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浙科版 生态系统 单元测试

2020届浙科版 生态系统 单元测试
2020届浙科版 生态系统 单元测试

生态系统单元测试

一、单选题

1.下关于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叙述,错误的是

A.几乎所有生态系统需要的能量都来自太阳

B.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是反复循环的

C.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是逐级递减的

D.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是单向的

【答案】B

【解析】能量流动具有单向传递、逐级递减的,几乎所有生态系统需要的能量都来自太阳,ACD正确;能量流动是单向传递的,不能循环利用,B错误。【考点定位】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基本规律及其应用

2.根据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共同进化导致了生物多样性

B.生物多样性的形成也就是新物种不断形成的过程

C.对物种间差异的研究关键是能否交配并产生后代

D.生物进化的方向取决于生物变异的方向

【答案】A

【解析】生物多样性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生物多样性的形成并不都是新物种不断形成的过程;物种间有些物种交配也可以产生后代,如骡子,新物种形成的标志是生殖隔离;变异是不定向的,自然选择是定向的,后者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答案选A。

3.社会文明与生态兴衰有着密切的关系。以下关于生态的叙述,错误的是

A.低碳生活方式有助于维持生物圈中碳循环的平衡

B.退耕还草恢复草原生态系统需要利用群落演替的规律

C.发展生态农业可以提高能量传递效率和减少环境污染

D.建立自然保护区和濒危动植物繁育中心都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

【答案】C

【解析】低碳生活方式可以减少碳的排放,这样有助于维持生物圈中碳循环的平衡,A 正确;需要利用群落演替规律,对草原生态系统进行恢复,B正确;发展生态农业可以提高能量利用率,但不能提高生态系统的能量传递效率,C错误;建立自然保护区、动物园、植物园和濒危动植物繁育中心等,都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D正确。

4.被称为:“绿色水库”的生态系统是()

A.海洋生态系统

B.草原生态系统

C.森林生态系统

D.湿地生态系统

【答案】C

【解析】海洋生态系统由海洋和海洋生物构成.海洋中的植物绝大部分是微小的藻类,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制造的氧气占地球每年产生氧气的70%,A错误;草原生态系统分布在比较干旱的地方,在保持水土和防风固沙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B错误;森林生态系统是陆地上最复杂的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中的生物成分以高大的乔木为主,森林在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有“绿色水库”之称,C正确;湿地生态系统是由多水和过湿条件下形成的生态系统,湿地具有净化水源、蓄洪抗旱的作用,能调节区域小气候,有“地球之肾”之称,D错误。

5.到南极进行考察的科学工作者,为了保护环境,除了必须把塑料袋以及金属类废弃物带离南极外,还必须把人体尿液、粪便等带离南极,这是因为南极

A.缺乏必要的生活设施

B.缺少生产者

C.没有消费者

D.分解者很少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细菌和真菌的生活需要一定的条件,如水分、适宜的温度、还有有机物;不同的细菌和真菌还要求某种特定的生活条件,例如有的需要氧气,有的在有氧的条件下生命活动会受到抑制。南极的温度很低,而且南极的有机物较少,因此不适于细菌真菌的生长繁殖。若把粪便等生活垃放在南极,由于细菌、真菌较少,分解缓慢,长期积累,会造成环境污染;所以选D。

考点:细菌和真菌的生活条件

【名师点睛】解答时可以从南极的环境特点和细菌真菌的生活条件方面来切入。6.“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主要说明了草原的() A.恢复力稳定性较强 B.抵抗力稳定性较强

C.恢复力稳定性较弱

D.抵抗力稳定性较弱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题中诗句中体现了草原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较差而恢复力稳定性较强,所以A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内容,意在考查考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并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7.下列有关群落、生态系统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群落演替中最先出现的动物往往是植食性动物

B.森林中的鸟类的垂直分层现象主要与食物种类有关

C.捕食关系对维持群落的稳定有重要作用

D.不同生态系统受到相同强度的干扰其恢复能力只与其物种丰富度有关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群落演替中最先出现的是生产者植物,所以最先出现的动物应是植食性动物,故A正确。森林鸟类的垂直分层现象主要是食物种类和栖息空间有关,故B正确。捕食关系因为精明的捕食者策略,对维持群落的稳定有重要作用,故C正确。不同生态系统受到相同强度的干扰其恢复能力不仅与物种丰富度有关,还与其气候土壤水分等条件有关系,故D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群落演替相关知识,意在考察考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掌握程度。

8.若用甲代表大气中的CO2库,乙代表生产者,丙代表消费者,丁代表分解者,能正确表示甲、乙、丙、丁在碳循环中的关系的是()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丙(消费者)和甲(大气中的CO2库)之间只能是单向箭头,A错误;甲(大气中的CO2库)和乙(生产者)之间应该是双向箭头,而甲(大气中的CO2库)和丁(分解者)之间应该是单向箭头,B错误;生产者可以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也能通过呼吸作用释放二氧化碳;消费者和分解者都可以通过呼吸作用释放二氧化碳;生产者和消费者的代谢废弃物及遗骸都会被分解者分解,最终归还无机环境,C 正确;丙(消费者)的箭头应该指向丁(分解者),D错误。

考点:生态系统的功能

【名师点睛】生态系统的成分包括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其中生物成分又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生产者可以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也能通过呼吸作用释放二氧化碳;消费者和分解者都可以通过呼吸作用释放二氧化碳;生产者和消费者的代谢废弃物及遗骸都会被分解者分解,最终归还无机环境。据此答题。

9.下图表示某生态系统在发展的过程中生物总能量(A)和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B)的变化,下面是据图得出的几个结论,其中不正确的是

A.第10~20年是该生态系统向营养结构复杂化发展的时期

B.该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在30~40年期间比20~30年期间强

C.从a点开始,曲线B下降的主要原因是消费者数量不断增加

D.该生态系统在40~60年期间的生物种类比60~80年期间要多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由图可知10-20年间生物总能量和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都在增加,说明生态系统中营养结构复向杂化发展的时期,A正确。该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30-40年比20-30年期间强,是因为营养结构复杂,B正确。从a点开始,曲线B下降的主要原因应是消费者数量的不断增加,C正确。该生态系统在40-80年期间达到相对稳定状态,生物种类应大致相同,D错误。

考点:本题主要考查生态系统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能用文字、图表以及数学方式等多种表达形式准确地描述生物学方面的内容以及运用所学知识,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的能力。

10.下图是金属汞通过水体后进入人体的一条途径。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生物体A中的汞的浓度比生物体D中汞的浓度大

B.人体中汞的浓度最小,但含量最多

C.人体中汞的浓度最大,含量也最多

D.汞在生物体内的浓度随食物链的延长而富集

【答案】D

【解析】

11.以下对于生态系统的认识,正确的是()

A.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的渠道都是食物链(网)

B.倡导低碳生活有利于维持生态系统的稳态

C.雄鸟的“求偶炫耀”是一种物理信息

D.某些动物身上的特殊颜色传递出“警告”信息警示捕食者,不利于维持生态系统稳态

【答案】B

【解析】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渠道都是食物链(网),信息传递的渠道不一定是沿食物

等含碳废物的排放,链的方向,A错误;倡导低碳生活是提倡人类活动应尽量减少CO

2

这有利于维持生态系统的稳态,B正确;雄鸟的“求偶炫耀”是一种行为信息,C错误;某些动物身上的特殊颜色传递出“警告”信息警示捕食者,有利于维持生态系统稳态,D错误。

12.某海滨浅水区生长着各种海藻,还有海星、岩螺、藤壶、蛤蜊等。藤壶和蛤蜊以海藻为食,岩螺以藤壶和蛤蜊为食,海星可以捕食藤壶、蛤蜊、岩螺等,其天敌是海鸥。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不同海水深度中群落的物种丰富度不同

B.海星和岩螺之间存在着捕食和竞争关系

C.海藻与藤壶之间存在着能量与物质循环

D.海鸥和海星在食物网中均有两个营养级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由题意知,可画出该生态系统的食物链,不同海水深度中群落的物种丰富度不同,A正确;海星和岩螺之间存在着捕食和竞争关系,B正确;物质可循环利用,但能量不能循环利用,C错误,海鸥和海星在食物网中均有4、5两个营养级,D正确。

考点:本题主要考查生态系统的相关知识,意在考察考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的能力。

13.下列关于生物与环境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A.黄鼠狼捕食一只家鸡,获得家鸡体内能量的10%~20%

B.易地保护是对生物多样性最为有效的保护措施

C.捕食对被捕食者的生存和发展有积极意义

D.人与肠道内的大肠杆菌竞争食物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生物与环境的关系。黄鼠狼捕食一只家鸡,家鸡体内能量的10%~20%流向黄鼠狼,A错;就地保护是对生物多样性最为有效的保护措施,B错;捕食对被捕食者的生存和发展有积极意义,C正确;人与肠道内的大肠杆菌属于寄生关系,D

错。故本题选C。

14.在自然生态系统中,物质是能量的载体。下列相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A.能量可驱动物质循环

B.物质和能量可循环利用

C.能量只能在食物链中流动

D.能量和生物数量金字塔均可倒置

【答案】A

【解析】生态系统的中的能量流动是随物质循环而进行的。能量是物质循环的动力,物质是能量的载体。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所以能量是不循环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之间互为因果,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

15.下图表示粮桑渔畜生态农业系统的基本模式。根据图示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沼气池的建立既充分利用有机物,又防止了环境污染

B、该摸式提高了能量的传递效率

C、该生态系统实现了物质和能量的多级利用

D、上述生态农业系统通过改善生态系统的结构改善了生态系统功能

【答案】B

【解析】沼气池是利用残枝败叶、鸡粪等废弃物通过微生物的作用,产生沼气提供给人类能源。即将残留在废弃有机物中的化学能充分利用起来为人类服务,防止了这些废弃物对环境的污染。粮桑渔畜生态农业系统模式能使原来贮存在蚕沙、鸡粪中等不能利用的化学能充分利用起来,促进了物质的循环利用,使生态系统的功能提高了。但却不能提高能量的传递效率。故A、C、D正确。B项错,是我们应选的选项。

16.由绿色植物、兔、鼠、鹰等构成的食物网如图所示,关于该食物网的说法错误的是

A.该食物网中共有3条食物链

B.初级消费者是鼠和兔,它们之间的关系是竞争关系,鹰和蛇只是捕食关系

C.若食物网中蛇的数量下降,有可能是鼠的数量下降和鹰的数量上升所致

D.环境中的有毒物质在生物体内积累,鹰的积累量最大

【答案】B

【解析】据图分析,由植物到鹰的食物链共有3条,分别是植物→兔→鹰、植物→鼠→鹰、植物→鼠→蛇→鹰,A正确;图中鹰捕食蛇,同时鹰和蛇都捕食鼠,因此鹰和蛇之间既有捕食关系,也有竞争关系,B错误;根据食物链分析,若鹰的数量升高会导致蛇的数量下降,鼠的数量减少也会导致蛇的数量下降,C正确;如果环境中的某种有毒物质在生物体内既不能分解,也不能排出体外,则该物质经食物链的传递后,便可在不同的生物体内积累,通常生物所在的营养级越高,该有毒物质在其体内的积累量越大,即图中鹰的积累量最大,D正确。

17.某研究性学习小组调查校园周围池塘的水质污染状况,采集水样镜检水中动物和植物的种类和数量,结果如下:1号池塘水样中有单一种类的纤毛虫,如草履虫,且数量极多;2号池塘水样中单细胞藻类种类较多,且数量也极大,动物较少;3号池塘水样中未见任何动物和植物,且发出刺鼻的气味;4号池塘水样中昆虫、植物均有发现,数量较多?根据以上结果分析,池塘污染的严重性由重到轻的排列顺序是

A.3?1?4?2B.3?1?2?4C.4?2?1?3D.2?4?3?1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池塘生态系统正常情况下,含有较多的动物、植物和微生物,遭到污染后,生物的种类和数量都会有所减少,并且污染程度越高,动植物种类越少。

考点:本题考查影响生态系统稳定性的知识。意在考查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18.18.2011年11月28日,德班气候大会开幕,本次大会的主题仍是“低碳减排”。下图为碳循环示意图,据图能做出的正确判断是()

A.图中箭头表示C02的流动方向

B.C02只能通过光合作用进人生物群落

C.大气中C02的增加主要与异养生物②的数量增加有关

D.适当增加自养生物种类和数量有利于降低大气中的C02含量

【答案】D

【解析】图中箭头不可能表示C02的流动方向,因为碳以有机物的形式从自养生物流向异养生物,而不是以二氧化碳的形式,A错误;大气中的二氧化碳进入生物群落,是通过植物的光合作用(主要途径)或硝化细菌等的化能合成作用完成的,B错误;大气中CO2的增加与异养生物①、异养生物②的数量增加有一定的关系,但是异养生物的数量增加对大气中CO2的浓度改变不会有很大影响,大气中CO2的增加主要是由于化石燃料的大量燃烧所引起的,C错误;自养生物的光合作用或者化能合成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适当增加自养生物种类和数量有利于降低大气中的C02含量,D正确。

【点睛】本题考查了碳循环、温室效应,意在考察学生对碳循环的理解和运用能力,难度中等。掌握碳循环的过程是解题的关键。

19.目前一种比较有效的修复水体富营养化的措施就是构建立体式的生态浮床,利用浮床的浮力承托水生植物,让水生植物在一个固定的区域生长,水生植物可通过发达的根系吸收水体中的富营养物质,如氮、磷等,使得水体中的营养得到转移。下列有关生态浮床的叙述,错误的是

A.可吸附水中大量的悬浮物,加快微生物的新陈代谢

B.可形成新的城市园林景观带

C.可提高氮、磷的去除率,增大水中溶氧量

D.可促进藻类的大量繁殖,改善水体环境

【答案】D

【解析】分析:结合题意,为了修复水体富营养化,通过建立生态浮床,利用水生植物发达的根系吸收水体中的富营养物质,如氮、磷等,使得水体中的营养得到转移。主要

原因有两方面:一方面水生植物通过光合作用提高了水体中溶氧量,加快水体中需氧微生物对有机污染物的分解;另一方面,通过建立浮床遮挡阳光,阻挡水体中藻类的大量繁殖,改善水体环境。

详解:由于浮床上的水生植物的根系可以阻挡、吸附大量的悬浮物,也让有机物沉淀下来,水生植物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溶于水可增大水中溶氧量,因而可加快微生物的繁殖和新陈代谢,微生物的大量发展又加快了对有机物污染物的分解作用,提高了氮、磷的去除率,A、C正确;立体式生态浮床的构建,自然美化了环境,若在城市,则可形成新的城市园林景观带,B正确;生态浮床提高了水体中氮、磷的去除率,是的水体中营养得到转移,同时,浮床遮光,可抑制藻类大量繁殖,改善水体环境,D错误。

点睛:解决本题关键要分析得出水生植物的作用和浮床的作用。

20.如图为新型农业生态系统,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该生态系统中,处于第二营养级的生物有人和家禽、家畜

B.该生态系统中,人的作用非常关键,植物是基础

C.该生态系统的建立,提高了各营养级间的能量传递效率

D.将沼气池中的沼渣做肥料,实现了能量的多级利用

【答案】C

【解析】该生态系统中,农作物为生产者,处于第一营养级;人和家禽、家畜以农作物为食,处于第二营养级,A正确;该生态系统中人的作用非常关键,其运转离不开人的管理,植物属于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B正确;能量传递效率在10-20%之间,构建新型农业生态系统,只能提高能量的利用率,但不能提高能量传递效率,C 错误;将沼气池中的沼渣做肥料,实现了能量的多级利用,D正确。

21.随着环境污染的不断加剧,可能引起海洋表层的浮游植物大量死亡,从而进一步加剧温室效应。这是因为浮游植物死亡会

A.使大气中二氧化碳增加B.使大气中臭氧增加

C.使海洋表层无机物增加D.使海洋表层含氧量减少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浮游植物能够利用二氧化碳,其大量死亡会使二氧化碳含量增加,故选A。考点:本题考查生物与环境相关知识,意在考察考生对知识点的识记掌握程度。22.22.下图为某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图中A所固定的能量是B、C的能量之和

B.若C增加1kg,则需要消耗A约41.6kg

C.B营养级的个体数量—定多于C的个体数量

D.若B的数量越多,则C获得的能量越少

【答案】B

【解析】A固定的能量大于B和C的能量之和;C增加1kg,则消耗A的量为1250/30=41.6kg;B营养级的数量不一定多于C。

23.下列与下图有关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若A表示血糖浓度,则B可以表示胰岛素的浓度

B.若A表示捕食者的数量,则B表示被捕食者的数量

若A表示促甲状腺激素的浓度,则B表示甲状腺激素的浓度

D.若A表示轻度污染后水体中的有机物含量,则B可以表示相关微生物的数量

【答案】B

【解析】

【答案】D

【解析】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地域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整体。它既包括了某一地点的全部生物又包括了环境。A、B、C都只说了部分或全部“生物”,没有指出“环

境”;只有D符合生态系统的含义。

25.林木覆盖度高的草原上,无刺的合欢树分布较多;林木覆盖度低的草原上,有刺的合欢树分布较多。羚羊相对更喜爱取食无刺合欢树的叶片。在林木覆盖度低的草原上,羚羊能够更早地发现并躲避野狗等掠食动物的伏击。据此分析,不正确的是

A.合欢树、羚羊和野狗构成一条食物链

B.有刺有利于合欢树抵御羚羊的取食

C.林木覆盖度高的草原羚羊相对较多

D.野狗捕食羚羊影响了有刺基因的频率

【答案】C

【解析】合欢树、羚羊和野狗构成一条食物链,即合欢树→羚羊→野狗,A正确;羚羊相对更喜爱取食无刺合欢树的叶片,故有刺有利于合欢树抵御羚羊的取食,B正确;在林木覆盖度低的草原上,羚羊能够更早地发现并躲避野狗等掠食动物的伏击,因此林木覆盖度低的草原羚羊相对较多,C错误;野狗捕食羚羊影响了有刺基因的频率,D正确。

二、非选择题

26.请分析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的相关问题。

(1)草原上的植被以草本植物为主,春天的时候,牧草由黄变绿,引来了众多捕食的牛羊,这属于生态系统的信息,信息的作用是调节,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除此以外,生态系统的功能还包括和。(2)牧民的过度放牧会导致土地沙漠化,可见人类活动会影响群落演替的

和。草原植被能放牧牲畜,防风固沙,保持水土,这体现生物多样性的价值。部分牧民也会用庄稼来喂养牲口,例如玉米杆加工为饲料喂牛,玉米粒喂养鸡,牛和鸡之间(“有”或“无”)竞争关系。

(3)“加拿大一枝黄花”在进入我国后,在野外迅速蔓延,本地物种的生存受到很大威胁。外来物种入侵直接降低了物种,从而降低了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答案】(1)物理种间关系物质循环能量流动

(2)方向速度直接和间接无

(3)多样性抵抗力

【解析】(1)牧草由黄变绿对动物来说是物理信息。信息的作用是调节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生态系统的功能有物质循环、能量流动、信息交流。(2)牧民的过度放牧会导致土地沙漠化,可见人类活动会影响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草原植被能放牧牲畜,防风固沙,保持水土,这体现生物多样性的

直接和间接价值。各种生物取食的玉米的不同部位,无竞争关系。(3)外来物种入侵直

接降低了物种多样性,从而降低了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

考点:本题考查群落的结构、群落的演替、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和种群数量的变化等有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识记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能用文字、图表以及数学方式等多种表达形式准确地描述生物学方面的内容。27.(16分)下图甲为某自然生态系统的能量金字塔简图,其中I、II、III、Ⅳ分别代表不同的营养级,m1、m2代表不同的能量形式。图乙表示能量流经该生态系统某一营养级的变化示意图,其中a-g表示能量值的多少。请据图分析回答。

(1)图甲中m1输入该生态系统的途经是生产者的,与m2来源直接有关的细胞结构有。

(2)图乙中,若A表示图甲中营养级II的生物摄入能量,则表示营养级II的生物同化能量,其能量值可用表示,C表示营养级II的生物利用能量用于,从该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整体上看,营养级II生物所同化的能量中被分解者利用的能量值(大于/小于/等于)f值。(3)若该自然生态系统为一湖泊,由于环境因素的变迁,经过若干年后演变为一森林,从群落水平分析此湖泊中发生了。

(4)从图乙中能计算能量传递效率吗?。

【答案】(16分)

(1)光合作用细胞质基质、线粒体

(2)B b(或d+e)生长、发育和繁殖大于

(3)次生演替(4)不能

【解析】

试题分析:(1)分析图甲可知,Ⅰ表示生产者,m1为输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其途经是生产者的光合作用;m2表示I、II、III、Ⅳ即不同的营养级的生物通过呼吸作用散失的热能,呼吸作用的场所为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

(2)第二营养级生物摄入的能量,不能被第二营养级的生物消化吸收的部分,以粪便的形式排到环境中,被分解者利用,其余的则被第二营养级的生物同化为自身的组成部分;同化的能量一部分通过呼吸作用以热能的形式散失,一部分用于自身的生长、发育

和繁殖;用于自身的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一部分流向下一营养级。分析图乙可知,若A 表示图甲中营养级Ⅱ的生物所摄入的全部能量,则B 表示营养级II 的生物同化量,其能量值可用b 或d+e 表示,C 表示用于营养级Ⅱ的生物的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营养级II 生物所同化的能量中被分解者利用的能量值=f 值(营养级II 生物遗体残骸中的能量)+营养级III 的生物排出的粪便中的能量,所以,营养级II 生物所同化的能量中被分解者利用的能量值大于f 值。

(3)由湖泊演变成森林的过程属于群落的次生演替。

(4)能量传递效率=下一个营养级的同化量/上一个营养级的同化量×100%,因不知道营养级III 的生物的同化量,所以从图乙中不能计算出能量传递效率。

考点:本题考查群落演替、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能从题图中提取有效信息,结合这些信息,运用所学知识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结论的能力。

28.图甲表示某农田生态系统的食物网,图乙表示某草原生态系统中的蒙古兔在一段时间内的种群增长速率变化曲线。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该农田生态系统中猫头鹰处于第

营养级,若草提供1000KJ 的能量,则第三营养级的生物最多可获得KJ 的能量。

(2)农田生态系统需要人为的管理,定期施肥,则农田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来源为。农田生态系统常采用间种模式,即按照比例间隔种植两种以上的作物,从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角度分析,其目的是。(3)由图乙可知,在调查时间段内蒙古兔种群数量的增长呈现

型曲线。若想持续最大量的捕获蒙古兔,应使其种群维持在

(填“t 0”“t 1”或“t 2”)

时的数量。

【答案】(1)三、四40(2)肥料中有机物的化学能和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

收获最大效益的能量

(3)S t 1【解析】

试题分析:(1)分析图甲可知,该农田生态系统中共有4条食物链,其中猫头鹰处于第三、四营养级;若草提供1000KJ的能量,按最短的食物链和20%的能量传递效率计算,则第三营养级的生物最多可获得1000KJ

x20%x20%=40KJ的能量。

(2)农田生态系统需要人为的管理,定期施肥,则农田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来源为肥料中有机物的化学能和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农田生态系统常采用间种模式,即按照比例间隔种植两种以上的作物,从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角度分析,其目的是收获最大效益的能量,即调整能量流动的方向,使能量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3)图乙的纵坐标是种群增长速率,故对应的是种群数量变化的“S”型曲线,其中

t 1时刻对应的种群数量为K/2,t

2

时刻对应的种群数量为K值;若想持续最大量的捕获

蒙古兔,应使其种群维持在t

1

时的数量,此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即单位时间内增加的

个体数量最多。

考点: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和能量流动、种群数量变化曲线及其应用

【名师点睛】1.食物网中,计算处于最高营养级的生物获得最多能量时应按最短的食物链和20%的能量传递效率计算,计算处于最高营养级的生物获得最少能量时应按最长的食物链和10%的能量传递效率计算。2.农田生态系统常采用间种模式的目的是收获最大效益的能量,即调整能量流动的方向,使能量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3.图乙

的纵坐标是种群增长速率,故对应的是种群数量变化的“S”型曲线,其中t

1

时刻对应

的种群数量为K/2,t

2

时刻对应的种群数量为K值;若想持续最大量的捕获蒙古兔,应

使其种群维持在t

1

时的数量,此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即单位时间内增加的个体数量最多。

29.(2011广一模16分)奶牛场每天排放大量的粪便、饲料残渣,如不处理会严重影响周边人、畜的饮水安全等。下图是某奶牛场废水处理流程图。请回答:

(1)输入此氧化塘的能量有____________。氧化塘中的风车草、圆田螺、细菌等生物共同构成____________.

(2)植物细胞吸收的磷酸根离子用于合成的生物大分子主要是____________。氧化塘后部的溶解氧含量比前部的__________________。

(3)废水流人厌氧池前,需经稀释处理,是为了防止__________________。

(4)氧化塘后部种植莲等挺水植物,有利于减少出水口处水中的浮游藻类的数量,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5)控制废水流人氧化塘的速率,除有利于氧化塘中有机物被充分分解外,还有利于

____,使出水口处的水质达到排放要求。废水不能过量流人氧化塘,说明生态系统的____________。

【答案】(1)太阳能与化学能生物群落(2)核酸高(多)

(3)微生物失水过多死亡(4)挺水植物起遮光作用,影响浮游藻类进行光合作用(5)无机盐被充分吸收自我调节能力有限

【解析】

30.如图表示某生态系统的碳循环示意图,其中甲、乙、丙、丁为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

A、B、C、D是丙中关系密切的四种生物,其生物量所占的比例如图所示。请据图回答问题:

(1)该生态系统的基石是图中的________,②③过程中碳的传递形式分别是______、______。图中初级消费者为______种群,在它们捕食过程中,可以通过鸣叫声召唤同伴,这种鸣叫声属于生态系统的____________信息。

(2)该生态系统稳定性的维持主要通过______来完成。若由于某种原因造成了生物C 灭绝,而其他生物数量发生较大波动后又逐渐趋于稳定,这是由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______调节能力。

(3)该生态系统在蓄洪防旱、调节气候等方面有重要作用,这属于生物多样性的______价值。

(4)画出图中存在的食物链(网):______________。

【答案】(1)乙有机物CO2A物理

(2)负反馈自我调节

(3)间接

(4)

【解析】(1)图中甲为无机环境,乙为生产者,丙为消费者,丁为分解者。该生态系统的基石是图中的生产者乙。②③过程中碳的传递形式分别是有机物和CO2。图中初级消费者为A种群,在它们捕食过程中,可以通过鸣叫声召唤同伴,这种鸣叫声属于生态系统的物理信息。

(2)该生态系统稳定性的维持主要通过负反馈调节来完成。若由于某种原因造成了生物C灭绝,而其他生物数量发生较大波动后又逐渐趋于稳定,这是由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

(3)该生态系统在蓄洪防旱、调节气候等方面有重要作用,这属于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

(4)根据消费者的数量多少可确定其营养级,绘制出的食物链(网)见答案。

【考点定位】物质循环

【名师点睛】模型法判断碳循环中的各种成分

(1)首先找出两个成分之间具有双向箭头的,一个为生产者,一个是大气中的CO

库。

2

库。

其他各个成分都有箭头指向大气中的CO

2

(2)然后观察剩余的几个成分,其中其他生物部分的箭头都指向的是分解者,剩余的成分为消费者。

模型一

库。

分析:E为生产者;F、D、B都为消费者;C为分解者;A为大气中的CO

2

模型二

库。

分析:A为生产者;B为消费者;C为分解者;D为大气中的CO

2

模型三

分析:A为生产者;C为消费者;B为分解者;D为大气中的CO

库。

2

模型四

分析:A为生产者;B、C都为消费者;D为分解者。

软件系统测试报告模板

技术资料 [项目名称] 系统测试报告 1测试内容及方法 1.1测试内容 本次测试严格按照《软件系统测试计划》进行,包括单元测试、集成测试、系统测试、用户接受度测试等内容。 1.2测试方法 正确性测试策略、健壮性测试策略、接口测试策略、错误处理测试策略、安全性测试策略、界面测试策略 1.3测试工作环境 1.3.1硬件环境 服务端 数据服务器: 处理器:Inter(R) Xeon(R) CPU E5410 @2.33GHz×2 操作系统:Windows Server 2003 Enterprise Edition SP2 内存空间:8G 硬盘空间:500G×2,RAID0 应用服务器: 处理器:Inter(R) Xeon(R) CPU E5410 @2.33GHz×2 操作系统:Windows Server 2003 Enterprise Edition SP2 内存空间:8G 硬盘空间:500G×2,RAID0 客户端 处理器:Inter(R) Core?2 Quad CPU Q6600 @2.4GHz

操作系统:Windows Server 2003 R2 Enterprise Edition SP2 内存空间:2G 硬盘空间:200G 1.3.2软件环境 操作系统:Windows Server 2003 R2 Enterprise Edition SP2 客户端浏览器:Internet Explorer 6.0/7.0 GIS软件:ArcGIS Server 9.3 WEB服务:IIS6.0 2缺陷及处理约定 2.1缺陷及其处理 2.1.1缺陷严重级别分类 严重程度修改紧急 程度 评定准则实例 高必须立即 修改 系统崩溃、不稳定、 重要功能未实现 1、造成系统崩溃、死机并且不能通过其它方法实现功能; 2、系统不稳定,常规操作造成程序非法退出、死循环、通讯中断或异 常,数据破坏丢失或数据库异常、且不能通过其它方法实现功能。 3、用户需求中的重要功能未实现,包括:业务流程、主要功能、安全 认证等。 中必须修改系统运行基本正 常,次要功能未实 现 1、操作界面错误(包括数据窗口内列名定义、含义不一致)。 2、数据状态变化时,页面未及时刷新。 3、添加数据后,页面中的内容显示不正确或不完整。 4、修改信息后,数据保存失败。 5、删除信息时,系统未给出提示信息。 6、查询信息出错或未按照查询条件显示相应信息。 7、由于未对非法字符、非法操作做限制,导致系统报错等,如:文本 框输入长度未做限制;查询时,开始时间、结束时间未做约束等。 8、兼容性差导致系统运行不正常,如:使用不同浏览器导致系统部分 功能异常;使用不同版本的操作系统导致系统部分功能异常。 低可延期修 改 界面友好性、易用 性、交互性等不够 良好 1、界面风格不统一。 2、界面上存在文字错误。 3、辅助说明、提示信息等描述不清楚。 4、需要长时间处理的任务,没有及时反馈给用户任务的处理状态。 5、建议类问题。

2020届一轮复习浙科版生态工程作业.doc

2020届一轮复习浙科版生态工程作业 课时训练第75页1.某农户建立了小型的“蔬菜—鸡、猪—沼气”系统。请回答下列问题。(1)这一系统属于人工干预下的生态系统,其生物组成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在分析该生态系统的经济效益时,除了考虑这三者的投入与产出外,还要考虑的投入。 (2)在该生态系统中,利用发酵技术产生沼气开发生物能属于的生态工程。(填选项) A.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持续利用 B.节水和废水处理与利用 C.山区小流域综合治理与开发 D.洁净及可再生能源系统组合利用 答案(1)庭院分解者劳动者(2)D 解析(1)“蔬菜—鸡、猪—沼气”系统属于人工干预下的庭院生态系统,该生态系统的生物组成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在分析该生态系统 的经济效益时,除了考虑这三者的投入与产出外,还要考虑劳动者的投入。 (2)利用发酵技术产生沼气开发生物能属于洁净及可再生能源系统组合利用 的生态工程。

2.生态农业建设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之一。下面是两种生态 农业模式。 模式1鸡—猪—鱼立体养殖模式:一亩鱼塘配6~8头猪,100~120只鸡,鱼塘中各种鱼的比例大致为花白鲢占20%,草鱼占40%,鲤鱼、鳙鱼占40%,每亩鱼塘投放鱼苗 4 500尾。每天从鸡舍中收集新鲜的鸡粪晒干,经初步发酵后混入一定量饲料喂猪,猪粪喂鱼。 模式2“四位一体”生态模式:以太阳能为动力,以沼气为纽带,将日光温室、沼气池、蔬菜种植和温室养猪相结合的一种新的农业生产模式。 请分析回答有关问题。 (1)在模式1中,必须注意某种鱼的投入数量,不宜超过该鱼在生态系统中的。鱼塘中不同鱼类生活在不同水层,体现了生物群落的结构。 (2)模式2中,沼气池中的产甲烷杆菌在生态系统中属于(填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 (3)下列不属于生态农业生产方式的是。 A.病虫害的生物防治 B.作物轮种、套种 C.使用化肥提高作物产量 D.秸秆等农业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单元测试

2009-2010学年度济宁市期末复习诊断测试卷 第 5 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一) 说明:1. 考试时间为90 分钟。 2.本试卷分为i卷和n卷两部分,满分为100分。把I卷各题答案用签字笔按序填写在答题 卡上,把n卷各题的答案写在答题纸上的指定位置。 第I卷(选择题,共6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题,每题3分,共60 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 .在我国西部大开发战略中,“保护天然林”和“退耕还林(草)”是两项重要内容。采取这两项措施的首 要目标是() A.开展生态旅游 B .发展畜牧业C .增加木材产量D .改善生态环境 2.下列生物中,全部属于生产者的一组是() A.海带、梨树、酵母菌 B .蘑菇、水绵、洋葱 C.马铃薯、菠菜、乳酸菌 D .硝化细菌、紫菜、苹果树 3.春暖花开,蜜蜂忙着在花丛中采蜜。招引蜜蜂采蜜的信息属于() A.物理信息B .化学信息C .行为信息D .声信息 4.在浮游植物T小鱼T海豹T虎鲸这条食物链中,鲸增加1 kg体重,至少消费浮游植物的量为() A . 1 kg B. 10 kg C . 125 kg D . 1000 kg 5.“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主要说明了草原的() A.恢复力稳定性较强 B .抵抗力稳定性较强 C.恢复力稳定性较弱 D .抵抗力稳定性较弱 6.如图表示某种生态系统中4 种成分之间的关系,以下相关 叙述中正确的是() A.甲和乙所包含的所有种群构成群落 B.乙i的同化量越大,流向乙2的能量就越少 C.丙不一定是原核生物 D.丁的含量增加将导致臭氧层被破坏 7.不属于利用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在生产中的应用措施的是() A.利用人工合成的植物化学信息素吸引昆虫前来,提高传粉率和结实率 B.利用昆虫的趋光性,诱捕有害昆虫 C.适当延长光照时间,提高家禽产蛋量 D.利用人工合成的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植物进行保花保果 8.下列关于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两者是密切联系的两个过程 B.在能量流动过程中,物质是能量的载体 C.能量是物质循环的动力 D.无论是能量流动的角度还是从物质循环的角度来说,生态系统都是一个自给自足的系统 9.“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此成语所隐含的食物链具有的营养级数至少为() A. 2 个 B. 3个 C. 4个 D. 5个

人教版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单元测试题一

2017 届人教版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单元测试题一 一、选择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1.(2016 ?长春模拟)在生态系统中,植食性动物属于() A.第一营养级,初级消费者 B.第二营养级,初级消费者 C.第二营养级,次级消费者 D.第三营养级,次级消费者 【解析】选B在生态系统中,植食性动物以植物为食,由于植物属于生产者,是第一营养级,所以植食性动物是初级消费者,为第二营养级。 2.关于土壤微生物的叙述,错误的是() A.土壤微生物参与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B.土壤微生物可作为生态系统的分解者 C.秸秆经土壤微生物分解后可被农作物再利用 D.土壤中的硝化细菌是异养生物,因而不属于生产者 【解析】选D。大部分土壤微生物营腐生生活,可作为生态系统的分解者,参与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秸秆经土壤微生物分解为无机物后,可被农作物再利用;硝化细菌是自养生物,属于生产者。故A B、C正确,D错误。 3.(2016 ?琼海模拟)关于生态系统中分解者的叙述,正确的是() A.营腐生生活的细菌不一定是分解者,而有可能是生产者或消费者 B.分解者将动植物遗体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可以供绿色植物再利用 C.分解者分解动植物遗体释放出来的能量,可供绿色植物同化作用再利用 D.分解者一定都是微生物,微生物不一定都是分解者

【解析】选B营腐生生活的细菌属于分解者,营寄生生活的细菌属于消费者,自养型的细菌属于生产者,A 错误;分解者分解动植物遗体释放出来的能量,只能供给分解者自身的生命活动的需要,C错误;分解者不一定都是微生物,如营腐生生活的动物也属于分解者,D错误。 【易错提醒】 (1)自养型生物(包括光能自养型和化能自养型)一定是生产者。 (2)腐生型生物(包括腐生细菌、真菌及腐食动物等)一定是分解者。 4.(2016 ?昆明模拟)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的叙述,正确的是() A.在生态系统中,生产者都是植物 B.细菌都属于异养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属于分解者 C .太阳光来自地球之外,不属于生态系统的成分 D.蛔虫为厌氧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属于消费者 【解析】选D。在生态系统中营自养生活的生物是生产者,包括绿色植物、化能合成生物和蓝藻等,A错误;细菌包括能进行化能合成作用的自养型细菌、异养型的腐生细菌和寄生细菌,在生态系统中分别属于生产者、分解者和消费者,B 错误;太阳光能是输入生态系统的能量,属于生态系统成分中的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C错误;蛔虫寄生在人体小肠中,从人体肠道中获取食物,属于消费者,D正确。 5.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食物链、食物网,下列关于生态 系统组成成分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凡是细菌、真菌都是分解者 ②凡是自养型生物都是生产者

精选2019-2020年浙科版生物选修3 现代生物科技专题第五章 生态工程练习题

精选2019-2020年浙科版生物选修3 现代生物科技专题第五章生态工程练 习题 第1题【单选题】 下列有关于生物技术的安全性、伦理性问题和生态工程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与常规武器相比,生物武器具有传染性强、污染面广、难以防治等特点 B、转基因食品可能导致过敏反应、抗生素抗性增强从而威胁人体健康 C、单一人工林比天然混合林稳定性低,易爆发虫害体现了物种多样性原理在生态工程中的应用 D、草原开发利用应确定合理载畜量,不能过度放牧体现了整体性原理在生态工程中的应用 【答案】: 【解析】: 第2题【单选题】 某些地区出现“前面造林,后面砍林”的现象,是因为发展中哪一原理失调造成的?( ) A、协调与平衡原理 B、整体性原理 C、物种的多样性原理 D、系统整体性原理

【答案】: 【解析】: 第3题【单选题】 下列关于生态工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 A、“1+1>2”体现了生态工程的整体性原理 B、为促进矿区生态环境的恢复,可采用人工制造表土,种植农作物的措施 C、生态农业的建立,实现了物质和能量的多级循环利用 D、太湖大面积水华,违反了协调与平衡原理 【答案】: 【解析】: 第4题【单选题】

设计生态工程的常用方法之一是给食物链(网)“加环”,如图就是一种“加环”示意图,据图判断下列说 法不正确的是 A、用玉米的副产品玉米芯生产木糖醇,可增加经济效益 B、用残渣来培育食用菌和蛆蛹,实现了物质的多级利用 C、用蛆蛹粪便还田,主要运用了协调和平衡原理 D、该生态工程的运转离不开人的管理 【答案】: 【解析】: 第5题【单选题】 我国西北土地沙化和盐渍化非常严重,原因有多种,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超载放牧导致草地退化。试分析上述事实主要违背了生态工程的什么原理( ) A、系统整体性原理 B、协调与平衡原理 C、物种多样性原理 D、整体性原理 【答案】: 【解析】:

单元测试报告模板

软件测试系列 密 级:普通  文件编号:NO.4  文件类别:测试管理体系文件  发 放 号:1004      应用软件  ×××单元测试报告

目录 1.编写目的 (3) 2.软件单元描述 (3) 3.单元结构 (3) 4.单元控制/时序流图 (3) 5.测试过程 (3) 6.测试结果 (3) 6.1代码审查结果 (3) 6.2测试用例统计 (4) 6.3测试单元产品 (4) 7.质量评估 (5) 9.总结 (5)

1.编写目的 编写本单元测试报告的目的在于: (1)对单元测试结果进行整理和汇总,形成正式的测试文档; (2)为软件单元的评审验收提供依据; (3)纳入软件产品配置管理库。 2.软件单元描述 简单描述被测试单元或与之相关单元的产品项目名称、所属子系统、单元要完成的功能、需求和设计要求等。 3.单元结构 画出本单元的组织结构,包括本单元包括的属性、方法、输入/输出等。4.单元控制/时序流图 根据本单元的控制结构或操作时序,画出其大概过程。 5.测试过程 简要的描述在本单元的测试过程。 6.测试结果 6.1代码审查结果  在表格中列出代码审查中查出的问题:

代码审查结果表 Bug ID 审查人员审查日期问题描述 6.2测试用例统计  测试用例执行结果统计表 测试项测试用例号测试特性用例描述测试结论对应bug ID 填表说明: 测试项、测试用例号:描述单元再细分的功能点简单描述,每一个功能点已经在设计中进行了编号,例如:DH-AST-GF-01, 其中DH-AST-GF是项目管理员给出的编号,后面的01是单元测试设计人员对该项目的细分编号,再细分的功能点为测试用例编号,例如,DSH-AST-GF-01-01,DH-AST-GF-01-02等,其它测试特性统一编号,例如性能测试、容错性等。中间统一使用中划线分隔。测试用例号是测试用例的统一而且唯一编号。测试用例号在测试用例源文件中进行注释说明。 测试特性:指功能测试、性能测试、余量测试、容错性等需要对该子功能进行测试的特性分类。 用例描述:是对该测试用例测试该子功能点的简单描述。例如:测试打印预览时向下翻页的功能是否实现。 测试结论:说明测试是否通过,只需填写“通过”或“不通过”。 对应bug ID:在测试不通过时,填写对应的bug清单中指定的ID号。 6.3测试单元产品  对于每个测试单元需要提在PC Linux平台和2个XScale平台(2个PXA25X平台或2种IXP425平台)下的以下文档:    1、提交驱动模块、桩模块和测试用例对应的源代码、注释,要与测试用例中的

单元测试报告

单元测试报告 (Unit Test Report) 1 引言 本文档为e乐园项目的单元测试活动给出一个总结报告,该报告用于评估单元测试活动的质量以及决定是否可以结束单元测试阶段。 2测试时间、地点和人员 测试时间:2011年6月3日-2011年6月16日 测试地点:宿舍 测试人员: 3测试环境描述 4测试数据度量 4.1测试用例执行度量 经过“执行测试用例-发现缺陷-修复缺陷-回归测试”步骤,最后测试用例执行度 注:作为测试用例执行的结果,一般使用4种表示:OK表示通过,POK表示部分通过,NG表示没有通过,NT表示没有测试。与系统测试不同,在单元测试阶段,所有的用例必须全部通过。而对于系统测试的某个版本来说,允许其有没有通过用例。 4.2测试进度和工作量度量 1 进度度量

进度度量参考表3。 4.3缺陷数据度量 缺陷数据度量参考表5,详见附录8.3 4.4覆盖率数据度量

覆盖率数据度量如4.4.1-4.4.8小节所示,详见附录8.2。 4.5综合数据分析 计划进度偏差=(实际执行天数-计划执行天数)/计划执行天数×100% =(24-13)/13×100%=84.6% 测试用例执行效率=测试用例执行总数/执行总工作量×100% =A1(个/人时) 测试用例密度=测试用例总数/代码行数×100 =A2(个/百行代码) 缺陷密度=缺陷总数/代码行数×1000 =A3(个/kLOC) 用例质量=缺陷总数/用例总数×100 =A4(个/百用例) 缺陷严重程度分布如图1所示。 缺陷类型分布图如图2所示。 (图略) 图1 缺陷严重程度分布图 3 4 (图略) 图2 缺陷类型分布图 5测试评估 5.1测试任务评估 本次测试活动,用例执行充分,测试数据记录完整,测试工作量投入饱满、测试回归分析完整。 在测试进度上比计划推迟了84.6%,这是因为发现了设计的缺陷和接口的缺陷,这些缺陷的修改使得测试进度后延了。 评估结论:本次测试执行准备充足,完成了既定目标。 5.2测试对象评估 所有的测试对象都通过了所有的测试用例,且没有遗留问题,缺陷密度符合基线要求。 评估结论:测试对象符合单元测试阶段质量要求,可以进入到集成测试执行阶段。6遗留缺陷分析 单元测试经过“执行测试用例-发现缺陷-修复缺陷-回归测试”步骤后,所有的用例全部通过,没有遗留缺陷。 测试脚本参考附录《单元测试脚本》

智慧树《生态文明》章节测试题带答案

智慧树2018《生态文明》章节测试及答案 第一章单元测试 1【单选题】(2分) 20世纪后半期,人类逐渐意识到环境污染所带来的严重危害,并开始对人类的发展方式进行反思,与之相伴的便是相关着作和论述的不断出现,下列哪本着作被称为人类首次关注环境问题的标志性着作: A. 《寂静的春天》 B. 《增长的极限》 C. 《只有一个地球》 D. 《我们共同的未来》 正确答案:A 2【单选题】(2分)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于1972年6月5日-16日在瑞典斯德哥尔摩召开,包括中国在内的113个国家1300多名代表参加,这是世界各国政府代表第一次坐在一起讨论环境问题以及人类对于环境权利与义务的大会。下列哪项不属于此次会议的讨论成果: A. 通过了划时代的历史性文献《人类环境宣言》 B. 将每年的6月5日作为“世界环境日”将每年的6月5日作为“世界环境日" C. 成立联合国环境规划署 D. 签署气候变化协定 正确答案:D

3【单选题】(2分)周恩来总理提出的关于环境保护的32字方针——“全面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利用,化害为利,依靠群众,大家动手,保护环境,造福人民”,在我国于何时召开的第一次全国环境保护大会上,被确定为国家治理环境保护的方针? A. 1972 B. 1973 C. 1974 D. 1975 正确答案:B 4【单选题】(2分)……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以上论述出自党的: A. 十五大报告 B. 十六大报告 C. 十七大报告 D. 十八大报告 正确答案:D

单元测试分析报告

单元测试分析报告 1引言 1.1编写目的 本文档对天津农合行稽核监督及操作风险监控系统的单元测试进行分析总结,读者主要面向参与本项目的开发人员和测试人员,另外还有天津农合行相关领导和专家。 1.2背景 ◆项目来源 传统上,银行的风险指信贷风险和市场风险,在操作风险管理上较为落后。当前对操作风险的预防主要放在监督中心,现有的监督软件只能做到通过分散地挑选一部分凭证来对流水进行核实,对于没有凭证的业务不能进行监控。对整个业务的综合分析,只能通过人工的方式凭业务人员的自身素质进行简单判断,若要对需复杂计算、大数据量分析后才能得到的风险信息,就需要运用计算机手段来实现。原先由人工进行监督,只能对凭证进行全面监督,无法根据业务重要性区分监督重点。 近年来银行内部人作案层出不穷,由于这些人熟悉银行制度、系统的漏洞,作案手段有很强的连续性和隐蔽性,通常一般监督难以发现。 现阶段,部分银行还存在以下问题: ●凭证保存不便,查阅困难。凭证经过事后监督后送回网点,由网点分散保管,占据了行内存放凭证 的空间,查阅凭证费时费力,要递送凭证纸张,浪费时间,并且由于经常查阅导致凭证损坏。 ●整个事后监督操作比较分散,不适应前台业务整合和核算一体化的管理要求。 ●人工审票重点不突出。一般由事后监督人员手工翻阅部分传票,无法选择高风险业务进行重点监督。 ●人工审票需要具有较高素质、较多经验的监督人员,这样对监督人员要求高,人员培训也要花费很 大的开销。 ●不能实现基于历史交易统计和关联交易分析。目前各家银行在风险的防范上均采取了各种措施,包 括主业务系统内部实现的基于交易的控制,以及基于当天业务数据的简易的分析,但是随着目前高智商犯罪的增加,做案分子专门找制度的漏洞,使得每一笔业务本身都是正确的,而只有基于大量业务的统计和关联交易进行分析时才发现。 ●对风险缺乏制度化的整套管理制度。风险模型的提出和建立、风险的生成和查询、风险的处理、风 险的打印、风险的核销和落实没有制度化的方法来保证,效率低下。 风险的响应不及时。一般地,70%的风险案件需要查找到原始凭证或者凭证的图像,但是目前的银行凭证的管理和风险的分析属于两个不同的部门,使得即使发现了风险,等到落实查找时已经过去了许多天,不能及时减少风险带来的损失。 有效地管理和方便地调阅庞大的交易流水信息和凭证影像信息,高效监督并及时发现操作方面的风险日益受到银行各级领导的重视,为了适应行内前台业务整合和核算一体化的管理要求,达到减员增效和提高监督质量的目的,建立一套完善的、自动化程度高、扩展性强的集流水勾对、帐务处理、稽核和统计分析、决策支持的全新的监督系统已迫在眉睫。 为了解决银行面临的以上问题,信雅达公司提供的综合事后监督系统引入了OCR光学识别技术,集凭证录入、图像处理、智能识别、数据核对、海量存储、精确查询、重点监督于一体的计算机辅助管理

八年级生物下册第23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单元综合测试题(新版)北师大版

第23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一、选择题 1. 下列不属于非生物环境的是()。 A.土壤 B.水分 C.阳光 D.细菌 2. 看下图可知,绿色植物在生态系统中属于()。 光合作用示意图 A.生产者 B.消费者 C.分解者 D.既是消费者又是分解者 3. 虎、豹等大型食肉动物,在种类和数量上均比其他动物少得多,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 A.它们的繁殖能力低 B.栖息场所有限 C.被人类大量捕杀 D.在食物链中所处营养级较高 4. 下图所示的食物网中,如果蚱蜢因某种原因减少,则蚯蚓的数量变化在较长时间内是()。 A.上升 B.下降 C.先上升后下降 D.不变 5. 某生态系统的食物链如图所示,则此生态系统中生产者是()。 A.A B.C C.D D.F 6.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使落红化作春泥的生物是()。 A.分解者 B.消费者 C.生产者 D.非生物部分 7. 在草原生态系统中,下列哪条食物链的加强有利于增加鹰的数量()。 A.草→鼠→鹰 B.草→鼠→蛇→鹰 C.草→蝗虫→青蛙→蛇→鹰 D.草→食草昆虫→蜘蛛→青蛙→蛇→鹰 8. 如果用一个图形来表示生态系统中兔、鹰、草三者之间的数量关系,你认为正确的图是()。

9. 兔子吃草,红狐吃兔,狼吃红狐构成的食物链中,红狐处的消费者级别及营养级分别是()。 A.次级消费者,第二营养级 B.次级消费者,第三营养级 C.三级消费者,第二营养级 D.三级消费者,第三营养级 10. 下列生物学观点不正确的是() A.生物分类主要是根据生物的相似程度 B.被子植物的花、果实、种子是作为分类的主要依据 C.没有动物,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就不能进行 D.增加物种的数量能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11.我们通常在媒体上看到“生态平衡”的概念,下列关于“生态平衡”和“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生态平衡是生态系统发展到一定阶段,生态系统保持其结构与功能的稳定状态B.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是生态系统具有的保持和恢复其结构与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C.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是生态系统稳定性和生态平衡的基础 D.生态平衡与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没有关系 12. 我们通常在媒体上看到“生态平衡”的概念,下列关于“生态平衡”和“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生态平衡是生态系统发展到一定阶段,生态系统保持其结构与功能的稳定状态 B.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是生态系统具有的保持和恢复其结构与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 C.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是生态系统稳定性和生态平衡的基础 D.生态平衡与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没有关系 13. 下表是对某生态系统营养和能量流动情况的调查结果。表中甲、乙、丙、丁分别代表不同的营养级,戊为分解者〔单位:10 2 千焦/(平方米年)〕,该生态系统的营养关系可表示为()。 A.甲→乙→丙→丁 B.乙→丁→丙→甲 C.乙→丁→甲→丙 D.丙→甲→丁→乙 14. 下图中每条食物链的起点生物都是()。 A.草 B.鹰 C.蛇 D.兔 15. 下列关于动物在自然界中作用的例子,叙述不正确的是() A.蚯蚓以枯枝落叶为食,可以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B.蜜蜂采蜜,可以帮助植物传粉 C.青蛙捕捉害虫,可以维持稻田的生态平衡 D.大量增加羊的数量,可以提高草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16. 下列实例中,不属于“生态系统具有自动调节能力的典型实例”的是()。A.矿质元素被绿色植物吸收,其枯枝落叶腐烂后又还给土壤 B.被轻度污染的水体经过物理和理化作用而得到净化 C.由于大火烧毁的森林通过繁殖作用得到恢复更新 D.过度开垦草原,毁林造田使气候失调,土地沙漠化 17. 如果一个生态系统中的四种生物构成了食物链的关系,在某一时间内它们的相对数量关系如图所示,在一段时间内,若乙的数量增加,则会引起()。

苏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 第四章 生态系统的稳态 单元测试

2019-2019学年苏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第四章生 态系统的稳态单元测试 一、单选题 1.下图是一个农业生态系统模式图,关于该系统的叙述,错误的是() A. 微生物也能利用农作物通过光合作用储存的能量 B. 多途径利用农作物可提高该系统的能量利用效率 C. 沼渣、沼液作为肥料还田,使能量能够循环利用 D. 沼气池中的微生物也是该生态系统的分解者 2.下列属于行为信息的是() A. 电磁波 B. 植物分泌的物质 C. 蜜蜂跳舞 D. 昆虫的性信息素 3.实践证明:混交林要比纯种林生长良好,其本质原因是() A. 混交林适应性强 B. 混交林抵抗力稳定性高 C. 混交林恢复力稳定性高 D. 混交林营养结构复杂,自动调节能力强 4.红树林具有调节气候、保护海岸等作用,下图表示该生态系统碳循环的过程,其中A是一种气体,B,C,D,E和F表示生物成分,箭头表示碳流动的方向。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红树林调节气候的功能体现其直接价值 B. 完成红树林碳循环的两个关键成分是A和E C. 碳循环过程中,能量也随之循环流动 D. CO2是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碳循环的主要形式 5.下列关于碳循环及其应用的叙述,错误的是() A. 碳在食物链的各营养级之间是可以循环流动的 B. 碳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循环的形式与在生物群落内的传递形式不同 C. “低碳经济”是指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基础的经济模式 D. 应用“原料﹣产品﹣原料﹣产品”的生产模式,可提高能量转化效率,减少环境污染 6.下图是某农业生态系统模式图,下列关于该系统的叙述错误的是

A. 微生物利用的是农作物通过光合作用储存的能量 B. 多途径利用农作物可提高该系统中能量的传递效率 C. 沼渣、沼液作为肥料还田可以促进物质循环再利用 D. 食用菌、甲烷菌及蚯蚓是该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 7.初级消费者体内的能量,其去路不包括() A. 用于自身的生命活动 B. 被第二营养级的其他生物获得 C. 通过呼吸作用消耗 D. 被分解者分解 8.人们用能量金字塔来说明生态系统中的() A. 能量与营养级的关系 B. 能量与个体大小的关系 C. 能量与个体数量的关系 D. 能量与生物代谢类型的关系 9.下列属于生态系统功能过程描述的是() ①生产者的遗体、残枝、败叶中的能量被分解者利用,经其呼吸作用消耗 ②在植物→鼠→蛇这条食物链中,鼠是初级消费者、第二营养级 ③蜜蜂发现蜜源时,就会通过“跳舞”动作“告诉”同伴去采蜜 ④根瘤菌将大气的氮气转化成为无机氮的化合物被植物利用,最后重新回到大气中 A. 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①②④ D. ②③④ 10.推测在以下4个密闭的生态瓶中,金鱼存活时间最长的是( ) A. B. C. D. 11.某生物小组考察一农田生态系统中水稻从播种到稻秆还田的全过程.在稻田分蘖期间,农民拔草、治虫;然后排水进行搁田(亦称“烤田”);稻谷收获之后,部分农民在田里焚烧稻秆.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该农田生态系统中水稻具有的能量最多 B. 稻秆作为饲料喂养家畜,提高能量的利用率 C. 搁田时排出的水可能对水体造成污染 D. 农民拔草、治虫的目的是使能量较多地流向水稻,提高能量传递率

停车场管理系统测试报告

停车场管理系统测试分析报告 08软件工程(2) 20081344082 张伟东

1引言 1.1编写目的 随着时代的发展,私家车越来越多,而车位却十分紧张。在市区内有很多空间没有被充分利用,大多车辆是停在路边或者简易停车场,缺乏管理,这样导致了资源的浪费,也造成了街道的拥堵。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大量的现代化大规模的停车场会被投入使用,但管理方面又容易出现问题。因此,停车场管理系统的开发和应用是十分必要的。 1.2项目背景 开发软件名称:停车场管理系统 项目开发者:某软件开发小组 用户单位:某公司 大体框架: 智能停车场收费管理系统 门禁管理系统 智能通道管理系统 闭路监视系统(CCTV) 消防安全系统(FA)和保安系统(SA) 1.3定义 一级错误:不能完全满足系统要求,基本功能未完全实现 二级错误:严重地影响系统要求或基本功能的实现,且没有更正办法(重新安装或重新启动该软件不属于更正办法)。 三级错误:严重地影响系统要求或基本功能的实现,但存在合理的更正办法(重新安装或重新启动该软件不属于更正办法)。 四级错误:使操作者不方便或遇到麻烦,但它不影响执行工作功能或重要功能。 五级错误:其他错误。 回测:产生测试错误或缺陷的测试项由软件开发人员进行修改调试正确后,由软件测试人员再次进行的针对该测试项及其相关项的测试。 1.4参考资料 钱乐秋等,《软件工程》,青还大学出版社;

张害藩,《软件工程导论》(第四版),清华大学出版社; 王珊等,《数据库原理及设计》,清华大学出版社; 2测试计划执行情况 2.1项目名称 项目中文简称:停车场管理系统 2.2测试项目 2.3测试方案 采用黑盒测试方法,整个过程采用自底向上,逐个集成的办法,一次进行单元测试,组装测试,测试用例的设计应包括合理的何不合理的输入条件。 2.4测试结果 3软件需求测试结论

高二生物第五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单元测试

2019学年高二生物第五章生态系统及其稳 定性单元测试 生态系统是生物与环境之间进行能量转换和物质循环的基本功能单位。小编准备了高二生物第五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单元测试,希望你喜欢。 一.选择题:本题共24小题,每题3分,共72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在我国西部大开发战略中,保护天然林和退耕还林(草)是两项重要内容。采取这两项措施的首要目标是( ) A、开展生态旅游 B、发展畜牧业 C、增加木材产量 D、改善生态环境 2.下列生物中,全部属于生产者的一组是( ) A.海带、梨树、酵母菌 B. 蘑菇、水绵、洋葱 C.马铃薯、菠菜、乳酸菌 D. 硝化细菌、紫菜、苹果树 3.下列不属于生态系统中分解者的是( ) A.硝化细菌 B.蘑菇 C.酵母菌 D.霉菌 4.春暖花开,蜜蜂忙着在花丛中采蜜。招引蜜蜂采蜜的信息属于( ) A.物理信息 B.化学信息 C.行为信息 D.声信息 5.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指( ) A.太阳能被绿色植物固定的过程 B.系统内生物体能量代谢的过程

C.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过程 D.能量从生物体进入环境的过程 6.在浮游植物小鱼海豹虎鲸这条食物链中,鲸增加1 kg体重,至少消费浮游植物的量为( ) A.1 kg B.10 kg C.125 kg D.1000 kg 7.以虫治虫是生态农业的重要内容,下图表示某一生系统中四种生物所含有机物的总量。假设这四种生物只构成一条食物链。请问在一段时间内,如果甲的种群数量增加,其可能引起的后果是( ) A.乙和丁的种群数量都增加 B.乙和丁的种群数量都减少 C.乙和丙的种群数量都减少 D.乙和丙的种群数量都增加 8.到南极考察的科学工作者,为了保护环境,除了必须把塑料以及金属类废弃物带离南极外,还必须把人体尿液、粪便等废物带离南极,这是因为南极( ) A.缺少生产者 B.分解者很少 C.没有消费者 D.缺乏必要的生活设施 9.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主要说明了草原的( ) A.恢复力稳定性较强 B.抵抗力稳定性较强 C.恢复力稳定性较弱 D.抵抗力稳定性较弱

新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现代生物科技专题第4讲生态工程浙科版选修3

第4讲生态工程 1.“猪—沼—茶”是我国山地丘陵地区常见的生态农业模式,由种植(茶树)、养殖(猪)、农户(人)和沼气生产(微生物)四个子系统构成。该生态农业模式 ( ) A.是由茶树、猪、人和微生物组成的生态系统 B.实现了物质和能量在系统中的多级循环利用 C.使整个生产过程进入了废物资源化的良性循环 D.注重系统内部的自身调节作用,不需要外部投入 解析生态农业模式实现了物质的循环利用和废物资源化的良性循环,但能量是不能循环利用的。 答案 C 2.农业生态工程的优点包括( ) ①能量的多级利用②物质循环再生③废物资源化④生物相互依存,体现了整体性 ⑤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三结合 A.①②B.①②③ C.①②③④⑤ D.①②④⑤ 解析农业生态工程的优点有:能量的多级利用、物质循环再生、废物资源化。 答案 B 3.退耕还林还草的措施,主要利用的农业生态工程技术是 ( ) A.洁净可再生的新能源开发技术 B.间作、套种和轮种技术 C.物质的良性循环技术 D.种植业和畜牧业合理优化技术 解析退耕还林还草是从生态、社会、经济条件实际出发,将不适合农耕的土地转为林地和草地的措施。 答案 D 4.下列关于湿地生态恢复工程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该工程采用工程和生物措施相结合的方法 B.要建立缓冲带,以尽量减少人类的干扰 C.对湿地的恢复,只注意退耕还湿地或建立自然保护区就可以

D .湿地的恢复除利用生物工程手段外,还要依靠自然演替机制恢复其生态功能 解析 湿地生态恢复工程就是采用工程和生物措施相结合的方法,如退耕还湿地、建立自然保护区、废水处理、点源和非点源污染控制、土地处理工程,以及植物物种的引进种植等,使受到干扰的湿地得以恢复。在湿地的周围,还应建立缓冲带,以尽量减少人类的干扰,使湿地依靠自然演替等机制恢复其生态功能。 答案 C 5.生态农业是一个在生态上自我维持的农业生产系统,其特点是在保持和改善系统内的生态平衡、不对其周围环境造成明显改变的情况下,求得最大生产力和可持续发展。下列关于生态农业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 .生态农业中食物链的营养级之间能量传递效率大大提高了 B .生态农业比传统农业的抵抗力稳定性高 C .生态农业设计的指导原则是能量的多级利用和物质的循环再生 D .生态农业属于人工生态系统,对病虫害一般采用生物的方法防治 解析 生态农业中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变复杂了,但食物链的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不变,A 选项错误。 答案 A 6.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 .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属于大流域生态系统恢复工程 B .排石整地,改良、优化土壤的措施适用于矿区生态环境的恢复 C .用当地多种优良牧草合理搭配建设牧场,遵循了物种多样性原理 D .桑基鱼塘模式遵循了整体性原理 解析 桑基鱼塘模式遵循了系统学和工程学原理,而不是整体性原理。 答案 D 7.“菇菜”立体栽培(右图)是充分利用温室大棚等设施的光、温度环境优势,按照空间层次分布,形成优势互补和资源高效利用的生态农业模式之一。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 2 O 可代表“Y”,2CO 可代表“X”.图中A B .该生态系统中食用菌属于分解者 C .菌渣作为有机肥为蔬菜提供了能量

2017届-人教版-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单元测试题一

2017届-人教版-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单元测试题一

2017届人教版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单元测试题一 一、选择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1.(2016·长春模拟)在生态系统中,植食性动物属于( ) A.第一营养级,初级消费者 B.第二营养级,初级消费者 C.第二营养级,次级消费者 D.第三营养级,次级消费者 【解析】选B。在生态系统中,植食性动物以植物为食,由于植物属于生产者,是第一营养级,所以植食性动物是初级消费者,为第二营养级。 2.关于土壤微生物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土壤微生物参与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B.土壤微生物可作为生态系统的分解者 C.秸秆经土壤微生物分解后可被农作物再利用 D.土壤中的硝化细菌是异养生物,因而不属于生产者 【解析】选D。大部分土壤微生物营腐生生活,可作为生态系统的分解者,参与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秸秆经土壤微生物分解为无机物后,可被农作物再利用;硝化细菌是自养生物,属于生产者。故A、B、C正确,D错误。 3.(2016·琼海模拟)关于生态系统中分解者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营腐生生活的细菌不一定是分解者,而有可能是生产者或消费者 B.分解者将动植物遗体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可以供绿色植物再利用 C.分解者分解动植物遗体释放出来的能量,可供绿色植物同化作用再利用

①凡是细菌、真菌都是分解者 ②凡是自养型生物都是生产者 ③植物都是生产者 ④动物都是消费者 ⑤异养型生物都是消费者 A.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②⑤ 【解析】选A。化能合成细菌是生产者,①错误;自养型生物都是生产者,②正确;菟丝子是消费者,③错误;蚯蚓等腐食性动物是分解者,④错误;异养型生物包括消费者和分解者,⑤错误。 6.如图表示生态系统中生物的部分代谢过程。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能进行①过程的生物肯定属于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 B.能进行②或者③过程的生物肯定属于生态系统的消费者 C.分解者不能进行①过程 D.分解者可以进行②或者③过程 【解析】选B。图中过程①属于光合作用,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是指自养型生物,其既包含光能自养型生物(如绿色植物和光合细菌),又包含化能自养型生物(如硝化细菌)。过程②属于有氧呼吸,过程③属于无氧呼吸,能进行②或者③过程的生物也可能是生产者。腐生异养的分解者不能进行光合作用或化能合成作用,但一定能进行呼吸作用,分解有机物,维持自身的生命活动。

单元测试质量分析报告

黄集九年制学校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检测质量分析报告 孙秀芳 一、试题分析 1.本次测试试题都以《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为依据。题量 及难易程度适中,区分度不太大,符合学生认知水平。 2.从试卷来看,本次测试试卷内容涵盖了第一、二单元的知识,试题 灵活,较好的体现了新课程理念,试卷从“填空、判断、计算、解决问题” 四个方面对学生进行了检测。 二、成绩分析 四1有41人,参考人数41人,从测试的整体情况来看,均分85点多. 三、学生答题情况分析 1.从学生答题情况来看,绝大多数学生对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基本 方法、基本数学思想掌握较好。少数学生还需加强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的训练。 2.少数学生不注意答题的格式,卷面不工整、清洁,以后将对学生数 学格式作出更严格的要求。 四、存在问题 1.部分学生粗心大意,没有养成认真审题的习惯,导致有些简单的问 题也会出错。 2.学生对知识迁移的能力还有待提高,一部分学生不会灵活解决问题。 3.一部分学生还没有形成严密的数学逻辑思维的能力,导致答题是错 漏的比较多。 五、今后的教学措施

1.继续认真、扎实地抓好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基本方法的教学,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基本数学思想,激励学生创新思想 的形成与发展,提高教学质量。 2.更加重视对学困生的激励和帮助,教学中要在时间与精力上给予更多的倾斜。 3.注重教学情境的设置,让学生充分参与到教学中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4.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5.教学中,加强学生与生活的联系,让学生懂得数学来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单元测试题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单元测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图是某森林生态系统物质和能量流向示意图,h、i、j、k表示不同用途的有机物( j是未利用部分),方框大小表示使用量,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进入该生态系统的CO2量与各h产生的CO2总量相等 B.生产者i的量大于被初级消费者同化有机物的量 C.流向分解者的k可被生产者直接吸收利用 D.流经该生态系统的物质和能量可循环利用 2.下列生物中,从生态学角度看属于生产者,从细胞学角度看属于原核生物的是() A.酵母菌B.水稻C.大肠杆菌D.蓝藻 3.下列哪一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最低() A.温带草原生态系统B.北极冻原生态系统 C.热带雨林生态系统D.北方针叶林生态系统 4.下列属于生态系统食物网特征的是() A.一种生物只能被另一种生物捕食B.食物链的环节数是无限的 C.一种生物可能属于不同的营养级D.食物网上的生物之间都是捕食关系 5.如下图所示是地球上各种水体相互转化的示意图。请从生态系统的角度考虑,指出该图能体现的生态系统 功能是() A.能量流动B.物质循环C.信息传递D.物质更新 6.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结构的叙述,正确的是() A.每种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只能处在一个营养级上 B.动物都属于消费者,其中食草动物处于第二营养级 C.自养生物都是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

D.细菌都属于分解者,其异化作用类型有需氧型和厌氧型两类 7.下图是我国北方处于平衡状态的某森林生态系统的碳循环示意图,箭头表示碳传递方向,字母表示碳传递 途径。下列各项叙述不正确的是() A.碳从植物体流入动物体的主要形式是有机物 B.a途径是通过光合作用实现的,b、d、g途径是通过呼吸作用实现的 C.碳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循环主要是以二氧化碳的形式进行 D.如果上图中的字母表示碳元素传递的数量,则夏季a、b、c、e之间的关系可表示为a=b+c+e 8.下图为自然界碳循环的示意图,图中与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密切相关的标号为() A.②③B.④C.⑥D.⑤⑦ 9.“9·11”事件后,美国国会议员又遭到“炭疽热”的侵扰。请分析“炭疽热”的病原体属于生态系统的何种成分 () A.生产者B.消费者C.分解者D.以上都不是 10.某生态系统中存在如右图所示的食物网,如将C的食物比例由A∶B= 1∶1调整为2∶1,能量传递效率按10%计算,该生态系统能承载C的数量是原来的( ) A.1.875倍B.1.375倍 C.1.273倍D.0.575倍 11.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生态系统的结构由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三种成分组成 B.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最终都以热量形式散发到大气中 C.森林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大于草原生态系统 D.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是通过食物链、食物网这种渠道进行的 12.下图为某生态系统部分物质循环的简图,其中M表示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下列各项叙述正确的是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