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对慢性病的调养的意义
中医药在慢性病管理中的作用

中医药在慢性病管理中的作用慢性病是指持续或长期进程的疾病,如心脏病、糖尿病、高血压等。
在中医药领域,慢性病的管理一直是一个重要的课题。
中医药作为中华民族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和治疗方法,对于慢性病的预防和康复起着积极的作用。
本文将重点探讨中医药在慢性病管理中的作用,从中医药理论、针灸推拿、草药应用等方面进行分析。
一、中医药理论的应用中医药理论强调整体观念和辨证施治的原则,相信疾病是由于人体内外环境的失衡造成的。
在慢性病管理中,中医药理论将全面评估患者的体质、病因、证候等因素,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通过调理气血、阴阳平衡等方法,中医药可以帮助慢性病患者恢复和维持健康状态。
二、针灸推拿的疗效针灸推拿作为中医药的重要疗法,在慢性病管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针灸利用经络系统的调节作用,刺激穴位,改变机体的生理和病理状态,从而起到治疗作用。
推拿通过手法的刺激,调节经络、温通经脉,增强机体的免疫力和防御能力。
研究表明,针灸推拿可以有效缓解慢性病的症状,如疼痛、压力等,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三、草药的运用中医药重视以草药为主要治疗手段,草药是自然界的宝库,含有丰富的活性成分。
中药常用于调整气血、活血化瘀、益气养阴等。
许多慢性病患者由于长期用药,容易出现药物耐受性和副作用。
而中药具有药效温和、稳定、副作用小的特点,可以作为替代药物或辅助治疗药物。
例如,对于糖尿病患者,中药可以调节血糖平衡,缓解症状,减少用药量和副作用。
四、中西医结合的优势中医药与西医药的结合也是慢性病管理中的一种重要的方法。
中医药可以作为西医治疗的补充,形成综合治疗的方案。
中医药在慢性病康复中可以改善生活习惯,促进人体康复的整体过程。
通过中西医结合的方式,可以最大限度地调理患者的身体状况,提高康复效果。
综上所述,中医药在慢性病管理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通过中医药理论的应用、针灸推拿的疗效、草药的运用以及中西医结合的优势,可以为慢性病患者提供个性化的治疗方案,改善其生活质量,促进康复。
中医药在慢性病管理中的应用

中医药在慢性病管理中的应用慢性病,如同一个悄然来袭的“隐形敌人”,长期困扰着许多人的生活。
常见的慢性病如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不仅影响着患者的身体健康,也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了沉重的负担。
在慢性病的管理中,中医药以其独特的理论体系和治疗方法,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中医药对于慢性病的认识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理论基础。
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各个脏腑、经络之间相互关联、相互影响。
慢性病的发生往往是由于人体内部的阴阳失衡、气血失调、脏腑功能紊乱等原因所致。
例如,高血压在中医看来,可能是由于肝肾阴虚、肝阳上亢,或者是痰湿内阻、气血瘀滞等因素引起;糖尿病则可能与脾胃虚弱、肾阴不足、燥热内生等有关。
这种整体观念使得中医药在治疗慢性病时,不仅仅着眼于疾病的症状,更注重调整人体的整体状态,以达到治病求本的目的。
中医药在慢性病管理中的应用方式多种多样。
中药治疗是其中的重要手段之一。
中药方剂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体质进行辨证论治,一人一方,具有很强的针对性。
比如,对于冠心病患者,常用的中药方剂有丹参饮、瓜蒌薤白半夏汤等,以活血化瘀、通阳散结;对于慢性支气管炎患者,可选用二陈汤、三子养亲汤等,以燥湿化痰、理气止咳。
除了中药治疗,中医的针灸疗法在慢性病管理中也显示出独特的优势。
针灸通过刺激人体穴位,调节经络气血的运行,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效果。
例如,对于高血压患者,针刺曲池、太冲等穴位,可以平肝潜阳、降低血压;对于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针灸足三里、三阴交等穴位,能够改善肢体麻木、疼痛等症状。
中医推拿按摩也是一种深受欢迎的慢性病管理方法。
通过按摩手法作用于人体的肌肉、经络和穴位,促进血液循环,缓解肌肉紧张和疼痛。
对于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等慢性筋骨病患者,推拿按摩可以有效减轻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此外,中医还强调饮食调理在慢性病管理中的重要性。
中医认为,食物具有五味(酸、苦、甘、辛、咸)和四气(寒、热、温、凉)之分,不同的食物对于人体的脏腑和气血有着不同的影响。
中医药在慢性病管理中的应用

中医药在慢性病管理中的应用慢性病是指持续存在的、进展缓慢的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等。
这些疾病对患者的身体和心理健康都会带来长期的负面影响。
传统中医药在慢性病管理中有着独特的应用,可以提供有效的治疗和辅助措施,帮助患者缓解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本文将探讨中医药在慢性病管理中的应用,并介绍一些具体的治疗方法和药物。
中医药作为中华民族传统的药物疗法,已有几千年的历史。
它的理论基础是以阴阳、五行、气血等为核心的中医学说,强调整体观念和个体差异。
在慢性病管理中,中医药可以从整体调理的角度出发,帮助患者调整身体的阴阳平衡,改善气血运行,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与西医药治疗不同,中医药具有独特的治疗原则和方法。
首先,中医药在慢性病管理中强调辨证施治。
中医认为每个患者都有其独特的体质和病因,因此在治疗时需要根据病情和病因来进行辨证施治。
例如,对于高血压患者,中医可以根据患者的症状和体质特点,选择适合的药物和治疗方法。
同时,中医药还注重疾病的既往和家族病史,充分了解病情背景,为患者提供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其次,中医药在慢性病管理中注重调理阴阳平衡。
中医认为健康与疾病之间是阴阳的动态平衡关系。
慢性病往往是由于阴阳失调引起的,因此中医药可以通过调整人体内阴阳的平衡状态来治疗疾病。
例如,对于糖尿病患者,中医药可以通过调理脾胃、活血化瘀等方法,改善体内的阴阳平衡,从而控制疾病的发展。
第三,中医药在慢性病管理中注重整体调理。
与西医注重对症治疗不同,中医药强调整体调理,通过调整患者的生活方式、饮食习惯和心理状态等,提高身体的抗病能力,减轻病情。
例如,在心脏病患者的治疗中,中医药可以通过饮食调理、针灸等方法,帮助患者减轻心脏负担,提高心肺功能。
此外,中医药在慢性病管理中还有许多独特的治疗方法和药物。
例如,针灸、推拿、中药汤剂等都是中医药常用的治疗手段。
针灸可以通过刺激穴位,调节气血运行,改善机体功能;推拿可以通过推press穴位,促进气血运行,缓解疼痛和不适;中药汤剂则可以根据病情和辨证施治的原则,选择适合的中药组合,调理身体。
中医药在慢性病管理中的地位与作用

中医药在慢性病管理中的地位与作用中医药在慢性病管理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慢性病是指病程较长、进展缓慢、病因复杂的一类疾病。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口老龄化的加剧,慢性病的发病率和患者数量逐年增加。
中医药作为我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整体观察、辨证施治的方法,可以为慢性病管理提供独特的治疗思路和方法。
首先,中医药在慢性病管理中的地位体现在其独特的治疗理论和方法上。
中医药理论强调“以人为本”,注重疾病治疗的个体化、整体化和防治结合。
中医药治疗慢性病不仅仅是针对疾病的症状,更注重寻找疾病的根本原因,从调整人体的整体平衡入手进行治疗。
通过通过辨证施治的方法,中医药可以帮助患者调整自身的阴阳平衡、气血流通等生理功能,以达到治疗和管理慢性病的目的。
其次,中医药在慢性病管理中可以提供独特的药物治疗方法。
中药作为中医药的主要治疗手段,具有个体化、温和、协调的特点。
中医药的药物治疗是综合使用多种中药材制剂,根据患者的病情和体质特点进行配伍使用,以达到平衡人体的阴阳、调节气血等目的。
中药治疗慢性病不仅可以改善症状,还可以调整患者整体的生理功能,提高机体的免疫力和抗病能力。
与西药相比,中药治疗慢性病更加温和,少有副作用和药物依赖性。
此外,中医药在慢性病管理中可以提供其他非药物治疗手段。
中医药不仅局限于药物治疗,还包括针灸、推拿、气功等非药物治疗方法。
针灸作为中医药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疏通经络、调整气血、刺激穴位等手段,可以有效地缓解慢性疼痛和调节患者的内分泌、免疫系统等功能。
推拿作为中医药的另一种非药物治疗方法,通过按摩、推压等手法,可以调整气血循环、舒缓肌肉、缓解压力等,有效治疗慢性疼痛和相关症状。
气功作为一种传统的身体调养方法,通过调整呼吸、运动、精神等,可以帮助患者缓解焦虑、改善睡眠、增强体质等。
综上所述,中医药在慢性病管理中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
中医药通过整体观察、辨证施治的方法,可以为慢性病管理提供独特的治疗思路和方法。
中医药在治疗慢性病方面的应用

中医药在治疗慢性病方面的应用慢性病是指病程长、进展缓慢的一类常见疾病,包括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慢性阻塞性肺病等。
这些疾病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健康状况有着严重的影响,传统西医药治疗的效果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然而,中医药作为我国传统的宝贵资源,在慢性病的治疗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针对中医药在治疗慢性病方面的应用进行探讨。
一、中医药的理论基础中医药是我国古老而独特的医学体系,其理论基础主要包括阴阳学说、五行学说、气血理论等。
在中医药看来,慢性病的发生与人体的整体失衡有关,因此治疗慢性病需要以整体观念为基础,并注重防治结合、调理阴阳、平衡气血。
二、中医药在慢性病治疗中的优势1.个体化治疗:中医药强调针对病人的具体病情进行个体化治疗,根据病人的体质、症状、脉象等进行辨证施治,可以大大提高治疗的针对性和效果。
2.整体观念:中医药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疾病是整体失衡的结果,治疗应从整体调理,综合考虑患者的身心状况,通过平衡阴阳、调和气血达到治疗的目的。
3.综合治疗:中医药在治疗慢性病时提倡综合治疗,包括中药治疗、针灸、推拿、气功等多种手段结合使用,综合调理病人的身体机能,提高治疗效果。
三、中医药在慢性病治疗中的应用案例1.糖尿病治疗:中医药在糖尿病治疗中有着独特的优势,可以通过调理脾胃、益气养阴、清热解毒等方式,改善患者的症状,控制血糖水平。
例如,苦瓜、黄芪、山药等中药对糖尿病有一定的缓解作用。
2.高血压治疗:中医药在高血压治疗中注重调理气血,通过降低血压、舒张血管、调理心血管等方式改善患者的病情。
例如,天麻、丹参、三七等中药对高血压有一定的治疗效果。
3.冠心病治疗:中医药在冠心病治疗中可以通过活血化瘀、通络开窍等方式改善心脑血管的功能,缓解患者的心绞痛、喘息等症状。
例如,三七、决明子、鳖甲等中药对冠心病有一定的疗效。
4.慢性阻塞性肺病治疗:中医药在慢性阻塞性肺病治疗中注重调理肺气,通过平喘化痰、补肺益气等方式改善患者的呼吸功能,缓解症状。
中医药在慢性病管理中的地位与作用

中医药在慢性病管理中的地位与作用慢性病是指病程较长、发展缓慢、预后较差的一类疾病,主要包括高血压、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慢性肾脏疾病等。
随着人口老龄化和生活方式的改变,慢性病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严重影响人们的健康和生活质量。
在慢性病管理中,中医药作为一种传统医学,具有独特的地位和重要的作用。
一、中医药在慢性病管理中的地位慢性病管理是指通过持续的医疗干预和健康管理,减轻疾病的症状和并发症,延缓疾病的进展,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中医药在慢性病管理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 中医药理念与慢性病管理的契合度高中医药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注重整体观念,以平衡阴阳、调和气血为基本原则,与慢性病管理的综合治疗理念相契合。
中医药注重疾病的早期干预和整体调理,能够主动适应患者的身心状况,促进病情的稳定和康复。
2. 中医药特色疗法的独特优势中医药拥有丰富的药物资源和独特的治疗手段,如中草药、针灸、推拿等。
这些特色疗法不仅能够缓解症状,还能够调整机体的功能状态,增强机体自愈能力,有效地改善患者的体质和生活品质。
3. 中医药在慢性病管理中的长期积累中医药在慢性病管理中已有几千年的历史,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和丰富的实践经验。
中医药在血液循环、调节内分泌、改善免疫功能等方面具有独到的治疗优势,不仅可以缓解症状,还可以根本性地调整机体的整体功能状态。
二、中医药在慢性病管理中的作用1. 药物治疗方面中草药是中医药治疗慢性病的重要手段之一。
中草药通过调整患者的体质,增强机体的自愈能力,缓解症状,延缓疾病的进展。
例如,中医药在控制糖尿病、高血压等慢性病方面具有显著的疗效。
2. 针灸推拿方面针灸推拿是中医药治疗慢性病的常用方法。
针灸通过刺激人体的穴位,调节机体的功能状态,改善血液循环,缓解慢性疼痛,提高机体的免疫力。
推拿通过按摩、拍打等手法,刺激经络和穴位,改善经气血循环,调整机体的阴阳平衡,有助于缓解肌肉疲劳、调理脏腑功能。
中医药在慢性病管理中的作用

中医药在慢性病管理中的作用慢性病是指病程相对较长、进展缓慢的疾病,既给患者带来身体上的痛苦,也给家庭和社会造成了巨大的负担。
传统中医药在慢性病管理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中医药在慢性病管理中的具体作用,包括预防、治疗和康复方面。
一、慢性病预防中医药在慢性病预防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中医强调“治未病”,即在疾病出现之前,通过调整人体内环境,增强自身抵抗力,从而预防慢性病的发生。
例如,中医药可以通过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调节气血运行,增强免疫力,预防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慢性病的发生。
此外,中草药中的很多成分具有抗氧化、抗炎、抗衰老等作用,可以预防慢性病的发生。
二、慢性病治疗中医药在慢性病治疗中具有独特的优势。
传统中药治疗强调个体化,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体质,配制药物,更好地满足患者的治疗需求。
例如,在高血压治疗方面,中医药通过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调节血压,减少心血管事件的发生。
对于糖尿病患者,中医药可以通过降血糖、调整胰岛素分泌等方式,改善患者的血糖水平,减少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
此外,中医药在慢性病治疗中注重整体观念。
传统中医强调“心、肝、脾、肺、肾五脏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因此在治疗慢性病时,中医药不仅仅局限于一个器官或一个症状,而是从整体上调节人体的功能,提高人体整体的健康水平。
这种整体观念的治疗方法更能够根治慢性病,避免病情反复发作。
三、慢性病康复中医药在慢性病康复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传统中医注重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通过药物、按摩、针灸等方式,改善患者的气血循环,促进康复。
例如,在中风康复中,中医药可以通过清热解毒、通络活血的方式,恢复患者的运动功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而在骨质疏松康复中,中医药可以通过补肾壮骨、增强骨密度的方式,减缓骨质疏松的进展。
此外,中医药在慢性病康复中还注重调整患者的生活方式。
中医药强调养生,提倡合理饮食、适当运动,保持良好的心态等,这些都对慢性病的康复具有积极的影响。
中医药在慢性病管理中的地位与作用

中医药在慢性病管理中的地位与作用慢性病是指病程长、进展缓慢的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
这些疾病不仅给患者的生活带来了诸多困扰,也给全社会的健康管理带来了巨大的负担。
传统中医药作为我国特有的医疗资源,在慢性病管理中发挥着重要的地位与作用。
本文将从中医药的理论基础、疗效验证、综合疗法以及健康管理等方面探讨中医药在慢性病管理中的地位与作用。
一、中医药的理论基础中医药作为我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几千年的历史。
中医药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阴阳五行学说、经络学说、养生学说等。
这些理论对于慢性病的发生、发展、治疗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中医药注重辨证施治,强调个体化治疗,将人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联系起来,体现了整体观念和系统思维。
二、中医药的疗效验证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对于中医药的疗效验证也更加重视。
大量的研究表明,中医药在慢性病管理中具有独特的疗效。
比如,在高血压的治疗中,中医药的中成药和针灸疗法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中医药能够通过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调节气血运行,增强机体免疫功能,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
三、中医药的综合疗法中医药在慢性病管理中采用的是综合疗法,不仅仅是单一疗法的运用。
中医药慢病管理的主要特点是“治未病”,即在患病之前,通过调整身体的阴阳平衡,调节气血运行,预防疾病的发生。
同时,中医药也注重病后调理,通过中成药、中药饮品等调理身体,增强机体的康复能力。
四、中医药在健康管理中的作用健康管理在慢性病防治中具有重要意义。
中医药在健康管理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高血压管理:通过中医药的综合疗法,可以帮助患者控制血压,改善体质,降低心脏负担。
2. 糖尿病管理:中医药在糖尿病管理中注重调理脾胃,促进胰岛功能,控制血糖水平,预防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
3. 心血管疾病管理:中医药通过调节血液循环和心血管功能,改善心血管疾病患者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4. 其他慢性病管理:中医药还可以在慢性病管理中发挥抗炎、抗氧化、提高免疫力等作用,辅助治疗各种慢性疾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药对慢性病的调养的意义俗话说:“疾病要三分治,七分养”。
充分说明了“调养”在疾病治疗中的重要性。
对于慢性病更是如此。
慢性病是一种长期存在的疾病状态。
常见的慢性病有高血压、糖尿病、肝病、恶性肿瘤等。
老年人是慢性病的高发人群。
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慢性病已经成为人类健康的头号杀手。
慢性病患者不仅自己长期经受病痛的折磨,也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
慢性病一般病因复杂、病情多样,需要治疗与调养并重,中医药对于慢性病的调养具有重要意义。
(1)辩证论治,遣方灵活。
慢性病症状多,甚至有的患者全身不适,一天要吃很多种药物,常听患者抱怨每天吃药都吃饱了,哪还吃的下饭?中医看病是综合患者的症状特征,分析所属证型,在确定主证的基础上,辩证施治,还可以随着病情的变化,随时调整用药,非常方便。
很多人患的是同一种病,但中药处方却不相同,这正是中医辩证论治的结果。
比如都是“慢性乙型肝炎”,处于不同的阶段治疗方法有很大的差异,又有“肝胆湿热”、“肝郁脾虚”等证型的区别。
中医强调个体化治疗,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自然能收到好的效果。
(2)手段多样,简便易行。
慢性病病情复杂,往往需要综合多种治疗措施。
中医药治疗手段灵活多样,如内服、外用、针灸、按摩、理疗等等,可多种方法并用。
如针灸治疗中风后遗症具有非常显著的效果。
妇科疾病外用中药洗浴方便实用。
像老年人的骨关节疾病,推拿按摩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另外,按摩、艾灸、拔火罐、刮痧等操作简便易行,老百姓在家中就可以使用,省去医院看病的麻烦。
(3)调理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有些慢性疾病目前找不到明确的病因,有些功能失调性疾病、亚健康状态,患者终日有不适症状,但检查不出具体疾病。
还有些慢性疾病虽然病因明确,但还没有非常理想的治疗措施,或者由于费用很高,患者无法针对病因进行治疗。
中医根据病状、体症、舌象、脉象等分析辩证,立法处方,综合调理,能够起到调节脏腑功能,改善临床症状,提高生活质量的目的。
(4)未病先防,注重养生。
很多慢性病是由于人们不良的生活习惯及行为方式造成的。
如脂肪肝的发生与长期大量饮酒、营养过剩、运动过活密切相关。
每天吸纸烟25支以上者比不吸烟者肺癌患病率增加50倍。
因此改变不良生活习惯,掌握养生之道有助于防治慢性病及亚健康状态。
中医有很多非常宝贵的养生思想,涉及到形体锻炼、饮食起居、情志调节等很多方面。
在形体锻炼方面有五禽戏、太极拳、八段锦锻炼方式,尤其是太极拳已经成为广大群众喜爱的健身方式。
药膳、食疗更是中医药的特色养生之道,不仅起到了强身健体的作用,对很多慢性病还起到了辅助治疗作用。
早在二千多年前,中医就已经注意到情志与疾病的关系,将五脏分别对应五种情志,肝在志为怒,心在志为喜,脾在志为思,肺在志为忧,肾在志为恐。
情志过于激烈会引起相应脏器的损伤,如“暴怒伤肝”、“思忧伤脾”。
慢性病患者由于长期的病痛折磨,容易发生情志失常,两者互为因果,恶性循环。
保持平和乐观心态,减少不良情绪刺激,能够防止疾病发生,有助于慢性病的康复,正如《内经》所说“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5)中药天然,物美价廉。
多数中药取天然植物,毒副作用相对较少,甚至很多药物就是日常食品,如大枣、生姜、枸杞、莲子、茯苓、薏苡仁、肉桂、花椒等,老百姓可以就地取材,根据不同疾病合理选择,价格低廉,适合慢性病长期应用。
中医冠心病如何应用食疗药膳冠心病的发病和饮食营养直接或间接相关,所以注重合理饮食,是防治发生冠心病的主要措施之一。
冠心病的主要易患因素,常为冠心病的合并症,因此治疗高脂血症时,即防治冠心病。
运用药膳通治这两种病症,可获得良好疗效。
冠心病饮食治疗5原则(1)控制热量,严格控制控制食糖摄入量,一般以不超过总热量的10%为宜。
保持理想体重。
(2)控制脂肪摄入的质与量。
膳食中不饱和脂肪酸、饱和脂肪酸、单不饱和脂肪酸之比以1∶1∶1为宜。
(3)适当增加膳食纤维摄入。
保证必需的无机盐及微量元素供给。
(4)少量多餐,切忌暴饮暴食。
(5)禁饮烈性酒。
类风湿性关节炎病人如何应用中医食疗药膳饮食疗法是指利用食物进行预防和治疗疾病的方法。
中医学认为药食同源,食物也是药物,只要使用得当,配之得法,也能起到防病治病的作用。
由于类风湿性关节炎病程迁延,恢复缓慢,患者必须长期服药治疗,配合饮食调理不仅可以增加疗效,而且可以弥补药物治疗的不足和抑制药物的毒副反应,对该病的治疗与康复十分有益,应用时应掌握如下原则:辨证配食辨证配食是食疗的基本原则。
“虚者补之,实者泻之”,“寒者热之,热者寒之,温者清之,凉者温之”为治疗大法。
配膳时要根据“证”的阴阳、虚实、寒热,分别给予不同的饮食治疗。
一般而言,风痹者宜用葱、姜等辛温发散之品;寒痹者宜用胡椒、干姜等温热之品,而禁忌生冷;湿痹者宜用苡米、黑豆等利湿之品;热痹者一般湿热之邪交织,药膳要求清中能利,而不宜食用辛辣刺激之品。
适当烹饪凡食疗物品,一般不采取炸、烤、熬、爆等烹调方法,以免有效成分破坏,或使其性质发生改变而失去治疗作用。
应该采取蒸、炖、煮、煲汤、酒浸、泡等方法。
烹饪的目的在于既使其味美可口,又使其保持药性。
合理饮食饮食要节制,类风湿性关节炎病人,常见久病体虚,故饮食不可过量,进食要守时、适量,不可暴饮暴食、饥饿失常,饮食应以清淡为主。
膳食应高蛋白、中脂肪、低糖、高维生素、中热量和低盐。
少量多餐,少刺激性食物,多味佳可口易消化的食物。
膳食中碳水化合物、蛋白和脂肪的比例以3:2:1为合适。
多用植物油,少用动物油,动植物脂肪比例为2:1为宜。
以色拉油、玉米油、橄榄油、葵花子油和鱼油(不是鱼肝油)为佳。
饮食中热卡的分配以早餐30%、午餐40%、下午餐10%、晚餐20%为合适。
饮水量应根据病情和个体饮食习惯决定。
正确选食一般选择味佳可口、增强食欲的饭菜,以素食为主,饭后食用水果类(苹果、葡萄等),饮料以不含任何添加剂的果汁等天然饮料为宜,少用汽水等易引起胃酸的饮料。
可适量选食富含维生素E、C、A、B等丰富的蔬菜和水果,如萝卜、豆芽、紫菜、洋葱、海带、木耳、干果(栗子、核桃、杏仁、葵花籽)及草莓、乌梅、香蕉,以及含水杨酸的西红柿、橘柑、黄瓜等。
应注意的饮食饮食营养应注意全面,不要忌口和偏食。
一些食物应限量,但不是忌食。
★要少食牛奶、羊奶等奶类和花生、巧克力、小米、干酪、奶糖等含酪氨酸、苯丙氨酸和色氨酸的食物,因其能产生致关节炎的介质前列腺素、白三烯、酪氨酸激酶自身抗体及抗牛奶IgE抗体等,易致过敏而引起关节炎加重、复发或恶化。
★少食肥肉、高动物脂肪和高胆固醇食物,因其产生的酮体、酸类、花生四烯酸代谢产物和炎症介质等,可抑制T淋巴细胞功能,易引起和加重关节疼痛、肿胀、骨质脱钙疏松与关节破坏。
★少食甜食,因其糖类易致过敏,可加重关节滑膜炎的发展,易引起关节肿胀和疼痛加重。
★少饮酒和咖啡、茶等饮料,注意避免被动吸烟,因其都可加剧关节炎恶化。
★可适量多食动物血、蛋、鱼、虾、豆类制品、土豆、牛肉、鸡肉及牛“腱子”肉等富含组氨酸、精氨酸、核酸和胶原的食物等。
城市与健康每年的4月7日是世界卫生日。
今年世界卫生日的主题是“城市化与健康”。
城市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正处于快速城市化进程之中的中国既享受着城市化带来的种种益处,也要面对城市化在生态环境、疾病防控、精神卫生、生活方式等方面带来的挑战。
中国正在积极应对。
正如卫生部副部长黄洁夫所言,城市,应该让环境更宜居,应该让生活更美好,应该让人类更健康。
管不住嘴,迈不开腿——慢性病缠上城市居民“我们公司年轻人居多,每年体检却发现大家毛病不少。
不到20个人的项目组里有3个人患脂肪肝,4个人患高血脂。
”在北京一家著名IT公司工作的赵先生,今年才刚刚30岁出头,但已经在体检中发现患有轻度脂肪肝。
“医生说要注意饮食,少吃肉、多吃菜,还要多运动。
可我还就爱吃肉;一忙起来,连吃饭都只有叫外卖快餐,运动还真顾不上。
”专家说,在我国,像赵先生这样处于重重健康危险因素包围之中的都市人为数不少。
——这里的烟民数量世界排名第一;喝酒的人数世界排名第一;约每3个成人中就有一个胖子或准胖子;约每5个成人中就有一个人患高血压、一个人患高血脂;每10秒钟就有一个死于心血管病。
上述对国人健康的这些触目惊心的描述,出自北京协和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院长黄建始教授。
他坦言,21世纪全球化和城市化的趋势使疾病发生和流行的危险因素不断增加,“对人类健康的最大挑战来自慢性非传染性疾病。
在我国快速城市化进程中,这一健康威胁尤其突出。
从前的中国,每10个人中有9个人生活在农村,而现在有一半进入城市生活。
适应城市生活,有一个学习过程,尤其是对居民健康素养有着更高要求。
但处在快速城市化进程中的中国还不具备相应的宏观条件,公众个体关于健康的认识也还多停留在关注疾病上,而忽略了对生活环境、健康生活方式的关注,因此带来了诸多健康问题。
”专家指出,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我国居民的生活水平明显改善,但饮食结构不合理,缺乏体育设施、活动减少,熬夜加班、吸烟、酗酒等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也在蚕食着都市人的健康。
这些健康危险因素成为城市居民慢性病滋生的“催化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