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的博士论文
马克思博士论文研究

马克思博士论文研究在社会科学领域,卡尔·马克思(Karl Marx)的博士论文《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和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之间的差别》无疑是一部具有深远影响力的著作。
本文将通过对该论文的研究,探讨其思想的发展过程、研究方法和重要结论,并分析其对当今社会的影响和启示。
关键词:马克思,博士论文,德谟克利特,伊壁鸠鲁,自然哲学,批判,建构在马克思的博士论文中,他研究了德谟克利特和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重点探讨了这两位哲学家在认识论和方法论上的差异。
通过对这一主题的深入挖掘,马克思揭示了机械决定论和自由意志之间的矛盾,为他后续的批判哲学思想奠定了基础。
在研究过程中,马克思运用了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论,对两位哲学家的自然观和伦理观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和评价。
他指出,德谟克利特强调必然性和规律性,忽略了偶然性和自由意志,而伊壁鸠鲁则强调偶然性和自由意志,忽略了必然性和规律性。
这两种观点的矛盾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矛盾和冲突。
通过对博士论文的研究,马克思得出了一些重要的结论。
首先,他认识到社会的发展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
其次,他提出了“批判的武器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这一著名论断,强调了批判思维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
最后,他指出理论和实践相辅相成,理论指导实践,实践检验理论。
马克思的博士论文对当今社会仍具有深远的影响和启示。
首先,它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哲学视野,即从机械决定论和自由意志的矛盾出发,来审视人类社会的发展。
其次,它强调了批判思维和社会实践的重要性,为我们理解和解决社会问题提供了有效的方法论。
最后,它告诉我们,理论和实践是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这一原则对于任何领域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我们不能仅仅依赖马克思的原有理论,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创新。
因此,我们需要建构一种适应当前社会的新马克思主义理论框架,以便更好地解释和解决当代社会的各种问题。
马克思《博士论文》研究综述

马克思的博士论文《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和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的差别》是一篇极具深度的哲学论文,对于理解马克思的哲学思想具有重要意义。
国外学者对这篇论文的研究非常广泛和深入,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国外学者对马克思在博士论文中体现的基本立场进行了深入研究。
例如,德国学者弗兰茨·梅林在《马克思传》中支持马克思在博士论文中的思想倾向和立场,认为此论文虽然是马克思青年时期的哲学作品,但是已经体现出了他对于法学和哲学的独到的理解,极具特色。
而列宁在《卡尔·马克思》一书中探索了马克思在博士论文期间的基本立场,认为他仍然深陷于黑格尔哲学中,深受唯心主义的影响。
这种观点同格奥尔基·瓦连廷诺维奇·普列汉诺夫对于这一时期马克思思想的立场相一致。
其次,国外学者对博士论文中的主题内容进行了研究。
其中,对于论文中的原子运动学说的研究比较突出,一些学者深入探讨了原子偏斜学说所体现的马克思的自我意识哲学。
此外,国外学者也对博士论文中的一些细节进行了研究,包括马克思对于黑格尔与马克思的关系的研究比较突出等。
综上所述,国外学者对马克思的博士论文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涵盖了基本立场、主题内容和细节等方面。
这些研究成果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理解马克思的哲学思想,进一步深化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认识。
马克思博士论文读后感

马克思博士论文读后感马克思博士论文《资本论》是一部深刻的经济学著作,它不仅对当时的社会现象进行了深刻的剖析,更是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批判和对未来社会的设想。
在读完这部论文后,我深受触动,对资本主义制度和社会发展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首先,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对资本主义制度进行了深入的剖析。
他指出,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是生产资料私有制,这种私有制导致了劳动者的剥削和阶级对立。
他通过对商品、货币、资本等概念的分析,揭示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内在矛盾和不可持续性。
这让我对资本主义制度有了更清晰的认识,明白了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是剥削和压迫,是不公平和不合理的。
其次,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对未来社会的设想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他认为,资本主义制度的内在矛盾将导致其自我毁灭,最终会被社会主义制度所取代。
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生产资料将归全民所有,劳动者将不再受到剥削和压迫,人们将享有平等的权利和机会。
这种对未来社会的设想让我对社会主义制度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明白了社会主义制度是一个更加公平和合理的社会制度。
最后,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对社会发展的规律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他指出,社会的发展是不可避免的,而这种发展是按照一定的规律进行的。
他通过对生产力、生产关系、阶级斗争等方面的分析,揭示了社会发展的内在规律和动力。
这让我对社会发展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明白了社会的发展是不可阻挡的,而且是朝着更加公平和合理的方向发展的。
总的来说,马克思博士论文《资本论》是一部深刻的经济学著作,它不仅对资本主义制度进行了深入的剖析,更是对未来社会的设想和对社会发展的规律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在读完这部论文后,我对资本主义制度和社会发展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对未来社会有了更清晰的设想。
希望未来能够实现马克思的设想,建立一个更加公平和合理的社会制度。
马克思博士论文的政治伦理向度——兼论其与近代契约论的关联

马克思博士论文的政治伦理向度主要体现在他对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与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的论述中。
通过对这两者的比较,马克思深入探讨了人的主体性、自由与平等这些政治伦理的核心问题。
首先,马克思在论文中高扬人的主体性。
他通过对原子偏斜运动的论述,强调了人的自由意志和自我意识。
这种对人的主体性的强调,与近代契约论中强调个体的权利和自由的观念有许多相通之处。
然而,马克思并不是简单地对近代契约论进行翻版,他对人的理解、对自由与平等的观念都有自己独特的见解。
其次,马克思在论文中对原子的偏斜运动进行论述,这表明了他对自由的诉求。
他认为,自由不是一种抽象的概念,而是建立在现实世界物质基础之上的现实运动。
这种对自由的理解,既不同于近代契约论中把自由看作是一种先验权利的观点,也不同于将自由看作是一种无政府状态的观念。
最后,马克思在论文中对原子排斥运动的论述,表明了他对平等的关注。
他认为,平等是建立在现实世界的物质基础之上的,而不是一种抽象的概念。
这种对平等的理解,既不同于将平等看作是一种先验权利的观点,也不同于将平等看作是一种无政府状态的观念。
综上所述,马克思博士论文的政治伦理向度主要体现在他对人的主体性、自由与平等的深入探讨中。
这些思想与近代契约论有许多相通之处,但也有许多不同之处。
马克思的思想并不是对近代契约论的简单翻版,而是基于自己的独特见解和深入思考。
重识马克思博士论文的缘起及主旨

重识马克思博士论文的缘起及主旨重识马克思博士论文的缘起及主旨马克思博士的论文被公认为现代社会科学和政治经济学的经典之作。
他的学术贡献和理论观点对于后来的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然而,为了更好地理解马克思博士论文的缘起和主旨,我们需要回顾其生活经历和学术背景。
马克思博士的论文的主要缘起可以追溯到他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研究与批判。
他生活在19世纪的欧洲,目睹了资本主义工业革命的兴起和发展,也目睹了工人阶级的困境和不公平对待。
这使得他对社会问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致力于通过理论分析来寻找解决办法。
马克思博士在其博士论文《论借贷资本》中,首次提出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基本矛盾问题,并对资本主义的运行机制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他认为资本主义的核心问题在于资本的无限积累和无限扩张,导致了社会阶级的分化和不平等。
这一观点为后来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马克思博士的论文主要分为三个部分:资本的生产过程、资本的流通和资本的借贷。
通过对这三个方面的研究,马克思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的本质和内在矛盾。
首先,马克思博士通过对资本的生产过程的分析,指出了剩余价值的产生和剩余价值的实现。
他揭示了资本家通过剥削工人创造剩余价值的过程,以及如何将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
这一过程引起了马克思对剥削和阶级对立的深入思考,也奠定了他后来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理论基础。
其次,马克思博士对资本的流通过程进行了研究。
他关注资本的流通,尤其是商品交换和货币流通的问题。
他认为商品交换是自由资本主义市场的核心,而货币则起到了促进交换的媒介作用。
然而,马克思博士也指出了商品交换中的不平等和剥削现象,以及货币流通背后的金融危机和波动。
最后,在论文的第三部分,马克思博士探讨了资本的借贷问题。
他认为资本的借贷是为了满足资本的扩张需求,同时也带来了金融资本的崛起。
然而,马克思博士对资本借贷的研究也揭示了资产阶级利用金融手段对劳动力进行控制和剥削的问题,尤其是对农民和小企业主的负面影响。
马克思博士论文—《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和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的差别》研究

马克思博士论文—《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和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的差别》研究马克思博士的论文《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和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的差别》是对古希腊自然哲学研究的一次重要探索。
德谟克利特和伊壁鸠鲁是古希腊哲学的两大重要代表人物,他们的自然哲学思想虽然有相似的地方,但是却在许多方面存在显著的差异。
本文将从五个方面探讨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和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的差异,并尝试证明这些差异的重要性。
首先,德谟克利特强调了物质的本质不变性,相比之下,伊壁鸠鲁则认为物质的本质是可变的。
这两种观点的差异在古代哲学的讨论中引起了很大的争议。
德谟克利特认为,物质的本质不变性是由于它的微观结构不会随着宏观现象的变化而发生变化。
相比之下,伊壁鸠鲁则认为,物质的本质是可以改变的,因为物质是由“原子”构成的,这些“原子”可以组合成不同的物质形态。
这样的差异在今天的科学探索中也具有很大的启示意义。
如果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物质的微观结构,就能够更好地控制宏观现象。
其次,德谟克利特强调了时间和空间的无限性,而伊壁鸠鲁则认为它们是有限的。
这种差异反映了两种哲学观点对于时间和空间的认识不同。
德谟克利特认为,时间和空间是完全无限的,不过它们是无限的连续体,因此它们是可度量的。
相比之下,伊壁鸠鲁则认为时间和空间是有限的,因为它们是由最小的因素构成的,而这些最小的因素是有限的。
这样的差异强调了哲学观点和科学研究之间的紧密关系。
第三,德谟克利特和伊壁鸠鲁在自然哲学研究中的方法也存在差异。
德谟克利特非常注重实证研究,尤其是基于实地观察的技术手段的发展。
相比之下,伊壁鸠鲁更注重人类感知的力量,强调凭借自身的感知能力来对自然现象进行研究。
这种差别突出了两种哲学思想的不同。
德谟克利特更加强调实证观察和技术手段的应用,而伊壁鸠鲁则更加注重人类归纳和感知力量的发挥。
第四,德谟克利特和伊壁鸠鲁也在其哲学思想的应用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
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具有更加实用的特点,他试图将自然现象解释为物理的规律,以帮助人类更好地理解自然的本质。
原子与自由——马克思《博士论文》的政治学解读

马克思的博士论文《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和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的差别》不仅是其哲学思想的重要起点,也蕴含着丰富的政治学意涵。
通过对原子与自由关系的探讨,马克思提出了自己独特的政治哲学观点。
首先,马克思强调了原子作为物质基础的决定性作用。
他认为,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揭示了世界的物质性,为人们认识世界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
同时,马克思也指出,伊壁鸠鲁在承认原子物质性的基础上,进一步突出了原子的自由意志和自我意识。
这种观点在当时是一种政治和思想上的解放,对于反对宗教和封建专制统治具有重要意义。
其次,马克思在论文中探讨了自由与必然性的关系。
他认为,自由不是一种抽象的概念,而是建立在必然性基础上的现实运动。
只有通过深入理解和把握必然性,人们才能真正实现自由。
这种观点对于反对当时流行的抽象自由主义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最后,马克思在论文中提出了自己的政治哲学观点。
他认为,政治的真正目的是实现人类的自由和解放。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人们需要摆脱各种束缚和压迫,建立一种真正的民主制度。
这种制度应该以人民利益为中心,保障人民的自由权利,促进人民的全面发展。
综上所述,马克思的博士论文《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和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的差别》蕴含着丰富的政治学意涵。
通过探讨原子与自由的关系,马克思提出了自己独特的政治哲学观点,为人类追求自由和解放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武器。
马克思的博士论文题为

马克思的博士论文题为“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与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的差别”。
这篇论文的主题是论伊壁鸠鲁、自我意识乃至自由精神马克思承认并总结了伊壁鸠鲁哲学的消极性内核:“善就是逃避恶”,“快乐就是脱离痛苦”,“众神也避开世界,对世界漠不关心,并且居住在世界之外”。
[1]不过,神的消极性对马克思来说隐含着人的积极性——改变世界。
我们如果要深入理解马克思哲学的发展,除了追溯黑格尔和费尔巴哈之外,也不能忘记伊壁鸠鲁。
从思想型上看,马克思肯定伊壁鸠鲁开始了一种现代人的自由观,即不是像施特劳斯或者阿伦特那样将政治生活放在首位、而是将社会领域中的自由发展,尤其是经济生产放在首位的理想社会观。
马克思的理论任务在于证明无产阶级劳动者作为“生而自由”的人“应该”被“解放”。
资本主义大生产在做“直线运动”,在这种作为人类劳动的历史运动中,原子式的个人或自我意识化的自由人被异化,而消除劳动的异化性以及“解放全人类”的哲学本质就是去做“偏斜运动”,摆脱资本主义这一“命运的束缚”。
资本主义(体制)是被缚而应该被解放的普罗米修斯所痛恨的诸神的“肉身”。
“异化劳动”这个经济性“罪魁”后来被借助于实证的经济学方法论证为隐含伦理性价值判断的“剩余价值”。
哲学的唯一目的是实用的,而不是/为思辨而思辨0。
这一实用或实践目的就是治疗人们的疾苦。
舍此,哲学没有任何意义!纽斯邦一上来就摆出伊壁鸠鲁的两段话:哲学论证如果不能帮助治疗人的疾苦就是空洞无益的。
正如医术如果不能帮助解除身体的疾病就毫无用处一样,哲学如果不能去除灵魂中的疾苦,也就毫无用处。
能够产生无上快乐的,乃是摆脱大苦难。
这就是最好(至善)的本质;如果一个人思考得当并毫不动摇,而不是在那儿漫步空谈什么至善,那他就能明白这一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构成(续)
1.【流传版】流传下来的论文不完整,缺佚第一部分的四、
五章,附录第二部分。在附注部分,有第一部分第四章的附 注,其中附注2较长(74-78页)。 2、附录第一部分“人同神的关系”三章正文缺佚,有注, 以及“总之……”(评谢林:早期进步,晚期反动,可以 1841年为界) 旧版《全集》第40卷中,有附录第二部分(244-6页),基 本是《关于伊壁鸠鲁哲学的笔记》(三)的85-87页(全集 第40卷)。【二、个人的不死】【1、论宗教的封建主义。 庸众的地狱】紧接着正文 据新版注1,这个部分曾作为附录的片段收入旧版,但不属 于博士论文,可能是马克思为另外一部著作写的,故新版未 收【另参鲁路:《马克思博士论文研究》,102-103页】。
2013-5-26 4
值得注意的有关伊壁鸠鲁的译著
伊壁鸠鲁:《自然与快乐——伊壁鸠鲁的哲
学》,包利民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4. 詹姆斯· 尼古拉斯:《伊壁鸠鲁主义的政治哲 学》,浦林译,华夏出版社2004.
2013-5-26
5
博士论文的构成
献词(给燕妮的父亲),第9页。 序言,第10-12页。【新序言(片段),103-4页】
2013-5-26 23
新序言片断103-4页
理解自我意识哲学的时代到来了! 表明马克思与布鲁诺· 鲍威尔关系紧密。他曾经和鲍
威尔写过一些批判宗教的作品,为此还阅读了一大 批艺术史和宗教史的著作并摘要。 参照黑格尔哲学理解此时马克思的作为。在黑格尔 那里,艺术、宗教和哲学是绝对精神实现自身的三 个阶段、三种形式【直观和具体形象、情感和表象、 概念和思想】。可见马克思此时“还未达到”黑格 尔的水平,遑论批判、超越黑格尔,此时基本上是 青年黑格尔派中的一分子。
情况续2
4.背景:1836年秋,马克思与燕妮私定终身,
到1843年6月12日正式订立婚约。1836年10 月22日转入柏林大学,仅存的一封“给父亲 的信”(写于1837.11.10-11)有重要参考价 值,探寻真理、阅读与思考的痛苦尽显其中。 最大的背景是当时青年黑格尔派的反宗教斗 争。 父亲(1777-1838)于1838年去世,燕妮父 亲(1770-1842)在1842年3月2日去世。
2013-5-26 10
情况续1
2.马克思动笔撰写论文大概在1840年下半年,1841
年3月底完稿,4月6日寄给耶拿大学哲学系,4月15 日在未到场的情况下以这篇论文获得耶拿大学哲学 博士学位。 3.获得博士学位后,马克思再次试图发表他的博士 论文,有“新序言(片断)”为证,大概写于1841 年7月至1842年3月(序言前头给燕妮父亲的献词未 做改动,燕妮父亲于1842年3月2日去世,故新序言 当在这个日期前写成)。【流传下来的是誊清稿, 马克思委托别人抄写,自己在上面做了修补。手稿 未流传下来】 2013-5-26 11
2013-5-26 13
情况4
《柏林笔记》也是为博士论文而写下的(就原本的计划而
言),亦可视为马克思是在为即将获得的教职做准备(就写 作出来的博士论文而言),包括1840年上半年摘录的亚里士 多德的《论灵魂》(为博士论文)【精神哲学】;1841年13月摘录的莱布尼兹的一系列著述,侧重于认识论、单子论、 神学问题,并涉及莱布尼兹同克拉克的论战,在博士论文中 有直接引用,如摘录的《哲学原理或论题》(1714)的有关 每个单子均有别于其他单子的内容;1841年1-3月间摘录的 休谟《人性论》第一卷第三、四章,突出休谟的怀疑论和不 可知论;1841年3-4月间摘录的斯宾诺莎的《神学政治论》 及其通信,侧重主张思想自由、哲学与宗教分离、批判《圣 经》等;委托他人替他摘录的卡尔· 罗生克兰茨《康德哲学的 历史》第三卷,侧重于康德哲学的影响及其为黑格尔哲学所 克服的情况。
19
序言
1.博士论文的创新:解决了一个在希腊哲学
史上至今尚未解决的问题。 对伊壁鸠鲁哲学的妥帖(公正)认识。对后 亚里士多德哲学的评价问题,马克思当时正 处在后黑格尔哲学的时代。 伊壁鸠鲁主义、斯多亚主义和怀疑主义这些 体系是理解希腊哲学的真正历史的钥匙。
2013-5-26
20
序言续1
9
2013-5-26
马克思博士论文的基本情况
1.准备:在布鲁诺· 鲍威尔的影响下,1839年
初到1840年初,马克思研究伊壁鸠鲁哲学, 写下了七本关于伊壁鸠鲁哲学的笔记。笔记 摘录了伊壁鸠鲁哲学的主要内容,总结了 1830年代哲学界的争论,提出了应该解决的 问题,其中涉及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及其同 黑格尔的自然哲学的关系,以及它同德谟克 利特的自然哲学的联系(专门研究二者的差 别当在1840年下半年)。
2013-5-26
8
《笔记》续
(2)《科罗特》,92-104页。 4.卢克莱修:《物性论》(长诗,共六卷;有中译
本,方书春,商务印书馆1982);其中讨论了苏格 拉底和基督(138-145页)105-148页。 塞涅卡全集(一至三卷),149-156页。 斯托贝:《箴言与牧歌》,156-160页。 《亚历山大里亚的克雷门斯全集》,160-2页。 西塞罗《论神性》,163-170页。《论最高的善和 恶》(石敏敏中译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171-5页。
2013-5-26 18
献词
9页。理想主义(唯心主义)不是幻想,而是
真理。 精神和自然就是您所信赖的伟大神医。【够 古希腊!】精神是人的神性的表现(体现), 是信心和力量的源泉。“他始终以神一般的 精力和刚毅坚定的目光,透过一切风云变幻, 看到那在世人心中燃烧着的九重天”。
2013-5-26
译出版社2007年。 罗燕明:《马克思恩格斯思想研究(18331844)》,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年。 2.邓晓芒:《古希腊罗马哲学讲演录》,世 界图书出版公司2007年。 3.赵敦华:《西方哲学简史》,北京大学出 版社2001年。主要参阅第二章(早期自然哲 学)、第六章(晚期希腊哲学)。 4.赵敦华:《西方哲学通史》(第一卷 古希 3 2013-5-26 腊罗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
写于1841年3月,柏林 【完整版】论文的目录(13-14页):序言;论文 标题《论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和伊壁鸠鲁的自然 哲学的差别》(获博士学位后写在封面上的题目是 《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和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的 差别》);第一部分(一般差别,分五章);第二 部分(具体差别,分五章);附录(评普鲁塔克对 伊壁鸠鲁神学的论战,前言和两章)
2013-5-26 24
第一部分:一般差别
第一章逐步立定论文的对象
从对伊、斯、怀三派后亚里士多德哲学的流
俗不实之见(怎样和为何这样)谈起,质疑 引出研究课题:它们同更古老的希腊哲学的 联系;大的计划即关于三派哲学的概况以及 它们同早期、晚期希腊哲学(思辨)的总体 (整个)关系;研究一个具体例子即比较德 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和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 的差别,以说明伊壁鸠鲁哲学的独特意义。
2013-5-26 17
概览续2
5.自然与自我意识的紧张。德谟克利特和伊壁鸠鲁
各执一端。 6.伊壁鸠鲁的原则:不是阿尔谢斯特拉图斯(前4世 纪,古希腊诗人)的美食学,像克里西普斯(斯多 亚派的主要代表,约公元前280-205)所认为的那 样,而是自我意识的绝对性和自由,尽管这个自我 意识只是在个别性的形式上来理解的。63页。【附 注26,97页】 克里西普斯认为阿尔谢斯特拉图斯的“美食学”是 伊壁鸠鲁哲学的故乡。据阿泰那奥斯《哲人宴》
2013-5-26 22
序言续3
哲学以普罗米修斯对众神的侍者海尔梅斯(Hermes,
Hermeneutik)所说的话来回答那些懦夫: “我宁可被缚在崖石上,也不作宙斯的忠顺奴仆。” 普罗米修斯是哲学历书上最高尚的圣者与殉道者。 4.马克思此时对哲学的态度(最高的)与《黑格尔 法哲学批判导言》对实践政治派、理论政治派的批 评以及与《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批评费尔巴哈“还 是一个理论家和哲学家”?(应当超越的)。【不 使哲学成为现实,就不能够消灭哲学;对思辨的法 哲学的批判、实践,8-9页】
2013-5-26 12
情况续3
1840年弗里德里希· 威廉四世(普鲁士国王)登基,
资产阶级和封建阶级之间的斗争日益尖锐,因为国 王拒绝了普鲁士的资产阶级的分享执政权(特别是 参与国家的行政管理和制定法律等)的要求,国王 的反动最终导致了1848-1849年的革命。封建反动 势力在政治领域和意识形态领域严厉镇压资产阶级 的自由民主运动,新的书报检查制度施行,大学的 教学自由荡然无存,布鲁诺· 鲍威尔(时任波恩大学 讲师)被逐出大学,在波恩大学谋教职的希望完全 破灭。第一篇政论文《评普鲁士最近的书报检查 令》。
2013-5-26 7
注意阅读《关于伊壁鸠鲁哲学的笔记》
共七个笔记本。
1.第欧根尼· 拉尔修:《圣哲言行录》第10卷:伊壁鸠鲁【有
中译本,马永翔,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年;徐开来,广西师 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27-56页。 【诺尔曼· 李莱佳德:《伊壁鸠鲁》,王利译,中华书局 2005】 2.塞克斯都· 恩皮里柯,56-62页。【《悬搁判断与心灵宁 静》,包利民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3.普鲁塔克(1)《论信从伊壁鸠鲁不可能有幸福的生活》, 62-91页。【《古典共和精神的捍卫——普罗塔克文选》, 包利民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2013-5-26
16
概览续1
2.未完成的研究计划。《德意志意识形态》
(费尔巴哈章)、《资本论》等都是未最终 完成的。 3.突出伊壁鸠鲁自然哲学的伦理学含义,博 士论文研究的意旨是说明个人的独立与自由。 4.感官(感性)是具体自然中的唯一标准, 正如抽象的理性是原子世界的唯一标准一样。 5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