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文言文之定语后置句
文言文定语后置句整理5句并翻译

文言文定语后置句整理5句并翻译
1.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荆轲刺秦王》
句意: 太子和那些知情的宾客,都穿着白衣戴着白帽来给他适别。
2.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廉颇蔺相如列传》
句意: 对策没有确定,想找一个可以派去回复秦国的人,没能找到。
3.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
《赤壁赋》
句意: 有一个吹洞策的客人,按着歌声吹箫应和着。
4.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劝学》
句意: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强壮的筋骨,却能上吃泥土,下饮地下水,这是因为用心专一啊。
5.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石钟山记》
句意: 能敲得发出铿锵作响的山石,到处都有。
定语后置的文言文句型分析

定语后置的文言文句型分析定语后置的文言文句型分析文言文中,有些语句的主语是动作的承受者,这种句式就是被动句。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定语后置的文言文句型分析,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定语后置的文言文句型分析定语后置通常定语应该放置于中心词的前面,但文言语句中却有很多句子将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称定语后置。
定语后置一般以“……者”为标志如: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石之铿然有声者状语后置现代汉语中状语置于谓语之前,若置于谓语之后便是补语。
但在文言文中,处于补语的成分往往要以状语来理解。
例如:《鸿门宴》:“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
”“战河南”即“战(于)河南”,应理解为“于河南战”。
《促织》:“覆之以掌”即“以掌覆之”应理解为“用手掌覆盖(蟋蟀)”。
定语后置文言文中,定语的位置一般也在中心词前边,但有时为了突出,中心词的地位,强调定语所表现的内容,或使语气流畅,往往把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
1.用“者”结句,形成“中心词+后置定语+者”2.用之.“中心词+之+后置定语”的形式。
如:“其嵌然相累而下者,若牛马之饮于溪;其冲然角列而上者,若熊罴之登于山。
”(《钴姆潭西小丘记》)3.用“者”又用“之”。
“中心词+之+后置定语+者”的形式。
如“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苏轼《石钟山记》)等。
状语后置,是指文言文中处于谓语后面作补语的部分,在理解和翻译这类句子时要以状语来看待。
有三种情况:1、用介词“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文言文中大都处在补语的位置,译成现代汉语时,除少数仍作补语外,大多数都要移到动词前作状语。
例: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荀子《劝学》)分析:此句中的“于蓝”介宾短语,前者应该移到“取”的前面做状语;后者“于蓝”介宾短语应该移到“青”的前面做状语,即译为“比蓝青”。
2、介词“以”组成的介宾短语,在今译时,一般都作状语。
例:具告以事。
(《史记·项羽本记》)分析:“具告以事”,即“以事具告”,“以事”介宾短语做“告”的状语。
文言文特殊句式之定语后置优秀课件

❖ 应注意的是,文言文中定语后置只限于表示修饰关 系的句子,表领属关系的定语则不后置。
❖ “定语后置”的四种形式,但在一个具体的语言环 境中切不可简单地“对号入座”,而应从句子词语 间的结构关系上进行深入思考,特别是要认真分析 “者”的词性和作用,否则极易出现错误。
1.中心语+定语+者
1.中心语+定语+者
❖ ①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 (求可使报秦者人) ❖ ②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 (村中好事者少年) ❖ ③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遂率荷担者子孙三夫) ❖ ④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知其事者太子及宾客) ❖ ⑤人马烧溺死者甚众。 (烧溺死者人马甚众)
(能面刺寡人之过者群臣吏民,受上赏)
中心语+之(而)+定语+者,“之”是定 语后置的标志 。
❖ ⑤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 (附操者荆州之民) ❖ ⑥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 ( 而能不易其志者缙绅) ❖ ⑦国之孺子之游者。 (国之游者孺子) ❖ ⑧僧之富者不能至。 (富者僧不能至)
4.用数量词作定语时
定语后置句练习题
1.下列选项中不含有定语后置的一项 是
❖ A.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 B.城北徐公,齐之美丽者也 ❖ C.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 D.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 E.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B
二.翻译下列句子,并指出它的形式。
❖ 1、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 ❖ 答案:村中一个多事的少个驯养了一只虫。 ❖ 形式:中心词+定语+者 ❖ 2、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 ❖ 答案:有一个吹洞 箫的客人,随着歌声而相和伴奏。 ❖ 形式:中心词+定语+者 ❖ 3、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与? ❖ 答案:能不改变自已志向的官员,全国这样大的地
文言文特殊句式之定语后置

❖ 应注意的是,文言文中定语后置只限于表示修饰关 系的句子,表领属关系的定语则不后置。
❖ “定语后置”的四种形式,但在一个具体的语言环 境中切不可简单地“对号入座”,而应从句子词语 间的结构关系上进行深入思考,特别是要认真分析 “者”的词性和作用,否则极易出现错误。
The End
定语后置句练习题
1.中心语+定语+者
1.中心语+定语+者
①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
(求可使报秦者人)
❖ ②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 (村中好事者少年)
❖ ③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遂率荷担者子孙三夫)
2.中心语+之+定语
2.中心语+之+定语 ,“之”是定语后置的标 志。
❖ ③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大四海,有几人欤?)
文言文之
定语后置
主讲人:
定语后置
现代汉语里,定语一般都放在中心词的前面,起修饰限制的作 用。但在古代汉语里,为了突出和强调定语,有时也会把定语 放在中心词之后,这种情况叫做“定语后置”。
定语后置有下面四种情况:
1.中心语+定语+者 2.中心语+之+定语 3.中心语+之(而)+定语+者 4.用数量词作定语时
方,有几个人呢? ❖ 形式:中心词+而+定语+者
二.翻译下列句子,并指出它的形式。
❖ 4、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 答案:蚯蚓没有锋利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爪牙,强健的筋骨。 ❖ 形式:中心词+之+定语 ❖ 5、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 答案:铿然有声音的石头,到处都是。 ❖ 形式:中心词+之+定语+者
之穷民而无告者) ❖ ③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 (附操者荆州之民)
古代汉语——定语后置

• 中心语+之+定语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 则忧其君。
处在高高的朝廷,就忧虑老百姓的 疾苦;隐退在偏远的江湖,就担忧 他的国君。
• 今闻购将军之首,金千斤,邑万家。 • 群千臣斤侍金殿,上万家者邑
侍殿上者群臣
The end
• 中心语+定语+者(“者”相当于结 构助词“的”)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太子和知道这件事的宾客。
• 中心语+之+定语+者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旦。 日行千里的马,一次进食有时吃掉 一石粟米。
• 中心语+而+定语+者
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 有几人欤?
能够不改变自己志向的士大夫, 普天之下,有几个人呢?
常见定语后置格式中心语定语者者相当于结语 后 置
定语是修饰或限制名词的。定语一 般要放在中心语之前,但在文言文中, 定语也可以放在中心语之后,我们称 之为“定语后置”。定语后置在翻译 时要按现代汉语的习惯将定语放在中 心语之前。
常见定语后置格式
定语后置句

——定语后置句
文言文中,定语的位置一般在 中心词(名词或代词)前边,但有 时为了突出,中心词的地位,强调 定语所表现的内容,或使语气流畅, 往往把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并用 “者”结句。
1、用 “者”表示。中心词+定语+者” 式结构
一.楚人有涉江者。(《刻舟求 剑》)
○ 译文:“楚国有个渡江的人”
例句和B句皆为定语后置句。A句是主 谓倒置句,C句是宾语前置句,D句是状语后 置句。
3、中心词+之+定语+者式结构
①马之千里者 《马说》 ②石之铿然有声者 《石钟山记》 ③僧之富者不能至 译文:“富有的和尚却不能到达”
4、数量词作定语常后置。
①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 欲与亚父《鸿门宴》 ②项羽兵四十万,沛公兵十万《鸿门 宴》 ③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核舟 记》 ④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 数万人。 ⑤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 译文:“吃东西有时能吃完一石粮食” ⑥铸以为金人十二。
二.荆州之民附操者。(《赤壁之 战》)
○ 译文:“荆州依附曹操的老百姓”
三.四方之士来者。(《勾践灭 吴》)
○ 译文:“四方前来投奔吴国的士人”
2、用“之”把形容词定语后置。
①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 ②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 忧其《岳阳楼记》 ③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 《陋室铭 》 ④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
定 语
1、用 “者”表示。中心词+定语+者” 式结构
后 2、用“之”把形容词定语后置。 置
小 3、中心词+之+定语+者式结构
结 4、数量词作定语常后置
课堂作业
古代汉语中的定语后置例解

古汉语中的定语一般放在中心词前边,起修饰限制的作用。
但有时为了突出和强调定语的内容,而把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这种语法现象叫定语后置。
文言文中定语后置只限于表示修饰关系的句子,表领属关系的定语则不后置。
一、知识梳理1.中心词+之+定语+者(1)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韩愈《马说》)(1)中“马之千里者”是定语后置,后置定语是“千里”,这个定语通过加“……之……者”格式后置的,译时调为“千里之马”,全句译为“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有时能吃掉一石小米。
”“中心词+之+定语+者”是定语后置句的标准格式,由于“之”的存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的偏正关系更加明显。
2.中心词+定语(动词性)+者(2)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荆轲刺秦王》)(2)中“宾客知其事者”是定语后置,后置定语是动宾短语“知其事”,这个定语通过加“……者”格式后置的,译时调为“知其事之宾客”,全句译为“太子丹和知道这件事的门客,都穿了白衣,戴上白帽,给荆轲送行”。
在“中心词+定语+者”的定语后置句中,后置定语一般是动词或动宾短语。
在古汉语中,这类由动词或动宾短语担任定语的定语后置句最多。
3.中心词+之+定语(形容词)(3)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劝学》)(4)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
(《离骚》)(3)中“爪牙之利”“筋骨之强”都是定语后置,后置定语分别是形容词“利”“强”,这两个定语都是通过加“……之……”格式后置的,译时调为“利之爪牙”“强之筋骨”,全句译为“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强健的筋骨”。
(4)中“高余冠之岌岌”“长余佩之陆离”都是定语后置句,后置定语分别是形容词“岌岌(高耸的样子)”“陆离(修长而美好)”,这两个定语都是通过加“……之……”格式后置的,因领属定语不后置,所以译时调为“高余岌岌之冠”“长余陆离之佩”,全句译为“把我的帽子加得高高的,把我的佩带增得长悠悠”。
在“中心词+之+定语”的定语后置句中,后置定语一般是形容词。
文言文之定语后置

选出下列句中不含定语后置的一项
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A. 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B.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城北徐公, 城北徐公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C.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皆白衣冠以送之。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D.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E.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军书十二卷, 军书十二卷 卷卷有爷名。 F.于是集谢庄少年之精技击者。 于是集谢庄少年之精技击者。 于是集谢庄少年之精技击者
格式二:中心词 之 定语 定语+者 格式二:中心词+之+定语 者
翻译下面句子, 翻译下面句子,并找出其共同点
①马之千里者(《马说》) 马之千里者( 马说》 千里者 译文: 千里马” 译文:“千里马” 僧之富者 富者不能至 ②僧之富者不能至 译文: 富有的和尚却不能到达” 译文:“富有的和尚却不能到达” 国之孺子之游者 游者( 勾践灭吴》 ③国之孺子之游者(《勾践灭吴》) 译文: 吴国出游的年青人” 译文:“吴国出游的年青人” 石之铿然有声者。(《石钟山记》 铿然有声者。( ④石之铿然有声者。(《石钟山记》 译文: 铿然有声的石头” 译文:“铿然有声的石头”
(翻译:于是召集谢庄里精通武术的少年) 翻译:于是召集谢庄里精通武术的少年)
B
选出下列句中不含定语后置的一项
A .疆土之新辟者,移种民以居之 疆土之新辟者, 疆土之新辟者 B .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 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 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 C .今战士还者及关羽水军精甲万人。 今战士还者及关羽水军精甲万人。 今战士还者及关羽水军精甲万人 D .贤于己者,忌之而不愿问焉。 贤于己者,忌之而不愿问焉。 贤于己者
定语后置句小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言文之定语后置句
学习目标:1、回顾已学过的定语后置句,探究定语后置句的构成规律。
2、掌握定语后置句的句式特点并学会翻译。
学习重点:归纳小结定语后置句的构成规律,并学会翻译句子。
计划学时:1学时
学习过程
课前预习:
翻译下列句子,找出句子中前置的中心语并在原句中还原为现代汉语语序。
1、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
(中心语:)
翻译:
2、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
(中心语:)
翻译:
归纳规律:找出这两个句子的句式特点:
3、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中心语:)
翻译:
4、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中心语:)
翻译:
归纳规律:找出这两个句子的句式特点:
5、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中心语:)
翻译:
6、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中心语:)
翻译:
归纳规律:找出这两个句子的句式特点:
7、缙绅而不能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中心语:)翻译:
8、此四者,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
《孟子•梁惠王下》(中心语:)翻译:
归纳规律:找出这两个句子的句式特点:
9、遂率子孙担荷者三夫(中心语:)
翻译:
10、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
(中心语:)翻译:
归纳规律:找出这两个句子的句式特点:
以上是定语后置句的几种形式,但在一个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切不可简单地“对号入座”,而应从句子词语间的结构关系上进行深入思考,特别是要认真分析“者”的词性和作用,否则极易出现错误。
课堂巩固:
1、下列选项中不含有定语后置的一项是()
A、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B、城北徐公,齐之美丽者也
C、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D、天下官吏趋势利者
2、下列句子与例句句式特点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A、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B、古之人不余欺也
C、人马烧溺死者甚众
D、楚人有涉江者
3、选出下列句式特点与例句不同的一项()
例句: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A、之二虫又何知?
B、卿欲何言?
C、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D、夫晋,何厌之有?
4、选出下列句式特点与例句不同的一项()
例句:人马烧溺死者甚众
A、疆土之新辟者,移种民以居之。
B、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
C、今战士还者及关羽水军精甲万人。
D、贤于己者,忌之而不愿问焉。
5、从句式角度看,对下列两组句子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项脊轩,旧南阁子也②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
③.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④客有吹洞萧者
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
B.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也相同
C.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
D.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也不同
6、阅读文段,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并翻译。
师旷琴撞晋平公
晋平公与群臣饮,饮酣,乃喟然叹曰:“莫乐为人君!惟其言而莫之违。
”师旷侍坐于前,援琴撞之。
公披衽而避,琴坏于壁。
公曰:“太师谁撞?”师旷曰:“今者有小人言于侧者,故撞之。
”公曰:“寡人也。
”师旷曰:“哑!是非君人者之言也。
”左右请除之。
公曰:“释之,以为寡人戒。
”
①惟其言而莫之违
句式特点:翻译:
②师旷侍坐于前
句式特点:翻译:
③太师谁撞
句式特点:翻译:
④今者有小人言于侧者
句式特点:翻译:
⑤是非君人者之言也
句式特点:翻译:
课外积累:
1、选出下列句式特点与例句不同的一项()
例句:不拘于时,学于余
A、戍卒叫,函谷举
B、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
C、吾常见笑于大方之家
D、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2、选出下列句式特点与例句不同的一项()
例句: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A、洞庭君安在哉
B、以勇气闻于诸候
C、申之以孝悌之义
D、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
3、选出对下列文言语句归类正确的一项
①此乃臣效命之秋也②屈原放逐,乃赋《离骚》③惟兄嫂是依
④得双石于潭上⑤居则曰:不吾知也⑥竖子不足与谋
⑦数十年,竟为秦所灭⑧予购三百盆,皆病者⑨念乡人有客于泾阳者⑩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
”则与卮酒
A、①⑧/②⑦/③⑤/④/⑥⑩/⑨
B、①⑤/②⑦/③⑥/④⑨/⑧⑩
C、①⑧/②⑤/③⑥/④/⑦⑩/⑨ C、①⑧/②⑤/③⑥/④⑩/⑦⑨
4、将下列文言语句按不同句式归类
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②凌万顷之茫然③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④臣未之闻也⑤洎牧以谗诛⑥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⑦不能容于远近⑧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⑨战于长勺⑩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⑾生孩六月,慈父见背⑿何故不使知
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
④使:假如。
⑤咎繇(yáo):即皋陶,唐尧时任法官,主持审判。
1、是为何谷?
2、傍邻闻之,以臣为愚,故名此谷为愚公之谷。
3、若有见暴如是叟者,又必不与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