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太原市第五中学2017_2018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12月阶段性检测试题
山西省太原市2017-2018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一次调研考试试题

2017/2018高一年级第一学期第一次调研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6分,每小题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如今,大家一提工匠精神,一般都先想起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
殊不知,自古以来,工匠精神就是“中国气质”之一.中国自古就是一个具有创新传统和工匠精神的国度。
工匠在古代的社会地位不算高,但有很多匠人名垂青史。
先秦的鲁班、李冰是以心灵手巧而成就事业的标杆人物。
明朝的宋应星撰写的《天工开物》,被外国学者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中国古代各类手工匠人以精湛的技艺为社会创造价值,做出过不少重要的发明和创新,为中华文明的形成与繁荣做出了不可或缺的重要贡献.工匠们往往以打造精品为追求。
例如,早在6000多年前,中国人开始制作玉器.朱熹对《论语·学而》中的“如琢如磨”做了注解.他说:“治玉石者,既琢之而复磨之;治之已精,而益求其精也。
”这是中国思想家对工匠精神的精彩解说。
其实,在工业化早期阶段,德国生产的产品根本谈不上精致.德国人到英国展出产品,被要求标注:“Made in Germany”,相当于劣等产品的标签。
这种标注产地的做法给德国人以很大刺激。
他们立志要摘掉劣等产品的帽子,经过上百年努力,才后来居上,使“Made in Germany”成为精品的标记。
曾几何时,“东洋货"也曾是劣质产品的代名词,现在日本产品却大都是世界精品。
精品的产出,当然需要制度保障。
比起标注“Made in Germany”,中国很早就形成了标注制造者姓名的制度。
秦始皇统一了度量衡,为控制产品质量,推行标准化生产奠定了基础。
在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前,秦国就实行了“物勒工名”制度。
以方便管理者检验产品质量、考核工匠的技艺。
据《吕氏春秋》记载,“物勒工名,以考其诚,工有不当,必行其罪,以穷其情.”《秦律》中也有许多具体的惩罚规定。
秦代制器,不仅要刻上工匠之名,还要刻上督造者和主造者之名,以便逐级追查产品质量的责任人。
2017-2018学年山西省太原市第五中学高一入学考试语文试卷 Word版含解析

2017-2018学年山西省太原市第五中学高一入学考试语文一、基础(25分)1、默写:(10分)(1)蒹葭萋萋,_______________。
(《诗经·蒹葭》)(2)四面歌残终破楚,_______________。
(秋瑾《满江红》)(3)_______________,赏赐百千强。
(北朝民歌《木兰诗》)(4)_______________,其不善者而改之。
(《论语》)(5)斯是陋室,_______________。
(刘禹锡《陋室铭》)(6)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上下一白。
(张岱《湖心亭看雪》(7)小大之狱,_______________,必以情。
(《曹刿论战》)(8)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行天下之大道。
(《孟子》)【答案】(1)白露未晞(2)八年风味徒思浙(3)策勋十二转(4)择其善者而从之(5)惟吾德馨(6)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7)虽不能察(8)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解析】本题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填空式默写相对容易,考生需熟记课文内容,写出相应的上下句即可。
注意易错字词,如“晞”“徒”“勋”“惟”“沆砀”等。
2.下列加线字的注音无误的一项是A.秀颀(qí) 颓唐(tuī)黝黑(yōu)红装素裹(guǒ)B.半晌(shǎng)溃退(kuì) 木讷(nè) 破绽(zhàn)百出C.惊骇(hài) 寒伧(chèn) 星宿(sù) 义愤填膺(yīng)D.庇佑(pì) 悄怆(chuàng) 阡陌(xiān)良莠不齐(yǒu)【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的能力。
A项,颓唐(tuí),黝黑(yǒu);C项,寒伧(chen),星宿(xìu);D项,庇佑(bì),阡陌(qiān)。
山西省太原市第五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英语上学期12月阶段性检测试题精

太原五中2017-2018学年度第一学期阶段性检测I. 单项选择(共10小题;每小题1分,满分10分) 从下面各题所给的四个选项( A B 、C 和D )中,选出可以填入空白处的最佳选项。
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I forgot the exact date of the storm, but I knew it was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Mon day because everybody was at _______ work.A. a, theB. a, /C. /, aD. /, / 2. - Look! Someone _________ t he blackboard.-Well, it wasn ' t me. I didn ' t do it.A. is cleaningB. was cleaningC. has cleanedD. had cleaned3. Ladies and gentlemen, please remain __________ u ntil the plane has come toa complete stop.A. seatedB. seatingC. to sitD. sat4. From his _______ v oice, we can know that the film was perhaps __________ .A. astonished, astonishingB. astonishing, astonishedC. astonished, astonishedD. astonishing, astonishing5. The teacher got angry because it was the third time that she __________ lateto school.A. comeB. cameC. was comi ngD. had come6. The library ______ l ast year where it used to be a theatre has over 5,000books.B. much sharper thanD. no sharper than five doctors and two nurses.A. makes up ofB. consists ofC. formsD. composes 10. - Dad, I won first place in the speech con test.- ______ ! I ' m proud of you, my daughter.A. Good luckB. My pleasure A. given upC.sent up 7. You ' re playing computer games? You A. knownB. supposed 8. Neither of the knives can do. This one isB. put up D. made up re _____ to be doing your homework.C. regardedD. considered that one. A. not sharper thanC. as sharp as9. The medical teamC. CongratulationsD. Good ideaII. 完形填空(共20小题;每小题1分,满分20分)阅读下面短文,从短文后各题所给的四个选项(A、B、C和D)中,选出可以填入空白处的最佳选项。
太原市第五中学2015-2016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阶段性测试语文试题 无答案

一、基础知识部分(共68分,每题4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匪我愆.期(qiān)将.子无怒(qiāng)咥.其笑矣(xì)B.体无咎.言(jìu)载.笑载言(zài)隰.则有泮.(xǐp àn)C.淇水汤.汤(shāng)靡.有朝矣(mí)渐.车帷裳.(jiān ch áng )D.自我徂.尔(cú)于.嗟鸠兮(xū)乘彼垝垣.(yuán)2.下列每组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蚩蚩”同“嗤嗤”,笑嘻嘻的样子)匪.来贸丝A.氓之蚩蚩..(“匪”通“非”,不是)B.匪我愆.期(拖延)女也不爽.(愉快)C.体无咎.言(灾祸) 以我贿.迁(财物)D.渐.车帷裳(溅湿,浸湿)抱布.贸丝(古代钱币)3.下列语句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将子无怒,秋以为期A.何厌之有B.沛公安在C.一言以蔽之D.唯命是听4.下列诗句中没有运用比兴手法的一句是()A.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之子于归,宜室其家.B.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C.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自我徂尔,三岁食贫。
D.鸡鸣外欲曙,新妇起严妆.著我绣夹裙,事事四五通。
5.下列关于《诗经》的文学常识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305篇,古时也称“诗三百”。
它和乐、射、御、书、数一起被称为“六艺”。
B.所谓“风”“雅”“颂”是《诗经》中的三部分,“赋”“比”“兴”是《诗经》的表现手法,后人把这两者合称为“六义"。
C.我国文学史上向来以“风"“骚"并称。
“风”就是指《诗经》中的“国风”民歌;“骚"就是指屈原的代表作《离骚》。
“风骚”就是指中国诗歌史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传统,后代用“风骚”泛指文学。
D.“风”指十五国风,大多为民间歌谣;“雅”分大雅、小雅,是宫廷乐曲歌辞;“颂”分为周颂、鲁颂、商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6.下列关于年龄称谓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孩提意思是需人提携、怀抱的幼儿,是指二岁至三岁的儿童。
山西省太原市第五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下学期阶段性练习 语文(5.14) Word版含答案

太原五中2017—2018学年度第二学期阶段性练习高一语文时间:2018.05.14一、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完成1-2题。
(6分)村行王禹偁马穿山径菊初黄,信马悠悠野兴长。
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
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
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
1.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A.首联照应题目,点明地点和时令,写出了诗人信马徐行、观赏山野景色的悠然兴致。
B.第二联上下句构成对比,生动地表现出山中有时喧响有时静穆的景象。
C.第三联以“胭脂”和“白雪”为喻,形象地描绘出山村绚丽多彩的秋景。
D.最后两句设为问答,抒发了诗人由外界景物所触发的浓浓的思乡之情。
2.对这首诗的分析,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全诗抒发的是诗人观赏山野景色时悠然自得的心情。
B.诗的主旨是表达诗人对美丽幽静山村的由衷赞美与向往。
C.全诗情景交融,诗人思乡的惆怅心情已经渗透在前面的景物描写之中。
D.诗中通过情绪的陡然转折,表现了诗人深藏于内心、随时会被触发的怀乡之情。
二、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3—4题。
(6分)新沙陆龟蒙渤澥声中涨小堤,官家知后海鸥知。
蓬莱有路教人到,应亦年年税紫芝。
3.对《新沙》一诗的内容解说恰当的一项是(3分)A.渤海岸边形成了一块新的沙田,官家知道以后海鸥也知道了。
B.渤海岸边形成了一块新的沙田,官家从蓬莱岛请人来栽种紫芝。
C.渤海岸边形成了一块新的沙田,官家马上修了一条去征税的路。
D.渤海岸边形成了一块新的沙田,官家马上就想到来征税。
4.下列诗句与《新沙》的主题最接近的一句是(3分)A.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
(罗隐《蜂》)B.六月禾未秀,官家已修仓。
(聂夷中《田家》)C.任是深山更深处,也应无计避征徭。
(杜荀鹤《山中寡妇》)D.狡吏不畏刑,贪官不避赃。
(皮日休《橡媪叹》)三、读下面的诗,完成5—6题。
(6分)红梅苏轼怕愁贪睡独开迟,自恐冰容不入时。
故作小红桃杏色,尚余孤瘦雪霜姿。
山西省太原市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阶段性测评期中

太原市2017-2018学年第一学期高一阶段性测评物理试卷考试时间:上午10:30-12:00一、单选选择题:本题包含10小题,每小题3分,共30分。
请将正确选项填在相应括号内。
1.下列几组物理量中,全部为矢量的一组是()A: 时间、位移、速度B: 速度、速度变化量、加速度C: 路程、时间、质量D:速度、速率、加速度2.2017年6月26日11时05分,具有完全知识产权的两列中国标准动车组“复兴号”,在京沪高铁两端的北京南站和上海虹桥站发车成功。
“复兴号”高度从“和谐号”的3700mm增高到4050mm,单车长度伸展到25m。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复兴号”体积太大不能看成质点;内部乘客可看成质点,因为他体积小B: “复兴号”在运行时任何情况下都不能看成质点,因为车轮在转动C: 研究“复兴号”在弯道处有无翻车危险时,可将它看成质点D: 计算“复兴号”从北京南站到上海虹桥站的运行时间,可将它看成质点3.三个质点A、B、C以不变的速率同时从N点出发,同时到达M点,三质点的运动轨迹如图所示,其中NAM与NCM关于NM对称。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三个质点从N到M发生的位移相同B: 三个质点的速率均相同C: 到达M点时速率最大的一定时BD: A、C两质点从N到M的瞬时速度总相同4.仅仅17年,我国高速公路的发展创造了世界瞩目的成就!今天,高速公路的速度和便利也已经走进了平常百姓的生活,正在改变着人们的时空观念和生活方式。
为兼顾行车安全与通行效率,高速公路上设置了许多限速标识,采用定点测速、区间测速的方式确保执行。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图1表示在此路段货车的最小速率为100km/hB:图1表示在路段所有车辆的速率应在60km/h到120km/h之间C:图2表示在这7.88km 内平均速率应不大于100km/hD:图2仅表示在这限速牌位置速率应不大于100km/h5.将弹性小球以10m/s 的速度从距地面2m 处的A 点竖直向下抛出,小球落地后竖直反弹经过距地面1,5m 高的B 点时,向上的速度为7m/s ,从A 到B ,小球共用时0.3s ,则此过程中()A.小球发生的位移的大小为0.5m ,方向竖直向上B.小球速度变化量的大小为3m/s ,方向竖直向下C.小球平均速度的大小为8.5m/s ,方向竖直向下D.小球平均加速度的大小约为56.7m/s 2,方向竖直向上6.如图是一辆汽车在水平公路上做直线运动的速度-时间图像,根据图像可知()A.t=1s 时,汽车加速度的值是3m/s 2B.t=7s 时,汽车加速度的值是1.5m/s 2C.t=1s 时,汽车速度的值是4m/sD.t=7s 时,汽车速度的值是8m/s7.一个做匀减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先后经过a 、b 两点时的速度大小分别是4v 和v ,所用时间是t ,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 物体的加速度大小为5vt B: 经过ab 中点时的速率是2.5vC: 在2t 时刻的速率是2D: 0 --2t 时间内发生的位移比2t -- 时间内位移大34vt 8. a 、b 两物体的v-t 图像如图所示,根据图像可知0 --4s 内( )A.a 做匀速直线运动,b 做变速曲线运动B.a 和b 的速度都是一直在减小C.a 发生的位移大于b 发生的位移D.b 平均加速度的值为0.5 m/s 29.某物体从O 点开始做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依次通过A 、B 、C 三点,OA 、AB 、BC 过程经历的时间和发生的位移分别对应如图,经过A 、B 、C 三点时速度分别为 、 、 ,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10、甲、乙两物体从同一地点沿同一方向,同时开始做直线运动,其速度时间图像如图所示,从图像中可以看出0-6s内()A.甲、乙两次相遇的时刻分别是1s和4sB. 甲、乙两次相遇的时刻分别是2s和6sC. 甲、乙相距最远的时刻是1sD. 4s以后,甲在乙的前面二、多项选择题:本题包含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山西省太原市第五中学高一语文12月阶段性检测试题

太原五中2016—2017学年度第一学期阶段性检测高一语文第Ⅰ卷阅读题一、古代诗文阅读(39分)(一)文言文阅读(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6题。
王翦者,频阳东乡人也。
少而好兵,事秦始皇。
秦始皇既灭三晋,走燕王,而数破荆师。
秦将李信者,年少壮勇,尝以兵数千逐燕太子丹至于衍水中,卒破得丹,始皇以为贤勇。
于是始皇问李信:“吾欲攻取荆,于将军度用几何人而足?”李信曰:不过用二十万人。
”始皇问王翦,王翦曰:非六十万人不可。
”始皇曰:“王将军老矣,何怯也!李将军果势壮勇,其言是也。
”遂使李信及蒙恬将二十万南伐荆。
王翦言不用因谢病归老于频阳李信攻平与蒙恬攻寝大破荆军。
信又攻鄢郡,破之,于是引兵而西,与蒙恬会城父。
荆人因随之,三日三夜不顿舍,大破李信军,入两壁,杀七都尉,秦军走。
始皇闻之,大怒,自驰如.频阳,见谢王翦曰:“寡人以不用将军计,李信果辱.秦军。
今闻荆兵日进而西,将军虽病,独忍弃寡人乎!”王翦谢曰:“老臣罢病悖乱,唯大王更择贤将。
”始皇谢曰:“已矣,将军勿复言!”王翦曰:“大王必不得已用臣,非六十万人不可。
”始皇曰:“为听将军计耳。
”于是王翦将兵六十万人,始皇自送至灞上。
王翦行,请美田宅园池甚众。
始皇曰:“将军行矣,何忧贫乎?”王翦曰:“为大王将,有功终不得封侯,故及大王之.向臣,臣亦及时以请园池为子孙业耳。
”始皇大笑。
王翦既至关,使使还请善田者五辈。
或曰:“将军之乞贷,亦已甚矣。
”王翦曰:“不然。
夫秦王怚①而不信人。
今空秦国甲士而专委于我,我不多请田宅为子孙业以自坚,顾令秦王坐而疑我邪?”王翦果代李信击荆。
荆闻王翦益军而来,乃悉国中兵以拒秦。
王翦至,坚壁而守之,不肯战。
荆兵数出挑战,终不出。
王翦日休士洗沐,而善饮食抚循之,亲与士卒同食。
久之,王翦使人问军中戏乎?对曰:“方投石超距②。
”于是王翦曰:“士卒可用矣。
”荆数挑战而秦不出,乃引而东。
翦因举兵追之,令壮士击,大破荆军。
至蕲南,杀其将军项燕,荆兵遂败走。
山西省太原市第五中学高一语文上学期12月月考试题(扫

山西省太原市第五中学2015-2016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12月月考试题(扫描版)太原五中2015—2016学年度第一学期阶段性检测高一语文参考答案(2015.12)1.【答案】B.尚.魏公主,而害吴起尚:匹配。
古代臣娶君之女叫尚。
2.【答案】D 都为动词,到,往。
【解析】A.名词,处所;助词,所字结构。
B.表判断,是;副词,才。
C.介词,用;介词,因为。
3.【答案】C【解析】“公主当面斥责吴起”不正确。
4.【答案】把文言文阅读材料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各5分,共10分)(1)吴起在此时想要成名,就杀了自己的妻子,用来表明他是不亲附齐国的。
【解析】采分点:于是、就、以、与各一分,句义一分。
于是:在此时;就:成就;以:连词,来;与:亲附。
(2)有人说:“你儿子是个无名小卒,将军却亲自吸吮他的毒疮,还哭什么呢?”【解析】采分点四分:而、自、也表判断句式,固定格式:何……为5.【答案】(每点2分)①天寒岁暮,征夫不归,内心思念、寂寞孤独。
②秋霜欲下,冬衣未成,心中焦虑。
6. 【答案】第一种①一语双关。
(1分)②女子灯下裁衣,忽感剪刀冰冷,连手也觉得凉了。
(1分)③诗人于此不直接写出主人公内心的凄凉之意,而捕捉这一丝细腻的心理感受,表达女子内心之“怨”,虽简实丰,含蓄蕴藉,余味无穷。
(2分)第二种①细节描写②集中笔力于女子的触觉上,女子手先知秋之寒意、触知刀之清冷,夜深天寒仍在灯下赶制寒衣,足见女子思夫之切、挂念之深;③笔法含蓄,言简意丰,一“知”一“冷”,尽显女子内心之凄凉,孤寂之“怨”。
(其他答案合理也可)7.(1)长太息以掩涕兮(2)风萧萧兮易水寒(3)惨象尤使我耳不忍闻(4)将子无怒8.【答案】选C 项,D项各得2分,选E项得1分。
(A项“它只是”表述片面,它有时候也是温情的;B项强加因果;E项表述不完全妥当,在面对时间时人要有积极的心态,要有所作为。
)9.【答案】①童年时代,感受到人的生活和快乐受时间的支配;②青少年时代,由漠视时间到感受时间无处不在;③成年之后,由感知时间隐藏在生活各个角落里而领悟到时间引领生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太原五中2017—2018学年度第一
学期阶段性检测
高一语文
一、现代文阅读(19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乡贤,旧时又称乡绅,是指在本乡本土知书达理、才能出众、办事公道、德高望重之人。
这些乡贤或以学问文章、或以清明善政、或以道德品行等赢得乡邑百姓的高度认同和效仿,从而形成植根乡野、兴盛基层的乡贤文化。
乡贤文化的核心和基础是乡贤,乡贤的流失,必然导致乡贤文化的衰微。
传统乡贤文化的兴盛,在于乡绅在传统基层社会具有广阔的用武之地。
在古代社会,中国历代统治者对基层社会控制相对较松,不少朝代是县以下不设治,也就是通常所说的“皇权不下县”。
县以下的广大区域没有国家权力组织,主要依靠乡绅发挥作用来有效填补国家权力的空白。
地方乡绅在国家行政体制之外代替或配合官府处理大量社会公共管理事务。
这些事务涉及诸多内容,如基础设施建设、救灾、教育、维护社会秩序等。
清代实行较为严密的保甲制度,官府在基层推行保甲法时,常常不得不借助乡绅及宗族组织完成,多半“责成本乡绅士,依照条法,实力举行”。
可见乡绅对基层社会控制力之强和乡绅的作用之大。
反观当今,国家在县级政府以下设有乡(镇)政府、村民委员会、村民小组三级权力组织,对基层社会的掌控基本做到全覆盖。
由于国家从组织机构上编织了较为完善的乡村管理系统,今天的乡贤很难像过去的乡绅一样,在乡村治理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这无疑是乡贤文化衰落的不可忽视的因素。
传统乡贤文化蔚为壮观,还有另一关键原因,这就是古代官场的“告老还乡”制度,保证了乡贤人才的绵绵瓜瓞,代不乏人。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便有官吏“退而致仕”“还禄位于君”的记载。
唐宋以降,官吏退休还乡渐成规矩,至明清时期,已成雷打不动的制度。
官吏退职返乡,积极意义十分明显。
其一,进则为官、退则为绅的返乡模式实现了人才资源从乡村流出到返回乡村的良性循环,使社会人才分布结构趋于合理,有利于整个社会可持续发展。
其二,官吏回乡后为建设故里出力,治理乡村、造福桑梓,崇文兴学、教化一方,保障了乡村经济、政治、文化等各项事业兴旺发达,也使乡贤文化在乡村代代相传。
其三,退职官员返乡,将毕生所学和积累的经验用于建设家乡,在维系乡村和谐稳定的同时,也促进了城市与乡村的平衡发展。
如今,各级领导干部退职后在城市养老的多,告老还乡建设乡村者少。
如今的乡村再也无法像过去那样,实现人才从流出到流入的良性循环。
当“告老还乡”被摈弃以后,乡贤的重要来源枯鱼涸辙,乡贤文化的凋敝也就在所难免了。
当代中国的重要课题之一,是如何把广大农村地区建设成为“生产发展、乡风文明、管理民主”的美丽农村。
传承和弘扬乡贤文化,就是汲取中国历史和传统文化的智慧和经验,为农村治理提供有益的借鉴之资。
(选自钱念孙《乡贤文化为什么与我们渐行渐
远》,有删改)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旧时地方上以学问、善政、道德等闻名的人,被官方授予“乡贤”称号,赢得乡邑百姓的高度认同和效仿。
B.古代社会“皇权不下县”,因此县以下区域都由地方乡绅负责处理社会公共管理事务。
C.当今中国的组织机构对基层社会的掌控基本做到全覆盖,这是乡贤文化衰落的一个重要因素。
D.“告老还乡”制度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便已成为定律,这一制度具有多方面的积极意
义。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文章从管理体系和退休制度两个方面,阐述了传统乡贤文化蔚为壮观的原因。
B.文章运用古今对比的手法,论述了影响乡贤文化由兴盛到衰微的重要因素。
C.第2段提出乡贤填补县以下区域中国家权力的空白之后,用清代保甲制度作为例证。
D.第5段通过详细介绍古代官吏的用人制度,来阐释“告老还乡”的积极意义。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如今的农村因乡贤消失而导致乡贤文化衰落;要想传承乡贤文化,首先要培养乡贤。
B.中国历代统治者对基层社会控制相对较松,于是乡贤就成为传统社会中协调国家政权与基层民众关系的重要角色。
C.古代“告老还乡”制度对于解决发展农村经济、促进城乡平衡发展等当代社会问题,也有借鉴意义。
D.现代社会强调乡贤文化的复兴,不仅要汲取传统文化的智慧和经验,也要坚持依法治乡的现代理念。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苏格兰的风
苏丽丽
①一直很喜欢宗白华的一句话,他说晋人在山水中,向外发现了自然,向内发现了自己的深情。
对我而言,每一次旅行就是向内发现自己的深情的过程。
被各种文字图像规训过的现代人,其实最难唤起的是感动,因为有些美景来得太容易,那些旅程太流水线。
也许只有决然地将自己放置在一个有意无意的困境中,才能唤醒原初的遇见的感动。
②今年夏天去了苏格兰,比北更北的地方。
在牛津的古老学院里坐久了,觉得那些历史似乎都化在骨子里,懒得抬眼从迷思中醒来。
似乎英国从来都是如此这般温文尔雅,带着古旧的华丽印记。
英国中产阶级休闲时最爱的温德米尔湖区,有最纯正的英国乡村范儿。
漫步湖区小路,到处是苍苔冷冷,绿意朴拙,偶尔可见一人一狗安静走过。
英国的乡村就是这样带着优雅和尊严慢条斯理地存在着,但都太符合想象,一种倦怠不禁从心底蔓延开来。
③苏格兰高地则迥然不同,剥离华美的历史和文明的外壳,那种粗粝雄浑,让人一见就说不出话来。
眼前的风景似乎早已见过,前世今生,有一种心心相印的熟悉感;但又在某个节点无穷惊喜,刷新了原先的想象。
④在沉默的无边无际的公路上,看到了苏格兰高地最美的一部分风景。
高山,深林,疾风,劲草,大海,平原;云层那么低,那么厚,几乎压在山峦和平原之上,带着海洋饱满的水分,丰盈流动,变幻万端。
前方的路延伸得无穷无尽,虽然是八月,草地已然尽是黄色。
感觉自己像被包裹在天地之间的一个大玻璃盒里,只有置身于这样的场景,才能理解英国风景画家笔下的云层为何那样丰富;只有亲眼见到苏格兰的风景,才能理解这个民族为何那样坚忍强悍。
⑤一路向北,温度很低,八月里,穿着薄羽绒服还是觉得冷,这是比漠河还要北的地方。
路过的因弗里斯小城像停留在17世纪,整个城市清冷,冷清。
市中心桥边的古堡和尖顶教堂,朴素安静。
⑥听说苏格兰的城堡最值得看,于是千里迢迢去看斯通黑文城堡。
在全球旅游旺季的八月,这里游人寥寥。
城堡位于悬崖边的海岸上,早已沧桑遍体。
还未走近它,就被海风吹得站不住脚。
海边的峭石上,城堡孤零零的,脚下是北海的惊涛,一拍拍地咬噬着岩石。
屋顶和墙壁早已倾颓,千疮百孔,城堡虽形销骨立,却坚忍、傲慢。
据说这个城堡曾经挡住了英格兰军队十个月的围攻,保障了苏格兰的王权。
多少金戈铁马远去了,眼前海鸥悲鸣、断壁残垣,视野尽处是幽深的苍黑的北海,漫天漫地,让人突然觉得,这才是从茫茫的历史深处吹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