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备课参考 气温和降水 (2)
4.2气温和降水课件地理七年级上册【02】

日常生活中人们比较关心一天中气温的变化
探究二 如何正确判读气温变化曲线
气温/°C
33 31 29 27 25 23 21
2 4 6 8 10 12 14 16 18 20 22 24 时
某地气温曲线图
①读图名 ②读横坐标——时间 ③读纵坐标——气温值 ④读极值——最高值与最低值 ⑤读变化——气温随时间的变化
7月陆地气温高于海洋;1月海洋气温高于陆地
大陆升温比海洋快,降温也比海洋快。
(2)7月最热的地方不是赤道,而是北回归线 附近地区。你知道主要原因吗?
7月赤道没有阳光直射,而且降水较 多,多雨天;北回归线此时阳光接近 直射,而且晴天多。
课堂小练
1、 一年中,北半球大陆( B)月份气温达到最高 A.6月 B.7月 C. 8月 D. 9月
探究五 世界气温的分布与地形的关系
结合地形图观察:青藏高原与同纬度其它地区的气温相比,发现什么了?
0℃
101℃0℃
20℃
影响因素:地形地势
20℃
10℃ 0℃
同纬度陆地,海拔 越高,气温越低。海拔 每上升100米气温下降 摄氏度。
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
➢赤道及其附近地区气温最高,由赤道向两极,气温逐渐降低。 影响因素:纬度位置
北半球中纬度地区
陆地与海洋 温度差异大
夏季
T陆 > T海
海陆性质差异: 陆地热容量小,升 温快,降温也快。 海洋热容量大,升 温慢,降温也慢
海洋最热月和最冷月滞后一个月
7月平均气温分布
南北半球季节相反
1月平均气温分布
北半球陆地 最热月|7月 |夏季 南半球陆地 最热月|1月 |夏季
最冷月| 1月 |冬季 最冷月|7月|冬季
湘教版初中七年级上册地理 4.2.2 气温和降水(第2课时 降水)

发生地区:我国东部沿海地 区
一.降水的形成
3.根据空气上升的原因和形式,将降水分为3种类型
对流雨
受热膨胀上升
赤道附近、 夏季午后
地形雨
遇地形阻挡“爬升”
(山地迎风坡)
锋面雨
被冷空气顶上去
(我国东部沿海地区)
二.降水的测量
雨量器
指一段时间内,雨水(或融 化后的固体降水)未经蒸发、渗 透和流失所积聚起来的水层深度, 通常以毫米(mm)为单位。
降水柱状图的判读
1.该地哪几个月份降水量较多? 5~10月
2.该地哪几个月份降水量较少? 11月~次年4月
3.该地的年降水量大约是多少毫米? 大约740毫米
4.该地降水的季节变化有什么特点? 夏季降水多,冬季降水少。
三.降水的分布
北极地区
赤道地区
南极地区 ①赤道附近降水 多 ,两极地区降水 少 。——纬度因素
导致两地景观差异最直接的原因是什么?
气候的要素:降水
第四章世界的气候 湘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
一.降水的形成
1.从大气中降落的 雨、雪、冰雹 等,统称为降水(降水≠降雨)
冰天雪地
椰风海韵
一.降水的形成
2.降水形成的两个条件
水汽 凝结核
物质条件
(空气上升)
气温 下降
热量条件
一.降水的形成
3.根据空气上升的原因和形式,将降水分为3种类型
连续无雨记载:91年
①对流雨
空气受热膨胀上升, 水汽冷凝形成降水。
发生地区:赤道附近、 夏季午后
一.降水的形成
3.根据空气上升的原因和形式,将降水分为3种类型
②地形雨:迎风坡降水多 背风坡降水少。
03 第二节 气温和降水【教案】七年级上册地理湘教版

气温和降水第1课时气温世界气温的分布设计说明等值线图的阅读是初中地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在前面的章节中,学生已经学习了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因此,本节课设置“温故知新”环节,调动学生的旧知,迁移协助理解核心概念、读图方法。
借助“世界1月平均气温分布”“世界7月平均气温分布”“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引导学生分别描述1月平均气温、7月平均气温、年平均气温的分布特征,进而归纳出世界气温分布的一般规律。
学习目标1.知道气候最基本的两个要素是气温和降水。
(区域认知)2.说出气温的含义及测定方法。
(地理实践力)3.说出等温线的含义,掌握阅读等温线分布图的方法。
(地理实践力)4.阅读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和1月、7月平均气温分布,描述和简要归纳世界气温分布特点。
(地理实践力、综合思维)重点难点重点:1.等温线分布图的阅读。
2.世界气温分布特点。
难点:世界气温分布特点。
教学方法创设情境法、自主学习法、读图法、问题分析法、合作探究法等。
教学过程一、预习检查完成《作业》知识梳理部分的内容。
二、学习任务一教学模块间、、、。
③阅读教材第87页图5-8“百叶箱与某天4次气温观测记录”是。
学生:(1)空气摄氏度(2)①温度计②2时8时14时20时③9.5℃教师:思考当地气温在一天中、一年中是如何变化的。
学生:判断一个地方的冷热程度,我们通常依据平均气温。
气温的变化对我们的影响很大。
(1)气温日变化人们最关注的是一天之中的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新疆今日最高气温是22℃,大约出现在14时,最低气温是8℃,大约出现在日出前后,气温日较差是14℃。
气温日较差大,所以新疆会出现“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的景象。
(2)气温年变化观测时间(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12气温(℃) -1-6 0 5 12 18 20 17 15 95 -3上表是新疆某地12个月的气温数据,最高气温出现在7月,最低气温出现在1月,气温的年较差是30℃。
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二节气温和降水》教案

《第二节气温和降水》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气温的测定方法、降水及降水的类型、降水量的观测方法。
2、了解等温线和等降水量的含义,掌握阅读“等温线分布”图、“降水量分布”图的正确方法,并能总结出气温地区分布的规律和降水地区分布的规律。
3、能根据气温和降水的数字资料,绘制出气温变化曲线图和降水量逐月分配图,并依据这些气候资料说出气候特点。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气温和降水量分布图,能够说出世界年平均气温和降水量的分布规律。
加强读图能力的训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气温和降水的意义、与生活的关系。
教学重点:学会阅读世界平均气温和降水量分布图。
深刻理解降水形成的两个基本条件。
掌握降水的三种基本类型。
能够依据气温和降水量的数字资料绘制出气温变化曲线图和逐月降水量柱状图。
能够根据数字资料及统计图表描述气候特征。
教学难点:通过阅读气温和降水量分布图,能够说出世界年平均气温和降水量的分布规律。
学情分析:对于等高线这一类抽象概念,有的学生始终理解不了,这对于理解等温线、等降水量线的概念较难,学生的逻辑分析能力较差,读图分析时不能要求太高。
教学方法:启发式、分层次教学。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设计复习提问:什么是天气?天气的主要特征?什么是气候?气候的主要特征?辨认、绘制常见天气符号。
引入新课:不管是天气还是气候,要研究他们都离不开两个基本要素——气温、降水。
气温和降水也是我们生活中接触非常频繁,影响较大的。
讲授新课:一、气温顾名思义气温就是空气的温度,这一点绝大多数学生都能说对,包括:气温的单位——摄氏度。
符号——℃。
二、测定气温教师设问:那么气温是怎样测出来的?学生自己阅读书62页活动了解测定气温的方法,注意事项。
提问,总结,强调一天当中四次测量读数时间。
(利用知识的迁移)启发:通过这些数值可以计算日最高气温、日最低气温、日较差、日平均气温等。
累计起来又可以计算月最高气温、月最低气温、月较差、月平均气温。
以及年最高气温、年最低气温、年较差、年平均气温和多年平均气温。
初中地理初一地理上册《气温与降水》教案、教学设计

4.阅读作业:阅读与气候相关的科普文章,了解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影响及应对措施,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5.观察作业:关注日常生活中与气温、降水相关的现象,如植物生长、动物活动等,记录观察到的现象,并尝试用所学知识解释。
初中地理初一地理上册《气温与降水》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气温与降水的概念、分布规律及相互关系,理解气候现象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2.掌握气温和降水的测量方法,学会使用气象图表,提高数据分析能力。
3.能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我国不同地区气温与降水的特点,培养空间思维和地理素养。
(二)过程与方法
4.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五、作业布置
1.结合本节课所学内容,请同学们观察并记录自己所在地区的气温与降水情况,为期一周。要求记录每天的气温范围、降水量,并尝试分析气候现象对日常生活的影响。
2.完成课后练习题:根据气象图表,分析我国某地区的气候特点,并撰写一篇小短文,介绍该地区的气候类型及对当地生-组织学生进行气温和降水的实地测量,使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知识,提高动手操作能力。
-设计气温与降水数据分析题,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知识拓展,提升素养
-结合生活实际,探讨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引导学生关注我国气候资源,了解气候变化对国家经济发展的影响,提高国情观念。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500字
1.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我国不同地区的风景图片,如青藏高原的雪山、江南水乡的烟雨、西北地区的沙漠等,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为什么这些地方的自然景观会有如此大的差异?
初中地理湘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二节 气温和降水

世界干极 阿塔卡玛沙漠
总结:
3、世界降水分布规律 2、三种降水类型 1、降水的两个条件
1、根据空气上升的方式,降水可分为__对__流___雨__、 _地___形__雨___和__锋__面__雨____。
2、我市某日的天气预报:今天下午2点到3点,本市 局部地区会出现强对流天气,并伴有强雷电现象。这 次天气预报中出现的降雨是哪一种类型?
世界降水分布规律:
1.赤道地区降水多,两极地区降水少 2.中纬度地区,沿海降水多,内陆降水少 3.南北回归线穿过的地区,大陆东岸降水
多,西岸降水少
世界雨极
——乞拉朋齐
地球上最湿润的地方, 1860年8月—1861年7月, 创下了20447毫米的雨量, 5—9月雨季中月平均降雨 日数为25—28天,均居世 界首位。这一年比北京42年
冷空气
暖空气
强范 度围 较大 小, ,持 阴续 雨时 连间 绵较
长 ,
动动手吧:
根据空气上升的原因,降水可以分为三 种类型,你能用简单的图画表示三种降水类 型吗?
1、对流雨 2、地形雨 3、锋面雨
小雨滴找朋友
世我界 们那 该么怎大么,帮小雨滴哪找里到的朋朋友友呢最?多?
降水量的测量:
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图
小雨滴的性格
让空气上升的方式有很多……
空 气 受 热 上 升来自脾气火爆的小雨滴 —对流雨
地面空气受热
常
伴
有历
雷 电
时 短
降 水
强
度
大
动动脑吧:
太棒 了
1、世界上什么地区最容易出现对流雨?
赤道地区
2、我们安阳什么季节最容易发生对流雨?
夏季
不畏艰险的小雨滴 ——地形雨
七年级地理上册第四章世界的气候第二节气温和降水教案(新版)湘教版

4. 降水的概念、形式及测量方法。
5. 世界降水的分布规律:赤道附近降水多,两极地区降水少;中纬度沿海地区降水多,内陆地区降水少;回归线穿过的大陆内部和西部降水少,东岸降水多。
6. 降水分布图的阅读与分析。
二、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提升学生的地理信息素养,使学生能够正确理解气温和降水的概念、单位及测量方法,掌握气温和降水的分布规律,并能够阅读和分析气温和降水分布图。
- 学生活动:学生认真听讲,积极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并参与小组讨论、角色扮演、实验等活动,体验气温和降水的分析方法,勇敢提问并参与讨论。
-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讲授法,实践活动法,合作学习法,教学故事、案例、视频等。
- 作用与目的: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气温和降水的知识点,掌握分析方法,培养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1.3 实验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气温和降水的实验,如制作气温计、模拟降水过程等,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加深对气温和降水知识的理解。
2. 教学手段:
2.1 多媒体设备: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世界各地的气温和降水分布图,让学生直观地了解气温和降水的空间分布特征。同时,多媒体课件还可以展示气温和降水的动态变化过程,增强学生的理解。
八、教学评价与反馈
1. 课堂表现:通过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提问频率和回答问题的准确性来评估学生的学习情况。
2. 小组讨论成果展示:通过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贡献、提出的观点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
3. 随堂测试:通过随堂测试来评估学生对气温和降水知识点的掌握程度,测试题目应涵盖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四章 世界的气候第二节 气温和降水教案 (新版)湘教版
(完整)中图版初中地理七上《气温与降水》 2精品PPT资料精品PPT资料

游戏环节
当堂训练
1、下列既跨亚热带、又跨暖温带的省区是 ( C)
A、山东 B、四川 C、陕西 D、新疆
2、1月0℃等温线沿秦岭 —— 淮河 分布。
3、将下列相关地理内容连线。
A 苹果、梨
① 热带
B 柑橘
② 亚热带
C 香蕉、芒果
③ 暖温带
课堂小结
1、冬季南北温差大,夏季普遍高温 2、温度带的分布 3、气温南北差异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气温的变化
读图验证
中国1月平均气温
中国7月平均气温
冬季
夏季
读图第一步:读图名
气温的变化
读图验证
中国1月平均气温
中国7月平均气温
读图第二步:读图例
气温的变化
读图验证
中国1月平均气温
中国7月平均气温
读图第三步:根据需求提信息,析规律,探原因。
数一数,除了-28℃等温线外,图中共有几条等温线?
这6条等温线每相邻两条等温线之间的温差是多少摄氏度?
我国1月平均气温分布图
-28℃
-24℃
-16℃
16℃-16℃ -8℃源自0℃ 8℃除了28℃等温线外,以8℃为间隔的等温线有几条? 我国7月平均气温分布图
24℃
16℃ 8℃
24℃ 28℃
28℃
温故知新
在温差一样的情况下,等温线密集的地方温差大,等温线 稀疏的地方温差小。
图1 我国1月平均气温分布图
图2 我国7月平均气温分布图
温差约8℃多
海口
海口
图1 我国1月平均气温分布图
图2 我国7月平均气温分布图
夏季普遍高温
冬季南北温差大,夏季普遍高温 验证结果
冬季,我国南北温差很大。 夏季,除了青藏高原等地区外, 我国大部分地区普遍高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章第二节气温和降水
一、气温
1.气温:空气的温度,常用℃表示。
2.气温的差异是造成自然景观和我们生存环境差异的主要因素之一。
一日中最高气温与最低气温之差。
一天中的最高气温出现在午后2点(14时)左右,最低气温出现在日出前后。
一年中,北半球气温,大陆上7月最高,1月最低;一年中,南半球气温,大陆上7月最低,1月最高。
一年中,北半球气温,海洋上8月最高,2月最低。
二、世界气温的分布
1. 世界年平均气温的分布:从低纬度向两极气温逐渐降低(低纬度气温高)
2. (1)气温日较差:最高气温与最低气温的差
(2)气温年较差:一年内的最高月平均气温与最低月平均气温的差
3. ①最炎热的大陆:非洲
②最寒冷的大陆:南极洲
③除南极洲外,寒冷区域最大的洲是亚洲。
4. (1)等温线密集的地方,气温差别大;等温线稀疏的地方,气温差别小。
(2)等温线在北半球比较弯曲,在南半球比较平直。
(3)①1月份等温线:陆地上向南凸,海洋上向北凸;②7月份等温线:陆地上向北凸,海洋上向南凸。
三、气温曲线图
七月八月
2825
四、主要降水类型
1. (1)从大气中降落的雨、雪、冰雹等,统称为降水。
(2)降雨是降水的主要形式。
(3)雾、露不是降水。
2.降水形成有两个基本条件:①空气中含有足够的水汽和凝结核;
②空气温度下降到水气能够凝结出来的程度。
主要降水类型:①对流雨:湿润空气受热膨胀上升,变冷凝结而形成的降雨。
②地形雨:湿润空气水平运动时,遇到山地,沿山坡“爬升”,温度下降,水汽凝结,在迎风坡产生的降水。
③锋面雨:当冷空气与暖空气相遇时,相对较轻的暖空气被“抬升”,遇冷凝结而产生的降水。
五、世界降水的分布
1.世界降水的分布:①赤道附近降水多,两极地区降水少;
②南北回归线穿过的大陆西部或中部降水少,东岸降水多;
③中纬度地区陆地内部降水少,沿海地区降水多。
2. 世界“雨极”——乞拉朋齐;
世界“干极”——阿塔卡马沙漠。
【例1】关于世界各地降水量季节分配的叙述,正确的是:()A.南北纬30°~40°的大陆西岸夏季多雨B.南北纬40°~60°的大陆西岸各月湿润
C.南北纬30°~40°的大陆东岸冬季多雨D.赤道附近各月降水都较少
【答案】B
【解析】世界各地降水量季节分配,南北纬40°~60°的大陆西岸各月湿润。
【例2】降水受纬度因素影响最明显的地区是:()A.赤道和中纬地区B.赤道和两极地区
C.两极和大陆内部地区D.中纬度的大陆东、西岸地区
【答案】B
【解析】赤道和两极地区降水受纬度因素影响最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