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孤子通信最新研究进展及技术发展动态

合集下载

试论光纤通信技术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试论光纤通信技术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通信观 察
试论光纤 通信 技术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孙博瑛 ( 中国 联合网 络通 信公 司赤峰 市分公 司, 内 蒙古 赤峰 0 2 4 0 0 0 )
摘 要 : 光 纤通信发展 速度 非常快 , 凭借其 拥有 的容量 大、 重量轻 、 体积 小、 低 损耗 、 不 易串音 以及传 输 频带 宽等优 点越 来越 受到 人们 的欢
2 . 1波分复用系统
因为波分复用技术具有超长距离传输和超 大容量的特点,
这对当前通信 网干线总容量的提 高非常不利, 所以, 如 所 以将其应用在 光纤传 输系统 中可 以大 幅度提 高系统 的传 输 生改变 , 全光 网自始至终 以 量。 这项技术在 日后的跨海 光传 输系统 中的发展前景非常好。 今 一个重要的课题就是实现真正 的全光 网。 因为它 的电节点已经被光点 近年来 , 波分 复用系统 的发展速 度非常快,已经有很多系统得 光 的形式 实现信息的传输 和交换 , 并且实现了节点的全光化, 交换机在对用户信息进行处理 到了广泛应 用。 另一个提高传输容量的办法是运 用光 时分复用 取代, 而不再按照 比特进行。 技术 ( O T D M ) , 这项技术是利用提高单信道 的速率实现增加传输 时是根据波长决 定路 由, 全 光网络结构十分 简单 , 并且 组网较 为灵活, 在不安装信 容量的 目的, 和波分复用技术 的方法有所不 同。 O T D M 技术 实现 号交换和处理设备的前提下, 就可 以根据实际需要来增加新节 的单信道最 高速率可达6 4 0 G b i t / s 。 此 外, 全 光网络还具有很强 的扩展性 、 开放 性、 透 明性 、 兼 若要大幅度提 高光 通信系统 的传输 容量, 仅仅依靠W D M 和 点。 能够提 供较低 的误码 率、 超 大的容量以及 巨 O T D M 两种 技 术具有一定 的局 限性 , 可以采用将 多个O T D M 信 号 容性 以及可靠性 , 大的宽带, 并且处 理速度非常快。 从全 光 网络发展 的整 体趋势 进行 波分 复用 的方 式来 达 到提 高传 输 容量 的目的。 偏振 复用 发展成真正 的以交换技 术和w D M 技术 为主的光网络层, 建 ( P D M ) 对相邻 信道 之间的相 互作用 具有 减 弱的作用。因为在 来看, 超 高速信息系统 中归零 ( R z ) 编 码信号 占用 的空 间比较小 , 对 立真正的全光 网络是今后光通信技术 发展的主要方 向,同时也 还是通信技术发 展的最高阶段 和 色散 管理分布 的要求有所 降低, 并且归零编码方式对光 纤的偏 是未来信 息网络的主要部分,

光纤通信发展现状及趋势

光纤通信发展现状及趋势

光纤通信发展现状及趋势【摘要】光纤通信自从问世以来,给整个通信领域带来了一场革命,现已广泛应用于市内电话中继和长途通信干线,成为线路的骨干。

本文阐述了我国光纤光缆发展的现状,并分析光纤技术发展的特点及其发展的趋势。

【关键词】光纤技术;发展趋势;光孤子通信1.我国光纤发展的现状目前我国最常用的是普通单模光纤,随着光通信系统的发展,光中继距离和单一波长信道容量增大,G.652.A光纤的性能还有可能进一步优化。

接入网中的光缆具有距离短、分支多、分插频繁的特点,为了增加网的容量,通常是增加光纤芯数。

接入网通常使用G.652普通单模光纤和G.652.C低水峰单模光纤这两种,低水峰单模光纤适合于密集波分复用,在我国已有少量的使用。

而全介质光缆将是电力系统最理想的通信线路。

用于电力线杆路敷设的全介质光缆有全介质自承式(ADSS)结构和用于架空地线上的缠绕式结构两种。

ADSS光缆因其可以单独布放,适应范围广,在当前我国电力输电系统改造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2.光纤技术发展的特点2.1 网络的发展对光纤提出新的要求(1)扩大单一波长的传输容量。

单一波长的传输容量已达到40Gbits,并已开始进行160 Gbits的研究。

(2)实现超长距离传输。

目前有的公司已能够采用色散齐理技术,实现2000~5000km的无电中继传输。

有的公司正进一步改善光纤指标,采用拉曼光放大技术,可以更大地延长光传输的距离。

(3)适应DWDM技术的运用。

32×2.5Gbits DWDM系统已经在实际运用,64×2.5Gbits 及32×10Gbits系统已在开发并取得很好的进展。

DWDM系统的大量使用,对光纤的非线性指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2 光纤标准的细分促进了光纤的准确应用世界电信标准大会批准将原G.652光纤重新分为G.652.A、G.652.8和G.652.C 三类光纤;G.655光纤重新分为G.655.A和G.655.B两类光纤。

我国光纤通信的发展现状及前景

我国光纤通信的发展现状及前景
好 的 发 展 前 景 。从 发 展 趋 势 上 看 , 成 一 个 真 正 的 、 WDM 技 术 形 以 与 光 交 换 技 术 为 主 的 光 网 络 层 , 立 纯 粹 的 全 光 网 络 , 除 电 光 建 消
瓶 颈 已成 为 未来 光 通 信 发 展 的必 然 趋 势 , 是 未来 信息 网 络 的 核 更 心 , 是 通 信技 术 发 展 的 最 高 级 别 , 是 理 想 级 别 。 也 更
光 化 , 息 始 终 以光 的 形 式 进 行 传 输 与 交 换 , 换 机 对 用 户 信 息 信 交 的处 理 不 再 按 比特 进 行 , 是 根 据 其 波 长来 决 定 路 由 。 而
目前 , 全光 网 络 的 发 展 仍 处 于初 期 阶 段 , 它 已 显 示 出 了 良 但
3 全 光 网络 。未 来 的高 速 通 信 网将 是 全 光 网 。全 光 网是 光 纤 、
通 信 技 术 发 展 的 最 高 阶 段 , 是 理 想 阶段 。传 统 的 光 网 络 实 现 了 也 节 点 间 的 全 光 化 , 在 网 络 结 点 处 仍 采 用 电 器 件 , 制 了 目前 通 但 限 信 网干 线 总 容 量 的 进 一 步 提 高 , 因此 真 正 的全 光 网 已 成 为 一 个 非 常 重 要 的课 题 。 全 光 网络 以光 节 点 代 替 电 节 点 , 点之 间 也 是 全 节
子 通 信 就 是 利用 光 孤 子 作 为 载 体 实 现 长距 离 无 畸 变 的 通 信 , 零 在 目前 , 纤 通 信 技 术 得 到 了 充 足 的 发 展 , 技 术 不 断 涌 现 , 光 新 这 误 码 的 情 况 下 信 息 传 递 可 达 万 里 之 遥 。 光 孤 子 技 术 未来 的 前 景 是 : 传 输 速 度 方 面 采 用 超 长距 离 的 在 大 幅提 高 了通 信 能 力 , 并使 光纤 通 信 的应 用 范 围 不 断 扩大 。 高 速 通 信 , 域 和 频 域 的超 短 脉 冲 控 制 技 术 以及 超 短 脉 冲 的产 生 时 和 应 用 技 术 使 现 行 速 率 1 ̄ 0 bt 提 高到 10 bt 0 2 G is / 0 G is以上 ; 在增 / l普 通 单 模 光 纤 是 最 常 用 的 一 种 光 纤 。随 着 光 通 信 系 统 的 发 、 大 传 输 距 离 方 面 采 用 重 定 时 、 形 、 生 技 术 和 减 少 A E, 整 再 S 光学 滤 展 , 中 继 距 离 和 单 一 波 长 信 道 容 量 增 大 , .5 . 光纤 的性 能 还 光 G6 2A 波 使 传 输距 离 提 高 到 1 0 0 k 以上 ;在 高性 能 E F 0o0m D A方 面 是 获 有 可能 进 一 步 优 化 , 现 在 1 5 r 区 的 低 衰 减 系 数 没 有 得 到 充 表 5 0i m

光孤子传输特性研究

光孤子传输特性研究

光孤子传输特性研究随着现代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光通信已经成为了广泛使用的通信手段,然而在光通信领域,如何提高信号传输效率和稳定性成为了研究的重点。

在这种背景下,光孤子传输技术的研究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本文将详细探讨光孤子传输特性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一、什么是光孤子传输光孤子传输是一种特殊的信号传输方式,它利用的是一种自由传播的孤立波,像海洋中的海浪一样,这种波动在介质中传递而不损失能量和信息,因此具有非常好的传输特性。

相比传统的光信号传输方式,光孤子传输的优点在于传输过程中不需要引入额外的调制信号,可以实现更高的传输容量和更远的传输距离,适应于高速和长距离的信号传输。

二、光孤子传输特性研究进展对于光孤子传输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上个世纪七十年代。

在随后的几十年中,学者们对该技术进行了广泛研究,取得了重要成果。

其中,光孤子的发现和研究是光孤子传输技术产生的基础,可以说是目前光孤子通信技术的重要里程碑之一。

随着技术不断进步,研究者们提出了一系列新的方法和技术工具来深入探究光孤子传输的特性和机制。

包括基于多种不同介质的光孤子传输模型研究、综合利用光信道非线性特性来提高信号传输稳定性的方法探索,以及通过纤芯非线性特性的优化来实现光孤子传输的技术突破等等。

三、发展趋势在未来的研究中,学者们对光孤子传输技术的发展趋势也提出了一些预测和期望。

首先,研究人员将继续努力提升光孤子传输技术的数据传输速率和传输距离,并开发出一系列新的传输介质和技术工具,以适应现代通信市场的需求。

其次,学者们将会进一步探究光信道非线性特性对光孤子传输的影响与作用,并优化相应的传输模型,以实现更高效、更稳定的光孤子传输的实现。

最后,研究人员还将进一步探索光孤子传输技术在其他领域的应用,例如在量子通信、生物医学等领域的研究。

总的来说,光孤子传输技术的研究具有广阔的前景和重要的应用价值。

在未来,学者们将继续在该领域进行基础性和创新性研究,为光通信技术的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光纤通信系统中光孤子传输特性分析

光纤通信系统中光孤子传输特性分析

ABSTRACTdispersion.In the range of 20Cβ>,chirped soliton pulse has broadened faster than non-chirped pulse.While in the range of 20Cβ<the initial phase of the transmission, a brief pulse compression process, and with the propagation distance, due to the major role in the rapid dispersion broadening ,also studied the effects of polarization mode dispersion characteristics of optical soliton transmission as the soliton is a result of nonlinear effect and second-order GVD balance.When there is PMD,delay differece produces between the two polarization components.With distance increasing ,soliton pulse is broadened and peak is shifted .Soliton pulses in the formation of a small dispersive wave.The original balance is destroyed, leading to the broadening of soliton pulse. Combined with synchronous modulation technique and sliding-frequency filtering rechnique discussed aboved to ristrict the negative factors inhibiting the program,and making use of synchronous modulation of the PMD compensation , the pulse transmission distance is doubled and the transmission performance of the pulse is improved effectively.[Key words]: optical soliton communication, fiber nonlinear, initial chirp, Polarization Mode Dispersion(PMD)第一章绪论第一章绪论1.1孤波现象及孤立子概念的形成孤子的发现最初还是从水波的传播联想到的。

光孤子通信研究的现状与展望

光孤子通信研究的现状与展望

-"%9"% :&’2 效 应 ! 减 少 光 纤 色 散 与
非线性带来的影响!因而它是下一 代高速光纤通信系统模式的最佳选 择"
:&’2 效 应 ! 使 脉 冲 时 间 抖 动 减 小 !
也能够抑制四波混频!有利于孤子 的传输"
"
光孤子通信研究现状
在 +JMJ 年 长 距 离 的 光 孤 子 传 输
%"" #$ 的 水 平 " &’()*’ 等 人 的 实 验
还重点研究偏振孤子的相互作用! 实验表明相互垂直偏振孤子的互作 用远小于平行偏振孤子的互作用" 日 本 +,, -./’*’ 等 人 利 用 东 京 都市光纤网 0 该光纤网利用色散位移 光 纤 组 成 1 进 行 了 2" 3456 7 8 光 孤 子 通信实验!为了使平均色散较小! 采 用 了 色 散 补 偿 技 术 ! 使 ! 98 孤 子 无 误 码 传 输 距 离 超 过 : """ #$ " 实 验 安 排 在 &56. $ ;68<=.$5>’ $ -’=. 和
材 料 的 零 色 散 点 波 长 为 +; C? !5 " 拉 成单模光纤后!由于波导色散存 在 ! 使 零 色 散 点 移 到 +; <+ !5 " 虽 然 在 +; <+ !5 附 近 也 是 光 纤 一 个 低 损 耗 区 ! 但 是 比 起 +; == !5 处 其 损 耗 值大了一倍"另外掺铒光纤放大器
8BC& 0 @" 3456 7 8 F G 信 道 1 孤 子 信 号

军事有线通信技术的发展现状和发展趋势

军事有线通信技术的发展现状和发展趋势

军事有线通信技术的发展现状和发展趋势摘要:在军事通信领域中,有线通信技术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有线通信技术在日常军事任务准备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伴随通信及电子信息科学技术的发展,联合作战对有线通信的要求越来越趋于专业化、智能化、便捷化,针对我军目前主流的有线通信技术,需对其有线通信装备进行必要的升级改造,才能够更好地保障信息化联合作战。

基于此,本文主要对军事有线通信技术的发展现状和发展趋势进行了简要的分析,以供参考。

关键词:军事;有线通信技术;发展现状;发展趋势引言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国的科学技术也取得了快速的进步,其中通信技在军事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在通信技术中,最为典型的手段就是有线通信技术,而在进行有线通信时,需要借助导线等传输介质来传播和表达信号,此过程需要调用相关的数据协议来完成通信传输要求。

1通信工程中有线传输技术分析有线传输是传输光信号的一种方式,借助光缆、电缆作为传输介质。

其中有线传输系统包括信息、信号处理、有线信道、信道终端。

有线传输系统与有线传输、信号复分解、调制解调、传导材料、传感器紧密相连,如果传输介质不同,对应的有线传输技术也会存在差异。

目前存在的有线传输技术主要包括架空明线传输技术、同轴电缆传输技术、绞合电缆传输技术、光纤传输技术等,其中光纤传输技术相比其他技术,具有传输距离长、传输容量大、保密性能和抗干扰能力强、价格低廉、便于保护的特点,所以应用范围也较为广泛。

但是随着传导材料及网络路由的发展,需要对有线传输技术进一步改进,以满足通信工程的需要。

2军事有线通信技术的发展现状2.1有线通信系统的管理过于分散目前我国有线通信领域正在向着三网融合的方向发展,这一方面促进了有线通信行业的进步,但同时也给其带来了挑战。

与电信运营方式项目,目前有线通信行业的发展和管理缺乏系统性,这种分散的局面在当前三网融合的社会背景下,不利于三种不同类型的运营方式实现有效统一,甚至给三网融合的发展造成了一定的阻碍作用。

光孤子的研究进展

光孤子的研究进展

研 究 , 出 了著名 的 K V方 程 并 导 出 了方程 的孤 立波 解 , 释 了 R sel 现 的 浅水 波 现象 。美 国科 学 家 提 d 解 usl发 Z bsy和 K ukl 16 auk rsa 2在 9 5年研 究 了 等离 子体 中 孤 立 波 的相 互 作 用 过 程 的 数 值 模 拟 , 现 孤 立 波 在 相 发 互 作 用 过程 中保持 动 量 和能 量 守恒 。 因为发 现 的该 种 孤 立波 具 有 类似 于 粒 子 的行 为 , 因此 , 命 名 为 “ 被 孤
焦效 应来 平衡 光束 的衍射 效应来 形成 的空 间 光 孤子 。 19 9 2年 M. ee S gv等 从 理 论 上 分析 当在 光折 变材 料
上 加 电场 出现 光束 自陷 , 预言加 一定 外 电场 时 能形 成 空 间光 孤 子 ,9 3年 G C D re等 19 . . ue 功率低 等特点 被研 究应用 于集 成光 学元件 之 间 的连 接 和光信 息储存 处理 。 卜
Ke y wor s d :o t s p c ;o tc ls l o i p a o i n;tmpo a p i a o i n;s a ia p c o i n i t e r o t l s lo l c t p t l o t a s lo c i l t
近4 0来 , 孤 子理 论及 其 应 用得 到 了迅 速 发 展 , 今 它 依 旧是 非 线 性 光 学 领 域 中 的研 究 热 点 之 一 。 光 至
效应 形成 的时 间光孤 子 , 现为 光脉 冲在 传 输 过程 中保 持形 状 不变 ; ) 空域 中通 过 自聚焦 或 自散焦 效 应 表 2在 平衡 衍 射效 应得 到 的空 间光 孤 子 , 表现 为 与传播 方 向正交 的 横 向光束 保 持不 扩 散 。17 9 3年 , 立波 的观 点 孤 引入 到 了光纤传 输 中 , sgw Haea a和 T pet apr首次提 出光 孤子 的概念 , 他们 预 言光脉 冲可 以在光 纤 中无 色散 的 传播 的前 提是非 线性 自相 位调制 效应 能够 平衡 光 的色散 效应 , 样得 到 的光 脉 冲 的脉 冲宽 度 沿 时 间轴传 播 这 保持 不变 , 因而 被称 为时 间光孤子 。18 90年 , l nur Moeae 等 在 贝尔实 验室观 察 到了光 纤 中的时 间光 孤子 的 l 演变 过程 。凭借 人们 在这 方 向多年 的努力研 究 , 间光孤 子 已经 比较 成 熟并 应用 在 光 孤 子通 信 领域 。与时 时 间光 孤子 对应 的空 间光孤 子存在 于 K r或类 K r介 质 , er er 后来 人们 才注 意到 光折 变介质 中利 用 自聚焦或 自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现状进行了总结, 并对光孤子通信未来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 光孤子 光折变 色散管理 超短激光脉冲 中图分类号 TN929. 11 文献标识码 A 等) 并使光孤子通信使用的元 器件逐步商品 化。此 外, 光孤子通信系统是采用全光纤系统还是继续采用 半导体激 光器和 EDFA 组合的系统 , 这要由 成本来 决定。
光 通 信 技 术 OPTICAL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中国无线电电子学、 电信技术类核心期刊
Vol. 26 No. 5
光孤子通信最新研究进展及技术发展动态y
李 影 李文田 魏书军 ( 华北电力大学电子与通信工程系 保定
摘要
071003)
回顾了光孤子通信研究发展历程, 对光孤子通信系统研究进展、 光孤子技术发展动态及应用
2002 年第 5 期


李文田
魏书军 : 光孤子通信最新研究进展及技术发展动态
61
加电场的非均匀空间屏蔽和光伏效应两个物理过程。 当外电场足够强时 , 它类似于屏蔽孤子 ; 当外电场为 零时 , 它退化为闭路条件下的光伏孤子。 1996 年 , 在半导体磷 化铟中发现了另 一种光折 变空间光孤子, 半导体材料中空间电荷场是由电子和 空穴共同形成。随后就预言并证实了中心对称光折 变材料中的空间光孤子的存在。此时材料的折射率 变化量反比于入射光强与暗 辐射强度之和 的平方。 此后 , 人们把目光转向了光折变非相干空间光孤子的 研究。同年, 研究人员利用准单色部分相干光 部 分空间非相干光首次实现了非相干光束的自陷。非 相干光孤子理论也随之建立起来对非相干光束的自 陷作用作出了解释。 1997 年, Mitchell、 Segev 利用波长 范围为 380~ 720nm 的白炽灯作光源, 在 SBN 光折变 晶体中首次实现了时间和空间都不相干的光束自陷。 第二年, 人们在实验中观察到了非相干暗光束 一 维或二维嵌入空缺的空间非相干光束的自陷 , 证实了 非相干暗空间光孤子的存在。 4 2 暗孤子技术 早在 1973 年人们就发现了非线性薛定谔方程在 正常色散介质中也具有孤子解 , 此时的强度分布是一 个常数基底上的凹陷脉冲 , 这个下凹的脉冲在介质内 传播时形态也不发生变化 , 称为暗孤子。现在已经有 许多技术用来产生窄暗孤子及实现一阶暗孤子的传 输。实验表明, 在 595nm 波长处 , 26ps 的输入脉冲产 生宽度为 5ps 的暗孤子在光纤中传输了 52m。另一 个实验证明, 在 532nm 波长处 , 100ps 的输入脉冲产生 宽度为 0. 3ps 的暗孤子 在光纤中 传输了 10m。 1988 年人们通过采用 620nm dye 激光器获得了 2ps 的输入 脉冲, 此时暗孤子宽度只有 185fs, 但在光纤中传输得 很短, 只有 1. 2m。 1993 年人们又通过采用 850nm T i: sapphire 激光器获得了 36ps 的输入脉 冲, 产生 5. 3ps 的暗孤子 , 在光纤中传输了 1km 。理论研究表明: 暗 孤子的脉宽在相同损耗光纤中总比亮孤子扩展得慢; 对于零色散波长大于 1. 55 m 的色散位移光纤 , 其放 大周期比亮孤子的放大周期大一倍 , 这对于未来的海 底光纤通信将具有很大的吸引力。 4. 3 超短光脉冲产生技术 持续时间短于原子系统所有有关驰豫时间的脉 冲称为超短脉冲 , 它对应着很高的峰值功率 , 在与物 质相互作用时, 表现出很强的非线性性质。超短光脉 冲的产生, 尤其是超短光 孤子的产生是实 现高速码 率、 长距离光纤孤子通信的关键。目前 , 常用的产生 超短光脉冲的方法是脉冲压缩技术。通常, 根据脉冲
4
光孤子技术基础研究的发展动态
随着光纤孤子通信系统逐渐成为研究的热点课 题, 人们提出了许多新的光孤子技术, 但这些技术大 部分还只是处于实验阶段 , 将来能否应用于光纤通信 系统中还有待于进一步验证。下面着重介绍光折变 空间光孤子技术、 暗孤子技 术和超短光脉 冲产生技 术。 4 1 空间光孤子技术 光折变效应即光折射率变化效应, 是指电光材料 在光辐射下 , 其折射率随光强的空间分布而变化。 当一束光在光折变材料中传播时, 若其衍射作用 被介质的非线性折射率改变所引起的限制作用所平 衡, 就会因自陷作用而形成光折变空间光孤子。光折 变空间孤子的存在是由 Segev 、 B. Crosignani 及其合作 者于 1992 年预言的。 1993 年 Duree 等人首次在掺杂铌酸锶钡 ( SBN) 晶 体中观察到了光折变空间光孤子。它是一种准稳态 的( 或瞬态 ) 空间光孤子, 在微瓦的入射功率下即可产 生, 但要求有外加电场且只存在于外加电场被材料内 部空间电荷场缓慢地屏蔽掉的那段时间之内 , 随后稳 态消失。 1994 年 , Iturbe Castillo 等报道了在加有外加电场 的光折变介质中的稳态自聚焦效应。随后人们证实 了第二种光折变空间光孤子 屏蔽型空间光孤子 的存在。它是一种稳态空间光孤子。当一束激光纵 向射入加有横向电场的光折变材料时, 在光场的作用 下产生的光生载流子经迁移在材料内部形成很强的 电场。由于光照区的空间电荷场要弱于暗区的空间 电荷场, 通过线性电光效应, 材料的折射率发生变化, 如果折射率 n< 0, 暗区的负折射率大的变化将产生 一个 梯度波导 , 使光束自陷形成空间光孤子。 随后人们又在实验中发现了光伏空间光孤子 , 它 依赖于块状光折变材料的光生伏打效应产生空间电 荷场, 而不需要外加电场。最近人们通过实验证明, 在外加电场的光伏光折变材料中同样存在着明、 暗稳 态空间光孤子波 , 称之为屏蔽光伏孤子。它源于对外
3
3 1
光孤子通信系统基础构架的最新研究进展
光孤子激光器的发展 光孤子技术要应用于实际通信系统中首先取决
于孤子激光器的发展。目前, 光孤子通信的光源大部 分为分布反馈激光器 , 可直接产生具有双曲正割形式 的基阶光孤子, 但由于产生的超短光脉冲具有频率啁 啾, 虽然进行了消啁啾处理 , 仍然不能产生理想的基 阶光孤子。近几年, 国内外都在积极研制一种新型的 光纤孤子激光器 , 并已取得了卓有成效的研究成果。 如 1993 年美国贝尔实验室研制的锁模掺铒光纤环形 孤子激光器 ( ML ED FRL) , 发出的孤子脉冲的脉宽为 18ps; 1995 年日本 NTT 实验室研制 的 ML ED FRL 孤 子脉宽为 10ps, 并且已成功地用于孤子环路传输实验 及现场传输试验 ; 华中理工大学正在研究一种被动锁 模掺铒光纤激光器, 它是采用非线性放大复合环形镜 ( NACLM) 构成的, 结合谐频锁模, 有可能获得重复频 率很高的被动锁模脉冲输出。光纤孤子激光器的研 制成功为实现全光纤孤子通信系统奠定了基础。 3 2 掺铒光纤放大器 ( EDFA) 的发展 目前主要是采用集总式 EDFA 来实现光孤子的
子通信系统的理想传输方案 , 但只能传输 脉宽较宽 ( 大于 15ps) 的孤子脉冲 , 且放大器的间距比较短 ( 30 ~ 60km) 。动态孤子传输方案即对孤子进行预加重, 可增大放大器间距至 60~ 80km, 但导致系统稳定性 差, 必须引入附加控制机制。 近年来 , 为了克服孤子间相互作用引起的速率受 限, 人们又提出了新型的编码方法, 如主要避免线路 上出现 11 和 101 码的 RLL( run length limited) 编码。
2
光孤子通信研究发展历程
光孤子通信研究大致可以分为以下 3 个阶段。 第一阶段 ( 1973 年 ~ 1983 年 ) , 提出和演示了光
孤子的传输, 主要成就是研制成功了色心晶体孤子激 光器和色散位移光纤。 第二阶段 ( 1984 年~ 1993 年 ) , 主要研究成果是: 提出 了平均孤 子理论 , 发现了 G H ( Gordon Haus) 极 限; 研制成功了掺铒光纤放大器 ( EDFA) 、 导频滤波器 和滑频滤波器, 为光孤子通信的实用化铺平了道路。 1994 年开始 进入第三阶段 , 这是光孤 子通信走 向实用化的阶段 , 主要解决光孤子通信所用元器件的 实际问题 ( 例如可靠性、 环境适 应能力、 成 本和价格
在光纤中传输时发生的非线性效应 , 它又可以分为基 于被压缩脉冲本身的自相位调制效应的脉冲压缩技 术和基于被压缩脉冲共同传输的另一强脉冲的交叉 相位调制效应的脉冲压缩技术。这两类方法虽然可 以压缩脉冲 , 但压缩后的脉冲带有严重的非线性频率 啁啾 , 很难消除。近期 , 有人提出了一种新的脉冲压 缩方法 在单模光纤负色散区利用喇曼放大与脉 冲压缩的共同作用由弱脉冲产生超短光孤子。该方 法是让波长位于光纤负色散区的弱脉冲和波长位于 光纤正常色散区的强泵浦脉冲在色散位移光纤中同 时传输 , 在适当选择光纤零色散点的条件下 , 弱脉冲 最终能演化成若干个比其初始宽度窄得多的高强度 基本孤子。经过大量数值计算 , 结果表明 , 由该方法 产生的基本孤子比初始泵浦脉冲和初始弱脉冲都窄 得多 , 峰值功率也比初始弱脉冲的峰值功率高得多, 且具有更高的脉冲重复率。但通过该方法获得的基 本孤子序列在时间上往往是不均匀的, 这可通过简单 的再定时手段加以解决。
y 李 影 女 , 1977 年生 , 在读硕士 02 01 28 收稿
60





2002 年第 5 期

放大。EDFA 具有高 的增益、 低的噪声系数、 高的输 出光功率、 低的非线性失真等优点。 EDFA 的采用使 系统的传输距离进一步延长 , 通信容量 ( 码速率与传 输距离的乘积 ) 可提高 100 倍以上。EDFA 的发展目 标可归纳为宽带化和大功率化。这两项已开始在系 统中进行实验, 但目前仍存在着增益波动问题。为使 增益平坦可采用增益均衡技术和光纤技术, 增益均衡 技术即利用损耗特性与放大器的增益波长特性相反 的增益均衡器来抵消增益不均匀性。现阶段主要使 用光纤光栅、 介质多层薄膜滤波器、 PLC( programmable logic controller) 作为均衡器。光纤技术即在进一步研 究掺铒光纤特性的基础上通过改变光纤材料来改善 EDFA 的特性。主要包括研制掺铒碲化物玻璃光纤; 采用多纤芯 EDFA; 在光纤中除掺铒外还掺铝来改变 玻璃组成成分。 3 3 传输技术的发展 EDFA 的引入不可避免地引起了 G H 效应 , 该效 应的存在对光孤子码速率和传输距离带来了很大限 制, 为了克服 G H 效应带来的这种限制 , 人们提出了 一种光孤子控制技术 , 即对光孤子进行时域和频域的 控制。 时域控 制即使用同步调制重新调整由于 EDFA 的放大自发射噪声 ( ASE) 引起抖动的孤子脉冲的位 置, 同时消除邻近孤子间相互作用力。该技术能从根 本上消除放大器自发辐射噪声 , 克服 G H 的限制, 增 大放大器的间距。 频域控制即在光纤 环路中安装具有大约 0. 3~ 0. 4nm 带宽的带通滤波器, 对频谱进行修正, 以便稳 定光孤子的能量。该技术同样能降低噪声能量和孤 子定时抖动, 且结构简单 , 是一种实用的控制技术。 1995 年人们又提出了一种新的光孤子控制技术 色散管理孤子技术。它将色散补偿与色散管理 技术融合在一起 , 整个系统由较大的负色散介质和正 色散介质交替连接构成, 虽然局部的色散值较大但整 个传输线上的平均色散值较小。色散管理孤子由于 有较高的入纤功率使得通信信噪比高于常规孤子 , 在 高速传输中还不受喇曼效应的影响 , 具有较强的稳定 性。而且色散管理孤子不仅能在光纤反常色散区传 输, 它还能在平均色散为零甚至为正的光纤中传输。 由于色散管理系统中局部大色散值要求入纤的孤子 有一定的预啁啾, 它将减 少邻近孤子之间 的相互作 用, 有利于实现光孤子长距离传输。 同时人们又提出了两种新的传输方案, 即平均孤 子传输方案和动态孤子传输方案。路径平均孤子理 论是由 Mollenauer 于 1991 年提出的 , 是超长距离光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