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资源学》第7章:土地资源开发与整治

合集下载

土地资源学 第七章 土地资源生态与功能.

土地资源学 第七章 土地资源生态与功能.

• 土地资源的生态分类是从生态学角
度对土地资源的划分,其涵义是把各种 不同的土地资源视为具有一定结构、执 行特定功能的土地生态系统,这种生态 系统主要是指地球表层一定地段以生物 和人类为主的自然和人文多种要素组合 而成的复杂有机组合体,不同于一般的 生物生态系统。
• 德国学者W.海博最近也以自然度的 减少或人文化的增加,提出主要土地系 统或生态系统体系。首先区分为生物生 态系统和技术生态系统两大类,又在生 物生态系统中划分出自然生态系统、近 自然生态系统、半自然生态系统及人类 生态系统四个次级类型。并简单列举各 个类型的基本特点。见表1
三、土地人口承载力的概算方法
1、粮食型: (1)计算粮食生总量
Y=P·A·R 式中:Y是粮食生产总量
P是土地生产潜力(亩产)水平 A是耕地面积 R是粮食用地占耕地的百分数
•(2)计算人均社会
粮食占有量
人均社会粮食占有量应包括人口 口粮、种子粮、饲料粮、本地工业 用粮及仓储等其他用粮。一般可根 据近几年人均社会粮食占有量,并 考虑到经济发展水平确定。可制定 几个不同消费水平,以便求出几个 人口承载力方案。
土地生态系统是指土地的组成要素(地 貌、气候、土壤、水文、植被、动物等)之 间以及与人类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 互制约所构成的统一体。在这个统一体中, 进行着物质迁移与能量转移,是一个动态开 放系统,具有本身的结构功能和生态演替过 程。土地生态系统具有多层结构,大系统中 包含高级子系统及次一级的子系统。这些子 系统,从类型上分,有农田生态系统、林地 生态系统、草源生态系统等。
土壤主要是通过土壤肥力对作物发生作用, 土壤肥力的高低是土壤水、肥、气、热综合用 的结果。因此,土壤修正系数K应尽量反映土 壤肥力的综合状况。

土地资源管理学刘卫东

土地资源管理学刘卫东

目录第一章土地资源管理概述第一节土地的基本概念一、土地定义二、土地资源与土地资产三、土地的功能四、土地的特性五、土地、人口、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第二节土地资源管理的目的、任务和内容一、土地资源管理的内涵与特性二、土地资源管理的目的三、土地资源管理的任务四、土地资源管理的内容第三节土地资源管理的原则和方法一、土地资源管理的原则二、土地资源管理的方法案例与思考第二章土地资源管理的理论基础第一节土地资源的发生学理论一、土地构成要素的作用分析二、土地利用类型的形成三、自然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第二节土地经济理论一、土地的供给与需求理论二、报酬递减规律三、地租理论四、地价理论39第三节土地利用和区域开发的理论一、地域分工理论二、生产布局理论三、区域经济理论四、可持续发展理论第四节土地生态系统理论一、生态系统与生态平衡理论二、景观生态学原理三、土地健康与土地资源安全案例与思考第三章土地权籍管理第一节土地权籍管理概述一、土地权籍管理的基本概念二、土地权籍管理的目的和任务三、土地权籍管理的基本内容四、土地权籍管理的原则第二节土地调查一、土地利用条件调查二、土地利用现状调查三、地籍调查四、土地价格调查第三节土地登记一、土地登记的目的二、土地登记的原则三、土地登记类型四、我国土地登记的特点五、初始土地登记的内容、程序和要求六、变更土地登记的内容、程序和要求第四节土地统计一、土地统计的含义二、土地统计的特点三、土地统计的任务和意义四、我国现行的土地统计制度五、我国现行的土地统计报表制度第五节地籍档案管理一、地籍档案管理的概念和任务二、地籍档案的收集和整理三、地籍档案的分类和编目四、地籍档案的鉴定和统计五、地籍档案的保管和利用案例与思考第四章土地利用管理第一节土地利用管理概述一、土地利用二、土地利用管理第二节土地资源评价与土地利用生态环境影响评价一、土地资源评价二、土地利用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第三节土地利用规划一、土地利用规划的概念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内容和编制方法三、土地利用专项规划第四节土地用途管制一、土地用途管制的目标和重点二、土地用途管制的内容三、实施土地用途管制的对策第五节土地开发和保护一、土地开发二、土地保护案例与思考第五章土地资产管理第一节土地资产管理概述一、土地资产管理的概念二、我国城市土地资产经营的基本方式三、城市土地资产经营的目标第二节土地资产交易和市场管理一、我国城市地产市场的层次结构二、我国土地资产交易的条件和政策规定三、我国城市土地资产经营面临的挑战和存在的主要问题第三节土地资产价格及其价格管理一、我国的土地价格体系二、土地资产价格的评估三、土地资产的保值和增值四、土地资产的价格管理第四节土地金融和土地税收管理一、土地金融和土地税收的概念和特点二、发展土地金融业的意义和社会经济条件三、我国的现行土地税收体系和税收管理第五节我国城市土地资产经营的管理对策一、加强土地产权产籍管理,维护土地所有者、使用者和经营者的合法权益二、城市土地利用规划先行,实行严格的土地用途管制三、消除城市土地闲置现象,挖掘城市土地利用潜力四、适时更新基准地价,建立科学的城市土地交易价格标准五、扩大土地收购储备资金来源,通过城市土地资产经营水平的提高减少投资风险六、进行土地资产管理创新,提高政府对土地市场的管理成效案例与思考第六章土地行政管理第一节土地行政管理概述一、土地行政管理的含义二、土地行政管理的职能与管理方式三、我国土地行政管理的基本原则第二节土地行政管理组织及其目标一、我国土地行政管理组织二、我国土地行政组织目标三、我国土地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第三节土地权属争议的处理一、土地权属争议的概念及特点二、土地权属争议处理的形式三、土地权属争议的处理原则四、处理土地权属争议的管辖五、处理土地权属争议的程序第四节土地利用的计划与审批一、土地利用计划的编制、实施与管理二、建设用地的供给与审批第五节土地交易的合同管理一、土地出让合同和转让合同的概念二、出让合同和转让合同的分类三、出让合同和转让合同的内容第六节土地执法监察一、土地执法监察的概念二、土地执法监察的原则三、土地执法监察的内容四、土地执法监察的方式案例与思考第七章土地信息管理第一节土地信息管理概述一、土地信息的概念二、土地信息系统的概念、结构与功能三、土地信息系统的建设与发展四、我国土地管理信息化的目标和任务第二节土地信息与数据表达一、土地信息标准化的意义二、土地信息分类与编码三、土地信息的空间表示第三节土地信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开发一、土地信息系统设计与开发的原则二、土地信息系统的建立过程三、土地信息系统的重要子系统的总体设计四、土地信息系统的运行与维护案例与思考参考文献后记。

土地资源保护与整治PPT课件

土地资源保护与整治PPT课件

第16页/共64页
竹博园
苗圃
果园
花圃基地
第17页/共64页
第18页/共64页
优美的园林又是最佳的户外休闲活动场所
第19页/共64页
Slide 20
4. 土地生态重建
一般是指对那些受自然与社会经济因
水土流失地的治理;
素的制约和影响使其利用率低、质量差
盐碱地的治理;
、产出不高的土地生态系统采取工程、
第42页/共64页
1.土地开发
(3)土地资源开发对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的影响 ➢ 土地开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 1.农用土地开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 2.建设用地开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第43页/共64页
1.土地开发
(3)土地资源开发对生态环境和社 ➢ 土地开发对社会、经济结构的影响
不同的土地资源开发方式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是不同的, 可能获取的生态和经济效益也是不一样的。
第11页/共64页
网格状林草田复合生态系统
第12页/共64页
平行结构林草田复合生态系统
第13页/共64页
设计方法(举例)
(2) 城市开发区的生态设计
❖道路绿化体系 ❖周围防护林带 ❖工厂绿化 ❖水系两岸绿化带
第14页/共64页
5页/共64页
体育场 博物馆
停车场 工厂
第2页/共64页
1. 土地生态系统
土地生态系统的功能:
联合国粮农组织和环境规划署1999年提出的土地10大功能。 (1)净化功能; (2)将太阳能转化为有机能的功能; (3)承载功能。
第3页/共64页
1. 土地生态系统
土地生态系统的特征:
(1)多层次结构的复合系统; 水平结构、垂直结构、营养结构 (2)开放的动态系统; 自然演替、人为控制演替 (3)自然过程最活跃的场所,人类活动的基地; (4)具有自我调节和补偿的功能。

土地资源学 全套课件

土地资源学  全套课件

1.4 我国土地资源基本状况
土地总量大,人均土地少 我国土地面积约为960万km2 ,居世界第三位,但人均土地面积 仅为0.74hm2,不及世界平均水平的1/3。
地貌类型多样,山地、丘陵多,平地少 全国约有46.4%为山地,20%为丘陵,两者约占全国土地总面积 的2/3。
土地资源区域分布不平衡 我国东南部土地资源条件较好,耕地和内陆水域在这一地区分 布集中,而西北部则相对较差;我国一半以上的林地集中分布 于东北部和西南部地区,86%以上草地分布在西北部干旱、半干 旱地区。
土地资源类型的划分方法较多,目前主要 有土地资源的利用现状划分、土地资源的 生产潜力划分、土地资源的适宜性划分等。
2.2.2 土地利用类型及其特点
1.概念

所谓土地利用类型划分,是指对现有的土地利用状况,根
据其利用的方式、结构及其特征的相似性与差异性而进行同级
土地资源的类型分类(或归并)和土地资源类型分级。其结果,
2.2.4 中国的土地利用分类
县级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土地利用现状分类采用两 级系统,一级分为8类,二级分为46类,并可按实际 情况进行三、四级分类
城镇用地调查:原国家土地管理局在1993年发布的 《城镇地籍调查规程》中制订了《城镇土地分类及 含义》。根据土地用途的差异,城镇土地分为10个 一级类,24个二级类。1991年颁布了《城市用地分 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分类采用大类、中类和 小类三层次的分类体系,共分为10个大类,46个中 类,73个小类。(P42)
(1)古代时期 夏代:《禹贡》 周代:《周礼》 春秋时期:《管子●地员篇》 (2)现代 1949年以前,我国的土地科学研究主要集中于土地利用
的调查与制图,而系统的全面的土地科学研究基本上属于 空白。1949以后,生产关系的根本改变和工农生产的迅速 发展大大推动了土地科学的发展。

土地资源学知识点

土地资源学知识点

第一章绪论1.土地的概念:土地是地球上由气候、土壤、水文、地形、地质、生物以及人类活动的结果所组成的自然经济综合体。

2.土壤:土壤,指地球陆地表面具有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

它是在气候、母质、生物、地形和成土年龄等诸因子综合作用下形成的独立历史自然体。

3.土地资源的概念(1)资源——在一定的技术经济条件下,能为人类生产和生活所用的一切资料。

《辞海》定义为“资财的来源。

”(2)土地资源——指在一定的技术条件和一定时间内可以为人类利用的土地4.土地资源的基本特性1、土地的资源特性:生产性、区域性、动态性、可更新性、多功能性、有限性、不可替代性2、土地的资产特性:商品特性、产权特性、增值特性、不动产特性。

5.土地的属性(书本):资源属性、资产属性、生态属性、工程属性、社会属性、权籍属性资源属性:整体性、生产性、面积的有限性、位置的固定性和区域差异性、时间变化性、土地的再生性和非再生性、多用途性。

资产属性:供给的稀缺性、位置的固定性、个体的异质性、使用的永久性和增值性、土地价格和价值的二重性、流通的特殊性。

生态属性:支撑功能、养育功能、净化功能6.我国是世界上土地资源丰富、土地总面积较大的国家之一我国土地总面积960万平方公里,占世界土地的7.2%,居世界各国第三位耕地总量占世界耕地9.5%,居世界各国第四位林地总量占世界林地 5.5%,居世界第五位牧草地总量占世界牧草地7.8%,居世界第二位7.我国是土地资源相对紧缺、人地矛盾比较突出的国家人均土地0.784公顷,为世界人均的1/3人均耕地0.106公顷,为世界人均的45%人均林地0.186公顷,为世界人均的26%人均牧草地0.217公顷,为世界人均的37%8.土地资源学的概念土地资源学是研究土地资源的组成、特性、分类、数量、质量、空间分异与时间变异规律以及合理利用与保护的应用基础理论的科学。

9.土地资源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1)土地资源学在学科中的地位(2)土地资源学与土地学科的关系10.土地资源学研究的目的、内容研究目的:寻求解决人类所面临土地资源问题的途径研究内容:1)土地资源学的基础理论研究2)土地资源的空间分布规律的研究——土地类型和土地资源类型3)土地资源的数量和质量特征的研究——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4)人与土地的定量关系研究——土地生产潜力与土地人口承载力5)区域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研究6)土地资源的保护与管理11.土地资源学的研究特点(1)综合性和多学科性(2)关联性与复杂性(3)现实性和预测性(4)区域性和全局性12新中国成立后土地资源研究工作大致可分为哪几个时期?各时期的特点?第一个时期:50年代初期财政部的查田定产工作。

土地开发整理相关理论ppt课件

土地开发整理相关理论ppt课件
❖ 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是使土地资源得到科学合理的利用、开发、 整治和保护,实现土地资源的有续利用与社会、经济、资源环 境的协调发展,不断满足社会经济长期发展的需要,达到最佳 的社会、资源环境和经济效益,可持续土地利用在社会上具有 公平性和可接受性,在资源环境方面具有可持续性,在经济上 具有充分性。
经营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有欺诈行为 的,应 当按照 消费者 的要求 增加赔 偿其受 到的损 失,增 加赔偿 的金额 为消费 者购买 商品的 价款或 接受服 务的费 用
❖ 农用地整理可根据整理后的主导用途分为耕地整理、园地整理、林地 整理、牧草地整理和养殖水面整理等。
经营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有欺诈行为 的,应 当按照 消费者 的要求 增加赔 偿其受 到的损 失,增 加赔偿 的金额 为消费 者购买 商品的 价款或 接受服 务的费 用
土地整理的内容——建设用地整理
❖ 建设用地整理是以提高土地集约利用为主要目的,采取一 定措施和手段,对利用率不高的建设用地进行综合整理。
❖ 从国内外的研究来看,土地整理的内涵应为:①在一定区域内,按照土地利 用目标和用途,采取行政、经济、法律和工程技术手段对土地利用状况进行 调整改造、综合整治,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和生 态环境的过程。②土地整理分为城市土地整理和农村土地整理,或称为市地 整理与农地整理,农地整理和非农地整理。③农地整理是我国现阶段的重点, 其科学的含义应是:在一定区域内,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采取行政、经 济、法律和技术手段,对田、水、路、林、村等综合整治,调整土地关系, 改善土地利用结构和生产、生活条件,增加可利用土地面积,提高土地利用 率和产出率。④城市土地整理,主要任务是解决用地结构不合理,提高存量 土地的利用效率,从而达到少占或不占耕地的目的,减轻建设用地对耕地的 压力。

第七章土地资源保护规划

第七章土地资源保护规划
1.按土地资源利用规划的性质可分为土地资源利 用总体规划和土地资源利用专项规划。
2.按规划时间期限可分为长期、中期和短期规划。 3.按空间范围可分为区域性土地资源利用规划和
城乡土地资源利用规划。
第二节 土地资源保护规划的内容与程序
一、土地资源保护规划的任务
土地资源保护规划的任务是对地区土地资源的利 用现状进行分析,明确土地利用和保护中存在的 主要问题;确定土地资源保护的目标、任务和方 针;确定区域重点土地类型的保护方案;划分地 区土地资源保护的生态功能区,确定各分区的相 应管理要求;制定土地整理、复垦、开发方案; 制定规划实施和管理的相关政策措施。
(二)土地资源评价
1.土地资源评价内容 土地资源评价通常包括适宜性评价、生产潜力评
价和经济评价。
土地适宜性评价是通过对土地的特有属性与特定 土地用途的利用要求进行对比,从而达到鉴别土 地对某种特定用途的适宜性和限制等级。
土地生产潜力评价是要通过对土地自然和经济属 性的综合鉴定,并根据土地生产力的大小来划分 土地等级。这两种评价在考虑选择综合性的农业 生产基地时具有较大参考价值。
现状分析
各用地部门土地 需求量的预测
生态环境质量 评价预测
部门用地协调与土地保护
成果总结与编写规 划报告
土地资源保护规 划图的编制
成果审定与验收
编制规划方案
(一)准备工作阶段
包括组织准备和资料、图件准备。前者包括编制和批准 规划任务或工作方案,后者包括自然资源条件(地貌、 气候、植被、土壤和水文)和社会经济资料(人口、 GDP、工农业产值等)的准备。
二、土地资源保护规划的内容
土地资源保护规划工作涉及面广 ,内容多而 复杂 ,其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

福建农林大学硕士自命题考试说明

福建农林大学硕士自命题考试说明

福建农林大学2018年硕士自命题考试说明001作物科学学院《作物生理学》考察考生对作物生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作物生长发育过程中涉及的相关生理过程,特别是在逆境条件下作物产量品质形成生理机制的掌握程度,以及如何运用学习的知识分析作物在生产过程中生理现象的能力。

《遗传学》考查考生对遗传学基本概念的理解程度,对遗传学基本知识和分析方法的掌握程度,以及对遗传学历史和发展现状的了解。

内容涵盖孟德尔遗传、细胞遗传、分子遗传、群体遗传以及新发展的基因组学等。

《农业知识综合一(作物)》考查内容主要包括植物学基础、生态学基础和气象学基础三部分。

《农学概论》考查内容主要包括农学与作物生产、作物的起源与分类、作物生长发育规律、作物品种改良、作物栽培技术、作物种植制度、现代农业等。

002植物保护学院《植物生理学与生物化学》考试内容范围说明:植物的水分代谢,矿物质营养的基本原理,呼吸作用与光合作用,植物生长物质,植物生长、生殖与逆境生理;核酸、蛋白质、酶及维生素等生命基本物质的分子组成、结构、性质和功能,生物氧化,糖、脂类、蛋白质、核酸等的代谢。

《植物保护概论》考试内容范围说明:农业有害生物及其发生发展的基本知识,农业有害生物防治的原理与方法。

《植物保护学》考试内容范围说明:植物病理学、昆虫学、农药学的基本知识,农作物主要病虫害的发生与防治。

《农业综合知识一(植物保护)》考试内容范围说明:植物学基础知识、植物生理学基础知识、遗传学基础知识。

003园艺学院学术型:《园艺植物生理学》:园艺植物物质代谢、能量转化、生长发育生理、环境生理及其生长发育的调节与控制。

《园艺植物组织培养》:植物组织培养基本设备、基本原理、方法与技术;植物组织培养的应用领域;植物组织培养在园艺植物(果树或蔬菜或花卉或茶树等)上的应用。

专硕:《园艺植物生物学》:园艺植物的生长发育,环境条件对园艺植物的影响,园艺植物的繁殖,园地选择与建园。

《农业知识综合一(园艺)》:土壤学、植物营养学、现代农业基础知识(节水农业、设施农业、生物防治、园产品安全生产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7.1.1土地资源开发的影响 土地开发带来生态环境的变化 土地开发必然会带来社会、经济结构的改 变 土地的开发过程是一个由开发、利用、再 开发、再利用循环往复不断前进的过程
7.1.2土地资源开发的类型 宜农荒地的开发 闲散地开发 农业低利用率土地开发 沿海滩涂的开发 城市新区的开发 城市土地的再开发
7.1.3土地资源开发的规划
综合开发规划
对某一区域内具有开发潜力 和开发价值的土地资源进行 全面系统的安排和部署。 对某一开发个体(如地 块、地段等)所作的具 体设计。
项目开发规划
土地资源开发规划内容包括: 勘测与调查 确定开发目标 可行性研究 土地资源开发的结构和布局 开发次序和开发速度 开发资金计划 选定开发方式
盐碱地的治理 :
水利改良措施 农业与生物改良措施 化学改良措施

次生盐碱化地 土壤次生盐碱化,是指原非盐碱的土地,由 于灌溉不当,排水不畅或土地利用不合理,造成 地下水位升高,导致土壤积盐,造成土壤返盐的 过程。 防治土壤次生盐碱化 : ①健全灌排系统,控制地下水位 ②合理灌溉,控制地下水位上升 ③井渠结合,井灌井排 ④防止渠道渗漏 ⑤抑制土壤返盐。
7.2.2退化土地的整治
1.水土流失土地的整治 • 工程措施 • 植物措施 • 耕作措施 小流域综合治理是一种比较理想的治理途径 2.荒漠化土地的整治 • 工程措施 • 植物措施 • 农牧生产措施
3.盐碱化土地的治理
盐化是指可溶盐类在土壤表层及土体中的积 累;碱化通常是指土壤胶体表面吸附一定数量的 钠离子,随着钠离子水解而导致土壤理化性质的 恶化。
7.2土地资源整治
土地资源的整治是指采取有针对性的 措施对土地退化现象的消除与预防。 即防和治两个方面,防是指消除可能 造成未退化土地发生退化和使已退化土地 继续发生退化的各种动力因素;治是指对 已退化土地所进行的建设性改造。
7.2.1土地退化
水土流失
量的退化 荒漠化
质的退化
土地 退化
盐碱化 土地污染 废弃地

废石场及尾矿池的复垦
①废石场的复垦 再种植→复土工作→整治废土堆 ②尾矿地复垦 尾矿池的平整→酸性尾矿的中和→去除池中 干涸的不透气的坚硬外壳
7.2.3土地整理
1.基本内涵 在一定区域内,按照土地利用目标和用 途,采取行政、经济、法律和工程技术手 段,对土地利用状况进行调整改造、综合 整治,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改善生 产、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的过程。 2.土地整理的历史 德国的土地整理 俄罗斯的土地整理 我国台湾地区的土地整理
3.土地整理的主要任务和内容 任务: 增加耕地面积,提高土地利用率。 调整土地关系,使土地关系适应土地生产 力提高的要求。 扩大综合生产能力,提高土地产出率。 实现土地资源的景观功能。 提高全社会的现代化水平。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内容:
农地整理 ①调整农地结构,归并零散用地 ②农田整治及道路、沟渠等基本建设 ③农地改造 ④复垦废弃土地、开发宜农荒地 ⑤农村建设用地整理 ⑥划定地界、确定权属 ⑦改善环境,维护生态平衡 建设用地整理 交通、工矿用地整理

4.土地整理规划程序
基础资料的调查与分析 确定土地整理单元 编制土地整理规划方案 土地整理规划方案的报批 土地整理的组织实施及保障措施 土地整理的检查验收
5.土地整理效益评价
(1)土地整理效益分析 ①土地资源的资源效益 ②土地整理的经济效益 ③土地整理的生态效益 ④土地整理的社会效益 ⑤土地整理的景观效益 (2)土地整理效益评价 评价指标的选择原则 •科学性 •可操作性 •区域性 •前瞻性 •差异性
不同类型地区盐碱化土地的整治
①半干旱半湿润地区的盐碱化土地 合理开发浅层地下水 搞好骨干河道治理和田间工程的配套 ②干旱半干旱地区的盐碱化土地 改变大水漫灌方式 建立和完善排水系统,降低地下水位 重视建设林网,采取生物排水 ③滨海地区的盐碱化土地 首先必须筑堤建闸,防止海潮浸渍,完善排水河 道和田间排灌工程,做到洪涝分排,排灌分开。 同时要利用一切可能条件,引水蓄水,扩大灌溉 面积,进行人工洗盐或种植水稻。
4.污染土地的整治 消除和控制土地污染源 污水净化处理 污水氧化塘 污泥综合治理
5.废弃地的复垦与治理
采矿土地复垦的工艺和技术方法 工艺: • 采区的合理划分 • 复垦区的再种植或综合治理 • 废弃岩石的合理排弃与采空区的回填、整平 • 表土(或包括底土)的剥离储存 技术方法: ①捣堆开采复回法 ②横山脊复回法 ③沿等高线分区段剥离开采复用法
第7章 土地资源开发与整治
7.1土地资源开发
土地开发包括两方面的含义: 一方面是指土地利用范围的扩大,即对未 利用土地的开发 另一方面是指土地利用深度的开发 从这两方面可以看出,土地开发是通 过各种手段挖掘土地的固有潜力,提高土 地利用率,扩大土地利用空间与利用深度, 充分发挥土地在生产和生活巾的作用的过 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