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食与汉语

合集下载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饮食文化研究以《舌尖上的中国》为例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饮食文化研究以《舌尖上的中国》为例

标题:中国饮食文化的传播与认同——以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为例
中华饮食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共同智 慧,也是中华民族社会记忆与文化表征的结晶。在众多的文化表现形式中,饮食 文化以其特殊的方式传递着深藏在个体内心深处的愿望、情感、个性及其背后的 价值观念。
它跨越地域的阻碍,实现文化沟通与民心相通,成为国内外民众广泛接受的 一种文化形式。在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中,这一特点被生动且直观地展现了 出来。
此外,《舌尖上的中国》还展示了不同民族之间的饮食差异,如藏族的酥油 茶、苗族的酸汤鱼等等。这些独特的饮食民俗不仅丰富了中国的饮食文化宝库, 也体现了中国人的智慧和创造力。
总之,《舌尖上的中国》通过独特的视角和手法,深入挖掘了中国饮食文化 的内涵和价值。在节目中,观众不仅能够领略到中国各地域、各民族的饮食之美, 还能够感受到食物背后所蕴含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家庭之间的深刻关系。 《舌尖上的中国》也展示了丰富多彩的饮食民俗及其文化意蕴,让观众对中国饮 食文化有了更加全面和深入的了解。
此外,《舌尖上的中国》还以生动的手法展现了中国的自然景观和人文历史。 在介绍每一道美食的同时,都充分展示了其所在地的自然风貌、人文景观和社会 风情。这不仅使观众了解到中国各地的美食,也让观众领略到中国深厚的历史文 化和丰富的民族特色。这种展示方式使得中国饮食文化在跨文化传播过程中更容 易被国外民众所接受和理解。
《舌尖上的中国》是一部以中华饮食文化为主题的纪录片,它以食物为媒介, 通过讲述中国各地的美食生态,展示了中国的自然景观、人文历史和社会变迁。 这部纪录片不仅呈现了美食的魅力,更传递出中国饮食文化所蕴含的哲学理念。 从社会治理到日常交往,从政治规范到道德伦理,从艺术鉴赏到人生哲学,无一 不体现出中国饮食文化的独特精神意涵。

汉语与饮食文化

汉语与饮食文化

汉语与饮食文化汉语是中国人的母语,更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中国的饮食文化也是举世闻名,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支柱之一。

在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汉语与饮食文化紧密相连,相互交融。

本文将探讨汉语与饮食文化之间的关系,以及汉语中与饮食相关的一些有趣的语言现象。

在中国,饮食一直被视为重要的社交活动,人们经常通过聚餐来加深感情,表达友好。

因此,在汉语中,不少词语和成语与饮食有着密切的联系。

比如,“有的放矢”这个成语,原意是指射箭时准确地瞄准目标,引申为做事情有的有准备、有目的。

这个成语的典故来自古代射箭比赛,为了保证射箭的准确性,射手需要在箭身上刻上箭的去处,这个箭的去处就叫“矢”。

而在古代的饮食文化中,有的放矢也是一种饭后的精致吃法,意味着将食物摆放得规整有序,既注重口感,也注重色香味。

这样的用法在汉语中也有类似的表达,“摆盘”、“擺盤”。

作为一门古老的文化的承载者,汉语中的很多成语和词语都透露出深厚的饮食文化内涵。

同时,在汉语的日常用语中,也有不少与饮食相关的词汇。

比如,“吃土”这个词,通常用来形容人过穷过苦,生活水平很低。

而“吃土”其实也和古代的一种美食有很深的联系。

在古代,穷困山区的百姓没有肉食,他们只能靠吃土来填饱肚子。

尽管这些食物看似简单普通,但却是中国传统的美食之一,通过对土壤的研究和处理,制成鲜美可口的小吃。

因此,“吃土”这个词在汉语中也有一定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内涵。

此外,在中国的餐桌文化中,食物的名称也经常成为交谈的话题。

比如,“龙虾”这个食材,在不同的地区可能有不同的称呼。

在北方人看来,龙虾是一种珍贵的食材,通常在重要的节日或者宴席上才会享用。

而在南方,龙虾则更多地被看作是一种普通的海鲜,经常出现在家常菜里。

这种地域性的称呼差异,不仅反映了中国饮食文化的多样性,也反映了人们对食物的不同认知和喜好。

在日常交流中,人们常常通过食物的名称来交流感受,分享饮食文化带来的乐趣。

总的来说,汉语与饮食文化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两者相互影响,相互映衬。

饮食词语在汉语表达中的色彩义

饮食词语在汉语表达中的色彩义

饮食词语在汉语表达中的色彩义摘要:在汉语表达中很多词语字面意思虽然是在谈论饮食文化,其实却有另外一重意思。

这确实是个很有趣的现象。

本文从表达吃的内容(吃什么)、吃的方式(怎么吃)、吃的工具(用什么吃)、吃的怎么样(食物的味道)为主要内容收集词语,具体分析这些词语在汉语表达中的色彩义以及为什么会有这些色彩义。

关键词:饮食词语;汉语表达;转义;色彩义一汉语中表达饮食文化的词语(一)汉语中表达饮食文化的词1.吃的内容+具体事物:吃醋、吃豆腐、吃闲饭、吃鸭蛋、吃钉子、吃夜草、炒鱿鱼、炒冷饭、吃闭门羹、老油条、大杂烩、空心萝卜(空心汤圆)、奶油小生、蒜头鼻、闷葫芦、豆芽菜、豆腐心、面瓜、白菜帮子(形容无用之人)+抽象事物:吃官司、吃老本、吃利息;喝西北风、喝墨水(啃书)、食言2.饮食工具(用什么吃)铁饭碗、砸饭碗(丢饭碗)、大锅饭、背黑锅、小菜一碟、一刀切、一锅端(连锅端)(比喻全部消灭或彻底解决问题)、菜篮子(代指城镇居民的副食蔬菜供应。

菜篮子是城镇居民采购蔬菜、食品时携带的工具,用一个简单的工具,来指代较为复杂的副食蔬菜供应。

)、刀子嘴3.饮食方式(怎么吃)煎熬、炒作、肯硬骨头、爆棚(形容效果轰动,或人数超出预料)、爆冷门、咀嚼、品味、开涮4.饮食味道香饽饽(比喻非常抢手的人和或事物)(二)汉语中表达饮食文化的俗语、成语和歇后语1.俗语(1)饮食内容吃豹子胆、吃定心丸、吃错了药、好马吃回头草、赶鸭子上架;吃人家嘴软;宁吃仙桃一口,不吃烂梨一筐;吃水不忘挖井人;包子有肉不在褶上(内容好不在于形式);(2)饮食工具看人下菜碟儿(对不同的人给予不同的待遇)、新瓶装老酒、打破砂锅问到底;巧妇难为无米之炊;(3)饮食方式不蒸馒头争口气、生米煮成熟饭;贪多嚼不烂、咽不下这口气;鸡毛炒韭菜;2.成语琼浆玉液、瓜熟蒂落、吃香喝辣、吃里扒外、咬文嚼字、砸锅卖铁、破罐破摔;生吞活剥、添油加醋等3.歇后语(1)饮食内容肉包子打狗——有去无回;小葱拌豆腐——一清二白;半瓶醋——一知半解(瓶子里只装一半醋。

中国传统节日饮食文化对汉语国际教育的启示

中国传统节日饮食文化对汉语国际教育的启示

中国传统节日饮食文化对汉语国际教育的启示一、传统节日饮食文化的价值中国人民对传统节日饮食文化的重视可谓是历史悠久,节日美食已经成为一种传统仪式和家庭聚会的必备元素。

在春节,人们会团聚一堂,共同品尝年夜饭,吃饺子、年糕等传统食物,寓意团团圆圆、年年有余。

清明节吃青团,端午节吃粽子,中秋节吃月饼,每个传统节日都有其独特的节日美食。

这些节日美食不仅有着浓厚的地域文化特色,更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民俗内涵,是中国文化的重要载体。

传统节日饮食文化还反映了中国人民的文化观念和伦理道德。

例如春节吃年夜饭,寓意一家人团圆;清明吃青团,表示对祖先的思念和怀念;端午节吃粽子,以驱避瘟疫;中秋节吃月饼,表达团圆之情。

传统节日饮食文化承载着人们对生活的向往和情感的表达,凝聚了中国人民的思想观念和集体情感,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

传统节日饮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语言学习资源,这些资源对汉语国际教育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传统节日饮食文化能够激发学生学习汉语的兴趣。

通过介绍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和饮食习俗,引导学生了解中国文化的内涵,激发学生的文化兴趣和学习热情。

在春节期间,介绍年夜饭和饺子的制作方法,让学生亲身体验中国春节的独特魅力,从而增强学习汉语的兴趣和欲望。

传统节日饮食文化能够促进学生的语言技能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通过学习传统节日的饮食文化,学生不仅能够积累丰富的词汇和语法知识,还能够了解中国人民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习俗,提高他们的汉语口语表达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学生可以通过学习端午节吃粽子的相关知识,了解端午节的由来和传说故事,并能够用汉语向外国朋友介绍中国端午节的文化习俗。

传统节日饮食文化能够加深学生对中国文化的认知和理解。

中国传统节日饮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通过学习这些内容,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国文化的价值观念、风俗习惯和道德观念,提高他们的中国文化素养和全面发展能力。

这对于学生的汉语国际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能够帮助他们更好地融入中国社会和中国文化环境。

汉字与饮食文化

汉字与饮食文化

《诗经·豳风·七月》:
“六月食郁及薁,七月亨葵及菽”; “七月食瓜,八月断壶,九月叔 苴。”
二、肉食
禽与兽
上古汉语,“禽”指鸟兽的总名。 禽与兽的分立,标志着人类对动物 分类的开始。 《尔雅·释鸟》:二足而羽谓之禽, 四足而毛谓之兽。
禽——擒 兽——狩
【六畜】:马、牛、羊、猪、狗、鸡。 【五牲】:牛、羊、猪、犬、鸡。
2、古人没有睡午觉的习惯。 日出而作,日入而息 《论语·公冶长》:“宰予昼寝,子 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 杇(Wū)也,于予与何诛?” 3、吃主食时主要用手,饭前要洗手。 孔颖达正义:“古之礼,饭不用箸, 但用手,既与人共饭,手宜絮净,不 得临时始捼莎(nuósuō)手乃食。恐为 人秽也。” 《管子·弟子职》:“先生将食,弟 子馔馈,摄衽盥漱,跪坐而馈。”
酿 酒 图 ( 画 像 砖)

作为专名,其形为深腹,前边有 流酒的槽,槽与口相接处有柱, 底部有三足,可以放到火上温酒。 因形似雀,故名为爵。 爵位 《礼记·中庸》:“宗庙之礼, 序昭穆也,序爵,所以辨贵贱 也。”
• 觚(gū ) • 口像喇叭,长颈,细腰,圈足。

用以盛酒。 其形像一只横放着的兽 角或瓢。 有盖,由锐端往外注酒, 多作兽形。 《诗经·豳风·七月》: “称彼兕觥,万寿无 疆。” 觥筹交错

《说文》:醴,酒一宿孰也。 《礼记·丧大记》:“始食肉者先食 干肉,始饮酒者先饮醴酒。” 。 《汉书·楚元王传》:“初,元王敬 礼申公等,穆公不耆(嗜)酒,元王每 设酒,常为穆生设醴。”
《论语·乡党》:“唯酒无量,不及 乱。” 威王大悦,置酒后宫,召髡赐之酒。 问曰:“先生能饮几何而醉?” 对曰:

古代的饼,是把麦或米捣成粉状,加水团 成的。麦粉做的叫饼,米粉做的叫粢(zì)。 《世说新语·容止》: “何平叔美姿仪,面至白,魏明帝疑其傅 粉,正夏月,与热汤饼,既噉(dàn,同啖), 大汗出,以朱衣自拭,色转皎然。”

中国传统节日饮食文化对汉语国际教育的启示

中国传统节日饮食文化对汉语国际教育的启示

中国传统节日饮食文化对汉语国际教育的启示【摘要】中国传统节日饮食文化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对于汉语国际教育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

传承节日饮食文化不仅可以增进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与尊重,更有助于提升汉语教学的趣味性和实用性。

通过将饮食文化融入汉语教学中,可以使学生更加身临其境地学习语言,同时也促进了跨文化交流和理解。

饮食文化富有情感和记忆的特点能够提升学生的语言学习兴致和效果。

汉语教育者应当充分挖掘传统节日饮食文化的教育意义,推动汉语国际教育的发展,同时也弘扬中国传统文化,让更多海外学子感知和理解中国。

【关键词】中国传统节日饮食文化、汉语国际教育、传承、融合、跨文化交流、语言学习、启示、推动发展、弘扬传统文化。

1. 引言1.1 中国传统节日饮食文化的重要性中国传统节日饮食文化是中国人民世代相传的宝贵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节日饮食文化贯穿于中国各个节日活动中,富有独特的意义和价值。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节日饮食与民间信仰、宗教习俗、文学艺术等密不可分,是连接人们情感的纽带,是传统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

节日饮食文化不仅仅是满足口腹之欲的行为,更蕴含着深刻的文化内涵。

每逢重大节日,人们都会准备丰盛的饭菜,如春节吃年夜饭、中秋赏月吃月饼等,这不仅是对节日的重视,更是对家庭和亲情的珍视。

节日饮食的准备和品尝过程中,人们也能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和悠久历史的沉淀,从而增进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热爱。

中国传统节日饮食文化的重要性在于它承载了中华民族的历史记忆和文化血脉,是弘扬传统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之一。

通过传统节日饮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可以增强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提升文化自信心,促进民族团结和社会和谐。

节日饮食文化也是中华传统文化对外传播的一种重要方式,能够展现中国独特的饮食文化魅力,吸引更多外国人了解和喜爱中国文化。

1.2 汉语国际教育的发展现状汉语国际教育的发展现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国际地位的提升,对汉语的需求日益增长。

中国传统节日饮食文化对汉语国际教育的启示

中国传统节日饮食文化对汉语国际教育的启示

中国传统节日饮食文化对汉语国际教育的启示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多文化、富有历史传统的国家,其传统节日饮食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

这些传统节日与饮食文化不仅反映了中国人民的传统文化价值观,而且对汉语国际教育也有着深刻的启示。

首先,中国的传统节日饮食文化强调“圆”的概念。

比如春节、元宵节、中秋节等节日,都有一个“团圆”的主题。

在饮食方面,也有一些与“圆”相联系的食物,如饺子、汤圆、月饼等。

这些“圆”的食物,体现了中国人对家庭、友谊、团体等社交关系的看重。

这种关注人际交往的文化特点对于汉语国际教育也非常重要。

在教学中,教师应该重视对学生人际交往的引导和培养,让学生能够更好地融入中国文化和社会中。

其次,中国的传统节日饮食文化注重色、香、味。

这种饮食文化对食物的色彩、口感、香气有很高的要求,做到了视觉、嗅觉、味觉上的极致享受。

这种重视食物口感的文化特点可以启示我们在汉语国际教育中,应该更加注重语言的美感和表现力。

教师应该鼓励学生活学活用,感性认识语言的美感,使汉语教学更具有艺术性和审美意义。

再次,中国的传统节日饮食文化也强调节约和节俭。

比如在传统节日和喜庆场合,家家户户都会做出大量美食,但其实这种在欢庆时压缩开支的传统已经深入人心。

这种传统激励人们防止浪费,珍惜物资,保护环境,而这些精神品质正是当今汉语世界需要的。

在汉语国际教育中,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文明素质,让学生懂得珍惜资源,保护环境。

最后,中国的传统节日饮食文化也注重与社会文化价值观的关联。

在传统节日那些商家大家都会用间接因素,如吉祥物和传统图案,把自己的产品联系到中国文化中。

而在餐饮方面,很多菜品和饮品都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如年糕代表着“步步高升”,鸡蛋代表着“基业长青”等。

这种文化与价值观的关联可以让人们在节庆活动中体验到认同感。

这项启示对于汉语国际教育也同样重要,因为中华文化的精髓在于其内涵,教师应该让学生以文化为基础,深入了解中华文化和价值观,让学生在汉语学习中获得更深层次的体验。

汉字中饮食文化论文

汉字中饮食文化论文

浅谈汉字中的饮食文化摘要:俗语中常说“民以食为天”,可见“食”在我国古代乃至现代社会人民心目中的重要程度。

在汉字中有许多的字都与饮食相关,这些汉字为我们呈现了古老国度里的饮食文化。

本文将从汉字体现的饮食方式和饮食用具考察,探讨汉字中所提体现的饮食层面的文化内涵。

关键词:汉字饮食文化在人类社会形成之初的原始社会,当其他生活资料还没有形成之时,饮食就已经成为了人类生活的一个很重要的组成部分了。

然而,人类的饮食并不是一开始就与火有关系的,在此之前的很长一段时间人们对食物都是“拿来即食”的。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逐渐懂得了火的使用方法,由此,人们的饮食便与火结下不解之缘,人们开始用火来烹饪各种食物,人们的饮食文化也就此产生。

汉字的出现则是在人们社会实践活动的基础上产生的,因此,饮食文化在汉字中也有所体现。

下面我们就一起来探究汉字中体现的与火息息相关的饮食文化。

一、饮食的方式现代社会的我们的饮食多种多样,于此相适应,我们现代的饮食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

古代人们的由于条件的种种限制,她们的饮食方式不可能像我们今天这样这么多种多样,我们从汉字中考察发现,古代人的饮食方式可以归纳为两大方面:一是直接烧烤的方法;另一种是非直接烧烤的方法。

(一)直接烧烤直接烧烤是一种最简便,最快捷的食物加工方法。

这种烧烤方式通常是把动物的肉或者植物的果实等直接放在火上烤,烤熟后即可食用。

以下几个汉字就表现了直接烧烤法的方式:1.炙:在金文中最早出现。

《说文解字》:“炙,炮肉也。

从肉在火上。

”即直接把动物的肉放在火上烧烤。

《汉语大字典》中还有一个异体字“烊”,是用火直接烧烤羊肉的意思。

汉代刘熙《释名》中说:“炙,炙也。

炙于火上也。

”《诗经》:“有兔斯首,燔之炙之。

”毛亨传:“炕火曰炙。

”孔颖达疏:“并毛而炮之。

”陈子展《诗经直解》解释为:有兔子的头,去毛加火少了它,叉子叉着烧了它。

“这种直接烧烤的方法与当今社会烧烤羊肉串有着类似的地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饮食与汉语选自杨德峰《汉语与文化交际》(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杨德峰中国的“吃”举世闻名,这不仅表现在中国的食物非常丰富,种类非常繁多,而且表现在烹制方法上有自己独特的一面。

中国各地有各地的特色,形成了著名的八大菜系:川菜、鲁菜、粤菜、淮扬菜、湘菜、浙菜、闽菜、徽菜。

这八大菜系中,又以川菜、鲁菜、粤菜、淮扬菜四大菜系最有名,它们已经饮誉世界。

中国菜追求色、香、味、形,不仅讲究用料,而且还讲究火候、刀法和造型等,因此可以说是一种艺术。

但是由于各菜系的不同,侧重点也不同。

川菜的最大特点是擅长调味,“一菜一味,百菜百味”。

鲁菜擅长河鲜、海鲜的烹制,且以做汤闻名。

粤菜以食物广泛而著称,上至飞禽,下至走兽,无所不做,无所不吃,虫、蛇、鼠、猴,都可以入食。

淮扬菜注重火工和造型,讲究原汤原味,口味以清淡见称。

正因为如此,长期以来,中国就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饮食文化。

在汉语中,有关“吃”“喝”的词语或说法比比皆是,人们对“吃”和“喝”是如此的熟悉,以至于随时随地都可以顺手拈来,加以引申或比喻。

下面我们就来具体地看看汉语与饮食的关系。

一、食物在汉语中常常利用食物的外部形状或食物自身的属性,通过比喻、夸张、借代来描绘人物的外貌、心理、行为、好恶等。

像“软面团”“菜包子”,比喻性格怯懦无能的人。

“刀子嘴,豆腐心”比喻嘴厉害,但心却很软。

“闷葫芦”比喻沉默寡言的人。

“姜是老的辣”比喻老人经验丰富。

“空心萝卜”比喻色厉内荏的人。

“奶油小生”比喻面孔白嫩的男青年。

“脸像橘子皮”形容脸上的皱纹很多,很难看。

“西葫芦脑袋”形容脑袋长得像西葫芦一样难看。

“蒜头鼻子”形容鼻子像蒜头一样。

“装蒜”比喻假装不知道。

“豆芽菜”形容非常瘦。

“三块豆腐高”形容个子矮胖。

汉语常常用食物来比喻女性。

在古人的笔下,美女常常被描写成:杏仁眼、樱桃小嘴、瓜子脸、项如嫩藕、乳似馒头、指如葱根、口若含贝。

这种描写不仅很恰当,而且很生动形象,简直栩栩如生了。

实际上,以上这些比喻已经成了经典,现代人也常常用来描写女性。

食物的特点在汉语中同样可以为喻。

中国人喜欢吃油腻的食物,因此对“肥”“油”就自然有好感。

语言中“肥”和“油”常常加以引申,表示利益或好处。

例如:“富得流油”比喻非常富裕,“捞油水”比喻从中得到好处,“揩油水”比喻占便宜,“油水大”比喻好处或利益多,“他找了个肥缺”意思为他找了个收入或好处很多的职位。

但是“油”还有另外一个特点,即东西沾上油以后很光滑,由此又引申出“油滑”的比喻义。

像“那家伙真油”,其中的“油”就是这个意思。

汉语中还有“老油子”和“老油条”的说法,它们多用来借指熟谙世事、明哲保身的人。

面粉比较松散、柔软,因此常常用来比喻慢性子。

像“你真面”“面瓜”,意思都是动作或反应慢,做事不着急。

醋是一种佐食的调料,性酸,但不知何时,人们把它与女性联系在一起了。

女人生性爱嫉妒,所以戏称爱“吃醋”“醋坛子”比喻嫉妒心极强的女性;“醋性大发”比喻顿生嫉妒之心。

二、与吃有关的动作与吃有关的动词很多,像“谗”“垂涎”“尝”“啃”“嚼”“品”“吞(咽)”“噎”“饱”“撑”等。

这些词为每个人所熟悉,因此它们具有很大的能产性,汉语中由这些词组成的词语也非常多。

看到别人吃东西,自己也想吃,那么就是嘴馋,由此引发出“眼馋”“垂涎三尺”“垂涎欲滴”。

由“尝”字组成的词语或说法也很多,像“尝试”“尝尽了苦头”“尝尝我的厉害”“尝尽了甘苦”“备尝艰辛”“饱尝老拳”等就是。

“啃”是一种很费劲的事,于是引申出了“啃书本”“敢啃硬”“蚂蚁啃骨头”等说法。

“嚼”是一种费时、费力的事,由此引申出了“咀嚼”“嚼舌”“咬文嚼字”等说法。

仔细品尝并加以评价是“品评”,对别人说三道四是“评头品足”,“品位不高”意思是人或事物的层次不高。

由“吞”这一动作而引申出“吞并”“侵吞”“独吞”“囫囵吞枣”“生吞活剥”等词语。

“噎”这一动作引申出“噎人”“噎得半死”“因噎废食”“噎回去”等。

由“饱”引申出来的词语或比喻更多,“中饱私囊”比喻把别人或公家的财物占为己有;“大饱眼福”比喻大开眼界;“饱经风霜”比喻历经坎坷或磨难;“饱学之士”比喻学识渊博的人;“吃饱了撑的”比喻无缘无故做某事。

由“撑”这一动作引申出了“撑死胆大的,饿死胆小的”“这件衣服撑死一百块钱”等说法。

三、味道味道有酸、甜、苦、辣、淡、香、臭等,汉语中常常用来比喻复杂的人生。

“酸”字多用来描写一个人的书生气,像“寒酸”“穷酸”“酸溜溜”等等就是。

“酸”也可以是人的身体的感觉,如“腰酸”“他鼻子一酸,就哭了起来”。

正因为如此,“酸”字又可以引申出表示情感悲痛的意思,像“辛酸”“悲酸”“酸楚”等,都是表示情感不舒服的意思。

“甜”是一种美好的味道,因此“甜”又引申出“美好”等意思,像“甜言蜜语”“睡得很甜”“生活甜美”“大有甜头”“苦尽甜来”等,其中的“甜”字都是“好”的意思。

“甜”也可以描绘人的相貌言语。

形容女孩容貌姣好,惹人喜爱,可以说“长得很甜”“笑得很甜”。

“嘴甜”指说出的话让人爱听。

“苦”是一种不舒服的味道,因此含“苦”字的词与含有“甜”字的词意思相反,常常含有“艰难”“挫折”等意思,像“甘苦”“辛苦”“苦难”“苦头”“苦酒”“吃过很多苦”等等,这些词语或句子中的“苦”都有不好的意思。

“辣”是一种刺激强烈的味道,它常常用来比喻性格火爆、言语尖刻等,多用于形容女人。

如“泼辣”“辣货”“小辣椒”“辣妹子”,这些都成了描写女性的专用词语。

由于“辣”有“火辣辣、热辣辣”的感觉,所以又引申出“狠毒”“厉害”等意思,像“毒辣”“心狠手辣”。

“淡”构成的词语也随处可见,像“平淡”“冷淡”“淡漠”“淡忘”“淡季”“轻描淡写”等等。

“香”在汉语中是普遍受人欢迎的味道,所以含“香”的词都表示受重视、青睐。

例如:“他在单位很吃香。

”“香饽饽”本来是一种食品,可是却也引申为受青睐的人,例如:“你是咱们单位的香饽饽。

”“香”还可以引申出“好”的意思,例如:“他现在吃得香,睡得香,无忧无虑。

”“臭”和“香”则形成一种对比,在汉语中常有“讨厌”“蔑视”的意思。

例如:“臭架子”“臭老九”“臭手”“臭文章”“臭骂一顿”“臭名远扬”“臭不可闻”“臭开车的”等等。

除此之外,汉语中还有很多由“臭”构成的惯用说法,像“臭了一条街”“他在我们单位臭得很”“今年这样的衣服臭了街了”“那么好的一个球都让他踢飞了,真臭”等等,真可谓“臭”名远扬了。

另外“臊”“馊”“腥”这三味也不是好的味道,由此引申出的用法也都不好,像“臊狐狸”是骂人的话;“馊主意”指不好的主意;“一条鱼腥一锅汤”比喻坏事情虽小,但是影响很大,常常使整个集体受到牵连。

四、跟吃有关的工具跟吃有关的工具,也经常出现在汉语中,形成各种词语或固定的用法,用来比喻人间万象。

碗是改革开放以后在现代汉语中使用最多、用法最活的一个字。

人们从“碗”的制作材料着眼,创造了“泥饭碗”“铁饭碗”“金饭碗”等词语。

“泥饭碗”表示工作无保障,随时都有失业的危险。

“铁饭碗”则相反,表示工作有保障,不会失业,如“老师端的是铁饭碗”。

“金饭碗”表示称心如意的工作。

口语中由“碗”组成的惯用说法比比皆是,像“吃这碗饭”“这碗饭不好吃”“谁坏我的事,我就砸谁的饭碗”“端人碗,听人管”“丢了饭碗”“砸了饭碗”“你得罪他,饭碗就成问题了”等等。

刀是用来切菜的工具,汉语中也常常引以为喻,像“二把刀”比喻技术不熟练或不到家。

“刀子嘴,豆腐心”中的“刀子嘴”形容嘴很厉害,说话入木三分。

“刀架脖子上”比喻事情处于危机之中。

“刀山”形容十分危险的地方。

“游刃有余”表示技术熟练、精湛。

勺在汉语中也有不少比喻用法,像“一勺烩”比喻不区别对待或一网打尽;“漏勺”本来是一种炊具,但也常常用来比喻做事丢三拉四。

瓶是一种容器,由于它可以用来盛各种东西,因此就有了“五味瓶”的比喻,表示五味俱全,心情复杂不好受。

“新瓶装老酒”比喻外表改变了但内容并没有变化。

“一瓶子不满,半瓶子晃荡”,比喻学识浅薄者爱显露,学问大的人不好张扬。

类似的说法还有“打翻了五味瓶”。

盘(碟)也有不少比喻用法,像“杯盘狼藉”比喻吃完饭后餐桌上乱糟糟的样子;“全盘”意思为全部;“看人下菜碟”比喻不同的人区别对待。

锅是最常用的炊具,因此它的比喻和引申用法也就更多,像“吃大锅饭”比喻平均主义;“吃着碗里,看着锅里”比喻贪婪或贪心;“砸锅了”比喻失败;“砸锅卖铁”比喻不惜一切代价;“背黑锅”比喻替人受过。

“连锅端”比喻彻底消灭;“一锅烩”比喻不分好坏或主次,也比喻一网打尽;“打破沙锅璺到底”比喻爱钻牛角尖;“找米下锅”比喻主动想办法;学得不到家,或技术不够精湛,应该“回回锅”。

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灶也常常用来作比喻,例如“开小灶”比喻个别辅导,表示同一个意思的还有“吃小灶”。

“另起炉灶”比喻推翻原来的,重新开始。

桶是用来打水或盛水的工具,但也同样有不少比喻。

像“十五个吊桶打水,七上八下”比喻心情不安定;“饭桶”比喻没有能力的人;“酒桶”形容喝酒多。

吃的感觉有表示厌烦不满的“腻烦”“腻味”“腻歪”;表示憎恶的“令人作呕”“叫人恶心”;表示兴趣的“合口味”“对口味”“胃口很大”“胃口大开”“吊胃口”等等。

五、食物的制作过程或方式食物的制作过程或方式,在汉语中也有妙用。

做菜的关键在于生熟,“生”“熟”在汉语中有大量的引申用法:熟悉、熟人、熟思、熟练、熟手、熟路;陌生、生人、生分、生硬、生疏、生米煮成熟饭。

汉族人喜熟忌生的饮食习惯在汉语中也有所表现:做事恰如其分是“把握好火候”;事情没达到理想的地步叫“欠火候”或“火候不到”;“夹生饭”不能吃;“人生地不熟”是很麻烦的事。

中国的烹饪方法十分复杂,常见的有煎、熬、炒、爆、焖、煮、炸等。

这些词语在汉语中也经常被引申或借用,用来比喻万事万物。

煎是一种烹调方法,可以煎鱼,由此引申出煎熬。

“皖南事变”发生后,周恩来非常气愤,写下了“同室操戈,相煎何急”。

熬的特点是费工夫,因此引申出“熬夜”“这些年总算熬过来了”“熬年头”“三十年的媳妇熬成婆”。

炒也有很多引申的用法,如“炒卖”“炒外汇”“炒股票”“炒鱿鱼”“炒冷饭”“炒夹生饭”等等。

眼下又出现了“炒老板”“炒经理”等说法,大有无所不炒的趋势。

“爆”有“爆冷门”“爆棚”“爆满”“火爆”。

“煮”组成的词语相对来说要少一些,像“煮饺子”比喻人很多;“生米煮成了熟饭”比喻既成事实无法更改。

六、其他汉语中与吃有关的词语和用法远远不止以上这些。

例如“油嘴滑舌”表示说话油滑;“茶壶里煮饺子”表示心里有数;“鸡蛋里挑骨头”表示故意找毛病;“小菜一碟”表示轻而易举;“乱成一锅粥”表示十分混乱;“泡汤了”表示事情失败了;“半瓶子醋”表示一知半解;“露馅”表示阴谋败露;“包子有馅不在褶上”表示有真本事不露;“心急吃不了热豆腐”表示心太急办不好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