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下渗和径流解析
合集下载
工程水文学第二章 水文循环与径流形成

2. 水文分析法:流域水量平衡方程分析(略)
三、下渗率、下渗能力、下渗曲线、下渗公式
1、下渗率:单位时间内渗入单位面积土壤中的 水量(mm/min,mm/h)。
2、下渗能力:充分供水条件下的下渗率(EM)。 3、下渗曲线、霍顿(Horton)下渗公式:
ftf0fcetfc
f 0 : 起始下渗率 f c : 稳定下渗率 : 系数
每日8时至次日8时降 水量为当日降水量。
2.自计式雨量计
虹吸式 翻斗式 称重式
(1)虹吸式 分辨率:0.1mm 降雨强度适用范围: 0.01~4.0mm/min。
Tipping bucket gauge: funneling the collected rain to a small bucket that tilts and empties each time it fills
4.径流模数(M):流域出口断面流量与流域面积之比值,
L/(s·km2),洪峰流量模数,多年平均流量模数。
M Q F
5.径流系数(α ):径流深与流域平均降雨量的比,
α <1。
R
P
作业: 1、2:2-2、2-3。 3、某流域面积1000km2,流域多年平均降雨量 1400mm,多年平均流量20m3/s,问该流域多年
2、小循环:
海洋上蒸发的水汽在海洋上空凝结后,以降水 的形式落到海洋里,或陆地上的水经蒸发凝结又降 落到陆地上,又称为内循环。
二、地球上的水量平衡 水量平衡原理: 在水文循环过程中,对任一区域、任一时段进入 水量与输出水量之差额必等于其蓄水量的变化量。 水量平衡方程:
I、O——给定时段内输入、输出该地区的总水量 △S——时段内区域蓄水量的变化量,可正可负。
三、下渗率、下渗能力、下渗曲线、下渗公式
1、下渗率:单位时间内渗入单位面积土壤中的 水量(mm/min,mm/h)。
2、下渗能力:充分供水条件下的下渗率(EM)。 3、下渗曲线、霍顿(Horton)下渗公式:
ftf0fcetfc
f 0 : 起始下渗率 f c : 稳定下渗率 : 系数
每日8时至次日8时降 水量为当日降水量。
2.自计式雨量计
虹吸式 翻斗式 称重式
(1)虹吸式 分辨率:0.1mm 降雨强度适用范围: 0.01~4.0mm/min。
Tipping bucket gauge: funneling the collected rain to a small bucket that tilts and empties each time it fills
4.径流模数(M):流域出口断面流量与流域面积之比值,
L/(s·km2),洪峰流量模数,多年平均流量模数。
M Q F
5.径流系数(α ):径流深与流域平均降雨量的比,
α <1。
R
P
作业: 1、2:2-2、2-3。 3、某流域面积1000km2,流域多年平均降雨量 1400mm,多年平均流量20m3/s,问该流域多年
2、小循环:
海洋上蒸发的水汽在海洋上空凝结后,以降水 的形式落到海洋里,或陆地上的水经蒸发凝结又降 落到陆地上,又称为内循环。
二、地球上的水量平衡 水量平衡原理: 在水文循环过程中,对任一区域、任一时段进入 水量与输出水量之差额必等于其蓄水量的变化量。 水量平衡方程:
I、O——给定时段内输入、输出该地区的总水量 △S——时段内区域蓄水量的变化量,可正可负。
水文学原理(第七章 径流)

的水面面积 F水 = 400km2 多年平均年降水 , 量
P =1300.0mm,多年平均水面蒸发
量 E水 =1100.00mm,多年平均的陆面蒸发 量 E陆 = 700.00mm 拟围湖造田 200km2 ,计算 , 围湖造田后的多年平均流量为多少? 围湖造田后的多年平均流量为多少?
解:计算围湖造田后流域多年平均蒸发量: 计算围湖造田后流域多年平均蒸发量:
3.地下径流(基流): 地下径流(基流) 降水下渗到达地下水面后, 降水下渗到达地下水面后 , 再注入 河网,这部分水量称为基流。 河网 ,这部分水量称为基流。 地下水流 动慢,可长期补给河流 , 无降水时河网 动慢 ,可长期补给河流, 得到的补给绝大部分来自基流。 得到的补给绝大部分来自基流。
2 河网汇流过程 各种径流成分经坡地汇流注入河网, 各种径流成分经坡地汇流注入河网,在 河网内沿河槽作纵向流动和汇集的过程称为 河网汇流。(支流-干流、上游-下游、最 河网汇流。 支流-干流、上游-下游、 后流出流域出口断面的过程) 后流出流域出口断面的过程)。
(3)计算多年平均年蒸发量: 计算多年平均年蒸发量:
E= F 陆 F E陆 + F水 F F 陆 E水
F E水 = ( − E E陆) F F 水 100 900 = ( 927 ×852 ) 1000 1000 =1602.00m m
例题4 例题
某 合 域 流 面 F =1000km2, 中 面 积 F =100km2, 年 闭 流 , 域 积 其 水 面 为水 多 m 年 均 平 流 Q =15m3 / s, 域 年 均 面 发 为 陆 = 852m ,多 平 均 量 流 多 平 陆 蒸 量 E 水 蒸 量 E水 =1600mm 求 流 多 平 降 量 面 发 为 , 该 域 年 均 雨 。
水文学原理(第七章 径流).

解:计算围湖造田后流域多年平均蒸发量:
E ' F陆' E 陆 F水' E 水
F
F
1500 400 200 700 200 1100
1500
1500
753.3mm
计算围湖造田后多年平均径流深:
R' P E' 1300.0 753.3 546.7mm
计算围湖造田后流域多年平均流量:
(二)汇流过程
净雨沿坡面从地面和地下汇入河网, 然后再沿河网汇集到流域出口断面,这一 完成过程称为流域汇流过程,(坡地汇流 和河网汇流);
坡地汇流过程就是净雨汇入河网的过程,分为三 部分: 1.坡面漫流:
超渗雨水在坡面上以片流或时分时合的细沟 流运动的现象称为坡面漫流。降水经坡面漫流注 入河道,形成地表径流;
Q' R'F T
546.7 1500 10002 26.0m3 / s 1000 365 86400
2 河网汇流过程
各种径流成分经坡地汇流注入河网,在 河网内沿河槽作纵向流动和汇集的过程称为 河网汇流。(支流-干流、上游-下游、最 后流出流域出口断面的过程)。
涨水阶段: 河槽水量增加、水位升高,河槽出口断
面流量小于汇流流量。洪水形成过程。 退水阶段:
随着降雨和坡面漫流量的减少直至完全 停止,河槽水量减小,水位下降。
Q
—计算时段平均流量,(m3/s)
3.径流深:将径流量平铺在整个流域面积 上所得的水层深度,记为: R,单位:mm;
R W QT 1000F 1000F
4 径流模数:流域出口断面流量与流域面积之 比称为径流模数,单位:L/(s.km2)
M 1000Q F
5 径流系数:某一时段的径流深 R 与相应时段
2.6 下渗

Ⅳ、湿润带
水分传递带之下,则是一个含水量随深度迅速减 少的水分带,称湿润带。湿润带的末端称为湿润 锋面,锋面两边土壤含水量突变。此锋面是上部 湿土与下层干土之间的界面。 随着下渗历时的延长,湿润锋面向土层深处延伸, 直至与地下潜水面上的毛管水上升带相衔接。在 此过程中,如中途停止供水,地表下渗结束,但 土壤水仍将继续运动一定时间。在这种情况下, 土层内的水将发生再分配的运动过程,其分布情 况则决定于土壤特性,如图2-5所示。
(2)降雨历时 降雨历时越长,则下渗历时亦长,湿润深度增大, 下渗总量增加;降雨历时短则相反。 (3)降雨过程 若降雨先小后大,先降的雨水使土壤湿润,颗粒 膨胀,孔隙变小,使下渗强度减小,后期降雨量 虽大,但不能大量下渗,使下渗总量较小;反之, 降雨过程为先大后小,下渗总量较大。尤其在土 壤含水量比较小时,降雨过程对下渗量的影响比 较显著。
二、下渗理论与下渗经验公式
(一)下渗理论 (P76-78) 根据土壤水运动的一般原理,用以研究下 渗规律及其影响因素的理论,称为下渗理 论,由于水的下渗既可能在非饱和的岩土 孔隙中运行,亦可能在饱和条件下运行, 所以可相应地区分为非饱和下渗理论和饱 和下渗理论。 1.非饱和下渗理论简介 (略) 2.饱和下渗理论模式 (略)
(二)降雨特性
降水特性包括降水强度、历时、降水过程及降水的空间 分布 等。 (1)降水强度直接影响土壤下渗强度及下渗水量 在降水强度(雨强)<下渗能力fp时,尤其雨强i<稳定 下渗率fc时,降水全部渗人土壤,下渗过程受降水过程制 约;当降水强度i>下渗强度f时,则产生超渗雨,形成径 流。 一般地,降雨强度大,供水充分,有利于下渗;降雨强度 大,雨滴大,对土粒及土壤孔隙口的压力大,则增大土壤 饱和度和下渗率。尤其在有草皮覆盖的情况下,下渗率随 雨强增大而增大的规律更为明显。 但是,在无植被覆盖的赤裸土壤,下渗率却随降雨强度增 大而减小。如,我国的黄土高原,因植被稀疏,降雨强度 增大时,雨滴将相应增大,雨滴将以较大能量充填及阻塞 土壤孔隙,从而使下渗率减小。
水文学原理(第七章 径流).

河槽的调节作用:涨水和退水体现了河 槽的储水能力,对降雨产流有一定的调节作 用,使流域出口处的径流量更加平滑(过程 线变化缓慢、滞后),实际上是对净雨在时 程上进行第二次再分配。
总结
一次降雨过程,经植物截留、下渗、填洼、 蒸发等损失,进入河网的水量显然比降雨量少, 且经过坡地汇流和河网汇流,使出口断面的径流 过程远比降雨过程平缓,历时长,时间滞后。
6 填洼 超渗雨会形成地面积水,积蓄于地面
上大大小小的坑洼; 7 地面净雨:
形成地面径流的净雨;
8 表层流:
当下渗趋于稳定,继续下渗的雨水沿 着土壤孔隙流动,一部分从土壤坡侧土壤 孔隙流出,注入河槽形成径流,到 达地下水面后,以地下水的形式补给河流; 形成地下径流的净雨成为地下净雨。
b.大于其相应的径流量 d.小于其相应的径流量
7. 为什么一次降雨总量大于对应的径流深,而一次 径流过程历时一般大于降雨历时。
8.河川径流是由流域降雨形成的,为什么久晴不 雨河水仍然川流不息?
9.北方的河流上修建水库和南方的河流上建库对 径流的影响哪一个大。为什么?
某站控制流域面积 F 54500km,2多年平均年 降水量 P 1650mm ,多年平均流量 Q 1680m3 / s, 试根据这些资料计算多年平均年径流量,多 年平均径流深,多年平均流量模数,多年平 均径流系数。
Q
—计算时段平均流量,(m3/s)
3.径流深:将径流量平铺在整个流域面积 上所得的水层深度,记为: R,单位:mm;
R W QT 1000F 1000F
4 径流模数:流域出口断面流量与流域面积之 比称为径流模数,单位:L/(s.km2)
M 1000Q F
5 径流系数:某一时段的径流深 R 与相应时段
第六章下渗资料

第三节 下渗的确定
二、下渗量的计算方法 (此处采用经验下渗曲线) ➢ 基本思路:对在特定条件下取得的下渗资 料,选配合适的函数形式,并根据曲线拟 合的好坏确定其中的各项参数。
累积下渗量( mm)
100.0 80.0 60.0 40.0 20.0 0.0
0
累积下渗量曲线
50
100
时间(min)
时间 (min)
五、常见产流模式(二种)
➢ 1、 Rs型——超渗产流型 特点:(1)产流量R取决于i和fp , R=(i –f p)i ;
(2)雨止时土壤含水量仍未达到田间持水量 Wm;
(3)径流成分单一。
➢ 2、 Rsat+Rss + Rg型——蓄满产流型
特点:(1)产流时土壤含水量已达到田间持水量Wm ; (2)产流量R取决于降雨量P和初始土壤含水
2. 土层对下渗水量的再分配作用 下渗水量(F)一部分以蒸发形式逸出地面(E)。剩余部分又
被分成“土壤蓄存”和“径流”两个部分。 蓄存部分是指水分运动中为维持土壤含水量等于或小于田间
持水量所需的下渗水分。 产生径流部分是指土壤含水量超过田间持水量以后,以自由
重力水形式运行的部分。
三、层次土壤中的下渗水流运动
(1) 悬着毛管水带 (2) 支持毛管水带 (3) 中间包气带
悬着毛 管水带
中间包 气带
支持毛 管水带
Z
(二)包气带对降水的再分配作用
1. 包气带地面对降雨的再分配作用 分配的结果是将雨水分为地面和地下两个部分。即:
P
Rs
F
当雨强小于下渗能力时,降雨全部 渗入地下。
二、包气带对降水的再分配作用(续)
层次土壤是指土壤物理及水分物理性质存在明显 差异的均质土层。一般可概括为两种典型层理: (1)上层粗下层细
下渗

最大分子持水量:土粒分子力所结合水分的最大量,薄膜水 厚度达最大 值。
凋萎含水量(凋萎系数):植物根系的吸力约为15个大气压, 对于土粒吸附的吸力大于该值的水分,植物则无法利用。当 土壤水分低于这时的含水量时,植物将缺水而凋萎死亡,该 土壤含水量称为凋萎含水量。
土壤水分常数
毛管断裂含水量:湿润的土壤逐渐干燥时,毛管悬着水的连 续状态开始断裂,此时的土壤含水量称毛管断裂含水量。土 壤含水量低于该值后,土壤中的水分只能以水汽和薄膜水的 形式向蒸发面运移,约为田持的65%。
1 非饱和下渗理论
(1)、忽略重力作用的下渗
问题求解
① 当D()=D为常数时,问题变为:
t
D
2
z 2
(z,0) i (0, t) s
令y(z,t)=(z,t)- i ,则:
(,t) i
以z为参数,将y(z,t)关于t 作拉氏变换:
y D 2 y
1 非饱和下渗理论
(1)、忽略重力作用的下渗
问题求解 1. 当D()=D为常数时,问题变为:
2
t D z2
(z,0) i
(求解过程不展开)
(0, t) s
(,t) i
下渗能力曲线形状为:
fp
fp
D
( s
1
i )t 2
t
第二节 下渗理论与公式
1 2
s i
f
p
(t
) (t) Ks
0.5Ks (s
i
)hs
t
1 2
饱和下渗理论和非饱和下渗理论推得的下渗曲线均为t-1/2的函 数,为下渗经验公式的提出奠定了理论基础。
凋萎含水量(凋萎系数):植物根系的吸力约为15个大气压, 对于土粒吸附的吸力大于该值的水分,植物则无法利用。当 土壤水分低于这时的含水量时,植物将缺水而凋萎死亡,该 土壤含水量称为凋萎含水量。
土壤水分常数
毛管断裂含水量:湿润的土壤逐渐干燥时,毛管悬着水的连 续状态开始断裂,此时的土壤含水量称毛管断裂含水量。土 壤含水量低于该值后,土壤中的水分只能以水汽和薄膜水的 形式向蒸发面运移,约为田持的65%。
1 非饱和下渗理论
(1)、忽略重力作用的下渗
问题求解
① 当D()=D为常数时,问题变为:
t
D
2
z 2
(z,0) i (0, t) s
令y(z,t)=(z,t)- i ,则:
(,t) i
以z为参数,将y(z,t)关于t 作拉氏变换:
y D 2 y
1 非饱和下渗理论
(1)、忽略重力作用的下渗
问题求解 1. 当D()=D为常数时,问题变为:
2
t D z2
(z,0) i
(求解过程不展开)
(0, t) s
(,t) i
下渗能力曲线形状为:
fp
fp
D
( s
1
i )t 2
t
第二节 下渗理论与公式
1 2
s i
f
p
(t
) (t) Ks
0.5Ks (s
i
)hs
t
1 2
饱和下渗理论和非饱和下渗理论推得的下渗曲线均为t-1/2的函 数,为下渗经验公式的提出奠定了理论基础。
第二章 河川径流形成的基本知识

多年平均情况下,∆S→0
则多年平均水量平衡方程为: P - ( E + R )= 0
4) 全球水量平衡方程 大陆的水量平衡方程: 海洋的水量平衡方程:
Pc R Ec Sc
C指大陆
Po R Eo So
O指海洋
多年平均情况下:∆S→0
大陆多年平均水量平 衡方程为:
海洋的多年平均水量平 衡方程为:
闭合流域与非闭合流域 地面分水线和地下分水线相重合的流域为闭合流域;
地面与地下分水线不重合的流域为非闭合流域 一般大中河流多按闭合流域考虑
P19
地面分水线 地下分水线
地下分水线 地面分水线
合流域示意图
3) 闭合流域水量平衡方程
闭合流域:地表分水线和地下分水线重合,无水分从 地表和地下流入 则 RsI = RgI = 0; 令出流水量 R = RsO + Rg,再假设区域用水量小到 可以忽略,即 q = 0,则闭合流域水量平衡方程为: P - ( E + R )= ∆ S
中游
下游 河口
海洋
上游:直接连着河源 河口:河流的终点
河源
上游断面
洪水位
上游特点:河道坡度大,水流急,流量小,水情变化大,河谷 窄,多急滩瀑布,河槽多为基岩或砾石,冲刷下切占优势
中游断面
洪水位
中游特点:河道坡度变缓,流速减小,流量增大,河道冲淤都不 严重,河床比较稳定,下切力减弱,但侧蚀力量增强,河槽 逐渐拓宽和曲折,两岸出现滩地
二
流域
1 流域
(1)分水线:地形等高线中的极大值区域称为山峰,
山峰的下坡方向为山脊,相邻山峰之间的区域称 为鞍部。山峰、山脊和鞍部的连接线称为分水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量随深度迅速递减,称 湿润带。
• 湿润带的末端称为湿润 锋面,锋面两边土壤含 水量突变。此锋面是上 部湿土与下层干土之间 的界面。
随着下渗历时的延长,湿润锋面 向土层深处延伸,直至与地下潜 水面上的毛管水上升带相衔接。 在此过程中,如中途停止供水, 地表下渗结束,但土壤水仍将继 续运动一定时间。 在这种情况下,土层内的水将发 生再分配的运动过程,其分布情 况则决定于土壤特性。 实验证明:细颗粒土壤比粗颗 粒土壤要慢些。
第六节 下渗(Infiltration)
一、概念 下渗 水分透过土壤层面沿垂直和水平方向渗入到 土壤中的运动过程。
下渗不仅影响土壤水和地下水的动态,直接决 定壤中流和地下径流的生成,而且影响河川径 流的组成。 下渗是将地表水与地下水、土壤水联系起来的 纽带,是径流形成过程、水循环过程的重要环 节。 下渗是水循环中最难定量的要素之一。
(二)下渗水的垂向分布
包德曼和考尔曼1943年通过实验发现,在积 水条件下(保持5毫米水深),下渗水在土体中的 垂向分布,大致可划分为4个带。
1.饱和带 : 位于土壤表层; 在持续不断地供水条件下, 土壤含水量处于饱和状态, 但无论下渗强度有多大, 土壤浸润深度怎样增大, 饱和带的厚度不超过1.5厘米。
一、下渗的物理过程
(一)下渗过程的阶段划分:
• 地表的水沿着岩土的空隙下渗,是在重力、分 子力和毛管力的综合作用下进行的,其运动过 程就是寻求各种作用力的综合平衡过程。 • 分子力、毛管力随着土壤水分的增加而减小, 当毛管孔隙充水达到饱和时,水分主要在重力 作用下运动。 • 整个下渗的物理过程按照作用力的组合变化及 其运动特征,可划分如下3个阶段:
(三)流域植被、地形条件的影响
• 有植被的地区,由于植被及地面上枯枝落叶具有滞 水作用,增加了下渗时间,从而减少了地表径流, 增大了下渗量。 • P81图2—33 • 地面起伏,切割程度不同,要影响地面漫流的速度 和汇流时间。在相同的条件下,地面坡度大、漫流 速度快,历时短,下渗量就小。
(二)下渗经验公式 应用:可用于灌溉工程的建设、降雨径流计算工作; 获取方法:先是通过实际试验,获得下渗曲线,再从 图形来模拟下渗曲线的数学表达式; 一般形式:这类表达式就是经验公式,此类公式的类 型颇多,共同的特征是具有下渗率随时间递减的函 数形式。
1.霍顿公式(1940): • f = fc+(f0-fc)e-βt
• 优点:便于考虑前期含水量对下渗的影响。
三、影响下渗的因素
在天然条件下,实际的下渗过程远比理想模式 要复杂得多,往往呈现不稳定和不连续性。形成这 种情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四 个方面:
(一)土壤特性的影响:
• 主要决定于土壤的透水性能及土壤的前期含水量。 透水性能又和土壤的质地、孔隙的多少与大小有关。 一般来说土壤颗粒愈粗,孔隙直径愈大,其透水性 能愈好,土壤的下渗能力亦愈大。
• P80图2-29: • 具体显示出不同性质土壤之间下渗率的巨大差别。 • P80图2—30: • 土壤前期含水量的大小,决定了土壤初渗量及初期 吸水能力的大小。
(二)降水特性的影响
1. 降水强度直接影响土壤下渗强度及下渗水量: • • 在降水强度小于下渗率的条件下,降水全部渗入土 壤,下渗过程受降水过程制约。 在相同土壤水分条件下,下渗率随雨强增大而增大。 尤其是在草被覆盖条件下情况更明显。但对裸露的 土壤,由于强雨点可将土粒击碎,并充填土壤的孔 隙中,从而可能减少下渗率(如黄土高原)。
1.渗润阶段: • 分子力,当土壤含水量达到岩土最大分子持水量时逐渐消失。 2.渗漏阶段: • 毛管力、重力,直至全部空隙达到饱和。 3.渗透阶段: • 重力,稳定流动。
Hale Waihona Puke 3个阶段并无截然的分界,特别是在土层较厚的情况下,3 个阶段可能同时交错进行。
有的将渗润与渗漏阶段结合起来,统称渗漏,渗漏的特点 是非饱和水流运动,而渗透则属于饱和水流运动。
2.过渡带: 饱和带之下,土壤含水量随深 度的增加急剧减少。过渡带一 般在5厘米左右。
3.水分传递带: •过渡带之下,土壤含水量沿垂线 均匀分布,在数值上大致为饱和 含水量的60—80%左右。 •带内水分的传递运行主要靠重力 作用,在均质土中,带内水分下 渗率接近于一个常值。
4.湿润带 • 水分传递带之下,含水
2. 降水的时程分布对下渗也有一定的影响: • 如在相同条件下,连续性降水的下渗量要小于间歇 性降水的下渗量。(因为在每次间歇期间,土壤水 分仍继续进行分布,一部分深入下层,一部分耗于 蒸发,因此表层下渗能力得到不同程度的恢复。 • 在每一后继降水的初期下渗强度有所恢复,然后迅 速下降,其下渗率较前次为小。
2.霍尔坦公式 1961年美国农业部霍尔坦提出一种下渗概念模型。 下渗率f是土壤缺水量的函数: • f = fc+a(s-F)n
a——系数,随季节而变,一般在0.2—0.8之间; S——表层土壤可能最大含水量; F——累积下渗量或初始含水量; N——指数,通常为1.4。 • 在降雨期,由于累积下渗量逐渐增加,缺水量(s-F)逐步 减少,下渗率f趋近于fc 。
f——t时刻下渗率, fc——稳定下渗率, f0——初始下渗率, β——常数,下渗曲线的递减参数, e——自然对数底。 • fc、f0可由实测资料中直接求出, β则需根据实测资料作图推求。
• 霍顿公式反映了下渗强度随时间递减规律,并最终趋 于稳定下渗。 • 优点:霍顿公式结构简单,在充分供水条件下与实际 资料配合较好,至今仍被广泛应用。
(三) 下渗要素
1.下渗率f:单位面积上单位时间内渗入土壤中水量。 2.下渗能力fp:充分供水条件下的下渗率。
F
3.初始下渗率: f0
4.稳定下渗率: fc 计算公式:
下渗率曲线及累积下渗量曲线示意图
二、下渗理论与下渗经验公式
(一)下渗理论: • 由于水的下渗既可能在非饱和的岩土孔隙中运行, 亦可能在饱和条件下运行,所以可相应地区分为非 饱和下渗理论和饱和下渗理论。 1.非饱和下渗理论:理查滋方程 2.饱和下渗理论模式:格林-安普特下渗模式
• 湿润带的末端称为湿润 锋面,锋面两边土壤含 水量突变。此锋面是上 部湿土与下层干土之间 的界面。
随着下渗历时的延长,湿润锋面 向土层深处延伸,直至与地下潜 水面上的毛管水上升带相衔接。 在此过程中,如中途停止供水, 地表下渗结束,但土壤水仍将继 续运动一定时间。 在这种情况下,土层内的水将发 生再分配的运动过程,其分布情 况则决定于土壤特性。 实验证明:细颗粒土壤比粗颗 粒土壤要慢些。
第六节 下渗(Infiltration)
一、概念 下渗 水分透过土壤层面沿垂直和水平方向渗入到 土壤中的运动过程。
下渗不仅影响土壤水和地下水的动态,直接决 定壤中流和地下径流的生成,而且影响河川径 流的组成。 下渗是将地表水与地下水、土壤水联系起来的 纽带,是径流形成过程、水循环过程的重要环 节。 下渗是水循环中最难定量的要素之一。
(二)下渗水的垂向分布
包德曼和考尔曼1943年通过实验发现,在积 水条件下(保持5毫米水深),下渗水在土体中的 垂向分布,大致可划分为4个带。
1.饱和带 : 位于土壤表层; 在持续不断地供水条件下, 土壤含水量处于饱和状态, 但无论下渗强度有多大, 土壤浸润深度怎样增大, 饱和带的厚度不超过1.5厘米。
一、下渗的物理过程
(一)下渗过程的阶段划分:
• 地表的水沿着岩土的空隙下渗,是在重力、分 子力和毛管力的综合作用下进行的,其运动过 程就是寻求各种作用力的综合平衡过程。 • 分子力、毛管力随着土壤水分的增加而减小, 当毛管孔隙充水达到饱和时,水分主要在重力 作用下运动。 • 整个下渗的物理过程按照作用力的组合变化及 其运动特征,可划分如下3个阶段:
(三)流域植被、地形条件的影响
• 有植被的地区,由于植被及地面上枯枝落叶具有滞 水作用,增加了下渗时间,从而减少了地表径流, 增大了下渗量。 • P81图2—33 • 地面起伏,切割程度不同,要影响地面漫流的速度 和汇流时间。在相同的条件下,地面坡度大、漫流 速度快,历时短,下渗量就小。
(二)下渗经验公式 应用:可用于灌溉工程的建设、降雨径流计算工作; 获取方法:先是通过实际试验,获得下渗曲线,再从 图形来模拟下渗曲线的数学表达式; 一般形式:这类表达式就是经验公式,此类公式的类 型颇多,共同的特征是具有下渗率随时间递减的函 数形式。
1.霍顿公式(1940): • f = fc+(f0-fc)e-βt
• 优点:便于考虑前期含水量对下渗的影响。
三、影响下渗的因素
在天然条件下,实际的下渗过程远比理想模式 要复杂得多,往往呈现不稳定和不连续性。形成这 种情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四 个方面:
(一)土壤特性的影响:
• 主要决定于土壤的透水性能及土壤的前期含水量。 透水性能又和土壤的质地、孔隙的多少与大小有关。 一般来说土壤颗粒愈粗,孔隙直径愈大,其透水性 能愈好,土壤的下渗能力亦愈大。
• P80图2-29: • 具体显示出不同性质土壤之间下渗率的巨大差别。 • P80图2—30: • 土壤前期含水量的大小,决定了土壤初渗量及初期 吸水能力的大小。
(二)降水特性的影响
1. 降水强度直接影响土壤下渗强度及下渗水量: • • 在降水强度小于下渗率的条件下,降水全部渗入土 壤,下渗过程受降水过程制约。 在相同土壤水分条件下,下渗率随雨强增大而增大。 尤其是在草被覆盖条件下情况更明显。但对裸露的 土壤,由于强雨点可将土粒击碎,并充填土壤的孔 隙中,从而可能减少下渗率(如黄土高原)。
1.渗润阶段: • 分子力,当土壤含水量达到岩土最大分子持水量时逐渐消失。 2.渗漏阶段: • 毛管力、重力,直至全部空隙达到饱和。 3.渗透阶段: • 重力,稳定流动。
Hale Waihona Puke 3个阶段并无截然的分界,特别是在土层较厚的情况下,3 个阶段可能同时交错进行。
有的将渗润与渗漏阶段结合起来,统称渗漏,渗漏的特点 是非饱和水流运动,而渗透则属于饱和水流运动。
2.过渡带: 饱和带之下,土壤含水量随深 度的增加急剧减少。过渡带一 般在5厘米左右。
3.水分传递带: •过渡带之下,土壤含水量沿垂线 均匀分布,在数值上大致为饱和 含水量的60—80%左右。 •带内水分的传递运行主要靠重力 作用,在均质土中,带内水分下 渗率接近于一个常值。
4.湿润带 • 水分传递带之下,含水
2. 降水的时程分布对下渗也有一定的影响: • 如在相同条件下,连续性降水的下渗量要小于间歇 性降水的下渗量。(因为在每次间歇期间,土壤水 分仍继续进行分布,一部分深入下层,一部分耗于 蒸发,因此表层下渗能力得到不同程度的恢复。 • 在每一后继降水的初期下渗强度有所恢复,然后迅 速下降,其下渗率较前次为小。
2.霍尔坦公式 1961年美国农业部霍尔坦提出一种下渗概念模型。 下渗率f是土壤缺水量的函数: • f = fc+a(s-F)n
a——系数,随季节而变,一般在0.2—0.8之间; S——表层土壤可能最大含水量; F——累积下渗量或初始含水量; N——指数,通常为1.4。 • 在降雨期,由于累积下渗量逐渐增加,缺水量(s-F)逐步 减少,下渗率f趋近于fc 。
f——t时刻下渗率, fc——稳定下渗率, f0——初始下渗率, β——常数,下渗曲线的递减参数, e——自然对数底。 • fc、f0可由实测资料中直接求出, β则需根据实测资料作图推求。
• 霍顿公式反映了下渗强度随时间递减规律,并最终趋 于稳定下渗。 • 优点:霍顿公式结构简单,在充分供水条件下与实际 资料配合较好,至今仍被广泛应用。
(三) 下渗要素
1.下渗率f:单位面积上单位时间内渗入土壤中水量。 2.下渗能力fp:充分供水条件下的下渗率。
F
3.初始下渗率: f0
4.稳定下渗率: fc 计算公式:
下渗率曲线及累积下渗量曲线示意图
二、下渗理论与下渗经验公式
(一)下渗理论: • 由于水的下渗既可能在非饱和的岩土孔隙中运行, 亦可能在饱和条件下运行,所以可相应地区分为非 饱和下渗理论和饱和下渗理论。 1.非饱和下渗理论:理查滋方程 2.饱和下渗理论模式:格林-安普特下渗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