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山地建筑设计问题的分析
关于山地建筑设计要点的分析

关于山地建筑设计要点的分析山地地带是指地势高耸的区域,地形多变,气候条件复杂,对建筑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山地地带进行建筑设计时,必须综合考虑地形、气候、环境等因素,以及当地的文化传统和风土人情。
本文将对山地建筑设计的要点进行分析,并从地形、材料、结构、功能、生态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地形山地地带的地形多变,起伏不平,因此建筑设计必须充分考虑地形的特点。
建筑应尽量融入山地地形,避免对地形的破坏。
建筑设计应充分利用地形,尽可能减少对地形的改动,使建筑与地形融为一体。
建筑在山地地带的选址要考虑地形的坡度、坚固程度和水土流失等因素,尽量选择平坦、坚固的地段进行建设。
二、材料山地地带的材料选择也是建筑设计的重要要点。
应尽量选用当地的材料,以适应当地的气候和环境。
应选择耐候性好、抗风雨、抗震的材料,以应对山地地带的强风、大雨和地震等自然灾害。
材料的轻质化和环保性也是设计中需要考虑的因素,要尽量减少对自然环境的污染。
三、结构山地地带的建筑结构应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和抗震性。
要根据地形和地质条件选择合适的结构形式,避免出现因地形而导致的结构问题。
要加强建筑结构的抗震设计,采取合理的结构形式和加固措施,以保障建筑在山地地带的安全性。
建筑的整体结构要与地形相协调,使建筑更好地融入自然环境中。
四、功能在山地地带进行建筑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建筑的功能需求和使用环境。
要确定建筑的功能定位,选择合适的功能布局和空间组织方式,使建筑能够更好地适应山地地带的环境。
要根据当地的气候和环境条件,进行合理的通风、采光、保温等设计,以提高建筑的舒适性和适用性。
建筑的设计要考虑到山地地带的特殊气候,如寒冷、多雨、多风等,采取相应的措施,满足建筑的功能需求。
五、生态山地地带的生态环境脆弱,因此在建筑设计中要注重生态保护。
要选择合适的建筑用地,尽量减少对自然环境的破坏。
要采取合理的生态建筑设计,如植被覆盖、雨水收集、太阳能利用等,减少对自然资源的消耗,保护当地的生态环境。
浅谈山地建筑结构设计的几个问题

浅谈山地建筑结构设计的几个问题前言:根据相关规范,可以将山地建筑结构分为两种,一是吊脚结构,二是掉层结构。
这两类是所有小类型的大集合。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居住环境的要求也随之提高,与自然相适应、与山地相结合的建筑也逐渐增多。
但是山地本身具有复杂性和特殊性,而且对于山地建筑结构抗震性设计问题的研究还不够全面。
因此对山地建筑结构设计的探讨非常的有必要。
本文通过以下几个面对其进行探讨。
一、山地建筑结构抗震设计中的问题山地建筑结构的设计主要是通过三次来最终实现的,一是概念的设计,二是概念的计算,三是抗震构造的措施[1]。
第一步概念设计就是对山地建筑结构的整体进行全局的控制,通过控制结构的高度和比例以及规则性来实现。
概念的运算就是对建筑指标的运算,主要问题有如何按实际计算,指标是否适合衡量山地等。
(一)抗震概念中的问题主要问题是结构高度设定点是如何确定的。
根据重庆住宅规范的相关规定,结构高度界定的起点应从较低的一侧室外开始算起,在很多施工中都采用这种办法[2]。
根据重庆住宅规范,在较低一侧的室外地面算到屋面的高度,高度达到26米,就应被定义为是高层建筑。
高度大约为10米定义为多层。
因此,在对建筑的高度进行决定时,应以大于实际高度的竖向构件为标准。
对于吊脚结构来讲,应将建筑高度的规定中规定不大于竖向结构的实际高度。
由于结构的嵌固端要显示在不同的高度上,应从实际选取在不同的高度。
带有地下室和高层建筑,在地下室的刚度进而受土压力过大时,地下室的顶板应是嵌固点的位置,在地震的作用下,受力位置会发生在地面和楼层上,并将影响地下一层。
根据规定强调,嵌固端在接地位置的选择上,下部结构与上部结构的侧向刚度比应大于等于二。
单纯控制其刚度比,在控制整体结构中仍存在一些问题。
建议在计算位移时,嵌固点仍选下嵌固点,并且加强对嵌固点位移的控制。
另外,由于嵌固点的高度不同,它的侧面刚度也会爱吊脚和掉层的水平面上出现刚度的突变。
关于山地建筑设计要点的分析

关于山地建筑设计要点的分析山地建筑设计是针对山区地形和气候条件进行设计的一种特殊建筑形式。
它充分考虑了山地环境的特点和居民的生活需求,既能适应陡坡地形、多雨气候,又能提供舒适、安全的居住环境。
下面是关于山地建筑设计的要点分析。
山地建筑设计应充分利用地形特点。
山地地形多变,包括陡坡、悬崖、谷地等,因此设计师应充分考虑地形条件进行布局和构造设计。
在陡坡地形中,可以采用台阶式布局,将建筑分为多个层次,使每个层次都能得到充分利用。
在山谷地形中,可以通过设计形成自然的景观,如溪流、湖泊等,同时利用地势起伏形成多个层次的庭院和露台,提供多样化的休闲和交流空间。
山地建筑设计要考虑气候条件。
山地气候特点主要包括高山、低温和多雨,因此建筑设计要具备冬暖夏凉、防风防雨的功能。
应采用适当的保温隔热措施,如增加保温层、选择适宜的墙体材料和窗户,以减少室内热量损失。
应设置合理的通风设计,如设置天窗、风口等,以实现室内外空气流通,并减少湿气积聚。
还可以考虑利用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降低能源消耗。
山地建筑设计要充分考虑安全问题。
山地地形多变且容易受到自然灾害的影响,因此建筑设计要具备抗震、防滑、防火等安全措施。
建筑结构应采用抗震性能较好的设计,如增加地基基础的深度和面积,设置合理的支撑结构等,以提高建筑的抗震能力。
建筑材料应具备防滑、防火等安全性能,以提高建筑在陡坡地形和多雨气候下的使用安全性。
山地建筑设计还要兼顾美观性和环保性。
美观性是建筑设计的重要因素之一,尤其是山地建筑设计要与周围的自然环境协调一致,融入山水之间。
山地建筑设计还要注意环保性,如通过合理的排污系统、生态绿化等措施,减少对自然环境的破坏,促进生态平衡。
山地建筑设计要点的分析包括充分利用地形特点、考虑气候条件、确保安全性和兼顾美观性和环保性。
通过科学合理的设计,能够使山地建筑更好地适应山区环境,提供舒适、安全的居住环境。
山地建筑结构设计常见问题与处理措施

山地建筑结构设计常见问题与处理措施摘要:国内的经济水平发展迅速,建筑行业也随之不断发展,但同时也造成了土地资源越发紧缺的现象。
伴随着城市中各种建筑的不断增加以及群众对于居住要求的提升,近年来国内山地建筑越来越多。
如今的建筑结构设计一般常用于平地的建筑,山地建筑基于其自身的特殊性,建筑结构设计也没有充足的理论依据和相关标准提供支撑。
在山地建筑结构设计的问题中,其结构较为复杂,仅是抗震设计中就可能会出现许多问题,设计人员很可能会产生遗漏以致结构不稳定。
本文将对山地建筑结构设计中的常见问题进行探究,寻找行之有效的处理措施关键词:山地建筑;建筑结构设计;常见问题;处理措施前言:在建筑工程项目的施工体系中,建筑结构设计工作是其中的关键组成部分。
若是想有效提升建筑项目工程的质量,对建筑结构设计进行优化势在必行。
以目前的建筑结构设计情况而言,要想保证山地建筑项目的建设质量,其结构设计中还存在许多不可忽视的问题亟待解决。
1.山地建筑结构设计中的常见问题基于山地建筑本身存在缺陷的结构特征,以及如今市面常见的建筑结构相关规范指标都是以平地建筑为前提,使得这些规范以及标准不能够良好的运用在山地建筑中。
通常在进行建筑场地和方案的设计时都不会将考虑其结构的合理性放在首位,并且还有许多结构设计人员在进行设计时并没有考虑这些标准指标与实际情况的适配程度就直接套用,为后期的结构设计留下了许多的安全隐患。
例如:没有关注地段结构不佳的山地建筑的抗震作用;没有依据建筑所在山坡的高度对风压进行改善;没有在设计时考虑实际情况而引设计与实际不符的现象,没有处理边坡就扭转建筑物;没有建立防风结构等。
2.山地建筑结构设计中常见问题的解决措施2.1抗地震设计在进行山地建筑结构设计中的抗震设计时,适用于平地的抗震设计规范不能够直接运用在山地建筑设计中。
在进行相关的抗震设计中,需要通过对岩土工程进行勘探,依据数据判断该位置建筑的抗震地段的级别,如发现其地理位置较差的话,就要对设计中的地震动参数进行相应的调整。
建筑项目设计中的山地建筑设计分析

建筑项目设计中的山地建筑设计分析摘要:山地建筑作为一种建筑类型是以其所处的地貌环境同其他建筑相区别,这不同于常见的以时期、风格、流派或功能来划分建筑类型的方式。
并且其可以有效利用环境、保护环境、节约土地资源,基于此,本文阐述了山地建筑设计原则及其优势特点。
对建筑项目设计中的山地建筑设计要点进行了探讨分析,旨在保证山地建筑设计的有效性。
关键词:山地建筑设计;原则;优势特点;建筑项目设计;意义;要求;要点;山地建筑主要有架空式、地表式和穴居式等形式,架空式山体建筑的特点是建筑底部凌驾于山体之上,其主要分布在我国南方,南方的雨水季节较多,导致土壤非常的潮湿,因此修建架空式建筑有利于很好的隔绝体表的潮气,而且人们也可以在架空式建筑的下面圈养动物,从而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
而地表式建筑最简单的是筑台式建筑,也是最常见的山体建筑形式,在我国的大部分地区都有较为广泛的分布。
还有就是穴居式山体建筑,这种山体建筑在古代的利用程度较高,基本上都是人们利用自然形成的山洞或者人工在山体上开凿窑洞,从而达到使用目的。
因此为了保障山地建筑设计的有效性,以下就建筑项目设计中的山地建筑设计进行了探讨分析。
一、山地建筑设计原则及其优势特点1、山地建筑设计原则。
(1)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
人作为山地建筑物的主体,满足人们实际需求是山地建筑设计所遵循的一个重要原则。
山地建筑物不仅仅是一个空间,一个生存的环境,它更重要的一个属性是一种社会环境,它具有一定的网络性,能够丰富人们的活动,进而丰富人们的情感世界。
(2)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原则。
山地特殊的地形、地貌、水文与气候确定了山地建筑设计的繁杂性,在山地建筑建设过程中必须顺应自然、保护自然,追求建筑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山地建筑过程中的选址非常重要,地质勘探人员要对山地的地形地质与水文进行实地勘查。
同时在山地建筑设计过程中需要考虑环境因素,假如在建筑项目设计过程中导致山体四周自然环境的破坏,就不可以达到人们最初的目的,所以,在实施山体建筑项目设计时要与自然和谐统一。
山地建筑设计中的困难与挑战

山地建筑设计中的困难与挑战随着城市化的不断推进,越来越多的城市开始向外扩展,在人口和资金驱动下,大量的建筑项目在山地和地形复杂的地区涌现。
山地建筑设计的困难与挑战也因此日益凸显,在建筑设计过程中,我们需要面对着许多技术方面的限制和难题。
在本文中,我们就来探讨一下山地建筑设计中的困难与挑战。
一、山地地形的不规则性山地的地形往往是不规则的,即使在一个相对平坦的山坡上,在不同的海拔高度上,地形起伏也可能会非常复杂。
山地地形的不规则性会给建筑设计带来很大的挑战。
例如,在选择建筑施工地点时,施工团队需要对山地地形进行详细的调查和勘测,并选择一些较为平坦的场所进行建筑。
然而,在山地环境中,很难找到完全平坦的区域,因此设计师和施工人员需要对设计和施工方案进行精心的计划和调整。
二、建筑结构的复杂性在山地建筑设计中,建筑结构的复杂性也是一个挑战。
许多山地建筑需要建立在悬崖和峭壁上,甚至吊在绝壁上,这对建筑的结构设计师带来了很大的难度。
设计师需要选择适合山地环境的建筑材料和灵活的建筑结构方案。
为了确保建筑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建筑结构师需要精心设计每个细节,从而确保建筑的结构能够抵御山地恶劣环境的影响。
三、环境影响在山地建筑设计中,环境影响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
由于山地常年面临恶劣的天气和自然灾害,建筑所处的地震带和风暴带也会影响到建筑设计。
此外,风和雪等极端天气会对建筑造成较大的压力和影响。
设计师和施工人员需要选择可承受这些压力和恶劣环境的材料和技术,以确保建筑的稳定和安全。
四、建筑的可持续性在山地建筑设计中,建筑的可持续性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建筑师需要在设计中考虑到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问题。
设计师需要选择适合山地环境的可再生材料,并通过节能技术减少建筑所消耗的能源。
此外,设计师还需要考虑建筑对附近的生态环境的影响,并通过减少碳排放和生态系统的管理来确保建筑的可持续性。
总结综上所述,在山地建筑设计中,我们需要面对着多种挑战,如不规则的地形、建筑结构的复杂性、不可预测的环境影响和建筑的可持续性等。
浅谈山地建筑的现状及设计原则

浅谈山地建筑的现状及设计原则山地建筑是指建造在山地地区的建筑,它不仅要满足人们生活的基本需求,还要充分利用山地的地形条件,融入自然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目前,山地建筑的现状是面临着一系列挑战和机遇。
一方面,随着人口增加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越来越多的人涌向山地地区居住,给山地建筑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山地地区不同于平原地区的地形条件和气候环境,给建筑设计和施工带来了不小的困难。
对于山地建筑的设计原则,首先是要充分理解山地的地理环境特点。
山地地区的地形复杂,山高坡陡,同时还伴随着较为丰富的生态系统。
在设计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山地地质、水流、气候等因素,避免不合理的设计。
要尊重山地的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
山地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设计过程中要尽量减少对自然环境的破坏,保护山地的生态平衡。
要充分利用山地的地形条件。
山地地区的地形复杂多样,设计师可以通过合理的利用地势起伏,营造出独特的空间感和景观效果。
要顾及居住者的需求和舒适度。
虽然山地地区的环境条件较为艰苦,但建筑设计仍然要以人为中心,注重居住者的舒适度和便利性。
在实际设计中,山地建筑可以采用多种建筑形式和材料。
可以利用山地的高差设计建筑的跃层和观景平台,提供独特的视野和空间感。
可以选择与山地环境相协调的建筑材料,如天然石材、木材等,使建筑与自然环境相协调。
山地建筑的现状和设计原则需要综合考虑地理环境、生态环境、居住者需求等多个因素。
只有在这样综合的考虑下,才能实现山地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让人们在山地中享受到舒适宜居的生活环境。
山地建筑结构设计难点分析

建筑科学2019年12期︱47︱山地建筑结构设计难点分析黄首富广西建工五建设计研究院,广西 南宁 530001摘要:山地地区地形变化常常比较大,如何利用地势来实现建筑功能,常常需要考虑建筑挡土,浅埋基础抗滑移抗倾覆问题。
因此,解决由山地地形形成的的设计难点是非常重要的。
关键词:山地建筑;结构设计;难点分析1 工程概况 香山一品项目位于驻马店市确山县盘龙大道东北部,用地西高东底,场地东西高差9.5m,项目为高层住宅楼群,由六栋高层住宅楼及配套商业用房组成,设地下室用作储藏室和设备用房。
整个场地地质条件复杂,地形存在高差并有岩洞溶洞等不良地质现象。
高层住宅结构形式是剪力墙结构,主楼筏板基础可利用岩层做持力层。
地下室的水位全年都很低,不需要做抗浮设计。
以9#楼为例,地上31层,为了尽量利用原地面高层,减少开挖,同一建筑内设两层,局部一层地下室,具体见下面南、北立面剖面图。
结构设计条件:基本雪压0.45kN/m 2,基本风压0.40kN/m 2,地面粗糙度B 类,承载力计算的安其1.1倍考虑;抗震烈度6度,地震加速度0.05g,设计地震分组第一组,场地类别II 类[1][2]。
2 不同边坡支护方案比较 2.1 放坡自然放坡只要现有场地允许是首选支护形式,适用于地下水较低和坡度较高土质较好的地区,而往往由于施工现场有限,不允许设置缓坡而不能使用。
2.2 重力式挡土结构重力式挡墙利用自身重力来抵抗土体压力的一种支护形式,用于保持结构两侧的地面之间的高度差,以保持和稳定地面的坡度。
在建筑、道路、铁路和桥梁等建筑项目中都有极大的用处。
一般土质边坡高度不宜大于10m,岩质边坡不宜大于12m,如果坡度太高,它对土地开发和使用没有太多贡献,不经济,安全度降低。
2.3 锚杆(索)挡墙 锚杆挡墙利用锚杆、钢筋网、喷射混凝土与土体一起共同作用组成支护体系形成稳定体,有助于提高土质或岩石的强度和稳定性。
在考虑山地地区对着陆区域的影响时,必须使用更严格的墙壁和锚杆,以及对山地进行一般支撑结构的严格要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于山地建筑设计问题的分析
发表时间:2018-02-09T14:49:06.013Z 来源:《建筑学研究前沿》2017年第27期作者:黄兴安[导读]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生活、居住空间提出更高要求。
摘要:山地建筑设计是一个以人类的山地建筑活动为研究对象的综合性的研究课题,涉及很多方面的内容。
在设计中要因地制宜,运用合适的设计理念,在山地建筑中规划出具有丰富的空间层次和极富特色的形态特征的建筑。
关键词:山地建筑;设计问题
引言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生活、居住空间提出更高要求。
山地建筑与平原地区相比,山地建筑设计与建设有一定难度,需要加以综合分析,本文在此背景下探讨山地建筑设计的问题,希望能给予相关人士一些参考性建议一、山地建筑设计与建设的意义我国是人口大国,也是耕地较少、山地较多的农业大国,随着当前人口的发展,增加住房面积以缓减用地紧张现状,并满足人们的居住要求成为摆在面前的发展性问题。
房地产业、旅游业及资源的开采等都需要进行山地建设。
合理开发并利用我国的山地面积,并切实保护好当前的每寸耕地,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使山地建筑成为建筑业发展中必不可少的项目工程类型,如何结合城市的地理环境,利用坡地地形创造出更适合人类居住的山地城市空间,是当前值得深入探讨与研究的话题。
二、项目概况
蕲春县位于湖北省东部、黄冈中南部,大别山南麓,长江中下游北岸;总人口103.4万县城人口14.7万;东北临安徽省,东南面接江西省,素有“吴头楚尾”之称;蕲春历为水陆交通要冲,中部重要的商业集散中心;蕲春县已形成由铁路(京九铁路)、公路(沪蓉高速、318国道)、水路(长江黄金水运)配套组成的交通网络。
本项目地处云丹山旅游区南部,用地分东西两个地块,西侧为烂泥潭地块,东侧为云丹山水库山坳地块,规划面积分别为13.87公顷、59.51公顷。
本项目交通以陆路为主,南有黄黄高速与308省道,西有205省道与合九铁路。
云丹山旅游区位于蕲春县青石镇境内,湖光山色是云丹山旅游区优美自然风光的真实写照。
三、建筑设计说明一期项目总建筑面积:29611.34m2,容积率:0.81. 酒店建筑面积:4961.97m2,环抱主景观的设计,使每个角落都能欣赏周边景色,酒店有52间客房。
配套公寓建筑面积:21628.37m2,由22栋多层建筑依山势依次排列。
旅游服务中心建筑面积:728.22m2,服务整个项目。
商业建筑面积:2227.94m2。
3.1结构体系
(1)酒店,建筑主体4层。
设局部半地下室,建筑高度15m,采用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
(2)配套公寓,建筑主体5~6层,建筑高度最高18m,采用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
(3)旅游服务中心,建筑主体2层,建筑高度10.2m,采用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
(4)商业,建筑主体2层,建筑高度10.2m,采用钢精混凝土框架结构。
3.2自然条件
基本风压0.35KPa,基本雪压0.35KN/M2;抗震设防烈度6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6度;结构抗震等级为四级;抗震构造措施按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
四、总体布局规划模式(1)分散式
分散式的好处是跟整个地形和场地的环境相互交融的关系较好,对整个山形呼应感觉较自然。
(2)集中式
集中式把住宅建中在一起,做成高密度的低层的方式,这种方式占地会小一些,但也会产生对山体的遮挡,或产生建筑形态的拥挤感与单调感。
五、坡地建筑设计“三要四不”原则
5.1三要原则
(1)要显山露水不要影响到坡地山水自然的美,尽量提供一个健康生态的居住环境。
(2)要依山就势依山造势,可以设计多样化的户型。
例如花园洋房,情景洋房。
(3)要错落有致增加景观的开阔道。
山坡建筑可以令空间更加丰富,因为错落有致,令到天际线更加多层次感。
5.2四不原则
(1)不随意伐木除了保护生态环境来说,具体来讲,超过15米以上的大树,或有价值的树种,珍贵的树种,要尽量的保留,不要砍伐,必要时可以移栽。
(2)不大量挖填土
尽量不做大量的挖土和填土。
(3)不做太高的挡土墙
认真地做总图设计,利用坡地的原件,减少很多挡土墙,挡土墙最好不要超过1.5 米。
(4)架桥道路不要过高
若坡地建筑区内的道路要横过山谷,这个架桥道路的高度最好不要超过1.5 米,因为挡土墙和高架桥,不单是建筑成本较贵,而且在视觉上会影响山坡生态,到小区里的规划一方面可减少道路面积,做到局部的人车分流,另一方面可提高成本效益。
六、山地建筑设计分析
6.1山地建筑设计要注重“依山就势”
山体建筑总平面布局遵循依山就势的原则,建筑布置顺应等高线,避免垂直于等高线。
顺应等高线可减少土方量,节省造价。
平面布局采取化整为零的方法,把平面按功能分成几块,不同体块布置在不同标高处,再以连廊相连,体块之间有高差,体块内部亦有高差。
山地建筑要尽量保持地表的原有地形和植被,避免较多土方工程建筑内部形成不同标高底面。
需对山地地貌进行改造,做法是把坡地造为几级台地,在平整的台地建造建筑,以道路、踏步连接不同标高的台地。
6.2山地设计要注重技术与艺术相结合
山地建筑技术与艺术结合是建筑师在山地建筑设计中的职业追求。
为适应山地地形的起伏多变,常采取特殊的交通技术和设置爬坡或采取挖隧道、缆车等,这些道路系统既是交通设施,又是建筑群体的有机组成部分,构成群体空间的骨架;由于地形特殊,山地地表成了山地建筑的背景或组成部分,山地绿化的好坏直接影响山地建筑的景观效果。
6.3山地建筑群的设计
进行竖向设计的任务是利用建设用地的自然地形,选择合理的设计标高,达到土方工程量少、投资省、综合效益佳的效果,尽可能减少对原来自然环境的损坏,建造出合乎人群居住的优美环境。
要确定建筑物室外场地和道路等设计标高,并相互协调,确定地面排水的方式和相应的排水构筑物位置,确定土石方平衡方案。
6.4山地城市竖向设计
山地城市与建筑尽量选择南坡、东南与西南坡,竖向设计时尊重原始地形地貌,形成结合特定山地地形轮廓线的山地城市与建筑形态。
场地坡向为南向或接近南向,将有利于建筑冬季太阳日照和辐射及夏季遮阳通风。
建筑间距缩小,因此南坡可提高建筑用地的容积率。
在竖向设计中应充分运用这个有利条件,高效保留并利用南向山地进行台地式布局,节地省耗;而北坡则相反,竖向设计时应缩短北坡长度,增加北坡坡度,并布置日照要求低的次要建筑。
为减少建筑物之间对南向日照的遮挡,建筑间距比平地增大,因此北坡内建筑宜以错开式点式布局为主。
道路竖向设计时,应尽量与山地等高线保持一致,尽可能减少土方总量,降低对山体的破坏。
结束语:综上所述,山体建筑设计对促进我国的发展有重要意义,但在进行山体建筑设计时要时刻遵守其设计理念,合理利用和保护山地资源,促进山地建筑设计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才能促进山体建筑设计得到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娟.山地建筑设计方法探索[J].中南大学学报,2011,(12).
[2]王丽.山地建筑的空间形态分析[J].太原理工大学学报,201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