骨的构造和化学成分。
答: 构造:骨膜:结缔组织;骨质:骨组织.骨松质和骨密质;骨髓:红骨髓和黄骨髓•化学成分:有机物(约1/3)、无机物(约2/3) →弹性和硬度•2.关节的基本结构与运动形式。
消化系统的解剖结构和生理功能

消化系统的解剖结构和生理功能一、食管是连接口腔、咽腔和胃的通道。
其功能是把食物和唾液等运到胃内。
食管在起始部、与左主支气管交叉处和穿越横膈处有3个生理狭窄,是异物嵌顿和肿瘤好发部位,行食管插管时应注意这些狭窄;食管壁由黏膜、黏膜下层和肌层组成,无浆膜层,门静脉高压症时食管下段静脉曲张,破裂时可引起大出血。
二、胃胃分为贲门部、胃底、胃体和幽门部4个部分,上端与食管相接处为贲门,下端与十二指肠相接处为幽门。
通过胃蠕动和胃液分泌对食物进行机械性和化学性消化。
胃壁分为4层,即黏膜、黏膜下层、肌层和浆膜层(为腹壁脏层)。
黏膜层含有丰富的腺体,有贲门腺、胃腺、幽门腺,由3种主要细胞组成。
(一)壁细胞分泌盐酸和内因子。
盐酸能激活胃蛋白酶原使其成为具有活性的胃蛋白酶,提供该酶生物活动所需要的酸性环境,使蛋白质变性而易于水解;盐酸还可杀灭随食物进入胃内的细菌。
盐酸分泌过多会侵袭胃十二指肠黏膜,是消化性溃疡发病的主要因素之一。
内因子与食物中的维生素B12结合,使其被回肠末端黏膜吸收。
如内因子缺乏,则可引起巨幼红细胞性贫血。
(一)主细胞分泌胃蛋白酶原,胃蛋白酶原在盐酸或已活化的胃蛋白酶作用下转变为具有活性的胃蛋白酶,参与蛋白质的消化。
(三)黏液细胞分泌碱性黏液,中和胃酸保护胃黏膜,防止胃酸和胃蛋白酶对胃黏膜侵蚀。
胃的主要功能是暂时贮存食物,通过胃蠕动将食物与胃液充分混合,形成食糜,并促使胃内容物排入十二指肠。
胃完全排空一餐混合性食物一般需4~6小时。
三、小肠包括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
十二指肠分为4段,依次为十二指肠球部、降部、横部、升部。
其中球部为消化性溃疡的好发部位。
胆总管与胰管汇合或分别开口于降部内后侧壁十二指肠乳头的顶部,胆汁和胰液由此进入十二指肠。
升部与空肠相连,构成十二指肠空肠曲而移行于空肠。
空肠与回肠之间无明显界限。
小肠主要功能是消化和吸收。
四、大肠分为盲肠及阑尾、结肠和直肠3部分。
大肠的主要功能是吸收水分和电解质。
动物消化系统 图文

(5)瓣皱沟:瓣胃底壁沿小弯有一沟,连接网瓣口和瓣皱口, 沟底无瓣叶,与食管沟相连通。
4.皱胃
(1)位置:右季肋区,瓣胃腹侧后方,大部与腹底壁接触, 由剑状软骨部沿肋弓向后伸到最后肋间下部。
(2)外部形态:葫芦形(前大后小)
(3)粘膜面:光滑,有14-16条螺旋大皱褶,增加总面积。
1.唇:灵活,上下唇间称口裂,结合部称口角,有唇腺,神经 末梢丰富,以口轮匝肌为基础。
2.颊:构成口腔的侧壁,以颊肌为基础,外被皮肤、内衬黏膜, 有颊腺和唾液乳头。
3.齿:切齿(门齿、中间齿、隅齿)、犬齿、臼齿(前臼齿、 臼齿)。齿式
4.舌:舌尖、舌体、舌根。舌背黏膜有四种乳头(丝状、菌状、 轮廓、叶状乳头)。
(2)外部形态:前后稍长,左右略短的椭圆形囊,占腹腔3/4。 左、右纵沟,前、后沟,后背、后腹冠状沟分别将瘤胃分成背、 腹囊,瘤胃前庭、瘤胃隐窝,后背盲囊、后腹盲囊。
(3)粘膜(3)粘膜面:瘤胃乳头(肉柱无)和肉柱(由胃壁 环形肌束集中形成)
(4)入口(4)入口:贲门。
出口:瘤网口。
食物在瘤胃中运行图解
依靠科技进步,推动畜牧经济发展
畜牧兽医专业动物解剖生理学课件
动物消化系统
二00五年10月
教学目的
1.了解消化系统的组成 及功能 • 2.理解消化系统的结构 特点 • 3.掌握马、牛、羊、猪 消化器官的位置、形态、 内部构造及功能,并比 较它们的特征 • 4.重点理解消化道的形 态结构与动物生活习性 的关系 • 5.掌握马、牛、羊、猪 消化器官的体表投影
(4)入口:瓣皱口
牛、羊网膜特点:
1.大网膜:浅层—起自 瘤胃左纵沟
深层—起自瘤胃右纵沟 2.小网膜:(同马胃)
消化系统系统解剖

XX
胃位于腹腔左上方,大部分在左季肋部,小部分在上腹部。上与食管下端相连, 下与十二指肠球部相连。
胃的分层结构
黏膜层
黏膜下层
包括上皮、固有层和黏膜肌层,具有分泌 胃液、保护胃黏膜免受机械和化学损伤等 功能。
由疏松结缔组织构成,内含丰富的血管、 淋巴管和神经。
肌层
浆膜层
由三层平滑肌构成,分别是斜行肌、环行 肌和纵行肌,具有收缩和舒张功能,使胃 能够容纳食物并推动食物向肠道移动。
窦。
胆囊的形态与位置
胆囊呈梨形囊袋构造,位于右 方肋骨下肝脏后方的梨形囊袋 构造内。
胆囊分底、体、颈、管四部, 颈部连胆囊管。
胆囊壁由粘膜、肌层和外膜三 层组成。
肝脏和胆囊的生理功能
肝脏具有代谢、解毒、分泌胆 汁、免疫防御等功能。
胆囊的主要功能是浓缩和储 存胆汁,同时具有一定的分
泌功能。
肝脏和胆囊共同协作,完成胆 汁的生成、储存和排泄过程, 对维持人体正常生理功能具有
覆盖在胃表面的薄膜,与周围器官和组织 相隔。
十二指肠的形态与位置
十二指肠的形态
十二指肠呈C形,分为球部、降部、 水平部和升部四个部分。
十二指肠的位置
十二指肠位于腹腔后壁,紧贴腹后壁 第1-3腰椎的右前方,全长25厘米左 右。
胃和十二指肠的生理功能
储存食物
胃能够暂时储存食物,并通 过胃的蠕动将食物与胃液充 分混合。
食管特点
食管具有三个狭窄部,分别是食管起始处、食管与左主支气管交叉处和食管通 过膈肌的食管裂孔处。这些狭窄部是食管异物易滞留和食管癌的好发部位。
2023
PART 03
胃与十二指肠解剖
REPORTING
胃的形态与位置
《人体解剖生理学》第八章:消化系统

•
•植物 •动物 •人
•太阳能
•(无机物:CO2、H2O及NH3等)
•光合作用 •(潜能)
•(有机物:碳水化合物、脂肪、 蛋白质)
•潜能 •自 由 能 去 向
•化 学 能 •渗 透 能 •电 能 •热 能
•机 械 能
•人体能量的获得与去向
•
•能值的测定
此法测定的每g碳水化合物、脂 肪、蛋白质的能量系数分别为 :
第二节 体温及其调节
•体温是机体能量利用的一种重要方式!
正常体温 人和高等动物机体都具有相对恒定的温度。 正常的体温是机体进行新陈代谢和正常生命活
动的必要条件。
1、*概念(体温)
• 寒冷环境
体核温度:机体深部组织的温度 。(肝温最高)
炎热环境
体表温度:机体表层组织的温度 。
•*体温 :指身体深部的平均温度,
• 碳水化合物 17.15kJ(4.1kcal)
• 脂肪
39.54kJ(9.45kcal)
• 蛋白质
23.64kJ(5.65kcal)
•
•CxHyOz+mO2→xC02+nH20+?ATP
•
第一节:能量代谢
• 1、能量的来源与利用 • 2、能量代谢的测定原理和方法 • 3、*影响能量代谢的因素:4个(P213) • 4、*基础代谢(概念)
(1)口腔的消化
①消化液---唾液及其作用 唾液的性质和成分:低渗液,水分占99% 唾液的作用: 唾液分泌的调节:神经反射性调节
②口腔的运动(机械性消化) *口腔2种运动的概念
咀嚼:是由咀嚼肌群按一定顺序收缩完成的反射动 作,受大脑意识控制。
吞咽(包括食管的蠕动):是指食物由口腔经咽、食 管进入胃的过程,是一种复杂的神经反射 性动作。
人体解剖生理学 期末考试考点 2011

第一章绪论作业内容一名词解释稳态内环境、反馈、正反馈、负反馈、前馈、反射、神经调节、体液调节二简述题1.生理学研究大致分为哪几个水平?2.简述负反馈及其生理意义。
3.反射弧的组成?4.生理功能的调节方式及特点第二章人体的基本组成第三章细胞的基本功能作业内容一名词解释单纯扩散、易化扩散、主动转运、被动转运二简述题1.试比较载体转运与通道转运物质功能的异同2.人体基本组织的结构特点、分类及其生理功能3.何谓静息电位,产生的机制4.何谓动作电位,产生的机制5.简述动作电位产生和恢复过程中Na+通道功能状态的改变。
6.何谓动作电位“全或无”现象?第四章运动系统结构与功能作业内容一简述题1.了解骨的形态与分类;2.骨连接的形式及结构3.人体主要骨骼和肌肉的名称。
(要能够认识)第五章血液的组成与功能一名词解释内环境、血细胞比容、渗透脆性、红细胞沉降率、血浆、血清、红细胞悬浮稳定性、血型、体液、晶体渗透压、胶体渗透压、血沉二简述题1.输血的原则是什么?为什么O型可少量输给其他血型的人?2.白细胞有何生理功能?3.晶渗,胶渗的生理作用4.正常情况下,为什么循环系统的血液不发生凝固而处于流体状态?5.试述ABO血型的鉴定。
6.血液凝固过程7. .简述交叉配血试验过程第六章循环系统的结构与功能一名词解释心动周期、心率、每分输出量、有效不应期、绝对不应期、相对不应期、期前收缩、外周阻力、血压、有效滤过压、窦性心律、异位心律、房室延搁、心动周期、每搏输出量、收缩压、舒张压、升压反射、减压反射二简述题1.简述心肌细胞动作电位的产生机制。
2.心肌细胞有哪些生理特性?3.简述房-室延搁及其生理意义。
4.心肌兴奋性周期变化包括哪几个时期?5.何谓心脏正常起搏点和潜在起搏点?6.简述动脉血压的正常值。
7.简述微循环的三条通路及特点,功能8.组织液生成的有效滤过压与哪些因素有关?9.简述冠脉循环的特点。
10.影响静脉回流的因素有哪些?11.心肌收缩有哪些特点?12.一个心动周期有几个心音?第一心音和第二心音是怎样产生的?13.简述颈动脉体和主动脉体化学感受器反射对血压的调节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恶劣的情绪 交感神经紧张性增高 药物(阿托品、甲氰咪呱等) 激素(促胰液素、抑胃肽等)
抑制胃液分泌
乙酰胆碱
组胺 促胃液素 腺苷酸 环化酶 cAMP Ca H
+
磷脂酰 肌醇 Ca2+
磷脂酰 肌醇
2+
二、胃的运动
(一)胃运动的形式
1.容受性舒张
Receptive relaxation 2.紧张性收缩 Tonic contraction 3.蠕动
作用:独立完成局部反射 递质:乙酰胆碱,脑啡肽,血管活性肠肽,生长
抑素, 三磷酸腺苷,P物质
(四)消化系统的内分泌
在胃肠道的粘膜层内含有20多种内分泌细胞,是人体内 最大、最复杂的内分泌器官。
① 分泌颗粒位于
核与基底之间
② 多数为锥形, 顶端有微绒毛 (开放型)。 (少数为闭合型)
胃肠激素功能 1. 调节消化腺分泌和胃肠运动
(三)胰
在胃的后方,横行于腹后壁,横跨在第1、2腰椎的前面。 胰 腺呈长条状, 质地柔软,呈灰红或淡红色,可分为头、体、 尾三部。胰头膨大位于右侧,被十二指肠环抱,胰腺管的末端 穿入十二指肠壁,会合胆总管,开口于十二指肠乳头。
三、腹膜 为覆盖于腹、盆腔壁内和腹、盆腔脏器表面的一层薄而光滑的浆 膜,由间皮和少量结缔组织构成,呈半透明状。 壁腹膜 衬于腹、盆腔壁的腹膜。 脏腹膜 由壁腹膜返折并覆盖于腹、盆腔脏器表面的腹膜。 腹膜腔 壁腹膜和脏腹膜互相延续、移行,共同围成不规则的潜 在性腔隙。
促进胰液、胆汁和小肠液分
泌
胆囊收缩
素 (CCK)
I cells
盐酸
脂肪 蛋白质
胃肠运动
腺体分泌消化液 胆囊收缩
第三节 口腔内消化
Digestion in the oral cavity
一、唾液的生理功能及其分泌调节
•来源:唾液腺
•性质:无色、无味近于中性的低渗液 •成份:粘蛋白、氨基酸、唾液淀粉酶及溶菌酶等
(一)胃液的性质、成分和作用 性质:无色酸性:pH0.9-1.5 (体内pH最低的液体) 成人分泌量:1.5-2.5L/日,
胃液的生理作用: ①激活胃蛋白酶原,提供胃蛋白酶适宜环境, ②蛋白质变性,利于其水解; ③抑制和杀死细菌;
④促进胰液、胆汁和小肠液的分泌;
⑤有助于小肠对铁和钙的吸收。
内分泌腺: G细胞— 促胃液素 gastrin
3、动作电位(AP): ⑴AP上升慢,持续时间长。 ⑵AP的产生主要依赖Ca2+的内流。 ⑶AP幅度低,大小不等,慢波上的AP数量决定收缩力的大小。
Ca2+内流
K+外流
(三)消化道的神经支配及其作用 Innervation of alimentary tract
交感神经 副 交 感 神 经 交 感 神 经
6、大肠
盲肠、阑尾、结肠(升结肠、横结肠、降结肠、乙状结肠)和 直肠
二、消化腺
(一)肝 1、肝的一般形态
肝脏hepar是人体最大的腺器官。肝上面隆凸,为膈面,借镰状 韧带分为左、右两叶。肝下面凹陷,与腹腔脏器接触,为脏面。
2、肝的组织学构造 肝脏约有50万个肝小叶。肝小叶呈多角棱柱体,中轴贯穿中 央静脉。肝细胞以中央静脉为中心呈放射状排列,形成肝板 (肝细胞索)。肝细胞索相互吻合成网,网眼间有窦状隙和血 窦。肝细胞间的管状间隙成毛细胆管。肝小叶是由肝细胞、毛 细胆管、血窦和相当于毛细淋巴管的窦周隙(狄氏间隙)所组 成。
作用:促VitB12吸收(回肠末端)
缺乏→VitB12吸收↓→RBC的DNA合成障碍 →巨幼RBC贫血(恶性贫血) 特点:分泌能力和刺激因素与胃酸相当
4、粘液 Mucus 来源:粘液细胞以及贲门腺、幽门腺、泌 酸腺的粘液颈细胞,表皮细胞。 成分:糖蛋白、HCO3-, PH值为弱碱性。 作用: ①润滑防机械损伤 ②中和胃酸(HCO3- + H+→H2CO3) ③减免H+和胃蛋白酶对胃粘膜的侵蚀
Peristalsis
(二)胃的排空 Gastric emptying
食糜由胃排入十二指肠的过程。 1.速度:以食物而异(流体、粒小、等渗的快) 水 〉 糖 〉 蛋 〉 脂 10min 2h 2-3h 5-6h 一餐混合食物由胃完全排空约需4-6小时 2.动力:直接动力:胃与十二指肠的压力差 原动力:胃的运动
第八章 消化系统的结构与功能
第一节 消化系统的组成和结构
消化道:
口腔 食管
附属器官:
唾液腺 胰腺胃小肠源自大肠肝脏胆囊一、消化管
(一)消化管各段的解剖 1、口腔
2、咽
3、食管 三个狭窄: 咽与食管C6 食管与左主支气管T4 食管裂孔处T10
4、胃 两口、两壁、两缘、四部
5、小肠 上起幽门,下续盲肠和结肠,全长5~7m,分十二指肠、空肠和 回肠三部
肠期:分泌量少,占分泌量的10%
2、抑制胃液分泌的因素
盐酸:胃窦PH1.2-1.5→抑制GC分泌胃泌素 12指肠PH2.5以下→兴奋SC分泌促胰液素→抑 胃液和 胃泌素分泌
脂肪:脂肪及其消化产物刺激小肠粘膜 ↓ “肠抑胃素”(促胰液素、抑胃肽等) ↓ 抑制胃液的分泌
高张溶液:激活小肠内渗透压感受器 ↓ 肠-胃反射引起胃酸分泌的抑制 • 刺激小肠粘膜 ↓ “肠抑胃素”抑制胃液的分泌
内分泌腺
胰腺
-1(In)
胰岛素
胰高血糖素
外分泌腺
腺泡细胞:各种胰酶 小导管管壁细胞: H2O HCO3
组成胰液
1-2L/日、无色、无味、 碱性、Ph7.8-8.4
贲门腺 外分泌腺 幽门腺
泌酸腺
粘液细胞:粘液 壁细胞:胃酸、内因子 主细胞:胃蛋白酶原
胃液:无色、无味、酸性(pH 0.9-1.5)
1、盐酸
来源:壁细胞分泌,耗能、逆浓度差的主动过程。 形式:游离酸:30u─┐ │总酸125-165 mmol/L 结合酸:12u─┘ 临床单位:中和100ml胃液所需0.1N NaOH溶液的毫升数。 分泌量: 基础排酸量:空腹时,正常人约0-5mmol/h 最大排酸量:20-25mmol/h(组织胺试验)
1)分布:横结肠以上是迷走N, 以下是盆N 2)节后纤维末梢释放Ach 3)极少数释放肽类物质
4)作用: 副交感神经兴奋通
常引起胃肠道运动增强,腺 体分泌增加。
2、壁内N丛支配:
机械化学刺激 ↓ 粘膜下N丛:N节C(感受性N元为主)─┐ ↓ │局部反射 肌间 N 丛:N节C(运动性N元为主)─┘ ↓ 肌肉腺体血管 组成:神经细胞和神经纤维
腮腺导 管 腮腺 咀嚼肌 颌下腺导 管 颌下腺
舌下 腺
(一)主要作用:
①湿润和溶解食物 ②清洁和保护口腔 ③分解淀粉:唾液淀粉酶把淀粉分解成麦芽糖 (二)分泌调节:
完全为神经反射性
–条件反射 –非条件反射
二、咀嚼与吞咽 Mastication and deglutition
咀嚼:
通过咀嚼肌协调而有序的舒缩活动,使下颌向上颌方向反复运 动的反射性动作。 机械性消化食物并使食物与唾液混合。
中枢催吐药 代谢毒性产物
第五节 小 肠 内 消 化 Digestion in small intestine
一、胰液的生理功能及其分泌调节
(一) 胰液的性质和特点
最重要的一种消化液, 含三类主要营养物质的消化酶。
无色透明的碱性液体, PH7.8-8.4, 渗透压约与血浆相等。 间歇性分泌,正常成人每日分泌量约为1-2L。
2、胃蛋白酶原 Pepsinogen 来源:主要由主细胞分泌 安静:少量、恒定的速率分泌 刺激:大量、迅速分泌
胃蛋白酶原
HCl
胃蛋白酶
蛋白质
最适PH=2.0
月示、胨
对蛋白消化并非必需(小肠作用为主)
3.内因子 Intrinsic factor 来源:壁细胞 成分:糖蛋白 A+VitB12→复合物:防水解酶破坏 B+识别结合受体:吸收VitB12
3.影响因素:
(三)呕吐 Vomiting 胃和肠的内容物强力通过食管,从口腔驱出的动作。 意义: 有利:吐出有害物的保护作用 有害:剧烈呕吐可引起水电紊乱 控制: 机械、化学、气味、 颅内压↑、迷路刺激 植物N 延髓呕吐中枢←───延髓呕吐化学感受区 ↓ 胃肠、膈肌、腹肌缩 食道舒+会厌关闭 ↓ 呕吐
(二)电生理特性
Electrophysiological properties 1、静息电位(RP): 特点:不稳定 -50 --- -60mv 形成:K+平衡电位和生电性钠泵
2、基本电节律 Basal electric rhythm(慢波Slow wave): 在RP基础上产生自动节律性的去极化电位 起源:胃肠纵行肌 频率:胃3次/分;十二指肠12次/分;回肠末端8-9次/分 波幅:10-15mV 持续时间:数秒十几秒 形成原理:与生电性钠泵的周期性有关 生理意义:胃肠平滑肌的起步电位、收缩节律的控制波
(二)化学消化 Chemical digestion 作用:稀释:高渗→等渗─利吸收─┐ 调PH:提供酶适宜环境 │质变 水解:复杂→简单 ─┘
二、消化管平滑肌的生理特性
(一)一般特性
自动节律性: 自动节律性,肌源性,节律慢,无固定节律点,受CNS 和体液的影响。 富有伸展性: 容纳性舒张,无明显压力变化和运动障碍。 无肌小节和Z线,粗细肌丝均较长。 兴奋性低、收缩缓慢: ATP酶活性低、钙泵少。 持续的紧张性:持续而微弱的收缩,肌源性。 维持中腔器官形态、位置及基础压力,受 CNS和体液的影响。 特异的敏感性: 对电和锐性刺激不敏感,对化学 (ACh、酸碱)、物理(牵拉)刺激较敏感。
(二) 胃液分泌的调节 1、促进胃液分泌的因素
食物是胃液分泌的自然刺激物(蛋白质等);
一些药物(Ach、组织胺、乙醇等)和 激素(促胃液素、糖皮质激素等) 是胃液分泌的 刺激物。 长时间处于应激状态,ACTH、糖皮质激素 分泌增多,可诱发胃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