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三、四单元归纳整理
期中复习知识点归纳 -【新教材】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一单元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重点知识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分封制1.含义:封邦建国2.目的:“封建亲戚,以蕃屏周”,维护统治,巩固政权3.内容:“授民授疆土”,土地和人民4.对象:王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5.诸侯权利与义务:再次分封,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服从命令,朝觐述职6.特点:层层分封,等级森严,宗族统治7.积极作用:加强地方统治,开发边远地区,扩大统治区域,形成格局,成为强国8.消极影响:独立性,诸侯强大,王权衰弱宗法制1.含义:父系血缘关系,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2.基本原则:嫡长子继承制“立子以贵不以长,立嫡以长不以贤”3.内容:大宗、小宗体系;相对性;周天子是天下大宗和最高领袖4.特点:政治关系和血缘关系相结合;家国一体和家国同构;社会等级森严两者关系:分封制(表)、宗法制(里)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基础和血缘纽带,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表现,两者互为表里中华文明起源的特征(1)多元一体,中原核心(2)地处大河冲积平原(3)文明的原生性特点(4)兼容并蓄、延绵不断中国早期国家的特征(1)政治方面①“家天下”的政治格局形成②国家机构日趋完善③政治权力的分配与血缘关系紧密结合,构成森严的等级秩序④疆域不断扩大(2)经济方面①以农业为主要生产部门,井田制是基本的土地制度②手工业较为发达(3)文化方面①出现了较为成熟的文字②建立了完备的礼乐制度第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商鞅变法1.时间:开始于公元前356年2.内容:①重农抑商,奖励耕织②奖励军功,剥夺和限制贵族特权③强制大家庭拆散为个体小家庭④“废井田,开阡陌”,授田于百姓⑤在民间实行什伍连坐,互相纠察告发⑥行政管理上普遍推行县制,县的主要官员由君主任免3.结果:①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持续时间最长、涉及面最广、改革最为彻底的一次变法②变法使秦国国富兵强,为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百家争鸣形成的背景:1.经济: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的形成和初步发展(根本原因)2.政治:周王室衰微,宗法制及分封制瓦解,诸侯争霸兼并战争不断3.阶级关系:“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4.思想文化: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百家争鸣产生的影响:1.逐步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2.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3.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4.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第3课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巩固统一1.皇帝制度目的:突出功业神化君权特点:皇位世袭皇帝独尊皇权至上2.中央:三公九卿制特点:比较完备以皇权为中心相互配合彼此牵制“家天下”色彩家国同治3.地方:郡县制意义:实现中央对地方直接有效的控制(中央垂直管理地方),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意义: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加强和完善分封制和郡县制的比较相同点1.目的:巩固国家统治2.性质:地方行政制度3.作用:维护国家统一不同点1.建立基础:宗法制、血缘关系;大一统、地域划分2.传承制度:世官制、贵族政治;任免制、官僚政治3.官吏权力:封地爵位;俸禄制度4.作用影响:独立性、割据势力;归属性、中央集权秦朝二世而亡的原因(1)“轻罪重罚”的苛政暴政(2)沉重的赋税和徭役负担(3)政治腐败(4)文化的专制与落后第4课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1)政治上①颁布“推恩令”,成功削弱了诸侯王的势力②加强皇权,削弱丞相权力,设立中朝,尚书令的作用开始提升③确立以察举制为代表的新的官吏选拔制度④将全国划分为13个州部,分设刺史,负责对辖区内郡级官员及子弟和豪强势力进行巡视监察⑤任用酷吏治理地方,严厉打击豪强、游侠等社会势力的不法行为(2)经济上①改革币制,将铸币权收归中央②实行盐铁官营,由政府垄断盐、铁的生产和销售③推行均输平准,国家插手并经营商业贸易,增加收入,平抑物价④抑制工商业者,向他们征收财产税(3)思想上①接受董仲舒的建议,尊崇儒术②公元前136年,设立五经博士,儒学独尊地位确立。
高中历史必修三第四单元

创作上追求完善和谐
皆来源于生活,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
一个时期社会政治的反映 B
世界文学史上浪漫主义、现实主义和现代主义三个文学流派,其共同点不包括
《战争与和平》被称为人民战争的英雄史诗,是因为它 ①描写俄国人民反抗侵略的战争场景 ②赞扬人民的爱国精神和英雄气概 ③展现了在战争与和平交替年代中俄国社会广阔的生活画面 ④反映了农奴制改革后的主要问题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C
主要影响
日益繁荣的流行音乐活动改变着人类的娱乐和生活方式;各国间的音乐交流和交融日益增强,加深了对不同民族音乐的理解和尊重,推动着世界音乐的繁荣
流行乐天王迈克尔·杰克逊
全球年收入最高的 女子辣妹演唱组
有史以来全球销量 最高的甲壳虫乐队
排行榜上停留时间最 长歌手猫王普莱斯利
音乐与美术
f.现代美术(20世纪以来)
பைடு நூலகம்革命和战争频繁,政局动荡对革命后的社会现实失望
18世纪末至19世纪30年代
浪漫主义文学 浪漫主义音乐 (贝多芬) 浪漫主义美术
19世纪30年代至20世纪初
批判现实主义文学 印象派音乐 (德彪西) 印象派美术 (后、新印象派)
资本主义制度普遍确立,社会矛盾日趋尖锐复杂
世界大战和经济危机的冲击;社会问题日趋严重:迷茫、怀疑、苦闷
代表作品
荷兰凡高《向日葵》、法国高更、塞尚(现代绘画之父)
凡高《向日葵》
(1)后期印象画派与莫奈印象派比较,有什么特点? (2)在中国画里,有没有同印象画派相仿的画派,在 表现手法上又有什么不同?
写意画;印象画派是油画,中国画是水墨画。
前期印象派----瞬间印象,客观再现
前期印象派----瞬间印象,客观再现
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三、四单元归纳整理word版本

第三单元《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复习资料重点难点精归纳一、我国四大发明对中西方的不同作用(一)对中国1.造纸术,印刷术的发明有利于中国古代文化事业的发展和古典文化的保存,有利于文化的传播与发展。
2.指南针的发明早期有利于中国航海事业的发展,后来成为进行迷信活动的工具。
3.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火药、使用火药武器的国家,后来火药却成为搞迷信,敬鬼神所使用的物品。
(二)对西方1.造纸术经阿拉伯传入欧洲,廉价的纸张很快取代了书写材料羊皮和小牛皮,促进了欧洲文化的发展。
2.欧洲人借鉴中国的印刷术,造出了自己的活字印刷机,大大推动了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促进了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
3.指南针的使用,促进了欧洲人的远洋航行,为哥伦布发现美洲和麦哲伦的环球航行提供了技术保证,迎来了地理大发现的时代。
以新航路的开辟为开端人类历史开始形成一个整体。
4.火药传入欧洲,促进了欧洲采矿业和金属制造业的发展,推动了欧洲火药武器的发展,帮助欧洲资产阶级战胜封建贵族。
【特别提醒】四大发明在中国和西方的作用大不相同,说明科技发挥何种效益取决于当时的社会环境。
这对我们今天深化科技体制改革,走自主创新之路,建设创新型国家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二、古代中国科技的特点、长期繁荣的原因及明清时期走向衰落的原因(一)特点1.科技内容:实用性强,但对事物发展规律的探索不够。
2.研究方法:主要采用传统的典籍整理和经验总结的方法,缺少科学实验。
3.科技使用:主要服务于封建农业的发展需要,缺乏将科技有效的转化为生产力并使生产力成为科技进一步发展的动力的意识。
4.分布领域:主要集中在与农业有关的农学、天文、历法及医学等方面。
5.发展程度:在传统科技领域全面繁荣,多项成就领先世界。
(二)长期繁荣的原因1.根本保障: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及农耕经济的高度繁荣。
2.政府重视:统治阶级出于巩固统治的需要,对科技发展给与重视及相应支持。
3.技术交流:中国古代各民族经济文化交流和对外交往频繁,使古代科技在交流中进一步发展。
高一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梳理总结

高一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梳理总结第一章中国古代手工业的发展知识点一:中国古代手工业的分类1. 农业手工业:耕作、养殖等2. 家庭手工业:纺织、编织、陶器等3. 手工作坊:铁器、铜器、金银器等知识点二:中国古代手工业的特点1. 家族传承:手工业技术主要依靠家族传承2. 作坊生产:手工业以作坊形式进行生产3. 技术保密:手工业者严格保守技术秘密4. 市场需求:手工业生产受市场需求影响知识点三:中国古代手工业的影响1. 促进经济发展:手工业的发展带动了商业和市场的发展2. 改善人民生活:手工业产品满足了人民的生活需求3. 技术进步:手工业的发展推动了技术的进步和创新第二章中国古代商业的发展知识点一:中国古代商业的起源与发展1. 起源:原始社会末期出现商品交换2. 发展:夏商周时期商业活动逐渐繁荣3. 市场形式:市场、市集、夜市等知识点二:中国古代商业的特点1. 市场调节:商业活动受市场供求关系调节2. 货币交易:商业活动以货币交易为主3. 区域性:商业活动受地域限制知识点三:中国古代商业的影响1. 促进经济繁荣:商业的发展带动了经济的繁荣2. 加强地域交流:商业活动促进了地域间的交流和合作3. 文化传承:商业活动推动了文化的传承和交流第三章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知识点一: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成就1. 农学:农学著作如《农政全书》、《齐民要术》等2. 医学:中医药学如《黄帝内经》、《本草纲目》等3. 天文学:历法、天文观测等4. 数学:算术、几何、代数等5. 工程技术:建筑、水利、冶金等知识点二: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特点1. 实用性:科学技术为解决实际问题服务2. 传承性:科学技术主要通过书籍传承3. 创新性:科学技术在长期发展中不断创新知识点三: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影响1. 推动社会发展:科学技术的应用于生产、医疗等领域,推动社会发展2. 文化传承:科学技术的传承促进了中国古代文化的传承和发展3. 对世界的影响: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对世界科技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第四章中国古代的思想文化知识点一: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起源与发展1. 起源:原始社会时期出现宗教信仰和图腾崇拜2. 发展:夏商周时期出现儒家、道家等学派3. 繁荣:春秋战国时期思想文化繁荣,出现“百家争鸣”知识点二: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特点1. 多元性:各种思想学说并存,互相竞争2. 传承性:思想文化在历史长河中不断传承和发展3. 包容性: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具有很强的包容性知识点三: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影响1. 塑造民族性格: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对中华民族的性格产生了深远影响2. 影响政治制度:儒家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政治制度的理论基础3. 促进文化繁荣:思想文化的繁荣推动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第五章中国古代的文学艺术知识点一:中国古代文学艺术的成就1. 诗歌:唐诗、宋词、元曲等2. 散文:儒家经典、史书、文学作品等3. 小说:明清小说等4. 艺术:书法、绘画、音乐、舞蹈等知识点二:中国古代文学艺术的特点1. 抒情性:中国古代文学艺术强调抒情言志2. 寓意性:文学艺术作品富含寓意和哲理3. 地域性:文学艺术作品受地域文化影响知识点三:中国古代文学艺术的影响1. 丰富文化内涵:文学艺术作品丰富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内涵2. 传承历史文化:文学艺术作品传承了中国古代的历史文化3. 审美教育:文学艺术作品对人们的审美教育和道德修养产生影响第六章古代世界的战争与征服知识点一:古代世界的战争类型1. 城邦战争:古希腊城邦之间的战争2. 帝国征服:罗马帝国、亚历山大帝国的征服战争3. 民族迁徙:日耳曼人、匈奴人的迁徙战争知识点二:古代世界的主要战争与征服1. 特洛伊战争:希腊城邦与特洛伊城的战争2. 亚历山大大帝东征:亚历山大帝国的征服战争3. 罗马帝国的扩张:罗马帝国对欧洲、北非、中东的征服知识点三:古代世界战争与征服的影响1. 促进文明交流:战争与征服带动了不同文明间的交流和融合2. 疆域扩张:战争与征服使帝国疆域不断扩大3. 破坏与重建:战争带来破坏,但也催生新的政治、文化重建第七章古代世界的科技与文化知识点一:古代世界的科学技术成就1. 古埃及:建筑设计、医学、数学等2. 古希腊:哲学、数学、物理学等3. 古印度:数学、天文学、医学等4. 古阿拉伯:数学、天文学、医学等知识点二:古代世界的思想文化成就1. 古埃及:宗教信仰、象形文字等2. 古希腊:哲学、戏剧、雕塑等3. 古印度:佛教、印度教、梵文等4. 古阿拉伯:伊斯兰教、阿拉伯数字等知识点三:古代世界科技与文化的影响1. 促进人类思维发展:古代世界的科技与文化推动了人类思维的发展2. 传承与创新:古代世界的科技与文化在传承中不断创新3. 对后世的影响:古代世界的科技与文化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以上是高一历史必修三的知识点梳理总结,希望能帮助您更好地学习和掌握相关知识。
历史-选择性必修3-第三单元-第7课 近代殖民活动和人口的跨地区转移

1868年,工程延伸到内华达山——今天的美国人把这段铁路称为“内华达山上的中 国长城”,约有1000名华工死在这里。1970年,人们从当地沙漠中挖出约907.2公 斤的华工尸骨。
材料 中国的海外移民历史悠久,大致从1567—1840年是一个承前启后的时期, 移民数量有所增加,1801—1850年中国海外移民人数达到32万人,近代中国海外 移民的总数为1500万人左右,其中90%移往东南亚,移民与祖国保持着密切联系, 1862—1949年,华侨投资国内企业有25510家,投资总额约63271万元,新中国成 立后,大陆地区很少向外移民。70年代以后,出现了一个新的移民潮,到2008年, 移民人数达到1000万以上,主要集中于发达国家。
2.大洋洲人口结构的改变 (1)原住民数量减少:随着殖民扩张的加剧,澳大利亚等地的原住民遭到驱赶 和屠杀,人口数量锐减。 (2)白人成为主要居民:越来越多的英国人和欧洲其他国家的人来到澳大利 亚和新西兰,19世纪中叶,白人已经成为当地的主要居民,欧洲文化成为当地 文化的主流。
西方文明随移民进入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地区,对这一地区的文明构成产生
了极大的影响,表现为西方文明的全面移植,以及移植物在大洋洲的本土化,进 而形成具有大洋洲属性与特征的新文明。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以来世界人口迁移的主要方向和特点。
时间 主要移出地 主要移入地
1500—1850年 欧洲、非洲 美洲
1850—1945年 欧洲、亚洲 美洲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复习题:第四单元 近代以来世界的科学发展历程-word文档

一、单选题1.牛顿在其《原理》序言中阐述了他探讨自然现象的方法:“从运动现象来研究自然力,而后从这些力去论证其他现象。
”自《原理》问世300以来,我们已经见证了牛顿研究方法的罕见的成功。
这说明牛顿的方法与理论()A. 可适用于解释和预见部分自然现象B. 体现出实验与数学计算结合的特征C. 在实践中被证明它的实际价值有限D. 足以解释自然界中的各种物理现象2.1935年,厄瓜多尔政府在距其海岸1000公里的加拉帕戈斯群岛上设立了达尔文纪念碑,纪念达尔文考察这一群岛一百周年,碑文写着:“达尔文于1835年在加拉帕戈斯群岛登陆。
他在研究当地动植物分布时,初次考虑到生物进化问题,从此开始了这个悬而未决的论题的思想革命。
”其“思想革命”的意义在于()A. 凸显了人类的价值和尊严B. 推动了启蒙运动的产生和发展C. 提供了观察世界的新视角D. 成为欧洲宗教改革的指导思想3.英国物理学家秦斯说:“物质的基本粒子其运动不像是铁道上平滑走过的火车,而像是田野中跳跃的袋鼠。
”该理论()A. 挑战封建神创说B. 揭示宇宙运行规律C. 否定经典力学绝对时空观D. 深化微观世界认识4.下列哪一理论的提出,使人类对微观世界的基本认识有了革命性的进步()A.相对论的提出 B.量子理论的创立C.生物工程技术的形成 D.牛顿力学体系的建立5.根据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下列推论正确的是()A. 物体高速运动时,运动物体上的时钟变慢B. 物体高速运动时,运动物体上的尺子变长C. 时间是绝对独立于空间的不断流逝着的长流D. 完成了物理学发展史上的第一次大综合6.马克思《资本论》直接引用达尔文“进化论”,作为共产主义社会的理论基础。
他高度赞扬进化论说:“达尔文的著作非常有意义,这本书可以作为我研究历史上阶级斗争的自然科学根据。
”材料表明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A. 同样适用于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B. 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来源C. 成为马克思提出暴力革命的源泉D. 丰富了人类的阶级斗争学说7.经典力学体系的建立标志着近代科学的形成,主要是因为它()A. 建立了一套实验观察与数学演绎相结合的科学研究方法B. 具有当程度的科学性和预见性C. 将天体的运动和地球上物体的运动概括在同一理论之中D. 是人类认识自然的历史上对自然规律第一次进行的理论性概括和总结8.董仲舒认为人性中阴阳二气化合出的“仁”和“欲”皆是为了“生”。
高中历史必修三,整理得太好 了(精华版)

人教版历史必修三笔记(精华版)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1、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1)政治上:分封制瓦解(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2)经济上:井田制崩溃(铁犁牛耕的使用和推广),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渐确立(3)阶级关系上:“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视(4)思想文化上:学术逐渐下移,“学在民间”(私学)出现2、“百家争鸣”的含义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
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儒、道、墨、法四家,各派主张各不相同,而在不同之中又有其相同之处。
儒、墨、法诸家,侧重于政治道德;道家侧重于对宇宙本体及其发展规律的探索。
各家学说的中心及其最后归宿,都是为了求治国平天下之道和理想的人生道路,这反映了中国文化的共同精神。
3、“百家争鸣”意义(1)儒家思想就是在吸收融合各家之长的过程中形成发展起来的,并在日后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2) “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当时和后来社会历史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二、早期儒学思想家的思想1、孔子(1)政治思想:提出“仁”与“礼”的学说;主张建立一个礼乐文明的社会。
注重政治与人事,对鬼神敬而远之。
(2)教育思想:开创了中国古代私人讲学之风;把自己的思想主张贯穿到教育活动中;注重人的全面发展。
(3)孔子的历史地位:儒家学派创始人,教育家,文化传播者。
2、孟子(1)思想内容:孟子继承了孔子学说,并对其“德治”思想进行发挥,提倡“仁政”学说,并提出“民贵君轻”思想。
(2)影响:对儒家思想发展有重要贡献。
3、荀子(1)主要思想:强调“天行有常”,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还对“礼”进行深入的讨论。
(2)地位:广泛吸收了各家思想的精华,丰富了早期儒家的思想内容,成为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三、其他学派的主要思想1、道家(老庄之学)(1)老子“道”是世界根本;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小国寡民”社会。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第三单元)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第三单元)【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第三单元)第三单元目录第11课希腊先哲的精神觉醒第12课文艺复兴巨匠的人文风采第13课挑战教皇的权威第14课理性之光第15课近代科学技术革命第16课综合探究:解决“李约瑟难题”第三单元从人文精神之源到科学理性时代1希腊(自然哲学→社会领域→人)1、公元前7世纪,最早的哲学诞生2、第一位自然哲学家“西方哲学之父”泰勒斯:创立了朴素的唯物主义世界观。
意义:人开始具有自主意识的体现,标志古代西方人的精神觉醒。
3、公元前5世纪:背景:民主政治发达,商业发展,思想活跃。
智者学派:提倡怀疑精神,反对迷信,强调人的价值、人的决定作用。
构成古希腊人文精神的基本内涵。
代表人物:普罗塔哥拉。
强调人的主题意义,否认神或命运,树立了人的尊严;但过分强调个人主观感受,忽视人们认识的共同性。
4、苏格拉底:认识人自己;强调知识的作用;最高的知识“善” 开创希腊哲学的新方向。
区别智者学派和苏格拉底对知识的看法:“智”强调实际功用;“苏”强调作用;但都强调知识,否定权威。
5、亚里士多德:真理高于一切;自然界是客观真实的存在;创立逻辑学;哲学真正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希腊哲学的理性精神发展到顶峰。
2文艺复兴【14世纪出现→15世纪传到欧洲(全盛时期)→17世纪结束)1、背景:(经济)意大利出现资本主义萌芽;地中海工商业发达;(政治)政治分裂使学术环境相对宽松;(思想)教会的精神阻碍;(阶级)正在形成的新兴资产阶级;(社会因素)黑死病;(文化)文学艺术人才辈出;丰富的文化遗产;2、性质:新兴资产阶级文化运动核心:人文主义(核心内容:提倡人性,反对神性,主张人生的目的是追求现世的幸福)3、文艺复兴前三杰:薄伽丘《十日谈》;但丁《神曲》;“人文主义之父”彼特拉克4、全盛期:达芬奇《最后的晚餐》《蒙娜丽莎》;米开朗琪罗《大卫》;拉斐尔《西斯廷圣母》5、16世纪:(英国)莎士比亚 39部戏剧,代表文艺复兴时期文学最高成就6、影响:①打破中世纪神学的束缚,解放人的思想;②适应资本主义的需要;③为启蒙运动奠定了思想基础;④反封建教会,促成宗教改革出现;⑤为近代自然科学的产生和发展清除思想阻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单元《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复习资料
重点难点精归纳
一、我国四大发明对中西方的不同作用
(一)对中国
1.造纸术,印刷术的发明有利于中国古代文化事业的发展和古典文化的保存,有利于文化的传播与发展。
2.指南针的发明早期有利于中国航海事业的发展,后来成为进行迷信活动的工具。
3.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火药、使用火药武器的国家,后来火药却成为搞迷信,敬鬼神所使用的物品。
(二)对西方
1.造纸术经阿拉伯传入欧洲,廉价的纸张很快取代了书写材料羊皮和小牛皮,促进了欧洲文化的发展。
2.欧洲人借鉴中国的印刷术,造出了自己的活字印刷机,大大推动了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促进了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
3.指南针的使用,促进了欧洲人的远洋航行,为哥伦布发现美洲和麦哲伦的环球航行提供了技术保证,迎来了地理大发现的时代。
以新航路的开辟为开端人类历史开始形成一个整体。
4.火药传入欧洲,促进了欧洲采矿业和金属制造业的发展,推动了欧洲火药武器的发展,帮助欧洲资产阶级战胜封建贵族。
【特别提醒】四大发明在中国和西方的作用大不相同,说明科技发挥何种效益取决于当时的社会环境。
这对我们今天深化科技体制改革,走自主创新之路,建设创新型国家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二、古代中国科技的特点、长期繁荣的原因及明清时期走向衰落的原因
(一)特点
1.科技内容:实用性强,但对事物发展规律的探索不够。
2.研究方法:主要采用传统的典籍整理和经验总结的方法,缺少科学实验。
3.科技使用:主要服务于封建农业的发展需要,缺乏将科技有效的转化为生产力并使生产力成为科技进一步发展的动力的意识。
4.分布领域:主要集中在与农业有关的农学、天文、历法及医学等方面。
5.发展程度:在传统科技领域全面繁荣,多项成就领先世界。
(二)长期繁荣的原因
1.根本保障: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及农耕经济的高度繁荣。
2.政府重视:统治阶级出于巩固统治的需要,对科技发展给与重视及相应支持。
3.技术交流:中国古代各民族经济文化交流和对外交往频繁,使古代科技在交流中进一步发展。
4.主观因素:中国古代科学家的个人努力和不懈探索,以及劳动人民积累的生产实践经验和知识。
(三)明清时期走向衰落的原因
1.经济因素:自己自足的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使科技的发展缺少足够的动力。
2.政策因素:封建统治者推行的重农抑商政策和后期的闭关锁国政策,阻碍了中外的经济文化交流,进一步限制了古代科学技术的发展。
3.人才因素:中国古代以儒学为主的教育内容与越来越残酷的文化专制统治,是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缺乏必要的人才条件。
归根到底,日益腐朽的封建制度是导致古代中国科技在16世纪以后走向衰落的根本原因。
【特别提醒】古代中国科技发展既呈现出灿烂辉煌,世界领先的一面,又有明显不足的一面,如重实用、轻理论和发展动力不足。
自然经济的发展和封建制度的长期存在对中国科技的影响是双重的:明清以前推动了科技的发展,使其长期繁荣;明清时期则开始阻碍科技的进一步发展,使其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易混易错点整理
1.《诗经》和楚辞的体裁都是诗歌,但文学风格不同。
《诗经》属于现实主义,楚辞属于浪漫主义。
两者共同构成了中国古典诗歌的两大源头。
2.诗是唐代的主要文学形式,词是宋代的主要文学形式,曲是元代的主要文学形式,这三种主要文学形式之间并不是相互孤立的,而是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词出现于唐代,是诗的另一种形式;元曲的主要构成部分之一——散曲,是宋代民间兴起的一种新的诗歌形式。
3.中国古代文学体裁形式多样,特色各具,流派纷呈,从发展趋势上看,具有逐渐平民化、通俗化的特征。
4.中国古代文学发展到明清小说时,语言由辞藻华丽、对仗工整、句式严整的文言文发展为句式活泼、通俗易懂的白话文,说明了中国古代文学发展趋势是逐渐平民化。
这是随着经济的发展,文学逐渐适应不断壮大的市民阶层的需要的结果。
明清小说中的很多作品是明清时期封建社会衰落与资本主义萌芽的现实反映。
5.中国古代戏曲艺术成熟的标志是元杂剧的形成,而不是京剧的形成。
京剧也不是北京的地方戏,它是徽剧与汉剧互相融合,兼收其他民间曲调而形成的新剧种。
第四单元《近代以来世界的科技发展历程》
一、易混易错点整理
1.伽利略的研究成就为牛顿力学体系的创立和发展奠定了基础,是物理学的真正开端;牛顿力学体系的建立标志着近代科学的形成,是经典物理学的基础。
2.相对论和量子论是现代物理学的两大支柱,它们在对物理学产生重要影响的同时,也开阔了人们的视野,改变了人们认识世界的角度和方式,对人类的生活、思维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
3.欧洲生物学发展缓慢的根本原因不是宗教神学的精神独裁,而是当时生产力发展水平低。
宗教神学的精神独裁是其发展缓慢的重要原因。
4.关于生物进化的科学阐述,是一个长期的历史的总结。
从18世纪后期开始,许多学者用科学精神探讨过这个问题,并为此取得了不同程度的成果。
把生物进化作为科学进行探讨,并首次提出系统的进化学说的是19世纪初的拉马克。
5.进化论在殖民主义时代成为激励弱小国家和民族奋发图强的理论武器,但它并不完全适用于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
6.蒸汽机的改良出现在第一次工业革命开始以后,起到了推动工业革命进一步开展的作用。
而与电相关的发明及其使用则促进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到来。
也就是说,蒸汽机的改良和电的发明及使用对第一、二次工业革命的作用是略有区别的。
7.电子计算机的出现不等于信息技术的产生,电子计算机的产生是互联网诞生的基础。
互联网的诞生标志着人类进入“信息时代”。
8.第一次工业革命的主要标志是蒸汽机的广泛应用,这是牛顿力学和热力学发展的结果。
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主要标志是电力的广泛应用和无线电通信的实现,这是电磁感应现象的研究和经典电磁场理论取得重大突破的成果。
第三次科技革命产生了一系列高新技术,如核能技术、激光技术、电子计算机技术等,它们离不开20世纪的物理学发展所奠定的基础。
二、重点难点精归纳
(一)近代科技发展与资本主义经济、政治、思想的关系1.近现代科技的产生与发展是资本主义经济、政治、思想发展的结果。
(1)经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与发展是近现代科技发展的根本动力。
(2)政治: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建立,为科技提供了自由发展的空间;欧洲先进国家保护、奖励科技发明,改革教育制度和专利制度,组织科研机构,这些都推动了科技的创新与发展。
(3)思想:思想解放为科技发展解除了精神枷锁。
①文艺复兴对人文主义的弘扬,宗教改革对教皇权威的否定,都极大地促进了人们思想的解放,打破了封建神学的束缚。
②启蒙运动更是提倡理性,抨击专制等级制度,强调自由平等,为科技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条件。
2.现代科技的产生与发展反过来推动了社会的进步。
(1)经典力学和热力学引发了第一次工业革命,为启蒙思想和唯物主义哲学奠定了科学基础。
(2)进化论传入中国,成为维新变法和新文化运动的思想武器,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进步。
(3)相对论为人们提供了辩证的看待世界的途径,量子论带来了许多划时代的创新,直接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4)蒸汽机的发明,解决了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动力问题,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类进入“蒸汽时代”;电力的应用,极大地推动了工业生产的发展,人类从此进入“电气时代”。
(5)信息技术推动了“新经济”的诞生,推动了全球化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
(二)牛顿力学体系的历史地位及作用
1.牛顿把自然界中的一切力学现象囊括在力学体系中,是人类在认识自然界的过程中对自然规律的第一次总结与概括。
2.形成以实验为基础、以数学为表达形式的牛顿力学体系,即经典力学体系,标志着近代科学的形成和人类科学时代的开始。
3.牛顿力学和热学引发了以英国工业革命为起点的第一次技术革命,使人类社会进入“蒸汽时代”。
4.牛顿用数学方法精确描述宇宙运行的自然法则,既为法国启蒙思想和唯物主义哲学奠定了科学基础,又打击了神学思想,促使人类思想不断解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