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影响物候的6个因素
影响物候的六个因素

物候那点事儿:影响它的六大幕后推手大伙儿都知道,春天花会开,秋天叶会落,这自然界的一年四季,万物生长变化,有个词儿叫“物候”。
但你们知道吗?这物候啊,可不是随随便便就来的,它背后有六大因素在悄悄推波助澜呢!首先,得说说那“老大”——温度。
温度这家伙,就像是自然界的指挥官,一升高,万物就跟着苏醒;一降低,就得准备过冬了。
春天为啥万物复苏?还不是因为温度回升,给大地妈妈来了个温暖的拥抱嘛!接下来,是“雨水小弟”。
雨水多寡,直接关系到土壤的湿度和植物的生长。
雨水丰沛时,植物喝得饱饱的,自然就长得绿油油的;要是干旱少雨,那可就愁坏了农民伯伯和花花草草们了。
再来说说“光照大哥”。
光照时间长短,对植物开花结果有着直接影响。
比如有些花,非得太阳晒足了才肯露脸,这就是光照的魔力所在。
然后,别忘了“土壤姐姐”。
土壤的质量,直接关系到植物的根系能不能扎得稳、长得好。
肥沃的土壤,就像是大自然的营养餐,让植物吃得香、长得壮。
还有“风婆婆”呢!她虽然来得悄无声息,但作用可不小。
风能帮助种子传播,还能调节气候,让植物们感受到大自然的温柔与力量。
最后,咱们得提提“生物链”这个大家族。
自然界的生物之间,都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
比如蜜蜂采蜜,不仅帮助了花朵传粉,也让自己的家族得以繁衍;而树木的繁茂,则为许多小动物提供了栖息的家园。
所以说啊,这物候的变化,可不是单一因素能决定的。
它就像是一场大型交响乐,每个因素都是不可或缺的乐手,共同演奏出自然界四季更迭、万物生长的动人乐章。
咱们要想更好地了解自然、保护自然,就得先弄明白这些幕后推手是怎么合作的吧!。
物候

编辑本段
定义
读音:Wùhòu
指植物在一年的生长中,随着气候的季节性变化而发生萌芽、抽枝、展叶、开花、结实及落叶、休眠等规律性变化的现象,称之为物候或物候现象;与之相适应的树木器官的动态时期称为生物气候学时期,简称物候期。
编辑本段
概述
主要指动植物的生长、发育、活动规律与非生物的变化对节候的反应。例如,植物的冬芽萌动、抽叶、开花、结实、落叶;动物的蛰眠、复苏、始鸣、交配、繁育、换毛、迁徙等,均与节候有密切关系。非生物现象,例如始霜、始雪、结冻、解冻等,也称物候现象。
编辑本段
物候观测
物候观测所使用的是“活的仪器”,是活生生的生物;它的构造比一般气象仪器复杂得多,灵敏得多。因此,物候观测的数据是综合气候条件(气温、湿度等等)的反映,同时也反映了气候条件对生物的影响。把它用于农事活动,就比较简便,易为农民所接受。物候对农业的重要性就在于此。下面是一个例子。
去年(1962年)五一节前后在华北是比较冷的,但五一节当天早上的温度记录却比1961年、1960年同天早晨的温度记录高摄氏二、三度。北京的物候记录却反映出了这一事实。去年的山桃、杏树、苹果、榆叶梅、西府海棠、丁香和五一节左右开花的洋槐的花期,总的说来,比1961年迟开十天左右,比1960年迟开五六天左右。根据这些物候观测资料,可以判断北京地区农业季节来得较晚。去年,北京地区的农村人民公社在春初种植的花生等作物,仍然是按照往年的日期播种的,结果受到了低温的损害免。
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哪些因素呢?
首先是纬度③。越往北桃花开得越迟,候鸟也来得越晚。值得指出的是物候现象南北差异的日数因季节的差别而不同。我国大陆性气候显著,冬冷夏热。冬季南北温度悬殊,夏季却相差不大。在春天,早春跟晚春也不相同。如在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20天,但是到晚春五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10天。所以在华北常感觉到春季短促,冬天结束,夏天就到了。
经度影响物候的例证

经度影响物候的例证
经度是地球上一个非常重要的地理因素,它对物候期的影响也非常显著。
一个经度上的气候条件、植被类型、海拔高度等因素都会对该地区的植物生长周期产生影响。
以中国为例,东北地区和西南地区的经度差别很大,导致两地植物物候期的差异也非常明显。
东北地区的植物物候期相对较短,而西南地区的植物物候期则相对较长。
这是因为东北地区的气温低、季节短,而西南地区则气温高、季节长,这些因素都会影响植物的生长周期。
除了植物的生长周期,经度还会影响植物的分布范围和生态系统的构成。
例如,赤道附近的热带雨林和北极圈附近的苔原植被,它们的分布范围和生态系统的构成都与经度有着密切的关系。
经度是影响物候期的重要因素,它对植物的生长周期、分布范围和生态系统的构成都有着显著的影响。
因此,在研究植物生态学和气候变化等方面时,必须充分考虑经度因素的影响。
全球气候变化对植物物候的影响

全球气候变化对植物物候的影响随着全球气候的变化,植物物候也受到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物候是指植物在生长、发育和繁殖过程中的季节性变化,包括开花、结果、叶片脱落等现象。
植物物候的变化不仅对生态系统产生重要影响,还会对人类社会带来深远的影响。
一、开花时间提前全球气候变暖导致植物的生长季节延长,开花时间往往提前。
这一现象在许多地方都得到了证实。
例如,一些研究表明,春季的到来越早,导致植物开花时间提前。
这种变化对于依赖传粉的植物来说尤为重要,因为它们需要确保雌雄花器官同时处于最佳状态,以保证有效的传粉。
开花时间的提前可能会导致植物与花粉传播者之间的不同步,从而影响植物繁殖和种群的维持。
二、果实成熟加速随着气候变暖,植物果实的成熟速度也受到了影响。
一些研究表明,气温升高会导致果实发育和成熟过程加速。
这可能会影响到果实的品质和产量。
例如,一些经济作物的收获季节可能会提前,这对于农业产量和经济收益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果实成熟加速也可能导致果实品质下降,因为果实的生长周期变短,给果实发育带来一些不利影响。
三、叶片脱落时间延后随着气温升高和降水变化,一些植物的叶片脱落时间也发生了变化。
一些研究发现,秋季的气温升高和干旱会导致植物叶片脱落时间延后。
这一现象可能会影响植物的生长和营养循环。
例如,在地中海地区,以往在秋季会脱落的叶子变得更加晚落。
这可能会导致落叶植物的营养循环发生紊乱,对生态系统产生不利影响。
四、种群分布范围变化全球气候变化还可能导致植物的种群分布范围发生变化。
气温升高和降水变化可能会影响植物适宜生长的地理范围。
一些研究表明,气候变化可能会导致高山植物向更高海拔迁移,以适应不断上升的气温。
相反,低海拔地区的植物可能会受到竞争压力而退缩。
种群分布范围的变化可能会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生物多样性产生重要影响。
综上所述,全球气候变化对植物物候产生了显著的影响。
植物的开花时间提前、果实成熟加速、叶片脱落时间延后以及种群分布范围变化都与气候变化密切相关。
物候

物候物候学是研究自然界植物季节性现象同环境的周期性变化之间的相互关系的科学,它主要通过观测和记录一年中植物的生长荣枯,比较其时空分布的差异,探索植物活动过程的周期性规律,及其对周围环境条件的依赖关系,进而了解气候的变化规律。
它是介于生物学和气象学之间的边缘学科。
环境对植物生长影响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
但是,用仪器只能记录当时的环境条件的某些个别因素,而物候现象却是过去和现在各种环境因素的综合反映。
因此,物候现象可以作为环境因素影响的指标,也可以用来评价环境因素对于植物影响的总体效果。
20世纪50年代以来,由于各国物候观测网的扩大,物候资料更加丰富了。
更由于遥感技术和电子计算机等的应用,使物候学的研究在规律的探索和应用方面都得到了更大的发展。
物候学研究已成为生态系统的分析和管理的一个方面,在物候区划、农作物的合理配置、山区垂直分布带土地的合理利用、防止环境污染和三废利用等方面,正进行着大量的物候学研究工作。
除对物候现象作宏观研究外,已经开始对植物器官内部形态的变化进行观察研究。
在研究气象条件对生物物候影响方面,已开始利用人工气候室进行实验研究,及建立气象条件和生物物候变化的数学模式等研究。
物候学的基本研究方法是平行观测法,即同时观测生物物候现象和气象因子的变化,以研究其互相关系。
主要是定点观测生物物候现象的周年变化;按照统一的观测方法组织物候观测网,对物候现象同时进行观测;在短期内(3~5天)使用汽车等交通工具进行小地区的物候观测;通过地球资源卫星照片来分析农作物和植被的物候变化;通过试验来研究物候期受气候等因子影响时的生理机制。
各种生物物候现象的出现日期,虽然每年随气候条件变化而变,但在同一气候区内,如果不受局地小气候的影响,其先后顺序每年保持不变。
在不同的气候区域内,由于生物品种和气候条件的组合发生变化,物候现象的顺序就会改变。
物候现象的顺序性是编制自然历和预报农时的基础。
由于气候分布的地带性和非地带性,物候现象随纬度、经度和高度的变化具有推移性的特点。
气候对植物物候的影响

气候对植物物候的影响气候是指某地区在长时间内的天气状况,包括气温、降雨、湿度等因素。
这些气候因素对植物的生长和发育起着重要的作用。
植物物候是指植物在一年中不同季节的生长和发育阶段的变化,包括花期、果期、落叶期等。
气候因素对植物物候的影响可以在不同的方面体现。
首先,气温对植物物候的影响是显著的。
植物的生理过程受到气温的影响,而生理过程又直接关联着植物的物候。
一般来说,气温对植物物候的影响体现在两个方面:日均温度和季节性温度变化。
较高的日均温度通常有助于植物的生长和发育,而较低的日均温度则会限制其生理过程。
此外,季节性温度变化也能够启动植物的物候变化。
例如,春天的升温会促使植物进入生长期,而秋天的降温则会引发植物的凋落。
其次,降雨对植物物候的影响也是非常重要的。
降雨量的多少和分布对植物的生长和发育有直接影响。
在气候干旱的地区,植物的物候常会受到水分限制,导致植物生长缓慢或停滞。
而在降雨充沛的地区,植物则能够更好地进行光合作用和营养吸收。
此外,降雨季节的变化也能够引发植物物候的改变。
植物通常会在降雨季节到来之前启动新的生长阶段,而在降雨季节结束时进入休眠期。
湿度也是影响植物物候的重要因素之一。
湿度的增加可以改变植物的水分蒸发速率和光合作用速率,从而影响其生长和发育。
在湿度高的环境中,植物通常能够更好地适应水分蒸发,维持其生理过程的正常进行。
而在湿度低的环境中,植物则往往需要通过减少水分蒸发来适应环境。
除了上述因素外,日照时间和风速也会对植物的物候产生影响。
日照时间的变化是季节变化的一个重要标志,也是植物物候变化的重要驱动因素。
长时间的充足日照可以促使植物进入生长期,而日照时间的减少则会引发植物的休眠和凋落。
此外,风速的变化也能够对植物物候产生影响。
风速高的环境中,植物的水分蒸发速率会增加,而风速低的环境中则相反。
总的来说,气候因素对植物物候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其中包括气温、降雨、湿度、日照时间和风速等因素。
物候现象来临的决定因素例证作文

物候现象来临的决定因素例证作文朋友们!今天咱们来聊聊一个挺有趣的事儿——物候现象来临的决定因素。
先来说说什么是物候现象吧。
简单讲,就是大自然中那些植物啦、动物啦表现出来的有规律的变化。
比如说,桃花啥时候开,燕子啥时候来,枫叶啥时候红,这都是物候现象。
那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都有啥呢?第一个重要因素就是纬度。
就拿咱们国家来说吧,从南到北,气候差异可大了去了。
在南方,春天可能早早地就来了,花儿开得热热闹闹;可在北方,春天还在路上磨蹭呢,冰雪还没完全融化。
这就像住在不同楼层的人,一楼的人先听到外面的热闹声,顶楼的人得等一会儿。
纬度越低,气温越高,物候现象来得就越早。
再说说经度。
靠近海边和身处内陆的地方,物候现象也不一样。
海边的气候受海洋影响大,比较温和湿润,物候变化可能就相对平稳些。
而内陆地区,气候干燥,温差大,物候现象的节奏就像坐过山车,起伏比较大。
海拔高度也是个关键因素。
大家都知道,山上山下温度差别大。
山脚下可能已经是春暖花开,山上说不定还在飘雪花呢。
就像爬楼梯,越往上走越冷,植物生长、动物活动的时间也就相应推迟。
还有,古今的差异也不能忽略。
现在全球气候都在变化,比过去热了不少。
这就让一些物候现象的时间提前了。
比如说,以前杏花四月才开,现在可能三月底就开得欢实了。
给大家举几个例子吧。
比如说,同样是梅花,在南方可能一月份就绽放笑脸,在北方就得等到二月份甚至更晚。
再候鸟大雁,秋天往南飞的时候,在北方出发得早,越往南的地方,出发的时间就越晚。
物候现象来临的时间可不是随便定的,它就像一个被好多因素牵着的“小木偶”,纬度、经度、海拔、古今变化等等,都在指挥着它的行动。
了解了这些决定因素,咱们就能更好地欣赏大自然的奇妙节奏啦!好啦,今天关于物候现象来临的决定因素就聊到这儿,希望大家以后多留意身边的这些有趣变化哟!。
物候现象产生的原因-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物候现象产生的原因-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概述部分的内容可以依据物候现象的定义和重要性,对物候现象进行简要介绍和背景说明。
以下是一个示例:引言概述物候现象是指生物在特定季节或特定环境条件下,根据其内部节律和外部环境的变化,表现出的生理和行为变化。
这些变化包括植物的开花、叶片的出现、动物的迁徙、繁殖行为等。
物候现象在生物界中具有重要的意义,不仅对生物种群的生存和繁衍起着重要作用,也与气候变化、生态系统变化等密切相关。
物候现象的研究可以追溯到古代农耕社会,人们在观察天象、农作物生长和动物活动的过程中,逐渐注意到了物候现象的规律性。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尤其是气象学、生态学和遥感技术等学科的进步,对于物候现象的研究变得更加深入和全面。
物候现象的重要性体现在多个方面。
首先,物候现象是生物对环境变化的响应机制之一。
植物和动物通过对环境信号的感知和调控,实现了与环境的适应和协同发展。
其次,物候现象是判断气候和环境变化的重要依据之一。
例如,植物的生长季节、动物的迁徙行为等可以反映出气温、降水等因素的变化情况。
因此,物候现象的监测和研究对于气候变化和生态系统的评估具有重要意义。
再次,物候现象对于农业、林业、畜牧业等生产活动的规划和管理也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了解物候现象的规律,可以合理安排农作物的种植、畜禽的饲养等,提高生产效益。
本文将从物候现象产生的原因进行探讨,通过分析不同的原因,揭示物候现象背后的科学原理,为进一步研究和应用物候现象提供参考。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可以包括以下内容:文章结构(Introduction)文章的结构是指整篇文章的组织和安排方式。
一个良好的文章结构可以使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吸收文章内容,并使文章的逻辑关系更加清晰。
在本篇文章中,主要包括三个部分:引言、正文和结论。
引言部分主要对物候现象的产生原因进行概述,正文部分重点分析物候现象产生的两个原因,最后结论部分对全文进行总结,并对未来进行展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定义
生物长期适应温度条件的周期性变化,形成与此相适应的生长发育节律,这种现象称为物候现象。
概述
主要指动植物的生长、发育、活动规律与非生物的变化对节候的反应。
例如,植物的冬芽萌动、抽叶、开花、结实、落叶;动物的蛰眠、复苏、始鸣、交配、繁育、换毛、迁徙等,均与节候有密切关系。
非生物现象,例如始霜、始雪、结冻、解冻等,也称物候现象 .
物候与物候学也有着重要的关系。
物候学主要是研究自然界的植物(包括农作物)、动物和环境条件(气候、水文、土壤条件)的周期变化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它的目的是认识自然季节现象变化的规律,以服务于农业生产和科学研究。
物候也就是谈一年中月、露、风、云、花、鸟推移变迁的过程。
物候是天气多年的积累,两者有从属关系。
物候现象的来临四个因素
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哪些因素呢?这首先就是纬度(南北的差异),就是说,在不同的纬度上,物候来临的迟早是不同的。
例如,越往北桃花开得就越迟,候鸟来得也越晚。
值得指出的是物候现象不仅有南北的差异,而且因季节、月份的不同而异。
例如我国地处世界最大大陆──亚洲的东部,大陆性气候极显著;冬冷夏热,气候变化极为剧烈。
在冬季南北温度相差悬殊,但到夏季又相差无几。
从广东南海沿海直到北纬26度的福州、赣州一带,南北相差五个纬度,春初物候如桃始花相差50天之多,即每一纬度竟相差达10天。
在这地区以北,情形比较复杂。
如长江黄河下游平原地区,北京和南京相差六个纬度强;在阳历三四月间桃李盛花期,前后竟相差19天。
但到四五月间柳絮飞、洋槐花开时,南京和北京物候相差只有9天而已。
长江黄河大平原上的物候差异尚且不能简单地按纬度计算出来,至于丘陵、山岳地带物候的差异自必更为复杂。
东西的差异,也就是说经度的不同,是影响物候现象的第二个因素。
东西的差异,在欧洲主要决定于气候的大陆性强弱不同。
凡是大陆性强的地方,冬季严寒而夏季酷暑(我国温带地区就是如此)。
反之,大陆性弱(即海洋性气候地区),则冬季既不太冷,夏季也不太热。
在欧洲如德国,从西到东,离海渐远,气候的海洋性逐渐减弱,大陆性逐渐增强,所以德国同一纬度的地带,春初东面比西面冷,而到夏季就形成东面比西面热。
我国全国具有大陆性气候,加以天山、昆仑山、秦岭自西向东横亘于中部,因此地形气候与北美、西欧大不相同。
天山、昆仑山高耸于西部,在东部则秦岭山脉由西向东渐次降低。
到东经116度以东,除了个别山岭如大别山、黄山之外,都是起伏不平的丘陵区。
所以冬春从西伯利亚南下的寒潮,可以挟其余威长驱直入,侵扰长江以南的地区。
这对物候有很大影响。
除了寒潮,风暴影响物候也是常有的事。
我国西南、西北的同一区域的地形高下可以相差很大,物候随地形转移,经度的影响就变为次要的了。
一般说来,在同纬度上,经度和高度对我国的农业生产可能起很大作用。
例如在北纬30度左右,稻麦两熟区在岷江流域只能种到2000米的高度;向西至大渡河流域可种到2200米的高度;更向西至金沙江流域则可种至2500米的高度。
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是高下的差异。
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但到了秋季,如乔木的落叶等现象则越往高处越早。
不过在研究这一因素时,也应该考虑到会有例外的情况。
例如秋冬之交,在天气晴朗的空中,常会出现一种特殊的现象:在一定高度上,气温不但不比低处低,反而更高。
这叫逆温层。
这一现象在山地秋冬两季,尤其是这两季的早晨,极为显著。
我国华北和西北一带,不但秋季逆温层极为普遍,而且远比欧洲的高而厚,常可高达1000米。
在华南丘陵区把热带作物引种在山腰很成功,在山脚反而不合适,就是这个道理。
第四个因素是古今的差异。
就是说古代和现代,物候的迟早是不同的。
利用历史上的物候记录能否证明这一点呢?西洋最长久的实测物候记录是英国马绍姆家族祖孙五世在190年的时间里对诺尔福克地方的物候记录。
这长年记录已在英国皇家气象学会学报上得到详细分析,并与该会各地所记录的物候作了比较。
著者马加莱从七种乔木春初抽青的物候记录得出如下结论:物候是周期性波动的,其平均周期为12.2年;物候的迟早与太阳黑子周期有关……近12年来,北京春季的物候也似乎有周期性的起伏。
物候最迟是在1956~1957年,而1957年正是太阳中黑子最多年。
根据英国马绍姆家族所记录的长期物候,我们可以把18世纪和20世纪物候的迟早作一比较。
如以1741~1750年十年平均和1921~1930年十年平均的春初七种乔木抽青与始花的日期相比较,则后者比前者早9天。
换言之,20世纪的30年代比18世纪中叶,英国南部的春天要提前9天。
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是高下的差异。
②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而到秋天乔木的落叶则越往高处越早。
③不过研究这个因素要考虑到特殊的情况。
④例如秋冬之交,天气晴朗的空中,在一定高度上气温反比低处高。
⑤这叫逆温层。
⑥由于冷空气比较重,在无风的夜晚,冷空气便向低处流。
⑦这种现象在山地秋冬两季,特别是这两季的早晨,极为显著,常会发现山脚有霜而山腰反无霜。
⑧在华南丘陵区把热带作物引种在山腰很成功,在山脚反不适宜,就是这个道理。
此外,物候现象来临的迟早还有古今的差异。
根据英国南部物候的一种长期记录,拿1741到1750年十年平均的春初七种禾木抽青和开花的日期同1921到1930年十年的平均值相比较,可以看出后者比前者早九天。
就是说,春天提前九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