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工科专业校内、外实践教学资源的优化与整合

合集下载

应用型本科院校工科类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探讨

应用型本科院校工科类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探讨


不重 实践教学 内涵
力, 增加学生在社会上 的就业竞争力 。加 强校企 合作 ,通过 引入企业
资源,推荐学生进入企业进行集 中实 习或 毕业实习 ,企业负责 指导学 生实习并参与实 习考核 。学生 在企业学 习企业 文化 、融 人企业 生活 , 既培养 了学生适应工作 的能力 ,又培养了学生吃苦耐劳的工作精神 。 三 、创造学生科研平台 。培养实践创新能 力 学生可 以 自行 申报学生课题项 目,高校在设立 学生课题方 面都给 予很大 的支持 。学生 在经过 一定 的专 业知识 学 习后 ,根 据 自己 的兴
2 0 1 3 年 ・ 6 月 ・
学 术・ 理 论 现代衾 善
应 用型 本 科 院 校 工 科 类 专 业 实 践 教 学 改 革探 讨
朱 晓娟 ( 浙江树人大学

浙江
杭州
3 1 0 0 1 5)
要 :培养适应地方经济发展 、基 础扎实、有较 强 实践能力和创 新创 业精神 、身心健 康的工科 类高级 应用型人 才,是 我国 高校发展 的普 改革
例 ,综合性 、设计 性实验是结合 专业 多门课程 系统地设计一个 完整 的 实验 , 使 学生将 分散的知识联 系起来 ,综合地理 解巩 固专 业知识 ,更 系统地提 高学生分析问题 及解决 问题 的能力 。2 . 开设专业课课 程设计 类课 程 , 让 学生在学习了某一 门课后 ,系统地运 用书本理论 知识 ,结
目前高校在实验室建设 方面投 入了大量 的人 力 、财力 、物力 ,尤其是
遍趋势。本文结合浙江树人 大学生物与环境工程 学院实际 ,探 讨应用型本科 院校 工科 类专业如何加强 实践教学改革。
关键 词:应用型 工科 类专业 实践教 学

工程实践教育改革方案

工程实践教育改革方案

工程实践教育改革方案一、学校课程设置作为工程实践教育的主要渠道之一,学校课程设置应该更加注重实践性和应用性。

首先,学校应该调整课程体系,将工程实践教育融入到各个学科中。

例如,在数学课程中加入工程建模和数据分析的内容,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在工程实践中的应用。

其次,学校还应该将工程实践教育列入必修课程,并设置专门的实践课程,让学生在学校中就可以接触到实际工程项目的设计和实施。

二、实践平台建设工程实践教育的关键在于实践环节,因此学校需要加大对实践平台的建设力度。

首先,学校应该增加实验室和实训设施的投入,配备相应的设备和仪器,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实践学习环境。

其次,学校应该与企业合作,与企业共建实践基地,让学生在校外实践基地进行工程项目实战训练,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三、师资队伍建设作为教育者,师资队伍的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是决定工程实践教育质量的关键因素。

因此,学校需要加大对师资队伍的培训和引进力度。

首先,学校应该加大对教师的培训投入,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水平。

其次,学校可以引进一些在工程实践领域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业人士,为学生提供更具有实战意义的教育资源。

四、教学改革教学改革是促进工程实践教育的根本手段,学校应该结合实际情况进行教学改革。

首先,学校可以推行项目化教学,让学生通过实际项目的设计和实施来掌握工程实践的核心技能。

其次,学校还可以推行跨专业教学,打破传统的学科壁垒,让学生在跨学科的环境中进行工程实践教育,培养他们的综合素质和团队合作能力。

以上是针对工程实践教育改革的一些方案,希望能够对相关部门和学校教育管理者有所启发,在工程实践教育改革中取得更好的效果。

对实践教学方面的评价(3篇)

对实践教学方面的评价(3篇)

第1篇一、引言实践教学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

近年来,我国高校实践教学改革取得了显著成果,但仍存在一些问题。

本报告将对实践教学进行评价,分析其现状、问题及改进措施。

二、实践教学现状1.实践教学体系不断完善我国高校实践教学体系已初步形成,包括实验教学、实习实训、创新创业教育、社会实践活动等。

实践教学课程设置更加合理,实践教学环节不断丰富,为学生提供了多样化的实践机会。

2.实践教学资源逐步优化高校实践教学资源得到不断优化,实验室、实习基地等实践教学场所不断完善,实践教学设备更新换代加快,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实践环境。

3.实践教学师资队伍不断壮大高校实践教学师资队伍不断壮大,实践教学教师队伍素质不断提高,教师实践经验丰富,能够满足实践教学需求。

4.实践教学效果显著实践教学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创新能力、增强就业竞争力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就业竞争力明显提升。

三、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1.实践教学课程设置不合理部分高校实践教学课程设置与专业培养目标不符,实践教学课时不足,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脱节,影响了实践教学效果。

2.实践教学资源不足实践教学资源不足是制约实践教学发展的主要因素。

实验室、实习基地等实践教学场所数量不足,实践教学设备老化,难以满足实践教学需求。

3.实践教学师资力量薄弱实践教学师资力量薄弱,部分教师实践经验不足,难以满足实践教学需求。

实践教学教师队伍结构不合理,缺乏高水平的实践教学专家。

4.实践教学评价体系不完善实践教学评价体系不完善,评价方法单一,难以全面、客观地评价实践教学效果。

5.实践教学与产业需求脱节部分高校实践教学与产业需求脱节,实践教学内容陈旧,难以满足企业对人才的需求。

四、改进措施1.优化实践教学课程设置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合理设置实践教学课程,增加实践教学课时,提高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的结合度。

2.加大实践教学资源投入加大实践教学资源投入,完善实验室、实习基地等实践教学场所,更新实践教学设备,提高实践教学条件。

新工科背景下专业实习体系探索与实践

新工科背景下专业实习体系探索与实践

新工科背景下专业实习体系探索与实践作者:黄赞武杨世武孙绪彬李正交来源:《高教学刊》2024年第03期摘要:为适应新工科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针对轨道交通信号与控制专业的实习体系在实践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通过深化产教融合、强化虚实结合、细化考评综合,建立纵向“三阶段”逐级递进、横向“双形式”互补的实习新模式,形成“一平台,双引擎,三大素质”的实习教学新理念,构建“一核心,三过程,九指标”的综合能力评价新机制。

在实习组织形式、实习资源整合、实习评价方式等方面进行积极探索和大胆实践,对其他工科专业的实习教学体系建立有一定借鉴和参考意义。

关键词:产教融合;虚实结合;考评综合;实习体系;轨道交通信号与控制专业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4)03-0116-05Abstract: In order to meet the new requirements for talent training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Emerging Engineering Education,aiming at the main problems of the practice system of Rail Transit Signal and Control major, by deepening the integration of industry and education, strengthening the combination of virtual and real, and refining the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A new practice mode of vertical "three stages" progressive step by step and horizontal "double forms" complementary hasbeen established. A new practice teaching concept of "one platform, two engines and three qualities"is formed. A new comprehensive capability evaluation mechanism of "one core, three processes and nine indicators" has been constructed. It has made active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in the aspects of organization form, resource integration and evaluation method. It has certain reference significance for the establishment of practice teaching system of other engineering majors.Keywords: integration of industry and education;combination of virtual and real;comprehensive evaluation;practice teaching system; major of Rail Transit Signal and Control建设交通强国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国情、着眼全局、面向未来的重大战略决策,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先行领域,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支撑,是新时代做好交通工作的總抓手。

工科院校实践教学优化模式的探讨

工科院校实践教学优化模式的探讨
1 2 优化 具体 实践 项 目 .
l 传统 实践教 学模 式的优化
传统实践教学模式有许多优点 , 比如 : 经过多年
积 淀其 教学 安排 时 间 上 比较 饱 满 , 生 能 够 较 系统 学
地学习传统的实践知识 ; 指导实践 的教师对所授内 容一般都比较熟悉 ; 实践所需 的各种设施较为完善 等等。然而传统实践教学模式 中也存在许 多不足, 比如指导实践 的教师仍然沿续 理论 教学 的惯性 思
程专业学生作为研究对象 , 进行探索和研究。车辆
工程 专业 培养 的学 生毕 业后 从事 与车 辆工程 有关 的
产品设计开发 、 生产制造 、 实验检测 、 应用研究 、 技术 服务 、 经营销售 、 管理等方面工作 , 成为具有较强实 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的高级专 门人才【2。 1] -
业中。
过 去 的实 验基 本 上 是 验证 型 的 , 过 这 种 实践 通 可 以帮助学 生 掌握 所 学 的理 论 知识 , 练传 统 的基 训
2 工学 交替 生并 重、 内外 平行 的 与理 师 课 论教学相辅相承 的实践教学方法
2 1 工学 交替 、 内课 外 平行教 学模 式 . 课
相互结合 、 交互学 习的教学模式。学生在课 内课外 平 行 进行 理论 与实 践 学 习 , 用所 学 理 论 知识 指 导 实
验 实训 及其 它设 计 类 实 践 , 实践 中加 深 对理 论 知 在 识 的理解 , 时实践 中必 然 会 遇 到许 多 问题 需 要 通 同 过 查 找各 种 资 料 来 解 决 。这 样 理 论 与 实 践 相 互 融
项 目及 教 学方 法 的先 进 性 , 升 实 践 项 目的 现有 水 提 平 , 要实 践教 学不 断 补充新 的项 目, 汰或更 新 落 需 淘

工科平台人才培养的成效与优化路径研究——以上海交通大学为例

工科平台人才培养的成效与优化路径研究——以上海交通大学为例

工科平台人才培养的成效与优化路径研究杜朋林,冯小革,党靖雅(上海交通大学教务处,上海200240)2014年,为应对新兴产业和新经济的挑战,进一步发挥工科人才培养优势,上海交通大学立足自身办学特色和优势,建立工科平台培养模式,构建了多学科交叉复合型工程科技人才培养体系,着力培养具有宽厚基础知识和工程专业技能、多学科思维能力、能够适应未来社会需求的工程科技人才。

一、工科平台的基本情况1.培养模式。

工科平台整合了校内多个优势工科专业,打破了单一的学科壁垒,其培养模式是由前1.5年的集中式平台培养和后2.5年的深入式专业培养两个阶段有机组成:在平台培养阶段,学生需修读基础理科类、交叉工科类以及定制公共类三大模块课程。

在专业培养阶段,学生按照特定工科专业的培养目标强化专业知识、参与实践训练,培养解决具体工程领域问题的能力。

工科平台的培养模式使学生进校后拥有更多了解专业、培养专业兴趣的活动,拥有多次在工科平台内选择专业的机会。

学校在大一年级第一学期对学生进行专业预分,学生根据“高考综合成绩、能力测试成绩、学生志愿选择”进行专业预选。

在大二年级第一学期进行第二次专业选择,预分到各专业的30%比例学生可申请调换到平台内其他工科专业,最大限度地鼓励学生投身自己所热爱的专业。

2.课程体系。

工科平台的课程体系在设计时兼顾面向新经济与未来创新能力的培养,注重夯实数理化与多学科基础,注重学科交叉,强化实践教学。

平台培养期间,学生修读同一套课程体系,其中工科类必修课是平台课程的核心体现,该模块各自内容组织强调打破学科壁垒,与单纯专业性的该类基础课有较大区别。

在后续专业培养中,通过面向新工科发展的多学科交叉课程模块的建设,兼顾专业核心课程教育与学生个性化培养,帮助学生适应未来新经济的发展,助力学生成长为学术大师、行业领军人才或领袖型人才。

二、工科平台培养成效分析1.基于学习能力视角的培养成效分析。

笔者在研究时,为使样本和参照系更具有可比性,工科平台学生的样本采用2014年到2017年录取的四个年级学生,与之相比较的工科专业其他学生(以下简称“面上学生”)的样本采用这四年除留学生、贫困生、专项计划等特殊入学方式以外的学生。

高校工科专业实践教学问题的分析与研究

高校工科专业实践教学问题的分析与研究

生产一线 实习的机会 ,集 中实践环节成 了摆设 ,没有
起 到 应 有 的作 用 。
础理论知识之外 ,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理论与实践
相 结 合 的能 力 , 培 养 学 生 联 系 工程 实 际 的 主 动性 。 一
如果说资源不足是影响 了实践教学 的客观原因 , 那么实践教学管理 的落后就是影响实践教学的一个重
般来讲 ,4 年制本科 专业 的集 中实践教学 环节 的周 数
在 4 周 左 右 ,穿 插 在 课 堂 教 学 之 中 的 课程 实验 学 时 数 0

般 在 1 0 右 , 这 种 实 践 教 学 设 置 在 教 学 资 源 允 许 8左
的 情 况 下 基 本 能够 保 证 工科 实 践教 学 的质 量 ,但 在 高
实 践教 学 的资 源 不 足 肯 定 是 影 响教 学 质 量 的 重 要
原因之 一。学校实验设备的购置速度远远跟不上学校 扩招 的速度 ,实验设备 台套数远远达不到实验教学的 要求 ,又 由于实验教师的紧缺,所 以经常出现 一个班 几十名学生围绕着 一台设备,听实验教师对课程 实验
进 行 讲 解 、操 作 ,学 生 只 能 作 为 旁 观 者 , 根 本 没 有 动 手 的机 会 ,这 样 的 实 验 只 能称 之 为 “ 马观 花 ” ,根 走 本 起 不 到 锻炼 学 生动 手 能力 的作 用 。 另外 ,在 市 场 经
要 的主 观 原 因 。首 先 是 高 校 管 理 理 念 的 落 后 ,工 程 专 业 教 育 的发 展 战 略 和 目标 定 位 比较 模 糊 ,重 理 论 , 轻 实 践 的 思 想 仍 然 存 在 ,学 校 在 引 进 教 师 、 培 养 教 师 时 看 重 高 学 历 、 高 职 称 , 很 少 考 虑 到 教 师 的 工程 实 践经 验 ,使 实 践 教 学 明 显 处 于 教 学 环 节 的 弱势 地位 。 高校 的 管理 理 念 是 整个 高 校 管理 的 指针 ,落 后 的 教学 管理

“新工科”背景下模电课程“四位一体”教学模式探究

 “新工科”背景下模电课程“四位一体”教学模式探究

“新工科”背景下模电课程“四位一体”教学模式探究作者:赵娟黄玉金王改芳游伟坛来源:《荆楚理工学院学报》2021年第02期摘要:结合“新工科”的特征,通过分析模电课程的自身特点,对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自动化学院的模电课程进行了教学改革实践。

以学生为中心,将“产学融合”“因材施教”“实训提能”和“以赛促教”迭代更新到现有教学过程中,构建了一种“产-教-训-赛”四位一体的多元化教学模式。

实践证明,该教学模式使教学质量得到了全面提升,培养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工程创新能力。

关键词:新工科;模拟电子技术;人才培养;创新型;四位一体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4657(2021)02-0090-070 引言“新工科”是我国工程教育改革的方向[1-2]。

其内涵是以立德树人为引领,以新理念、新结构、新模式、新质量和新体系为特征,以培养多元化和创新型卓越工程人才为目标[3]。

“新工科”的提出,为工程教育的实践教学提出了全新的视觉。

以“新工科”研究和实践为契机,全国高校积极响应,开展了多角度的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探究[4]。

路冬等[5]以南方科技大学为例,打造“国际化教学体系、校企融合基地、能力递增型实践平台”的工程教育模式。

王旭等[6]基于OBE理念,对课程的教学内容、目标和体系等进行改革,达到课程创新实践的教学模式。

刘阿娜等[7]将CDIO工程教育理念引入课程教学,有效融合了教学内容的本体性和人文性,用创新教学改革推动“新工科”建设。

这些教学改革经验和实践做法,已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然而,教学模式的探索永无止境,具体到不同课程在专业教学计划中的地位和作用,更需构建适合课程特色的教学模式,为人才培养寻找新思路、新方式。

模拟电子技术(简称“模电”)作为电子信息类专业的基础课程之一,是相关领域技术的关键枢纽点[8]。

此课程知识点多,某些概念理论性较强,晦涩难懂,不仅理论知识要求高,而且对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要求也非常高,是教学的重中之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学工科专业校内、外实践教学资源的优化与整合[摘要]提高大学生的学习能力是高等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采取校内校外并举、课内课外兼顾、集中与分散结合的方式,整合、优化校内外的实践教学资源,实现培养高层次高水平人才的目标。

[关键词]工科专业实践教学资源优化与整合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2)12-0016-02
一、引言
大学工科专业学生,毕业后总是要走向社会,参加国家社会主义建设的。

优化和整合校内外各种学习资源,提高其理论基础及实践能力,也即提高其学习能力、知识运用能力及专业素养,对于其今后的职业生涯是非常重要的。

国家历来强调“高等学校要改造和充实基础课教学实验室,建设一批示范教学基地和基础课程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强化生产实习、毕业设计等实践教学环节”,要“大力加强实践教学,切实提高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其目的及意义也在于此。

培养高层次高素质工程技术人才,除了教室外,还应有实验室、实习、实训的基础条件。

工科专业涉及面广,人才培养的条件要求较高。

加强学校的硬件建设与迈出校园,加强与企业联合并举,是十分重要的。

整合、优化校内外的相关教学资源,是发展高等工程教育的重要举措。

二、整合工科专业校内、外实践教学资源的方案
(一)采取校内校外并举、课内课外兼顾的原则安排实践教学
由于前述原因,现行的本科培养计划中,学生的实际实践教学环节安排较少,有些环节虽然安排了,但完成不太理想。

例如,计划中安排了5~6周时间的实习,却难以保质保量完成。

校外实习过程中,也不可能给学生提供较多的动手机会,大多数只能以参观为主。

实习时间短,学生也往往难以观察和了解到生产的全过程。

针对这种状况,我们采取了校外、校内相结合的办法进行,在校内的工程实训中进行基础性训练,在校外的企业参观中了解掌握生产过程。

为实现这种结合,应具备以下基本条件。

1.校内应具有必要工程实训的条件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教育投入的加大,学校教学的软硬件条件也在不断完善。

以我校为例,实验教学体系建设分成了三个层次。

一是由学校主管、学校建设的通识类课程实训平台,二是由学院管理,学校建设的专业基础实验中心,三是由学院管理、学院建设的专业实验室。

现在学校拟投资1个亿,改造建设工程实验中心。

工程实验中心建设完成后,可以满足全校工科类学生的工程实训。

学院实验中心及科研团队的实验室,完全对本科生开放,也可以完成一些专业性较强的实习实训教学。

2.校内实训要有明确的训练目标及训练内容
我们通过是通过如下方式,有针对性地安排了专业实训教学工作的:(1)引导学生参与教师的科学研究项目。

学生参与其中的工作,
完成相应的任务,可以得到很好的锻炼。

(2)与职业技能鉴定考核相结合。

许多本科生为了能尽快适应工作岗位,希望能考到这样一个证书,可结合考试的内容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培训,从而达到一举两得的目的。

(3)和毕业设计(论文)结合起来,实习过程中,学生与队教师、现场工程技术人员及工人相互交流,提炼总结出生产中发现的问题,在学校继续研究,就构成了毕业设计(论文)的题目与素材,这种从实际生产升华为毕业设计课题的方式,更利于联系实际,帮助实习单位解决相关问题,给学生以更好的锻炼。

(4)和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密切结合起来,例如,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各种创新、创业计划及其相应的学科竞赛等,都是学生实训锻炼的重要平台。

(二)采取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方式组织实习实训
现普遍采取以教师指导为中心的实习组织模式:先由教师根据教学要求,确定实习单位,设计实习过程,参观实习企业,请企业工程技术人员作报告,最后学生交实习报告,评定成绩。

实习过程学生处于被动地位,实习过程容易组织和管理,但学生主动性和积极性得不到发挥,在一定程度上还抑制了对学生创新思维和能力的培养。

(三)精心遴选和培育优质校外实习基地
构建使企业、高校及学生三方都能受益的模式是实习工作顺利完成的保证。

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一些有头脑的企业家,特别是民
营企业家,已迫切希望通过接纳学生实习,来与高校建立一种良好的合作关系,以解决企业存在的实际问题,提升企业的知名度;挑选合适的毕业生到企业工作或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关系。

遴选校外基地时,注意选择目光长远、支持教育事业、尊重知识和人才、讲信用、诚意合作的优秀的企业家。

学院要指派教师经常与之保持联系,加强科技合作,帮助解决企业实际,给企业培训技术骨干。

近几年来,我们遴选了70余家企业,作为学院的实习基地。

(四)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和专业素养
我院的实习实训工作,贯穿于整个本科教学阶段。

大一主要以工程训练为主,属于学校的通识实训教学。

大二则主要安排认识实习及专业基础方面的实训。

大三则主要以生产实习为主,大四则是以毕业实习及毕业设计(论文)工作为主。

环环相扣,循序渐进,利于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和素质。

我们还采取了如下措施,从新生入学起就培养学生对专业兴趣:1.挑选专业教师担任班导师;2.创造条件,鼓励学生参与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3.经常性地给学生介绍专业发展最新动态及发展前景,激发学生求知欲,增强其对专业的感情;4.经常请本专业的成功人士来讲座,起言传身教的作用。

三、效果分析
首先,整合、优化了校内外的实习实训资源,保证了实习的顺利进行,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学院成立数十年来,毕业生
的一次就业率位于教育部优秀就业单位的湖南大学之前列。

其次,通过这一工作,完成了系列教学研究项目,编写了系列实习实训教学指导书,制作了用于学生实习之前,指导学生的仿真实训的多媒体课件。

最后,加强了与企业的合作与联系。

[ 参考文献 ]
[1] 李玉平,张丽玲,尹新.研究型生产实习教学的设计与实践[j].大学教育科学,2005,(4):156-159.
[2] 涂川俊,李玉平,姚锋.工科大三学生顶岗实习实施过程和效果探讨[j].大家,2011,(12下):349-350.
[3] 胡爱平,李玉平.大学生现场实习的组织方式探索[j].商情,2011,(15):52-53.
[责任编辑:王朝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