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读书心得3000字

合集下载

2024年经典书籍的读书心得

2024年经典书籍的读书心得

2024年经典书籍的读书心得《1984》(乔治·奥威尔)《1984》是乔治·奥威尔的经典之作,出版于1949年,描述了一个被政府完全控制的未来世界。

政府通过各种手段来控制人民的思想和行为,包括广播、监视和谎言等。

这个世界里,个人的自由与隐私完全被剥夺,人们被洗脑成为政府忠诚的奴隶。

在读这本书时,我被书中刻画的那种恐怖和绝望所震撼。

政府对人民的极端控制理所当然地损害了每个人的尊严和基本权利。

他们不得不遵守政府制定的一切规定,甚至在思想上都不能有自己的独立和创新。

这种无私的控制让我感到非常不公平和不人道。

通过书中的描述,我看到了人性的弱点和权力对人们的腐蚀。

政府通过操控信息和制造谎言来控制人们的思想,使他们成为政府的工具。

我们身处的现实世界也存在类似的问题,虽然没有到达《1984》中那种程度,但也有很多利益集团以不同的方式操纵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

这本书让我更加警觉,对于信息需要有更加深入的思考和辨别。

除了对社会问题的思考,这本书还提供了一种对抗和抵抗的思路。

在书中,主人公温斯顿因为思想上叛逆而被政府抓捕,然而他并没有完全丧失希望和反抗的信念,他试图和其他人一起组织起来反抗政府的统治。

这种顽强的反抗和追求自由的精神给了我很大的启示。

即使在极度压迫的环境中,我们也可以通过团结和努力来寻求改变和自由。

总的来说,我认为《1984》是一本非常有价值的书籍。

它通过极端的情境和对人性的深刻揭示,引发了我对社会和个人自由的思考。

它提醒我们警惕权力对个人和社会的控制,并鼓励我们坚持追求真相和自由,以及对抗不公正和压迫的勇气。

这本书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让我深深地思考并敢于质疑现实的局限与不公。

1984读后感

1984读后感

《1984》读后感乔治·奥威尔的《1984》是一部震撼人心的反乌托邦小说,首次出版于1949年,却以其对极权主义的深刻揭示和对人性的深刻剖析,至今仍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

这部小说构建了一个名为“大洋国”的极权主义国家,通过无处不在的监视、思想控制和语言改革等手段,将人民牢牢控制在统治者的手中。

在这个世界里,自由、隐私和人性被彻底剥夺,人们生活在恐惧和绝望之中。

故事的主人公温斯顿·史密斯是一名真理部的外围党员,他的工作是篡改历史记录,以符合党的宣传需要。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温斯顿逐渐对这个极权主义社会产生了怀疑和反抗。

他开始秘密写下自己的思想,并与另一位外围党员裘莉亚发展了一段地下恋情。

然而,这段恋情和温斯顿的反抗行为很快就被思想警察发现并逮捕。

在经历了残酷的审讯和折磨后,温斯顿被迫承认自己的罪行,并接受了党的思想改造,最终成为了“思想纯洁者”。

读完《1984》,我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

这部小说以其深刻的主题、紧凑的情节和生动的描绘,让我对极权主义的危害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在这个虚构的世界里,大洋国通过无处不在的监视和监听,将人民的一举一动都掌握在手中。

思想警察随时都可能出现在你的身边,将你逮捕并送上审判台。

这种无处不在的恐惧和压迫,让人民生活在一种极度压抑和绝望的状态中。

然而,更令我感到震撼的是大洋国对语言和思想的严格控制。

为了维护统治者的权威和利益,大洋国创造了一种名为“新话”的语言,通过限制词汇和改变语法结构,使人们只能进行有限和符合政府意愿的思考。

这种对语言的控制和变形,不仅剥夺了人们的表达能力,更在潜移默化中改变了他们的思维方式。

在这种语言环境下,人们逐渐失去了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成为了统治者手中的傀儡。

温斯顿和裘莉亚的爱情故事是小说中的一条重要线索。

他们勇敢地追求自由和爱情,试图挣脱极权主义的束缚。

然而,他们的反抗最终却以失败告终。

在审讯中,温斯顿经历了无数酷刑,他的肉体和精神都遭受了巨大的折磨。

1984读后感3000字

1984读后感3000字

1984读后感3000字《1984》是英国作家乔治·奥威尔的一部著名小说,这部小说以其深刻的思想和对未来社会的描绘而著称。

小说中描述了一个被极权主义统治的世界,人们失去了自由和隐私,生活在恐惧和压迫之中。

读完这部小说,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作者对权力和自由的警示,也对未来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思考。

小说的故事发生在一个虚构的未来世界,主人公温斯顿生活在一个被“老大哥”统治的社会中。

在这个社会里,人们没有隐私,他们的一举一动都受到监视和控制。

思想犯罪被严格惩罚,言论自由被严格限制,人们生活在恐惧和压迫之下。

温斯顿作为一个反抗者,试图寻找自由和真相,最终却被这个极权主义社会所吞噬。

整个故事情节紧凑,扣人心弦,让人不禁为主人公的命运揪心。

通过这部小说,奥威尔向读者展示了一个被极权主义统治的社会的种种丑恶。

在这个社会中,人们失去了自由和尊严,他们的思想和行为都受到严格的控制。

这种社会对个人的剥夺和对人性的扭曲,让人感到心寒。

同时,小说中对权力和真相的探讨也让人深思。

在这个社会中,权力成为了一切,真相被操纵和篡改,人们失去了对世界的认知和判断能力。

这种对权力和真相的控制,让人对未来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忧虑。

通过对《1984》的阅读,我不禁思考起了当代社会的种种问题。

在当今世界,信息技术的发展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的便利,但同时也带来了隐私泄露和信息操纵的问题。

人们的思想和行为被不断地监视和操控,个人的隐私和自由受到了严重的侵犯。

在这样的社会中,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受到了严格的限制,言论自由受到了严重的打压。

这种社会对个人的剥夺和对人性的扭曲,让人感到不安和担忧。

同时,小说中对权力和真相的探讨也让我深思。

在当代社会,权力成为了一切,真相被操纵和篡改,人们失去了对世界的认知和判断能力。

这种对权力和真相的控制,让人对未来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忧虑。

在这样的社会中,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受到了严格的限制,言论自由受到了严重的打压。

《1984》自己的感悟

《1984》自己的感悟

《1984》自己的感悟《读〈1984〉有感》读《1984》就像走进了一个冰冷又压抑的迷宫,那里面的世界让人心惊肉跳。

温斯顿生活的那个大洋国啊,到处都是电幕在监视着人们的一举一动。

这电幕就像是一双双没有感情的眼睛,死死地盯着你,不管你是在吃饭、睡觉还是在偷偷地思考自己的小秘密。

你说,这像不像我们有时候会感觉到的那种无形的压力呢?比如说,在一个很传统很保守的大家庭里,长辈们的眼光似乎一直在你身上,你做任何一点不合规矩的事就好像要被立刻揪出来。

在大洋国里,人们连表情都得管理好,不然就可能被思想警察盯上。

这多可怕呀,一个人的思想都不能自由,那还能算真正的活着吗?温斯顿的工作是在真理部篡改历史。

嘿,篡改历史呢,这就好比是在一张漂亮的画上乱涂乱画,把原本美好的东西变得面目全非。

可在那个世界里,这是正常的工作。

今天说这个国家和那个国家是盟友,明天就可能把这一段改成是敌人,大家还得相信。

这就像你周围有个人,天天给你灌输错误的信息,还让你觉得这就是对的。

这难道不可笑吗?可在大洋国里,没人敢笑,只能默默接受。

温斯顿和裘莉亚的爱情啊,那是黑暗中的一点烛光。

可这烛光在那个压抑的世界里是那么的脆弱。

他们只能偷偷摸摸地见面,在没有电幕监视的角落里分享一点温暖。

他们的爱情就像是在石缝里艰难生长的小草,周围都是坚硬的石块想要把它压垮。

在那个世界里,爱情是不被允许的,因为爱情会让人有自己的情感,会让人有反抗的想法。

这让我想起了那些在封建礼教下偷偷相爱的男女,他们的爱情也是受到重重阻碍。

不过在我们的世界里,爱情是美好的,是可以光明正大地去追求的。

老大哥的形象无处不在,他就像一个巨大的阴影笼罩着整个大洋国。

大家每天都要对着他的画像表忠心,就像一群木偶被无形的线牵着。

这让我想到了一些盲目跟风的现象。

有时候,一个新的潮流出来,很多人都不加思考地去追随,就像大洋国的民众对老大哥一样。

可是我们应该有自己的思考啊,不能像大洋国的人那样被洗脑。

《1984》读后感范文(通用5篇)

《1984》读后感范文(通用5篇)

《1984》读后感范文(通用5篇)《1984》读后感1读了乔治奥威尔的《1984》我才第一次知道“反乌托邦”小说。

乌托邦是人类思想意识中最美好的社会,人人平等、没有压迫、就像世外桃源。

而反乌托邦就是指充满丑恶与不幸之地。

这种社会表面上充满和平,但内在却充斥着无法控制的各种弊病,如阶级矛盾、资源紧缺、犯罪、迫迫害等,刻画出一个令人绝望的未来。

《1984》正是描绘了这么一个幻想的社会,作品刻画了人类在极权主义社会的生存状态,作者以先知般冷峻的笔调勾画出人类阴暗的未来,令读者心惊肉跳。

在这个人人被“老大哥”洗脑的社会里,亲人朋友之间互相揭发,甚至儿童都可以向组织告密自己的父亲所说的言论。

所有人性向往的美好都是罪恶,必定要被扼杀。

温斯顿和茱莉亚没有相遇之前,文章的色调是灰色阴暗潮湿的,而两人产生爱情之后,乌云背后仿佛透出一丝阳光。

在黄昏的小屋里,窗外夕阳的光芒投射在他们的身上,外面有一个洗衣妇人的歌声。

那样的时刻,那样的爱情,它真实地存在,不容抗拒,是极寒的世界里可怜的一点温情。

他们都知道这样的时光不会长久,但是从此复活的人性之光照亮在阴暗的头顶,这缕阳光一直支撑着温斯顿对茱莉亚的忠贞,被俘后严刑拷打都不出卖茱莉亚,直到他最恐惧的老鼠出现。

背叛了茱莉亚他就获得了自由。

自由即奴役。

奴役即自由。

老大哥完成了他的自圆其说,成功的又洗脑了一个人。

“战争即和平,自由即奴役,无知即力量。

”阅读时我一直在想,第二句话为什么不是“奴役即自由”。

后来明白,在那个时代,廉价的自由已然泛滥,奴役才是被摆上台面的民众所需,也是最终目的。

人民最终的麻木和奴性才是极权统治者最终想要得到的结果。

《1984》警醒我们,权利运用不当会导致可怕的结果。

《1984》读后感2《1984》这本书可以说是科幻小说类中的一朵奇葩,与其他大多数同类型的书不同,度过这本书之后,它给我的感受不是震撼,而是恐惧与悲伤。

作为一本想象未来的小说,作者乔治·奥威尔早在1948年就完成了它。

1984读书心得3000字

1984读书心得3000字

1984读书心得3000字1984读书心得3000字《1984》选择书本阅读是极其重要的。

好的书或文章应该重读又重读;平琮凡的一次快读便已足够~在摁研究院的一流学生~选读物形的时间往往要读书的时间多蛔~在此分享读书心得300部0字。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钰集整理的1984读书心得碴3000字~欢迎大家阅读Τ。

1984读书心得3尴000字篇11984措是一部英国作家乔治奥威尔耒的政治预言小说。

本书作于傻1945年。

主要描写了一窘种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下人琥民的生存状态和社会状态。

1984不止是一个年代鱿~而是一个的社会。

让人窒薄息~压抑的~无自由的甚至无思想的(尽管是宣传思想稼言论自由)的社会。

这个让我想起了独裁的纳粹~斯大绚林搞个人崇拜的苏联~文革、时的中国~以及红色的高棉镩~以及现今的朝鲜。

而作者那在1945年描写的景象就咐发生在了6~70年代的中褊国。

文中的描写群众没赈有了隐私~所有人都要接受凡一种叫电幕的东西的监视~に无论是影像还是声音甚至是逯表情心跳。

还有思想警察~楮一种控制人民思想的职业。

鱿这让我想道了红卫兵~1 / 16思想睾警察是发现人们思想反叛的糯工具~然后有些人就会被消鬣失。

红卫兵好像是用自己特楣有的批斗游街等手段~共同悦点就是没有所谓的人权~没耋有证据~有的只是对人民思彳想的禁锢。

任何人都不允许手有邪见异端~一旦发现对就会别思想警察逮捕。

文革时有禁书~有禁止的电影音乐Н~只有那几个枯燥的样板戏耶~歌曲也只是歌颂伟大的党。

一旦违反就会被扣上什么阽右派~走资派~叛徒什么的墚帽子。

书中的描写和文革惊?人的相似。

我想这不是巧合~而是独裁统治的通病~大嫉量的个人崇拜会让一个人走,上神坛~会失去自我~失去谎方向。

暑期读书笔记影厦视剧点评精选读书笔记影视祗剧点评书评舞台艺术点评读时后感WARISPEACE战争是和平FREEDO脓MISSLAVERY合自由是奴役IGNORAN蚣CEISSTRENGTH 耻无知是力量战争是和平葛文中设想是世界分为三个超蹲级强国,实际的情况是世界驽走向了两极化,以美国为首橼的北约和苏联为首的华约进鳢入长时间的敌对,世界走进翘冷战时代,两个超级大国进圻行了从经济,科技,军事个方面的较量.文中这三个超″级大国不时一国和另一国, 联手打第三国.但不是进行江疯2 / 16狂的世界性的大战而是进愚行局部战争.从中国的角度躅来看,刚建国是中国和苏联榉签署中苏互助协定等一些列觎条约,苏联为了拉拢中国成仰为他社会主义阵营中的伙伴膀向中国提供大量的金钱,技术,军事的支持.在一定程锎度上再亚太地区对美国进行候牵制.然而在苏联赫鲁晓夫甚上台后,中苏关系从同志加喧兄弟变成了敌人,并批判苏倔联为修正主义,中美并在7守0年代建立正式的外交关系馐,中美关系走进了蜜月期,犸对中国没有了技术封锁,并差进行军售.三个国家一直在?某个和某个联合对抗第三方 .自由是奴役文中瘐写道的社会通过各种手段对篾思想的禁锢,有思想警察之欤类的人物.还有某些奴役似它的规定.没有自由的国度里摄~群众都是奴役~群众制造生产力服务的都是上层党员蘑~有的人衣食丰富~大部分以人都挣扎在生死线。

《1984》读后感(三篇)

《1984》读后感(三篇)

《1984》读后感(三篇)第一篇这本书是乔治·奥威尔创作的一部重要的政治小说,描绘了一个极权主义社会的可怕景象。

通过主人公温斯顿的视角,我们看到了一个充斥着监控、思想控制和虚假宣传的世界。

这本书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作者通过独特的叙事手法,让我感受到了温斯顿内心的痛苦和反抗。

他对体制的怀疑和追求自由的渴望让我动容。

在这个充满恐惧和压迫的社会中,温斯顿的勇气和坚持让人敬佩。

同时,这本书也引发了我对现实社会的思考。

我开始反思现代社会中的权力集中和信息控制。

我们是否存在类似于《1984》中的问题?这本书激发了我对隐私和自由的珍视,也使我更加警觉地看待权力滥用的可能性。

总的来说,读完《1984》后,我深深地被温斯顿的故事所触动。

这是一本极具思想性和警示作用的书籍,它让我思考了个人权力与自由的关系,也让我更加珍惜自己所拥有的权益。

第二篇《1984》这本小说给了我强烈的震撼。

故事背景是一个完全被政府控制的社会,所有的行为和思想都受到监视和控制。

这种极权主义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压迫,令人窒息。

通过主人公温斯顿的眼睛,作者展示了这个还未发生的世界,令人恐惧而又警醒。

温斯顿作为一个思想叛逆者,试图寻找自由和真相。

他的勇气和坚持给了我很大的启发。

整个故事中有很多令人印象深刻的细节,比如思想罪、虚假历史、智能监视等。

这些细节让我对现代社会中的权力滥用和信息控制有了更加敏锐的认识。

这本书引发了我对自由和隐私的思考,使我更加珍惜自己的权益。

《1984》是一本强烈触动人心的小说,它让我意识到权力的危险和价值。

通过这本书,我明白了自由和真相的珍贵,并决心捍卫自己的权益。

第三篇《1984》是一本让人深思的小说。

它通过对极权主义社会的描绘,向读者展示了一个充满恐惧和压迫的世界。

这本书通过主人公温斯顿的经历,揭示了权力滥用的危险。

在这个社会里,个人的思想和行为都受到极限的控制,集体主义和统治无处不在。

作者巧妙地通过温斯顿的视角,让我们看到了这个社会的丑陋和荒诞。

《1984》的读后感心得

《1984》的读后感心得

《1984》的读后感心得《1984》是英国作家乔治·奥威尔创作的一部反乌托邦小说,以揭示极权主义社会的恐怖和压迫为主题。

通过对这部作品的阅读,我深受触动,对人类自由、权力滥用以及思想控制等问题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首先,小说中描绘的世界令人胆寒。

在这个名为“Oceania”的国家里,一切都被“党”所掌控,个人的自由和隐私被剥夺,思想和行为受到无所不在的监视和控制。

人们不敢有任何异议,甚至连自己的思想都要受到审查和改造。

这种极权主义的社会让人感到恐惧和窒息,也让我深深地反思了人类社会的发展方向。

其次,小说中对权力滥用的揭示令人深思。

在“1984”这个世界里,权力不再是为了人民的福祉而存在,而是为了维护自身的统治而存在。

党的核心理念是“力量就是真理”,通过控制信息和历史来操纵人们的思想。

这种权力滥用的现象在现实世界中也时有发生,让我想到了人类社会中的腐败和专制。

我们应该时刻警惕权力滥用的可能性,坚守自己的原则和价值观。

另外,小说中对思想控制的揭示也令人警醒。

党通过各种手段,包括恐吓、虚假宣传和歪曲事实等,来控制人们的思想。

他们试图剥夺人们独立思考的能力,使人们成为没有思想的机器。

这种思想控制的手段在现实中也有所体现,例如媒体的操纵和信息的封锁。

我们应该保持独立思考的能力,不被他人的言论和观点所左右,坚守自己的信仰和价值观。

最后,小说中对爱情和希望的描绘给予了读者一丝温暖。

尽管在党的统治下,人们的爱情和希望被压抑和扭曲,但主人公温斯顿和朱莉娅仍然保持着对自由和爱情的渴望。

他们的坚持和反抗精神给予了读者一线希望,也让我相信在任何恶劣的环境下,人类的自由和尊严都是不可动摇的。

通过阅读《1984》,我对人类社会的黑暗面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更加珍视自由和独立思考的重要性。

这部作品警示我们要警惕权力滥用和思想控制的可能性,坚守自己的信仰和价值观。

同时,它也告诫我们要对抗恶劣环境下的压迫和剥夺,保持对爱情和希望的追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984读书心得3000字《1984》选择书本阅读是极其重要的。

好的书或文章应该重读又重读;平凡的一次快读便已足够,在研究院的一流学生,选读物的时间往往要读书的时间多,在此分享读书心得3000字。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的,欢迎大家阅读。

篇11984是一部英国作家乔治奥威尔的政治预言小说。

本书作于1945年。

主要描写了一种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下人民的生存状态和社会状态。

1984不止是一个年代,而是一个的社会。

让人窒息,压抑的,无自由的甚至无思想的的社会。

这个让我想起了独裁的纳粹,斯大林搞个人崇拜的苏联,文革时的中国,以及红色的高棉,以及现今的朝鲜。

而作者在1945年描写的景象就发生在了6,70年代的中国。

文中的描写群众没有了隐私,所有人都要接受一种叫电幕的东西的监视,无论是影像还是声音甚至是表情心跳。

还有思想警察,一种控制人民思想的职业。

这让我想道了红卫兵,思想警察是发现人们思想反叛的工具,然后有些人就会被消失。

红卫兵好像是用自己特有的批斗游街等手段,共同点就是没有所谓的人权,没有证据,有的只是对人民思想的禁锢。

任何人都不允许有邪见异端,一旦发现对就会别思想警察逮捕。

文革时有禁书,有禁止的电影音乐,只有那几个枯燥的样板戏,歌曲也只是歌颂伟大的党。

一旦违反就会被扣上什么右派,走资派,叛徒什么的帽子。

书中的描写和文革惊人的相似。

我想这不是巧合,而是独裁统治的通病,大量的个人崇拜会让一个人走上神坛,会失去自我,失去方向。

暑期读书笔记影视剧点评精选读书笔记影视剧点评书评舞台艺术点评读后感WAR IS PEACE战争是和平 FREEDOM IS SLAVERY自由是奴役 IGNORANCE IS STRENGTH无知是力量战争是和平文中设想是世界分为三个超级强国,实际的情况是世界走向了两极化,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和苏联为首的华约进入长时间的敌对,世界走进冷战时代,两个超级大国进行了从经济,科技,军事个方面的较量.文中这三个超级大国不时一国和另一国,联手打第三国.但不是进行疯狂的世界性的大战而是进行局部战争.从中国的角度来看,刚建国是中国和苏联签署中苏互助协定等一些列条约,苏联为了拉拢中国成为他社会主义阵营中的伙伴向中国提供大量的金钱,技术,军事的支持.在一定程度上再亚太地区对美国进行牵制.然而在苏联赫鲁晓夫上台后,中苏关系从同志加兄弟变成了敌人,并批判苏联为修正主义,中美并在70年代建立正式的外交关系,中美关系走进了蜜月期,对中国没有了技术封锁,并进行军售.三个国家一直在某个和某个联合对抗第三方.自由是奴役文中写道的社会通过各种手段对思想的禁锢,有思想警察之类的人物.还有某些奴役似的规定.没有自由的国度里,群众都是奴役,群众制造生产力服务的都是上层党员,有的人衣食丰富,大部分人都挣扎在生死线。

群众在小说里被赋予低人一等,这便是等级社会,上层为内党和外党。

群众一直被声称生活富裕、丰衣足食,但现实生活却是饥寒交迫。

无知即力量,有了知识和科学的人不是内党党员就是将被蒸发的人,知识分子的下场都是死亡,与文革无异啊。

书中有一句话谁掌握了历史,谁就掌握未来,因为历史不可改,所以真理部改了一切书籍、报纸,老大哥的光辉业绩被不断提前,成就被涉及更多更广的领域,包括一切发明,比如飞机。

想知道英社如何一直超额完成一切计划经济的么?经济虽然一直未达标,经济不能改,那就改计划,把几年前的预计、预算、报纸、档案通通翻出来修改一下数字,以致达到超额。

但后来我还发现,他们连经济都能改。

通过这书对文革和现代的一些思考稍微转转脑筋就可以发现,文革和互联网时代的信息革命有着近乎异曲同工的发生机制,相同的是,都是让民说话,给人民以充足的言论自由,给群众以批评权、监督权,所不同的是,文革时上街,而如今却是上网;文革时有组织机构,而互联网时代却是自然自发。

正如生产工具的变革会引起生产力的革命进而引发生产关系和社会关系的变革一样,互联网这种技术工具的出现也对人类社会带来了一场伟大的革命,它在将电脑连接起来的同时,也把人脑联系在一起,从而将人类认识世界改变世界的活动变成了有机相连的整体的互动的活动,它造成了脑力劳动的分工和协作,从而为人类带来了一个伟大的智慧文明时代。

不仅改变着人类社会的生产方式和生产关系,互联网自从诞生之日起,就开始了对人类社会交往关系的伟大转变,它将孤立的分散的个人联系起来,并将他们组织成不同的人群,再将人群组织成真正的人民它放大了群众的雪亮的眼睛,它使得老百姓的唾沫星子变成可以穿墙破壁的海啸,他使得老百姓的耳朵从天下知六百里扩展到六千里、六万里。

网络不是别的,网络就是坊间、就是民意汇聚之地,就是民心扎堆的场所,那些热帖下面,不正是人头攒动着的正在观看大字报和小字报的群众吗?可与文革时代的大字报和小字报不同,通过互联网,每个人都可以表明自己的态度和立场了,每个人都可以写贴、发帖和顶贴,这不正是言论的自由吗?不正是人民群众用眼睛、嘴巴、鼠标和大脑参与社会管理的民主形式吗? 网络的人肉搜索就是一种凌驾于法律之上的行为,人们在以道德的名义,在进行违法的行为,这篇2温斯顿突然转过身来。

这时他已经使自己的脸部现出一种安详乐观的表情,在面对电幕的时候,最好是用这种表情。

P15当我看到这里的时候,我就在想,我们现在的社会有时也是如此吧,太多的人在社交场所都有着一副面具,他们切换这副面具又是那么自然、那么迅捷,好像他们从来没有过两副面孔一样。

而在《1984》中,这种不同面孔的切换又是更加令人悲哀的,在这个世界里,真正的聪明人,才需要这样的两幅面孔。

温斯顿的第一篇日记 P18~P19在温斯顿的日记里描写了普通群众在观看录像时的残忍的笑声,这个录像是一个身材肥胖的难民在乘船的时候在地中海某处遭到空袭,他落到水里,笨拙的身子在水里浮沉,后来他被直升机发现,全身中了数不清的枪,染红了海水,悲惨的死去。

这种残忍的笑让我想起鲁迅先生当年在日本留学的所见,这是一种深切的悲哀。

有个面目英俊、外表凶狠的九岁男孩从桌子后面跳了出来,用一支玩具自动手枪对准他,旁边一个比他大约小两岁的妹妹也用一根木棍对着他,他们两人都穿着蓝短裤、灰衬衫,戴着红领巾,这是少年侦察队的制服。

温斯顿把手举过脑袋,心神不安,因为那个男孩的表情凶狠,好像不完全是一场游戏。

P30在我的印象中,童年有一个特别喜欢的扮演游戏,就是好人坏人,能选到好人的总是自豪又欢愉,选到坏人的也会嘻嘻哈哈的配合玩耍,但每个人脸上的神情,说到底,都是童真的欢笑。

但是在这里,少年侦察队不是一场游戏,他们让孩子成了侦查员,去侦查与自己最亲近的亲人,去端起枪支指向他人,去残忍的做一些不该是孩童做的事情并以此来获取荣誉。

这些孩子也真正的失去了孩子应有的纯真与善良。

思想罪不会带来死亡。

思想罪本身就是死亡。

P34这是一句让人心头凛然一颤的话,在现在这个时代,我很难去想象,思想什么时候会有罪?这是一个思想、言论自由的时代。

所以我也无法想象,奥威尔是在目睹了什么样的事情之后,写下了这样的句子。

这句话后来在小说里出现过很多次,每一次都让我的内心非常的难过,有一种心口塞了团湿漉漉的棉花,让人使不上力来的感觉。

不管是哪个时代,群众不敢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这一定是个悲哀的时代。

第三章无产者不是人。

P42~p61在这一个章节中,奥威尔主要写了温斯顿所在的工作部门真理部纪录司里的主要工作,这个地方要做的工作就是不断的去修改过去的文案,所有历史资料、小说、新闻等等文字信息,他们不断的修改,让历史符合现在,他们的历史不断被更改,从来没有稳定,自然也没有真实,所以温斯顿在写日记的时候,竟然可笑到不清楚自己写日记的确切日期,因为他们早已失去了时间的观念。

活着的人中,能够把本世纪初期的情况向你作一番如实的介绍的,如果有的话,也只可能是个无产者请你谈谈你小时候的事儿。

那时候的日子怎么样?比现在好,还是比现在坏?P81这是温斯顿对老大哥营造的世界的一个巨大的疑问,他的思想已经无法支撑他的记忆与现实认知之间的矛盾,他迫切的需要有人来支持他、或者推翻他的想法,他不断的在怀疑老大哥所说的生活已经越来越好的话,因为记忆中曾经有过比照现实却又让他不能相信。

可以说,在没有理解能力的人身上,党把它的世界观灌输给他们最为成功。

最明显不过的违反现实的东西,都可以使他们相信,因为他们从来不理解,对他们的要求是何等荒唐,因为他们对社会大事不发生兴趣,从来不去注意发生了什么事情。

P137其实不只是在《1984》中是这样,现实生活中也有着很多这样的人,他们对国家发生了的大事小事都不关心,对他们来说,眼前的生活就是他们的全部,哪怕吃不饱穿不暖他们也不会觉得有什么不对,这是一种思想上的惰性和惯性,不需要自己去思考,就不去思考。

当然,没有人承认发生过什么变化。

只不过是极其突然地,一下子到处都让人知道了:敌人是东亚国,不是欧亚国。

P157这是书中第十章仇恨周中的一句话。

书中的大多数人都有着双重思想,他们可以马上去相信一个显而易见的谎言,并且马上把这是个谎言忘记。

乔治奥威尔说:所有的作家都虚荣、自私、懒惰,在他们写作动机的背后,都有一个秘密。

写书是一种让人精疲力尽的可怕挣扎,就像生了一场痛苦的大病。

有一个既不能逃避又无法了解的魔鬼在驱动着我们,否则我们是不会去做这样一件事情的。

我们都知道,这个魔鬼,就是使婴儿为得到关注而哭叫的同一个本能。

但同时这一点也成立:我们必须不断地努力抹去自己的性格,否则写出来的东西无法读。

好的文字风格像一扇窗子。

篇3新年时节,送些甚么给学生呢?就送他们一些读书的方法吧。

首先声明,我要谈的是为知识而读书的方法,不是为考试而读书的方法。

后者,香港的学生都是专家猜题目、背课文之能,世间少有。

但为知识而读书可以帮助考试,为考试而读书却未必可助知识的增长。

知识是读书的目的;考试只是一个方法。

然而香港学生,却很显然地将这两佯东西颠倒过来。

我可在四个大前提下给学生们建议一些实用的读书方法。

若能习惯运用,不但可以减轻考试的压力,而对更重要的知识投资会是事半功倍的。

一、以理解代替记忆很多人都知道明白了的课程比较容易记得。

但理解其实并不是辅助记忆理解是记忆的代替。

强记理论不仅是很难记得准确:当需要应用时,强记的理论根本无济于事。

明白了理论的基本概念及含义,你会突然觉得你的记忆力如有神助。

道理很简单,明白了的东西就不用死记。

但理论的理解有不同的深度,也有不同的准确性。

理解愈深愈准确,记忆就愈清楚,而应用起来就愈能得心应手。

所以读书要贯通理论上的不同重点的联带关系要明白;要彻底概念或原则的演变要清楚。

要在这些方面有显著的进步易如反掌,而学生也不需多花时间。

他只要能改三个坏习惯,一年内就会判若两人。

第一个坏习惯,就是上课时狂抄笔记。

笔记是次要、甚至是可有可无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