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接前方入路与后外侧入路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DDH低位脱位的临床对照研究
髋关节置换手术入路选择的临床治疗进展

髋关节置换手术入路选择的临床治疗进展【摘要】:目前髋关节置换手术入路方式较多,包括直接前方入路、Super PATH入路、微创后外侧入路等,其各具有优劣性,为了保证治疗效果,还需根据患者实际情况,合理选择入路方式。
【关键词】:髋关节置换手术;入路选择;进展髋关节置换手术自40世纪20年代开始广泛推广于临床,微创化已成为主流趋势,具有改善髋关节功能、缓解疼痛等优势,随着近年来医疗技术完善和改进,此项治疗获取了革命性的进展[1~2]。
虽然髋关节置换术疗效显著,但临床学者发现不同入路方式可达到不同疗效[3]。
而本文针对髋关节置换手术入路选择的临床治疗进展进行了相关综述,具体如下文。
1微创髋关节置换手术的优劣性髋关节置换手术优势:(1)微创手术能够在最大程度上保留膝关节完整性,减轻对肌肉和神经的损伤,降低翻修率,减少术后假体脱位率[4];(2)微创手术具有手术时间短、安全性高、出血量少、创伤小等优势,可全面暴露术野区域,减轻对周围正常组织损伤性,利于术后病情恢复,缩短住院时间,减轻患者经济负担[5];(3)微创技术能够尽可能保留肌腱、肌肉、神经等功效,缩短患者下床行走和站立时间,促使关节功能恢复,保证髋关节稳定性,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6];(4)微创手术不放置引流管,可降低深静脉血栓形成和感染率[7]。
髋关节置换手术缺陷:(1)不适合复杂的髋关节置换或翻修手术;(2)微创技术对操作者经验要求较高,且可因为切口小,暴露术野不足,出现股骨端或髋臼等准备操作困难,延长手术时间[8];(3)术区止血困难,学习曲线长;(4)易出现假体位置不正,容易并发假体周围骨折;(5)极易出现神经、肌肉肌腹等牵拉损伤[9]。
微创手术的适应证和禁忌证:(1)适应证:髋关节发育正常;髋关节没有严重畸形;BMI<30kg/m2;初次人工全髋关节置换[10]。
(2)禁忌证:病态肥胖症;骨关节强直;转移癌;骨质疏松;要求使用骨水泥假体;有髋关节手术史,出现骨不连;髋关节严重畸形;髋臼发育不良Growe III或IV级;病情复杂需要延长切口[11]。
全髋关节置换前后路手术入路的手术指标及预后对比观察

全髋关节置换前后路手术入路的手术指标及预后对比观察发表时间:2018-08-02T14:11:57.673Z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学术版)2018年3月第5期作者:张磊磊[导读] 在全髋关节置换术中采用经前外侧入路手术治疗,缩短了患者的住院、下床活动、住院时间。
赣榆区中医院骨伤科江苏连云港 222100【摘要】目的:观察比较全髋关节置换前后路手术入路的手术指标及预后效果。
方法:选取本院收治的行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50例进行研究,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采用经前外侧入路(ASA)实施全髋关节置换术,对照组采用经后外侧入路(PSA)实施全髋关节置换术,对比两组患者手术指标和预后效果。
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等均比对照组短,观察组患者的手术优良率显著高于对照组,术后脱位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
结论:在全髋关节置换术中采用经前外侧入路手术治疗,缩短了患者的住院、下床活动、住院时间,同时也提高了患者手术优良率,降低了患者术后脱位率,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关键词】全髋关节置换术;前外侧入路;后外侧入路;预后效果近些年,我国老龄化进程越来越显著,老年患者随着年龄的增加,身体机能严重退化及下肢肌力下降,再加之老年患者在生活中不注重营养补充,因此导致骨质疏松,使得老年骨折现象越来越常见[1]。
而全髋关节置换术主要用于股骨头和髋臼置换,主要在临床中治疗关节炎疾病、股骨头缺血坏死、股骨颈骨折等现象。
但在临床手术中具有较多种手术入路方式,包括前方入路、外侧入路、前外侧入路、后外侧入路等,而临床中运用最广泛的为前外侧入路(ASA)和后外侧入路(PSA)[2]。
基于此,我院就前外侧入路(ASA)和后外侧入路(PSA)的手术指标和预后效果进行对比分析。
以下是我院具体的分析报告。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5年3月-2017年8月收治的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50例参与本次研究,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5例,对照组男15例,女10例,年龄55-78岁,平均(60.1±1.1)岁,其中股骨头坏死8例,股骨颈骨折10例,髋关节骨性关节炎7例;观察组男13例,女12例,年龄52-76岁,平均(60.8±2.2)岁,其中股骨头坏死6例,股骨颈骨折10例,髋关节骨性关节炎9例。
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改良Hardinge入路与后外侧入路疗效对比研究

doi:10.11659/jjssx.05E021027·临床研究·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改良Hardinge入路与后外侧入路疗效对比研究袁 景,陆 军,汤月平,沈文东,张军强,姚 ?,王一帆,高剑峰 (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苏州医院骨科,江苏苏州215000)[摘 要] 目的 对比改良Hardinge入路与后外侧入路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THA)的临床疗效。
方法 回顾性分析行THA的11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
根据入路方式的不同,将患者分为对照组(采用后外侧入路,55例)和改良组(采用改良Hardinge入路,59例)。
观察2组围术期指标、并发症情况以及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
结果 改良组的术后引流量、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切口长度、手术时间、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
2组术后3个月、6个月、12个月Harris评分均较术前升高(P<0.05),术后3个月、6个月、12个月Harris评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优良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改良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
结论 采用改良Hardinge入路与后外侧入路行THA均可改善患者髋关节功能,疗效较好,但改良Hardinge入路较后外侧入路创伤更小、手术时间更短、术中出血量更少、并发症更少、术后恢复更快,安全可靠。
[关键词]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改良Hardinge入路;后外侧入路;疗效[中图分类号]R323.4+5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21 05 13 [基金项目]江苏省科技支撑计划(社会发展)项目(BE2011672) [通信作者]高剑峰,E mail:gaojianfengs@hotmail.comComparativestudyonthecurativeeffectofmodifiedHardingeapproachandposterolateralapproachintotalhiparthroplastyYUANJing,LUJun,TANGYue ping,SHENWen dong,ZHANGJun qiang,YAOZhe,WANGYi fan,GAOJian feng(DepartmentofOrthopaedics,NanjingMedicalUniversityAffiliatedSuzhouMunicipalHospital,SuzhouJiangsu215000,China)Abstract:Objective Tocomparetheclinicaleffectoftotalhiparthroplasty(THA)viamodifiedHardingeapproachandposterolateralapproach.Methods Theclinicaldataof114patientswhounderwentTHAwereretrospectivelyanalyzed.Thepatientsweredividedintothecontrolgroup(55caseswithposterolateralapproach)andthemodifiedgroup(59caseswithmodifiedHardingeapproach)accordingtothedifferentapproaches.Theperioperativeindicators,complications,andHarrisscoreofhipjointfunctionofthetwogroupswereobserved.Results Thepostoperativedrainagevolumeandintraoperativebloodlossofthemodifiedgroupwerelessthanthoseofthecontrolgroup(P<0.05),andtheincisionlength,operationtimeandhospitalstayofthemodifiedgroupwereshorterthanthoseofthecontrolgroup(P<0.05).TheHarrisscoresofthetwogroups3months,6monthsand12monthsafteroperationwerehigherthanthosebeforeoperation(P<0.05),whiletherewasnostatisticallysignificantdifferenceintheHarrisscores3months,6monthsand12monthsafteroperationbetweenthetwogroups(P>0.05);therewasnostatisticallysignificantdifferenceintheexcellentandgoodratebetweenthetwogroups(P>0.05).Theincidenceofcomplicationsinthemodifiedgroupwaslowerthanthatinthecontrolgroup(P<0.05).Conclusion BoththemodifiedHardingeapproachandtheposterolateralapproachforTHAcanimprovethefunctionofhipjointinpatients,withgoodcurativeeffect.However,comparedwiththeposterolateralapproach,themodifiedHardingeapproachhaslesstrauma,shorteroperationtime,lessintraoperativebloodloss,fewercomplications,andfasterpostoperativerecovery,whichissafeandreliable.Keywords:totalhiparthroplasty;modifiedHardingeapproach;posterolateralapproach;curativeeffect 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hiparthroplasty,THA)是临床治疗股骨头坏死、髋关节骨关节炎、股骨颈骨折等疾病的常用术式,可以改善髋部疼痛,重建髋关节稳定性,提高患者生活质量[1 2]。
侧卧位直接前入路和后外侧入路全髋关节置换术的疗效对比

侧卧位直接前入路和后外侧入路全髋关节置换术的疗效对比欧栓机;许长鹏;齐勇;孙鸿涛;陈涯;李贵涛【摘要】目的探索侧卧位直接前入路(DAA)和后外侧入路(PLA)全髋关节置换术(THA)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7年1-6月63例初次行THA的患者分为DAA组(32例)和PLA组(31例).比较两组手术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VAS评分、Harris评分、WOMAC评分、影像学指标及并发症.结果所有患者获得随访,随访12~16个月,平均(13.32±0.44)个月.DAA组手术切口长度较PLA组短(P<0.05)、术中出血量较少(P<0.05)、术后住院时间较短(P<0.05),但手术时间较长(P<0.05).DAA组术后24 h、术后72 h及术后1个月VAS评分均小于PLA组(P<0.05).DAA组术后1个月Harris评分和WOMAC评分均优于PLA 组(P<0.05).两组髋臼前倾角及外展角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AA组出现2例(6.25%)股外侧皮神经损伤;PLA组出现1例(3.23%)髋关节后脱位.结论侧卧位DAA入路比PLA入路创伤小、术中出血量少、术后早期疼痛轻,利于早期功能康复,是一种有效安全的手术方式.【期刊名称】《实用医学杂志》【年(卷),期】2019(035)007【总页数】5页(P1079-1083)【关键词】全髋关节置换术;直接前入路;后外侧入路【作者】欧栓机;许长鹏;齐勇;孙鸿涛;陈涯;李贵涛【作者单位】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骨科广州510317;南方医科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广州510282;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骨科广州510317;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骨科广州510317;南方医科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广州510282;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骨科广州510317;南方医科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广州510282;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骨科广州510317;南方医科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广州510282;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骨科广州510317;南方医科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广州510282【正文语种】中文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已广泛应用于治疗终末期髋关节疾患,后外侧入路(posterolateral approach,PLA)和直接前入路(direct anterior approach,DAA)是该术式的两种入路。
直接前侧入路(DAA)与后外侧入路全髋关节置换治疗股骨颈骨折的早期临床疗效对比

直接前侧入路(DAA)与后外侧入路全髋关节置换治疗股骨颈骨折的早期临床疗效对比张赐鑫;肖胜添;艾华军;黄亮兴;姚增良【摘要】目的探讨微创直接前侧入路(direct anterior approach,DAA)与传统后外侧入路行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股骨颈骨折的早期临床疗效情况.方法将我院2015年6月至2017年3月65例股骨颈骨折行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分为2组:DAA组35例,男21例,女14例,平均年龄(65.6±9.7)岁;后外侧入路组30例,男19例,女11例,平均年龄(63.8±12.3)岁.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切口的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卧床时间、住院时间及术后并发症情况,评估术前术后Harris评分及VAS评分情况.结果 2组患者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后卧床时间及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出血量2组患者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术后1个月、3个月Harri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及术后6个月Harris评分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术后第1天、第3天、第7天VA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及术后1个月VAS评分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DAA组有2例大转子骨折,1例股外侧皮神经损伤发生;后外侧入路组有2例髋关节后脱位发生.结论 DAA入路具有切口短、损伤小、术后疼痛轻的优点,可以实现快速康复,短期内优势明显,但长期效果与后外侧入路相比优势不明显.另外,DAA手术技术要求高,早期并发症多,学习曲线较长.【期刊名称】《生物骨科材料与临床研究》【年(卷),期】2018(015)006【总页数】3页(P78-80)【关键词】髋关节置换术;直接前侧入路;后外侧入路;股骨颈骨折【作者】张赐鑫;肖胜添;艾华军;黄亮兴;姚增良【作者单位】广东省平远县人民医院,广东平远,514600;广东省平远县人民医院,广东平远,514600;广东省平远县人民医院,广东平远,514600;广东省平远县人民医院,广东平远,514600;广东省平远县人民医院,广东平远,5146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681.8股骨颈骨折是老年骨科常见病、多发病,通过全髋关节置换术能够明显缓解患者疼痛,重建髋关节功能及改善患者生活质量[1]。
手术入路对髋关节置换术后髋关节功能恢复的影响

手术入路对髋关节置换术后髋关节功能恢复的影响目的探讨髋关节置换术采用不同手术入路对术后髋关节功能恢复的影响。
方法本次共选择70例(72髋)髋关节置换的患者,依据不同入路方式分组,包括前外侧入路、后外侧入路、小切口入路等,回顾对髋关节功能恢复的影响。
结果与术前比较,各组术后2w、术后4w、术后8w、术后24w均有明显改善(P<0.05)。
组间比较,后侧入路组、小切口入路组术后24w Harris评分改善更为明显(P<0.05)。
前外侧入路组总有效率为91.7(33/36),外侧入路组93.8%(30/32),后外侧入路组96.7%(29/30),后侧入路组100%(37/37),小切口入路组100%(28/28)。
后侧入路组和小切口入路组效果更为理想。
结论髋关节置换术采用后侧入路和小切口入路,术后髋关节功能恢复更为理想,值得临床广泛推广应用。
标签:手术入路;髋关节置换术;髋关节功能;恢复;影响本次共选择相关研究对象70例(72髋),依据手术入路的不同分组,包括前外侧入路、后外侧入路、小切口入路等,比较术后对髋关节功能恢复的影响。
现回顾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次共选择研究对象70例(72髋),男38例,女32例,年龄60~76岁,平均(41.8±2.3)岁。
其中股骨颈骨折59例,类风湿性关节炎3例,股骨头坏死7例,强直性脊柱炎1例。
均采用手术方案治疗,患者均自愿签署本次实验知情同意书,并排除机体其它系统严重疾患者,依据手术入路的不同分为前外侧入路组12例,后外侧入路组15例,外侧入路组10例,后侧入路组18例,小切口入路组15例。
组间一般情况具可比性,无明显差异(P>0.05)。
1.2方法协助并指导患者在术前1周行上肢肌力练习、股四头肌肌力练习、髋关节外展肌力练习等功能锻炼。
分别经前外侧入路、后外侧入路、外侧入路、后侧入路、小切口入路进行,术后第1d,在有效镇痛下,行股二头肌、腓肠肌、股四头肌训练,引流管在术后第2d拔除,行髋关节CPM功能锻炼,髋关节最初起妈活动范围为30~45°,后日增加5~10°,术后第3d协助患者取半卧位,但髋关节屈曲需防止>90°,臀大肌术后第4d可行肌收缩运动。
微创直接前侧入路与后外侧入路半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人股骨颈骨折的早期效果分析

微创直接前侧入路与后外侧入路半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人股骨颈骨折的早期效果分析发布时间:2021-11-21T09:12:20.045Z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2021年24期作者:许欢,[导读] 分析微创直接前侧入路与后外侧入路半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人股骨颈骨折的早期效果。
许欢,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昌吉分院泌尿外科830011摘要:目的:分析微创直接前侧入路与后外侧入路半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人股骨颈骨折的早期效果。
方法:选取2008年1月~2021年1月我院收治的股骨颈骨折患者82例,通过奇偶数分组法,分为对照组(后外侧入路手术治疗,41例),观察组(微创直接前侧入路手术治疗,41例),对比两组置换前后Harris评分、手术相关指标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结果:观察组患者在置换后1、3个月Harris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手术时间长于对照组,观察组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置换后红细胞沉降率、置换后引流量、下床行走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均少于对照组(P<0.05)。
结论:通过微创直接前侧植入进行半髋关节置换术,可以降低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促进术后快速恢复,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直接前侧入路;后外侧入路;半髋关节置换术随着微创外科医学的不断发展,让微创半髋关节置换术的发展也取得良好效果。
常规后外侧入路手术治疗,可以准确定位与安装假体,但是对患者髋关节周围肌群的破坏较大,不利于患者关节功能恢复[1-2]。
因此,在本次研究中,主要选取我院收治的82例股骨颈骨折患者,实施微创直接前侧入路半髋关节置换术,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2008年1月~2021年1月我院收治的股骨颈骨折患者82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奇偶数分组法,分成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41例。
观察组:男/女:24/17,年龄55~72岁,平均(63.5±2.8)岁,对照组:男/女:25/16,年龄54~73岁,平均(63.5±3.2)岁。
直接前入路和后外侧入路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效果比较

直接前入路和后外侧入路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效果比较王拥军;张浩;杨卫兵;高雁卿【摘要】目的比较直接前入路和后外侧入路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5月至2018年5月安阳市人民医院行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155例,按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77例)和观察组(78例).对照组患者接受后外侧入路全髋关节置换术,观察组患者接受直接前入路全髋关节置换术.比较两组患者疗效和并发症发生率.结果对照组和观察组髋关节优良率分别为83.1%(64/77)、91.0%(71/78),对照组和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20.8%(16/77)、11.5%(9/78).观察组患者髋关节优良率高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直接前入路行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效果优于后外侧入路.【期刊名称】《河南医学研究》【年(卷),期】2018(027)024【总页数】2页(P4507-4508)【关键词】全髋关节置换术;直接前入路;后外侧入路;髋关节稳定性;疗效【作者】王拥军;张浩;杨卫兵;高雁卿【作者单位】安阳市人民医院骨四科河南安阳 455000;安阳市人民医院骨四科河南安阳 455000;安阳市人民医院骨四科河南安阳 455000;安阳市人民医院骨四科河南安阳 455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684全髋关节置换术能够恢复和改善关节的运动功能,可被用于多种髋关节疾病的治疗中。
随着超高分子聚乙烯材料的应用和手术水平的提升,全髋关节置换术的疗效逐渐提高,但术后脱位的发生率仍为2%~5%,一旦发生脱位需行二次手术治疗[1]。
全髋关节置换术后脱位与肌肉损伤有关,但手术入路方式与术后脱位是否有关,尚无定论。
本研究比较直接前入路和后外侧入路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效果,旨在为手术入路方式的选择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1.1 纳入及排除标准纳入标准:髋臼破坏严重或有明显退变,患者疼痛剧烈,关节活动明显受限[2];年龄>50岁;保守治疗无效,具备明确的手术指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直接前方入路与后外侧入路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DDH低位脱位的临床对照研究
发表时间:2019-05-15T16:44:04.650Z 来源:《医师在线》2019年3月5期作者:马红兵
[导读] 对比分析DDH低位脱位患者采用直接前放入路与后外侧入路全髋关节置换术两种方式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
马红兵
(成都市第二人民医院;四川成都610000)
【摘要】目的对比分析DDH低位脱位患者采用直接前放入路与后外侧入路全髋关节置换术两种方式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
方法选择在我院手术的72例DDH低位脱位患者,通过随机分组的方式,将其分成对照组(36例)和治疗组(36例)。
对照组采用后外侧入路全髋关节置换术方式进行治疗;治疗组采用直接前放入路全髋关节置换术方式进行治疗。
结果治疗组患者手术治疗及格率达到91.7%,高于对照组的69.4%;术后并发症仅有1例,少于对照组的6例。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DDH低位脱位(CroweⅠ、Ⅱ型髋关节发育不良)患者采用直接前放入路全髋关节置换术进行治疗,相对于后外侧入路而言,其术后并发症更少,治疗效果更加确切。
【关键词】髋关节;发育不良;直接前放入路;后外侧入路;全髋关节置换术;并发症
[ 中图分类号 ]R2 [ 文献标号 ]A [ 文章编号 ]2095-7165(2019)05-0044-01
全髋置换术目前在临床上已经成为对股骨头坏死、骨关节炎、髋关节发育不良、股骨近端不稳定性骨折等疾病进行治疗的一种非常重要的手术方法[1]。
本文对比分析DDH低位脱位(CroweⅠ、Ⅱ型髋关节发育不良)患者采用直接前放入路与后外侧入路全髋关节置换术两种方式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
汇报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6年11月-2018年11月在我院手术的72例DDH低位脱位患者,通过随机分组的方式,将其分成对照组(36例)和治疗组(36例)。
对照组中CroweⅠ型髋关节发育不良22例,CroweⅡ型髋关节发育不良14例,男性12例,女性24例;左侧髋关节病变15例,右侧髋关节病变21例;患者年龄21-61岁,平均50.2±0.6岁;治疗组中CroweⅠ型髋关节发育不良24,CroweⅡ型髋关节发育不良12例,男性15例,女性21例;左侧髋关节病变14例,右侧髋关节病变22例;患者年龄20-63岁,平均50.0±0.5岁。
数据组间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以进行比较分析。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后外侧入路全髋关节置换术方式进行治疗,操作前帮助患者取侧卧位,以Kidney 支撑架对耻骨和骶骨处的骨盆进行支撑,对骨性突起进行针对性保护。
将大转子作为中点,在髋后外侧的位置做操作切口,长度控制在10cm左右,逐层切开之后使皮下组织能够得到充分的暴露,使阔筋膜和臀大肌显露出来,将阔筋膜直接切开,向近端进行延长直至臀大肌为止,将阔筋膜张肌纤维切开,分别将臀中肌和股方肌牵开,髋关节内旋之后于大转子止点的位置将断外旋肌群切断,部分大转子处的腱性组织要进行保留,以便术后进行更好的缝合与修复。
将位于后方的关节囊切开,在小转子上方1cm左右的位置将股骨颈截断,同时将股骨头取出;使髋臼充分显露之后去除其周围处于增生状态的骨赘,将髋臼假体和内衬植入。
髋关节分别进行内旋、屈曲、内收,使股骨近端充分包括后进行扩髓,将大小合适的股骨柄和股骨头植入,对关节进行复位,保证做到等长恢复。
对关节活动度和稳定性进行检查,外旋肌群缝回大转子止点,对伤口进行逐层关闭。
治疗组采用直接前放入路全髋关节置换术方式进行治疗,帮助患者取侧卧位,在髂前上棘远端3cm左右的位置做切口,指向腓骨小头,在阔筋膜张肌的表面位置逐步向远端的外侧走行,使筋膜层显露,沿肌肉纤维方向,对筋膜实施分离处理;沿脂肪条带向内上方实施钝性分离,直至股骨颈的上方位置,将阔筋膜张肌从缝匠肌分离,使关节囊得到充分显露,将可见的股骨颈切开。
使下肢保持充分内旋状态,将大转子从侧后方转至外侧,实施股骨颈截骨,对髋臼进行处理并安装臼杯。
对股骨近端进行外旋上抬处理,切除紧张后外侧关节囊,保护短外旋肌群,上抬股骨远端,安装假体柄及假体头;缝合关节囊,对切口进行逐层关闭。
1.3 疗效评价标准
采用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对疗效进行评价,70分以下为差,70-80分(含70分)为可,80-90分(含80分)为良,90分以上(含90分)为优[2]。
1.4 观察指标
(1)治疗及格效率;(2)术后并发症。
1.5 数据处理方法
计量资料t检验,以()表示,计数资料X2检验, P<0.05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采用SPSS18.0软件处理数据。
2 结果
2.1 及格率
治疗组高于对照组(P<0.05)。
见表1。
2.2 术后并发症
治疗组仅有1例(2.8%),对照组6例(16.7%),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临床上以后外侧入路和后侧入路在全髋置换术实际操作过程中较为常用,而直接前方入路是真正意义上的微创治疗,主要具有恢复速度快、疼痛程度轻等两大特点。
不需要对髋部的任何肌肉进行切断处理,就可以使髋关节充分显露出来,术后疗效明显;但操作技术难度相对较大,会出现一定的并发症[3-5]。
通过本次研究,可说明DDH低位脱位患者采用直接前放入路全髋关节置换术进行治疗,相对于后外侧入路而言,其术后并发症更少,治疗效果更加确切。
参考文献
[1] 赵海燕,夏亚一,康鹏德.直接前入路全髋关节置换与加速康复外科[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7,25(15):1390-1391.
[2] 贾宇东, 刘又文, 王会超, 等. 直接前方入路与后外侧入路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Crowe I、II 型髋关节发育不良比较研究[J]. 中国骨与关节杂志, 2016, 5(7): 507- 510.
[3] 綦珂, 李甲, 李全, 等. 直接前方入路与后后外侧入路在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术中的疗效分析[J]. 中华关节外科杂志:电子版, 2016, 10(3): 260- 264.
[4] 郑开达, 何鹏, 荣锡沧, 等. 外侧与后后外侧入路行全髋关节置换后关节功能恢复2 年随访[J].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14, 18(31):4929-4933.
[5] 桑伟林,朱力波,陆海明,等.直接前入路与后后外侧入路全髋关节置换术的对比研究[J].中华关节外科杂志(电子版),2015,9(5):584-5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