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特殊句式之定语后置
文言文定语后置句与状语后置句格式分析

文言文定语后置句与状语后置句格式分析文言文定语后置句与状语后置句格式分析一松柏文言文定语后置句与状语后置句格式分析定语后置句在现代汉语中,定语是修饰和限制名词的,一般放在中心词前,这种语序古今一致,在文言文中,除此情况外,也可以放在中心词后。
定语放在中心词后面,用“者”煞尾,构成定语后置的形式。
那么,在翻译的时候,要注意把后置定语提到中心词前面去翻译。
【1】格式:中心词十定语十者求人可使报秦者。
(《廉颇蔺相如列传》)译文:“寻找可以出使秦国回来复命的人”楚人有涉江者。
(《刻舟求剑》)译文:“楚国有个渡江的人”荆州之民附操者。
(《赤壁之战》)译文:“荆州依附曹操的老百姓”四方之士来者。
(《勾践灭吴》)译文:“四方前来投奔吴国的士人”村中少年好事者。
(《黔之驴》)译文:“村中有个喜欢多事的年青人”【2】格式:中心词+之+定语+者马之千里者(《马说》)译文:“千里马”僧之富者不能至译文:“富有的和尚却不能到达”国之孺子之游者(《勾践灭吴》)译文:“吴国出游的年青人”石之铿然有声者。
(《石钟山记》译文:“铿然有声的石头”【3】格式:中心语+之+定语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劝学》)译文:“蚯蚓没有尖利的爪牙和强健的筋骨”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岳阳楼记》)译文:“在朝廷作官(或居在高高的庙堂),就要忧虑老百姓的疾苦,退隐江湖远离朝廷(或身处遥远的江湖),就要为国君担忧”【4】格式:中心语+而+定语+者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与?(《五人墓碑记》)译文:“能够不改变自己志向的官员,普天之下,有几个人呢?”【5】数量词做定语多放在中心词后面。
格式:中心语十数量定语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
译文:“等到了陈这个地方,有六七百辆车,千多名骑兵,数万名士兵”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译文:“吃东西有时能吃完一石粮食”状语后置在现代汉语中状语置于谓语之前,若置于谓语之后便是补语。
文言特殊句式之定语后置句、状语后置句、谓语前置句、固定句式

文言特殊句式之定语后置句、谓语前置句、状语后置句、固定句式考点透视考点明确《考试大纲》要求“能阅读浅易的文言文”。
包含“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和“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B级;“筛选文中的信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和“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C级。
命题趋势“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这一考点在近几年高考中虽未单独设题,但其知识点遍布文章,阅读理解时许多句子涉及这方面的知识。
在文言的阅读过程中,如果对古汉语中一些句式特点,尤其是像谓语前置、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等比较特殊的句式不熟悉、不理解,必然会造成阅读的困难和翻译句子的不准确。
因此,对文言与现代汉语中不同的句式的理解,应该有足够的认识。
知识讲解定语后置句定语是用来限制主语或宾语的,一般放在中心词的前面,这是古今汉语的共同语序。
在古汉语里,为了强调和突出定语,把定语放到了中心词的后面,这种语法现象就称为定语后置。
定语后置一般有标志性的词语和相应的形式。
“……者”式,具体形式为中心词+后置定语+者。
例,1、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荆轲刺秦王》(太子及知其事之宾客)2、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廉颇蔺相如列传》(求可使报秦之人)“……之……”式,具体形式为“中心词+之+后置定语”。
例,3、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劝学》)(蚓无利之爪牙,强之筋骨)4、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兰亭集序》(仰观大之宇宙,俯察盛之品类)“……之……者”式,具体形式为“中心词+之+后置定语+者”例,5、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马说》)(千里之马)6、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石钟山记》)(铿然有之声石)数量词作定语多放在中心词后面,具体形式为中心词+数量定语。
例,7、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
文言文特殊句式(判断省略定语后置状语后置宾语前置)讲解2023年中考语文二轮专题

文言文特殊句式讲解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一、判断句对客观事物表示肯定或否定,构成判断与被判断关系的句子,叫判断句。
(一)用“…….者,……也”来表示。
陈胜者,阳城人也--《陈涉世家》诸葛孔明者,卧龙也--《隆中对》吾之妻美我者,私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二)用“……者……也”来表示,即主语后面不用“,”号。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马说》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醉翁亭记》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醉翁亭记》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知殊遇,欲报之于殿下也--《出师表》(三)用“……者也”表示判断,翻译时“者也”不译。
二者不可兼得,舍鱼而取熊掌者也--《鱼我所欲也》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爱莲说》莲,花之君子者也--《爱莲说》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邹忌讽齐王纳谏》(四)、用“…….也”来表示。
这有两种情况:(1)主语后有“,”号,翻译时便去掉“,”号,再加“是”。
夫战,勇气也--《曹刿论战》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十则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桃花源记》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观潮》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隆中对》(2)主语后无“,”号,只在主语后加“是”,“也”字不译。
鱼我所欲也--《鱼我所欲也》环滁皆山也--《醉翁亭记》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师表》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五柳先生传》此庸夫之怒也--《唐雎不辱使命》(五)用动词“为”作判断,把“为”直接翻译成“是”,语序不变。
此为何若人--《公输》为与此同类--《公输》天下为公--《大道之行也》号为张楚--《陈涉世家》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核舟记》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两小儿辩日》(六)用副词表示判断,这个副词不代替判断词,所以翻译时副词照样译,只在其后加判断词“是”。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此乃信所以去也。
定语后置与状语后置句总结 (1)

古汉语中的定语后置与状语后置定语后置与状语后置,是文言文中出现频率最高的两种特殊句式。
如何准确地区分这两种特殊句式,对恰当理解文言文的内容起着重要的作用。
先看定语后置在文言文中,定语的位置一般也在中心词的前边,但有时为了突出中心词,强调定语所表现的内容,往往将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
定语后置的主要类型有:1、“中心词+后置定语+者”如,“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中,定语“可使报秦”放在了宾语“人”之后;2、“中心词+之+后置定语+者”如,“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苏轼《石钟山记》)中,定语“铿然有声” 放在了宾语“石”之后;3、中心词+而+后置定语+者如,“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张溥《五人墓碑记》)中,定语“能不易其志”放在了宾语“缙绅”之后4、中心词+之+后置定语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荀子·《劝学》)中,定语“利”和“强”,分别置于宾语“爪牙”和“筋骨”之后5、中心词+数量词如,“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鸿门宴》)中,数量词定语“一双”置于了中心词“玉斗”之后。
看其是否为定语后置,可依据语法分析和其特殊标志(按类型特点)进行分析辨别。
再看状语后置(多为介词结构后置)。
在文言文中,状语后置是将介宾短语放在动词后面作补语,当翻译成现代汉语时,一般要把它提到动词谓语之前作状语。
文言文中,常见的是用“以”、“于”、“乎”组成的介宾短语作状语后置。
1、用介词“于”组成的介宾短语译成现代汉语时,大多都要移到动词前作状语。
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劝学》)中,两个“于蓝”在翻译时,要分别放在谓语动词“取”和“青”的前面作状语。
“青,于蓝取之,而于蓝青”2、介词“以”组成的介宾短语,今译时,一般都作状语。
如,“具告以事”(司马迁《鸿门宴》)中,“具告以事”即“以事具告。
”这种句子往往是承前省略了动词宾语,实际就是“以事具告(之)。
文言文特殊句式

这些都是能趁(乘着)大王您酒酣耳热(酒醉、不清醒)之时向您 索求自己所想要的(东西)的人。
(2)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柳宗元《小石潭 记》)
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看到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水流 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
4. 根据文章内容,用自己的话说说“客”与赵王谈话的用意是什 么。(2分)
c. 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 (《促织》) d. 且将军大势可以拒操者,长江也 (《赤壁之战》) !动词担任的定语常常后置 ,名词则不后置!
2、定语后置。 古汉语中有时为了突出修饰语,将定语放在中心词之 后。
类别三:中心词+之+定语
a.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岳阳楼记》)
(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司马迁《鸿门宴》)
2、省略谓语
①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曹刿论战》) ②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
(3)省略宾语
a.投(之)以骨 (《狼》) b.君与(之)俱来 (《隆中对》)
(4)省略介词
如: a.林尽(于)水源 (《桃花源记》) b.急湍甚(于)箭。 c.将军战(于)河北,臣战(于)河南。(《鸿门宴》)
b.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
!往往是形容词担任定语!
2、定语后置。 古汉语中有时为了突出修饰语,将定语放在中心词之 后。
类别四:中心词+定语
极少!
3、宾语前置。
类别一:否定句中 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常见否定词:不、弗、未、非、否、无、莫 常见代词:余,吾,自,汝,尔,之
a.忌不自信 (《邹忌讽齐王纳谏》) b.时人莫之许也。(《三国志.诸葛亮传》) c.臣未之闻也
高考文言文专题辅导:特殊句式之“定语后置句”

高考文言文专题辅导:特殊句式之“定语后置句”【高考考点】《考试大纲》对文言句式作了这样的要求:“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定语后置句是该考点的重要内容,知识面较广,需要掌握的东西较多。
在阅读过程中,如果对古汉语中一些定语后置句式特点不熟悉、不理解,必然会造成阅读的困难和翻译句子的不准确。
定语后置句式这一考点的考查类型有两种,一种是在断句中考查,一种是在文言翻译题中考查,高考中定语后置句式这一考点主要以结合文意理解和文句翻译形式进行呈现。
考试频率为必考。
【知识建构】请同学们采用多元归纳法,以个性化形式建构本单元知识体系。
【问题解决】问题一:什么是定语后置句?请谈谈你的理解。
定语后置句:在现代汉语中,定语是修饰和限制名词的,一般放在中心词前。
在文言文中,有时为了突出中心词的位置,强调定语所表现的内容或使语气流畅,定语也可以放在中心词后,这种现象就叫做定语后置。
那么,在翻译的时候,要注意把后置定语提到中心词前面去翻译。
问题二:翻译下列两组例句并分别总结它们的特征:第一组:1.求人可使报秦者(《廉颇与蔺相如传》)译文:寻求可以出使秦国回来复命的人。
2.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愚公移山》)译文:于是率领能挑担子的子孙三个人。
3.荆州之民附操者(《赤壁之战》)译文:荆州依附曹操的百姓。
它们的特征是:中心词+定语+者第二组:1.马之千里者(《马说》)译文:千里马。
2.僧之富者不能至(《为学一首示子侄》)译文:富有的和尚不能到达。
3.石之铿然有声者(《石钟山记》)译文:铿然有声的石头。
它们的特征是:中心词+之+定语+者第三组:1.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译文:蚯蚓没有锋利的爪子牙齿和强健的筋骨。
2.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岳阳楼记》)译文:在朝廷做官,就要忧虑老百姓的疾苦,退隐江湖远离朝廷,就要为国君担忧。
它们的特征是:中心语+之+定语第四组: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与?(《五人墓碑记》)译文:“能够不改变自己志向的官员,普天之下,有几个人呢?'”缙绅( jin shen) :原意是插笏(古代朝会时官宦所执的手板,有事就写在上面,以备遗忘)于带,旧时官宦的装束,转用为官宦的代称。
文言文特殊句式之定语后置

定语后置
一、"中心词+之+定语+者"
①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 翻译: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有时能吃掉一石小米。
② 僧之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为学》 翻译:富和尚不能到达,穷和尚却到了那里。
本课小结
状语后置模式 动词+于、乎、以、如
定于后置模式 中心词+“者”/“之”
以实词虚词翻译为主,然后通读,把不合适现代汉语关 系的地方进行调整,使之通顺就可以了,然后再用语法 作侧面验证就完美了。
文言文特殊句式之定语后置
关注我们
考点解读
《考试大纲》 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 省略和词类活用。
本课目标 本课将从高低端两个层面讲解状语后置和定语后置,争取让 同学们用30分钟彻底解决这两个句式的烦恼。
定语后置
现代汉语基本形式: (定语)主语 +谓语+(定语)宾语
高考真题检测
2014(重庆卷) 《记丐侠》 ②甫抵里闬hàn,亲故之问寒温表庆贺者,肩摩踵接。
中心词+“者”/“之”
2014(湖南卷) 《雪屋记》 (2)缙绅之交于孟祥者,为诗以歌咏之,征予为之记。
高考真题检测
2015(新课标卷II) 《明史•韩文传》 (1)淳安公主赐田三百顷,复欲夺任丘民业,文力争乃止。 翻译:淳安公主有三百顷皇上赏赐的田地,又想夺取任丘老 百姓的产业,韩文竭力抗争才让这事停止下来。
定语后置
定语后置句(2)(1)

课内文言文特殊句式重要例句
定语后置句
1.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译文: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强健的筋骨。
2.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译文:任凭小船飘去,越过茫茫的江面。
3.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
译文:客人中有吹洞箫的,依照歌曲的声调和节拍吹箫伴奏。
4.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
译文:挡在路上的像门槛一样的山崖,世上人都称它为“天门”。
5.稍见云中白若摴(chū)蒱(pú)数十立者,山也。
译文:逐渐看见云中几十个白色的像掷具一样的立着的东西,那是山峰。
6.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
译文:我带了一对玉璧,想献给项王;一双玉斗,想送给亚父。
7.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自名“蟹壳青”。
译文:村中有一个好事的少年驯养着一只蟋蟀,自己给它取名叫“蟹壳青”。
8.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
译文:有个宋国人善于制作防止手冻裂的药物。
9.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译文:又哪能拿自己高洁的品质,去蒙受世俗的尘垢呢?
10.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
译文:就派苏武以中郎将的身份持节出使匈奴,护送留在汉朝的匈奴使者。
11.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
译文:抬头观览宇宙之广大,低首细察万物之众多。
12.凡长安豪富人为观游及卖果者,皆争迎取养。
译文:凡是长安城里经营观赏游览和做种树卖果买卖的豪富人,都争着迎接和雇用他。
13.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译文:敲击后能发出声响的石头,到处都这样。
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定语后置常见有四种情况
1.中心语+定语+者
①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遂率荷担者子孙三夫) ②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太子及知其事者宾客)
1.中心语+定语+者
①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 (求可使报秦者人) ②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 (村中好事者少年) ③人马烧溺死者甚众。 (烧溺死者人马甚众)
2.中心语+之+定语 , “之”是定语后置的标志。
①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蚓无利爪牙,强筋骨)
2.中心语+之+定语 , “之”是定语后置的标志。
①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居高庙堂则忧其民,处远江湖则忧其君) ②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大四海,有几人欤?)
3.中心语+之(而)+定语+者,
文言文之
定语后置
文言文句式
考纲要求: 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 。 题型:翻译题
现代汉语句子成分的顺序,一般为
(定)中心词“主”─[状] 谓─ (定)中心词 “宾” 。
宾语前置 定语后置 状语后置 主谓倒装
定语后置
现代汉语里,定语一般都放在中心词的前面,起修饰限制的作 用。但在古代汉语里,为了突出和强调定语,有时也会把定语 放在中心词之后,这种情况叫做“定语后置”。
(一双白璧 一双玉斗)
4.用数量词作定语时,数量词大多 数放在中心词的后面
①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遂率荷担者三夫子孙) ②尝贻余核舟一。 (尝贻余一核舟) ③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 (比至陈,六七百乘车,千余骑,数万卒)
定语后置四种情况:
1.中心语+定语+者
2.中心语+之+定语 3.中心语+之(而)+定语+者 4.用数量词作定语
B
二.翻译下列句子,并指出它的形式。
1、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 答案:村中一个多事的少个驯养了一只虫。 形式:中心词+定语+者 2、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 答案:有一个吹洞 箫的客人,随着歌声而相和伴奏。 形式:中心词+定语+者 3、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与? 答案:能不改变自已志向的官员,全国这样大的地 方,有几个人呢? 形式:中心词+而+定语+者
“定语后置”的四种形式,但在一个具体 的语言环境中切不可简单地“对号入座”, 而应从句子词语间的结构关系上进行深入思 考,特别是要认真分析“者”的词性和作用, 否则极易出现错误。
定语后置句练习题
1.下列选项中不含有定语后置的一项 是
A.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B.城北徐公,齐之美丽者也 C.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D.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E.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二.翻译下列句子,并指出它的形式。
4、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答案: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强健的筋骨。 形式:中心词+之+定语 5、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答案:铿然有声音的石头,到处都是。 形式:中心词+之+定语+者
再 见
“之”是定语后置的标志 。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千里马
一石粟)
3.中心语+之(而)+定语+者,
“之”是定语后置的标志 。
①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
(附操者荆州之民) ②僧之富者不能至。 (富者僧不能至)
4.用数量词作定语时,数量词大多 数放在中心词的后面
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