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文言句式:倒装句之定语后置

初中语文文言句式:倒装句之定语后置
初中语文文言句式:倒装句之定语后置

初中语文文言句式:倒装句之定语后置初中语文文言句式:倒装句之定语后置

文言文里有时为了突出和强调定语,就把定语放在中心

词之后,并加上“者”、“之”、“所”等字,作为定

语后置的标志。定语后置在文言文中有以下几种情况:(1)用“者”字结构将定语后置。这类定语后置有个特殊标志,总是用助词“者”来煞尾。例如:①且将

军大势可以拒操者,长江也。(《赤壁之战》)②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廉颇蔺相如列传》)

(2)借助于结构助词“之”把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以强调定语。如:①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岳阳楼记》)②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荀子劝学》)

(3)用“之……者”或“而……者”结构,表示定语后置。如:①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石钟山记》)②此四者,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孟子梁惠王下》)

上面所说的“定语后置”的情况在古汉语中是有一

定限制的,并不是所有的定语都是可以后置的。一般来说,一部分修饰性的定语才有这种后置情况,至于领属

性的定语是不能移到中心词之后的。例如“秦之咸阳”

不能说成“咸阳之秦者”;“蛇鳝之穴”,就不能说成

“穴之蛇鳝者”。

【典例解析】

下列各句中句式与其他各句不同的一项是()。

A.时人莫之许也

B.古之人不余欺也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D.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

【解析】A、B、D均为否定式宾语前置;C是定语后置句。

【答案】

文言特殊句式教案(公开课)

【教学目标】 1、理解和掌握文言文“宾语前置”及“状语后置”的特点。 2、学会辨析以上句式,并懂得运用。 【课时安排】1课时 【考纲表述】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B。 【考纲精解】不同句式包括: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和倒装句。 倒装句:宾语前置、状语后置、定语后置、主谓倒装。 【考查题型】翻译题 【考题回顾】 (2014重庆卷)是区区者,何难之有?吾侪愿尽力焉,沿途以行乞所得,供先生食。 这是区区小亊,有什么艰难?我们愿意为此尽力,用沿途乞讨得到的钱物,供给先生食用。宾语前置 现代汉语中,一般把宾语放在谓语动词后面。古汉语中,有时把宾语放在动词前面,叫宾语前置。 探究一:找出下列句子的共同点。 1、大王来何操? 2、沛公安在? 3、彼且恶乎待哉? 4、彼且奚适也? 5、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6、微斯人,吾谁与归? 总结规律: 规律一: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时,宾语前置。 积累:常见疑问代词有“何、谁、孰、胡、曷、恶、安、奚”等。 牛刀小试: 1、下列句子中,与其他句式不同的一项:() A、臣实不才,又敢谁怨? B、豫州今欲何至? C、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D、而今安在哉? 答案:C 探究二:找出下列句子的共同点。 ⑴古之人不余欺也。⑵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 ⑶忌不自信。⑷臣未之闻也。

⑸时人莫之许也。 总结规律: 规律二: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时,宾语前置。 积累: 常见否定词:“不”、“无”、“毋”、“未”、“弗”“莫” 常见代词:“之”、“余”、“吾”、“己”、“尔”、“自” 牛刀小试: 2、下列句子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 A、居则曰:“不吾知也。” B、受制于人。 C、三岁贯汝,莫我肯顾。 D、城中皆不之觉 答案:B 探究三:找出下列句子的共同点。 1、何陋之有? 2、无乃尔是过与? 3、唯利是图。 4、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5、惟命是从。 总结规律: 规律三:以“之”或“是”为宾语前置的标志。 牛刀小试: 下列句式不相同的一项是() A、唯才是举 B、夫晋,何厌之有? C、唯余马首是瞻。 D、甚矣,汝之不惠! 答案:D 探究四: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 规律四:方位词、时间词作宾语时,有时也前置。 宾语前置句小结 一、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时,宾语前置。 二、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时,宾语前置。 三、用“之”或“是”作宾语前置的标志。 四、方位词、时间词作宾语时,有时也前置。 1.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文言句式宾语前置课程教案

文言文复习专题 ——文言句式(宾语前置句)第一课时 文言句式之宾语前置教案 青川县职业高级中学赵明珍 教学目标: 1、整体把握考纲要求的文言句式。 2、探究宾语前置有哪几种情况。 3、通过课内、外练习对宾语前置的规律加以巩固。 教学重点: 学会分析并掌握宾语前置句,并将其运用到文言文翻译中去。 教学难点: 倒装句(宾语前置句)的语法归位 学法引领 1.思想方法:从典型例句中归纳句式翻译特点、方法,运用到语句翻译中。 2.关键指点:宾语前置句的语言标志

教具使用: 多媒体PPT课件 学程引领 学程一、导入 从初中学习文言文开始,我们就开始接触文言句式,进入高中后,文言句式更是我们的学习重点和重要考查内容。从今天开始,我们有针对性的展开这方面的复习,希望对大家的学习有所帮助。 学程二、回顾文言句式的分类 问题1:常见文言句式有哪几种?(判断句、倒装句、省略句、被动句) (倒的读音强调:dào,好多同学习惯读第三声,应改正过来) 问题2:什么是倒装句?(指一些句子成分的顺序出现了前后颠倒情况的句子。倒装句是相对于顺装句而言的)) 问题3:句子的结构成分有哪些? 主干成分:主语+ 谓语+ 宾语 修饰成分:定语+ 状语+ 补语 问题4:顺装句中的语法顺序一般是怎样安排的呢? (定语)主语+ (状语)谓语(补语)+ (定语)宾语如果它们的位置发生了改变,我们就叫它们是倒装句。 倒装句的分类:

宾语前置 倒装句:定语后置(定语)主语——【状语】谓语——(定语)宾语状语后置 主谓倒置 大家要记住倒装句的这个语法公式,这对以后我们学习倒装句很有帮助。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倒装句中的宾语前置句,弄清它的分类及前置规律 学程之三 (一)翻译下列句子,找出特点(学生先自主练习并尝试总结规 ①大王来何操?操何 ②沛公安在?在安 ③客何为而来? 为何 总结分析句子的特点: 1、格式:主十宾(疑问代词)+动? ①是疑问句; ②作宾语的是疑问代词 总结规律: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时,宾语前置。 (常见的疑问代词:“何、谁、胡、安、奚、曷、焉、盍”等。)练一练(小试身手): 2、必须具备的条件

高考文言文特殊句式解析——定语后置

高考文言文特殊句式解析——定语后置 河北张运娇 现代汉语里,定语一般都放在中心词的前面,起修饰限制的作用。但在古代汉语里,为了突出和强调定语,有时也会把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这种情况叫做“定语后置”。 分类与举例说明 一、“中心词+之+定语+者” ①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马说》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有时能吃掉一石小米。) ②僧之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 (《为学》)(富和尚不能到达,穷和尚却到了那里) ③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石钟山记》)(发出铿锵的声音的石头,到处的石头都是这样的)二、“中心词+定语+者” ①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核舟记》)(这是挑选狭长形的桃核来雕刻的) ②有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 (《活板》)(有些平时没有准备的生僻字,当即就把它刻出来) ③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 (《促织》)(村子里有个好事的年轻人,养着一只蟋蟀) ④且将军大势可以拒操者,长江也。 (《赤壁之战》)(况且将军您的可以用来抗拒曹操的有利形势,就是

长江) ⑤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廉颇蔺相如列传》)(想找一个可以出使秦国向秦国回复的人,也没有找到) ⑥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荆轲刺秦王》)(太子丹和知道这件事的门客,都穿了白衣,戴上白帽,给荆轲送行。 三、“中心词+之+定语” ①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岳阳楼记》)(处在高高的朝廷,就忧虑老百姓的疾苦;退隐在偏远的江湖[即民间],就担忧他的国君。) ②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劝学》)(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健强的筋骨) ③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屈原列传》)(高尚的人谁又能让自己清洁的身子,蒙受污浊的外物[污染]呢!) 四、“中心词+定语” 从弟子女十人所,皆衣缯单衣,立大巫后。” (《西门豹治邺》跟随着十来个女徒弟/跟随的女徒弟有十来个……)五、“中心词+而+定语+者”的结构。 ①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与? (《五人墓碑记》)(能够不改变自己志向的官员,普天之下,有几个

文言句式公开课教案

文言句式 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理解和掌握与现代汉语不同的文言句式及其用法。 2、过程与方法:梳理、点拨----知识迁移----反馈落实(讲练结合,注重积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德育目标):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 归纳、总结主要文言句式的特点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文言文是我们高中语文学习的一大重点、难点。要理解一篇文言文,就必须掌握、理解文言文中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请大家回顾我们在高中阶段学习过的特殊的文言句式有哪些?(学生回答) 明确:省略句、被动句、判断句、倒装句(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主谓倒置)。 本节课,我们学习前三种句式——省略句、被动句、判断句。 二.学习判断句: 现代汉语的判断句常用判断词是“是”,文言文表判段的常见句式有: (一)用“者”“也”表判断,“者”“也”可以配合共同表判断,也可只用其中一个表判断。 1、用“……者,……也。”表示。(“者”表主语后的提示和停顿,“也”表判断语气) 如:(1)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2)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3)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2、用“……者,……”“……也。”“……者也”也表示。 如:(1)莲,花之君子者也。 (2)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3)粟者,民之所种。 ★注意:并非所有用了“者、也”的都表判断。有时它们表句中停顿或舒缓语气。如: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 3、用“此……”“是……”表示,译为“这(是)……” 如:(1)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2)是寡人之过也。 (二)用动词“为”“是”表判断。汉魏以后,用“是”作判断此的逐渐增多。 如:(1)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2)不知木兰是女郎。 (三)在主谓之间加“乃、则、即、皆、本、素、亦、必、诚”等词来表示

文言文特殊句式教案

一、课堂导入 在前面两讲中我们已经讲解了文言实词和虚词,本讲当中我们讲解另一个和文言文紧密相连的内容,那就是句式。每一篇文言文都是由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构成的,充分掌握好句式对于我们理解文言文至关重要,那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梳理一下具体有哪些特殊的句式。 二、复习预习 孔子云:“何陋之有?”同学们,你们知道这句话属于哪种文言现象吗? 三、知识讲解 考点/易错点1判断句 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表示判断的句子,叫判断句。现代汉语一般是在主语和谓语之间用判断动词“是”来表判断。但在古汉语里,“是”多作代词用,很少把它当作判断词用。因此,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借助语气词来表示判断。 常见的判断句式有以下几种: 1、用“者”、“也”表判断。 (1)主语后面用“者”表示停顿,在谓语后面用“也”表示判断,这种判断句式,是古汉语中表示判断的典型格式。

格式:……者,……也。 (2)主语后面用“者”表示停顿,而谓语后面不用“也”,这种判断句式中的“者”不译,翻译时只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加判断词“是”。 格式:……者……。 (3)主语后面不用“者”表示停顿,在谓语后面用“者也”表示判断。 格式:……,……者也。 (4)主语后面不用“者”表示停顿,只在谓语后面用“也”表示判断,这种判断句式中“也”同样不译,翻译时只在主谓之间加“是”。 格式:……也。 (5)“者”“也”都不用,译成现代汉语时,只需在主谓语之间加“是”。 格式:……,……。 2.用“为、乃、即、则、皆、必、诚”等副词表示肯定判断,用副词“非”“未”“弗”“无”“莫”“毋”等否定词表示否定判断。 3.用动词“为”“是”表判断 注意和代词“是”的区别: 如:“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木兰诗》)其中“是”表判断,而需要注意的是,判断句中谓语前出现的“是”一般都不是判断词,而是指示代词,作判断句的主语,而有些判断句中的“是”也并非都表示判断,“是”在先秦古汉语中少作判断词,在汉以后作判断词则多起来。 考点/易错点2被动句 在古汉语中,主语是谓语所表示行为的被动者的句式叫被动句。常见的被动句有以下几种形式: 1.用介词“于”引进行为的主动者,表被动。 格式:谓语+于。 2.在动词前边用“见”表示被动, 格式:见+谓语。 如果需要把动作行为的主动者介绍出来,可在动词后加介词“于”。 格式:见+谓语+于。 3.在动词前用“受”字来表示被动。

文言句式定语后置教案

文言句式专题——定语后置句、主谓倒装句 一、目标引领 能在句子翻译中区别体现各种文言句式 二、教材引领 聚焦重点:规范翻译定语后置句 廓清疑点:现代文语法回顾 三、学法引领 思想方法:从典型例句中归纳句式翻译特点、方法,运用到语句翻译中。 关键指点:定语后置句的语言标志 四、学程引领 学程之一:关于定语后置句 (一)理论指导:通常定语应该放置于中心词的前面,但文言语句中却有很多句子将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 (二)实践操作:(学生自主演习,翻译下面例句。教师讲解定语后置句规律) 1.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翻译: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强劲的筋骨。 2.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3.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4.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5.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6..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7.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 教师总结规律:(学生找出相应例句) ①用“之”使定语后置。 ②用“……之……者”的后置。 ③用“……者” ④中心词+数量词 学程之三:关于主谓倒装 (一)理论指导:文言文中,为了加强语气,强调谓语,常常把谓语提到主语的前面,这种改变语序的做法叫做主谓倒装。这种情况很少,往往是为了表示强烈的感叹。 (二)实践操作:高考回放 居一岁中,书七八至,未尝不以谢氏铭为言,且曰:“吾妻故太子宾客谢涛之女、希深之妹也。希深父子为时闻人,而世显荣。谢氏生于盛族,年二十以归吾,凡十七年而卒。卒之夕,殓以嫁时之衣,甚矣吾贫可知也。然谢氏怡然处之,治其家,有常法。其饮食器皿,虽不及丰侈,而必精以旨;其衣无故新,而浣濯缝纫必洁以完;所至官舍虽庳陋,而庭宇洒扫必肃以严;其平居语言容止,必怡以和。(10年江苏卷) 翻译划线句:(1)用出嫁时的衣服(给她)穿上入棺,我的贫穷超乎寻常,就可以知道了。(要点:殓、介宾结构后置、主谓倒装句式、甚) 典例练习:学生翻译下面例句,尝试总结翻译特点。

文言文特殊句式定语后置

文言文特殊句式定语后 置 集团文件发布号:(9816-UATWW-MWUB-WUNN-INNUL-DQQTY-

文言文特殊句式——定语后置 在现代汉语中,定语放在被修饰的中心语(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前面,按“定语+中心语”格式构成偏正式名词短语,定语与中心语之间构成修饰与被修饰的关系。如:(美丽富饶)的四会、(蜚声海内外)的四会柑橘、(秀丽)的山水、(淳朴)的民风等等。在古汉语中有时将定语移置到中心词之后,即“定语后置”。这种定语后置的语句译成现代汉语时,要将定语还原到被它修饰的中心语前面。 中学课本文言文中的定语后置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 1、“中心词+定语+者”格式,这种格式中的“者”,相当于结构助词“的”。 (1)、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荆轲刺秦王》 译:太子和(那些知情)的宾客,都穿着白衣戴着白帽来给他送别。(2)、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廉颇蔺相如列传》 译:对策没有确定,想找(一个可以派去回复秦国)的人,没能找到。(3)、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赤壁赋》 译:有(一个吹洞箫)的客人,按着歌声吹箫应和着。 2、.“中心词+之+定语+者”格式 (1)、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译:(能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有时能吃下一石粮食。 (2)、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石钟山记》) 译:(能敲得发出铿锵作响)的山石,到处都有。 3、“中心词+而+定语+者”格式

(1)、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五人墓碑记》译:(能够不改变自己志节)的官僚,在全国这样广大的地域,又有几个呢 4、“ 中心词+之+定语(形容词作定语)”格式 (1)、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劝学》) 译: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强壮)的筋骨,却能上吃泥土,下饮地下水,这是因为用心专一啊。 (2)、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岳阳楼记》译:处在(高高)的庙堂上(意思是在朝廷上做官)就为百姓担忧;处在(僻远)的江湖间(意思是不在朝廷上做官)就为君主担忧。 5、中心词+定语(数量词作定语)格式 (1)、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鸿门宴》译:我带了(一双)白璧,想要献给项王,(一双)玉斗,想要献给亚父。 (2)今闻购将军之首,金千斤,邑万家,将奈何《荆轲刺秦王》 译:如今听说用(千斤)金、(万户)邑来悬赏将军的头,你打算怎么办

文言特殊句式之定语后置句、状语后置句、谓语前置句、固定句式

文言特殊句式之 定语后置句、谓语前置句、状语后置句、固定句式 考点透视 考点明确 《考试大纲》要求“能阅读浅易的文言文”。包含“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和“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B级;“筛选文中的信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和“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C级。 命题趋势 “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这一考点在近几年高考中虽未单独设题,但其知识点遍布文章,阅读理解时许多句子涉及这方面的知识。在文言的阅读过程中,如果对古汉语中一些句式特点,尤其是像谓语前置、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等比较特殊的句式不熟悉、不理解,必然会造成阅读的困难和翻译句子的不准确。因此,对文言与现代汉语中不同的句式的理解,应该有足够的认识。 知识讲解 定语后置句 定语是用来限制主语或宾语的,一般放在中心词的前面,这是古今汉语的共同语序。在古汉语里,为了强调和突出定语,把定语放到了中心词的后面,这种语法现象就称为定语后置。定语后置一般有标志性的词语和相应的形式。 “……者”式,具体形式为中心词+后置定语+者。 例, 1、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荆轲刺秦王》(太子及知其事之宾客) 2、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廉颇蔺相如列传》(求可使报秦之人)“……之……”式,具体形式为“中心词+之+后置定语”。 例, 3、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劝学》)(蚓无利之爪牙,强之筋骨) 4、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兰亭集序》(仰观大之宇宙,俯察盛之品类) “……之……者”式,具体形式为“中心词+之+后置定语+者” 例, 5、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千里之马) 6、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石钟山记》)(铿然有之声石) 数量词作定语多放在中心词后面,具体形式为中心词+数量定语。 例, 7、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鸿门宴》)(一双白璧、一双玉斗) 8、今闻购将军之首,金千斤,邑万家,将奈何?(《荆轲刺秦王》)(千斤金、万家邑)谓语前置句 按照现代汉语的语序规则,主语和谓语的次序,通常是主语在前,谓语在后。但是,

高中文言文句式教案

高中文言文句式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高考对文言句式的要求。 2.理解和掌握与现代汉语不同的文言句式及其用法。 3.通过相关练习加以巩固和提高。 【教学重点】导学生掌握辨析较复杂的文言句式方法。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掌握辨析较复杂的文言句式的方法。 【教学方法】讲练结合,注重积累。 【教学课时】 本专题共3课时。其中讲练2课时,练习课1课时。 【考点简析】 2013 年《考试大纲》要求: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B级。《考纲》规定的考查的句式为: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句。高考对“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的考查,一般不单独设题,主要是在古文翻译题中出现。虽然《考纲》没提到定语后置句及状语后置句,但这两种句式都会在翻译题中有所涉及,所以也不能忽略。“不同用法”指的是词类活用,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的活用。重点是名词、动词、形容词的活用。难点是意动用法和使动用法。有关词类活用在实词我们已重点讲述,这里不再列举。 【知识梳理】 我们谈论文言文的句式,是相对于现代汉语而言的,在古代实际是一种正常的句式,这些句式随着语言的发展逐步发生了改变,在现代汉语中却成了变式句或特殊句式。这些句式包括: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省略句、固定句式等。 【教学过程】 第一、二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高考对文言句式的要求。 2.理解和掌握与现代汉语不同的文言句式及其用法。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掌握辨析较复杂的文言句式的方法。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掌握辨析较复杂的文言句式的方法。 【教学方法】讲练结合,注重积累。 一、判断句 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之间的关系作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 在古代汉语中,判断句一般是以名词或名词短语为谓语而表示判断的。 (一)分析下面的句子,请找出它们的规律并作小结。 1.南冥者,天池也。 2.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 3.魏公子无忌者,魏昭王少子。 4.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文言文特殊句式教案

2017 高三语文复习讲义——文言句式 目标:复习掌握文言文各种特殊及固定句式;在了解句式用法、特点的基础上提高文言文阅读和翻译能力。 复习内容: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省略句。 特殊句式 一、判断句: 所谓判断句,就是以名词、代词或名词性短语为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的句式。其常见的形式有以下几种:1、“……者,……也” “……,……也” “……,……者也” “……者,……” “……者,……者 也”“……,……”等形式。如:“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在这种句式中,“者”表示停顿, “也”表示判断) 例如:陈胜者,阳城人也。 2、采用副词“乃” “即”“则”“皆”“是”“诚”“为”“惟”等表示判断。如:“此乃臣效命之 秋也。”但要注意“是”在文言文中常常是作为代词表示“这” ,例如:“是寡人之过也” 例如:(1)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2)即今之傫然在墓者也。 (3)四月惟夏,序属三秋 (4)梁父即楚将项燕。 (5)以其乃华山之阳而名之也。 (6)予购三百盆,皆病者 3、采用否定副词“非”表示否定判断。如:“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例(1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2)城非不高也,城非不深也,兵草非不坚利也。 (3)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躁心也4、判断句的活用——有些判断句并不是对名词概念进行解释,而只是表达上下句之间的因果关系。 例如:(1)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后私仇也 (2)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3)良庖岁更刀,割也。 课堂练习:高考例句翻译 (1)我非儒,奈何以儒者责我。 (2)官爵者,天下之公器,德望为先,劳旧次焉。 (3)古制侵官之法,非恶其勤事也,诚以所益者也,所堕者大也。 (4)使吾不以富贵贫贱累其心者,抑吾妻之助也。 二、被动句 (一)结构被动句 例(1)智勇多困于所溺(2)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3)臣诚恐见欺于王(4)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5)其后楚日以削,数十年,竟为秦所(6)况复秦兵耐苦战,被驱不异犬与鸡 (二)意念被动句 例(1)洎牧以谗诛 (2)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矩,可怜焦土 (3)故刑当罪,则威;不当罪,则侮 三、倒装句: 文言中的倒装句,是相对于现代汉语的句序而言的,基于此,我们将文言倒装句式分为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主谓倒装等。 1、宾语前置: (1)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如:“大王来何操?” (2)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如:“古之人不余欺也。” (3)借助“之”“是”将宾语提前。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孜孜焉唯进修是急,未之多见也。”(4)借助“是”将宾语提前,如:“惟命是从”。 (5)“何……之有”句式中,将宾语提前,“之”是宾语前置的标志如“夫晋,何厌之有

高考文言句式教案设计

高考文言句式教案设计 判断句 1、----者,----也例: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2、----者,------ 例:粟者,民之所种。 3、------,-----也例: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4、-------者也例: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5、为例:如今方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6、则例: 7、即例: 8、非例:人非生而知之者。 9、乃例: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 10.是例:偏偏两骑来是谁? 11、皆例:山下皆石穴罅。 12、直接用名词充当谓语表示判断 例:刘备,天下枭雄。 省略句 1、主语省略例: 2、谓语省略例: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3、宾语省略例:尉剑起,广起,夺而杀尉。竖子不足与谋 4、介词省略例: 5.介宾省略例:

被动句 1、……于……例: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 2、……为……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3、……见……例: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4、……见……于……例: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5、……受……于……例: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6、……为……所……例:为巡船所物色。 7、没有被动词标志的被动句例:余羁縻不得还。 倒装句 A:宾语前置 一、动词宾语前置 1、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在动词前 疑问代词 尔何知 ------你知道什么 沛公安在------沛公在哪里 臣实不才,又谁敢怨------我实在不中用,又敢怨谁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如果卫国国君等着你去治理国政,你打算先做什么 2、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在动词前 古之人不余欺也 自古及今未之尝问

莫我肯顾 古之天下散乱,莫之能一 我无尔诈,尔无我虞 3、肯定句中为了强调宾语,在谓语和宾语之间插入助词“之”或“是”,把宾语提前在动词前。 何功之有哉 何厌之有 其是之谓乎-----大概是说这种情况吧 先君之好是继------继承先君的友好关系 二.介词宾语前置 4、介词宾语是疑问代词,为了强调宾语,也将宾语前置,而且前面没有什么特殊标志,这时要联系具体的语言环境。 胡为至今不朝也-----为什么至今还不上朝 微斯人,吾谁与归?-----我还能跟谁同道 国胡以恤-----国家拿什么来救济呢。 5.介词宾语是方位词,放在介词前 并力西向-----并力向西 6介词宾语不是疑问代词,但是为了强调它,也放在介词前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把实行任作为自己的任务,这不是很重吗

文言文特殊句式教案

精品教学教案 2017高三语文复习讲义——文言句式 目标:复习掌握文言文各种特殊及固定句式;在了解句式用法、特点的基础上提高文言文阅读和翻译能力。 复习内容: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省略句。 特殊句式 一、判断句: 所谓判断句,就是以名词、代词或名词性短语为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的句式。其常见的形式有以下几种: 1、“……者,……也”“……,……也”“……,……者也”“……者,……”“……者,……者也”“……,……”等形式。如:“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在这种句式中,“者”表示停顿,“也”表示判断) 例如:陈胜者,阳城人也。 2、采用副词“乃”“即”“则”“皆”“是”“诚”“为”“惟”等表示判断。如:“此乃臣效命之秋也。”但要注意“是”在文言文中常常是作为代词表示“这”,例如:“是寡人之过也” 例如:(1)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2)即今之傫然在墓者也。 (3)四月惟夏,序属三秋 (4)梁父即楚将项燕。 (5)以其乃华山之阳而名之也。 (6)予购三百盆,皆病者 3、采用否定副词“非”表示否定判断。如:“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例(1)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2)城非不高也,城非不深也,兵草非不坚利也。 (3)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躁心也 4、判断句的活用——有些判断句并不是对名词概念进行解释,而只是表达上下句之间的因果关系。

例如:(1)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后私仇也 (2)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3)良庖岁更刀,割也。 课堂练习:高考例句翻译 (1)我非儒,奈何以儒者责我。 (2)官爵者,天下之公器,德望为先,劳旧次焉。 (3)古制侵官之法,非恶其勤事也,诚以所益者也,所堕者大也。 (4)使吾不以富贵贫贱累其心者,抑吾妻之助也。 二、被动句 (一)结构被动句 例(1)智勇多困于所溺(2)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3)臣诚恐见欺于王(4)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5)其后楚日以削,数十年,竟为秦所(6)况复秦兵耐苦战,被驱不异犬与鸡 (二)意念被动句 例(1)洎牧以谗诛 (2)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矩,可怜焦土 (3)故刑当罪,则威;不当罪,则侮 三、倒装句: 文言中的倒装句,是相对于现代汉语的句序而言的,基于此,我们将文言倒装句式分为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主谓倒装等。 1、宾语前置: (1)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如:“大王来何操?” (2)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如:“古之人不余欺也。” (3)借助“之”“是”将宾语提前。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孜孜焉唯进修是急,未之多见也。” (4)借助“是”将宾语提前,如:“惟命是从”。 (5)“何……之有”句式中,将宾语提前,“之”是宾语前置的标志如“夫晋,何厌之有”

2016年高考语文复习备考策略 专题16 文言文阅读 文言文定语后置句

主标题:文言文定语后置句 副标题:记住定语后置的标志,事半功倍。 关键词:定语,倒装,文言句式 难度:5 重要程度:5 内容: 概念 现代汉语里,定语一般都放在中心词的前面,起修饰限制的作用。但在古代汉语里,为了突出和强调定语,有时也会把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这种情况叫做“定语后置”。 分类与举例说明 一、“中心词+之+定语+者” (这可以看作古汉语定语后置句式的标准格式。) ①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有时能吃掉一石小米。) ②僧之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为学》)(富和尚不能到达,穷和尚却到了那里) ③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石钟山记》)(发出铿锵的声音的石头,到处的石头都是这样的) ④头茶之香者,远胜龙井,(《天目》)(第一次采摘的春茶的清香,远胜于龙井。) 二、“中心词+定语+者” ①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核舟记》)(这是挑选狭长形的桃核来雕刻的) ②有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活板》)(有些平时没有准备的生僻字,当即就把它刻出来) ③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促织》)(村子里有个好事的年轻人,养着一只蟋蟀) ④且将军大势可以拒操者,长江也(《赤壁之战》)(况且将军您的可以用来抗拒曹操的有利形势,就是长江) ⑤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廉颇蔺相如列传》)(想找一个可以出使秦国向秦国回复的人,也没有找到) ⑥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荆轲刺秦王》)(太子丹和知道这件事的门客,都穿了白衣,戴上白帽,给荆轲送行。 ⑦凡山深辟者多荒凉(《天目》(一般来说,幽深偏僻的山大都荒无人烟。) 从中学语文教材来看,这类定语后置句最多,且基本上是由动词结构(包括动词和以动词为中心的短语)担任定语。反过来说,由动词结构担任的定语经常后置。这里还有一条规律:当一个中心词不止一个定语,则名词担任的领属性定语不后置,动词结构担任的修饰性定语后置。如例③④就是这样。在例④中,“将军”是领属性定语,不后置,“可以拒操”是动词结构组成的修饰性定语,则置于中心词之后。这样一来,古汉语处置多项定语的方式比现代汉语还要灵活。 三、“中心词+之+定语”

2018高考文言文句式教案

2018高考文言文句式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高考对文言句式的要求。 2.理解和掌握与现代汉语不同的文言句式及其用法。 3.通过相关练习加以巩固和提高。 【教学重点】导学生掌握辨析较复杂的文言句式方法。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掌握辨析较复杂的文言句式的方法。 【教学方法】讲练结合,注重积累。 【教学课时】 本专题共3课时。其中讲练2课时,练习课1课时。 【考点简析】 2013 年《考试大纲》要求: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B级。《考纲》规定的考查的句式为: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句。高考对“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的考查,一般不单独设题,主要是在古文翻译题中出现。虽然《考纲》没提到定语后置句及状语后置句,但这两种句式都会在翻译题中有所涉及,所以也不能忽略。“不同用法”指的是词类活用,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的活用。重点是名词、动词、形容词的活用。难点是意动用法和使动用法。有关词类活用在实词我们已重点讲述,这里不再列举。 【知识梳理】 我们谈论文言文的句式,是相对于现代汉语而言的,在古代实际是一种正常的句式,这些句式随着语言的发展逐步发生了改变,在现代汉语中却成了变式句或特殊句式。这些句式包括: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省略句、固定句式等。 【教学过程】 第一、二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高考对文言句式的要求。 2.理解和掌握与现代汉语不同的文言句式及其用法。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掌握辨析较复杂的文言句式的方法。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掌握辨析较复杂的文言句式的方法。 【教学方法】讲练结合,注重积累。 一、判断句 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之间的关系作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 在古代汉语中,判断句一般是以名词或名词短语为谓语而表示判断的。 (一)分析下面的句子,请找出它们的规律并作小结。 1.南冥者,天池也。 2.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 3.魏公子无忌者,魏昭王少子。 4.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5.今臣亡国贱俘。 6.夫六国与秦皆诸侯。 7.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8.吕公女即吕后也,生孝惠帝、鲁元公主。 9.且相如素贱人。

(完整版)文言文之定语后置句

文言文之定语后置句 学习目标:1、回顾已学过的定语后置句,探究定语后置句的构成规律。 2、掌握定语后置句的句式特点并学会翻译。 学习重点:归纳小结定语后置句的构成规律,并学会翻译句子。 计划学时:1学时 学习过程 课前预习: 翻译下列句子,找出句子中前置的中心语并在原句中还原为现代汉语语序。 1、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中心语:) 翻译: 2、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中心语:) 翻译: 归纳规律:找出这两个句子的句式特点: 3、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中心语:) 翻译: 4、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中心语:) 翻译: 归纳规律:找出这两个句子的句式特点: 5、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中心语:) 翻译: 6、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中心语:) 翻译: 归纳规律:找出这两个句子的句式特点: 7、缙绅而不能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中心语:)翻译:

8、此四者,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孟子?梁惠王下》(中心语:)翻译: 归纳规律:找出这两个句子的句式特点: 9、遂率子孙担荷者三夫(中心语:) 翻译: 10、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中心语:)翻译: 归纳规律:找出这两个句子的句式特点: 以上是定语后置句的几种形式,但在一个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切不可简单地“对号入座”,而应从句子词语间的结构关系上进行深入思考,特别是要认真分析“者”的词性和作用,否则极易出现错误。 课堂巩固: 1、下列选项中不含有定语后置的一项是() A、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B、城北徐公,齐之美丽者也 C、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D、天下官吏趋势利者 2、下列句子与例句句式特点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A、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B、古之人不余欺也 C、人马烧溺死者甚众 D、楚人有涉江者 3、选出下列句式特点与例句不同的一项() 例句: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A、之二虫又何知? B、卿欲何言? C、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D、夫晋,何厌之有?

文言文句式公开课教案【语文高中文言文《逍遥游》公开课教案】

文言文句式公开课教案【语文高中文言文《逍遥游》公开课教案】 高中文言文《逍遥游》是《庄子》一书中重要的篇章,居内篇之首,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语文高中文言文《逍遥游》公开课教案,希望对你有帮助。 高中文言文《逍遥游》公开课教案 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和要求: 1.在充分预习的基础上,能不参照书翻译文章1~4节。 2.能归纳重点实词、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现象。 3.通过分析“物皆有所待”,理解庄子所说的“逍遥游”的真实含义。 4.感悟人思想的伟大,能从时代背景辩证理解庄子的“逍遥游”思想。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万物”到底待“什么”;写“万物皆有所待”有什么作用; 难点:篇首写鲲鹏现世,极言其大,为什么要这样写。 教学程序和内容: 一、导语设计 人类只是宇宙中的一粒尘埃,却给宇宙带来了无穷的意义。浩渺的宇宙和深邃的心灵,是古今中外的思想者探索和审美的世界……。古代有许多的文人墨客,以经世之才,却屡遭打击,可是他们非但没有消沉,反而变得日益豁达。比如苏轼。那么,他们为什么能这样呢?因为他们有自己的精神支柱,今天我们要讲的庄子就是他们的精神支柱之一。 二、检查预习 1.你对庄子及其创作有哪些了解呢? 2.课文论证了庄子什么样的观点呢? 3.你对“逍遥游”的含义怎样理解的呢? 三、追踪 1.疏通课文1~4节。 方法:投影显示课文原文,要求学生不看课本,不看参考资料,尽量直译课文。每个小组推选一人翻译一段,其他小组做好评议准备。 2.同时板书重点字词,学生归纳重点实词、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现象。 四、展示学生预习当中提出的问题,组织讨论 1.篇首写鲲鹏现世,极言其大,为什么要这样写呢? 小组讨论,鼓励学生发言。 在总结学生回答基础上,教师补充:①描述鲲鹏的形象——形体硕大无比,变化神奇莫测,奋飞时气势壮美,有浪漫色彩。②展示了一个广阔的天地,将人类在思想上的追求提升到无穷,由自由而游的鱼、海,到鲲的天地,进而达到展翅高飞的大鹏和大鹏的广阔天地,而远眺遥远的天池南冥。這也就是說由水的世界,而达到水天合一更宽阔的天地,显現一个无所不在的領域和境界。 2.有同学问:1~4节,写了那么多的事物,到底有什么作用呢? 解决步骤: ①朗读课文,并画出写了哪些事物? ②找出与论点有联系的句子。 ③同学发言,教师注意引导。

高中语文文言文中定语后置句的常见用法

定语后置句的常见用法 实际上,定语后置对我们来说并不陌生,在我们学过的现代文中便有这种现象。请看:“荷塘四面,长着许多树,蓊蓊郁郁的。”再看:“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此处的“蓊蓊郁郁的”和“空的”便是定语后置。要按正常的语序,“蓊蓊郁郁的”应该放在“树”的前边,“空的”应该放在“破碗”的前边。将它们后置有什么作用呢?仔细品味便可发现,如此后置有突出和强调的作用,韵味有了截然不同的变化。 在文言文中,定语后置更是屡见不鲜。《考试大纲》虽然仅仅提出“宾语前置”这一种倒装句,但在阅读文言文和翻译文言文时,还是经常碰到“定语后置”等倒装句的,所以,我们有必要扩大学习范围。常见的定语后置的形式有以下几种: 1.中心词+后置定语+者。例如: ①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愚公移山》) ——“子孙荷担者”即“荷担之子孙”。“子孙”是中心词,“荷担者”是后置定语。 ②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廉颇蔺相如列传》) ——“人可使报秦者”即“可使报秦之人”,“人”是中心词,“可使报秦者”是后置定语。 2.中心词+之+后置定语+者。例如: ①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石钟山记》) ——“石之铿然有声者”即“铿然有声之石”,“石”是中心词,“铿然有声者”是后置定语。 ②马之千里者……(《马说》) ——“马之千里者”即“千里之马”,“马”是中心词,“千里者”是后置定语。 3.中心词+之+后置定语。例如: ①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 ——“爪牙”和“筋骨”是中心词,“利”和“强”是后置定语。 ②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兰亭集序》) ——“宇宙”和“品类”是中心词,“大”和“盛”是后置定语。 4.中心词+后置定语。例如: ①复为羽声慷慨。(《史记·刺客列传》)

(完整版)1《劝学》公开课一等奖教案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劝学》教学方案 一、教学目标 1.通过课前学习,了解《荀子》及相关知识,掌握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 及句式。 2.通过课堂诵读,积累名句,背诵课文。 3.通过品味探究,理解文中比喻句蕴含的道理,形成良好的学习观。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背诵课文,积累名句。 2、难点:理解文中比喻的含义及其阐述的道理。 三、教学创意 文言文教学须注重积累和诵读。本课文言知识的梳理,主要是以预习导学案的形式,让学生课前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自主完成的。课堂上则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力求使学生形成文言语感,最终达到熟读成诵。在诵读中,提纲挈领,理清文章脉络;品味探究,感受比喻之妙,进而领会荀子散文善用比喻、说理透辟的特点。 四、教学过程 (一)文化导入 (教师在黑板上写一篆体“儒”字。) 这是一个什么字?(生答。) 由这个“儒”字你们会想到哪些词汇?(儒雅、大儒、儒商、儒学等) 说到“儒”字,总让我们联想起饱读诗书、温文尔雅、羽扇纶巾等一些美好的形象。而儒家,作为中国古代最具影响力的思想流派,自东汉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一直在中国文坛、仕坛独领风骚。这是为什么呢?我们不妨从“儒”字本身去寻找答案。我们看,把“儒”字拆开是“人”字和“需”字,我理解为:人之所需是为“儒”。那么,儒家思想里面到底有哪些为人处世、安身立命所必需的东西呢?《论语》里面有这么10个字: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相信时至今日,这些仍然是我们塑造美好人格所必备的元素。诵读儒家经典,铸就道德人生。今天,就让我们走近先秦最后一位儒家大师荀子,去聆听他的《劝学》良言。 (二)文章诵读 1.一读:掌握技巧,读出语感 文言文的学习首先要注重诵读,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文言文诵读有三个基本要求。[出示课件1]

文言文特殊句式教案设计

2017高三语文复习讲义——文言句式 目标:复习掌握文言文各种特殊及固定句式;在了解句式用法、特点的基础上提高文言文阅读和翻译能力。 复习容: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省略句。 特殊句式 一、判断句: 所谓判断句,就是以名词、代词或名词性短语为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的句式。其常见的形式有以下几种: 1、“……者,……也”“……,……也”“……,……者也”“……者,……”“……者,……者也”“……,……”等形式。如:“廉颇者,之良将也。”(在这种句式中,“者”表示停顿,“也”表示判断) 例如:胜者,阳城人也。 2、采用副词“乃”“即”“则”“皆”“是”“诚”“为”“惟”等表示判断。如:“此乃臣效命之秋也。”但要注意“是”在文言文中常常是作为代词表示“这”,例如:“是寡人之过也” 例如:(1)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2)即今之傫然在墓者也。 (3)四月惟夏,序属三秋 (4)梁父即楚将项燕。 (5)以其乃华山之阳而名之也。 (6)予购三百盆,皆病者 3、采用否定副词“非”表示否定判断。如:“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例(1)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2)城非不高也,城非不深也,兵草非不坚利也。 (3)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躁心也 4、判断句的活用——有些判断句并不是对名词概念进行解释,而只是表达上下句之间的因果关系。 例如:(1)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后私仇也 (2)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3)良庖岁更刀,割也。 课堂练习:高考例句翻译 (1)我非儒,奈何以儒者责我。 (2)官爵者,天下之公器,德望为先,劳旧次焉。 (3)古制侵官之法,非恶其勤事也,诚以所益者也,所堕者大也。 (4)使吾不以富贵贫贱累其心者,抑吾妻之助也。 二、被动句 (一)结构被动句 例(1)智勇多困于所溺(2)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3)臣诚恐见欺于王(4)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5)其后楚日以削,数十年,竟为秦所(6)况复秦兵耐苦战,被驱不异犬与鸡 (二)意念被动句 例(1)洎牧以谗诛

文言句式教案 文档

高中文言文特殊句式专题讲座 教学目的:1.了解高考对文言句式的要求。 2.理解和掌握与现代汉语不同的文言句式及其用法。 3.通过相关练习加以巩固和提高。 教学重难点: 如何引导学生掌握辨析较复杂的文言句式的能力。 教学方法:通过老师讲解,学生大量的训练,使学生牢固地掌握。 教学时数:共计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判断句被动句 教学目标: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高考文言文对文言句式的要求。 2、了解判断句的特点。 3、通过一定量的练习,加以巩固。 教学实施过程: 一、文言句式的概述 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的句法大致相同,由于语言的发展和演变,也存在一些差异。掌握有别于现代汉语的常见文言句式,是文言文阅读所必需的能力。这里主要掌握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变式)句、省略句。一、判断句 1.用“者……也”表判断 “陈胜者,阳城人也。”(陈胜是阳城人)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廉颇是赵国的良将) 2.句末用“也”表判断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城北徐公是齐国的美丽的人) 3.用“为”表判断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4.用副词“乃”“则”“即”“皆”“耳”等表判断。这种形式也较多见。例如: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司马迁《陈涉世家》)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范仲淹《岳阳楼记》) 即今之偶然在墓者也。(张溥《五人墓碑记》)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苏洵《六国论》) 5.用“是”表判断,要注意和用作代词的“是”的区别。例如: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代词,这样) (苏轼《石钟山记》) 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木兰诗》) 6.用否定副词“非”等表示否定的判断。例如: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苏洵《六国论》)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 7、无标志性判断句 勃,三尺微命,一介书生刘备,天下枭雄豫章故郡,洪都新府 二、被动句 什么是被动句?所谓被动,是指主语与位于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也就是说,主语是位于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害者,而不是主动者、实施者。 1. 用“为”表被动 “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被天下人嘲笑) 2. 用“被”表被动 “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忠心却被别人诽谤,能不怨恨吗?) 3. 用“见”表被动 “……徒见欺”(……白白地被欺骗)遂见用于小邑(被任命为小官) 4. 用“于”表被动 “受制于人”(被人控制)“不能容于远近。”(不能被邻里所容) 5. 无标志的被动句: 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 总结:在古汉语中,被动句主要有两大类型:一是在标志的被动句,即借助一些被动词来表示,二是无标志的被动句,又叫意念被动句。 三、省略句 1、主语的省略例如:“沛公谓张良曰:…(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孟子)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王)曰:…不若与人。?” 2、谓语的省略例如:“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3、介词和介词宾语的省略。如:死马且买之(以)五百金,况生马乎? 沛公军(于)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 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于)河南,臣战(于)河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