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文忠解读三字经第一集
三字经幼儿学跟读 三字经幼儿早教最新9篇

三字经幼儿学跟读三字经幼儿早教最新9篇字经幼儿学跟读三字经幼儿早教篇一经历了多少沧海桑田,经过了多少风风雨雨,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一直毅力于世界之巅,源远流长。
其中以少儿启蒙读物《三字经》为代表的作品最为典型。
这本书最大的特点就是三字一句、含义简单易懂、读起来朗朗上口,但至今为止还未探索出这本书的作者,即使如此,有些人们也把它谱成曲,让优美的旋律净化心灵,升华个人思想,让你在体味韵律的同时,获得并体察到了人生存在的意义以及人的内心世界。
人之初,性本善。
这两句放在《三字经》的开头,一语双关,既从人的本性开始写起,结构明确,也阐述了人的本性,即人出生的时候,天性本来是善良的,通过钱文忠教授介绍:最初提出这一观点的人是儒家思想创建者孟子。
在孟子的言论中,重点以“仁”为主,我同意这种看法,因为这种观点可以使很多人避免“雾里看花”,从而走上不归之路,人性本善,是人类内心世界真是的写照。
性相近,习相远。
人的本性差距不大,但是由于受到后天外来环境的熏染,差距越来越大。
可见在古代,就有人对“后天环境”做出了评价,认为导致人性不同的根本原因是受到外来因素的影响,这句“古训”一直沿用至今。
在这个繁华都市,形形色色的事物,在给人们增添乐趣的同时,也在无形中改变了人们的天性,沉溺于其中,从而便有了教育。
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
“如果不去接受教育,善良的本性就会受到变迁,而学习的根本办法,就是专一”。
这是钱文忠教授对这句话的理解,我对这句话,情有独钟,因为人性格的养成是要受到后天教育的影响,对于18岁以下未成年人,他们没有辨别是非的能力,很容易受到不良因素的影响,上网、打游戏、逃学、说脏话,这些现象在中学生中已经是很普遍了,而教育就是挖掘他们本性的善良,让他们有一个健康向上的人生态度,这才是社会发展的要求。
对于学习,最重要的条件就是专一。
所谓“一心不能二用”。
古时,有“江南才子”之称的唐伯虎。
幼时,也因“心不专”而受到老师的教诲,但最终当他悟出其中的道理时,技艺已经超过了他的老师。
三字经全文带拼音完整版----正确版

三字经全文带拼音完整版----正确版哎呀妈呀,今天小爷我要给大家讲讲《三字经》这个神奇的书。
这本书可是咱们中国的宝贝,里面有很多好玩儿的故事和道理呢!不过,小爷我可不是给你们讲故事的,我是来教你们怎么背诵《三字经》的。
别着急,听我慢慢说。
我们要明白《三字经》是什么。
它是一本古老的书籍,里面有很多简单的汉字和句子,但是却包含了很多深刻的道理。
这些道理都是咱们祖先们用智慧和经验总结出来的,所以我们要好好学习,不要辜负了他们的心血。
怎么才能学好《三字经》呢?其实很简单,就是多读、多背、多理解。
我们要把每个字都读准,发音要清晰。
我们要把每个句子都背熟,意思要理解。
我们要把里面的道理都弄明白,知道怎么运用到生活中去。
废话不多说,我们现在就开始学习吧!首先是第一部分:“人之初,性本善。
性相近,习相远。
”这句话的意思是:人在刚出生的时候,本性都是善良的。
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们的性格和习惯会变得越来越不同。
这句话告诉我们,要保持自己的善良本性,同时也要努力改变自己的坏习惯。
接下来是第二部分:“苟不教,性乃迁。
教之道,贵以专。
”这句话的意思是:如果不好好教育孩子,他们的本性就会变得不好。
而教育的方法呢,就是要专心致志地去做。
这句话告诉我们,作为父母或者老师,我们要用心去教育孩子,让他们成为有道德、有才华的人。
再来是第三部分:“昔孟母,择邻处。
子不学,断机杼。
”这句话的意思是:古代的孟母为了教育孩子,选择了一个好邻居。
如果孩子不好好学习,她就会剪断他的织布机。
这句话告诉我们,学习是非常重要的,而且要有好的环境和榜样来引导我们。
下面是第四部分:“窦燕山,有义方。
教五子,名俱扬。
”这句话的意思是:窦燕山是一个有道德的人,他教育了五个儿子,他们都成为了有名的人物。
这句话告诉我们,要有道德和品行,才能得到别人的尊重和认可。
还有第五部分:“养不教,父之过。
教不严,师之惰。
”这句话的意思是:如果父母不好好教育孩子,就是他们的过错;而如果老师不严格要求学生,就是他们的懒惰。
人之初《三字经》

人之初《三字经》人之初《三字经》阅读是一种主动的过程,是由阅读者根据不同的目的加以调节控制的,陶冶人们的情操,提升自我修养。
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人之初《三字经》,欢迎大家分享。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
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
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
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
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
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
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
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
首孝悌,次见闻,知某数,识某文。
一而十,十而百,百而千,千而万。
三才者,天地人,三光者,日月星。
三纲者,君臣义,父子亲,夫妇顺。
曰春夏,曰秋冬,此四时,运不穷。
曰南北,曰西东,此四方,应乎中。
曰水火,木金土,此五行,本乎数。
十干者,甲至癸。
十二支,子至亥。
曰黄道,日所躔。
曰赤道,当中权。
赤道下,温暖极。
我中华,在东北。
曰江河,曰淮济。
此四渎,水之纪。
曰岱华,嵩恒衡。
此五岳,山之名。
曰士农,曰工商。
此四民,国之良。
曰仁义,礼智信,此五常,不容紊。
地所生,有草木。
此植物,遍水陆。
有虫鱼,有鸟兽。
此动物,能飞走。
稻粱菽,麦黍稷。
此六谷,人所食。
马牛羊,鸡犬豕。
此六畜,人所饲。
曰喜怒,曰哀惧,爱恶欲,七情具。
青赤黄,及白黑,此五色,目所识。
酸苦甘,及辛咸,此五味,口所含。
膻焦香,及腥朽,此五臭,鼻所嗅。
匏土革,木石金,丝与竹,乃八音。
曰平上,曰去入,此四声,宜调协。
高曾祖,父而身,身而子,子而孙。
自子孙,至玄曾,乃九族,人之伦。
父子恩,夫妇从,兄则友,弟则恭;长幼序,友与朋,君则敬,臣则忠。
此十义,人所同,当顺叙,勿违背。
斩齐衰,大小幼。
至缌麻,五服终。
礼乐射,御书数,古六艺,今不具。
唯书学,人共遵,既识字,讲说文。
有古文,大小篆,隶草继,不可乱。
若广学,惧其繁,但略说,能知源。
凡训蒙,须讲究,详训诂,明句读。
为学者,必有初,小学终,至四书。
读《一间辽阔的教室》有感_读后感_模板

读《一间辽阔的教室》有感_读后感_模板读《一间辽阔的教室》有感五年级组南堡实验中学暑假里,我读了南师附中周春梅老师所著《一间辽阔的教室》一书。
这是周老师的一部教育随笔集,内容多是在教学中所引发的点滴思考以及对语文、对教育、对阅读的感悟。
周老师有着女性教师禀赋的细腻母爱,高屋建瓴的思考视角,宽广的阅读视野,以及一个教育者的灵敏之心。
她用深入浅出的文字,记录着每一次教育中的感悟,储存着学生带给她的温暖记忆。
周春梅老师善于反思。
美国学者波斯纳提出:”教师成长=教学经验+教学反思”,华东师范大学的叶澜教授也指出:”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反思则可能成为名师。
”这些话语都凸显出反思在教师专业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意义。
因为学校有一重大活动,校园里突然多了一棵大树。
周春梅老师关注到了这棵树给校园带来的变化,更关注到了学生对这棵树的态度。
她看到,很多孩子行走在校园里,根本就不没关心这棵树为什么来到这里,对他们来说,生活和学习的背景是一棵树还是一栋楼并没有什么影响,四季的更替,只意味着衣服的增减;淅沥雨声,只提醒他们带上一把伞。
他们的生活里充满了”速成”,甚至他们自己也是这样”速成”的。
他们对凭空出现或消失的一切安之若素,何况只是一棵树?可是,这是教育应该做的事情吗?我们是如何让一个充满好奇的天真儿童,变成了”闭目塞听”的”塑料儿童”?如何把辽阔天地压缩成了纸上苍白而扁平的世界?在课堂上,有很多看上去习以为常的细节,也常引起周老师的深思。
比如说,学生在完成一项学习任务时,教师就是总是过度中途干预,一会儿提醒学生要关注这个、一会儿提醒学生不要忘记了那个;在阅读一篇文章时,教师总是过度解读,说了很多不该说的话。
结果不仅没有缩短学生与作品之间的距离,反而让学生产生逆反,拉大了两者的距离。
上了一节课,快要结束的时候,教师一个惯常的做法,是要求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总结。
原本很活跃、话语很多的学生,一听到要总结,一下子就没有话要说了。
三字经钱文忠解读三字经第一讲人之初

---真理惟一可靠的标准就是永远自相符合钱文忠解读《三字经》第一讲人之初,性本善第一讲人之初,性本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初:初生,刚开始有生命。
苟:假如。
性:天性。
教:训导、教诲。
本:来、原来。
迁:转变、变化。
性:性情。
道:此处指方法。
习:习染,长在某种环境下养成的贵:注重、重视。
特性。
专:专一节:人之初,性本一本古代的儿童启蒙读物,一本传统的儿童识字课本,为什么会被大尊称为每到开学的时候,我们都会看见很多可爱的孩子,背着一个很大的沉甸甸的书包,里边装满了各种各样的课本,课本分门别类,语文、数学、外语,印制精美,由国家教育部门统一编早在秦汉时期就有大量这样的教科书,比如说《仓到了中国宋朝以后,突然出现了一部《三字经》,来历不明,我们连它的作者是谁都不知道。
而这部《三字经》,从宋朝开始,一直流传到今天。
这部书从内容到形式,都有自己的特点。
从形式上看,三个字一句,朗朗上口,非常易于记诵,在古代是可以吟唱的。
在今天好多地区,比如客家人,我们知道他们主要居住在广东梅州,或者福建一带,他们对《三字经》还是可以像歌谣一样唱的。
从内容来看,它用最简单的语句,最凝练的方式,把---真理惟一可靠的标准就是永远自相符合中国漫长的传统社会所集聚下来的最重要的道德、知识,汇聚在里边。
也因为如此,《三字经》一直流传不绝。
在中国宋朝以后流行的这种传统的蒙书,主要是我们通常所三,即《三字经》、《百家姓》、《字文》,这些都是孩子的启蒙读物。
大家一听三,马上会有一感觉,为什么只有《三字为什么《百家姓》不叫《百家姓经为什么《千字文》不叫《千字经》这就彰显了《三字经》的重要性节:人之初,性本在传统文化中,把一部,这是一种至高无上的地位和荣誉古往今来在漫长的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无数的中华儿童就是《三字经启蒙,开始了他们的求学生涯,而更多的人,也许未必识字,也许没有机接受教育,但是他们从小也听诵《三字经》,对《三字经》耳濡却不一定染,也从中汲取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融合《三字经》优秀传统文化,有效开展家庭教育

融合《三字经》优秀传统文化,有效开展家庭教育发布时间:2023-02-17T06:07:06.281Z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2年19期9月作者:蔡玉影[导读] 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是影响孩子成长的两大重要因素。
为了发挥良好的家校协同育人功效,学校蔡玉影佛山市顺德区陈村镇潭村小学 528313摘要: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是影响孩子成长的两大重要因素。
为了发挥良好的家校协同育人功效,学校紧密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时代要求,秉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原则,选取《三字经》中适合家庭教育和学生成长的优秀内容,不断挖掘《三字经》中蕴含的丰富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归纳整理,开发形成校本化家庭教育资源,作为家庭教育的载体,融入具体的家校协同育人工作中。
关键词:《三字经》优秀传统文化家庭教育家校协同一、《三字经》优秀传统文化对现代家庭教育的重要价值(一)重视家庭教育是时代发展的号召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无论时代发生怎样的变化,我们始终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家教和家风,必须紧紧结合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扬光大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促进家庭和睦。
(二)《三字经》优秀传统文化焕发的家庭教育价值在倡导家庭文明建设、注重家庭家教家风的时代背景下,把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家庭教育有机结合是一项崭新且意义重大的课题。
《三字经》作为蒙学教材,适合小学生阅读,其中蕴含许多深刻的道德思想:孝悌为本、诚实守信、勤学敏思、文明守礼等,深入挖掘分析可发现其对于家庭教育具有十分可贵的利用价值。
首先,《三字经》开篇就是“人之初,性本善”,将“性善论”主张作为整书的立论基础,将“善”作为道德教育的核心内容,体现了完整的道德体系。
其次,书中选取了许多具有代表性的践行了的善行的人和事来引导人们“向上、向善”。
最后,《三字经》提出要格外关注家庭教育环境等教育方式,对当今的家庭教育仍有非常重要的借鉴意义和启发作用。
钱文忠解读三字经1

三一文库()〔钱文忠解读三字经1〕*篇一:钱文忠:解读《三字经》(第5集)文本解读《三字经》(五)一而十,十而百,百而千,千而万,三才者,天地人,三光者,日月星,三纲者,君臣义,父子亲,夫妇顺。
在前几期的节目当中,钱文忠教授为我们揭示了《三字经》中关于学习和教育的重要性的论述,和我们一起重温了古代日常礼仪规范和一连串生动的故事,通过这些明白如话的叙述和通俗易懂的故事,我们发现《三字经》的以上部分强调的只是有关品德教育和学习目的的概括介绍,那么作为古代的启蒙读物,《三字经》接下来要教给孩子们哪些具体的知识呢,也就是说传统的中国人最该掌握的学问是什么呢?在不分学科和课程的古代,《三字经》是如何把语文、数学、自然、历史这几类知识巧妙结合在一起的,而看似简单的数字背后还蕴含着什么样的传统思想?请听复旦大学钱文忠副教授解读《三字经》第五集。
按照《三字经》,传统中国人首先应该掌握哪些知识呢?“一而十,十而百,百而千,千而万”,数数,先得把数给数明白了,你数不明白数你折腾什么呀,所以《三字经》并不像大家想的好像中国是个人文大国,一开始就应该学点古字,没那个,一开始先给我数数,“一而十,十而百,百而千,千而万”把这些字先给数明白了,这里边难道还有什么大道理可讲吗?就为什么《三字经》开始教大家数数呢?这不是应该的吗?是应该的,但是里面还有道理,什么道理呢?数学的教育本来就是传统中国启蒙教育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传统的中国人从来就没有忽视过数学的教育,还有接着我们要看到,自然知识方面的教育,从来就没有忽视过,按照古代的规矩,贵族子弟六岁入学,这是有规矩的在古代,只要是贵族子弟,六岁必须入学,一入学首先就要学的数学和方位,一二三四五六七这样的数字,第二东南西北中这样的方位,这是必须要学的,到了八岁,传统中国就必须掌握四则运算,跟今天比也不算太晚,今天孩子八岁,也就是小学的二年级三年级,就必须学四则运算,而周秦时代、秦朝以前,中国古代的学校教育有六艺之说,也就是六门功课,分六门功课要教的,哪六门呢?“礼乐射御书数”——六艺。
解读三字经(共42讲 )复旦大学教授钱文忠主讲

解读三字经(共42讲)复旦大学教授钱文忠主讲
第1讲为何要讲《三字经》第2讲解读三字经1第3讲解读三字经2第4讲解读三字经3第5讲解读三字经4第6讲解读三字经5第7讲解读三字经6第8讲解读三字经7第9讲解读三字经8第10讲解读三字经9第11讲解读三字经10第12讲解读三字经11第13讲解读三字经12第14讲解读三字经13第15讲解读三字经14第16讲解读三字经15第17讲解读三字经16第18讲解读三字经17第19讲解读三字经18第20讲解读三字经19第21讲解读三字经20第22讲解读三字经21第23讲解读三字经22第24讲解读三字经23第25讲解读三字经24第26讲解读三字经25第27讲解读三字经26第28讲解读三字经27第29讲解读三字经28第30讲解读三字经29第31讲解读三字经30第32讲解读三字经31第33讲解读三字经32第34讲解读三字经33第35讲解读三字经34第36讲解读三字经35第37讲解读三字经36第38讲解读三字经37第39讲解读三字经38第40讲解读三字经39第41讲解读三字经40第42讲解读三字经4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钱文忠解读三字经第一集【画外音】《三字经》是我国古代的儿童识字课本,是中国传统的儿童启蒙读物,成书大约在九百多年前的宋朝。
《三字经》一经问世,即广为流传,实际上成为全国通用的儿童教材,而在和《百家姓》、《千字文》合称的“三百千”中,只有《三字经》被尊称为“经”。
为什么这样一本小书被历代人们奉为经典?钱文忠教授又会以什么样的方式来解读这部传统启蒙经典?在看似简单易懂的字句背后,都包含着什么样的深意?而对于今天的人们,《三字经》还有着什么样的启发意义呢?请听复旦大学钱文忠教授解读《三字经》系列第一集。
【正文】今天每到开学的时候,我们都会看见就很多可爱的孩子,背着一个很大的书包,里边装满了各种各样的课本,沉甸甸的一个书包。
这个课本分门别类,语文、数学、外语,印刷精良,由国家教育部门统一编纂,统一发放,这是现代的孩子。
那么我们不禁要问,在传统的中国,孩子们用什么东西来作教科书呢?用什么样的教科书来启蒙呢?毫无疑问当然是有的。
只不过当时没有一种政府统一安排的教科书。
启蒙的,没有。
而到了中国宋朝以后,突然出现了一部《三字经》,来历不明。
[字幕:《三字经》——宋朝启蒙读物。
]【正文】为什么说它来历不明呢?我们连它的作者是谁都不怎么知道。
而这部书《三字经》从宋朝开始一直到今天,流传不绝。
这部书有什么特点呢?从内容到形式它都有自己的特点:从形式上看,《三字经》嘛,三个字一句,三个字一句,琅琅上口,非常容易记诵,在古代是可以唱的。
在中国宋朝以后流行的像这种传统的启蒙书里边,我们一般知道叫“三百千”,《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
[字幕:《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统称“三百千”。
]【正文】这都是孩子启蒙读物。
那这里边,大家一听这个排列,“三百千”,马上会有一个感觉,为什么这个三字称经呢?为什么《百家姓》不叫《百家姓经》呢?为什么《千字文》不叫《千字经》呢?那就彰显了《三字经》的重要性。
在我们传统文化当中,把一部书称为经,那这是一种至高无上的一种地位和荣誉。
《三字经》就是这么重要的一部传统的启蒙经典。
也许大家会说,既然是给儿童看的书,那它一定很简单了,有什么值得讲的呢?错了,这个看法。
《三字经》的确非常简明扼要,但是也正因为它简明扼要,它以最简洁明快的方式凝聚了最深厚的文化传统。
所以我们必须用心去阅读,用心去体会,我们才能真正理解《三字经》所要传达给我们的一种文化信息;我们才能理解《三字经》为什么能够流传到今天;我们才能够理解《三字经》对于今天我们这些中国人来讲,特别是今天我们这些还在学习过程当中的孩子们来讲,有什么不可替代的意义。
那么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三字经》。
【画外音】为什么一本儿童启蒙读物,一个儿童识字课本被大家尊称为《三字经》?在看似简单易懂的文字背后都包含着什么样的深意?而钱文忠教授又会对传统经典《三字经》做出什么样的解读呢?[字幕:人之初,性本善。
性相近,习相远。
]【正文】人之初,人出生的时候;性本善,天性本来就是善良的。
就在这么冒死简单的六个字背后,就有非常丰富的和深厚的文化内涵。
它讲的是一个人性论的问题,也就是说,人性究竟是什么样的?人的本性究竟是善良的还是恶的?古今中外所有的文化传统都绕不开人性论的问题。
因为无论如何我们必须首先认识我们自己,认识人。
在中国传统当中,关于人性论的讨论非常地丰富多彩。
在先秦的时候,就儒家传统当中就有三派说法:一派,孔子的说法,([字幕:孔子])我们后面还会讲到。
儒家的创始人孔子的说法是什么呢?就是接着《三字经》的后六个字:性相近,习相远。
什么意思呢?孔子认为人的本性差距并不太大,由于后天的熏染,环境的影响,会变得差别越来越大。
本性相距并不远,这时孔子的说法。
换句话说,孔子并没有告诉我们人性是善的还是恶的。
孔子置而不论,留个悬念。
荀子,[字幕:荀子]也是儒家非常重要的一个思想家。
荀子甚至和法家有好多关系。
荀子的看法是什么呢?人之初,性本恶。
人的天性本来是恶的。
这是荀子的看法。
这个看法比较容易得到我们的理解。
这不难啊!因为我们看一个小孩子生下来,呱呱落地,他饿了他要吃奶,他会管母亲很劳累吗?他会管母亲有没有奶汁吗?他会考虑母亲是不是在生病吗?不会的,他非要吃奶。
而如果有几个孩子的话,可能几个孩子争先恐后地要求吃奶,那人的本性从这个角度来看谈不上善良,对吧?那么,人之初,性本善究竟是谁的思想呢?是孟子一派的思想,亚圣孟子。
[字幕:孟子。
]孟子这一派的思想家,儒家的思想家是认为人之初,性本善的。
大家不要小看,关于人性善恶的这种分野,实际上中西文化就在这里开始了不同的发展轨道。
我们用最简单的方法来说明这个问题:在西方的文化传统当中,它认为每个人都是有罪的,人都有原罪,只有上帝是无罪的。
那也就是说,人之初,性本恶。
正因为每个人都是有罪的,所以我谁都不能相信,我不能相信你,我不能把,从管理上,社会管理运作上来讲,我不能把所有的权力交给某几个人,我不放心,因为谁都是有毛病的。
那么怎么办呢?我把管理的权力,运作的权力予以分散,相互监督,彼此独立。
我创设出一套严格的制度来限制你。
西方的文化传统就这样发展下来。
而中国的文化传统的主流就是接着《三字经》开始的六个字,也就是说接着孟子的思想走了下来。
人之初,性本善。
我们相信每个人天性是善良的,每个人都有觉悟,所谓满街都是圣人,人人皆可为尧舜,那还需要制度吗?每个人都是自觉的嘛。
每个人都知道不要横穿马路啊,不要在红灯的时候横穿马路啊,每个人都应该知道不要随地吐痰,每个人都应该知道不要去损害别人的利益啊,那主要应该是教育他,去引导他,去培养他,而不是用制度去规范他。
所以千万不要小看这六个字,这六个字里边的精义非常非常深。
【画外音】即使在中国儒家学派的内部,对于人性是善是恶的看法也并不统一,就有性善,性恶,有善有恶三种说法,而争论也从来没有停止过。
这充分说明了人性问题的复杂。
孟子以充分的理由来证明他的性善论观点。
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四心说”。
那么钱文忠教授对于“性本善”又是怎么看的呢?【正文】孟子何以断定“人之初,性本善”呢?孟子这么说有什么理由呢?作为一个大思想家,孟子当然不会信口胡说。
他认为“人之初,性本善”自然有他的道理。
在《孟子》当中,他说人要有四心: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
[字幕: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孟子•公孙丑上》]【正文】孟子就认为,人必须有这四种心。
恻隐之心,一种同情心;羞恶之心,一种觉得不好意思,害羞,觉得一种很自省的一种心;辞让之心,应该让,彼此谦让,彼此谦退;有是非之心。
他认为,人必须有这四种心。
没有这四个心,那就称不上是人了。
这是孟子的看法。
比如讲无羞恶之心,非人也,这个我们比较好理解,人都有一种害羞之心,比如我曾经举过一个例子,比如讲我们都记得美国有一个非常著名的影星玛丽莲梦露有一张照片,这张照片传遍了世界。
她正好穿着裙子在路上走,经过一个地下的出风口,地下的出风口突然上来一股很大的气浪,把梦露的裙子给吹起来,梦露一个动作是赶紧捂着这个裙角。
[字幕:玛丽莲梦露照片]这是什么?羞恶之心。
她觉得害羞,哎哟,赶快把裙角给捂住。
羞恶之心世人皆有。
我们在历史上可以举出好多例子来证明人性的问题很复杂。
我给大家讲一个故事,曹操,大家都知道,曹操有四个儿子,当然历史学家好多人认为曹操恐怕不一定有四个儿子,但是历来的传统说法都说曹操有四个儿子:曹植,[字幕:曹操:曹植]曹植才华横溢,文采斐然,为人忠厚,非常温良。
曹植的才华高到什么地步呢?在曹植以后的几百年有一个同样是大才子的人谢灵运,[字幕:谢灵运,时代:南朝•宋。
籍贯浙江上虞。
]谢灵运讲,如果天下的诗才,天下的写诗的才华有一石(shí)的话,一石(dàn),这两个字音都可以念,有这么多分量的话,曹植一个人占了八斗,这就是“才高八斗”这个成语的来历。
[字幕:才高八斗]剩下的两斗是谁的呢?谢灵运也不客气,我,一斗半,那么还有半斗谁的呢?全中国的人,别的人来分。
但是谢灵运那么高傲的人,有才华的人都心甘情愿地认为曹植一个人占八斗。
而曹植的天性,他觉得这个名位,自己能不能接他父亲曹操的班是天定的,他不费尽心机去争。
好,曹丕,[字幕:曹操:曹丕、曹植]曹丕这个人跟曹植是兄弟啊,都是曹操的儿子啊,可这两个亲兄弟这个人性,本性相差可就太远了。
曹丕也有文采,曹丕也有诗歌流传下来,但是跟曹植比恐怕差得太远了。
他只能跟那一群人去分那个半斗,他那个兄弟一个人占掉八斗,他只能去分那半斗。
但是他同时呢,也好舞枪弄棒。
曹丕啊,非常擅长剑术。
在中国武术史上,曹丕是有一席地位的。
同时这个人占有欲非常强,比如攻下邺城的时候,曹军攻下邺城的时候,曹丕冲进去先干什么呢?他不是指挥将领,不是去安抚民众,也不是先去库房里看看有什么战利品,他没有。
他先冲到袁熙的家里,把袁熙的太太甄氏抢过来做老婆,因为甄氏很漂亮。
他占有欲极强,这是曹丕。
至于他后来怎么继承了曹操的位子,大家都知道,他跟曹植不相往来,亲兄弟哦!【画外音】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相传这是由才高八斗的曹植所做的《七步诗》,是对于急于迫害自己的兄长曹丕的质问,也是他们之间真实关系的写照。
为什么亲兄弟都会有这么大的差距?他们的另外两个兄弟又是什么样的人呢?【正文】曹操还有一个儿子叫曹彰,外号黄须儿,就他这个头发胡子可能都是黄的,非常彪悍。
[字幕:曹操:曹丕、曹植、曹彰]这个人在史籍上没有留下过他好写诗的记录,只留下过他力大无穷,武艺精湛。
他射箭百步穿杨,能够射中百米以外的一根头发丝,而力气大到什么地步呢?他有一次,这个曹彰很有意思,有一次不知道为什么跟老虎去打起来了。
他跟老虎打架,他把老虎的尾巴缠在自己的胳膊上,这个老虎就动不了了。
老虎没他的劲大。
他把老虎扽住了。
那么又有一次呢,据说这曹彰呢,去找一个象打架,他估跟人打实在不过瘾,都不过瘾,他过去把象给摁在地上,那象也动不了了。
所以曹操在战争当中,比如他见到马超那个时侯,纵横驰骋,所向披靡的时候,曹操就哀叹:咳,假如我这个儿子曹彰在此,有你马超什么事?可见,曹彰的性格就是勇武彪悍,傻不楞登,他没什么心机。
曹操还一个儿子曹冲,[字幕:曹操:曹丕、曹植、曹彰、曹冲]这是中国著名的神童啊。
曹冲称象是个很有名的故事。
[字幕:曹冲称象]史籍上记载,说当时孙权为了讨好曹操,就送了一头象给曹操,大象。
那么当时的中原地带象很少,看到这么一庞然大物,曹操就带着手下的君臣将领都琢磨说,这个象有多重?那怎么称?哪儿去找那么大的秤啊?没有。
大家都你一言我一语,这象有多重。
曹冲那时候还不到十岁,就在旁边说,哎,这有什么难的!来来,开条船过来,撑条船过来,把这个象搁到船上,那么船不就沉下去了吗?我在船边划一道线,再把这个象给牵出来,接下来我就有办法知道这个象有多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