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满节气的物候特征

小满节气的物候特征

小满节气的物候特征“”

每年5月21日或22日视太阳到达黄经60°时为小满。小满是二十四节气中第八个节气。小满——其含义是夏熟作物的籽粒开始灌浆饱满,但还未成熟,只是小满,还未大满。

小满是一个表示物候变化的节气。所谓物候是指自然界的花草树木、飞禽走兽,按一定的季节时令活动,这种活动与气候变化息息相关。因此,他们的各种活动便成了季节的标志,如植物萌芽、发叶、开花、结果、叶黄、叶落、动物的蛰眠、复苏、始鸣、繁育、迁徙等,都是受气候变化制约的,人们把这些现象叫做物候。

南方地区农谚赋予小满以新的寓意:“小满不满,干断思坎”;“小满不满,芒种不管”。把“满”用来形容雨水的盈缺,指出小满时田里如果蓄不满水,就可能造成田坎干裂,甚至芒种时也无法栽插水稻。因为“立夏小满正栽秧”,“秧奔小满谷奔秋”,小满正是适宜水稻栽插的季节。

从气候特征看,小满节气到下一个芒种节气期间,全国各地都渐次进入夏季,南北温差进一步缩小,降水进一步增多。从1971-2000年《中国地面气候资料》可以看到:大多数省份5月的极端最高气温都出现在5月下旬的小满期间。如内蒙古通辽38.9℃、河北石家庄39.5℃、山西运城40.2℃、辽宁朝阳40.0℃、黑龙江嫩江37℃、江苏徐州38.2℃、山东潍坊40.7℃。由此还可看出南北温差明显减小而且南方由于雨水多,温度也不低,一年中潮湿闷热的天气自此开始了。

这时全国北方地区麦类等夏熟作物籽粒已开始饱满,但还没有成熟,约相当乳熟后期。此时宜抓紧麦田虫害的防治,预防干热风和突如其来的雷雨大风的袭击。南方宜抓紧水稻的追肥、耘禾,促进分蘖,抓紧晴天进行夏熟作物的收打和晾晒。小满节气之后人们确实关注气象问题,它是收获的前奏,也是炎热夏季的开始,更是疾病容易出现的时候。建议人们要有“未病先防”的养生意识,从增强机体的正气和防止病邪的侵害这两方面入手。

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哪些因素呢

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哪些因素呢? 首先是纬度。越往北桃花开得越迟,候鸟也来得越晚。值得指出的是物候现象南北差异的日数因季节的差别而不同。我国大陆性气候显著,冬冷夏热。冬季南北温度悬殊,夏季却相差不大。在春天,早春跟晚春也不相同。如在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20天,但是到晚春五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10天。所以在华北常感觉到春季短促,冬天结束,夏天就到了。 经度的差异是影响物候的第二个因素。凡是近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所以沿海地区的春天的来临比内陆要迟若干天。【如大连纬度在北京以南约1°,但是在大连,连翘和榆叶梅的盛开都比北京要迟一个星期。】又如济南苹果开花在四月中或谷雨节,烟台要到立夏。两地纬度相差无几,因为烟台靠海,春天便来得迟了。 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是高下的差异。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而到秋天乔木的落叶则越往高处越早。不过研究这个因素要考虑到特殊的情况。例如秋冬之交,天气晴朗的空中,在一定高度上气温反比低处高。这叫逆温层。由于冷空气比较重,在无风的夜晚,冷空气便向低处流。这种现象在山地秋冬两季,特别是这两季的早晨,极为显著,常会发现山脚有霜而山腰反无霜。在华南丘陵区把热带作物引种在山腰很成功,在山脚反不适宜,就是这个道理。 此外,物候现象来临的迟早还有古今的差异。根据英国南部物候的一种长期记录,拿1741到1750年十年平均的春初七种乔木抽青和开花日期同1921到1930年十年的平均值相比较,(可以看出后者比前者早九天。)就是说,春天提前九天。 1.选文说明的主要内容是? 2.选文第5段中括号的后者指代什么? 3.选文指出,在研究物候现象来临的决定因素时要注意哪些特殊情况? 4.第3段中中括号运用了哪两种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5.请运用文中的物候知识来解释下面这首诗中描写的自然现象: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答案: 1.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哪些因素。 2.1921到1930年十年平均的春初七种乔木抽青和开花日期 3.纬度:南北差异的日数因季节的差别而不同 经度:近海与沿海的区别 高下:秋冬之交的逆温层 4.举例说明:深化观点,增加可信度,使读者更加明白高下的差异如何影响物候比较说明:突出观点,增加信息的科学性准确性

精品关于24节气中小满时节的介绍

精品关于24节气中小满时节的介绍 关于24节气中小满时节的介绍小满的含义是夏熟作物的籽粒开始灌浆饱满,但还未成熟,只是小满,还未大满。除此,关于小满还有很多知识。下面是职场文秘网WTT为大家整理的相关资料,希望对大家有用。 小满时节的介绍小满(grain buds)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夏季的第二个节气。小满其含义是夏熟作物的籽粒开始灌浆饱满,但还未成熟,只是小满,还未大满。每年5月20日到22日之间视太阳到达黄经60时为小满。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四月中,小满者,物致于此小得盈满。 这时全国北方地区麦类等夏熟作物籽粒已开始饱满,但还没有成熟,约相当乳熟后期,所以叫小满。 南方地区的农谚赋予小满以新的寓意:小满不满,干断田坎;小满不满,芒种不管。把满用来形容雨水的盈缺,指出小满时田里如果蓄不满水,就可能造成田坎干裂,甚至芒种时也无法栽插水稻。 小满的气候特点南地区:小满大满江河满反映了这一地区降雨多、雨量大的气候特征一般来说,如果此时北方冷空气可以深入到我国较南的地区,南方暖湿气流也强盛的话,那么就很容易

在华南一带造成暴雨或特大暴雨。因此,小满节气的后期往往是 这些地区防汛的紧张阶段。 长江中下游:小满不下,黄梅偏少、小满无雨,芒种无水对于长江中下游地区来说,如果这个阶段雨水偏少,可能是太平洋 上的副热带高压势力较弱,位置偏南,意味着到了黄梅时节,降 水可能就会偏少。因此有民谚说小满不下,黄梅偏少;小满无雨,芒种无水。 黄河中下游:小满不满,麦有一险小满节气时,黄河中下游等地区还流传着这样的说法:小满不满,麦有一险。这一险就是 指小麦在此时刚刚进入乳熟阶段,非常容易遭受干热风的侵害, 从而导致小麦灌浆不足、粒籽干瘪而减产。防御干热风的方法很多,比如营造防护林带、喷洒化学药物等都是十分有效的措施。 江南地区:小满动三车,忙得不知他这里的三车指的是水车、油车和丝车。此时,农田里的庄稼需要充裕的水分,农民们 便忙着踏水车翻水;收割下来的油菜籽也等待着农人们去舂(chong)打,做成清香四溢的菜籽油;田里的农活自然不能耽误。可家里的蚕宝宝也要细心照料,小满前后,蚕要开始结茧了,养蚕人家忙 着摇动丝车缫(sao一声)丝。《清嘉录》中记载:小满乍来,蚕妇煮茧,治车缫丝,昼夜操作。可见,古时小满节气时新丝已行将 上市,丝市转旺在即,蚕农丝商无不满怀期望,等待着收获的日 子快快到来。

二十四节气与七十二物候

二十四节气:第五大发明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每月两节不变更,最多相差一两天。上半年来六廿一,下半年来八廿三。”短短的56个字概括了黄河中下游地区全年的季节、天文、天气和物候的变化规律。二十四节气既是古老的阴阳合历――农历的一个重要部分,也是关于天文、气象方面的历法,曾被气象学家誉为第五大发明。 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就发明了测定节气的方法和仪器。人们发现房屋树木在太阳光的照射下都投下了阴影,同时,这些影子在一年中随着时辰的变化又具有一定的规律,于是便在平地上竖起一根杆子来观察影子的变化,这就是最早的圭表。根据长期的观测发现,在夏天的某一天,正午表影最短,之后天气逐渐转凉,在冬天的某一天,正午表影最长,之后天气逐渐转热,于是便确立了最早的两个节气“夏至”和“冬至”。连续两次测到的表影最长值或最短值之间相隔的天数是365天,这说明在很早以前先民就测算出一年等于365天。二十四节气产生于西周早期,在春秋时期,人们测定夏至、冬至、春分、秋分等四个节气,战国时的《吕氏春秋》中记载的节气增加到八个。公元前139年,刘安所著的《淮南子》第一次完整记录了二十四节气。公元前104年,邓平制定的我国第一部历法《太初历》把二十四节气列入其中,正式成为历法的一部分。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根据对太阳和自然界的观察形成的指导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的知识体系。该体系是把地球围绕太阳运转一周的轨道划分为24等份,每一等份为一个节气,反映气候、物候、时令、天文等方面变化的规律。反映季节变化的有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反映物候的节气有惊蛰、清明、小满、芒种;反映降水的有雨水、谷雨、白露、寒露、霜降、小雪、大雪;反映气温变化的有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俗话说“热在三伏,冷在三九”,意思是夏至、冬至后的第三个“九天”分别是一年中最热、最冷时候,出现在大暑、大寒的节气中;二十四节气反映了农作物等植物生长所需要的温度、湿度和光照等自然条件的变化规律,是谚语“种田无定例,全靠看节气”和成语“不违农时”的道理。 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先民长期经验的积累和智慧结晶,时至今日,二十四节气在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占据指导地位,并深刻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和行为,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体现。 七十二物候:大自然的语言 物是就生物、非生物而言,候则是气候的意思。物候是生物与非生物受气候及其他环境因素影响而出现的现象。如草木发芽、展叶、开花、结实,昆虫和候鸟来去以及霜、雪、雷等现象,统称为物候。物候在我国由来已久,在3000多年前就有了物候记载,比雅典人的记载早了1000多年。 七十二物候基于二十四节气发展而来,是我国最早的结合天文、气象、物候知识指导农事活动的历法。《夏小正》中提及了动植物的鸟兽鱼虫和非生物等68种物候现象,还按月别记录了7种气候现象、11种农事及畜牧现象。目前所知我国最初的物候记录是《诗经?幽风?七月》中的“五月鸣绸”,又有“八月剥枣、十月获稻”。当时人们仔细观察物候和积累经验,确定了播种、采集、收获等日期,并用这些经验指导农林牧副渔等各项生产活动。战国至西汉期间《逸周书?时训解》中首次将一年分为七十二候,五日为一候,以此观测记录了物候的变化。以五日为候,三候为气,六气为时,四时为岁,一年二十四节气,共七十二物候。各候均以一个物候现象相应,称“候应”。智慧的先民们将“五天”称为“一候”,“三候”为一个节气,所以一个节气又被称为“三候”。七十二候候应的依次变化,反映了一年中的气候变化。 七十二物候是古代农业气象学和物候学的萌芽,通过对一年中气候、物候现象的观测用来应对气候变化和指导农业生产。物候的功能主要在于预报天气和时节,对古代准备农事活

关于小满节气含义和故事大全

关于小满节气含义和故事大全 二十四节气大多可以顾名思义,但是小满节气却有些令人费解,小满是什么意思呢? 其实,小满的名称和农作物的成长有关,在南方一些地区,“小满”这一名称还关系到雨 水与灌溉“立夏小满正栽秧”、“秧奔小满谷奔秋”,小满正是适宜水稻栽插的季节。 “三夏”大忙序幕就此拉开 天文专家表示,小满节气是收获的前奏,夏收、夏种、夏管,三夏大忙的序幕从此时 拉开,是农民一年中又一个繁忙的季节。 小满的含义是夏熟作物的籽粒开始灌浆饱满,但还未成熟,只是小满,还未大满。古 有“大落大满,小落小满”的谚语。“落”是下雨的意思,雨水越充沛,将来越是大丰收。 沿着长江江南早稻已进入分蘖后期或拔节始期,应及时烤田控制无效分蘖,保穗增粒 促高产。中稻此时要争取早栽,以利增加养分的积累继而提高有效穗数。此时也正是苗期 棉花的快速生长期,要及时定苗、移苗、补苗,以利早发健长。另外,沿江棉区,此时雨 水较多,加之土壤黏重、通透性差,应勤中耕松土,以促根壮苗。 北方的收获已经见了雏形,差只差最后修成正果的关键。正所谓行百里者半九十,最 后的关键时期,往往决定着额头的微笑阳光不阳光,脸颊的汗水到底能值多少钱。 小满时节的南国,则是另一番天地。南方的农人们在抓紧晴天进行夏熟作物收打晾晒 的同时,精心呵护着稻田里那些生机勃勃的期盼。干旱无雨令人心焦,暴雨连绵同样让人 心烦。2021年南国谷雨时节的暴雨,令小满有点心惊胆寒。好在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好在人心齐泰山移人定胜天,小满,一天天走向圆满。 天文专家提醒说,此节气雨水充沛,光照充足,温度适宜,对小麦灌浆有利。但在小 满时节,人们不能只是简单地等待着收获,还要时刻注意“热干风”的袭击,否则一年的 收成将会受到威胁。 小满作文1 这个春天雨下得不太多。老人们提着水桶给菜苗浇水,颇有点苦雨之势。偶尔几天炎 热难耐,少年们大叹气候变化之苦,中年人在烦躁中追悼童年之清凉,只有那靠在墙边默 默剥菜地老人目光不太游离。有好奇的青年问起这节气的变化,他们只是随便应付几句, 并说,要变天了。 变天?你看看当头的烈日,不太相信。心里嘀咕着老一辈有刻舟求剑之迂,这什么二 十四节气,都是古代的遗物,现在必然早已失信了。

二十四节气气候习俗概要

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每个节气约间隔半个月的时间,分列在十二个月里面。在月首的叫做节气,在月中的叫做“中气”,所谓“气”就是气象、气候的意思。 自小寒至谷雨共八气,每五日为一候,共计二十四候,每候对应一种花信。 立春节气 立春位居二十四节气之首,人们十分重视这个节气。3000年前中国就有迎春仪式,至今已形成了许多固定的风俗习惯。 每年的公历2月4日左右为立春,此时太阳达到黄经315度,是农历二十四节气的第一个节气。立春表示春季开始,万物有了勃勃生机,一年四季从此开始了。 中国古代将立春分为三候:“一候东风解冻,二候蛰虫始振,三候鱼陟负冰。”,三候所对应的花信“一候迎春,二候樱桃,三候望春。”说的是东风送暖,大地开始解冻。立春五日后,蛰居的虫类慢慢在洞中苏醒,再过五日,河里的冰开始融化,鱼开始到水面上游动,此时水面上还有没完全融解的碎冰片,如同被鱼负着一般浮在水面。 春天已经到来,然而冬天的寒冷还未消失殆尽,它需要经过很长的时间才能慢慢消融,大地解冻才能使万物复苏,才能有万物生长的土壤,所以三候的说法十分准确地把立春这个阶段的特征和预兆形象地表现出来。 俗语说:“立春一年端,种地早盘算。”立春后,随着气温的回升,春耕大忙季节将在全国大部分地区陆续开始。 立春”不仅是个重要节气,也是一个重大节日,中国民间将其称为立春节,并有吃春饼、鞭春牛等趣味习俗。立春这天,一项重要习俗就是“咬春”。北方吃的食品是春饼,而南方则流行吃春卷。吃春饼和春卷,是人们对“一年之计在于春”的美好祝福。因此,这一习俗一直延续至今。值得一提的是,立春这一日,中国民间“咬春”的另外一种食品是萝卜。比较普遍的说法是可以解春困。其实其意义并不限于此,除解困外,萝卜还可以解酒、通气,具有营养、健身、祛病等功效。除“咬春”外,民间还有“打春”习俗,又叫“鞭春牛”“鞭土牛”,起源较早,这种方式体现了人们对五谷丰登的美好期盼。因为,春牛在塑制时,往往要在肚子里塞上五谷,当牛被打烂时,五谷就流了出来。人们欢笑着拾起谷粒放回自己的仓中,预示仓满粮足。现在,一些农村仍有“鞭春牛”的风俗。立春作为春季的开始,“律回岁晚冰霜少,春到人间草木知”,形象地反映了立春时节的自然

物候

物候 编辑本段 定义 读音:Wùhòu 指植物在一年的生长中,随着气候的季节性变化而发生萌芽、抽枝、展叶、开花、结实及落叶、休眠等规律性变化的现象,称之为物候或物候现象;与之相适应的树木器官的动态时期称为生物气候学时期,简称物候期。 编辑本段 概述 主要指动植物的生长、发育、活动规律与非生物的变化对节候的反应。例如,植物的冬芽萌动、抽叶、开花、结实、落叶;动物的蛰眠、复苏、始鸣、交配、繁育、换毛、迁徙等,均与节候有密切关系。非生物现象,例如始霜、始雪、结冻、解冻等,也称物候现象。 编辑本段 物候与物候学 物候与物候学也有着重要的关系。 物候学主要是研究自然界的植物(包括农作物)、动物和环境条件(气候、水文、土壤条件)的周期变化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它的目的是认识自然季节现象变化的规律,以服务于农业生产和科学研究。 物候也就是谈一年中月、露、风、云、花、鸟推移变迁的过程。物候是天气多年的积累,两者有从属关系。 编辑本段 竺可桢《大自然的语言》 ——竺可桢 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不久,布谷鸟也来了。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孕育①果实的时期。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簌簌②地落下来。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③。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④的寒冬。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复始。 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⑤。”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这些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物候知识在我国起源很早。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③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到了近代,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已经发展为一门科学,就是物候学。物候学记录植物的生长荣枯,动物的养育往来,如桃花开、燕子来等自然现象,从而了解随着时节推移的气候变化和这种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 物候观测使用的是“活的仪器”,是活生生的生物。它比气象仪器复杂得多,灵敏得多。物候观测的数据①反映气温、湿度等气候条件的综合,也反映气候条件对于生物的影响。应用在农事活动里,比较简便,容易掌握。物候对于农业的重要性就在这里。下面是一个例子。

二十四节气的三候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 二十四节气的三候 篇一: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歌及解释 篇二:二十四节气与七十二物候 二十四节气:第五大发明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每月两节不变更,最多相差一两天。上半年来六廿一,下半年来八廿三。”短短的56个字概括了黄河中下游地区全年的季节、天文、天气和物候的变化规律。二十四节气既是古老的阴阳合历――农历的一个重要部分,也是关于天文、气象方面的历法,曾被气象学家誉为第五大发明。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就发明了测定节气的方法和仪器。人们发现房屋树木在太阳光的照射下都投下了阴影,同时,这些影子在一年中随着时辰的变化又具有一定的规律,于是便在平地上竖起一根杆子来观察影子的变化,这就是最早的圭表。根据长期的观测发现,在夏天的某一天,正午表影最短,之后天气逐渐转凉,在冬天的某一天,正午表影最长,之后天气逐渐转热,于是便确立了最早的两个节气“夏至”

和“冬至”。连续两次测到的表影最长值或最短值之间相隔的天数是365天,这说明在很早以前先民就测算出一年等于365天。二十四节气产生于西周早期,在春秋时期,人们测定夏至、冬至、春分、秋分等四个节气,战国时的《吕氏春秋》中记载的节气增加到八个。公元前139年,刘安所著的《淮南子》第一次完整记录了二十四节气。公元前104年,邓平制定的我国第一部历法《太初历》把二十四节气列入其中,正式成为历法的一部分。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根据对太阳和自然界的观察形成 的指导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的知识体系。该体系是把地球围绕太阳运转一周的轨道划分为24等份,每一等份为一个节气,反映气候、物候、时令、天文等方面变化的规律。反映季节变化的有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反映物候的节气有惊蛰、清明、小满、芒种;反映降水的有雨水、谷雨、白露、寒露、霜降、小雪、大雪;反映气温变化的有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俗话说“热在三伏,冷在三九”,意思是夏至、冬至后的第三个“九天”分别是一年中最热、最冷时候,出现在大暑、大寒的节气中;二十四节气反映了农作物等植物生长所需要的温度、湿度和光照等自然条件的变化规律,是谚语“种田无定例,全靠看节气”和成语“不违农时”的道理。 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先民长期经验的积累和智慧结晶,时

关于24节气中小满时节的介绍

小满的含义是夏熟作物的籽粒开始灌浆饱满,但还未成熟,只是小满,还未大满。除此,关于小满还有很多知识。下面是职场文秘网为大家整理的相关资料,希望对大家有用。 小满时节的介绍 小满(grain buds)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夏季的第二个节气。小满——其含义是夏熟作物的籽粒开始灌浆饱满,但还未成熟,只是小满,还未大满。每年5月20日到22日之间视太阳到达黄经60°时为小满。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四月中,小满者,物致于此小得盈满。” 这时全国北方地区麦类等夏熟作物籽粒已开始饱满,但还没有成熟,约相当乳熟后期,所以叫小满。 南方地区的农谚赋予小满以新的寓意“小满不满,干断田坎”;“小满不满,芒种不管”。把“满”用来形容雨水的盈缺,指出小满时田里如果蓄不满水,就可能造成田坎干裂,甚至芒种时也无法栽插水稻。 小满的气候特点 南地区“小满大满江河满”反映了这一地区降雨多、雨量大的气候特征

一般来说,如果此时北方冷空气可以深入到我国较南的地区,南方暖湿气流也强盛的话,那么就很容易在华南一带造成暴雨或特大暴雨。因此,小满节气的后期往往是这些地区防汛的紧张阶段。 长江中下游“小满不下,黄梅偏少”、“小满无雨,芒种无水” 对于长江中下游地区来说,如果这个阶段雨水偏少,可能是太平洋上的副热带高压势力较弱,位置偏南,意味着到了黄梅时节,降水可能就会偏少。因此有民谚说“小满不下,黄梅偏少”;“小满无雨,芒种无水”。 黄河中下游“小满不满,麦有一险” 小满节气时,黄河中下游等地区还流传着这样的说法"小满不满,麦有一险"。这"一险"就是指小麦在此时刚刚进入乳熟阶段,非常容易遭受干热风的侵害,从而导致小麦灌浆不足、粒籽干瘪而减产。防御干热风的方法很多,比如营造防护林带、喷洒化学药物等都是十分有效的措施。 江南地区“小满动三车,忙得不知他” 这里的三车指的是水车、油车和丝车。此时,农田里的庄稼需要充裕的水分,农民们便忙着踏水车翻水;收割下来的油菜籽也等待着农人们去舂(chong)打,做

二十四节气物候表

二十四节气物候表 (按公元月日计算)七十二候 月份节气太阳到达黄经第一候第二候第三候 孟春 立春 2月3——5日315°东风解冻蛰虫始振鱼上冰雨水 2月18——20日330°桃始花仓庚鸣鹰化为鸠仲春 惊蛰 3月5——7日345°獭祭鱼鸿雁来草木萌动春分 3月20——21日0°玄鸟至雷乃发声始电 季春 清明 4月4——6日15°桐始华田鼠化为鴽虹始见 谷雨 4月19——21日30°萍始生鸣鸠拂其羽戴胜降于桑孟夏 立夏 5月5——7日45°蝼蝈鸣蚯蚓出王瓜生

5月20——22日60°苦菜秀靡草死小暑至 仲夏 芒种 6月5——7日75°螳螂生鵙始鸣反舌无声夏至 6月21日——22日90°鹿角解蜩始鸣半夏生 季夏 小暑 7月6——8日105°温风至蟋蟀居辟鹰乃学习大暑 7月22——24日120°腐草化为萤土润溽暑大雨时行孟秋 立秋 8月7——9日135°凉风至白露降寒蝉鸣处暑 8月22——24日150°鹰乃祭鸟天地始肃禾乃登仲秋 白露 9月7——9日165°鸿雁来玄鸟归群鸟养羞秋分 9月22——24日180°雷始收声蛰虫培户水始涸

寒露 10月8——9日195°鸿雁来宾雀攻大水为蛤菊有黄花霜降 10月23——24日210°豺乃祭兽草木黄落蛰虫咸俯孟冬 立冬 11月7——8日225°水始冰地始冻雉入大水为蜃小雪天气上腾 11月22——23日240°虹藏不见地气下降闭塞而成冬仲冬 大雪 12月6——8日255°鴠鸟不鸣虎始交荔挺生 冬至 12月21——23日270°蚯蚓结麋角解水泉动 季冬 小寒 1月5——7日285°雁北向鹊始巢雉始雊大寒 1月20——21日300°鸡始乳鸷鸟厉疾水泽腹坚

24节气有关的谚语大全

“种田无定例,全靠看节气。立春阳气转,雨水沿河边。惊蛰乌鸦叫,春分滴水干。清明忙种粟,谷雨种 大田。立夏鹅毛住,小满雀来全。芒种大家乐,夏至 不着棉。小暑不算热,大暑在伏天。立秋忙打垫,处 暑动刀镰。白露快割地,秋分无生田。寒露不算冷, 霜降变了天。立冬先封地,小雪河封严。大雪交冬月,冬至数九天。小寒忙买办,大寒要过年。”(小寒不 太冷,大寒三九天) "二十四番花信风" 小寒:一候梅花,二候山茶,三候水仙; 大寒:一候瑞香,二候兰花,三候山矾; 立春:一候迎春,二候樱桃,三候望春; 雨水:一候菜花,二候杏花,三候李花; 惊蛰:一候桃花,二候棣棠,三候蔷薇; 春分:一候海棠,二候梨花,三候木兰; 清明:一候桐花,二候麦花,三候柳花; 谷雨:一候牡丹,二候酴糜,三候栋花. 立春节气谚语: 立春晴,雨水匀。 立春晴一日,耕田不费力。 立春之日雨淋淋,阴阴湿湿到清明。 雨淋春牛头,七七四十九天愁。 水淋春牛头,农夫百日忧。 立春打了霜,当春会烂秧。 雷打立春节,惊蛰雨不歇。 腊月立春春水早,正月立春春水迟。 年逢双春雨水多,年逢无春好种田。 雨水节气谚语 ◆有关雨水节气的天气谚语很多,特别是在长 江流域和江南广大地区广为流传的谚语有: 雨水日晴,春雨发得早。(赣) 雨水有雨,一年多水。(湘) 雨水落雨三大碗,大河小河都要满。(湘) 雨水落了雨,阴阴沉沉到谷雨。(赣) 雨打雨水节,二月落不歇。(赣) 雨水明,夏至晴。(湘) ◆雨水节气的寒、暖、风、雷现象对未来天气 有一定的指示作用,长江流域及江南有关这方面的气 象谚语也有不少,例如: 冷雨水,暖惊蛰;暖雨水,冷惊蛰。(桂) 暖雨水,冷惊蛰,暖春分。(桂) 雨水前雷,雨雪霏霏。(苏) 雨水节气南风紧,则回春旱;南风不打紧,会反春。(湘) ◆雨水节气时,雨下在早晨和晚上可以预兆出 未来不同的天气,这方面的谚语有: 雨打五更头,午时有日头。(浙) 早晨下雨当天晴,晚间下雨到天明。(苏) 早雨不会大,只怕午后下。(湘) 早雨晚晴,晚雨一天淋。(桂) 开门见雨饭前雨,关门见雨一夜雨。(浙) 早晨落雨晚担柴,下午落雨打草鞋。(湘) 早雨天晴,晚雨难晴。(苏、浙) ◆有关夜(晚)雨的气象谚语有: 雨滴黄昏头,行人不要愁;雨滴鸡开口,行人不要走。(赣) 雨打夜,落一夜。(浙) 夜雨三日雨。(浙) 白天下雨晚上晴,连续三天不会停。(吉) 雨下黄昏头,明天是个大日头。(陕) 晚上下雨白天晴,晒得泥草青又青。(赣) ◆有关春雨的气象谚语有: 一场春雨一场暖,一场秋雨一场寒。 一场春雨一场暖,十场春雨穿单衣。 惊蛰期间的谚语 惊蛰描述着雷声将小动物惊醒,预示着春天的来临。关于惊蛰,有不少的谚语。农谚是千百年来劳动人民的经验总结,至今仍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每年第一声春雷几时打响,在农民眼里是很重要的。在这儿介绍几个根据惊蛰何时打雷,推测未来天气和收成情况的谚语: 一是雷打在惊蛰前,那一年的雨水就特别多,“雷打惊蛰前,四十九天不见天”(杭州),容易产生低温阴雨天气。但对于山区就不同了,“雷打惊蛰前,高山好种田”,雨水虽多,但对于山区农田好排水,雨多倒是一件好事。二是雷在惊蛰当天响起,就不管种什么都丰收,如:“惊蛰闻雷米如泥”“惊蛰雷鸣,成堆谷米。”三是惊蛰过了好多天都未听到响雷,那就会因缺雨水而影响收成。 另外,再给出一些与惊蛰有关的其他谚语,供参考: ◇惊蛰至,雷声起。 ◇惊蛰不耙地,好比蒸馍走了气。 ◇未到惊蛰雷先鸣,必有四十五天阴。 ◇冷惊蜇,暖春分。 ◇惊蜇刮北风,从头另过冬。 ◇惊蛰过,暖和和,蛤蟆老角唱山歌。” ◇过了惊蛰节,春耕不能歇。 ◇惊蛰不藏牛。 ◇惊蛰一犁土,春分地气通。 ◇过了惊蛰节,春耕不停歇。 ◇惊蛰闻雷,谷米贱似泥。 春分节气谚语 ◆描写昼夜等长的,如:

二十四节气知识整理资料

一、二十四节气 1、“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和社会实践。 2、中国古人将太阳周年运动轨迹划分为24等份,每一等份为一个“节气”,统称“二十四节气”。具体包括: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3、“二十四节气”形成于中国黄河流域,以观察该区域的天象、气温、降水和物候的时序变化为基准,作为农耕社会的生产生活的时间指南逐步为全国各地所采用,并为多民族所共享。 4、“二十四节气”对于农事的指导功能逐渐减弱,在 当代中国人的生活世界中依然具有多方面的文化意义和社会功能,鲜明地体现了中国人尊重自然、顺应自然规律和适应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彰显出中国人对宇宙和自然界认知的独特性及其实践活动的丰富性,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智慧和创造力,也是人类文化多样性的生动见证。

5、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体现为以下五大领域:(1)口头传统和表现形式,包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介的语言;(2)表演艺术;(3)社会实践、仪式、节庆活动;(4)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5)传统手工艺。“二十四节气”的申报从整体上归为第四类遗产领域。 6、反映四季变化: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其中立春、立夏、立秋、立冬齐称“四立”,表示四季开始的意思。 反映温度变化: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 反映天气现象:雨水、谷雨、白露、寒露、霜降、小雪、大雪。 反映物候现象:惊蛰、清明、小满、芒种。 7、二十四节气歌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8、中国古代实行阴阳历,阴历的依据是地球与月亮的位置关系,阳历的依据则是地球与太阳的位置关系。二十四节气就是阳历的一部分,从地球上看,太阳运行的轨道是一个圆形,古人将之称作‘黄道’,并把黄道分为24份,每15度就是一个节气”。 9、是继京剧、珠算等第三十一个被列入该名录的项目。

物候现象谚语

物候现象谚语 导读:1、早晨天发红,海上警渔翁。 2、枣儿红肚,磨镰割谷。 3、梨花白,种大豆。 4、空山回声响,天气晴又朗。 5、种地选好种,一垄顶两垄。 6、云在东,雨不凶。 7、缸壁出水,会落在雨。 8、谷子没粪穗头小,黍子没粪一把草。 9、石柱出汗,大雨滚滚。 10、揪花开,谷出来。揪花开,麻出来。 11、不怕天旱,只怕锄头断。 12、黄鹂来,拔蒜薹;黄鹂走,出红薯。 13、河里鱼打花,天天有雨下。 14、人靠饭饱,田靠肥料。 15、稻草还田,一年顶两年。 16、稻子墒大穗,粒粒滚滚圆。 17、种地无巧,粪水灌饱。 18、河里浮青苔,毕有大雨来。 19、露水闪,来日晴。 20、施肥一大片,不如点和钱。

21、未吃五月节粽,破裘不敢放。 22、柳絮落地,棉花出世。 23、灯里有油多发光,地里有粪多打粮。 24、人凭饭食长,地凭粪打粮。 25、千处粪田,不如一处来粪秧。 26、春起东风雨绵绵,夏起东风并断泉。 27、无肥难耕种,无粮难行兵。 28、底肥金,追肥银,肥多不如巧上粪。 29、早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 30、好田隔年不上粪,庄稼长得也差劲。 31、雨打五更,日晒水坑。 32、六月初一雷个响,棉花便个梗。 33、大雪飞满天,来岁是丰年。 34、风刮一大片,雹打一条线。 35、棉花云,雨快淋。 36、杨叶钱大,快种甜瓜;杨叶哗啦,快种西瓜。 37、糜谷不上粪,枉把天爷恨。 38、日落云里走,地雨半夜后。 39、响雷雨不凶,闷雷下满坑。 40、一要质,二要量,田间选种不上当。 41、谷子黄,选种藏。

42、寒潮过后多晴天,夜里无云地尽霜。 43、布谷布谷,赶快种谷。 44、水肥要到月,堆肥要发热。 45、夏至后压,一担苗,一担薯。 46、云吃雾有雨,雾吃云好天。 47、八月十五云遮月,正月十五雪打灯。 48、天上乌云盖,大雨来得快。 49、晚若西北明,来日天气晴。 50、冬至离春四十五,一百零五到清明。 51、桐叶马蹄大,稻种下泥无牵挂。 52、日落云里走,雨在半夜后。 53、蚕豆一把灰,角角起堆堆。 54、五月不热,稻谷不结。 55、驴粪谷子羊粪麦,大粪揽玉米,炕土上山药。 56、倒萍越早,早稻越好。 57、麦收短秆,豆收长穗。 58、三伏要把透雨下,丘丘谷子压弯桠。 59、杨树叶拍巴掌,遍地种高粱。 60、小暑热得透,大暑凉溲溲。 61、庄稼老汉不要犟,一个粪底一个样。 62、云绞云,雨淋淋。

关于24节气中小满时节的故事_二十四节气小满的来历

关于24节气中小满时节的故事_二十 四节气小满的来历 小满是我们国家的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八个节气,二十四节气是我们国家安排农事的一个重要的依据,下面是为大家带来的有关关于24节气中小满时节的故事_二十四节气小满的来历,希望大家喜欢。 关于24节气中小满时节的故事 从四千多年前的《山海经》开始,在海外北经中就有记载《欧丝国》跪在桑树边吐丝的蚕女,到了晋《搜神记》中的《女化蚕》,蚕女被演绎为了马头人身的蚕神,也就是人们常说的马头娘,而杭嘉湖一代的老百姓都喜欢叫她“蚕花娘娘”,每年养蚕的时候,大家都会来拜拜蚕花娘娘的。以上关于蚕神就有了三个故事,虽跨越千年,故事流传框架变化不大,但细节处各有不同。这些不同,会给你打开一个视野,看到一些不一样的东西。我们已经将这些故事归类放到民间故事库中,当然跟蚕相关的故事还有更多,比如最先养蚕的,就有多种故事版本,我们也一并放到二十四【节气】之下的子类【小满】中了。这类蚕神的故事,涉及到

一个很古老的故事主题:人与动物联姻。这个主题的故事,在中国相当的普遍,日本也很多,而在西方的故事中,目前还没看到。 二十四节气小满的意义 小满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夏季的第二个节气。每年5月21日或22日视太阳到达黄径60°时为小满。《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四月中,小满者,物致于此小得盈满。”这时全国北方地区麦类等夏熟作物籽粒已开始饱满,但还没有成熟,约相当乳熟后期,所以叫小满。此时宜抓紧麦田虫害的防治,预防干热风和突如其来的雷雨大风、冰雹的袭击。南方宜抓紧水稻的追肥、耘禾,促进分孽,抓紧晴天进行夏熟作物的收打和晾晒。小满以后,黄河以南到长江中下游地区开始出现35℃以上的高温天气,有关部门和单位应注意防暑工作。“小满”时节谨防灾。小满节气是我们国家的一个节气,小满节气在我们国家的意义是不言而喻的,小满不仅仅是我们国家的一个节气,二期还是我们国家的一种文化的代表,是一种文化的传承! 二十四节气小满的来历 小满小满,将要饱满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四月中,小满者,物致于此小得盈满。”

二十四节气知识整理资料讲解

二十四节气知识整理

一、二十四节气 1、“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和社会实践。 2、中国古人将太阳周年运动轨迹划分为24等份,每一等份为一个“节气”,统称“二十四节气”。具体包括: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3、“二十四节气”形成于中国黄河流域,以观察该区域的天象、气温、降水和物候的时序变化为基准,作为农耕社会的生产生活的时间指南逐步为全国各地所采用,并为多民族所共享。 4、“二十四节气”对于农事的指导功能逐渐减弱, 在 当代中国人的生活世界中依然具有多方面的文化意义和社会功能,鲜明地体现了中国人尊重自然、顺应自然规律和适应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彰显出中国人对宇宙和自然界认

知的独特性及其实践活动的丰富性,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智慧和创造力,也是人类文化多样性的生动见证。 5、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体现为以下五大领域:(1)口头传统和表现形式,包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介的语言;(2)表演艺术;(3)社会实践、仪式、节庆活动;(4)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5)传统手工艺。“二十四节气”的申报从整体上归为第四类遗产领域。 6、反映四季变化: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其中立春、立夏、立秋、立冬齐称“四立”,表示四季开始的意思。 反映温度变化: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 反映天气现象:雨水、谷雨、白露、寒露、霜降、小雪、大雪。 反映物候现象:惊蛰、清明、小满、芒种。 7、二十四节气歌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8、中国古代实行阴阳历,阴历的依据是地球与月亮的位置关系,阳历的依据则是地球与太阳的位置关系。二十四节气就是阳历的一部分,从地球上看,太阳运行的轨道

关于小满节气的故事_小满节气的传说

关于小满节气的故事_小满节气的传说 亲爱的朋友,很高兴能在此相遇!欢迎您阅读文档关于小满节气的故事_小满节气的传说,这篇文档是由我们精心收集整理的新文档。相信您通过阅读这篇文档,一定会有所收获。假若亲能将此文档收藏或者转发,将是我们莫大的荣幸,更是我们继续前行的动力。 小满是24个节气之一,关于小满的故事你听说过没有?没有的话,那就看看下文,下面是爱汇网小编为你整理的相关资料,希望对你有用。 小满节气的故事 从四千多年前的《山海经》开始,在海外北经中就有记载《欧丝国》跪在桑树边吐丝的蚕女,到了晋《搜神记》中的《女化蚕》,蚕女被演绎为了马头人身的蚕神,也就是人们常说的马头娘,而杭嘉湖一代的老百姓都喜欢叫她“蚕花娘娘”,每年养蚕的时候,大家都会来拜拜蚕花娘娘的。 以上关于蚕神就有了三个故事,虽跨越千年,故事流传框架变化不大,但细节处各有不同。这些不同,会给你打开一个视野,看到一些不一样的东西。 我们已经将这些故事归类放到民间故事库中,当然跟蚕相关的故事还有更多,比如最先养蚕的,就有多种故事版本,我们也

一并放到二十四【节气】之下的子类【小满】中了。 这类蚕神的故事,涉及到一个很古老的故事主题:人与动物联姻。这个主题的故事,在中国相当的普遍,日本也很多,而在西方的故事中,目前还没看到。 小满节气的意义 小满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夏季的第二个节气。每年5月21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日或22日视太阳到达黄径60°时为小满。 “四月中,小满者,物致于此小得盈满。”这时全国北方地区麦类等夏熟作物籽粒已开始饱满,但还没有成熟,约相当乳熟后期,所以叫小满。此时宜抓紧麦田虫害的防治,预防干热风和突如其来的雷雨大风、冰雹的袭击。南方宜抓紧水稻的追肥、耘禾,促进分孽,抓紧晴天进行夏熟作物的收打和晾晒。小满以后,黄河以南到长江中下游地区开始出现35℃以上的高温天气,有关部门和单位应注意防暑工作。“小满”时节谨防灾。 小满节气是我们国家的一个节气,小满节气在我们国家的意义是不言而喻的,小满不仅仅是我们国家的一个节气,二期还是我们国家的一种文化的代表,是一种文化的传承。 小满节气介绍 小满,是二十四节气的第八个节气,同时也是夏季的第二个节气,每年5月20日到22日之间,太阳到达黄径60°。《月令

小满节气习俗5篇

小满节气习俗5篇 小满节气习俗5篇 二十四节气,小满习俗有哪些,你可知道?下面wtt和大家分享小满节气习俗,提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篇一 蚕神诞辰 小满节相传为蚕神诞辰,所以在这一天,我国以养蚕称著的江浙一带也很热闹。小满节时值初夏,蚕茧结成,正待采摘缫丝,栽桑养蚕是江南农村的传统副业,家蚕全身是宝,及乡民的家食之源,人们对它充满期待的感激之情。于是这个节日便充满着浓郁的丝绸民俗风情。 据记载,清道光七年(1827年),江南盛泽丝业公所兴建了先蚕祠,祠内专门筑了戏楼,楼侧设厢楼(相当于剧院之包厢),台下石板广场可容万人观剧。小满前后三天由丝业公所出资,筵请各班登台唱大戏,不过演戏也有个行业忌讳,即是不能上演带有私生子和死人的情节的戏文,因为“私”和‘‘死”都是“丝”的谐音,以故三天所演的戏目都是丝业公所董事门反复斟酌点定的祥瑞戏,讨个吉利。 篇二 祭三神

小满在咱们历史上有一个习俗叫祭三车,哪三车呢,叫水车,牛车和丝车。 管这水车车神叫什么呢,传说“车神”为白龙,农家在车水前于车基上置鱼肉、香烛等祭拜之,特殊之处为祭品中有白水一杯,祭时泼入田中,有祝水源涌旺之意。以上旧俗表明了农民对水利排灌的重视。 江南一带则有“小满动三车”的说法。它是对江南小满农事的形象总结。所谓“三车”即水车、纺车、油车。在农谚中,百姓以“满”指代雨水的丰裕程度,小满正是江南早稻追肥、中稻插秧的时节,如若田里不蓄满水,就会造成田坎干裂,无法插秧,影响农作物的收成。因此天旱的年份,人们会早考虑,巧安排,以人力或畜力带动水车灌溉水田。过去行走在偏僻的江南古镇水田边,时常会见到水牛蒙住双眼转动水车的木车盘带动龙骨水车提水,或人力双脚交替踏车提水的情景。 篇三 抢水 旧时水车车水排灌为农村大事,谚云:“小满动三车(三车指的是丝车、油车、水车)。”水车例于小满时启动。此前,农户以村圩为单位举行“抢水”仪式,行于海宁一带,有演习之意。多由年长执事者约集各户,确定日期,安排准备,至是日黎明即群行出动,燃起火把于水车基上吃麦糕、麦饼、麦团,待执事者以鼓锣为号,群以击器相和,踏上小河汉上事先装好的水车,数十辆一齐踏动,把河水引灌入

二十四节气与农事活动

二十四节气与农事活动 二十四节气是中华民族祖先在历法上的一个独特创造,它综合了天文、物候、农业气象的经验,从生产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从春秋到汉朝逐步演变而完整形成,与近代天文学的历法计算一致,阴阳历都可以推算,在阳历的推算中规律性更强,能记忆。在节气的顺序中,年月的双日为节气,单日为中气,合称为节气。在农村大多以阴历来推算,城镇都以阳历推算。在阳历中一个月有一节”一气”,上半年的节”在每月的6日左右,气”在21日左右,下半年的节”在每月的8日左右,气”在23日左右。每年的顺序为: 立春 7雨水 7惊蛰 7春分 7清明7谷雨 7立夏 7小满>芒种 7夏至 7小暑 T 大暑7立秋7处暑7白露7秋分7寒露7霜降7立冬7小雪7大雪7冬至7小寒r大寒。各节相距15天左右。为了便于记忆,先祖们把二十四节气各取一个字编成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的歌诀。 二十四节气主要是根据我国的地理气候集中反映出了黄河流域的白然季节特征,往北或往南有明显的差别,各地都有各白的节气特点。因此,在日常的生产农事活动中及农业科技项目实施推广中,应结合节气,合理制定工作计划,安排工作日程,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一立春至谷雨 立春:2月6日左右,象征着春季的开始,气温回升,大地回春。雨水: 2 月 21日左右,降雪停止,开始下雨,雨量逐渐增加,生产上主要指导农户抓好小春作 物的田间肥水管理及中耕除草,屯集农家肥,制定大春生产工作计划。惊蛰:3月6 日左右,开始雷鸣,蛰伏地下的冬眠动物开始苏醒和出土活动,树木生根发芽,是 林果嫁接的最佳时期。春分:3月21日左右,太阳直射赤道, 白天黑夜各占一半,是气候温暖的春季,生产上主要抓好小春作物的中后期田间肥水管理,翻犁冬闲田地,筹备种子、化肥、农膜等农用物资,进入春耕备耕工作。清明:4月5日左右。气候温暖,草木萌发,万物复苏。谷雨:4月20 日左右。雨量显著增加,适宜谷物生长。生产上指导农户进入水稻育秧,早播玉米,春耕备耕。同时注意观察天气气候,农彦上有大旱不过五月十三”之 说,若雨水至谷雨都不降雨或少降雨,则是干旱的征找兆,应作好遇旱的准备。

《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哪些因素呢-》阅读附答案

《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哪些因素呢?》阅读附答案 阅读下列文章。 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哪些因素呢? 首先是纬度。越往北桃花开得越迟,候鸟也来得越晚。值得指出的是物候现象南北差异的日数因季节的差别而不同。我国大陆性气候显著,冬冷夏热。冬季南北温度悬殊,夏季却相差不大。在春天,早春跟晚春也不相同。如在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20天,但是到晚春五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10天。所以在华北常感觉到春季短促,冬天结束,夏天就到了。 经度的差异是影响物候的第二个因素。凡是近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所以沿海地区的春天的来临比内陆要迟若干天。如大连纬度在北京以南约1°,但是在大连,连翘和榆叶梅的盛开都比北京要迟一个星期。又如济南苹果开花在四月中或谷雨节,烟台要到立夏。两地纬度相差无几,因为烟台靠海,春天便来得迟了。 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是高下的差异。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而到秋天乔木的落叶则越往高处越早。不过研究这个因素要考虑到特殊的情况。例如秋冬之交,天气晴朗的空中,在一定高度上气温反比低处高。这叫逆温层。由于冷空气比较重,在无风的夜晚,冷空气便向低处流。这种现象在山地秋冬两季,特别是这两季的早晨,极为显著,常会发现山脚有霜而山腰反无霜。在华南丘陵区把热带作物引种在山腰很成功,在山脚反不适宜,就是这个道理。 此外,物候现象来临的迟早还有古今的差异。根据英国南部物候的一种长期记录,拿1741到1750年十年平均的春初七种乔木抽青和开花日期同1921到1930年十年的平均值相比较,可以看出后者比前者早九天。就是说,春天提前九天。 物候学这门科学接近生物学中的生态学和气象学中的农业气象学。物候学的研究首先是为了预报农时,选择播种日期。此外还有多方面的意义。物候资料对于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树木种子的日期,很有参考价值,还可以利用来引种植物到物候条件相同的地区,也可以利用来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我国有很大面积的山区土地可以耕种,而山区的气候、土壤对农作物的适应情况,有很多地方还有待调查。为了便利山区的农业发展,开展山区物候观测是必要的。 物候学是关系到农业丰产的科学,我们要进一步加强物候观测,懂得大自然的语言,争取农业更大的丰收。 小题1:在说明影响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的过程中,文段没有使用的一种说明方法是()A.作诠释B.打比方C.作比较D.分类别 小题2:下列关于本文内容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物候学这门科学就是生物学中的生态学和气象学中的农业气象学。 B.第六自然段运用了作比较和列数字的说明方法,是为了向读者说明物候现象来临的迟早还受到古今差异的影响。 C.“天气晴朗的空中,在一定高度上气温反比低处高”中的“一定”说明这里所揭示的高度与气温变化的规律并不适用于所有的山峰,语言很严谨。 D.所有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而到秋天乔木的落叶则越往高处越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