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之定语后置、状语後置

合集下载

文言文之定语后置状语後置课件

文言文之定语后置状语後置课件
辨析2
副词作定语后置与介词短语作定语后置不同,前者一般不能省略,而后者可以省 略。
06
介词短语作定语后置
介词短语作定语后置的规律
规律一
用“于”组成的介词短语作定语后置,如“在、向、从、对于”等。
规律二
用“以”组成的介词短语作定语后置,如“用、拿、凭、依据”等。
规律三
用“为”组成的介词短语作定语后置,如“被、给、让”等。
解句意。
辨析三
03
要注意介词短语作定语后置与被动句的区别,以避免对句意的
误解。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定语后置的种类
动词或动词短语作定 语,置于中心词之后, 如“取吾城,以广吾 国”。
形容词作定语,置于 中心词之后,如“良 玉不琢”。
介词短语作定语,置 于中心词之后,如“ 事秦,必重币事”。
定语后置的作用
强调定语的重要性,使读者更 加关注定语所表达的信息。
使句子结构更加灵活多变,增 强文章的表现力。
文言文之定语后置状语後 置课件
目录
• 定语后置概述 • • 副词作定语后置 • 介词短语作定语后置
01
定语后置概述
定语后置的定义
定语后置是指将定语置于中心词之后的一种 文言文语法现象。
定语是修饰名词或代词的形容词、名词、介 词短语等。
定语后置通常用“者”字或“之”字来连接 定语和中心词,如“马之千里者”。
05
副词作定语后置
副词作定语后置的规律
规律一
副词在句中作定语时,一般置于中心 词之后。
规律二
少数副词如“唯、仅、但”等,可以 置于中心词之前。
副词作定语后置的例子
例1
我唯一的朋友来了。
例2

文言文宾语前置状语后置定语后置

文言文宾语前置状语后置定语后置

文言文宾语前置状语后置定语后置
文言文中宾语一般放在动词后面,但是当宾语前有状语时,宾语就会被前置。

而定语一般放在被修饰的名词后面,但是当定语过多或者过长时,在不影响清晰度的情况下可以考虑将定语后置。

例如:原文:吾有一友,来自遥远之地,善于弹琴,声音宛若天籁。

中文:我有一个朋友,来自远方,他擅长弹琴,音色美妙动听。

原文:公元前221年,秦国统一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

中文: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制度的封建王朝,时间为公元前221年。

古汉语中的定语后置与状语后置

古汉语中的定语后置与状语后置

古汉语中的定语后置与状语后置古汉语中的定语后置与状语后置古典诗文07-09 2052古汉语中的定语后置与状语后置定语后置与状语后置,是文言文中出现频率最高的两种特殊句式。

如何准确地区分这两种特殊句式,对恰当理解文言文的内容起着重要的作用。

先看定语后置。

在文言文中,定语的位置一般也在中心词的前边,但有时为了突出中心词,强调定语所表现的内容,往往将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

定语后置的主要类型有:1、“中心词+后置定语+者”,2、“中心词+之+后置定语+者”,3、中心词+而+后置定语+者,4、中心词+之+后置定语,5、中心词+数量词。

如,“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中,定语“可使报秦”放在了宾语“人”之后;又如,“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苏轼《石钟山记》)中,定语“铿然有声” 放在了宾语“石”之后;又如,“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张溥《五人墓碑记》)中,定语“能不易其志”放在了宾语“缙绅”之后;又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荀子·《劝学》)中,定语“利”和“强”,分别置于宾语“爪牙”和“筋骨”之后。

再如,“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鸿门宴》)中,数量词定语“一双”置于了中心词“玉斗”之后。

看其是否为定语后置,可依据语法分析和其特殊标志(按类型特点)进行分析辨别。

值得注意的是,在文言文中,定语后置现象只限于表示修饰关系的句子,表领属关系的定语则不后置。

再看状语后置(也称为介词结构后置)。

在文言文中,状语后置是将介宾短语放在动词后面作补语,当翻译成现代汉语时,一般要把它提到动词谓语之前作状语。

文言文中,常见的是用“以”、“于”组成的介宾短语作状语后置。

1、用介词“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文言文中大都处于补语的位置,译成现代汉语时,大多都要移到动词前作状语。

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劝学》)中,两个“于蓝”在翻译时,要分别放在动词谓语“取”和“青”的前面作状语。

文言文特殊句式之定语后置

文言文特殊句式之定语后置

二.翻译下列句子,并指出它的形式。
4、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答案: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强健的筋骨。 形式:中心词+之+定语 5、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答案:铿然有声音的石头,到处都是。 形式:中心词+之+定语+者

再 见
(一双白璧 一双玉斗)
4.用数量词作定语时,数量词大多 数放在中心词的后面
①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遂率荷担者三夫子孙) ②尝贻余核舟一。 (尝贻余一核舟) ③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 (比至陈,六七百乘车,千余骑,数万卒)
定语后置四种情况:
1.中心语+定语+者
2.中心语+之+定语 3.中心语+之(而)+定语+者 4.用数量词作定语

2.中心语+之+定语 , “之”是定语后置的标志。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①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蚓无利爪牙,强筋骨)
2.中心语+之+定语 , “之”是定语后置的标志。
①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居高庙堂则忧其民,处远江湖则忧其君) ②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大四海,有几人欤?)

3.中心语+之(而)+定语+者,
“之”是定语后置的标志 。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千里马
一石粟)
3.中心语+之(而)+定语+者,
“之”是定语后置的标志 。
①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
(附操者荆州之民) ②僧之富者不能至。 (富者僧不能至)
4.用数量词作定语时,数量词大多 数放在中心词的后面

高中语文一轮复习 定语后置和状语后置

高中语文一轮复习  定语后置和状语后置

文言句式
省略句
省略句主要形式:
一、省略主语。 二、省略谓语。 三、省略宾语。
1、省略动词宾语; 2、省略介词宾语。 四、省略介词(“于”“以”)。
翻译下列句子,体会省略特点
1、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触草木, 尽死;以啮人,无御之者。
2、沛公谓张良曰:“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3、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以兵戈之利。 D、贤于己者,忌之而不愿问焉。
2、选出下列句中不含定语后置的一项(D )
A、疆土之新辟者,移民以居之。 B、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 C、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
以兵戈之利。 D、贤于己者,忌之而不愿问焉。
主语 ── 谓语
翻译下列句子,归纳句式特点
①甚矣,汝之不惠! 汝之不惠甚矣!
②美哉,我少年中国! 我少年中国美哉!
主谓倒置即将谓语前置,大都 是为了突出谓语部分,适应表达 的需要。主谓倒置句以感叹句、 疑问句居多。
下列句子属于主谓倒置的一句是(D)
A、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 B、且焉置土石? C、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D、不仁哉!梁惠王也?
判断下列特殊句式的类型
文言句式
被动句
被动句是表示被动意义的句子。文言中 常常借助一些介词表示被动。常见的有以下 几种形式:
翻译下面句子:
①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
②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
③ 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1、用介词“于”“受……于……”表示被 动,“于”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
5、无任何标志,根据句意判断
①戍卒叫,函谷举 ②屈原放逐,乃赋《离骚》 ③城陷而虏

高三复习文言文阅读之定语后置、状语后置学案学生版

高三复习文言文阅读之定语后置、状语后置学案学生版

文言文阅读之定语后置、状语后置学案一、【学习目标】1.理解和掌握定语后置、状语后置句式类型及其用法,通过相关练习加以巩固和提高。

二、定语后置现代文中宾语一般处于谓语之后用来回答是“谁”或是“什么”的;而在古代汉语中,却往往出现宾语放置在动词谓语之前的情况,这种现象就叫宾语前置。

1.请根据表格中给出的定语后置的形式,找出两句或以上课内文言例句2.定语后置小结(1)用“者”的后置格式:(2)用“之”使定语后置格式:(3)数量词或数词作定语格式:3.学以致用:下列各句中没有定语后置现象的一句是()A.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B.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C.村中少年好事者。

D.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三、状语后置在现代汉语中,介词结构经常放在谓语或主语之前,作句中或句前状语;而在文言文中,这种介词却经常放在谓语动词后面作补语。

翻译时,习惯上把它当作状语,所以这种语法现象称为状语后置或介词结构后置。

1.请根据表格中给出的状语后置的形式,找出两句或以上课内文言例句(1)用“于”“乎”字构成介词结构格式:(2)用“以”字构成介词结构格式:3.学以致用:下列句子中没有状语后置现象的一句是()A.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

B.风乎舞雩。

C.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

D.请其矢,盛以锦囊。

四、巩固链接阅读下文,找出文中的状语后置句和宾语前置句,并将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师旷琴撞晋平公晋平公与群臣饮。

饮酣,乃喟然叹日:“莫乐为人君!惟其言而莫之违。

”师旷侍坐于前,援琴撞之。

公披衽(衣襟)而避,琴坏于壁。

公曰:“太师谁撞?”师旷曰:“今者有小人言于侧者,故撞之。

”公日:“寡人也。

”师旷曰:“哑!是非君人者之言也。

”左右请除之。

公日:“释之,以为寡人戒。

”1、写出短文中的介词结构后置句。

2、写出短文的两个宾语前置句。

浅谈高中文言文定语后置与状语后置的辨析

浅谈高中文言文定语后置与状语后置的辨析

由于有些地区中考取消对语法知识的考查部分,部分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就忽略了对语法知识的教学,致使部分高一学生根本就不知何为定语,何为状语,更谈不上对定语后置与状语后置的辨析了.
首先,我们要弄清楚现代汉语中的定语和状语在句中所起的作用.定语是指修饰、限制主语或宾语的句子成分。

大家都知道主语一般由名词或代词充当,那么定语也就由修饰、限制主语的形容词或代词充当,(即名词性偏正短语中“偏”的部分),用一个式子来表示:(形、代)名词、代。

例如:(美丽的)祖国、(我们的)校园等。

状语是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方式、状态、对象的句子成分,状语是动词性偏正短语中“偏”的部分,一般由形容词、副词充当,写成式子就是(形、副)动、形。

如(飞快地)跑、(十分)厉害等。

其次,在弄请了现代汉语中的定语成分和状语成分后,我们要善于把学过的知识迁移到文言文的学习中,学会给文言文划分句子成分。

如:赵氏求救于齐。

在这个句子中,“赵氏"是动作的发出者,充当主语,“求”是谓语动词,“救”是“求”的宾语,而“于齐”是表示“求”的对象是齐国,因此正确的语序应为:赵氏于齐求救。

那么这个句子就是一个状语后置句.再如:国之孺子之游者,无不……。

这句话中,“孺子"应为中心词,“游者”应是“孺子”的限制成分,指“出游的年青人”。

根据定语修饰主语来,“游者”应是“孺子”的定语成分。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是定语后置还是状语前置有一个最简单的方法,那就是看它们修饰限制的中心语是名(代)词还是动(形)词。

当然如果遇到词类活用就要麻烦一些,这就要联系整个句子的含义来了.。

文言文后置翻译技巧

文言文后置翻译技巧

古人之文,往往言辞简练,意蕴深远。

然其句法结构,多与今人不同,翻译时若不讲究技巧,往往难以传达原文之意。

其中,文言文后置翻译技巧尤为重要。

所谓后置翻译,即指将文言文中的某些成分,如定语、状语等,按照现代汉语的语序进行翻译。

以下便是对文言文后置翻译技巧的探讨。

一、定语后置的翻译文言文中,定语后置现象较为常见。

翻译时,应将定语提前至中心词之前,以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

例: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翻译:孔子登上东山,觉得鲁国变小了;登上泰山,觉得天下变小了。

二、状语后置的翻译状语后置是文言文中的又一常见现象。

翻译时,应将状语提前至动词或形容词之前,使句子结构更加通顺。

例: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翻译:人不是生来就知道一切的,谁能没有疑惑呢?三、宾语前置的翻译文言文中,宾语前置现象较为普遍。

翻译时,应将宾语后置,以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

例:吾欲之南海,何如?翻译:我想去南海,怎么样?四、介词结构后置的翻译文言文中,介词结构后置现象较为常见。

翻译时,应将介词结构提前至动词或形容词之前,使句子结构更加通顺。

例: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翻译:从师学习的风尚已经很久不流传了。

五、判断句的翻译文言文中的判断句,翻译时,应将判断词“者”、“也”等提前至主语之前,以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

例: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翻译:青色,是从蓝色中提炼出来的,但比蓝色还要青。

六、疑问句的翻译文言文中的疑问句,翻译时,应将疑问词“何”、“谁”、“何如”等提前至句首,以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

例:孔子曰:“何莫由斯道也?”翻译:孔子说:“为什么不去走这条道路呢?”总之,文言文后置翻译技巧在翻译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

掌握这些技巧,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传达古人之意,提高翻译质量。

在实际翻译过程中,还需结合具体语境,灵活运用,以达到翻译的准确性和流畅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格式四:中心语+而+定语+者

翻译下面句子,并找出其特点
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与? (《五人墓碑记》) 译文:“能够不改变自己志向的官员,普天之下, 有几个人呢?” 缙绅( jìn shēn):原意是插笏(古代朝会时 官宦所执的手板,有事就写在上面,以备遗忘)于 带,旧时官宦的装束,转用为官宦的代称。
介词结构“于……”

介词“于”组成的介宾短语常放在 谓语动词后作补语,这类补语按现 代汉语习惯是放在谓语动词前作状 语的。所以,翻译的时候就把它作 了状语,因此有人称它作“状语后 置”,或“介词结构后置”。
介词结构“于……”
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2.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3.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 之间。 4.而大声发于水上。

主谓倒装
为了强调谓语,有些感叹句或疑问 句把谓语置于主语之前。一般常用 逗号将主谓隔开。 甚矣,汝之不惠! 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翻译:于是召集谢庄里精通武术的少年)
B
选出下列句中不含定语后置的一项
A .疆土之新辟者,移种民以居之 B .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 C .今战士还者及关羽水军精甲万人。 D .贤于己者,忌之而不愿问焉。
D
状语后置


现代汉语中状语置于谓语之前,若置于 谓语之后便是补语。 但在文言文中,处于补语的成分往往要 以状语来理解。
文言句式
定语后置



在现代汉语中,定语是修饰和限制名词 的,一般放在中心词前。 在文言文中 ,有时为了突出中心词的位 置,强调定语所表现的内容或使语气流 畅,定语也可以放在中心词后。 那么,在翻译的时候,要注意把后置定 语提到中心词前面去翻译。
格式一:中心词十定语十者


格式二:中心词+之+定语+者



翻译下面句子,并找出其共同点
①马之千里者(《马说》) 译文:“千里马” ②僧之富者不能至 译文:“富有的和尚却不能到达” ③国之孺子之游者(《勾践灭吴》) 译文:“吴国出游的年青人” ④石之铿然有声者。(《石钟山记》 译文:“铿然有声的石头”


格式三:中心语+之+定语

状语后置句小结

状语后置,即将介词短语放在动词 后面作补语, 标志性词语:“以”、 “于”、“乎” 等。
按现代汉语的规律,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整下面各句的 语序:

1.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每于藏书之家假借
2.操蛇之神闻之,告之于帝 于帝告之 3.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4.蒙辞以军中多务 于星火急 蒙以军中多务辞


翻译下面句子,并找出其共同点 ①求人可使报秦者。(《廉颇蔺相如列传》) 译文:“寻找可以出使秦国回来复命的人” ②楚人有涉江者。(《刻舟求剑》) 译文:“楚国有个渡江的人” ③荆州之民附操者。(《赤壁之战》) 译文:“荆州依附曹操的老百姓” ④四方之士来者。(《勾践灭吴》) 译文:“从各地来(投奔吴国)的贤人(全国的读书人)” ⑤村中少年好事者。(《黔之驴》) 译文:“村中有个喜欢多事的年青人”


翻译下面句子,并找出其共同点
①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 译文:“蚯蚓没有尖利的爪牙和强健的筋骨” ②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岳阳楼记》) 译文:“在朝廷作官(或居在高高的庙堂),就 要忧虑老百姓的疾苦,退隐江湖远离朝廷(或身 处遥远的江湖),就要为国君担忧”


定语后置句小结
1、中心语+定语+者 2、中心语+之+定语+者 3、中心语+之+定语 4、中心语+而+定语+者 5、中心语+数量词(作定语)
翻译注意: 把后置定语提到中心词前面去翻译。

选出下列句中不含定语后置的一项
A. 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B.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C.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D.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E.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F.于是集谢庄少年之精技击者。
介词结构“以……”
介词“以”组成的介宾短语,有时放 在谓语动词后作补语(这种情况在文 言文中并不多见) 。在今译时,一般 都作状语。 具告以事。

介词结构“乎……”
介词“乎”组成的介宾短语,有时放 在谓语动词后作补语(这种情况在文 言文中也不多见) 。在今译时,一般 都作状语。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 而师之。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格式五:数量词做定语多放在中心词 后面。中心语十数量词(作定语)
翻译下面句子,并找出其共同点 ①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 译文:等到了陈这个地方,有六七百辆车, 千多名骑兵,数万名士兵。 ②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 译文:“一顿饭有时能吃完一石粮食” ③以乘韦先,牛十二犒师。 译文:先用五张熟牛皮,再用十二头牛犒劳军队 乘韦,是五张熟牛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