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螺沟景区地质灾害基本情况与控制因素

合集下载

01泸定地震-2023年高考地理时事热点深入解读(原卷版)

01泸定地震-2023年高考地理时事热点深入解读(原卷版)

【直击热点】2023年高考地理时事热点深入解读01 泸定县地震【热点背景解读】2022年9月5日12时52分,四川省甘孜州泸定县发生6.8级地震,震源深度16千米。

震中位于北纬29.59度,东经102.08度。

此次地震初步震源机制解显示为走滑型破裂。

地震发生后,四川省地震局立即启动二级地震应急响应,成立应急指挥部,召开紧急会议,就应急处置工作做出安排部署,同时,指派当地防震减灾工作部门及地震监测中心站前往震区调查核实震情、灾情,协同当地政府抗震救灾。

四川省抗震救灾指挥部已将二级地震应急响应提升至一级。

9月11日,应急管理部正式发布泸定6.8级地震烈度图。

从9月12日18时起,四川省终止地震一级应急响应。

截至2022年9月11日17时,地震已经造成93人遇难,其中甘孜州遇难55人,雅安市遇难38人。

另有25人失联,其中泸定县9人,石棉县16人。

震中简介泸定县隶属于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地处青藏高原向四川盆地过渡地带,是进藏出川的必经之地,被誉为甘孜州“东大门”。

泸定属典型的高山峡谷区,境内有贡嘎山、海螺沟冰川森林公园等著名景点,是川西重要的旅游景区之一。

1935年红军在这里取得了飞夺泸定桥的伟大胜利。

该县面积2165平方公里,下辖4镇8乡,2014年人口约9万,2014年GDP达19亿元。

附近村镇本次地震周边5公里内的村庄有坪上、杉树坪、半边街、青石板、马鞍腰、倒中桥,20公里内的乡镇有磨西镇、得妥镇、燕子沟镇。

周边县城震中距泸定县39公里、距康定市47公里、距石棉县48公里、距汉源县62公里、距荥经县78公里,距甘孜藏族自治州52公里,距成都市226公里。

地震原因地震专家综合分析认为,此次地震震中位于鲜水河断裂带南东段磨西断裂附近,为主震余震型地震,根据区域构造、历史地震活动、地震序列类型等资料,近期原震区发生更大地震的可能性不大,余震活动仍将持续一段时间。

2022年9月11日,中国科学院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简称“中科院成都山地所”)研究员刘巧表示,目前看来,海螺沟冰川在泸定地震期间的冰崩规模并不大,冰瀑布下方较长范围的平坦冰舌区域对崩塌的冰雪物质运动具有较好的缓冲,初步评估冰崩致灾或进一步形成灾害链的可能性较小。

四川第四期地质灾害崩塌调查报告

四川第四期地质灾害崩塌调查报告

**************崩塌调查报告目录1 前言 (3)1.1任务来源 (3)1.2前人调查研究概况 (3)1.3调查目的与任务 (3)1.4调查技术依据 (3)2 调查区工程地质环境条件 (4)2.1位置与交通 (4)2.2气象水文 (4)2.3地形地貌 (6)2.4地层岩性 (7)2.4.1 第四系全新统(Q4) (7)2.4.2元古代溦江-晋宁期第四期黑云花岗岩(γ2(4)) (7)2.5地质构造与地震 (7)2.6水文地质条件 (9)2.7人类工程活动 (10)2.8地质环境条件评价 (10)3 崩塌区特征 (10)3.1崩塌区形态规模及物质组成 (11)3.2崩塌区变形破坏特征 (11)3.3成因机制分析 (12)3.4崩塌区危害对象及治理工程必要性 (13)4、调查主要工作量 (13)4.1调查工作方法 (13)4.2调查工作的主要内容 (14)4.3调查工作量 (14)5、调查工作经费 (14)附图:1)调查平面布置图2)工程地质剖面图1 前言1.1任务来源四川省国土资源厅根据《关于请组织支援开展我省地震灾区第四批重大地质灾害应急勘查、设计工作的函》的有关要求,按照省厅的统一部署,将*****崩塌调查任务下达给**************公司实施。

为保证调查工作有序进行,加快灾后重建的工作进度,特编制该调查报告书,为下一步工作的开展提供依据。

1.2前人调查研究概况在******内以往的地质工作较多,主要是区域地质、水文地质、环境地质问题,其次是地质灾害勘查,包括崩塌的研究。

在此之前,********勘察院对******崩塌作了地质灾害巡查排查工作并编写了《*******地质灾害应急排查总结报告》,但尚未开展具体的勘查工作。

前人的地质工作结果主要反应了区内地层时代、岩性、构造、矿产、地震活动及区域水文地质条件,地下水类型及其富水性,地下水补、径、排特征等内容,其成果资料为本次工作提供了基础性地质资料,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中国地质环境公报

中国地质环境公报
地质遗迹 .................................................................................39 地热与矿泉水 .........................................................................42
苏锡常地区 2007 年和 2006 年地面沉降速率对比图
年 沉 60 降 量 50 (毫米) 40
中国地质环境公报·概述
概述
● 2007 年全国发生各类地质灾害 25364 起,造成人员伤亡 1123 人,其中死亡 598 人,失踪 81 人,造成直接经济损失 24.8 亿元。与 上年同期相比,因地质灾害造成的死亡和失踪人数减少 12.3%,直 接经济损失减少 42.7%。
●《全国地质灾害防治“十一五”规划》发布实施。完成全国农 村地质灾害防治知识万村培训行动。建立全国地面沉降防治部际联席 会议制度。
《公报》中涉及的全国性数据均未包括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 别行政区和台湾省。
目录
概 述 .......................................................................................1 地质灾害 ...................................................................................3
8 月 20 日,受台风“圣帕”影响,福建省寿宁县普降特大暴雨,引发该县平 溪乡龙头坑村泥石流,冲毁民宅 13 座,学校校舍 1 幢,直接经济损失 500 万 元。因及时成功避让,无人员伤亡。

川东北滑坡地质灾害成因机制分析及治理方案探究

川东北滑坡地质灾害成因机制分析及治理方案探究

DOI:10.16661/ki.1672-3791.2310-5042-7880川东北滑坡地质灾害成因机制分析及治理方案探究1.四川省公路规划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四川成都 610041;2.核工业西南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四川成都 610042;3.中国建筑西南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四川成都 610052摘要:滑坡是一种常见的地质灾害现象,对人类生命和财产造成了严重的威胁。

川东北地区因其地理位置和地质特点,常常受到滑坡地质灾害的侵袭。

为了更好地应对这一现象,将对川东北地区的滑坡地质灾害进行分析和研究。

通过分析滑坡地质灾害的成因机制,包括地质、地形、气候、人为因素等,结合相关资料和实际工作经验,提出了一些治理方法和实践措施,以期提供宝贵的经验,降低川东北滑坡地质灾害的风险,从而促进川东北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滑坡 地质灾害 川东北 地形因素中图分类号:U418.5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24)03-0146-04 Causal Mechanism Analysis and Treatment Scheme Explorationof the Geological Hazards of Landslides in Northeast SichuanGONG Rui1CHEN Dongsheng1*ZHANG Xiao1YANG Hui1GU Dezhang2LIANG Changjian31. Sichuan Highway Planning, Survey, Design and Research Institute Ltd., Chengdu, Sichuan Province, 610041 China;2. Nuclear Industry Southwest Geotechnical Investigation & Design Institute Co., Ltd., Chengdu, Sichuan Province,610042 China; 3. China Southwest Geotechnical Investigation & Design Institute Co., Ltd., Chengdu,Sichuan Province, 610052 ChinaAbstract:The landslide is a common phenomenon of geological disasters that poses a serious threat to human lifeand property. Due to its geographical location and ge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the Northeast Sichuan region is oftenaffected by the geological disasters of landslides. In order to better respond to this phenomenon, this paper will ana‐lyze and study the geological hazards of landslides in the Northeastern Sichuan region.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ausalmechanisms of the geological disasters of landslides, including geological, topographical, climatic and human factors,and proposes some governance methods and practices in combination with relevant data and practical work experi‐ence, in order to provide valuable experience, reduce the risk of the geological disasters of landslides in NortheastSichuan, and promot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Northeast Sichuan region.Key Words: Landslide; Geological; Northeast Sichuan; Topographic factor作者简介: 龚睿(1984—),男,硕士,高级工程师,研究方向为工程地质勘察设计。

北京市房山区突发地质灾害发生规律、成因分析及防治对策

北京市房山区突发地质灾害发生规律、成因分析及防治对策

doi: 10.3969/j.issn.1007-1903.2023.04.001Vol. 18 No.04 December, 2023第 18 卷 第4期 2023 年 12 月/北京市房山区突发地质灾害发生规律、成因分析及防治对策罗守敬(北京市地质灾害防治研究所,北京 100120)摘 要:北京是世界上受突发地质灾害威胁最大、破坏后果最严重的首都之一。

房山区位于北京西部山区,地质灾害多发、易发,是北京受地质灾害威胁人数最多的地区。

文章收集整理了房山区2013—2022年已发生的106起突发地质灾害资料,总结了已发生地质灾害时间、空间上的分布规律,探讨分析了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和岩土体结构、降雨及人类工程活动等内因、外因与地质灾害发生的相互关系,确定了降雨是地质灾害发生的主要激发因素;结合地质灾害发育特征及成因,建议在原有防治工作的基础上,从早期识别、重点区精细调查及风险评价、群测群防、趋势预测、科普宣传等方面继续加强防治,以减轻地质灾害的危害。

关键词:突发地质灾害;分布规律;成因;防治对策Occurrence patterns, causes, and prevention of sudden geologicaldisasters in Fangshan District, BeijingLUO Shoujing(Beijing Institute of Geological Hazard Prevention, Beijing 100120, China )Abstract: Beijing is one of the capital cities in the world that are most threatened by sudden geological disasters with serious con-sequences of destruction. Fangshan District is located in the western mountainous area of Beijing, which is prone to geological di-sasters and a great number of people there are frequently threatened by this natural disaster. By collecting and analyzing the data of 106 sudden geological disasters that occurred in Fangshan District from 2013 to 2022,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temporal and spatial distribution patterns of the geological disasters, explores and analyzes the interrelationships between internal and external factors such as topography, stratigraphic lithology, rock and soil structure, rainfall, and human engineering activities. It is deter-mined that rainfall is the main triggering factor. Recommendations are then made to continue strengthening prevention and con-trol measures such as early identification, trend prediction, investigation and risk assessment of key areas, and popular science pro-motion in order to reduce and mitigate the harm of geological disasters.Keywords: sudden geological disasters; distribution law; origin; prevention and control measures 突发地质灾害是山区发育的主要灾害之一,因其多样性、群发性、隐蔽性、突发性和集中性的特点,是防灾减灾工作的重点和难点。

泥石流成因与危害分析及防治对策

泥石流成因与危害分析及防治对策

泥石流成因与危害分析及防治对策□陈琛(许昌水文水资源勘测局)□许琳娟(华北水利水电学院)□邓君宇(平顶山水文水资源勘测局)摘要:我国是世界上遭受泥石流危害较为严重的国家之一,每年因泥石流灾害造成巨大损失。

因此,对泥石流灾害的研究及防治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

近些年来,人类活动频繁,破坏了大自然的生态环境,在一定程度上促使泥石流的发生。

本文通过对泥石流分布特点和分布区域的阐述,总结了泥石流暴发的成因、危害及类型,并提出了防治措施和应对方法,最大程度地降低泥石流对人类社会造成的危害。

关键词:泥石流;成因;危害;防治措施泥石流是指在山地、沟谷间,因暴雨或其他自然灾害引发的携带大量洪水、泥沙及石块等的洪流,具有流速快、流量大、破坏力强、暴发突然及预见性小等特点。

它是山区一种突发的自然灾害,多发生在新构造运动强烈、地震强度较大的山区沟谷中。

泥石流是山地环境退化、地表侵蚀作用加剧、水土泥沙流失的产物。

它的形成、发展,主要受控于地质、地貌、水文、气候等大尺度环境因素的综合影响,而人类不合理的活动,则是加剧泥石流发生频率、强度等的重要原因。

泥石流灾害对土地资源、生态环境及人类社会等具有极大的破坏力。

因此,加深对泥石流灾害的认识,做好泥石流灾害的防治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

1.泥石流的成因及分类我国幅员辽阔,山脉纵横,地质构造复杂,第四纪松散堆积物丰富,泥石流不仅分布广泛,形成条件复杂,而且类型多样。

1.1泥石流的成因影响泥石流形成的因素很多且很复杂,包括岩性构造、地形地貌、土层植被、水文条件、气候降雨以及近些年人类的活动等,归纳起来可分为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两大类。

1.1.1自然因素泥石流是泥、沙、石块与水体组合在一起并沿一定的沟床运(流)动的流动体,其暴发必须同时具备三项基本条件:陡峻的便于集水、集物的地形、地貌;丰富的固体松散物质;短时间内有大量的水源。

1.1.1.1地形地貌:在地形上具备山高沟深,地形陡峻,沟床纵度大,流程形状便于水流汇集;在地貌上一般可分为形成区、流通区和堆积区三部分。

15地质灾害风险评估报告

15地质灾害风险评估报告

五、人类工程活动
根据现场调查,本标段拟建高速公路周边无建民宅,有 S341 省
道和 161 县道及乡村便道分布,但对场地建设影响甚微。
六、地震烈度
根据《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01),本项目区内
的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 0.05g,地震动反应谱周期为 0.35s,设计地
震分组为第一组,抗震设防烈度为 6 度。依据《公路桥梁抗震设计细
平原(盆地)和丘陵。地面
坡度小于 8°,区内相对
高差小于 50m < 2 km2
主要
指泥
石流
建设场地与全新世活动断
裂带的距离大于 3000m;
非全新世断裂不发育
含水层为单层结构,地下 水位年际变化小;岩土体 结构简单、性质良好
破坏地质环境的人类工程 活动一般
施工单位:中交一公局桥隧工程有限公司
6
项目地址:广东省河源市连平县陂头镇
第五章 评估结论....................................................14 第六章 地质灾害防治措施建议........................................14
施工单位:中交一公局桥隧工程有限公司
1
项目地址:广东省河源市连平县陂头镇
建设场地与全新世活动断 裂 带 的 距 离 1000 ~ 3000m;非全新世断裂较发 育 含水层为 2~3 层结构且 地下水位年际变化较大; 岩土体结构较复杂、性质 较差 破坏地质环境的人类工程 活动较强烈
简单
备注
地质灾害一般不发育:一
般无现状地质灾害存在,
个别地质灾害规模小,危
害小
地形简单,地貌类型单一:

海螺沟冰川退缩区原生演替过程中森林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

海螺沟冰川退缩区原生演替过程中森林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

海螺沟冰川退缩区原生演替过程中森林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秦世豪;付顺;罗辑【期刊名称】《四川林业科技》【年(卷),期】2024(45)1【摘要】通过分析海螺沟冰川退缩区原生演替过程中单位面积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可以为人工生态系统管理、重建、恢复等生态系统正向作用的政策与方针提供一定的帮助。

在海螺沟冰川退缩迹地设置6个样地(12,30,40,50,70和120年),根据《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估规范》(LY/T 1 721-2008),计算不同样地单位面积的营养元素积累、固碳释氧、土壤保持、涵养水源和物种多样性5个方面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

结果:(1)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在样地5达到最大值23 721.95元·hm^(-2)·a^(-1),样地1为最小值7 326.49元·hm^(-2)·a^(-1),单位面积生态服务价值增长速率总体呈现先迅速上升后缓慢下降的过程;(2)单位面积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在样地1到样地2增长幅度最大为每年+8.22%,在样地2到样地3增长幅度最小为每年-1.64%;(3)在不同样地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均以固碳释氧、涵养水源和生物多样性为主。

海螺沟冰川退缩区主要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与其他森林生态系统基本一致,并且在演替过程中,不同样地之间单位面积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出现显著变化。

【总页数】8页(P50-57)【作者】秦世豪;付顺;罗辑【作者单位】成都理工大学旅游与城乡规划学院;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山地表生过程与生态调控重点实验室【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K92【相关文献】1.海螺沟冰川退缩区不同原生演替年限的冬瓜杨凋落物及根部化学计量特征研究2.海螺沟冰川退缩区原生演替生态系统中铅累积的历史记录3.海螺沟冰川退缩区原生演替序列植被物种多样性与生物量的关系4.海螺沟冰川退缩区原生演替序列土壤主要矿质元素的迁移特征及影响因素5.青藏高原海螺沟冰川退缩区原生演替序列优势乔木氮磷化学计量及重吸收特征研究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海螺沟景区概况
海螺沟景区在地理位置上位于青藏高原东南缘ꎬ贡嘎山 东坡ꎬ行政区划属于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的泸定县ꎬ距四 川省会成都市 280 多 kmꎬ距甘孜州府康定市约 75 kmꎬ距县 城泸定县约 50 kmꎬ古代通往西藏的茶马古道也必须经过海 螺沟景区ꎮ 区内有磨西镇和燕子沟镇两个行政镇ꎬ幅员面积 906������ 13 km 2 ꎬ区内包含海螺沟、燕子沟、雅家埂、磨西台地、磨 子沟和南门关沟六大风景区ꎬ其中海螺沟拥有“国家 5A 级旅 游景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国家森林公园” “ 国家地质公 园” “ 国家级风景名胜区” 、中国仅有的国家级冰川森林公园 和国家生 态 旅 游 示 范 区 等 桂 冠ꎬ 是 以 蜀 山 之 王 著 称 的 神 山———贡嘎山的问鼎画卷和令人向往的隐秘的 “ 香巴拉门 户” ꎮ 海螺沟景区 主 要 居 住 着 汉、 藏 和 彝 等 十 余 个 民 族 10 000 余人ꎬ是康巴藏族地区多元文化的典型集中地区ꎬ汉、藏 和彝等本土民族文化、红色文化、西方文化均在此有丰富的 历史 [3] ꎮ
图 1 海螺沟景区地质灾害点分布示意图
3 地质灾害的发育特征
3������ 1 滑坡发育特征 区内共发育滑坡 3 处ꎬ占全区隐患点的 4������ 6% ꎬ滑坡主要
分布于磨西河沿岸ꎮ 滑体组成物质多为块石土、碎石土、角 砾土、粉质黏土夹角砾、粉土等ꎬ其成因类型多为冰川堆积、 崩坡积、残坡积或古滑坡堆积ꎬ结构较松散ꎬ并且(潜在) 滑带 不明显ꎮ
海螺沟区内褶皱、断裂构造发育ꎬ新构造运动强烈ꎬ地震 频发ꎻ沿磨西河及其支流河谷两岸人类工程活动强烈ꎻ地质 环境条件复杂ꎮ 磨西河流域磨西、新兴台地区ꎬ地形平缓ꎬ主 要受磨西断裂影响ꎮ 台地位于燕子沟、雅家埂河之间ꎬ河谷 岸坡坡度陡ꎬ局部近直立ꎬ岩性以第四系冰水堆积碎块石土 为主ꎬ局部易发生掉块、垮塌等现象 [4] ꎮ
2 地质灾害类型及分布
据 2013 年“4������ 20” 芦山地震后统计ꎬ海螺沟景区隐患点 65 处( 见图 1、表 1) ꎮ 从图 1、表 1 可以看出区内泥石流地质 灾害出现最多ꎬ其次为崩塌和不稳定斜坡ꎬ滑坡仅有 3 处ꎮ
收稿日期:2018 - 11 - 16 作者简介:林浩(1989 - ) ꎬ男ꎬ四川绵阳人ꎬ硕士研究生ꎬ主要从事国 土工作ꎮ
������55������
诱发后容易产生崩塌ꎮ 土质崩塌和岩质崩塌是按崩塌物质 组分区分的两种类型的崩塌ꎬ景区内多见岩质崩塌ꎮ 而倾倒 式崩塌和滑移式崩塌是按崩塌的形成形式区分的两种形式 的崩塌ꎬ景区内的崩塌运动形式多为崩落式和滚动式ꎮ 崩塌 主要发育于元古界岩浆岩地层中ꎬ岩性以花岗岩为主ꎬ岩体
呈块状状ꎮ 另外ꎬ在二叠系、三叠系和冰川堆积等地层中也 发育有崩塌、危岩ꎮ 由于景区内多见岩质崩塌ꎬ斜坡按岩层 倾向划分为斜向坡和逆向坡ꎬ自然崩塌为崩塌触发因素主 因ꎬ少 部 分 为 人 类 活 动 引 起 崩 塌ꎬ 崩 塌 规 模 较 大ꎬ 危 害 性 也 较大ꎮ
表1
项目 乡镇 新兴乡 磨西镇 合计
调查的滑坡均属新滑坡( 有新形成的滑坡ꎬ也有老滑坡 的复活)ꎬ现今多在持续发生变形ꎮ 区内滑坡主要由自然因 素诱发ꎬ以地震、降雨诱发滑坡为主ꎬ如兴隆镇二道坎村黄梁 树滑坡等ꎬ部分为河流冲刷影响如磨西镇柏秧坪村二台子沟 中下游左岸滑坡 [5] ꎮ 3������ 2 崩塌发育特征
区内共发育崩塌 12 处ꎬ占全区隐患点的 18������ 5% ꎬ崩塌主 要分布于磨西河、海螺沟沿岸ꎮ 区内的山体斜坡的中部和顶 部位置及河谷的两岸均发现有崩塌地质灾害ꎬ崩塌也常见于 由长期构造或侵蚀作用而形成的陡崖或孤立山峰的地方ꎮ 除此之外ꎬ由各级公路开挖边坡而产生的又高又陡的路基边 坡ꎬ部分边坡可能因为差异性的风化作用ꎬ坡脚较坡上抗风 化能力较弱的软弱岩层被较早风化剥蚀而产生了凹岩腔ꎬ使 坡上突出的较坚硬的岩石失去下部支撑ꎬ在重力的作用下ꎬ 被层面构造裂隙或卸荷裂隙破坏切割贯穿ꎬ在降雨或地震的
年来ꎬ随着经济的发展ꎬ公路交通、水利水电建设工程日益增
多ꎬ区内森林、植被破坏ꎮ 因此ꎬ以滑坡、泥石流、崩塌为主的
地质灾害频繁发生ꎬ危害严重 [1] ꎮ 在地形地貌、地质构造、降
雨、地震、河流侵蚀、岩土体结构类型、植被发育和人类工程
活动等诸多地质灾害形成条件的共同作用下产生地质灾害ꎬ
其中地质灾害形成的基本条件是地形地貌、地质构造、岩土
体结构及地层岩性类型等ꎬ而地质灾害的诱发因素有地震、
降雨及人类工程活动等 [2] ꎮ
关键词:海螺沟景区ꎻ地质灾害ꎻ基本情况ꎻ控制因素
中图分类号:P642������ 2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2 - 4011(2019)04 - 0055 - 03
DOI:10������ 3969 / j������ issn������ 1672 - 4011������ 2019������ 04������ 026
4������ 68 10������ 01 14������ 69
3������ 3 泥石流发育特征 区内共发育泥石流 36 处ꎬ占全区隐患点的 55������ 4% ꎬ松散
物源、地形地貌和水动力条件是形成泥石流的主要原因ꎬ泥 石流主要分布于磨西河、海螺沟和雅家埂河ꎮ
海螺沟景区地质灾害基本情况与控制因素
林 浩ꎬ戴 巡
( 甘孜藏族自治州海螺沟景区管理局ꎬ四川 泸定 626100)
摘 要:海螺沟景区地处青藏高原向四川盆地的过渡带中ꎬ
邛崃山脉与横断山脉大雪山支脉之间ꎬ磨西河贯穿全区ꎮ 受
构造影响ꎬ具典型山地地貌景观ꎬ地形坡度陡ꎬ相对高差大ꎻ
受高原气流和季风影响ꎬ气候变化大ꎬ寒冻风化作用强烈ꎻ近
面积 / km 2 727������ 07 309������ 72 1 036������ 79
滑坡
1 2 3
海螺沟景区各乡镇地质灾害隐患点统计表
崩塌 ( 危岩)
3 9 12
泥石流 ( 潜在泥石流)1来自 17 36不稳定斜坡
11 3 14
地面塌陷
0 0 0
合计
34 31 65
面密 / ( 处 / 100 km 2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