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定语后置句型结构解析
文言文定语后置句与状语后置句格式分析

文言文定语后置句与状语后置句格式分析文言文定语后置句与状语后置句格式分析一松柏文言文定语后置句与状语后置句格式分析定语后置句在现代汉语中,定语是修饰和限制名词的,一般放在中心词前,这种语序古今一致,在文言文中,除此情况外,也可以放在中心词后。
定语放在中心词后面,用“者”煞尾,构成定语后置的形式。
那么,在翻译的时候,要注意把后置定语提到中心词前面去翻译。
【1】格式:中心词十定语十者求人可使报秦者。
(《廉颇蔺相如列传》)译文:“寻找可以出使秦国回来复命的人”楚人有涉江者。
(《刻舟求剑》)译文:“楚国有个渡江的人”荆州之民附操者。
(《赤壁之战》)译文:“荆州依附曹操的老百姓”四方之士来者。
(《勾践灭吴》)译文:“四方前来投奔吴国的士人”村中少年好事者。
(《黔之驴》)译文:“村中有个喜欢多事的年青人”【2】格式:中心词+之+定语+者马之千里者(《马说》)译文:“千里马”僧之富者不能至译文:“富有的和尚却不能到达”国之孺子之游者(《勾践灭吴》)译文:“吴国出游的年青人”石之铿然有声者。
(《石钟山记》译文:“铿然有声的石头”【3】格式:中心语+之+定语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劝学》)译文:“蚯蚓没有尖利的爪牙和强健的筋骨”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岳阳楼记》)译文:“在朝廷作官(或居在高高的庙堂),就要忧虑老百姓的疾苦,退隐江湖远离朝廷(或身处遥远的江湖),就要为国君担忧”【4】格式:中心语+而+定语+者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与?(《五人墓碑记》)译文:“能够不改变自己志向的官员,普天之下,有几个人呢?”【5】数量词做定语多放在中心词后面。
格式:中心语十数量定语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
译文:“等到了陈这个地方,有六七百辆车,千多名骑兵,数万名士兵”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译文:“吃东西有时能吃完一石粮食”状语后置在现代汉语中状语置于谓语之前,若置于谓语之后便是补语。
文言文定语后置句式分析

PA R T. 0 2
2.中心语+之+定语
单击此处添加正文,文字是您思想的提炼,为了演示发布的良好效果,请言简意赅地 阐述您的观点。
2.中心语+之+定语 ,“之”是定语后置的标志。
一.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蚓无利爪牙,强筋骨)
2.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居高庙堂则忧其民,处远江湖则忧其君)
3 4
(遂率荷担者子 孙三夫) 4. 太子及宾客 知其事者, 皆白衣冠以 送之。
5
(知其事者太子及宾 客)
1.中心语+定语+者
• ⑤人马烧溺死者甚众。 (烧溺死者人马甚众) • ⑥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 (有吹洞箫者客) • ⑦人马冻死者相望。 (冻死者人马相望) • ⑧楚人有涉江者 (有涉江者楚人)
PA R T. 0 3
3.中心语+之(而)+定 语+者
单击此处添加正文,文字是您思想的提炼,为了演示发布的良好效果,请言简意赅地阐述您的观点。
中心语+之(而)+定语+者,“之”是定语后置的标志 。
一.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铿然有声石,所在皆是也)
2.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千里马)
《廉颇蔺相如列传
2、在假设复句中,“者”相当于“…… 的”“……的话”,也有提示、停顿、引出下 文的作用,句尾一般不用“也”呼应。
①入则无法家弗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国恒亡。——《孟子》
②尽吾志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 —《游褒禅山记》
③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 宴》
3、“者”用在词、词组、分句后面,表 示提示、停顿,此为助词。也有人说,这样 的“者”相当于“……这个人(事、物)”, 是代词。
高中文言文定语后置归纳整理

高中文言文定语后置归纳整理在文言文中,定语常常置于中心词之后,这种语法现象被称为定语后置。
以下是高中文言文中常见的定语后置句型,以及相应的例句和解释。
1.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靛青是从蓝草中提炼出来的,但比蓝草更青。
)* 解释:此句中,“于”字用于表示来源或出处,其后为定语后置。
2.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能发出铿锵之声的石头,到处都是。
)* 解释:此句中,“者”字用于表示特定对象或事物,其后为定语后置。
3.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蚯蚓没有锐利的爪子和牙齿,也没有强健的筋骨。
)* 解释:此句中,“之”字用于加强语气,其后为定语后置。
4.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能够日行千里的马,一餐有时能吃掉一石粟米。
)* 解释:此句中,“之”字作为定语后置的标志。
5.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在朝廷上做官时,就为百姓担忧;不在朝廷上做官时,就为国君担忧。
)* 解释:此句中,“之”字作为定语后置的标志。
6. 群臣吏来而问日:“官命促尔植桑,植于后园,如何?”(官吏们来而询问:“官府命令催促你种植桑树,你打算种在哪里?”)* 解释:此句中,“何如”是询问方式或方法的,其后为定语后置。
7.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我的妻子认为我美,是因为偏爱我。
)* 解释:此句中,“美”是形容词,作为定语修饰“吾妻”,其后为定语后置。
8. 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现在把钟磬放在水中,即使大风大浪也不能使它发出声响。
)* 解释:此句中,“大风浪”作为定语修饰“钟磬”,其后为定语后置。
9. 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我认为平民之间的交往尚且不会互相欺骗,更何况大国之间呢?)* 解释:此句中,“布衣”作为定语修饰“之交”,其后为定语后置。
10. 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现在把钟磬放在水中,即使大风大浪也不能使它发出声响。
)* 解释:此句中,“大风浪”作为定语修饰“钟磬”,其后为定语后置。
定语后置的文言文句型分析

定语后置的文言文句型分析定语后置的文言文句型分析文言文中,有些语句的主语是动作的承受者,这种句式就是被动句。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定语后置的文言文句型分析,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定语后置的文言文句型分析定语后置通常定语应该放置于中心词的前面,但文言语句中却有很多句子将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称定语后置。
定语后置一般以“……者”为标志如: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石之铿然有声者状语后置现代汉语中状语置于谓语之前,若置于谓语之后便是补语。
但在文言文中,处于补语的成分往往要以状语来理解。
例如:《鸿门宴》:“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
”“战河南”即“战(于)河南”,应理解为“于河南战”。
《促织》:“覆之以掌”即“以掌覆之”应理解为“用手掌覆盖(蟋蟀)”。
定语后置文言文中,定语的位置一般也在中心词前边,但有时为了突出,中心词的地位,强调定语所表现的内容,或使语气流畅,往往把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
1.用“者”结句,形成“中心词+后置定语+者”2.用之.“中心词+之+后置定语”的形式。
如:“其嵌然相累而下者,若牛马之饮于溪;其冲然角列而上者,若熊罴之登于山。
”(《钴姆潭西小丘记》)3.用“者”又用“之”。
“中心词+之+后置定语+者”的形式。
如“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苏轼《石钟山记》)等。
状语后置,是指文言文中处于谓语后面作补语的部分,在理解和翻译这类句子时要以状语来看待。
有三种情况:1、用介词“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文言文中大都处在补语的位置,译成现代汉语时,除少数仍作补语外,大多数都要移到动词前作状语。
例: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荀子《劝学》)分析:此句中的“于蓝”介宾短语,前者应该移到“取”的前面做状语;后者“于蓝”介宾短语应该移到“青”的前面做状语,即译为“比蓝青”。
2、介词“以”组成的介宾短语,在今译时,一般都作状语。
例:具告以事。
(《史记·项羽本记》)分析:“具告以事”,即“以事具告”,“以事”介宾短语做“告”的状语。
高中语文文言文综合解例——定语后置的用法

文言文综合解例——定语后置的用法【高频考点】熟悉定语后置的结构模式,利用定语后置的规律判别句式。
【知识要点】定语后置的特点。
1中心词在前,定语在后。
2标志词:中心词后有“之”,定语后有“者”。
标志词可能省略。
【方法例析】材论且人之有材能者,其形何以异于人哉①?惟其遇事而事治,画策②而利害得,治国而国安利,此其所以异于人也。
故上之人苟不能精察之、审用之,则虽抱皋、夔、稷、契④之智,且不能自异于众,况其下者乎?世之蔽者方曰:“人之有异能于其身,犹锥之在囊,其末立见⑤,故未有有其实而不可见者也。
”此徒有见于锥之在囊,而固未睹夫马之在厩也。
驽骥杂处,饮水、食刍,嘶鸣、蹄啮,求其所以异者寡矣。
及其引重车,取夷路,不屡策,不烦御,一顿⑥其辔而千里已至矣。
当是之时,使驽马并驱,则虽倾轮绝勒⑦,败筋伤骨,不舍昼夜而追之,辽乎其不可以及也,夫然后骐骥与驽骀⑧别矣。
古之人君,知其如此,故不以天下为无材,尽其道以求而试之,试之以道,在当其所能而已。
(节选自宋·王安石《临川先生文集·材论》)注释:①形:外貌。
何以:以何,凭借什么。
②画策:出谋划策。
③上之人:在上位的人,这里指统治者。
④皋、夔、稷、契:皋,皋陶,姓偃,相传曾被舜帝任为管刑法的官。
夔,舜时期的乐宫。
稷,是厉山氏的儿子,名农,能种植百谷。
契,相传为舜帝的司徒官,主管教化,助禹治水有功,封于商,为商朝的祖先。
⑤“犹锥之在囊”二句:比喻有杰出才能的人是不会被埋没的。
囊,口袋。
末,尖端。
⑥顿:整顿,这里指拉。
⑦绝勒:断了马笼头。
绝,断。
勒,带嚼口的马笼头。
⑧骐骥与驽骀:好马和劣马。
⑨“试之之道”二句:意思是考查一个人的方法,在于让他们担任适合自己的工作。
例1. 研读短文,翻译下列句子,关注句式特点。
1且人之有材能者。
2此徒有见于锥之在囊,而固未睹夫马之在厩也。
【例题精讲】1. 结构分析:“人之有材能者”的结构:人+之+有材能+者=中心词+之+定语+者。
初中语文文言句式:倒装句之定语后置

初中语文文言句式:倒装句之定语后置
文言文里有时为了突出和强调定语,就把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并加上“者”、“之”、“所”等字,作为定语后置的标志。
定语后置在文言文中有以下几种情况:用“者”字结构将定语后置。
这类定语后置有个特殊标志,总是用助词“者”来煞尾。
例如:①且将军大势可以拒操者,长江也。
②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借助于结构助词“之”把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以强调定语。
如:①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②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用“之……者”或“而……者”结构,表示定语后置。
如:①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②此四者,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
上面所说的“定语后置”的情况在古汉语中是有一定限制的,并不是所有的定语都是可以后置的。
一般来说,一部分修饰性的定语才有这种后置情况,至于领属性的定语是不能移到中心词之后的。
例如“秦之咸阳”不能说成“咸阳之秦者”;“蛇鳝之穴”,就不能说成“穴之蛇鳝者”。
【典例解析】
下列各句中句式与其他各句不同的一项是。
A.时人莫之许也
B.古之人不余欺也
c.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D.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
【解析】A、B、D均为否定式宾语前置;c是定语后置句。
【答案】c。
文言特殊句式之定语后置 中考语文二轮专题

文言文特殊句式之定语后置【笔记区】一、定语后置的定义:汉语里,定语一般都放在中心词的前面,起修饰限制的作用。
但在古代汉语里,为了突出和强调定语,有时也会把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这种情况叫做“定语后置”。
二、中学语文常见的定语后置格式有以下四种形式:(一)“中心词+之+定语+者”这可以看作古汉语定语后置句式的标准格式。
①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马说》)译文: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有时能吃掉一石小米。
②僧之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
(《为学》)译文:富和尚不能到达,穷和尚却到了那里。
③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石钟山记》)译文:发出铿锵的声音的石头,到处的石头都是这样的。
(二)“中心词+定语+者”①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核舟记》)译文:原来是挑选狭长形的桃核来雕刻核舟的。
②有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
(《活板》)译文:有些平时没有准备的生僻字,当即就把它刻出来。
③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促织》)译文:村子里有个好事的年轻人,养着一只蟋蟀。
④且将军大势可以拒操者,长江也(《赤壁之战》)译文:况且将军您的可以用来抗拒曹操的有利形势,就是长江。
⑤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廉颇蔺相如列传》)译文:想找一个可以出使秦国向秦国回复的人,也没有找到。
⑥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荆轲刺秦王》)译文:太子丹和知道这件事的门客,都穿了白衣,戴上白帽,给荆轲送行。
从中学语文教材来看,这类定语后置句最多,且基本上是由动词结构(包括动词和以动词为中心的短语)担任定语。
反过来说,由动词结构担任的定语经常后置。
这里还有一条规律:当一个中心词不止一个定语,则名词担任的领属性定语不后置,动词结构担任的修饰性定语后置。
如例③④就是这样。
在例④中,“将军”是领属性定语,不后置,“可以拒操”是动词结构组成的修饰性定语,则置于中心词之后。
这样一来,古汉语处置多项定语的方式比现代汉语还要灵活。
(三)“中心词+之+定语”①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文言文中定语后置的几种类型

文言文中定语后置的几种类型在现代汉语中,定语是修饰和限制名词的,一般放在中心词前,这种语序古今一致,在文言文中,除此情况外,也可以放在中心词后。
定语放在中心词后面,用“者”煞尾,构成定语后置的形式。
那么,在翻译的时候,要注意把后置定语提到中心词前面去翻译。
【1】格式:中心词十定语十者①求人可使报秦者。
(《廉颇蔺相如列传》)译文:“寻找可以出使秦国回来复命的人”②楚人有涉江者。
(《刻舟求剑》)译文:“楚国有个渡江的人”③荆州之民附操者。
(《赤壁之战》)译文:“荆州依附曹操的老百姓”④四方之士来者。
(《勾践灭吴》)译文:“四方前来投奔吴国的士人”⑤村中少年好事者。
(《黔之驴》)译文:“村中有个喜欢多事的年青人”【2】格式:中心词+之+定语+者①马之千里者(《马说》)译文:“千里马”②僧之富者不能至译文:“富有的和尚却不能到达”③国之孺子之游者(《勾践灭吴》)译文:“吴国出游的年青人”④石之铿然有声者。
(《石钟山记》译文:“铿然有声的石头”【3】格式:中心语+之+定语①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劝学》)译文:“蚯蚓没有尖利的爪牙和强健的筋骨”②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岳阳楼记》)译文:“在朝廷作官(或居在高高的庙堂),就要忧虑老百姓的疾苦,退隐江湖远离朝廷(或身处遥远的江湖),就要为国君担忧”【4】格式:中心语+而+定语+者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与?(《五人墓碑记》)译文:“能够不改变自己志向的官员,普天之下,有几个人呢?”【5】数量词做定语多放在中心词后面。
格式:中心语十数量定语①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
译文:“等到了陈这个地方,有六七百辆车,千多名骑兵,数万名士兵”②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译文:“吃东西有时能吃完一石粮食”分享到:阅读(2724)评论(0)。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中心词+定语+者
2 中心词+(之或而)+定语+者 3 中心词+之+形容词
中心词+定语+者
时有宦人密侍君者 念乡人有客于泾阳者 求人可使报秦者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客有吹洞箫者 市中游侠儿得佳者笼养之 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 民去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石》
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
《五人》
中心词+之+形容词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
其君 都督阎公之雅望 宇文新州之懿范 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