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下渗的因素由哪些

合集下载

土壤水及下渗

土壤水及下渗
⑶ 渗透阶段 当土壤孔隙被水充满达到饱和时,水在重力作用下向下运
动,属饱和水流运动。这时,下渗率维持稳定,称稳定下渗率。
2020/12/3
15
4 下渗率和下渗能力
(1)下渗率f 指单位时间内单位面积上渗入土壤中的水量(单位:mm/h
或mm/min)。
(2)下渗能力fp 在充分供水下的下渗率称为下渗能力(单位:mm/h)。下渗
2020/12/3
17
5 天然降雨条件下的下渗过程
(1)i1≥fp,按下渗能力下渗
(2)i2<fp,按降雨强度下渗
(3)fc<i3<fp,初期,按雨强下渗;随着下渗水量增加,下渗能 力减小,到雨强大于下渗能力后,按下渗能力下渗。
2020/12/3
18
6 影响下渗的因素
(1)土壤的构成 (2)土壤含水量 (3)降雨强度及历时 (4)地表坡度及糙率 (间接影响) (5)植被条件及土地利用状况 (间接影响)
2020/12/3
19
7 下渗的空间分布
空间分布不均,原因::
(1)流域中土壤构成的空间分布不同 (2)流域内土壤含水量空间分布不同 (3)降雨在时间空间上分布不均匀 (4)流域内各处地下水位高低不一
对一个流域而言,其下渗过程要比单点复杂得多,在实际工作中 又不可能设立许多测点进行观测,所以多采用概化的方法来描述 下渗的空间变化。
下渗不仅直接决定地面径流量的生成及大小,同时也影响土 壤水和地下潜水的增长,影响土壤中表层流、地下径流的生成和 大小。
下渗是水在分子力、毛细管引力和重力的综合作用下在土壤 中发生的物理过程,是径流形成过程的重要环节之一。
2020/12/3
13
初期土壤干燥,下渗过程按水分所受的主要作用力不同及运动 特征不同,在水文学中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4第四章+下渗

4第四章+下渗

2. 降水的时程分布对下渗也有一定的影响,
• 如在相同条件下,连续性降水的下渗量要小于间歇 性降水的下渗量。(因为在每次间歇期间,土壤水 分仍继续进行分布,一部分深入下层,一部分耗于 蒸发,因此表层下渗能力得到不同程度的恢复。
• 在每一后继降水的初期下渗强度有所恢复,然后迅 速下降,其下渗率较前次为小。
• 在降雨期,由于累积下渗量逐渐增加,缺水 量(S-F)逐步减少,下渗率 f 趋近于fc。
• 优点:便于考虑前期含水量对下渗的影 响。
第三节 影响下渗的因素
• 一、降水 二、土壤 三、植被 四、地形 五、人类活动
在天然条件下,实际的下渗过程远比理 想模式要复杂得多,往往呈现不稳定和不连 续性。形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归 纳起来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
• 总之,再分配速度总是随时间而减小, 同时湿润锋的清晰度也越来越低,并逐 渐消失,最终趋于均一。从图中可以看 到再分配过程中,原来湿润的土层以不 断减小的速度向下层土壤输送水分的情 况。
• 对于不同类型的土壤,由于土壤特性的差 异,土壤水分的再分配速度也有差别。如 图所示,细粒含量多的土壤与粗颗粒含量 多的土壤相比,其水分再分配速度要慢、 这主要是粗质土壤的非饱和导水率大,且 随土壤含水量的减少而迅速降低;而较细 的土壤非饱和导水率小,随土壤含水量的 减少降低速度较慢,因此,其土壤水分的 再分配过程持续的时间较长。
非饱
和水
2. 渗漏阶段

毛管力、重力作用,水分向下运动,水分逐渐饱和。
3. 渗透阶段
重力作用,水分饱和。
饱和水流
二、下渗水分的垂向分布
包德曼和考尔曼1943年通过实验发现,在 积水条件下(保持5mm水深),下渗水在 土体中的垂向分布,大致可划分为4个带。 它们具体反映了下渗水的垂向运动特征。

水文学原理CH6 下渗

水文学原理CH6 下渗
层面渗入到土壤中的水量。它是下渗的定量表示。 单位:mm/min,mm/h,mm/d。 影响因素:①初始土壤含水量
②供水强度 ③土壤质地、结构
HHU
§1 下渗的物理过程
1 几个基本概念 下渗容量(下渗能力)fp:供水充分条件下的下渗率。 与初始土壤含水量和土壤质地、结构有关。f < fp 下渗曲线:下渗容量随时间的变化曲线。表示下渗容
HHU
例 题——习题集P13第2题
已知水平方向入渗的Green − Ampt公式: 入渗锋面位置S f = ( − 2Kt h f
1 1 2 2
θt − θi
) t
求t = 30 min 时的S f 和入渗强度i, min内的入渗总量。 30 解: ( )入渗锋面位置S f = ( 大情况下,忽略重力对下渗的影响的 土壤水分剖面的数学表达式为
θ − θ0 = e−z / θn − θ0
式中,符号的意义同前述。
t
试求相应于上式的下渗曲线表达式。
HHU
例题6-1
解:
θ − θ0 z = − t ln( ) θn − θ0
因此,有 Fp = ∫ z (θ , t )dθ = ∫
HHU
§4 经验下渗曲线
基本思路:对通过观测实际问题取得的下渗资料,选配合适的函数形
式,并根据曲线拟合的好坏率定其中的各项参数,从而求得相应的下渗 曲线。
100.0 累 积 下 渗 量 ( m m) 累积下渗量曲线 80.0 60.0 40.0 20.0 0.0 0 50 100 时间(min) 150
k 2t ⎤ )⎥ − kθ n 4D ⎥ ⎦
HHU
§2 非饱和下渗理论
3 完全下渗方程的解
第二种情况: 扩散率为常数且水力传导度与土壤含水量非直线关系

湖水下渗量减少的原因

湖水下渗量减少的原因

湖水下渗量减少的原因
1.水质污染:水质污染会导致湖水中的有机物质和无机物质增多,从而减少了水的下渗能力。

2. 地下水位下降:如果一个湖泊所在地区的地下水位下降了,
那么湖水下渗的量也会减少。

这可能是由于过度抽取地下水或者干旱等原因导致的。

3. 湖泊环境改变:如果湖泊周围的环境发生了改变,如土地利
用方式的改变、道路建设等,那么这些改变可能会影响到湖水下渗的量。

4. 湖底堆积物的增加:随着时间的推移,湖底会逐渐积累沉淀
物和有机物质。

这些物质可能会堵塞湖底的毛细孔和裂缝,从而减少湖水的下渗能力。

5. 水文循环变化:当降雨量减少或者蒸发量增加时,湖水的水
位会下降。

这意味着湖水下渗的量也会减少。

6. 其他人为因素:一些人为因素也可能会影响到湖水下渗的量,如河道治理、水资源开发等。

综上所述,湖水下渗量减少的原因可能有多种,需要针对具体情况进行分析和解决。

- 1 -。

地理高频考点案例-自然地理

地理高频考点案例-自然地理

地理高频考点案例-自然地理1下渗的影响因素1、地表性质(土质疏松程度)①中国西北,沙土土质疏松,易下渗=地表径流数量少,水量小,甚至断流②中国东北,冻土广布,不易下渗=沼泽湿地广布③中国西南,喀斯特地貌,土层薄且石灰岩为主=易下渗=地表水短缺④城市化,地表硬化,不易下渗=暴雨大量地表径流汇集且不易排出,内涝2、植被覆盖率:植被具有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的作用,增加下渗3、地势起伏(坡度):平坦或者低洼,地表水的停留时间长,利于下渗①梯田=削减地表径流,增加下渗=减少水土流失,保持土壤肥力②干旱地区的灌溉农业=大水漫灌+地形平坦=下渗多,地下水水位升高=土地盐碱化4、降水强度:同样的降水量,持续时间越短,降水强度越大,下渗越少2河流的补给类型雨水、积雪、冰雪、地下水、湖泊水五种基本补给方式1、雨水补给①发生在雨季②降水多的地区雨水补给为主,降水少的地区雨水补给为辅③典型地区2、季节性积雪融水补给:中国东北的春汛①发生时间:春季,补给的季节变化大,补给的年际变化不确定②意义:缓解春旱,提供水源,补给河流③影响因素:气温、降水(去年冬季降水多+气温低=积雪多=来年春季融化多)3、永久性高山冰雪融水补给:西北和青藏地区的高山①发生时间:夏季(夏季气温最高,冰雪融水最多),补给季节变化大夏季还有可能出现明显的日变化,补给年际变化小②意义:容易成为大江大河的源头+为干旱地区提供水源③影响因素:气温、冰川数量(全球变暖,短期来看气温上升补给增加,长期来看冰川消失补给减少)4、湖泊水补给①湖泊位于河流的源头:单向补给,湖泊补给河流(天池和松花江)②湖泊位于河流的终点:单向补给,河流补给湖泊(内流河和内陆湖)③湖泊位于河段中:可能相互补给,补给方向取决于水位的高低差异(长江和洞庭湖)5、地下水补给①特点:全年比较平稳,量小,雨季时略多②地下水与河流水之间的相互补给关系:取决于水位高低Eg:目前辽河某些河段,在枯水期时出现地下水不再补给河水的现象a过度的地下水开采,导致地下水的水位下降b河流含沙量增多,河床抬升,河流水位抬高C冬季时,地下水的水位不再高于河流水水位,无法补给③地上河=泥沙淤积+人工建坝束水=河流水位高于地下水水位=单向补给3海水温度的影响因素海水温度取决于海水热量的收支状况a收入:太阳辐射为主要热量来源b支出:海水蒸发为主要支出渠道c交换:水平运动、垂直运动1夏季渤海湾东部海域水温低于西部海域的原因a太阳辐射:西侧海域距离大陆近,受大陆影响强夏季时大陆地表温度高b水体交换:西侧受东南季风的影响,低纬度表层海水再次聚集水温较高c水体交换:东侧的底层海水易上升,导致表层温度下降d水体交换:西侧海域较为封闭,水体不易交换2近年来渤海湾东西两岸的水温差异加大的原因a全球气候变暖、西侧受到大陆影响大、表层水温增温幅度大b东侧底层海水上泛、深层海水收到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小、导致表层水温增温幅度小c西侧海域水深较浅、增温较快4水体结冰的影响因素a直接原因:温度低、水温低(纬度高、海拔高、白昼时间短、冷空气影响大、大陆性强、寒流降温)b其他原因:水体性质+水体运动+面积水深+其他1水体性质:a水体流动:流动性强、不易结冰(人工湖泊及水库流速慢结冰速度快;外流湖结冰较慢)b封闭程度:高-不易与外界进行交换、强化水体某种特征属性、进而影响结冰期c风力大小薄冰时吹大风,不易结冰(大风使得薄冰破裂,并且使得水体流动)薄冰时吹大风,容易结冰(强风会带走湖面热量、从而使得湖面降温快)厚冰时吹大风,加剧结冰(厚冰阻隔空气对水体流动的影响+大风使得冰面蒸发散热跟快)2面积水深a水域面积:面积大、不易结冰水域深度:深度深、不易结冰3其他因素a人类活动:排放污水水温较高,影响结冰:建设大坝,落差大流速快,不易结冰b地热资源:丰富地热区域,不易结冰5水体盐度的分析方法分析方法:上去、下去、水平出、水平进+淡水、盐分1、盐度高的原因-高频考点a淡水上的去:气温高(热干气候+低纬度),蒸发旺盛,蒸发量大于降水量b淡水出不去:水域封闭、不易和外界进行水体交换c淡水进不来:气候干旱降水少,河流少,没有&少有淡水注入,无法起到稀释作用d盐分进得来:①靠近海洋+海拔低=海水补给湖泊(水体),盐分进入、盐度高;②径流溶解土壤岩石中的盐类物质,将其带入湖泊,盐度高e其他:高纬度或高海拔地区,水体结冰时盐度偏高2、盐度低的原因-相对低频考点a淡水上不去:纬度高、气温低、蒸发弱b淡水进得来:周边河流数量多,淡水注入、稀释作用强c淡水下得来:受西风&夏季风&迎岸风影响,降水丰富,稀释作用e盐分进不来:水域封闭,不易和外界进行水体交换f盐分出得去:湖泊有流出河流或地下河流出、盐分流出6晒盐的条件分析方法:原料来源、晒盐用地、盐水流失、淡水蒸发、晒盐技术晒盐条件a高盐度水体:海水、地下卤水、盐湖等b平坦开阔地形:平缓、便于蓄积海水或盐湖水=便于盐的收集c土壤不易下渗:泥质海岸、孔隙小、不易下渗=利于盐分的保存d干燥蒸发旺盛:雨季短、气温高、光照强烈、降水少、多大风、广阔的滩涂面积=蒸发显著e晒盐技术丰富:历史悠久、经验丰富、成熟的晒盐技术7三圈环流:形成对应风带和气压带1、熟记所有风带气压带的成因,特点,风力状况①赤低:热力原因+高温多雨(对流雨)+无风带,垂直气流为主,水平气流弱风力小②副高:动力原因+炎热干燥+无风带,垂直气流为主③副低:动力原因+低温湿润+有极锋,风力大④极高:热力原因+寒冷干燥⑤信风带:炎热干燥(北半球东北信风,南半球东南信风)⑥西风带:温和湿润(北半球西南风,南半球西北风)⑦极地东风带:寒冷干燥(北半球东北风,南半球东南风8孟加拉湾北部沿岸地区洪涝灾害的原因a季风气候,降水季节分配不均,集中在夏季,多暴雨降水多。

下渗.ppt

下渗.ppt

Ⅰ、饱和带
饱和带位于土壤表层。在持续不断地供水 条件下,土壤含水量处于饱和状态,但无 论下渗强度有多大,土壤浸润深度怎样增 大,饱和带的厚度不超过1.5厘米。
Ⅱ、过渡带
在饱和带之下,土壤含水量随深度的增加急 剧减少,形成一个水的过渡带。过渡带的厚度 不大,一般在5厘米左右。
Ⅲ、水分传递带
水分传递带位于过渡带之下,其特点是土壤含水 量沿垂线均匀分布,基本保持在饱和含水量与田 间持水量之间,在数值上大致为饱和含水量的 60—80%左右。该带内毛管势的梯度极小,带内 水分的传递运行主要靠重力作用,因此,在均质 土中,带内水分下渗率接近于一个常值,即到达 稳渗 。
§2.6 下 渗
P74-81
§2.6 下 渗P74-81
下渗又称入渗,是指降落到地表的雨水或水从地 表面渗入到地下岩石、土壤空隙中的运动过程。
下渗是径流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它不仅直接决 定着地面径流量的大小,同时也影响土壤水和地 下水的动态,直接决定壤中流和地下径流的形成, 而且影响河川径流的组成。在超渗产流地区,只 有当降水强度超过下渗率时才能产生径流。
蒸发;另一部分补给地下水, 产生地下径流,补给河流。因
强 度 )
此,前者才是真正的下渗损失
量。
(双曲线的一支)
fc
t
(三)下渗过程中土壤含水量的垂直分布
▪ 1943年包德曼(Bodman)和考尔曼 (Colman)曾对表面保持一定水深(5mm) 时,下渗水流在均质土壤中沿垂向运动规律及 含水量的分布进行了实验。通过实验发现,不 同土壤在下渗过程中,土壤的含水量的分布可 划分为四个明显区别的水分带,它们反映了下 渗水流垂向运动的特征。
Ⅰ、渗润阶段
▪ 在土壤十分干燥时,下渗水分主要是在分 子力作用下,被土壤颗粒吸附形成吸湿水, 进而形成薄膜水(膜状水),当土壤含水 量大于岩土最大分子持水量(薄膜水的最 大数值)时,这一阶段逐渐消失,并向下 一阶段过渡。

土壤下渗实验报告(3篇)

土壤下渗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本次实验旨在探究土壤下渗的特性,包括下渗速率、下渗深度和影响下渗的主要因素。

通过对不同土壤类型、不同植被覆盖条件下的下渗实验,分析土壤下渗的影响因素,为水资源管理和土壤改良提供理论依据。

二、实验材料与方法1. 实验材料:(1)土壤样品:采集不同土壤类型的土壤样品,包括沙土、壤土和黏土。

(2)实验仪器:土壤水分测定仪、量筒、漏斗、秒表、土壤筛等。

2. 实验方法:(1)土壤样品处理:将采集的土壤样品风干、过筛,以去除杂质和有机物,得到均匀的土壤。

(2)实验分组:将土壤样品分为三组,分别代表沙土、壤土和黏土。

(3)实验步骤:①将处理好的土壤样品放入量筒中,调整土壤厚度为5cm。

②将漏斗置于土壤上方,将一定量的水倒入漏斗,使水均匀分布。

③启动秒表,记录下渗至土壤饱和所需时间。

④测量下渗深度,计算下渗速率。

⑤重复实验,取平均值。

⑥在实验过程中,记录实验环境条件,如气温、湿度等。

三、实验结果与分析1. 不同土壤类型下渗特性比较实验结果表明,沙土、壤土和黏土的下渗速率分别为0.60mm/min、0.35mm/min和0.20mm/min。

可见,沙土的下渗速率最高,黏土的下渗速率最低。

这主要是因为沙土颗粒较大,孔隙度较高,有利于水分下渗;而黏土颗粒较小,孔隙度较低,不利于水分下渗。

2. 不同植被覆盖条件下下渗特性比较实验结果显示,有植被覆盖的土壤下渗速率为0.30mm/min,无植被覆盖的土壤下渗速率为0.25mm/min。

这说明植被覆盖对土壤下渗有显著影响。

植被覆盖可以增加土壤孔隙度,提高土壤透水性,从而促进水分下渗。

3. 影响土壤下渗的主要因素(1)土壤质地:土壤质地对土壤下渗有显著影响。

沙土、壤土和黏土的下渗速率依次降低,说明土壤质地是影响下渗的主要因素之一。

(2)土壤前期含水量:土壤前期含水量越高,下渗速率越低。

这是因为土壤孔隙度减小,水分难以下渗。

(3)植被覆盖:植被覆盖可以增加土壤孔隙度,提高土壤透水性,从而促进水分下渗。

水文学原理第六章下渗

水文学原理第六章下渗

1
2
3
4
5
6
7
8
(2) 0
P (t)
70 140 210 240 270 300 310 320
(3) 0 32.7 79.5 133.0 151.6 173.2 196.7 201.3 206.6
R (t)
时间 t(h) (1)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2) 330 340 350 360 370 380 390 400 410
几个基本概念
下渗(入渗) 下渗率(下渗强度) 下渗能力(下渗容量) 下渗曲线(下渗能力曲线) 下渗累计曲线 初始下渗速率
稳定下渗速率 fc 剩余下渗率
下渗、 下渗率、下渗能力(下渗容量)
下 渗 指降水或灌溉水从地表进入土壤内部的过程。 下渗快慢以下渗率表示。
下渗率 单位时间内,渗入单位面积土壤中的水量, 用字母 f 表示,又称下渗强度。 常用单位mm/min 或 mm/hr
例题
2)土壤稳定下渗阶段,降水补给地下径流的水 分主要是( B )
A. 毛管水 B.重力水 C.薄膜水 D.吸着水
例题
3)下渗容量(能力)曲线,是指( B )
A. 降雨期间的土壤下渗过程线 B.干燥的土壤在充分供水条件下的下渗过程线 C.充分湿润后的土壤在降雨期间的下渗过程线 D.土壤的下渗累积过程线
P (t)
(3) 212.3 218.3 224.5 230.6 236.9 243.3 249.7 256.1 262.5
R (t)
例题
解: 作为一个实验点,人工降雨的实验面积很小,地表蓄水小而稳定雨期 蒸发可以不计,故其水量平衡可写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题
影响下渗的因素由哪些?
影响下渗因素
1、土壤特性的影响:决定于土壤的透水性和土壤前期含水量。

土壤透
水性真好,前期含水量越小,下渗能力越大。

透水性与土壤的质地、
孔隙的多少与大小有关系。

一般来说土壤颗粒越粗,孔隙直径越大,
透水性越好,下渗能力越强。

2、降水特性的影响:降水特性包括降水强度、历时、降水时空分布。

降水强度直接影响土壤下渗强度和下渗水量。

当降水强度小于下渗
能力时,降水全部渗入土壤。

当降水强度大于下渗能力时,下渗率
等于下渗能力。

对裸露的土壤,强降雨击碎土颗填充土壤空隙造成
下渗能力减小。

降水的时程分布也影响下渗,如相同条件下,连续
性降水的下渗量要小于间歇性下渗量。

3、流域植被、地形条件影响:通常有植被的地区,由于植被的滞水作
用,增加了下渗时间,从而减少了地表径流,增大了下渗量。

地形
坡度对下渗的影响是通过影响供水强度来实现的。

相同降水强度下,
有坡度时的供水强度将小于平地上的供水强度。

此外,不同的地形
条件,影响地面漫流的速度和汇流时间。

相同条件下,地面坡度大,
漫流速度快,历时短,下渗量小。

4、人类活动的影响:人类活动即能增大下渗也能抑制下渗。

如植树造
林、蓄水工程均增加水的滞留时间,从而增大下渗;反之,砍伐森
林,不合理耕作、则加剧水土流失,减小下渗。

下渗机理
下渗过程是土壤吸收水分,调节水分,并向土层在传递水分的过程。

在这过程中,下渗受到土壤水作用力的支配。

根据下渗曲线的递减快慢,可将下渗过程分为渗润、渗漏,渗透三个阶段。

在渗润阶段,土壤含水量较小,分子力和毛管力均很大,再加上重力的作用,此时土壤吸收水分的能力很大,以致初始下渗容量很大。

而且由于分子力和毛管力随土壤含水量增加快速减小,使得下渗容量迅速递减。

进入渗漏阶段后,土壤颗粒表面已形成水膜,分子力几乎趋于零,平均分子量水主要在毛管力和重力作用下向土壤中入渗,下渗容量比渗润阶段明显减小,而且由于毛管力随土壤含水量增加趋于缓慢减小阶段,下渗容量的递减速度趋缓。

到了渗透阶段,土壤含水量已达到田间持水量以上,这时分子力与毛管力均不起作用,控制下渗的力为重力。

与分子力和毛管力相比,重力是一个小而稳定的作用力,所以在渗透阶段,下渗容量达到一个稳定的极小值,也就是稳定下渗率。

确定下渗曲线的方法
1非饱和下渗理论:对于非饱和土壤,总势由基模势和重力势组成
取地面为参考面,指向地下向正方向,重力势可表示为
代入Richards方程:
得到:
2 饱和下渗理论:假设以湿润锋为界,上部土壤完全饱和,下部为初始含水量。

湿润锋向下移动的条件为上部土壤完全饱和。

动力方程:
水量平衡方程:
解微分方程组得到饱和下渗理论的下渗曲线公式。

3 经验下渗曲线:
霍顿下渗公式:
菲利普公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