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绵城市建设热潮下的冷思考

合集下载

关于建设海绵城市的思考

关于建设海绵城市的思考

关于建设海绵城市的思考第一篇:关于建设海绵城市的思考关于建设海绵城市的思考海绵城市是一种形象的表述,国际通用术语为“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指的是城市像海绵一样,有降雨时能够就地或者就近“吸收、存蓄、渗透、净化”径流雨水、补充地下水、调节水循环;在干旱缺水时有条件将蓄存的水“释放”出来并加以利用,从而让水在城市中的迁移活动更加“自然”。

传统城市建设模式主要依靠管渠、泵站等“灰色设施”来组织排放径流雨水,以“快速排除”和“末端集中”控制为主要规划设计理念。

而海绵城市则强调优先利用植草沟、雨水花园、下沉式绿地等“绿色”措施来组织排放径流雨水,以“慢排缓释”和“源头分散”控制为主要规划设计理念。

问题导向看建设海绵城市的必要“雨季一来,城市看海”。

我国99%的城市目前都是快排模式,雨水落在硬化地面上只能从管道中集中快排,强降雨一来,修再多管道也不够用。

许多城市几十年前的地面径流系数是0.3,现在是0.7,也就是说现在一下雨70%的水要在地面流淌,许多严重缺水的城市就这么让70%的雨水白白流失了。

这其中的主要原因是大量工程建设做地面硬化使得形成了“铁壳城市”,导致雨水无法渗透到地下。

钢筋水泥过多地替代能够涵养水源的林地、草地、池塘,裸露的土地成为稀缺的资源,自然水循环系统就被切断了,导致城市无法“自由呼吸”,产生“热岛效应”。

海绵城市强调的是吸纳力,河道就像血管,水来以后有很多大血管、小血管、毛细血管把水排掉。

我们现在就是血管没有了,都靠人工支架,全身都是支架怎么能行? 另外,许多城市即使建绿地,也是更多考虑美观“塞上绿地”,没有参与到承担蓄雨的作用,好看不中用。

这些都是城市建设中没有遵守自然规律的硬伤,导致城市没有形成自然和谐的生态系统。

中国古代城市建设始终讲天人合一,中国人注重风水,其实就是注重空气和水。

用不着满眼都是水泥、花岗岩,园林路上铺点碎石、木头,既美观又实用。

用谦虚的态度对待大自然,而不是跟大自然对立。

“海绵城市”建设的关键科学问题与思考

“海绵城市”建设的关键科学问题与思考

“海绵城市”建设的关键科学问题与思考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的规模不断扩大,城市的发展也面临着许多严峻的挑战。

城市发展导致了大量的地表硬化,使得降雨水不能透过地表渗入地下水与河流,从而造成洪涝灾害、水质污染、城市热岛效应等问题。

针对这些问题,海绵城市理念应运而生。

海绵城市是指一种新型城市规划理念,旨在分散雨水、最大限度地收集并利用雨水,使城市可以在夏季过程中避免出现洪涝,同时也可以帮助城市治理高温和抗旱。

在建设海绵城市的过程中,有许多科学问题需要解决,下面从建设海绵城市的关键科学问题和思考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雨水分散传统城市生活区道路、广场、水泥路等主要采用硬质材质,大雨降临后,水无法渗透到地下,形成明显的“城市地表径流”,出现洪涝灾害的风险,同时也带来了很多环境污染问题。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建设海绵城市的首要任务就是实现雨水的分散引涌。

在海绵城市的规划中,需要考虑到对于雨水的引导和收集,如何在城市道路、广场、水泥路等硬质材质上达到良好的雨水透水性,这是关键的技术难题。

(二)雨水收集与利用(三)生态保护海绵城市建设需要考虑适应环境、促进生态。

城市建设带来的碳排放、生物多样性等问题是世界环境保护的重要议题。

如何在建设海绵城市中,实现资源的节约、减少环境的影响,是一个极其重要的问题。

海绵城市应该从规划的初期就考虑到生态环保,更多地利用生态自然系统,和适当地选择和利用地形,在各种自然条件的基础上建设生态城市。

(四)社会与经济因素海绵城市的建设需要考虑社会、经济因素,在城市规划中应该达到生态、经济、社会的平衡。

建设海绵城市需要投入巨大的资金,前期的投入直接关系到城市的发展。

如何在海绵城市的建设中,合理的利用经济、社会资源,缩减需要的基建费用,是一项非常重要的研究课题。

(五)多学科交叉建设海绵城市不是一个单纯的工程项目,需要多学科交叉研究并协同配合。

例如,建筑设计师、城市规划师、水资源专家、环境科学家和其他学科的相关专家都需要参与规划和建设工作,交叉融合打造出良好的海绵城市。

“海绵城市”建设的关键科学问题与思考

“海绵城市”建设的关键科学问题与思考

“海绵城市”建设的关键科学问题与思考海绵城市是一种以自然生态系统为蓝本,采取综合性生态修复工程手段,通过保留、恢复和模拟自然水循环,保护城市面源污染物,提高城市适应极端气候事件的能力的城市发展理念和技术策略。

建设海绵城市是应对城市水环境问题和自然灾害挑战、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海绵城市建设中还存在许多未解决的科学问题和思考,需在实践中深入研究和探索。

一、关键科学问题1.水资源管理海绵城市建设要求将城市建设与水资源管理相结合,通过合理规划城市水系、提高雨水收集和利用率、减少径流排放,达到雨水更多地渗入土壤、滞留和净化的目的。

但如何实现城市水资源和生态系统的有效互动,如何保障城市的供水和排水安全,如何提高城市用水效率,这些都是目前亟待解决的科学问题。

2.绿色基础设施海绵城市建设重点在于构建绿色基础设施,包括生态廊道、雨水花园、湿地公园等,用来增加城市的固体和绿化面积,提高城市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如何科学设计和布局这些绿色基础设施,如何保障其生态功能的有效发挥,如何在城市化进程中保持生态环境的连续性和完整性,这些都是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3.城市规划和密度控制海绵城市建设需要从源头上控制城市的土地利用和建设密度,通过合理规划和设计,使城市自然系统得到保护和恢复。

如何在城市化过程中合理控制城市规划和建设密度,如何兼顾城市更新和生态环境保护,这些都是需要深入研究和探索的问题。

4.社会管理和参与海绵城市建设需要广泛的社会参与和协同管理,要求市民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参与和管理城市的水资源、生态环境和公共设施。

但如何有效引导和管理社会参与,如何提高社会管理的效率和透明度,这些都是值得探讨的问题。

1.跨学科研究和合作海绵城市建设是一个涉及自然科学、工程技术、社会管理等多学科领域的综合性课题,需要跨学科研究和合作。

需要建立跨学科领域的研究团队和合作机制,促进不同学科间的交叉融合,形成科学问题的整体解决方案。

2.基础理论和方法创新海绵城市建设需要建立相关的基础理论和方法体系,包括水资源管理、生态修复、城市规划等方面的理论和方法。

关于海绵城市建设思考

关于海绵城市建设思考

关于海绵城市建设思考海绵城市是近年来提出来的一个城市规划和建设概念,其主要目的是解决城市面临的水资源短缺、城市内涝和城市化过程中的环境污染等问题。

它的核心理念是仿照自然界的海绵,通过构建多功能、高效的绿色基础设施系统,最大限度地减少雨水径流和污染物排放,同时提供舒适的城市环境。

海绵城市建设思考的关键在于如何将理念转化为实际的城市建设项目。

我认为,以下几个方面是值得思考和探讨的:海绵城市建设需要考虑城市的整体规划。

与传统的城市规划相比,海绵城市需要更加注重整体性和系统性,从规划阶段就要考虑到水资源的合理利用、雨水排放和处理、灾害防治等问题。

海绵城市建设需要注重基础设施的建设与更新。

与传统的城市建设相比,海绵城市需要建设更多的绿色基础设施,包括雨水花园、绿色广场、湿地公园等,这些基础设施可以起到雨水渗透和净化的作用,同时也可以提供人们休闲娱乐的场所。

海绵城市建设需要加强宣传和教育。

尽管近年来海绵城市建设已经得到了广泛认可和推广,但是由于其新颖性和复杂性,很多人对于海绵城市的理解还比较模糊。

我们需要通过各种途径,如科普宣传、学校教育等,提高公众对海绵城市的认识和理解,从而增强大家对海绵城市建设的支持和参与。

海绵城市建设需要注重技术创新和实践探索。

海绵城市建设是一项复杂的工程,需要在工程设计、材料选择等方面进行技术创新,同时也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总结经验。

我们需要鼓励科研机构和企业加强合作,促进海绵城市建设技术和经验的积累。

海绵城市建设是一个全新的城市发展理念和方向,它对于城市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海绵城市建设还面临着许多挑战,如资金问题、土地利用问题等。

我们需要积极行动起来,加强研究和实践,推动海绵城市的发展和建设,为人们创造更加宜居和可持续的城市环境。

海绵城市建设的困难误区及推进建议

海绵城市建设的困难误区及推进建议

海绵城市建设的困难误区及推进建议近年来,我国城市雨水系统建设模式向海绵城市-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建设模式转变,下面是搜集整理的一篇探究海绵城市建设困难误区的,供大家阅读参考。

1、海绵城市热潮传统的城市雨水系统建设模式已经对水环境造成巨大的负面影响与危害,近年来的城市内涝灾害广受病垢。

事实上,严重的径流污染、水文循环的破坏乃至生态环境的恶化也必须受到更充分的重视。

无论如何,以刚性的、灰色的雨水排除系统为主的基础设施建设模式的局限性已非常明显。

近年来,中央政府高度重视城市雨洪问题及水环境的综合整治,2012年相继发布文件(国发23、国办发36号文),指导城镇排水防涝基础设施的建设,提出了《城镇排水(雨水)防涝综合规划》(以下简称《排水防涝规划》)编制要求与总体方向。

在住建部的直接领导下,北京建筑大学负责主编、多家规划设计研究院参加编写《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技术导则》,几经修改与完善,2014年10月,以《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以下简称《指南》)的名称发布。

同年12月,国家住建部协同财政部、水利部共同发布海绵城市试点申报通知,调动全国100多个城市的积极申报。

2015年3月底,经过数轮竞争性评选,确定南宁、白城、济南、武汉、镇江、嘉兴等16个城市作为首批海绵城市试点,要求每个试点城市3年内建成并运行不少于15km2的海绵城市示范区,中央财政支持资金总额超过200亿元。

目前,全国范围建设海绵城市的热潮方兴未艾。

海绵城市建设的核心是推行现代雨洪管理体系[1].然而,在具体的实施和落实过程中,却面临许多难题,涉及到观念的转变、新理论与技术体系的建立、规范标准的制定、新的规划设计方法和程序、管理模式创新、跨专业协作、政策与实施保障体系、科学合理的监测评估等诸多亟待解决和配套的工作。

从现代雨洪管理体系发展较早、推行比较好的国家及城市建设经验来看,这一系列技术与管理的变革从80年代延续至今,仍在发展和不断创新。

《2024年海绵城市建设现状及问题的研究与讨论》范文

《2024年海绵城市建设现状及问题的研究与讨论》范文

《海绵城市建设现状及问题的研究与讨论》篇一一、引言海绵城市,作为一种新型的城市建设理念,旨在通过模拟自然的水文特征,促进城市的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

随着全球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传统的排水模式逐渐难以满足城市的快速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海绵城市建设逐渐成为了中国城市规划和建设的重点工程,而关于其现状和问题也逐渐受到广大科研和建设人员的关注。

二、海绵城市建设的现状1. 政策支持与推动近年来,中国政府对海绵城市建设的重视程度日益提高,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鼓励和支持各地开展海绵城市建设。

这些政策不仅为海绵城市建设提供了法律保障,还为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提供了指导。

2. 实施进展与成效在政策推动下,全国各地纷纷开展海绵城市建设工作。

通过建设雨水花园、下沉式绿地、透水铺装等措施,有效缓解了城市内涝、雨水径流污染等问题。

同时,这些措施也改善了城市生态环境,提高了居民的生活质量。

三、海绵城市建设存在的问题1. 资金投入不足尽管政策对海绵城市建设给予了支持,但部分地区仍存在资金投入不足的问题。

由于海绵城市建设的项目周期长、投入大,一些地方政府对海绵城市建设的投入仍显不足,影响了项目的推进和实施效果。

2. 技术标准不统一目前,海绵城市建设的标准和技术规范尚未完全统一。

不同地区、不同项目在实施过程中存在差异,导致建设效果参差不齐。

同时,这也增加了技术人员的培训和技术交流的难度。

3. 后期维护与管理不到位海绵城市建设的成功不仅在于建设过程,更在于后期的维护和管理。

然而,目前部分地区在后期维护和管理方面存在不足,如部分绿地被占用、雨水花园被填埋等,导致建设效果大打折扣。

四、对策与建议1. 加大资金投入政府应继续加大对海绵城市建设的资金投入力度,引导社会资本参与海绵城市建设。

同时,应建立多元化的投资渠道和资金来源,确保项目的顺利推进和实施效果。

2. 统一技术标准与规范相关部门应尽快制定统一的海绵城市建设和管理的技术标准和规范,明确建设目标和要求。

“海绵城市”建设的关键科学问题与思考

“海绵城市”建设的关键科学问题与思考

“海绵城市”建设的关键科学问题与思考随着城市化的不断推进,城市面积不断扩大,城市的污染和排放也随之加重。

为了改善城市环境,提高城市的可持续性,人们逐渐开始关注“海绵城市”建设。

在这个过程中,有一些关键的科学问题需要解决。

1.城市水资源的管理城市往往是水资源紧缺的地区,而“海绵城市”建设正是为了更好的管理城市的水资源。

建设“海绵城市”需要对城市水资源进行科学的管理和规划。

如何收集和管理雨水,如何削减水污染和利用废水资源,如何保持水的质量,都是需要考虑的问题。

2.城市地下水循环体系的建立“海绵城市”建设需要建立地下水循环体系,这需要科学的规划和建设。

在建设过程中,需要考虑地下管网的建设和设计,如何使管道与地下水循环体系协调,以及如何防止地下地层污染等问题。

3.适应城市化的植被在城市化过程中,为了扩大城市面积,往往大量砍伐森林或者清除湿地,这导致了城市环境的恶化。

为了适应城市化的需要,“海绵城市”建设需要有合适的植被系统进行支持和维护。

如何和城市建设场地的实际情况协调,如何合理选择植物种类等问题,都需要进行科学思考和研究。

4.建设城市绿地和景观“海绵城市”建设也需要建设城市绿地和景观。

这不仅可以提高城市环境质量,还可以改善人们的生活品质。

因此,如何建设城市绿地和景观,如何合理安排绿地和景观的空间分配,都是需要考虑的问题。

5.城市排水系统的建设城市排水系统建设是“海绵城市”建设的重点之一。

如何设计和建设城市排水系统,如何保证城市排水系统的安全和稳定,如何避免排水系统的过载和污染等问题,都需要进行科学研究和探讨。

6.公众参与与社会认知“海绵城市”建设需要公众的参与和社会的认同。

但是,建设过程中也存在一些困难,如如何让公众参与,如何提高公众对“海绵城市”的认知等问题都是需要考虑的问题。

“海绵城市”建设是城市的未来方向,需要结合实际情况进行科学的规划和建设,这也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

在这个过程中,需要解决一系列的科学问题,以达成“海绵城市”建设的目标,改善城市环境质量,提高城市的可持续性。

《2024年海绵城市建设现状及问题的研究与讨论》范文

《2024年海绵城市建设现状及问题的研究与讨论》范文

《海绵城市建设现状及问题的研究与讨论》篇一一、引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水资源问题日益突出,海绵城市作为解决城市水问题的重要途径,已经引起了广泛关注。

海绵城市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应对环境变化和应对雨水带来的自然灾害等方面表现出良好的“弹性”,通过合理规划和管理城市水循环系统,使城市能够有效地应对降雨带来的水问题。

本文旨在研究海绵城市建设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二、海绵城市建设的现状近年来,我国海绵城市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

许多城市已经开始实施海绵城市建设规划,注重水资源的保护和利用,通过建设雨水花园、湿地公园、透水铺装等措施,提高城市的蓄水能力和排水能力。

同时,政府也加大了对海绵城市建设的投入力度,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推动海绵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

然而,在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一方面,部分地区对海绵城市建设的认识不足,缺乏有效的规划和管理机制;另一方面,由于技术和资金的限制,部分海绵城市建设项目的实施效果不尽如人意。

此外,还有一些地方出现了“假海绵”现象,即只注重表面的建设和形象工程,而忽视了实际的生态效益和水资源的保护。

三、存在的问题1. 规划和管理的不足部分地区在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缺乏有效的规划和管控制度。

由于缺乏统一的标准和规范,导致项目的实施效果参差不齐。

此外,部分地区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缺乏有效的监督和评估机制,导致项目无法达到预期的生态效益和水资源保护效果。

2. 技术和资金的限制当前的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仍面临技术和资金的限制。

虽然科技发展推动了海绵城市的建设水平不断提高,但在实际的项目实施中仍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和财力。

部分地区由于经济条件和技术的限制,无法有效地实施海绵城市建设项目。

3. 假海绵现象假海绵现象是当前海绵城市建设中的一个突出问题。

一些地方为了追求表面的建设和形象工程,忽视了实际的生态效益和水资源的保护。

这些项目往往只注重表面的绿化和美化,而忽视了其实际的功能和效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海绵城市热潮 传统的城市雨水系统建设模式已经对水环境造成巨大的负面影响与危害,近年来的城市内涝灾害广受病垢。

事实上,严重的径流污染、水文循环的破坏乃至生态环境的恶化也必须受到更充分的重视。

无论如何,以刚性的、灰色的雨水排除系统为主的基础设施建设模式的局限性已非常明显。

近年来,中央政府高度重视城市雨洪问题及水环境的综合整治,2012年相继发布文件(国发23、国办发36号文),指导城镇排水防涝基础设施的建设,提出了《城镇排水(雨水)防涝综合规划》(以下简称《排水防涝规划》)编制要求与总体方向。

在住建部的直接领导下,北京建海绵城市建设热潮下的冷思考*Considerations and Discussions about Sponge City 车 伍1 赵 杨2 李俊奇3Che Wu Zhao Yang Li Juanqi摘要 2014年《海绵城市建设指南-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的发布,以及建设部、财政部、水利部联合开展的海绵城市建设试点申报和建设工作,已经在全国范围内掀起海绵城市的建设热潮。

但在各城市真正推进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还存在不少的困惑和问题,直接影响试点城市的推行效率以及实施方案科学性。

文章仅就目前海绵城市建设中存在的一些误区和困惑进行分析和探讨,结合城市绿地空间条件、基础设施现状特点与实施过程中的难点,指出海绵城市建设中需要重视的若干关键环节。

关键词 海绵城市;热潮;困难;误区;冷思考;关键ABSTRACT After the Sponge City Development Technical Guideline: Low Impact Development was released and sponge city pilot area which organized by Ministry of Housing and Urban-Rural Development, Ministry of Water Resources and Ministry of Finance set up, the construction of sponge city became off a boom. But there were still some perplexity and challenge within implement, which reduce efficiency and scientific rationality. This paper discussed perplexity and challenge, and then identified some key points of sponge city implement based on existing infrastructure and difficulties in the implementation process.KEY WORDS Sponge City; trend; difficulties; mistakes; considerations; key points*国家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项目,项目编号:2010ZX07320-002;“北京市城市雨水系统与水环境生态技术学术创新团队”项目,项目编号:PHR201106124。

中图分类号 TU983; TU984 文献标识码 A DOI 10.3969/j.issn.1000-0232.2015.04.104 文章编号 1000-0232(2015)04-0104-04作者简介 1&3北京建筑大学环境与能源工程学院、城市雨水系统与水环境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教授;1电子邮箱:chewu812@;2北京雨人润科生态技术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筑大学负责主编、多家规划设计研究院参加编写《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技术导则》,几经修改与完善,2014年10月,以《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以下简称《指南》)的名称发布。

同年12月,国家住建部协同财政部、水利部共同发布海绵城市试点申报通知,调动全国100多个城市的积极申报。

2015年3月底,经过数轮竞争性评选,确定南宁、白城、济南、武汉、镇江、嘉兴等16个城市作为首批海绵城市试点,要求每个试点城市3年内建成并运行不少于15km 2的海绵城市示范区,中央财政支持资金总额超过200亿元。

目前,全国范围建设海绵城市的热潮方兴未艾。

海绵城市建设的核心是推行现代雨洪管理体系[1]。

然而,在具体的实施和落实过程中,却面临许多难题,涉及到观念的转变、新理论与技术体系的建立、规范标准的制定、新的规划设计方法和程序、管理模式创新、跨专业协作、政策与实施保障体系、科学合理的监测评估等诸多亟待解决和配套的工作。

从现代雨洪管理体系发展较早、推行比较好的国家及城市建设经验来看,这一系列技术与管理的变革从80年代延续至今,仍在发展和不断创新。

从国内对海绵城市建设理念与内容的普遍理解和掌握程度、理论与技术体系的储备、工程实践经验的积累和相适应的管理机制建设等多方面来看,在几年内快速完成行业的整体转型,并大规模的推行,面临巨大的挑战和不确定性。

因此,在政府和社会的高度关注与巨额资金支持的建设热潮背后,更需要理性、冷静的思考,全面梳理海绵城市建设面临的困难、误区和障碍,把握关键,从长远着眼,从近期入手,制定近远期规划,才能构成更科学、持续的推进力,保障海绵城市建设的有序和科学发展。

2 困难和误区2.1 对海绵城市建设工作难度认知不足 一些试点城市对海绵城市建设的艰难程度还认识不足。

申报成功城市的试点区域一般既包括改造难度极大的老旧城区,也包括部分新城区与待建区,在两三年内完成超过15km2的试点区域建设与改造,普遍涉及数百个改造与新建项目的规划设计、施工建设和运行评估。

不仅项目数量大、周期短,还必然涵盖各种灰色基础设施和绿色基础设施的选择和合理组合,甚至还可能涉及河道、湖泊及流域的综合整治,如何尽快、有序地完成实施方案的整体规划,科学、有序、全面开展各个项目的设计及施工建设,是一项异常紧迫又有很大难度的工作。

而且,不同区域也都面临不同的建设风险和落实困难。

对于不少城市老旧城区改造项目,一方面,绿地率很低,难以提供充足的地上空间布置低影响开发或绿色雨水基础设施;另一方面,还面临已建绿地的改造、市政道路空间和竖向关系的改造、合流制区域管网的提标改造、水涝点整治、涉及许多不同部门的协调、市民对大范围改造的理解和支持等综合性难题。

新城区虽然绿地率相对较高,但建筑与小区普遍景观条件较好,高层建筑多,不仅面临建筑内排水雨落管断接、景观改造阻力大和提升空间小等专业问题,公共空间大范围改造工程对城市正常运行造成的影响和对居民的干扰,也会面临市民的抵触情绪甚至投诉压力等,成为推进的障碍。

对于待建城区,地块开发建设时序与海绵城市建设期限的匹配、已拿到土地开发许可的建设项目如何强制落实控制指标,也都是海绵城市建设的难题。

而且,接下来编制具有强指导性、实施性的专项规划,大量项目的具体设计招投标、施工建设,推行PPP模式,质量监督和保障,评估验收准备等安排,都是各城市尽快推进和落实海绵城市建设工作的焦点和难点。

总而言之,旧城和新城的海绵城市建设,都会面临主、客观两方面许多的巨大困难和障碍。

缺乏对这些困难和障碍的清晰认知,以及高效的制度突破和安排,高效率的应对策略,将会极大地影响后续工作的有效开展。

2.2 海绵城市内涵关系不清 从部分试点城市的实施方案、实施计划与近期工作进展来看,存在对海绵城市的内涵、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与排水防涝、径流总量及径流污染控制等基本概念和关系的认识模糊。

一方面,狭义低影响开发措施的功能和适用范畴被有些人忽视或夸大。

通俗说,就是笔者略为夸张地归纳为对低影响开发的“万能论”与“无用论”两种认识,或者说是“灰色派”和“绿色派”两种不同的主张,即完全依赖或完全否定灰色基础设施。

客观来讲,已建城市条件错综复杂,务实有效、可持续的排水系统解决方案很难简单地依赖单一的灰色或绿色设施。

毫无疑问,完全依靠灰色设施不符合“海绵城市”的基本理念和建设要求[2],而在已建城区大范围的改造工作,受绿地率、管网条件及地面竖向关系等许多因素的限制,不考虑现实条件,一味追求绿色雨水基础设施也如天方夜谭,不仅增加实施难度,还可能拖延建设周期、增加投资甚至根本无法落实。

另一方面,排水防涝与海绵城市的关系也亟待明晰。

如一些城市的申报实施方案中,将海绵城市的建设内容狭义地局限于低影响开发分散式设施,而忽视了如多功能调蓄公园、管网提标改造、合流制区域内涝和污染控制等一系列综合方案和设施的建设。

2.3 对设施功能、控制目标和指标的片面理解和僵化操作 海绵城市涉及新的突破性的控制目标和指标。

“渗、滞、蓄、净、用、排”即精炼地概括海绵城市建设的多目标、多途径特征,如何科学地认识这六字的内涵至关重要。

但从一些城市实施方案看,存在理解僵化、认识不清的问题,进而影响实施方案的合理性。

例如,在制定海绵城市建设的实施方案和各类项目的分配时,将这六字截然分开对项目进行安排,就存在明显的不合理性。

一方面,显然是不了解或忽视大多数低影响开发设施多功能的特点。

以典型的生物滞留设施为例,该技术不仅包括渗透、滞蓄、净化、雨水综合利用等多种功能;同时,它还必须具有溢流排放之功能以防止水涝,即,仅一种小设施就体现了上述“六字方针”;另一方面,在一个具体的项目甚至项目中的一个子系统流程中,也是由多功能的许多设施所组成。

而且,在实际的雨水系统中,径流总量、雨水利用、径流污染控制[3-4]乃至排水防涝指标,也多是交织在一起,或者具有密切的联系和耦合关系,而不是截然的分开。

因此,海绵城市实施方案或专项规划中,需要特别注意避免僵化分割控制指标与项目建设方案,而是要根据具体条件的不同,根据各种设施的特点、适用性和多功能特征,综合分析和选择,进行系统的优化组合,及项目的总体安排。

此外,对“下沉式绿地率”、“透水铺装率”等控制性指标,也需要科学地理解,结合不同项目具体条件,和其它量化控制指标,合理地来应用。

2.4 PPP 模式如何适应海绵城市建设和运行维护的特点和要求 由企业和政府共同参与投资建设和运行管理的PPP (Private-Public-Partnership)模式受到国家的高度重视,也是海绵城市建设试点的重要内容。

首轮试点申报中,开展PPP 模式的城市额外奖励达到10%,也是这次申报与建设试点的热点与难点之一。

PPP 模式不是简单的融资渠道,更不应成为地方政府转嫁责任和财政负担的途径。

海绵城市建设的PPP 模式,必须针对海绵城市各类项目的特点,及不同企业的自身条件和优势,探索建设/运营等不同的阶段、面对政府/开发商等不同责任主体下的运作,否则很难形成持续的市场化推进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