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汕头的城市建设

合集下载

汕头实地调研报告

汕头实地调研报告

汕头实地调研报告汕头市是广东省辖市,位于广东东部沿海,东临南海,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先行地之一。

为了深入了解汕头市的经济发展、人文环境和城市建设等方面的情况,本次实地调研采取了走访、观察、访谈等方式,制作了本报告。

一、经济发展:1. 产业结构:汕头市的产业结构以制造业为主导,特色产业为电子信息、机械制造和石化等。

电子信息产业园区规模庞大,吸引了众多企业和高科技人才。

2. 经济增长:经过多年的发展,汕头市的经济不断增长,GDP保持较高增速。

同时,城市还推出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吸引了大量的投资者和企业家,推动了经济的快速发展。

二、人文环境:1. 教育资源:汕头市拥有一流的教育资源,包括多所高等院校和研究机构。

而且,市内还有多个高水平的中小学,为居民提供了良好的教育环境。

2. 建筑风格:汕头市的建筑风格独特,融合了中西方文化元素。

许多建筑物具有浓厚的潮汕特色,体现了地方文化的独特魅力。

三、城市建设:1. 城市规划:汕头市注重城市规划,不断改善城市的基础设施和环境。

市中心区域有着宽阔的道路和现代化的建筑,整洁优美。

2. 公共交通:汕头市的公共交通系统发达,包括地铁、公交车和出租车等。

公交车线路覆盖面广,方便市民出行。

四、对策建议:1. 打造特色产业:汕头市可以进一步发展电子信息和机械制造等特色产业,通过加大技术创新和招商引资力度,提升产业的竞争力。

2. 加强人才培养:汕头市应该加强高等教育的质量和影响力,培养更多的高级人才,为经济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3. 高标准城市规划:汕头市可以进一步完善城市规划,注重生态环保和文化传承,塑造一个宜居、宜业的城市形象。

综上所述,汕头市在经济发展、人文环境和城市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

然而,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需要进一步加以解决和提升。

相信在有关部门和市民的共同努力下,汕头市的未来会更加美好。

汕头的发展前景

汕头的发展前景

汕头的发展前景汕头作为广东省一个重要的沿海城市,具有良好的地理位置和优势。

未来的发展前景非常广阔,以下是一些主要方面的展望。

一、经济发展前景:1. 科技产业:汕头市拥有多所高水平的大学和科研机构,为科技创新提供了良好的人才和科研基础。

未来,汕头可以进一步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如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生物科技等,推动经济结构升级和产业转型。

2. 海洋经济:汕头位于南海沿海,拥有丰富的海洋资源。

未来汕头可以加强海洋产业的开发利用,如海洋渔业、海洋旅游、海洋工程等,形成独特的经济增长点。

3. 文化旅游:汕头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遗产,如潮汕文化、霞涌客家文化等。

未来可以进一步开发和推广这些文化资源,吸引更多的游客和文化爱好者来汕头旅游观光,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二、城市建设前景:1. 交通基础设施:随着城市的发展壮大,交通的便捷性和系统性将成为城市建设的重要指标。

未来汕头可以继续完善公路、铁路、航空等交通网络,提升城市的交通运输能力,促进城市之间的互联互通。

2. 基础设施建设:未来汕头可以继续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的力度,如水、电、气、绿化等方面,提高城市的生活品质和环境质量。

3. 环境保护:未来汕头可以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保护好城市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构筑美丽宜居的城市形象。

三、教育和人才发展前景:1. 高等教育:汕头市目前已有多所高水平的大学和研究机构,吸引了一大批高素质人才。

未来可以进一步发展高等教育,提高人才培养水平和科研创新能力,为城市的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2. 人才吸引:未来汕头可以加大对优秀人才的吸引力度,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和福利待遇,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来汕头发展。

3. 创新创业:未来汕头可以进一步优化创新创业环境,建设具有竞争力和市场活力的创新创业平台,吸引更多的创业者和投资者来汕头创新创业。

总体来说,汕头作为一个具有良好地理位置和优势的城市,未来的发展前景非常广阔。

通过发展经济、城市建设、教育和人才等方面的工作,汕头将逐步壮大和提升,成为一个现代化、宜居宜业的城市。

参考汕头市城市化发展与问题研究

参考汕头市城市化发展与问题研究

汕头市城市化发展与问题研究汕头市位于广东省东部,濒临南海,位于北回归线之上,地处韩江、榕江、练江出海口,素有“岭东之门户、华南之要冲”之称,是全国五个经济特区之一、著名侨乡和东南沿海重要港口城市。

汕头是连接长三角、珠三角两大经济圈的重要节点,也是海峡西岸经济区的重要城市之一,拥有亚太地缘门户的独特优势。

2003年3月,经国务院批准,汕头行政区划作出重大调整,潮阳、澄海撤市建区,加快了汕头市城市化发展进程。

目前,全市总面积2064.4平方公里,市区面积1956平方公里,其中中心城区面积443平方公里;全市常住人口539.62万人,户籍总人口529.44万人,其中汕头市区人口522.01万人;海外华侨有335万人。

用科学发展观正确分析汕头市城市化进程的现状和发展中的存在问题,并采取相应对策加以解决,促进汕头市城市化进程协调发展。

一、汕头市城市化发展现状分析汕头于1861年正式开埠,是近代中国最早对外开放的港口城市之一,美、英、法、德、日、俄、荷、比等国家曾在此设立领事馆,有“百载商埠”之称。

1921年汕头设立市政厅。

20世纪30年代,汕头港吞吐量曾居全国第3位,商业之盛居全国第7位,出现“商贾云集,楼船万国”的繁荣景象。

1981年11月汕头经济特区正式创立,汕头城市发展迎来又一个辉煌时期。

改革开放30年,汕头GDP、人均GDP和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分别增长29倍、16倍和36倍;工业总产值增长160倍;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11.52倍;城乡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

1、从国民经济增长情况看汕头市城市化发展自2003年以来,汕头市经济开始复苏,进入了快速恢复性增长的轨道,全市GDP持续保持两位数快速增长态势(见图一)。

2011年,全市GDP为1403.44亿元,人均GDP为人民币25958元,按当期汇率计算,人均GDP已超过3000美元;全市1403.44亿元GDP 中,第一产业为71.15亿元,第二产业产值792.22亿元,第三产业产值540.06亿元。

汕头城市形象建设谈

汕头城市形象建设谈
t im ,b ies d ta i ,a ct 1if m a our s usn san r de ct y i O‘n Or — y t d s en ndt hn o y,a f i an ci ce a ec olg on amou i s ct of y Cha h oz oU— a ̄ oucul r Th ef e i i ce — Sh t t e。 er or tS ne s u s y l ak fors i eat st t t ar o m e ef t n cr i a di i i ci ng nc ve y i a m ge, ee n t e c nn t to ft e uran d el d pe h o o a in o h b ev — op e tan t el ak ar i hec m n d aci yt e p t nt om p t in o v e io t f mo dem ie ct s. i
维普资讯
[ 文章编 号] 0 2 ( 0 6 1 - 0 1 4 [ 1 0 2 ) 0 3 O 06 0 2 0 0 中图分类号] U 8 [ T 设 谈
口 沈 陆澄
展 前景 等 问题 的看 法 。城 市 形 象既有 外 在表 现 ,又有 内在 涵义 。
汕头 自 1 6 年开埠 ,至今已有一 百多年 81
对 于大 多数 朋 友来 说 ,也许 你 还没 有机 的历史。从 1 2 年设 立市政厅到抗 日战争前 91 会 去 游览 世界 名城 , 但一提 起 巴黎 ,你 就 会 夕,汕 头 经济 进入 了第 个 繁 荣期 ,港 口吞
想 起 埃菲 尔铁 塔 ,一提 起 纽约 ,你 就会 联 想 吐 量 曾居 全 国第三 位 ,商 业发 展水 平居 全 国 到 自由女 神像 。对于经 常在全 国走动 的朋友 , 第 七位 , 英 、美等 八 国在 此设 立领事 馆 ,这 城 市 又 会 留给 你 什 么 印 象 呢 ? 是 西 安 的古 些 使 汕头 成为 蜚声 海 内外 的商 埠 。1 3 年 , 99

潮汕城市现状分析报告书

潮汕城市现状分析报告书

潮汕城市现状分析报告书一、引言潮汕地区位于广东省东部,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多彩的文化。

潮汕城市作为潮汕地区的核心,是经济发展和人口流动的集聚区,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本报告旨在全面分析潮汕城市的现状,以期为城市发展规划和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二、经济发展潮汕城市的经济发展一直以来都非常活跃。

近年来,潮汕城市积极推动产业升级和转型,加大对高新技术产业的扶持力度。

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蓬勃发展,带动了城市的经济增长。

此外,传统的潮汕特色产业如家具、陶瓷等仍然具有一定竞争力,为城市经济提供了稳定的支撑。

三、人口流动潮汕城市的人口流动性较大,除了本地人口外,还吸引了大量外来人口聚集。

这其中既包括来自其他省份的农民工和务工人员,也有来自港澳台地区和海外的优秀人才。

人口的流动性为城市带来了新鲜的血液,推动了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然而,也带来了一些问题,如户籍管理、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挑战。

四、城市规划潮汕城市规划和建设一直以来都注重生态环保和可持续发展。

城市在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方面做出了许多努力,建设了多个公园和绿地,改善了城市的生态环境。

此外,城市规划还注重发展文化旅游产业,通过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景点和历史文化遗址,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观光和消费。

五、教育与文化潮汕城市的教育发展水平较高,有多所高等院校和职业学院,为城市培养了大量高素质的人才。

此外,潮汕地区还保留着悠久而丰富的文化传统,如潮剧、潮汕音乐等,这些文化元素为城市增添了独特的魅力和吸引力。

六、交通便利性潮汕城市的交通网络发达,公路、铁路、航空等多种交通方式相互连接,便利了人员和物资的流动。

此外,城市还拥有现代化的港口,是对外贸易和海上运输的重要节点。

交通系统的便利性为潮汕城市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七、城市治理潮汕城市在城市治理方面走在了前列,加强了城市管理和服务水平。

城市政府注重改善民生,提升了社会保障和医疗服务水平,改善了居民的生活品质。

浅谈汕头的城市建设

浅谈汕头的城市建设

浅谈汕头的城市建设姓名:* * *学号:************学校:* * * * * *学院:* * * * * * * * *专业:* * * * *老师:* * *完成时间:2011年12月提要:汕头市位于广东省东端潮汕平原的韩江、榕江、练江出海口处,是全国著名侨乡,也是潮讪地区的重要组成部分,素有“海滨邹鲁”的美称。

本文通过对汕头市历史发展、地理区位优劣势的分析,试图找准汕头城市定位和城市建设目标,同时对旧城区改造问题提出几点看法。

关键词:汕头,历史变迁,地理区位优势和劣势,城市定位,旧城改造,骑楼一、汕头市的历史变迁宋朝时,汕头是揭阳县鮀江边的一个渔村。

元代的时候,这里被称为“厦岭”。

明世宗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汕头是潮州府澄海县的一部分。

明神宗万历三年(1575年),汕头被称为“沙仙坪”。

清圣祖康熙八年(1669年),清政府改鮀蒲水寨为汕头汛,汕头之称开始见诸史册。

因市区原处韩江三角洲的沙堤上,常设栅薄捕鱼,古时栅薄称为汕,故名沙汕头。

康熙五十六年,清政府在这里筑炮台,此地改称“沙汕头”(沙汕头炮台),雍正、乾隆年间,沙汕头逐渐简称为“汕头”。

乾隆二十一年,清政府在妈屿岛设立“常关”。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即咸丰八年(1858年),《天津条约》签订,划潮州为通商口岸,,由于潮州城区民众的强烈反抗,外国人主动放弃在潮州城区贸易,改而选择了相对安全的汕头为通商口岸,进行贸易。

咸丰九年(1860年),潮海关在妈屿岛成立,美国驻华公使华若翰之弟华为士被任命为潮海关第一任税务司,而俞恩益被清政府任命为潮海关第一任海关监督,汕头正式开埠,成为全国第三个、全省第二个设海关的口岸。

恩格斯在其著作《俄国在远东的成功》一书中认为汕头是当时中国唯一一个有一点商业意义的口岸。

自此,汕头开始以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和环境,逐渐超越了潮州城区,成为了粤东的经济中心。

1930年,汕头正式建市,成为中国首批设市的城市之一。

潮汕建筑调研报告

潮汕建筑调研报告

潮汕建筑调研报告潮汕地区是中国南部沿海地区的一个地理、民族和文化的外延。

潮汕地区的建筑风格独特,融合了不同民族和地区的影响,形成了独特而富有特色的建筑文化。

本次调研报告旨在对潮汕地区的建筑进行调查研究,并对其特点进行分析和总结。

一、背景介绍潮汕地区位于广东省南部,毗邻台湾海峡,地势较为平坦,气候温暖湿润。

潮汕地区因盛产潮汕人而得名,是华南地区人口较为稠密的地区之一。

潮汕地区的建筑在历史上受到了不同民族和地区的影响,形成了独特的建筑风格。

二、建筑特点1. 斗拱牌楼:潮汕地区的建筑以斗拱牌楼为代表,作为一种特殊的牌楼形式,斗拱牌楼在潮汕地区广泛存在。

斗拱牌楼通常由石材建造,庄重古朴,造型独特。

斗拱牌楼不仅具有实用价值,还寄托着人们的美好愿望和祝福,成为了潮汕地区建筑的代表。

2. 红砖木构:潮汕地区的建筑多采用红砖木构的结构形式。

红砖木构在材料的选择上注重实用性和耐久性,而在造型上则强调简洁和功能性。

红砖木构的建筑不仅外观美观,而且具有很好的隔热和保温性能,在潮汕地区的气候条件下非常适用。

3. 老区民居:潮汕地区的老区民居也是其建筑的重要特点之一。

这些民居多数保存较好,具有浓厚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老区民居通常以庭院式布局为主,以门楼作为建筑的入口。

在建筑的设计和装饰上,老区民居注重对传统文化和家族价值观的体现,同时融入了现代建筑的元素,展现出独特的韵味和品味。

三、建筑发展现状潮汕地区的建筑在经济发展和社会变迁的影响下,逐渐向现代化方向发展。

在城市化进程中,潮汕地区新建筑物的风格趋于多样化,高楼大厦、现代化商业建筑纷纷涌现。

然而,对于传统建筑的保护和传承仍然是一个值得关注和努力的方向。

四、建议和展望为了保护和传承潮汕地区的建筑文化,应当制定相应的保护政策和法规,加强对于老区民居的保护与修缮工作。

同时,应当加强对传统建筑技艺的培养和传承,积极推动传统建筑材料和技术的研究和应用。

此外,还应当加强与其他地区的文化交流和合作,促进潮汕地区建筑文化的传播和交流。

改革开放以来汕头城市规划的战略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汕头城市规划的战略分析

目录一、汕头城市规划背景 (1)二、改革开放后汕头的经济现状 (1)三、第一、二轮城市规划的主要成就及其意义 (3)四、第三轮城市规划战略分析(2000年至2010年) (5)五、对即将开始的新一轮规划展望 (7)六、总结 (9)改革开放以来汕头城市规划的战略分析一、汕头城市规划背景要建设好城市,必须有一个统一的、科学的城市规划,并严格按照规划来进行建设。

城市规划是一项系统性、科学性,政策性和区域性很强的工作。

它要预见并合理地确定城市的发展方向、规模和布局,作好环境预测和评价,协调各方面在发展中的关系,统筹安排各项建设,使整个城市的建设和发展,达到技术先进、经济合理、“骨、肉”协调、坏境优美的综合效果,为城市人民的居住、劳动、学习、交通、休息以及各种社会活动创造良好条件。

改革开放以来,汕头作为率先成为经济特区的四个沿海城市之一(深圳、珠海、厦门、汕头),历经了三轮城市规划,并即将在2011年展开第四轮的城市规划。

回顾我市的前三轮规划,可以看出,城市规划对城市发展都起到了积极的促进、推动和引导作用。

改革开放后,78版规划提出适当发展对外贸易的发展方针;88版总规划,对汕头的定位更加丰富,首次提出“粤东中心城市”的概念,明确汕头中心城市和港口城市的性质;02版总规划重新调整发展目标,将原为“建设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的单一目标调整为建设“一港(汕头港)两市(园林海滨城市、粤东中心城市)”的综合发展目标。

因此,立足于汕头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和改革开放的国情,本文将着重分析汕头改革开放后前三轮以及即将开始的第四轮城市总体规划,对汕头未来的城市定位进行展望。

二、改革开放后汕头的经济现状1978年至“六五”期末,汕头的年均经济增长率为8.69%,其中劳动力投入带动经济增长3.52个百分点,劳动力投入带动经济增长占整个GDP增长的40.56%。

进入九十年代,汕头的经济增长逐步朝着向内涵扩大再生产的方向发展,但整个经济仍然主要依靠大资本投入,这个时期资本投入带动经济增长份额占GDP增长份额高达40%至50%到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汕头没能抓住改革发展的后劲,经济一段时间内停滞不前,1999年,汕头经济总量仅次于广州、深圳、佛山和江门,排在全省第五位,但十年后的2009年,汕头才翻了一倍,刚刚突破1000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汕头的城市建设姓名:* * *学号:************学校:* * * * * *学院:* * * * * * * * *专业:* * * * *老师:* * *完成时间:2011年12月提要:汕头市位于广东省东端潮汕平原的韩江、榕江、练江出海口处,是全国著名侨乡,也是潮讪地区的重要组成部分,素有“海滨邹鲁”的美称。

本文通过对汕头市历史发展、地理区位优劣势的分析,试图找准汕头城市定位和城市建设目标,同时对旧城区改造问题提出几点看法。

关键词:汕头,历史变迁,地理区位优势和劣势,城市定位,旧城改造,骑楼一、汕头市的历史变迁宋朝时,汕头是揭阳县鮀江边的一个渔村。

元代的时候,这里被称为“厦岭”。

明世宗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汕头是潮州府澄海县的一部分。

明神宗万历三年(1575年),汕头被称为“沙仙坪”。

清圣祖康熙八年(1669年),清政府改鮀蒲水寨为汕头汛,汕头之称开始见诸史册。

因市区原处韩江三角洲的沙堤上,常设栅薄捕鱼,古时栅薄称为汕,故名沙汕头。

康熙五十六年,清政府在这里筑炮台,此地改称“沙汕头”(沙汕头炮台),雍正、乾隆年间,沙汕头逐渐简称为“汕头”。

乾隆二十一年,清政府在妈屿岛设立“常关”。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即咸丰八年(1858年),《天津条约》签订,划潮州为通商口岸,,由于潮州城区民众的强烈反抗,外国人主动放弃在潮州城区贸易,改而选择了相对安全的汕头为通商口岸,进行贸易。

咸丰九年(1860年),潮海关在妈屿岛成立,美国驻华公使华若翰之弟华为士被任命为潮海关第一任税务司,而俞恩益被清政府任命为潮海关第一任海关监督,汕头正式开埠,成为全国第三个、全省第二个设海关的口岸。

恩格斯在其著作《俄国在远东的成功》一书中认为汕头是当时中国唯一一个有一点商业意义的口岸。

自此,汕头开始以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和环境,逐渐超越了潮州城区,成为了粤东的经济中心。

1930年,汕头正式建市,成为中国首批设市的城市之一。

汕头老市区是以小公园为中心,周边安平路、国平路等街路呈类似法国巴黎凯旋门附近以扇形放射状分布,加上两侧的四永一升平、四安一镇邦东部的旧埕头,北边的红亭,南侧的汕头港,形成了当时的繁华商业区、居民区。

1930年代,汕头的港口吞吐量曾居全国第三位,仅次于上海和广州,商业之盛居全国第七位,是粤东、闽西南、赣东南的交通枢纽、进出港口和商品集散地。

抗日战争期间,汕头曾沦为敌占区。

新中国成立后,汕头人民政府于1950年成立。

不久,设立汕头专区,潮汕地区的行政、文化中心向汕头转移。

1981年,经国务院批准,汕头市龙湖片区试办经济特区,汕头的经济建设进入新的阶段,后来,汕头经济特区范围多次扩大,并于2011年扩至汕头全市。

二、汕头市的地理区位汕头市地处粤东潮汕平原,其东北接饶平县,北枕潮安县,西接普宁市和揭东县,西南邻惠来县,东南濒临南海,与台湾隔海相望。

汕头市位于韩江、榕江和练江三江出海口,地理区位较为优越,但也存在明显的缺陷。

(一)汕头市地理区位之优势潮汕平原面积约4000平方公里,其中连片分布的3000多平方公里,是广东第二大平原,由韩江三角洲、榕江平原、练江平原、黄冈河平原和龙江平原五部分组成。

境内有韩江、榕江、练江三大江河蜿蜒穿过,注入南海。

而汕头市正好处于潮汕平原三江入海口,濒临南海,气候适宜(亚热带季风气候),土地肥沃,利于耕种。

汕头市海岸线曲折而长,近岸处水深优良,一方面有利于渔民出海捕鱼,因此古时潮汕先民到达这里后便以捕鱼为生,逐渐促使一个个渔村的形成;而另一方面,如此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也使得汕头市建成了中国最早的通商口岸,成为地区的交通枢纽、进出港口和商品集散地。

改革开放之初,为了试行西方经济制度,发展中国经济,中央领导人决定在东南沿海开设经济特区。

不久,汕头凭借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很快博得决策者的青睐,和厦门、深圳、珠海等一同被划为中国首批经济特区,经济发展一度得以突飞猛进。

(二)汕头市地理区位之劣势汕头市拥有诸多区位优势的同时,其存在的劣势也是十分明显的。

潮汕平原南面临海,东、西、北三面为山脉阻隔,从而客观上阻碍了潮汕地区与中国三大经济带之一珠三角的经济互动和文化交流,影响了当地经济建设的进程。

汕头市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北回归线从市区北域穿过,台风及其造成的洪涝灾害十分频繁。

每每遭遇台风,虽然政府在台风降临前都会发出预警,并组织人员将可能受灾民众提前撤离原住地,但因台风造成的房屋倒塌、农田冲毁、道路积水、堤坝垮塌、渔船受损和人员伤亡等仍然十分普遍。

三、整合地理区位的优势和劣势,给“鮀城”汕头新定位汕头市是东南沿海对外开放时间最长的城市,也是著名侨乡,其经济发展曾在上世纪80和90年代辉煌过,当时的城市规划和建设也随着经济的发展而同步进行。

但此后汕头经济却一直萎靡不振,城市建设也随之举步维艰。

如何对“鮀城”汕头找准新的城市定位和城市建设目标,是汕头未来发展的重要思考问题。

(一)空间定位港口是工业化时代城市繁荣的重要基础,要紧紧抓住汕头港地处东南沿海,水深优良,尤其是在粤东地区中的核心竞争优势,发挥汕头国家经济特区的制度创新优势,以发展大港口为核心,通过铁路、公路、航空(昔日规模有限的外砂机场已经迁至规模更大的潮汕机场)等立体交通网络巩固和拓展腹地,强化汕头市作为区域性中心城市、广东省次中心城市、粤东中心城市和东南沿海重要港口城市的竞争力,成为连接珠三角和长三角的重要节点。

(二)产业定位利用滨海港口的长处,发展临港工业;利用侨乡的优势,完善基础设施,吸引侨商投资;引进先进技术,改造传统工业和特色产业;优化产业结构,适当提高服务业比重,大力发展旅游业;重点建设区域性(粤东)物流中心、航运中心、会展中心、旅游中心、金融中心等;结合当地多台风洪涝灾害的实际情况,寻求更具生态效益型的农业。

(三)城市形象充分展现汕头市海湾、河口三角洲平原、港口资源及旅游自由、山水结合景观、红树林和跨海桥等海滨景观,利用好潮汕文化,如潮剧、潮州工夫茶、英歌舞、潮汕小品、潮州大锣鼓以及各色小吃文化,发挥“滨海邹鲁、美食之乡”优势,使其成为东南休闲之都、现代化滨海人居名城。

四、关于汕头市旧城区改造的几点看法汕头是一座以“百载商埠”闻名的城市,在这里,海洋文化与农耕文明相互交融。

汕头开埠后,西方文化长驱直入,和东方相差甚远的建筑文化也因为西方的坚船利炮和侨商的牵线搭桥在汕头港着陆,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骑楼文化。

骑楼是汕头市旧城区的标志,是近代建筑艺术上的璀璨明珠,体现了汕头近代城市建设的风貌。

为了使汕头市能够紧抓时代的脉搏,为了缓解越来越大的交通压力,为了把汕头建成一座具有地方特色的现代化宜居城市,汕头市旧城区已经到了不可不改造的地步。

然而,以小公园为核心的旧城区是汕头城市的发祥地,在长期的历史演变过程中形成了放射状的路网格局,而中西合璧的骑楼建筑群更是书写下汕头人奋斗历史的光辉一页。

因此,如何合理改造旧城区成了摆在所有汕头儿女面前的大难题。

(一)继承骑楼优势,树立建筑新风骑楼作为汕头最具代表性的地域建筑之一,正在被城市的扩张不断吞噬。

如果任凭骑楼被现代建筑完全取代,其造成的历史和文化空白将是每一个汕头人都承受不起的。

广州同样是骑楼大量存在的城市,在广州城市的现代化进程中,骑楼也曾一度面临毁灭的危机。

后来,广州人找到了一种既能避免骑楼消亡,又能使骑楼适应新时代的巧妙做法,那就是将作为历史记忆的骑楼和新时代的商业文化结合,把一排排骑楼改造成一条条商业步行街。

汕头完全可以复制广州的做法,让骑楼街变成商业街,这不仅富有汕头百年商埠的特色,而且能让人们在购物的同时,回味那段心酸而美好的老街记忆。

(二)重视理性拆迁,拓宽旧城道路就我所知,汕头市规划局早已制定旧城改造计划,直到今天,却尚未见到有什么显著成果。

现在,旧城区的大多数楼房已经成为危楼,虽然很多已经不住人,但对于从危楼附近路过的行人和行车来说仍然是一大威胁,况且道路狭窄,又是从礐石大桥到新城区的必经之地,严重影响交通和城市面貌。

可见,旧城区危楼拆迁和道路拓宽宜快不宜迟。

由于危楼中有一些是具有很高艺术价值的骑楼,拆迁过程中需要理性对待。

(三)保护文化遗产,加大宣传力度在改造旧城区的过程中,拆迁与保护并重。

以小公园为核心的建筑群是汕头城市的最早雏形,应特殊对待,将其改造成能够展现汕头历史进程的小公园历史文化保护区,并充分利用这一文化遗产,促进汕头旅游产业的发展。

许多汕头人对旧城区很有感情,对独具特色的骑楼也很喜欢,但真正认识骑楼的人却寥寥无几,尤其是80后和90后的年轻人。

所以,政府、媒体等有必要积极地宣传这一独特的建筑文化,让更多的汕头人真正了解骑楼,让关于骑楼的美好回忆永远留存在汕头人的心里。

五、结语汕头市作为改革开放最早的城市之一,曾经历过辉煌和低谷。

旧城区点点斑斑的历史遗迹随处可寻,新城区的繁华也体现着汕头正朝现代化都市的目标迈进。

在汕头向现代化都市的目标迈进的过程中,种种问题也渐渐凸显出来,比如如何给予城市准确的定位,如何合理整合地理区位的优势与劣势,如何在改造旧城区的同时保留更多的历史记忆等等。

这种种问题,需要我们认真思索和对待,容不得半点马虎。

参考资料:[1]商埠白载楼依稀——探秘汕头老市区骑楼文化及现状[J]。

[2]范建红陈烈蔡克光.基于城市地位的汕头城市发展思考[J].江苏商论,2007。

[3] 维基百科:汕头市.[EB/OL]./wiki/%E6%B1%95%E9%A0%AD。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