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舟记》中考试题汇编

《核舟记》中考试题汇编
《核舟记》中考试题汇编

《核舟记》中考试题汇编

(2007年太原市初中学业考试)

阅读文言文,完成9~12题。(12分)

【甲】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乙】一士人善画,作鼠一轴①,献之县令。令初不知爱,漫悬于壁。旦而过之,轴必坠地,屡悬屡坠。令怪之,黎明物色②,轴在地而猫蹲其旁。逮③举轴,猫则踉跄逐之。以试群猫,莫不然者,于是始知其画为逼真。

【注】①轴:画卷。②物色:观察。③逮:等到。9.【甲】文介绍了,【乙】文中评价画作精美的词语是。(2分)

10.解释下面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4分)

①佛印绝类弥勒类:②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诎:

③一士人善画善:④旦而过之,轴必坠地旦:

11.用现代汉语说说下面句子的意思。(4分)

①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译文:

②令初不知爱,漫悬于壁。译文:

【帮帮你】在《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中,“漫”常用的义项有:①水涨,淹;②遍;③无边无际;④随便。

答:

12.请用自己的话说说,〔乙〕文中画作的精美具体表现在哪里。(2分)

答:

答案:

9.核舟船头三人的神情、动作逼真(评分说明:第一空大意正确即可。每空1分,共2分)10.解释下面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4分) ①类似,像②弯曲③善于,擅长④早晨(评分说明:结合语境正确解释,每空1分,共4分)11.①他们的互相靠近的两膝,都被遮在手卷下边的衣褶中。②县令起初不懂得珍惜,随便把它悬挂在墙壁上。

(评分说明:正确译出“比”“漫”各1分,每小题大意正确1分,共4分)12.示例:通过写猫的反应,从侧面表现画作的精美。如:限令把画卷拿起来,猫就蹦跳着追赶它,可见画卷上的老鼠栩栩如生,惟妙惟肖。(评分说明:能结

合写猫的句子1分,用自己的话正确表述1分,共2分)

2008年上海市初中毕业生统一学业考试

(三)阅读下文,完成第4—6题(7分)

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舟尾横卧一楫。楫左右舟子各一人。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4.上文出自课文《》,其作者是明朝魏学洢。第一自然段中“东坡”指的是北宋文学家(人名)。(2分)5.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画线的句子(2分)

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译文:

6.上文具体描写了“船头”和“舟尾”人物各异的情态,其目的是。(3分)

答案:

㈢(7分)⒋(2分)核舟记(1分)苏轼(1分)⒌(2分)

他们互相靠近的两膝,都隐藏在手卷下的衣褶里。(关键词:比)⒍(3分)说明核舟工艺的精巧(或:说明雕刻者高超的技艺)

(2010年山东省日照市)

(二)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9—12题。

(甲)

京中有善口技者。会宾客大宴,于厅事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众宾团坐。少顷,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满坐寂然,无敢哗者。——林嗣环《口技》

(乙)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其情态,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魏学洢《核舟记》

9.填空。(4分)

甲,乙两个文段都选自清代人__________编选的笔记小说《___________》。甲文段以“______________”字为核心,突出了民间艺人口技表演的高超;乙文段围绕“____________”一词,表现了王叔远微雕技艺的精湛。10.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2分)

①会宾客大宴会:_________ ②罔不因势象形罔:__________

11.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①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译文:

②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译文:

12.甲文段除对民间艺人进行直接描写外,还运用了侧面烘托的手法,请找出文段中侧面描写的句子。(2分)

答案:9.张潮《虞初新志》善奇巧 10.(适逢,正赶上无,没有)

11.(1)全场子立刻肃静,没有一个敢高声说话的。(2)他曾经送给我一只用桃核刻成的船,刻的是苏轼乘船游赤壁。12.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核舟记

课内文段

06福州市

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8—14题(20分)

(一)阅读《核舟记》选段,完成8—12题(16分)

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舟尾横卧一楫楫左右舟子各一人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其船背稍夷,则题名其上,文曰“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细若蚊足,钩画了了,其色墨又用篆章一,文曰“初平山人”,其色丹

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为箬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对联、题名并篆文,为字共三十有四而计其长,曾不盈寸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嘻,技亦灵怪矣哉!

8.请用“/”给下面句子断句(断两处,不要求加标点符号)(2分)

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

9.解释加点词的意思(4分)

(1)其两膝相比者()(2)舟尾横卧一楫()(3)其船背稍夷()(4)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10.选文前三段按顺序,依次介绍了核舟的、和船背(3分)

11.按照下面括号内的提示,用文中相关词语填空(4分)(1)苏东坡—— (肖像特征)

(2)佛印—— (神态特征)

12.“嘻,技亦灵怪矣哉!”这一句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3分)

(二)翻译下面画线句子(4分)

13.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译文:

14.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

译文:

(一)8.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 (2分)9 .(1)挨着,靠近(2)船桨(3)平(4)通“拣”,挑选 (4分)10.空间船头船尾 (3分)11.(1)峨冠多髯(2)绝类弥勒(矫首昂视)(4分)12.对精湛的雕刻技艺的赞叹(3分)

(二) 13.田间小路,交错相通(2分)14.你说该采取怎样的办法呢?(2分)

太原市2007

阅读文言文,完成9~12题(12分)

【甲】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乙】一士人善画,作鼠一轴①,献之县令令初不知爱,漫悬于壁旦而过之,轴必坠地,屡悬屡坠令怪之,黎明物色②,轴在地而猫蹲其旁逮③举轴,猫则踉跄逐之以试群猫,莫不然者,于是始知其画为逼真

【注】①轴:画卷②物色:观察③逮:等到

9.【甲】文介绍了,【乙】文中评价画作精美的词语是 (2分)

10.解释下面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4分)

①佛印绝类弥勒类:

②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诎:

③一士人善画善:

④旦而过之,轴必坠地旦:

11.用现代汉语说说下面句子的意思(4分)

①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②令初不知爱,漫悬于壁

【帮帮你】在《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中,“漫”常用的义项有:①水涨,淹;②遍;③无边无际;④随便

12.请用自己的话说说,〔乙〕文中画作的精美具体表现在哪里(2分)

阅读文言文,完成9~12题(12分)

9.核舟船头三人的神情、动作逼真

(评分说明:第一空大意正确即可每空1分,共2分)10.解释下面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4分)

①类似,像

②弯曲

③善于,擅长

④早晨

(评分说明:结合语境正确解释,每空1分,共4分)11.①他们的互相靠近的两膝,都被遮在手卷下边的衣褶中②县令起初不懂得珍惜,随便把它悬挂在墙壁上

(评分说明:正确译出“比”“漫”各1分,每小题大意正确1分,共4分)

12.示例:通过写猫的反应,从侧面表现画作的精美如:限

令把画卷拿起来,猫就蹦跳着追赶它,可见画卷上的老鼠栩栩如生,惟妙惟肖

(评分说明:能结合写猫的句子1分,用自己的话正确表述1分,共2分)

广西来宾市2007

二、文言文阅读(14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7~1l题

(一)

①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

②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③舟尾横卧一楫楫左右舟子各一人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7.下列加点词解释正确的一组是( )(2分)

A、①明有奇巧人日王叔远(奇怪的) ②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零数)

B、①高可二黍许(大约) ②珠可历历数也(可以)

C、①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是) ②中轩敞者为舱(作为)

D、①东坡右手执卷端(上面) ②其人视端容寂(端正)

8.翻译下面句子(2分)

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

译文:

9.选文的说明顺序是;第②段的结构形式是

;作者从船的中部写起的原因是

(4分)

二、(一)7.B

8.左手靠在一根横木上(1分),右手扳着右脚趾,像在大声呼叫似的(1分)

9.空间顺序

(1分)总——分(1分) 原因:①核舟的中间部分是舱,高起而宽敞,十分引人注目;②舱边的窗竟然可以关闭,从这里说起能引起读者的兴趣;③核舟所表现的主题是“大苏泛

赤壁”,而中间部分雕刻有苏轼的诗句,从这里说起容易引起读者的注意,引发读者的想象(2分,答对其中两点即可得满分)

《核舟记》中考题一网打尽

一、鄂州市(09湖北省)

(四)阅读下列文段,完成20—22题。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中轩敞者为舱,篛篷覆之。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

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节选自《核舟记》)

20.解释下列加点的词。(2分)

(1)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

(2)神情与苏、黄不属

(3)卧右膝,诎右臂支船

(4)珠可历历数也

2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2分)

(1)苏、黄共阅一手卷。

(2)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22.从本文段看,雕刻家的高超技艺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3分)

二、青岛市(09山东省)

(一)课内文言文阅读与探究【本题满分7分】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中轩敞者为舱,篛篷覆之。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

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卧右膝,

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舟尾横卧一楫。楫左右舟子各一人。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8.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解释有误的—项是( ) (2分) A.罔不因势象形(顺着、就着) B.高可二黍许(上下)

C.佛印绝类弥勒(同类)

D.若听茶声然(好像)9.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1分)

卧右膝,诎右臂支船( )

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2)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三、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后面的练习。

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卧右膝,诎右臂交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1.下列加点字注音错误的一项是()

A.峨冠guān B.手卷juàn C.不属shǔ D.矫jiāo首昂视

2.字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绝类弥勒(绝):很

B.历历数也(历历):清清楚楚

C.如有所语(如):比如

D.勾画了了(了了):线条简单

3.下列字词的用法与其他三个不同的一项是()

A.诎右臂支船(诎)B.左臂挂念珠倚之(倚)C.东坡右手执卷端(执)D.绝类弥勒(类)

4.与“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句式相同的一项是()A.启窗而现,雕栏相望焉。 B.中轩敞者为舱

C.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 D.其人视端容寂

5.下列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A.苏、黄共阅一手卷

译文:(苏、黄在一起共读一横幅的书画。)

B.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译文:(这是挑选了桃核中修长的刻成的。)

C.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译文:(他们的膝盖互相靠近着,都隐藏在手卷下边的衣褶

里。)

D.同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译文:(都能就着木头原来的样子模拟那些东西的形状,各有各的情态。)

6.这段文字介绍了核舟的主体部分________ ,以___________为说明顺序。语言上生动,人物情态栩栩如生。

四、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后面的练习。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中轩敞者为舱,篛篷覆之。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

1.这段文字具体介绍“核舟”的形状、构造等情况。请用简练的词语概括出这段文字介绍的内容。(不超过12个字)

2.这段文字的第一句所用的说明方法是()

A.列数字

B.打比方

C.作比较

D.分类别

3.第2至3句的说明顺序是_______________。

4.这段文字中描写核舟上交代舟上人游览的地点以及周围景物、环境的句子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五、阅读《核舟记》选段,完成8—12题。(16分)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中轩敞者为舱,篛篷覆之。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

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舟尾横卧一楫。楫左右舟子各一人。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8.请用“/”给下面句子断句。(断两处,不要求加标点符号)(2分)

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

9.解释加点词的意思。(4分)

(1)其两膝相比者()(2)舟尾横卧一楫()(3)其船背稍夷()

(4)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10.选文前三段按顺序,依次介绍了核舟的、和船背。(3分)11.按照下面括号内的提示,用文中相关词语填空。(4分)(1)苏东坡 (肖像特征)

(2)佛印 (神态特征)

12.“嘻,技亦灵怪矣哉!”这一句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3分)

六、阅读文言文,完成9~12题。(12分)

【甲】船头坐三人……珠可历历数也。

【乙】一士人善画,作鼠一轴①,献之县令。令初不知爱,漫悬于壁。旦而过之,轴必坠地,屡悬屡坠。令怪之,黎明物色②,轴在地而猫蹲其旁。逮③举轴,猫则踉跄逐之。以试群猫,莫不然者,于是始知其画为逼真。

【注】①轴:画卷。②物色:观察。③逮:等到。9.【甲】文介绍了,【乙】文中评价画作精美的词语是。(2分)

10.解释下面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4分)

①佛印绝类弥勒类:

②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诎:

③一士人善画善:

④旦而过之,轴必坠地旦:

11.用现代汉语说说下面句子的意思。(4分)

①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②令初不知爱,漫悬于壁。

【帮帮你】在《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中,“漫”常用的义项有:①水涨,淹;②遍;③无边无际;④随便。

12.请用自己的话说说,〔乙〕文中画作的精美具体表现在哪里。(2分)

(一)20.(1)大约(2)类似(3)同“屈”,弯曲(4)分明可数的样子(全对给2分,全错给0分,其他给1分)2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2分)

(1)苏、黄共阅一手卷。

(2)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21.(1)苏轼和黄鲁直一同观赏一幅书画卷子。(2)他们互相靠近的两膝,各自隐藏在卷子下边的衣褶里。(每句1分,共2分)

22.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①用料体积小;②所刻东西(字、景、人、物)多;③刻画细腻逼真,情态毕备,富有

诗情画意。(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共3分)

(二)8.C(2分) 考查点:本题考查课内文言词语的意义。解题思路:一定要把词语放到具体的语境里去理解,从而做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C项解释错误,应解释为“像”。9.同“屈”,弯曲(同“屈”或弯曲均可)(分,有错别字该项不得分,大意正确即可得分)

10.①(他)曾经送给我一个用果核雕制成的小船,(刻的)应当是苏轼游赤壁(的情景)。②他们的相互靠近的两膝,各自隐藏在手卷下边的衣褶里。(共4分,每小题2分,大意正确即可得分,有两个或两个以上错别字该小题不得分) (四)参考答案:

一、1.D 2.B 3.A 4.B 5.D 6.船头(或舟首)空间顺序

二、1.舟长、高、舱、窗、雕栏、窗上的刻字 2.A、C 3.从中间到旁边。 4.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五)8.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 (2分) 9 .(1)挨着,靠近(2)船桨(3)平(4)通“拣”,挑选(4分)

10.空间船头、船尾 (3分)

11.(1)峨冠多髯(2)绝类弥勒(矫首昂视)(4分)12.

汕头物理物态变化实验中考真题汇编[解析版]

一、初二物理物态变化实验易错压轴题(难) 1.图甲是小强在标准大气压下用 50g 冰做“探究冰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的实验装置,图乙是他根据记录的数据绘制的温度随时间变化规律的图像。[c 水=4.2×103J/(kg·℃)] (1)实验中,冰熔化的时间为___________min。 (2)由图乙可知,冰在熔化过程中吸收热量,温度不变,内能____(选填“增大”、“减小”或“不变”),冰在熔化过程吸收的热量为_________J。 (3)试管中的冰完全熔化后,若持续加热,当烧杯中的水沸腾时,试管中的液体 _________选填“会”或“不会”)沸腾。 【答案】4 增大 3.15×10 3不会 【解析】 【分析】 【详解】 (1)[1]由图象可知,实验中冰从2min开始熔化,6min熔化完毕,故冰熔化的时间是4min。 (2)[2]由图象可知,冰在熔化过程中吸收热量,温度不变,因继续吸热,所以内能增大。 [3]50g冰熔化成水,因为质量是不变的,所以水的质量也是50g,在6~10min内,水的温度升高了15℃,则在6~10min内水吸收的热量为 33 ==(℃)℃= 4.210J/kg0.05kg15 3.1510J Q cm t???? 水吸 由题知物质在相同的时间内吸收的热量是相同的,而冰的熔化过程用时也是4min,所以冰熔化过程中吸收的热量为 3 ==3.15 Q Q? 10J 冰吸水吸 (3)[4]当烧杯中的水沸腾后,尽管不断吸热,但烧杯中的水温度不再升高,保持水的沸点温

度不变;试管中的水从大烧杯中吸热,温度达到水的沸点后,就和烧杯中的水的温度一样,就不能从烧杯中继续吸热,这时虽然达到了沸点,但不能继续吸收热量,所以试管中的水不会沸腾。 2.2019年5月,昆明市气温连续10天达到30℃左右,让“冬无严寒,夏无酷暑”的昆明人着实体验了一下什么叫“酷暑难耐”。往室内地面上洒水、打开窗户通风、尽量穿短衣短裤等避暑手段纷纷登场。这些措施为什么可以使人感觉到凉爽?小林同学准备了滴管、水、两块玻璃片、吹风机(有加热和不加热两挡),请你加入进来一起探究蒸发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 (1)小林用滴管把两滴水分别滴在两块玻璃片上,并将其中一滴水摊开,把它们放在室内,观察蒸发情况,这是探究蒸发快慢与_________的关系; (2)如果要探究蒸发快慢与液体表面空气流动快慢的关系,应该____________,然后用吹风机(不加热挡)____________________,观察蒸发情况; (3)为了探究蒸发快慢与温度的关系,小林用滴管把两滴水分别滴在两块玻璃片上,然后用吹风机(加热挡)去吹其中一滴水,观察蒸发情况。这样做是__________________的,原因是____________; (4)该实验将水滴在玻璃片上而不滴在木板上,这是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小林同学上公共厕所洗完手后,用如图所示的烘干机(手一放进去就自动吹暖风的机器)使手上的水快速蒸发。当他把干燥的左手和沾水的右手,同时放进烘干机内,左手感觉吹的是暖风,而右手感觉吹的却是凉风,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液体表面积用滴管将两滴水分别滴在两块玻璃片上吹其中一滴水错误没有控制液体表面空气流动快慢避免木板吸水干扰判断蒸发吸热 【解析】 【分析】 【详解】 (1)[1]两滴水的表面积不同,室内的温度和空气流速相同,所以是探究蒸发的快慢与液体表面积的关系。 (2)[2][3]要探究蒸发的快慢与空气流动快慢的关系,就要保持同种液体表面积、温度相同,而空气流速不同,故用滴管将两滴液体分别滴在两块玻璃上,用不加热挡吹风机吹其中一滴水,观察两滴水蒸发的情况。 (3)[4][5]要探究蒸发的快慢与温度的关系,就要保持同种液体表面积和空气流速相同,小林在加热水滴的同时加快了空气的流速,故其做法是错误的。

愚公移山2004-2019年中考试题

2004-2011年全国历年中考文言文汇编:《愚公移山》2004年中考 《愚公移山》汇编 2004年青海省西宁市 阅读《愚公移山》(节选),完成9~13题。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龇,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 (1)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惩: (2)汝心之固.,固不可彻。固: 2、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两处划线句子的意思,并要注意准确表现说话者的不同语气。(1)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 (2)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3、文中将愚公率领子孙们决心挖山不止的壮举与智叟的态度形成鲜明对比;并主要运用的描写手法来表现情节内容,塑造人物形象。 4、在你所熟知的古代寓言、神话故事中,还有哪些与《愚公移山》的意义相同?请写出故事的题目,不少于2个。 (1) (2) 5、读完这则故事后,有人认为愚公不愚,智叟不智;但也有人认为愚公确实很愚,而智叟 才是有头脑的人。对此,你是如何看待的?请写出你的真实想法 ....。要求观点明确,言之成

《岳阳楼记》中考试题集锦及答案

2009-2011年全国历年中考文言文汇编:《岳阳楼记》 1.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 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耀,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7. 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3 分) A.登斯楼也微斯人 B.此乐何极南极潇湘 C.予观夫巴陵胜状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D.而或长烟一空或异二者之为 8.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3 分)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译文: 9. 写出文中“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中的“此”所指代的内容。(用原文回 答) 答: 10. 作者写“迁客骚人”因天气的阴晴变而引发的不同心情,目的是反衬 古仁人, 歌颂古仁人。 2.09 (一)阅渎下面文言文,完成 9—14 题。(19 分) ①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 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②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 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③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 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 洋洋者矣。 ④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 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 其必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9.用“/”为第④段中划线句断句(断三处,不要求加标点)。(3 分)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 1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4 分) (1)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译文: (2) 微斯人,吾谁与归?译文: 12.用原文的语句回答下面问题。(3 分) (1)第③段中,描写水面月光的句子是__ ;描写水中月影的句子是___ 。 (2)体现“古仁人之心”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第②③段运用____________的写作手法,描写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景象,表现了迁客骚人_____________和 _________的两种心情。 14.第④段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句话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怀?(2 分) 答: 3. (一)阅读甲、乙两选文,回答 7~9 题。(10 分) [甲]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7.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含义。(4 分) (1)先天下之忧而忧先:(2)微斯人,吾谁与归归:8.翻译选文中画“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句子。(2 分)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译文: 4. 09 四川巴中市阅读下面这篇文章,完成 23—28 题。(20 分)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耀,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

2017年中考文言文《桃花源记》试题汇编

2017年中考文言文试题汇编《桃花源记》 【广东省广州市】(一)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9~11题。(10分) 桃花源记 陶渊明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节选自诸葛亮《出师表》)9.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3分) A.欲穷.其林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B.悉.如外人悉.以咨之 C.停数日,辞.去蒙辞.以军中多务 D.未果,寻.病终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10.把“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1.下列对文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渔人因迷路误入桃花源,出来时在路上处处做好了标记,但当地和太守一起再次寻访桃源时,还是失败了。 B.桃源人避世而居,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他们淳朴热情,对外面的世界很好奇,却不希望生活被打扰。 C.刘子骥是南阳人,听说此事后,也计划前往探寻,但最终没有实现。这一段叙述使故事更显得亦真亦幻。 D.陶渊明虚构了一个世外桃源,寄托了他的美好理想,也表达了他追寻理想社会而不得的无可奈何之情。 【答案】9.(3分)B 【解析】悉:都;A项,穷尽/贫困。C项,告别,告辞/推辞;D项,不久/寻找。 10.(4分)(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朝时候的战乱,带着妻子和儿女

愚公移山中考题集锦及答案

《愚公移山》中考题集锦 2004年青海省西宁 阅读《愚公移山》(节选),完成9 ~ 13题。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 (1)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惩: (2)汝心之固,固不可彻。固: 2、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两处划线句子的意思,并要注意准确表现说话者的不同语气。 (1)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 译文: (2)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译文; 3、文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形成鲜明对比;并主要运用____________的描写手法来表现情节内容,塑造人物形象。 4、在你所熟知的古代寓言、神话故事中,还有哪些与《愚公移山》的意义相同请写出故事的题目,不少于2个。 5、读完这则故事后,有人认为愚公不愚,智叟不智;但也有人认为愚公确实很愚,而智叟才是有头脑的人。对此,你是如何看待的请写出你的真实想法。要求观点明确,言之成理。 答: 2005年江苏省扬州市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1—14题。(12分) 1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的字词。(4分) ①惩.山北之塞()②杂然相许.() ③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④河曲智叟亡.以应() 12.下列各组中加点字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A、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且焉置土石 B、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俯身倾耳以请(《送东阳马生序》) C、其妻献疑曰既出,得其船…… D、得之心而寓之酒也(《醉翁亭记》)投诸渤海之尾处处志之《桃花源记》 1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划线的语句子。(4分) ①寒暑易节,始一反焉。译文: ②甚矣,汝之不惠。译文: 14.流行歌曲《愚公移山》中这样唱道:“听起来是奇闻,讲起来是笑谈……无路难呀开路更难,所以后来人为你感叹。”请谈谈你对愚公“开路”精神的理解。(2分) 答: 2007年龙岩市初中毕业、升学考试语文试题 二、阅读理解(45分) (一)阅读下面文字,完成文后6-8题。(10分)6.解释下列加点的字。(3分) ⑴惩山北之塞()⑵吾与汝毕力平险() ⑶河曲智叟亡以应() 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4分) ⑴甚矣,汝之不惠!译文: ⑵汝心之固,固不可彻译文: 8.你从“愚公移山”这则故事中得到了哪些启示(3分) 答: 2007年湖北省恩施自治州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 阅读下面一篇文言文,按要求答题。 24.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⑴惩()山北之塞⑵甚矣,汝之不惠() 25.请你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下面这一劳动场面描绘出来。 (愚公)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答: 26.第二段可分为三层,请用文中语句写出二、三层大意。 第一层:面山而居第二层:第三层: 27.本文的寓意是什么你是否赞同愚公的做法为什么 答: 2007年甘肃省兰州市 (二)阅读下面文段,完成12一15题.(12分) 1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2分) ⑴曾不能毁山之一毛毛:⑵河曲智叟亡以应亡: ⑶惧其不已也已:⑷无陇断焉断: 1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⑴甚矣,汝之不惠!译文: ⑵何苦而不平译文: 14.从课文学习中知道,“阴”“阳”二字在和山水名称相连时,多指和山水相关的方位,如“河阳”“汉阴”等。我国很多城镇名称就是这样形成的。请分别写明下列城市所处山水的位置。(2分) ⑴江(长江)阴_____________;⑵洛(洛河)阳 _____________; ⑶衡(衡山)阳_____________;⑷华(华山)阴_____________; 15.在人和山这对矛盾中,愚公和智叟表现出截然不同的态度.愚公认为:子孙无穷,人力无限,而山不加增,人定胜山;智叟认为:人是“残年余力”,山却高大难平,愚公不自量力。你的看法呢谈谈你对二人的评价。(4分) 答: 2008年四川达州市高中阶段教育学校招生统一考试 (三)阅读《愚公移山》,完成16~20题。(14分)

中考题:岳阳楼记专练(有答案)

《岳阳楼记》中考题专练 一、阅读下面一篇文言文,完成习题。 岳阳楼记 范仲淹 ①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②予现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③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④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⑤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⑥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1.对文中加点的词浯;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c) A.胜状:胜景,好景色。 B.横无际涯:宽阔无边。 C.南极潇湘:潇水和湘水的南边极远。 D.骚人:战国时屈原作(离骚),因此后世称诗人为骚人。 2.“览物之情,得无异乎”中的“之”意为“的”,下面句中加点的“之”字不是“的”的意思的一项是(a) A.属予作文以记之 B.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C.前人之述备矣 D.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14.对第一段文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 A.这段文字简要记述了滕子京重修岳阳楼以及作者写作本文的缘由。 B.“越明年”的意思是“到了第二年”。

九上《愚公移山》中考试题精选

2004-2019年全国历年中考文言文汇编:《愚公移山》2004年中考《愚 公移山》汇编 2004年青海省西宁市 阅读《愚公移山》(节选),完成9~13题。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龇,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 (1)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惩: (2)汝心之固.,固不可彻。固: 2、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两处划线句子的意思,并要注意准确表现说话者的不同语气。(1)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 (2)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3、文中将愚公率领子孙们决心挖山不止的壮举与智叟的态度形成鲜明对比;并主要运用的描写手法来表现情节内容,塑造人物形象。 4、在你所熟知的古代寓言、神话故事中,还有哪些与《愚公移山》的意义相同?请写出故事的题目,不少于2个。 (1) (2) 5、读完这则故事后,有人认为愚公不愚,智叟不智;但也有人认为愚公确实很愚,而智叟 才是有头脑的人。对此,你是如何看待的?请写出你的真实想法 ....。要求观点明确,言之成理。

岳阳楼记中考试题集锦及答案精选

《岳阳楼记》中考试题集锦及答) 精选 (案.

2 3 4

①百废具兴()②去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国怀乡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③春和景明 ( ) ④不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以物喜 ()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24.翻译句子。(4 分)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①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译文: 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②微斯人,吾谁与归? 译文: 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25.用原文填空。(4 分) 9.请解释选文中加点的词语。(2 分)①“前人之述备矣”中的“前人之述”具体(1)去国怀乡 ()(2) 指。春和景明 ()②文中“古仁人之心”10.请用现代汉语翻译选文中画横线的 指

。句子。( 1 分) 26.下面对文章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2 分)忧其君 A.文章第一段叙事,目的在于歌颂滕子译文: 京的功绩。 11.选文中的“其喜洋洋者矣”是不是B.全文的中心句是“不以物喜,不以己一种“乐”,“后天下之乐而乐”于是悲”。一种“乐”,说说这两种“乐”有什么 C.文章第三、四段的最后一句,描写了不同。(2 分)登楼者睹物生情悲喜不同的两种心情。答: D.与“进亦忧”照应的语句是“处江湖6.09 吉林省之远则忧其君”。(一)文言文阅读(15 分)阅读下文,5.09 年辽宁本溪市(一)文言文阅回答问题。(10 分)读。(10 分)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浊浪排空;日星隐耀,山岳潜形;商旅不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属予作文以记之。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予观夫巴

《愚公移山》中考试题集

(2004江川) 12、选文中“杂然相许”与“其妻献疑”意思是否矛盾?为什么(2分) 13、《愚公移山》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说 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决心,坚持不懈奋斗的道理。今天,站在保护大自然的角度,谈谈你对愚公移山的看法。(2分) 12.不矛盾。“杂然相许”表明愚公提议移山受到众人的拥护;“其妻献疑”是出于对愚公的关心,并不是反对愚公移山。13.像愚公这样挖山不行。因为山上的草木植被遭到彻底破坏后,会导致土地沙化。生态失衡,会给人类生存带来后患。(言之成理即可) (2004西宁)11、文中将愚公率领子孙们决心挖山不止的壮举与智叟 的态度形成鲜明对比;并主要运用 的描写手法来表现情节内容,塑造人物形象。 12、在你所熟知的古代寓言、神话故事中,还有哪些与《愚公移山》的意义相同?请写出故事的题目,不少于2个。 13、读完这则故事后,有人认为愚公不愚,智叟不智;但也有人认为愚公确实很愚,而智叟才是有头脑的人。对此,你是如何看待的?请写出你的真实想法.... 。要求观点明确,言之成理。 11嘲讽、怀疑 语言、动作 12示例:夸父逐日 精卫填海等 13充分尊重学生独特的理解认识,只要符合要求即可。 (2004百色)11.根据文段内容,写出愚公移山的具体行动(用原文答),并说说愚公移山精神在今天还有没有意义。(4分) (1)具体行动: (2)现实意义: 11、(1)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寒暑易节,始一反焉。(2分) (2)(略)(2分) (2004南宁)8.智叟阻止愚公移山的理由是什么?愚公又是怎样驳斥他的?请根据选文内容,用自己的话..... 简要回答。 9.请你谈谈对愚公移山这件事的看法。 8.智叟的理由是:愚公年老力衰,无法移走大山。愚公的理由是:我的子孙绵延不绝,他们会一代接着一代挖山不止,而山不会增高,总有一天会被铲平。 9.开放题。可以从正、反两方面来回答,只要观点鲜明,言之成理即可。 (2005扬州)1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的字词。(4分) ①惩.山北之塞 ②杂然相许. ③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④河曲智叟亡. 以应 12.下列各组中加点字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且.焉置土石 俯身倾耳以. 请(《送东阳马生序》) A B

《岳阳楼记》阅读题中考汇编(答案)

《岳阳楼记》阅读题中考汇编(答案) (一)课文第一、二段 1.请概括第1段的内容要点: 答案:滕子京谪守的时间、政绩(重修的背景)和作者作记的缘由。 2.表明滕子京的政绩的文字是:“,。” 答案: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3.第2段描写岳阳楼的雄伟景象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答案:①照应文题;②为下文写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作铺垫。 4.唐代诗人孟浩然的诗句“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与选文第一段所描写的洞庭湖的景色、气势相近,都突出了洞庭湖的、特点。(2分)答案:壮阔、浩渺 5.“前人之述”指的是“”。作者不详细写岳阳楼景象的原因是什么? 答案: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①“前人之述备矣”,不用多写;②本文的主要目的不是写景,而是写“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进而引出自己的胸襟和伟大抱负。 6.作者写“迁客骚人”“览物之情,得无异乎”的目的是什么?(2分) 答案:为了引出古代仁人志士“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高尚情操,从而表达自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伟大抱负。(2分) (二)课文第三、四段 1.两个画面景物的特点分别是、,如果请你朗读第二、三两段文字,应注意分别读出和的语气语调(或“给人的感受”或“抒发的情”)。(都用四字回答) 答案:阴晦萧索、晴朗明丽悲凉低沉、喜悦昂扬 2.两段写景的文字,一阴一晴,一悲一喜,两相对照。请说说引起“登楼者”情感变化的两个原因。(2分) ①;②。 答案:个人的遭遇(以己悲) 外物的触发(以物喜) 3.这两段运用____________的写作手法,描写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景象,表现了迁客骚人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的两种心情。(3分) 答案:对比悲喜(每空l分,共3分) 4.作者写不同景色产生不同感情的目的是什么?(2分) 答案:①是为了引出“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博大胸襟)”的思想感情。② 表明作者希望像“古仁人”那样“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伟大抱负)”。 5.《岳阳楼记》虽然表现了登楼者的两种不同的情感,但是产生的原因相同,请用自己的话说说登楼者产生悲喜之情的原因是什么。 答案:(1)景物的变化;(2)他们是容易因外物的变化、个人得失而引起心理变化的人。(答成“以物喜,以己悲”或者“因为外物的好坏和个人的得失而或喜或悲”不得分。)6.赏析:(1)“阴风怒.号”,赏析加点字。 答案:“怒”以拟人的手法写出了风势之大,声音之响。 (2)“浮光跃金,静影沉璧”,赏析句子。(3分)

汇编试题《愚公移山》附参考答案

2011年全国各地区中考文言文汇编试题 《愚公移山》附参考答案 青海省西宁市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 (1)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惩: (2)汝心之固.,固不可彻。固: 2、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两处划线句子的意思,并要注意准确表现说话者的不同语气。 (1)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 (2)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3、文中将愚公率领子孙们决心挖山不止的壮举与智叟的态度形成鲜明对比;并主要运用的描写手法来表现情节内容,塑造人物形象。 4、在你所熟知的古代寓言、神话故事中,还有哪些与《愚公移山》的意义相同?请写出故事的题目,不少于2个。 (1) (2) 5、读完这则故事后,有人认为愚公不愚,智叟不智;但也有人认为愚公确实很愚,而智叟才是有头脑的人。对此,你是如何看待的?请写出你的真实想法 ....。要求观点明确,言之成理。 参考答案: 1、(1)苦于(2)顽固 2、略。意思表达符合原意,能准确表达言者的语气即可。 3、嘲讽、怀疑语言、动作 4、示例:夸父逐日精卫填海等 5、充分尊重学生独特的理解认识,只要符合要求即可。 恩施自治州 24.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⑴惩.()山北之塞⑵甚矣,汝之不惠.

() 25.请你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下面这一劳动场面 ....描绘出来。 (愚公)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26.第二段可分为三层,请用文中语句写出二、三层大意。 第一层:面山而居第二层:第三层:27.本文的寓意是什么?你是否赞同愚公的做法?为什么? 答: 参考答案 24、(2分)⑴苦于;⑵同“慧”,聪明。说明:答对一个给1分。第2小题答聪明或同“慧”均给1分。 25、(2分)参考:于是愚公率领儿孙中稍长的三人挑着担,拿着镐上了山,凿岩石,挖泥土,挥汗如雨,号声震天,再用箕畚把土石运到渤海边上,山路上踏下的那一道道足迹成了山脊里最美的一道风景线。加入描绘语句的给2分,只翻译的给1分。 26、(2分)聚室而谋;叩石垦壤。说明:答对一层给1分。 27、(2分)参考:寓意:通过愚公移山的成功反映了我国古代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奋斗的道理。赞成:因为遇到困难一味退缩是不会成功的,只有坚持奋斗才能成功。不赞成:因为当遇到靠自己的能力不能解决的困难时,学会放弃,另找其它的办法,就不会钻死胡同,陷入困境。说明:每一问1分,意思相近均可给分。 柳州市、北海市 8、下面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解释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河曲智叟亡以应。亡:同“无”,没有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亡:灭亡 B、何苦而不平。苦:愁,担心苦其心志,劳其筋骨苦:使……痛苦 C、帝感其诚。诚:诚实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诚:实在 D、其如土石何。其:语气词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其,

《岳阳楼记》历年中考题汇编(一)

《岳阳楼记》历年中考题汇编(一) 一、2004玉溪市 四、阅读下面文言选段,完成11——15题。(10分) [甲]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乙]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耀,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明景和,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皆记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11.下列各组中加点的词意思完全相同的一组是(2分) A.哀转久绝消失群响毕绝消失 B.属引凄异延续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一类 C.至若春和景明和暧地利不如人和和顺 D.把酒临风面对临溪而渔靠近答[ ] 12.下列句子加点的“则”字与“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中的“则”字用法和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 A.入则无法家拂士如果B.诚如是,则霸业可成也那么 C.(驴)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可是D.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就答[ ] 13.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沙鸥翔集,锦鳞游泳。 译文: 14.甲选区文第2段和乙选文2段中的景物描写分别渲染了什么样的气氛? 甲选文第2段: 乙选文第2段: 15.结合具体语境,说说下面语句中加点词语使用的妙处。 (1)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答: (1分) (2)阴风怒号,浊浪排空。 答:(1分) 一.11.A 12.D13.沙洲上的白鸥时而展翅高飞,时而聚集在一起,五光十色的鱼儿在水里游来游去。14.渲染了一种凄凉萧杀的气氛。渲染了一种恬静、畅快、明朗的气氛。15.(1)“飞”形象一写出了瀑布从天而降,落下深谷的气势。 (2)“怒”以拟人的手法写出了风势之大,声音之响。 二.2004年临沂市 (一)《岳阳楼记》选段,回答10-13题。(8分)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鉴物之情,得无异乎?

中考物理真题分类汇编 提分强化实战题库刷题训练 物态变化 精选测试题(附答案)

中考物理真题章节分类训练题集 2020年7月 物态变化 班___学号_____姓名_______ 一、选择题(20*2=40) 1.(2012浙江嘉兴)体育比赛中运动员一旦受伤,医生会对着受伤部位喷射一种叫氯乙烷的药液,该药液会在皮肤表面迅速汽化,使受伤部位表层骤然变冷而暂时失去痛感。这说明氯乙烷具有较低的() A.温度 B.熔点 C.沸点 D.凝固点 2.(2012浙江金华)下列所描述的现象中,属于液化的是 A.铁块熔成铁水 B.湿衣服晾干 C.河水结成冰 D.沸水上方出现“白气” 3.(2012浙江衢州)下图是甲同学在云南香格里拉风景区拍摄的晨雾照片。雾的形成过程属于() A.液化 B.汽化 C.凝固 D.熔化 4.(2012安徽)如图,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某同学将冰块放人空易拉罐中并加入适量的盐,用筷子搅拌大约半分钟;测得易拉罐中冰与盐水混合物的温度低于0℃,实验时易拉罐的底部有白霜生成。对于这一实验和现象的分析,正确的是( ) A.盐使冰的熔点低于O℃,自霜的生成是凝华现象 B.盐使冰的熔点高于O℃,白霜的生成是凝华现象 C.盐使冰的熔点低于O℃,白霜的生成是凝固现象 D.盐使冰的熔点高于O℃,白霜的生成是凝固现象 5.(2012湖南益阳)图4中,表示非晶体熔化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是( ) 6.(2012湖南株洲)今年春季,株洲持续了较长时间的“回潮”现象,地面、墙壁全是湿的。此现象属于() A.汽化B.液化C.升华D.凝华 7.(2012江苏苏州)下列物态变化过程中,需要吸热的是() A.初春,早晨河面结有薄冰B.夏天,打开冰棍纸看到“白气” C.深秋,屋顶的瓦上结了一层霜D.冬天,冰冻的衣服逐渐变干 8.(2012江苏泰州)在下列“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中,能反映晶体凝固特点的是() 9.(2012山东临沂)对下列图中物理现象的描述,正确的是()

出师表中考试题大全

《出师表》中考试题汇编 班级姓名学号 (一)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1.下面哪两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读音和意思都不相同( ) A. 以光先帝遗.德 B. 宜付有司论其刑.赏 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皆刑.其长吏 C.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D. 使内外异.法也 河曲智叟亡.以应(《愚公移山》) 渔人甚异.之 E. 恢弘志.士之气 苦其心志.(《〈孟子〉二章》) 2. 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3. 前文段中有两个词语已经成为经常使用的成语,它们是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 4. “使内外异法”中,“内”指_________________,“外”指;文中与 “内”“外”意思相同的两个词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 5. 对这两段文字的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诸葛亮分析蜀汉的危急形势,意在引起后主刘禅的高度重视。 B. 诸葛亮指出蜀汉的有利条件是有一些忠臣志士因感念先帝之恩而愿报效后主。 C. 诸葛亮指出后主刘禅应和有司一起处理赏罚之事,以显示公平严明的治理。 D. 诸葛亮向后主刘禅提出了广开言路和赏罚严明的建议 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写出第一段最能概括作者主张的一句话。 (二) 7.写出加点字在文中的意思。(2分) ①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秋: ②后值倾覆值: 8.用现代汉语翻译文段中画线的语句。(4分) ①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胜一筹 ②先帝不以臣卑鄙 9.第①段文字中诸葛亮向后主提出应该,不应该______ ___,___________(请用原文回答)(4分) 10.笫3段文字着重记叙了先帝的哪两件事请分别用四字成语回答。(4分) (三) 11解释文中划线的字。(2分) 秋()报()光()塞() 12“开张圣听”的意思是__ ____,“引喻失义”的意思是_ ______(2分) 13翻译“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2分) 14第一段话作者分析了当时蜀汉所处的形势,既指出了不利的客观条件,又指出了有利的主观条件,并提出_____________的建议。作者认为如果不这样做的后果是_______________。(2分) 15下列说法完全正确的一项是()(2分) A. 从“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的“秋”字可看出,诸葛亮写这封信是在秋天。 B. 文中“先帝”“陛下”是指同一个人。 C. “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是个倒装句,即“于内不懈”,“于外忘身”。 (四)、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棉、允之任也。 29、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4分) ①臣本布衣布衣:②先帝不以臣卑鄙卑鄙: ③遂许先帝以驱驰驱驰:④深入不毛不毛: 30、下列各句中“以”与“临崩寄臣以大事”中的“以”意义相同的一句是()(2分) A、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B、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C、不以物喜,不以已悲D、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3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的意思。(3分) 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32、下列对文章(节选)的分析,错误的一项是()(2分)

2017年中考试题汇编:声现象+物态变化

2017全国中考物理真题汇编声现象(精校版) 一.选择题 1.(2017·自贡)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D) A.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B.声音不可以在真空中传播 C.声源振动的频率越高,音调越高D.音调越高,说明声源振动的幅度越大 2.(2017·宿迁)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A.声音是由于物体振动产生的B.声音传播的速度是340m/s C.“闻其声,不见其人”是根据音调来分辨人的D.戴上耳罩可以防止噪音的产生 3. (2017·西宁)声音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以下有关声现象的说法正确的是(B) A.雨滴落在地面上会发出声音,说明物体不振动也可以发声 B.用超声波可击碎人体内“结石”,说明声波能传递能量 C.市区内“禁鸣喇叭”是在声音传播的过程中减弱噪声 D.用声呐探测海底深度,是因为超声波比次声波在水中的传播速度大 4. (2017·安顺)第十七届科博会在北京召开,中外多款智能机器人齐亮相,如幼教机器人可以和小朋友比赛背唐诗,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C) A.机器人的声音不是由振动产生的B.机器人的声音可以在真空中传播 C.机器人能区分小朋友的声音是因为他们的音色不同D.机器人的声音在空气中传播速度是3×108m/s 5. (2017·黑龙江)下列各图关于声现象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 图1 A.敲击编钟能发声说明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B.钢尺振动的越快、响度越大 C.街头设置噪声监测仪可以控制噪声D.B型超声波诊断仪可以传递能量 6. (2017·山西)位于我省永济市普救寺中的莺莺塔如图1所示,它是我国现有的四大回音建筑之一.若游人在塔附近的一定位置以两石相击,便可听到“呱、呱”的回声,类似青蛙鸣叫,并且声音也变得格外响亮.关于此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B) A.“以两石相击”主要是空气振动发声B.“类似青蛙鸣叫”是指音色相近 C.“变得格外响亮”是指音调变高D.“呱、呱”的回声一定是噪声 7. (2017·通辽)笛子爱好者小亮在午休期间吹起了他心爱的笛子,悠扬的笛声传遍宿舍楼,对此下列说法正确的是(D) A.悠扬的笛声是笛子振动发出的B.笛声在传播过程中速度越来越慢 C.因为笛声悠扬,所以小亮的笛声不是噪声D.按住不同的笛孔发生的音调会改变 8. (2017·牡丹江)下列与声音有关的现象中,说法正确的是(A) A.人说话时声带在振动B.用麦克风唱歌可以提高音调 C.听到的鼓声是通过地面传来的D.小声说话是防止噪声进入耳朵 9. (2017·鄂尔多斯)关于下列四个情景的说法错误的是(C) 图1

2019年《岳阳楼记》中考试题汇编

2019年《岳阳楼记》中考试题汇编 编辑整理:十河中心中学刘兵舰 一、课文默写 (1) ,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范仲淹《岳阳楼记》) (福建省)(2)北宋文学家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运用动静结合的手法描写洞庭湖波光月影之美的句子是“,。”(宜宾市) (3)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把孟子的“乐以天下,忧以天下”思想进一步发展为“,。”(怀化市) (4)我们的党和国家立党为公,勤政为民,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党员干部要有“,”的政治情怀。(范仲淹《岳阳楼记》)(随州市) (5)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中,表达其政治理想及远大抱负的句子是:“,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参考答案』(1)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2)浮光跃金静影沉璧(3)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4)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5)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每空1分,有错别字,该空不得分) 二、阅读理解 (一)阅读《岳阳楼记》选文,完成第1~4题。(13分)(内江市)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愚公移山复习题及答案

愚公移山复习题 一、基础知识。 1、给下列字注音: 万仞()龀()匮()厝()孀()箕畚()() 2解释下面加横线的字。 惩山北之塞()荷担者三夫()无穷匮也()一厝雍南() 杂然相许()箕畚运于渤海之尾()投诸渤海之尾()年且九十() 亡以应()惧其不已.也()虽.我之死 ( ) 固不可彻.( ) 3、解释下列虚词。 而:面山而居()而.山不加增()聚室而谋() 之:河阳之.北( ) 惩山北之.塞()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以君之力()箕畚运于渤海之尾()操蛇之神闻之()() 跳往助之()告之于帝()冀之南,汉之阴()其:其妻献疑曰()惧其不已也()其土石如何() 以:以君之力()河曲智叟亡以应() 于:箕畚运于渤海之尾()告之于帝() 焉:且焉之土石()始反一焉()

4、翻译。 (1)何苦而不平 (2)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3)甚矣,汝之不惠。 (4)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5)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5、写出本文的古今异义词并解释: 6、找出下面的通假字并解释。 (1)始一“反”焉()(2)甚矣,汝之不惠() (3)河曲智臾亡以应()(4)一厝朔东() 7、对下列语句中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杂然相许许: 赞同 B.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荷: 扛

C. 寒暑易节易: 交换 D. 何苦而不平苦: 劳苦 8、给下面句子选择正确译文: (1)其如土石何() A、如果碰上土块石头又该怎么样呢 B、他能把土块石头怎么样呢 C、又能把土块石头怎么样呢 D、还能把土块石头怎么样呢 (2)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A、你的心太顽固,顽固到一窍不通,连孤儿寡妇都比不上。 B、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不可改变的地步,连孤儿寡妇都不如。 C、你思想的顽固,到了不可开窍的地步,连妇女和小孩都不如。 D、你的心很固执,固执到不可改变,还不如妇女和小孩。 9、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10、A.且焉置土石(且:况且)B.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迂:绕远) 11、C.汝心之固(心:心脏)D.河曲智叟亡以应(亡:通“无”,没有) 二、文言文阅读。 1、用原句答题。 (1)愚公移山的原因是什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