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头开埠的历史由来及其意义

合集下载

1860年1月1日汕头开埠时间确立始末

1860年1月1日汕头开埠时间确立始末

开埠研究I860年1月1日:汕头开埠时间确立始末邓特提要:开埠是汕头历史的重大事件。

提出确立“汕头开埠时间应是I860年1月1日”,纠正近百年来开埠史实上的谬误,在汕头重大历史问题上拨乱反正,顺应的是广大专家学者和民众的民心民意,体现了汕头市委市政府实事求是和共产党人有错必纠的精神。

如实地记录确立纠正的过程始末,有弘扬开埠文化开放精神,加快汕头城市发展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汕头;开埠时间;确立始末2010年12月3日下午5时许,香港文汇报驻粤东记者站李宏新记者给我打电话说;“刚才市政府举行新闻发布会,正式将汕头开埠时间改正确立为1860年1月1日,你有什么感想?听说是你首先提出来要确立的?"其时我因父亲逝世,正在抚州去南昌回汕头的汽车上,听后回答说:“改得好!从2006年我写《汕头开埠时间应是I860年1月1日》,提出确立快4年了,现在终于如愿以偿,这体现了市委市政府实事求是和共产党人有错必纠的精神-”李宏新记者问:“据说写给李锋书记那封信是你执笔的?为什么想到要给书记写信呢?”我说:“是的,是我写的。

那时我已从地方志调到市委办工作,有条件也有必要取得市主要领导的关心和支持……”面对香港文汇报记者的采访,我知道该讲什么U 应有个度。

从2006年到2010年,我写出《汕头开埠时间应是1860年1月1日》一文,用时不到4个月,而纠正错误却花费了近4年的光阴。

其中有过的艰辛和成事之难,确是一言难尽。

10年后的今天,迎来了汕头开埠160周年的纪念日子,把提出确立汕头开埠正确时间和纠正开埠史实中的谬误如实地记录下来,仍“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是笔者以明心励志。

为何要纠正确立汕头开埠时间?缘起有两点:一是上级有交代,二是下面有要求。

2006年7月作者简介:邓特(1949-),男,江西临川人,汕头市委办原调研员、汕头地志办原主任,潮汕历史文化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的一天,汕头市政府当时分管副市长钟展南把我请到办公室说,“我去省开会,省领导问我,你们汕头到底是那一年开埠?当时我说不上来,你说究竟是那一年呢?.你们能否去把它搞清楚。

汕头地方史

汕头地方史

潮汕地方史(6分)第一章追古溯源一:建制沿革古代:1、前214年,秦设南海郡,下辖潮汕地区。

2、前111年,西汉设揭阳县,潮汕隶属中原最早政权建制。

3、隋——清属于潮州。

近代:4、二鸦后,1860年开埠,称汕头埠。

(通商口岸),潮汕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南移5、1921年,出现汕头市。

现代:6、1949年10月24日汕头解放。

7、1980年,汕头经济特区建立。

8、1991年,设置汕头、揭阳、潮州三个地级市9、2003年3月,汕头行政区域调整,辖六区(龙湖、金平、濠江、澄海、潮阳、潮南)一县(南澳县)。

二:潮汕先民1、越族是潮汕最早居民。

2、战国时,潮汕走进金石并用时代,标志迈进文明门槛。

3、秦朝后,中原移民与越族融合,形成潮汕先民。

过程:①秦征服越族后,有了中原人民移居潮汕较早记载。

②两次移民高潮:西晋第一次,两宋第二次三:韩愈刺潮1、唐朝人,字退之。

2、功绩①了解民情,关注民生,②兴办乡学,传播儒学,③驱除鳄鱼。

3、为纪念韩愈刺潮功绩,山河改姓“韩”。

韩山、韩江来历。

4、韩文公祠图片四:维护祖国主权的斗争1、明朝中后期,广大总兵俞大猷同潮汕人民并肩战斗,进行抗倭斗争。

闽浙总兵戚继光在南澳登陆,捣毁倭寇老巢2、郑成功在南澳,向台湾的荷兰殖民者动进攻,收复台湾。

南澳国姓井遗址,总兵府遗址,“招兵树”澄海外砂国姓埔遗址。

五:古代经济1、农业:①新石器时期,已有原始农业;②战国秦汉时,已有铁制农具;③唐代,有相当发展;④两宋时,农业迅速发展。

有了小麦种植,引进了占城稻,一年2——3熟。

宋代诗人彭延年诗句“稻田千万顷,处处尽桑麻”。

农具:插秧的秧马。

龙骨车汲水。

⑤明末清初,高产的甘薯传入潮汕,已有能力向外输出粮食2、水利:规模最大的:韩江堤围。

3、手工业:陶瓷、潮绣最著名。

陶瓷:①新石器时,有薄胎黑陶等精美陶器。

②两晋时,有了美术青瓷。

③唐宋时,成熟阶段,出口东南亚、西亚。

④明清,陈设瓷发展迅猛。

潮绣:①唐时,简单刺绣。

汕头的变迁

汕头的变迁

汕头的变迁第一篇追古溯原1、公元前214年,秦朝征服了南方越族地区,设桂林、象郡、南海三郡,潮汕地区属南海郡辖地。

前111年西汉王朝设揭阳县,隶属南海郡,这是潮汕地区隶属中原王朝的最早政权建制。

隋唐时期称为潮州。

2、第二次鸦片战争后,1861年正式开放汕头为商埠,称汕头埠,属澄海县鮀浦司管辖。

3、1981年11月以后,汕头经济特区建立和发展起来。

4、潮汕地区最古老的居民是越族人。

最晚至战国时期,潮汕先民开始由石器时代缓慢的走进了金石并用时代,标志着潮汕地区已经迈进了文明的门槛。

秦朝以后,中原人民陆续南迁潮汕。

(中原人民移居潮汕的较早记载在秦朝,后在西晋和两宋时期分别形成了两次移民高潮。

)在漫长的历史演进中,南迁的中原人民与越族人民交流、融合,形成了潮汕先民。

5、唐代著名文学家韩愈曾被贬为潮州刺史,虽只有8个月但影响很大。

为纪念他的治潮功绩,潮州人民江山、河都改姓“韩”,如“韩山”、“韩江”;建造的“韩文公祠”也是为了纪念他。

6、在维护祖国主权的斗争中,明朝中后期,俞大猷及其领导的官兵和潮汕人民并肩作战进行抗倭斗争,造福百姓;郑成功收复台湾时潮属各县实际上成为他筹饷兴军的根据地,南澳国姓井遗址、南澳总兵府遗址、“招兵树”、澄海外砂国姓埔遗址等都是郑成功当年驻兵潮汕的历史见证。

7、战国秦汉时期,潮汕已有了铁制农具;到唐代,潮汕农业已有了相当程度的发展;两宋时期,潮汕人口急剧增长,农业生产迅速发展。

8、潮汕种植方法闻名全国,如,①在山坡上垦出梯田,缘山引水,种植水稻;②用农骨车汲水;③骑在秧马上插秧;等等。

南宋时,已有小麦种植。

随着优良品种占城稻的引进、推广,潮汕出现了一年两熟的耕作制度,有的地方甚至一年三熟。

9、潮汕手工业生产发展较早,门类繁多,各具特色,尤以陶瓷、潮绣最为著名。

10、唐宋时期,潮汕陶瓷烧制进入成熟阶段,也开始大量对外输出,远销东南亚、西亚各国。

11、潮绣是我国四大名绣之一粤绣的一大派系,属中国传统织绣工艺的一种。

从妈屿两个海关设置论汕头开埠及其作用

从妈屿两个海关设置论汕头开埠及其作用

开埠研究从妈屿两个海关设置论汕头开埠及其作用林俊聪提要:介绍妈屿潮州新关和潮海关设置,论证I860年元旦汕头开埠,及其社会作用:1、崛起为粤东等进出口岸、货物集散地。

2、大幅上升进出口货物、船舶次数。

3、明显促进商贸兴旺、经济繁荣。

4、吸引众多国家来汕设领事馆。

5、催生潮汕文化洋为中用内含。

关键词:海关;开埠;作用在纪念1860年元旦汕头开埠至今160周年之际,论述一下与之紧密联系的妈屿两座海关变迁史,见证汕头开埠标志及其作用,是具有历史与现实意义的。

一、妈屿两个海关设置1、文物保护单位“潮海关税务司旧址”名称应商榷1994年10月6日汕府[1994]149号文《关于公布汕头市第二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的通知》中说:“潮海关税务司旧址(位于妈屿岛)”。

所附简介又说:潮海关“位于妈屿岛,创建于清咸丰十年(I860),初建时为'潮海关'关址。

1865年'海关'迁入市区后改为'税务司该址为钢筋水泥砌筑的中西合璧式建筑,面积为150平方米,现状基本完好。

”这就是说,列为保护的洋房是潮海关税务司旧址,但村老却说成此乃“常关”,“潮海关”是在山下。

孰是孰非?经走访了市志办资料室,查阅了1988年10月傅国亮主编《汕头海关志》;参阅了清代广州《粤海关志》重要史书,1994年采访70岁老村长卢慧正(1925—2009)、59岁卢四孙(1936—?)等,证实妈屿曾有两个海关,今所设立标志保护者是“常关”(即潮州新关),位于屿上南侧营仔山上下两座各150平方米。

它不是“潮海关税务司”,“潮海关”(俗称“洋关”)也没改名为“税务司”,“税务司”是“潮海关”最高长官职称。

潮海关实际位于屿南山下靠海处,是钢筋水泥两层大楼,很坚固,后成派出所办公室,可惜得不到保护而于2003年因改建被拆毁。

2、潮州新关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中国政府开放海禁,作者简介:林俊聪(1943-)男,广东南澳岛人,潮汕历史文化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汕头概况

汕头概况

汕头概述汕头市位于广东省东部,韩江三角洲南端,历来是粤东、赣南、闽西南一带的重要交通枢纽、进出口岸和商品集散地,素有“岭东门户、华南要冲”的美称,全国最早开放的经济特区,是全国五个经济特区之一和南方重要港口城市,是沿海开放城市和著名侨乡。

历史沿革】汕头市区古为滨海冲积地。

宋时已形成村落,属揭阳县。

南宋末年,因战乱,闽南的几十万莆田人移民汕头潮州。

元代光华埠一带已有较大渔村,称厦岭。

明初设蓬州守御千户所,嘉靖年间置澄海县时随属澄海。

因是沙脊向海伸延,百姓设栅捕鱼,称沙汕。

清康熙年间建沙汕头炮台。

雍正年间简称汕头。

公元1860年(咸丰十年)对外开市。

1919年冬设汕头市政局。

1921年7月成立市政厅,与澄海分治。

1930年准予设市,隶属广东省政府。

解放后。

1950年3月15日成立汕头市人民政府。

1981年经国务院批准,在市区龙湖片区试办经济特区。

1983年12月22日实行市管县体制,撤销汕头地区,原地区所属8县1市并入汕头市。

1984年11月经国务院批准,汕头经济特区的区域面积扩大为52.6平方公里,分龙湖和广澳两片区。

1991年4月国务院批准汕头经济特区的区域扩大到整个汕头市区,面积234平方公里,并确定于是年11月正式实施;同年11月,潮汕行政区域调整,潮州、揭阳分设地级市。

2003年,经国务院批准,汕头行政区划作出重大调整,潮阳、澄海撤市建区,原市区5个区调整合并为3个区,其中河浦、达濠两个区合并为濠江区;升平、金园两区合并为金平区;龙湖区保留,将原属澄海市的外砂镇、新溪镇划归龙湖区;澄海市撤市设区;潮阳市撤市分设潮阳、潮南两个区。

调整后,市区面积从原来的310平方公里扩大到1956平方公里,市区人口从原来的120万增加到487.5万。

南澳县建制和区划不变。

[【经济发展】综合实力2008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省委十届三次全会、市委九届四次全会精神,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解放思想,抢抓机遇,奋力开拓,大力优化发展环境,扎实推进结构调整,全市经济实现平稳较快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建设取得新进展,民生福利明显改善。

汕头开埠史

汕头开埠史

汕头港崛起

主要原因首先是随着大型海运船舶的出现和西洋列强 的觊觎而造成汕头被迫开埠,汕头拥有的良港优势有 了用武之地;其次,汕头港是韩、榕两江的出海口, 也是汕头港货物的集散地,通过河运,从汕头港进出 的货物进入粤东北等内地,而通过韩江,更可溯流深 入到闽北、赣南等内地;第三,由于通过水运开拓了 汕头货物集散地,其腹地远达粤北、闽北、赣南,使 汕头成了江西、广东和福建相邻的粤东、闽北甚至湖 南的出海通道,货源源源不断,港口迅猛发展。就是 汕头在开埠前后拥有港口、交通和商业腹地三大优势, 使汕头确立了“岭东门户,华南要冲”的重要历史地 位。

在汕头市民权路146号。原 名“锡安堂”,是汕头市建 立的第一所礼拜堂。该堂建 于清咸丰八年(1858年),原 属长老会,后为“中华基督 教会汕头区会”的会堂,实 为基督教会在潮汕地区的联 系中心。该堂建筑为钢筋混 凝土结构,底层为宽阔的礼 拜堂,高层顶为钟楼。由于 建筑破损,1991年在原地重 建,面貌焕然一新。汕头市 基督教三自爱国会及教务会 办公室设此,为汕头市基督 教的主要活动场所。

1895年5月,日本军队在澳底 登陆台湾,标志着台湾日治时期的 开始。1897年3月,日本国会 通过“台湾银行法”,11月成立 台湾银行创立委员会,开始展开筹 备台湾银行的工作。 1899年3 月,日本政府修改“台湾银行法”, 以100万元为额度,认购台湾银 行股份,同年6月正式成立“株式 会社台湾银 行”,同年9月26日 开始营业。1907年,日本台湾 银行在中国厦门、福州、汕头、上 海、九江、汉口设立分行,并发行 纸币,通称台湾银行外地券,19 07年1月10日,台湾银行汕头 支行在汕头崎碌联兴里西巷开办。 开办初期共有职员15名,其中日 本人5名,中国人10名。193 1年,“九·一八”事变时停业,至 日本侵略者入侵汕头后其分行又开 始办理业务。其时永平路一号楼己 落成,银行随之迁至此处营业。1 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台湾 归还中国,日本台湾银行总行被接 管,汕头支行也就随之撤销。

汕头变迁第二章:百载商埠

汕头变迁第二章:百载商埠

汕头开埠后,外商在华从事商贸活动,其中 有非法行为,乃至罪恶活动:
①输入鸦片、倾销商品等;
②大力经营海运业,控制外贸;
③设商行,投资办厂;(1864年外商在汕创 办船舶修造厂,成为外商在汕头设立的第一 家近代工厂)
④利用商行从事“猪仔贸易”,掠卖潮汕华
工。
可编辑ppt
6
五、商贸兴市
1、 汕头开埠后,商贸业带动了区域经济 的迅速发展,到20世纪二三十年代,汕头 民族工商业发展达到第一个高峰。 “四 永一升平”(小公园一带)成为新的商业 中心。南生公司、中原酒家、永平酒楼等 高层建筑物拔地而起。
C.“外关”
D.“新观”
可编辑ppt
15
3、如果你乘坐轮船到达礐石渡口,你会看 到路旁上的“英国领事馆”。该馆关闭于何 时 A.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后 B.抗日战争爆发后 C.太平洋战争爆发后 D.解放战争爆发后
4、19世纪中叶兴起的完全靠信誉经营的业
务,这种业务大致相当于今天的邮政局、
银行汇兑业务。它是
可编辑ppt
12
十、侨批(金融)
1、19世纪中期潮汕兴起了“侨批”业, 是最具潮汕特色的金融行业。
2、“侨批”是到东南亚谋生的潮人与家乡 亲戚、好友间寄钱和禀报平安的一种“银 信合封”,即汇款与家信相结合的民间寄 汇。
可编辑ppt
13
3、 “侨批”业完全是依靠信誉经营的业务, 大致相当于今天邮政局、银行的汇兑业务。
2、水上运输:汕头开埠后,汕头港逐渐取得 樟林港成为潮汕地区对外贸易的主要口岸。 1873年,李鸿章创办的上海轮船招商局在汕 头设分局,打破外国人汕头海运市场的垄断。
可编辑ppt
9
八、城市供水供电
1、1909年,高绳之创办的“汕头开明 电灯股份有限公司” 。

汕头的变迁(附答案)

汕头的变迁(附答案)

1、公元前214年,秦朝征服了南方越族地区,设桂林、象郡、南海三郡,潮汕地区属南海郡辖地。

公元前 111 年西汉王朝设揭阳县,历数南海郡,这是潮汕地区隶属中原王朝的最早政权建制。

隋唐时期称为潮州。

2、第二次鸦片战争后, 1860 年正式开放汕头为商埠,称汕头埠,属澄海县浦司管辖。

3、 1981 年11月以后,汕头经济特区建立和发展起来。

4、潮汕地区最古老的居民是越族人。

最晚至战国时期,潮汕先民开始由石器时代缓慢的走进了金石并用时代,标志着潮汕地区已经迈进了文明的门槛。

秦朝以后,中原人民陆续南迁潮汕。

(中原人民移居潮汕的较早记载在秦朝,后在西晋和两宋时期分别形成了两次移民高潮。

)在漫长的历史演进中,南迁的中原人民与越族人民交流、融合,形成了潮汕先民。

5、唐代著名文学家韩愈曾被贬为潮州刺史,虽只有8个月但影响很大。

为纪念他的治潮功绩,潮州人民江山、河都改姓“韩”,如“韩山”、“韩江”;建造的“韩文公祠”也是为了纪念他。

6、在维护祖国主权的斗争中,明朝中后期,俞大猷及其领导的官兵和潮汕人民并肩作战进行抗倭斗争,造福百姓;郑成功收复台湾时潮属各县实际上成为他筹饷兴军的根据地,南澳国姓井遗址、“招兵树”、澄海外砂姓埔遗址等都是郑成功当年驻兵潮汕的历史见证。

7、战国秦汉时期,潮汕已有了铁制农具;到唐代,潮汕农业已有了相当程度的发展;两宋时期,潮汕人口急剧增长,农业生产迅速发展。

8、潮汕种植方法闻名全国,如,①在山坡上垦出梯田,缘山引水,种植水稻;②用农骨车汲水;③骑在秧马上插秧;等等。

南宋时,已有小麦种植。

随着优良品种“占城稻”的引进、推广,潮汕出现了一年两熟的耕作制度,有的地方甚至一年三熟。

9、潮汕手工业生产发展较早,门类繁多,各具特色,尤以陶瓷、潮绣最为著名。

10、唐宋时期,潮汕陶瓷烧制进入成熟阶段,也开始大量对外输出,远销东南亚、西亚各国。

11、潮绣是我国四大名绣之一——粤绣的一大派系,属中国传统织绣工艺的一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汕头开埠的历史由来及其意义汕头素有“百载商埠”的美誉。

1858年恩格斯在《俄国在远东的成功》中称汕头是“唯一有一点商业意义的口岸”。

但其具体开埠日究竟是从哪天算起呢?历来存在着一定争议。

今年12月3日,记者从有关部门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获悉,市政府办公室在关于《修正汕头开埠时间的复函》中明确,市政府同意在新方志编修中将“1861年开埠”的说法修正为“1860年开埠”。

近日,我市知名专家学者、广东省历史学会副会长、汕头大学原党委书记黄赞发就汕头开埠的有关问题接受了记者的专访。

汕头是“约开商埠”,潮海关设立是开埠标志
悠悠百五载,汕头从一个小渔村、小港口发展到成为具有现代化气息的区域中心城市,这中间有太多故事要说。

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前,汕头就是一个颇为繁荣的商埠,西方列强早就已垂涎三尺。

那时的汕头地域面积虽然只有2平方公里,但地理位置十分重要,自然条件优越,被人称为“岭东门户,华南要冲”。

19世纪中期,随着樟林港的衰落,汕头港逐渐取代了樟林港的地位,成为潮汕地区中心港口。

1858年5月20日,英法联军攻陷天津大沽炮台,并叫嚷着要打到北京城,清政府迫于无奈于6月26日、6月27日分别与英、法签订《天津条约》,增开潮州(汕头)、琼州、台湾等10处为对
外通商口岸。

而在同年的6月18日,充当“战争调停人”的美国却已经先行一步与清政府签订《天津条约》。

《中美天津条约》第十四款规定:“一、大合众国民人嗣后均准挈眷赴广东之广州、潮州(汕头),福建之厦门、台湾,浙江之宁波,江苏之上海,并嗣后与大合众国或他国定立条约,准开各港口市镇,在彼居住贸易,任其船只装载货物,于以上所立各港互相往来。


根据《天津条约》的规定,清政府与各国在签订条约需一年后互换双方政府的批准书,条约才能生效。

可时间未到,英法两国仗势欺人,故意挑起事端,引起清廷的不满,因而战事又起,导致互换批准书时间非正常延迟。

美国恰好又钻了这一空子,1859年8月16日,美国公使华若翰与清政府直隶总督恒福在北塘互换批准书。

至于汕头什么时间能够开市,清政府认为应该等待与英法两国一起办理。

后来美方多次纠缠,陈述美国商人三年前就已经与汕头商人私自买卖的事实。

经查证后,清政府认为“潮州台湾两处,各国私自买卖,已越三年。

此次米酋恳请先行开市,亦因贸易已久,欲掩其私开之迹。

”遂于咸丰九年十月廿一日(1859年11月15日)批准美国在潮州、台湾两口先行开市。

与此同时,美国驻华大使华若翰也由上海来到广东,与两广总督劳崇光直接商谈汕头开埠事宜。

劳崇光与华若翰议定于咸丰九年十二月初九,也就是1860年1月1日,潮州(汕头)开市。

1860年1月1日,潮州(汕头)如期对美开市,在汕头港口门的妈屿岛上设立“潮海关”。

华若翰之弟华为士(美)被任命为潮海关第一任税务司,俞恩益被任命为潮海关第一任海关监督。

至此宣告潮州(汕头)正式开埠,之后就被人们俗称为“汕头埠”。

“1861年开埠之说”此前曾广被沿用
近十几年来,围绕着汕头开埠时间问题,社会各界存在不同的看法和争议,但大多局限在学术层面上的研讨。

主要有四种说法,即1858年、1859年、1860年和1861年,前二种说法的依据是汕头被开辟为通商口岸的签约时间和清政府正式同意开放的时间。

按照通常的做法,所谓开埠就是“开市通商”,其主要标志就是设关运作收税,那么开埠时间就应该是海关设立运作的时间,因此,前二种说法依据不充分。

汕头市有关职能部门一直使用的是“1861年开埠之说”,主要依据是清光绪癸卯年二月初六日(1903年3月4日)《岭东报》刊载的资料,而饶宗颐老先生总纂的《潮汕志》又依据这些资料对汕头开埠时间进行了表述,后来出版的一些书籍,如《汕头市志》、《汕头年鉴》、汕头市中学生地方课程历史教材《汕头的变迁》等各种权威文献书籍中,对于汕头开埠时间的表述都是引用《潮州志》的说法。

可以说,该说法不仅已载入各种权威文献书籍,而且历日旷久,影响较深。

史学界多方稽考支撑“1860之说”
近年来,黄赞发和汕头史学界一些专家经多方稽考,认为原来提出的1861年开埠时间不准确,缺乏依据,应以1860年1月1日对美“先行开市”作为汕头开埠的确切时间。

一直以来对汕头开埠时间问题有着深入研究的黄赞发介绍说,汕头开埠是汕头历史发展中的重大事件。

随着历史资料的不断充实发掘,研究不断深入,修改更正汕头开埠时间为1860年1月1日是正确的。

主要有三点依据:一、翔实的史实资料。

《中美天津条约》和台湾出版的《四国新档》、《中美关系史料(嘉庆、道光、咸丰朝)》中的有关表述均明确指出汕头开埠时间是1860年1月1日。

二、实物依据。

汕头开埠属于“约开商埠”,主要标志就是设立海关或外国领事馆,现存实物就有1860年1月1日在汕头设立的潮海关标志。

三、国学大师饶宗颐老先生的支持。

在2007年8月30日我市召开的“汕头开埠历史与城市发展研讨会”上,香港大学中文系荣誉讲师马楚坚先生专门向研讨会转达饶老的话,饶老认为其编纂的《潮州志》记载汕头开埠时间为同治纪元年(1861年)是错误的,因为他当年尚年轻,所看到的历史资料也不充分,所以出了错,汕头为1860年开埠之说是正确的。

严谨对待历史,明确统一开埠日
在12月3日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汕头市地志办有关负责同志在会上宣读了汕头市政府办公室2010年190号文件——关于《修正汕头开埠时间的复函》,明确表示汕头市政府同意在新方志编修中
将“1861年开埠”的说法更改为“1860年开埠”。

并表示《汕头年鉴》从今年开始将修改相关内容,教育部门也将修正中学生地方课程历史教材《汕头的变迁》等教科书上的相关内容。

一直在开埠时间问题上“较真”的黄赞发对此十分欣慰,他认为,开埠对于汕头来说有着特殊的意义——虽然是被迫开埠,但也使汕头加快了近代化建设的速度。

当时的汕头有九个领事馆,街道上银行、教堂、洋行林立,变成了一个新兴的移民城市,经济、文化等的辐射影响了整个潮汕地区,乃至闽南、赣东南地区,可以说汕头是中国近代化进程的一个缩影。

黄赞发认为,修改更正汕头的开埠时间,有利于弄清楚汕头开埠的历史史实,还人们以历史真实面目;有利于统一人们的认识,进一步深化对汕头开埠史的理论研究;有利于在学术界营造实事求是、有错必纠的良好氛围。

他还认为,借助修改更正汕头开埠时间的契机,我市将举办纪念汕头开埠150周年系列活动,重温汕头发展史,有积极重要的现实意义;有利于增强广大干部群众加快汕头发展的信心,鼓舞士气、增强历史责任感,使汕头早日实现再次辉煌。

本报记者周敏赖淑英摄影报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