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实甫的《西厢记》
王实甫的《西厢记》概述

王实甫的《西厢记》概述《西厢记》是元代戏曲家王实甫所著的一部折子戏,该剧原名为《红色娘子军》,是中国文学史上最重要的代表之一、该剧以唐代诗人王之涣与杜牧的《琵琶行》为题材,通过悲欢离合的爱情故事,表现出女性封建观念束缚下的无奈和追求自由的渴望。
全剧通过巧妙的情节安排和生动的人物形象,揭示了封建社会的矛盾和不公,同时也展现了女性的智慧和勇气。
《西厢记》主要描写了李娘子与张生之间的爱情故事。
张生是一个读书人,为了进士而来到娘家的庄子做客,偶然遇见了美丽聪慧的李娘子。
在共同的兴趣和志向下,二人逐渐相互吸引。
然而,由于李娘子的身份地位差异,以及封建家庭的束缚,他们的爱情并不被社会所接受。
张生在李娘子的妹妹许乐儿的帮助下,秘密与李娘子书信往来,进行暗中约会。
但是,二人的爱情在封建礼教面前依然困难重重。
他们面临着李娘子的强迫嫁人和张生的窘境,经过一系列曲折的情节,最终他们顺利通过策略和智慧,成功地实现了婚姻。
剧中李娘子是一个具有强烈自我意识的女性形象,她具有聪明才智和决断力,为了追求自己的幸福,她敢于冒险,不受红尘所累。
而张生则是一个温文尔雅的书生,尽管他来自封建社会,但他对于个人幸福有着坚定的追求。
他们的坚持和努力让人为之动容,展现了人性的追求和智慧的力量。
《西厢记》通过反映人性和爱情对抗封建礼教、追求幸福的故事,表达了对封建社会极权的不满。
剧中很多具体情节和对白,如李娘子劝懒许乐儿努力的话语、婚姻和父母媒人之间的矛盾等,都对当时的社会问题进行了启示性的讽刺。
该剧中对于女性的关注也是独特的,它展现了女性从被动到主动的历程,以及她们在男权社会中寻求声音和尊重的努力。
此外,《西厢记》在艺术形式上也有着独特之处。
该剧使用了成熟完善的对白形式,情节发展自然,剧情曲折动人。
它不仅注重情节的衔接和角色的心理刻画,还注重舞台上的艺术效果。
通过细腻的语言描写和精心的舞台设置,使观众能够更加身临其境地感受到剧中角色的思想和情感。
中国古代文学史作品——西厢记

中国古代文学史作品——西厢记西厢全不合传,若王实甫所作犹存其意,至关汉卿续之则本意全失矣。
……盖崔之自言曰:始乱之终弃之固其宜也;而微之自言曰:天之尤物不妖其身,必妖其人,合二语可以蔽斯传也。
下面是的小编为你们整理的文章,希望你们能够喜欢第一节西厢记的作者——王实甫《西厢记》是我国较早的一部以多本杂剧连演一个故事的剧本。
《录鬼簿》及明初朱权《太和正音谱》都记录在王实甫的剧目里;而且从元周德清《中原音韵》和《太和正音谱》的引文看来,文字同今本《西厢记》基本相同。
有关王实甫生平的资料很少,《录鬼簿》说他“名德信,大都人”,并记录了他十三种杂剧。
从他在《破窑记》中流露的“世间人休把儒相弃,守寒窗终有峥嵘日”的思想和在《丽春堂》中抒发的宦海升沉的感叹看来,他可能是一个在仕途失意的文人。
明初贾仲名吊王实甫的〈凌波仙〉词说:“风月营密匝匝列旌旗,莺花寨明风风排剑戟,翠红乡雄赳赳施谋智。
”显然他也是一个熟悉当时勾栏生活的剧作家。
王实甫的戏剧除《西厢记》外,现在流传的还有《丽春堂》、《破窑记》两种,以及《芙蓉亭》、《贩茶船》的各一折曲文,成就都不很高。
《破窑记》写吕蒙正与刘月娥的爱情故事,影响比较大。
《西厢记》是王实甫的代表作,当时就深受读者欢迎。
因此,贾仲名的〈凌波仙〉词又说他“作词章,风韵美,士林中等辈伏低。
新杂剧,旧传奇,《西厢记》天下夺魁”。
宋金时期,说唱崔、张故事的作品,有赵令寺〈商调·蝶恋花〉鼓子词和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等。
戏曲方面有宋官本杂剧的《莺莺六么》、金院本的《红娘子》、南戏的《张珙西厢记》等。
到了元代,这些各自在南北流行的唱本、剧本,又重新在大都、杭州等戏剧发展的中心都市汇合,南北戏曲得到交流。
王实甫的《西厢记》杂剧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产生的。
王实甫把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改写为戏曲,虽故事基本相同,题材却更集中,反封建的思想倾向也更鲜明了;又改写了曲文,增加了宾白,剔除了一些不合理的情节,艺术上也有所提高。
《西厢记》艺术特色赏析

《西厢记》艺术特色赏析《西厢记》,又名《莺莺传》、《会真记》,是元代剧作家王实甫根据唐代元稹的小说《莺莺传》以及金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创作的一部带有自传性质的爱情剧。
全剧分为“张生戏莺莺”、“莺莺夜听琴”、“崔张十八相送”、“崔张酬唱”四折。
前三折为旦本,第四折是末本,楔子,为外、旦、末交换。
本文对《西厢记》进行艺术特色赏析。
王实甫把原来的十二本加上一本《长亭》,共十四本,在每一本里面,又用两句诗概括了一个完整的故事,第一本就是《张生戏莺莺》,第二本就是《莺莺夜听琴》,第三本就是《崔张十八相送》,第四本就是《崔张酬唱》,最后再补上一个尾声,一共是十五出,而每出里面又都有好几折。
全剧一开头,就由一首《惊艳》诗,讲述了张生初见莺莺的情景。
随后一段交代了故事的背景。
王实甫把这三个故事各自独立起来写成了一个剧本,最后才把它们连缀起来,使这些故事统一起来,成为一部完整的戏剧作品。
在这三个故事里面,《张生戏莺莺》是最能反映封建礼教的黑暗和野蛮的。
张生追求莺莺遭到莺莺的冷落,但是他并没有灰心,仍然痴情不改,最终感动了她,抱得美人归。
这一故事比较详细地表现了封建社会里统治阶级的荒淫无耻和莺莺的温柔多情,具有浓厚的反封建意识。
王实甫还着重塑造了崔莺莺、张生和红娘这三个主要人物形象。
崔莺莺既美丽,又多情,深受张生爱慕,但她坚持节操,敢于斗争,最终拒绝了张生的求爱,因而遭到封建势力的迫害。
张生不屈服于权势,与之斗争,最后终于取得胜利。
红娘则是崔、张之间的媒人,具有双重性格:一方面,她以丫环身份为崔、张传书递简,穿针引线,促成了崔、张爱情;另一方面,在崔、张矛盾中,她又充当了和事佬,从中协调,使矛盾缓和下来。
红娘活泼伶俐,热情坦率,具有强烈的喜剧色彩。
同时,这部戏还曲折地反映了元代的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
崔张争婚,本来就是中原人民和河北诸将对抗的焦点。
剧中莺莺父亲和兄弟等提出“夜雨马牛,一洗恩仇”的口号,更显示出元代民族矛盾的激化。
第六编第三章 王实甫的《西厢记》

《西厢记》 的戏剧冲突,是在一个很奇妙
的环境中展开的。 佛寺本应是六根清净、修心养性的场所, 而王实甫竟安排崔张在这里偷期密约,供 奉菩萨的“庄严妙境”成了培育爱情之花 的园圃。
在崔、张彼此有情却又无计可施,观众渴
望知道事情如何进展的时候,孙飞虎事件 出现了。张生计退贼兵,本来答应婚事的 老夫人突然赖婚,封建势力与青年一代的 矛盾激化,剧本便出现了第一个戏剧高潮。
王实甫笔下的张生,不同于《西厢记诸宫
调》 的张生。被去掉在功名利禄面前的 庸俗,以及在封建家长面前的怯懦,被突 出的则是对爱情执著诚挚的追求。
《西厢记》里,王实甫把红娘放置在一
个相当微妙的位置上。 老夫人让她服侍莺莺,让她“行监坐 守”,但她从心底里不满封建礼教对年 轻人的捆束,当觉察到崔、张彼此的情 意后,一直有心玉成其事。
第三章王实甫的《 西厢记》
《西厢记》 表现出的舞台艺术的完整性,
达到了代戏曲创作的最高水平。 明初的贾仲明环顾剧坛,提出“《西厢记》 天下夺魁”,一锤定音,充分肯定了 《西 厢记》在文学史上的位置。
第一节《 西厢记》的作者及 其莺莺故事的创新
王实甫,名德信,大都人,生卒年与生平
事迹俱不详。 王实甫创作的杂剧计有14 种。完整地保留 下来的,除《 西厢记》外 ,还有 《 丽春 堂》四折、《 破窑记》四折和《 贩茶船》 《 芙蓉亭》曲文各一套。
“情” 的关注,比关汉卿、白朴更进一 步。
第二节 《 西厢记》的戏剧冲 突
《西厢记》写了以老夫人为一方,和以
莺莺、张生、红娘为一方的矛盾,亦即 封建势力和礼教叛逆者的矛盾;也写了 莺莺、张生、红娘之间性格的矛盾。这 两组矛盾,形成了一主一辅两条线索, 它 们相互制约,起伏交错,推动着情节的 发展。
西厢记原文白话文翻译

西厢记原文白话文翻译
《西厢记》是明代作家王实甫创作的一部戏剧作品,以它细腻的情感描写和真实的人物刻画而闻名于世。
下面是《西厢记》原文的白话文翻译:
第一回
牡丹亭外柳堤深,多少罗衣美人啼。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情。
在牡丹亭外,有一个柳堤非常幽深,有多少美丽的女子在那里啜泣呢。
回头望去,只见一片凄凉的景象,即便归回原地,也不再会有风雨中的相逢的情景。
第二回
人世难逢开口笑,劝君莫学踏青花。
世情薄,人情恶,雨送黄昏花易落。
晓风干,泪痕残。
欲笺心事,独语斜巷巷。
事也无常,物也无常。
为欢盈眸,为泪灼眼。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世间很难得见到开心的笑容,所以劝你不要学着踏青赏花。
世俗虚浮,人情恶劣,下雨时送来的黄昏让花朵易落。
清晨的微风将泪痕吹干,想要写下内心的感情,只能一个人在斜巷中低声自语。
事物都是无常的,为了眉眼间的喜悦,也为了泪水中的疼痛。
我们都是天涯上沦落的人,相逢何必非得曾经相识呢。
第三回
望断南飞雁,空余旧时羁。
白云无尽时,青山何处是。
今夜天涯无寻处,牢骚共冷烟花雪。
风流成性何必夜歌,未必似启年华,伊人伊年,月明星稀,暝色入高楼。
望着南飞的雁阵消失了,只留下我旧时的牵挂。
白云流云怎么也看不尽,青山又在何处。
今夜,天涯无处可寻,我们抱怨着共同的冷酷寒冷的烟花和雪。
放荡成性为何要在夜晚唱歌,也未必像启程那般美好,那人,那年,明亮的月光和稀落的星辰,在昏暗的夜色中进入了高楼。
王实甫《西厢记·长亭送别》译文及赏析答案

王实甫《西厢记·长亭送别》译文及赏析答案《西厢记·长亭送别》讲述了崔莺莺十里长亭送张生进京赶考的别离场景,反映了自由爱情与封建礼教的尖锐矛盾,表现了对封建礼教对人性人情严重束缚和压制的控诉。
同学们肯定很好奇这篇文章讲的是什么内容了吧?那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吧。
《西厢记·长亭送别》朝代:元朝|作者:王实甫(夫人、长老上云)今日送张生赴京,十里长亭,安排下筵席;我和长老先行,不见张生、小姐来到。
(旦、末、红同上)(旦云)今日送张生上朝取应,早是离人伤感,况值那暮秋天气,好烦恼人也呵!“悲欢聚散一杯酒,南北东西万里程。
”[正宫][端正好]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
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滚绣球]恨相见得迟,怨归去得疾。
柳丝长玉骢难系,恨不倩疏林挂住斜晖。
马儿迍迍的行,车儿快快的随,却告了相思回避,破题儿又早别离。
听得道一声“去也”,松了金钏;遥望见十里长亭,减了玉肌:此恨谁知?(红云)姐姐今日怎么不打扮?(旦云)你那知我的心里呵![叨叨令]见安排着车儿、马儿,不由人熬熬煎煎的气;有甚么心情花儿、靥儿,打扮得娇娇滴滴的媚;准备着被儿、枕儿,只索昏昏沉沉的睡;从今后衫儿、袖儿,都揾做重重叠叠的泪。
兀的不闷杀人也么哥?兀的不闷杀人也么哥?久已后书儿、信儿,索与我凄凄惶惶的寄。
(做到)(见夫人科)(夫人云)张生和长老坐,小姐这壁坐,红娘将酒来。
张生,你向前来,是自家亲眷,不要回避。
俺今日将莺莺与你,到京师休辱末了俺孩儿,挣揣一个状元回来者。
(末云)小生托夫人余荫,凭着胸中之才,视官如拾芥耳。
(洁云)夫人主见不差,张生不是落后的人。
(把酒了,坐)(旦长吁科)[脱布衫]下西风黄叶纷飞,染寒烟衰草萋迷。
酒席上斜签着坐的,蹙愁眉死临侵地。
[小梁州]我见他阁泪汪汪不敢垂,恐怕人知;猛然见了把头低,长吁气,推整素罗衣。
[幺篇]虽然久后成佳配,奈时间怎不悲啼。
意似痴,心如醉,昨宵今日,清减了小腰围。
王实甫的《西厢记》

对真挚的爱情,王实甫给予充分的肯定。在第五本第四折中,他鲜明 地提出“愿天下有情人都成了眷属”的呐喊。这是对封建礼教和封建婚 姻制度的大胆挑战。
三、 红娘与老夫人的冲突
经过一番周折,在红娘的帮助下,张生与莺莺终 于结合了。但全剧的基本冲突并未解决。因此,发生了 红娘和老夫人之间的正面冲突,就是“拷红”,红娘抓 住老夫人维护相国门风名誉的弱点,从被审者转而成为 审判者,“战胜”了老夫人。
四、 戏剧冲突的延伸和妥协
老夫人“认可”了张生和莺莺的关系,但又提出了让 张生“明日便上朝取应去”的要求,实际上是立即拆散 莺莺与张生。张生、莺莺与老夫人之间的冲突并未解决。
莺莺、张生与老夫人之间的冲突是追求婚姻婚 姻自主的叛逆者同维护封建礼教、维护门阀利益 的封建家长之间的冲突。
1、崔莺莺与老夫人的潜在的矛盾 2、张生与老夫人的矛盾 3、“寺警”——戏剧冲突的激化 4、赖婚——戏剧冲突的高潮
二 、崔莺莺与红娘、张生的冲突
(一)莺莺与红娘的矛盾 (二)莺莺与张生的矛盾
二、成书过程
(一)元稹的《莺莺传》 《莺莺传》实乃文言短篇小说,作者以自身经历为基础,创造了崔张两 个文学形象,描写了他们真挚的爱情,故而“实有情致”。后张生背叛 了莺莺,“始乱终弃”,而作品却以封建说教为之文过,“遂堕恶趣”。
(二)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
《董西厢》虽然采用了《莺莺传》的故事题材,但在主题思想、艺术 形式、人物性格、故事情节等方面都作了深刻的“改造”,成为一部具 有独创性的新作。 (三)王实甫的《西厢记》
第三章 王实甫的《西厢记》
王实甫:《西厢记

莺莺形象的塑造
1、对爱情的真挚和专一 (1)伤离别: 一是去长亭路上的离情别绪, 二是宴席上的相思之苦与别离之愁相交织, 三是分别时百感交集。 (2)体贴情: 莺莺虽悲伤至极,但仍对张生体贴入微。 (3)盼重逢:对离别后夫妻能否重逢,莺莺尤为担心,表现为三 怕: 一怕张生“金榜无名誓不归”; 二怕张生“见了那异乡花草”而移情别恋; 三怕张生考中状元,被达官富贾选为女婿,“停妻再娶妻”。 这种对夫妻再度重逢的企盼,也表现了莺莺对美好爱情的执着和对 幸福生活的向往。
[六煞]见一个人手撑着椽做的门,高声的叫“请请”,道 “迟来的满了无处停坐”。说道“前截儿院本调风月,背 后么末敷演刘耍和。高声叫:“赶散易得,难得的妆合” [五煞]要了二百钱放过咱,入得门上个木坡,见层层叠叠 团圆坐。抬头觑是个钟楼模样,往下觑却是人旋窝。见几 个妇女向台儿上坐,又不是迎神赛社,不住的擂鼓筛锣。 [四煞]一个女孩儿转了几遭,不多时引出一伙。中间里一 个央人货,裹着皂头巾顶门上插一管笔,满脸石灰更着些 黑道儿抹。 …… [二煞]一个妆做张太公,他改做小二哥,行、行、行,说 向城中过。见个年少的妇女向帘儿下立,那老子用意铺谋 待取做老婆。教小二哥相说合,但要的豆谷米麦,问甚布 绢纱罗。 杜仁杰《[般涉调]耍孩儿.庄家不识勾栏》
叶和甫 别这么火气大,老朋友,这事你也吃不了什
么亏。反正王著已经死了,没有对证,只要你在大 臣问你的时候,供出王著刺杀阿合马大人是想除掉 捍卫大元朝的忠臣,联合各地金汉愚民图谋不轨。 只要你这样招供,不只你的案子可以减轻,忽辛大 人为了酬劳你,还预备送你中统钞一百万。这不少 哇,老朋友。 关汉卿 (怒火难遏)还有什么说的? 叶和甫 没有别的了。今晚就为了跟你谈真件大事来 的。 关汉卿 你过来我跟你商量商量? 叶和甫 你答应了吗? 关汉卿 我答应了。(重重的一耳光,竟把叶和甫打 倒在地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当然,莺莺之所以这样做,从根本上说,仍然是为了实现追求爱情的目 标。正因为对爱情十分看重,她才如此小心谨慎,如此费尽心机。而当她大 胆地迈出以“情”反“礼”的关键一步,与张生私下结合之后,她爱得是那 样执著,那样深沉,在这样的情况下,老夫人却逼张生进京赶考,莺莺感情 上遭受的痛苦便是可想而知的了。请看第四本第三折(俗称《哭宴》)中莺 莺的唱词:
在佛殿上,莺莺偶然遇到了风流 俊雅的张生,她分明觉察到一个陌生 的男子注视着自己,却仍然“亸着香 肩,只 将 花 笑 拈”,并 对 红 娘 念 出 “寂 寂 僧 房 人 不 到,满 阶 苔 衬 落 花 红”的诗句,使张生觉得她“恰便似 呖呖莺声花外啭,行一步可人怜”, 为之心醉神迷。当红娘提醒“那壁有 人,咱家去来”时,莺莺的动作是: “回顾——觑末(张生)——下。” 这“临去秋波那一转”,使得张生如 醉如痴,连说“休道是小生,便是铁 石人也意惹情牵”。可以说,这爱情 的种子,正是莺莺自己播下的。
1
王实甫的《西厢记》
(二)《西厢记》故事的来源与演变
《西 厢 记》故 事,来 源 于 唐 元 稹 传 奇《莺 莺 传》。在 这 部 作 品 中,张 生 曾 经 热 恋 莺 莺,而 作 者 的 文 笔 也 委 婉 动 人,颇 有 情 致。但 故 事 的 结 局 是 张 生 为 追 求 功 名,终 于 抛 弃 恋 人,并 且 称 之 为“不 妖 其 身,必 妖 于 人”的“尤 物”,而 自 己 却 博 得 了 一 个“善 补 过 者”的 名 声。这 一 结 局,为 有 识 者 所 不 满, 正 如 鲁 迅 所 批 评 :“篇 末 文 过 饰 非,遂 堕 恶 趣。”(《中 国 小 说 史 略》)。
王实甫的《西厢记》
一、王实甫的生平与《西厢记》故事的演变
(一)王实甫的生平
王 实甫名德 信,大 都 人,与 关 汉 卿 同 时 而 略 晚,大 约 生活于元代前期即公 元 十 三 世 纪 下 半 叶。 元明之际的戏曲家贾 仲 明 在 追 吊 他 的【凌 波 仙】曲 中 写 道 : “风 月 营 密 匝 匝 列 旌 旗,莺 花 寨 明 颩 颩 排 剑 戟,翠 红 乡 雄 纠 纠
张生兴冲冲地去会莺莺,莺莺冲 着 他 嫣 然 一 笑。红 娘 赶 紧 说 :“姐 姐,有 人!咱 家 去 来,怕 夫 人 嗔 着。”这 时 莺 莺 的 动 作 又 是 :“回 顾——下。”这一回顾,在张生心中 又一次激起了情感的波澜,他连连叫 道 :“小 姐 你 去 了 呵,那 里 发 付 小 生!”
(三)《西厢记》的戏剧结构
王实甫的《西厢记》
第 一,并 行 交 织 的 两 条 线
索
《西厢记》共有五本二十折,剧中并 行 交织的 两条 线索: 一是 以崔莺 莺、张 生、红娘为一方,同以相国夫人(包括郑 恒)为另一方的冲突线;二是崔莺莺、张 生、红娘三者之间的冲突线。相对说来,第一条线索较多地表现为 双方不可调和的外在冲突形式,通常被视为“主线”;第二条线索 则往往以较为隐蔽的形式出现,习惯上被视为“辅线”。实际上这 条隐蔽的“辅线”倒居于支配地位。换言之,没有崔莺莺对礼教的
(二)冲破礼教束缚
主动地追求爱情,只是莺莺性格的 一个方面。莺莺性格还有令人捉摸不透 的一面,这里的原因很复杂。一者由于 老夫人平时的严格管束,莺莺不得不有 所顾忌,或者说莺莺思想上有个“情” 与“礼”的矛盾需要克服;二者红娘虽 是老夫人派来服侍莺莺的,但她同时还 负有“行监坐守”的职责,莺莺对红娘 的心事没有摸透,对她的态度没有底; 再加上妙龄少女本来就有的矜持和羞 涩,莺莺的行为难免有些小心翼翼,甚 至会有许多作假之处。这在第三本第二 折(俗称《闹简》)中有充分的表现。
3
王实甫的《西厢记》
第 二,贯 穿
全剧的戏剧冲突
《西 厢 记》贯 穿 全 剧 的 戏 剧 冲 突,是 崔 莺 莺、张 生 由 一 见 钟情的爱恋发展而来 的自主婚姻理想与门 第 婚 姻 观 念 的 矛 盾。 第 一 本《张 君 瑞 闹 道 场》是 全 剧 的 序 幕。 在楔子中率先出场的 老 夫 人 的 一 段 自 白, 包含有两层意思:一 是 其 夫 主“前 朝 相 国”不 幸 病 故,家 道 中落;二是爱女莺莺 已由老相国作主许配 郑 尚 书 之 子 郑 恒。这
施 谋 智。作 词 章, 风 韵 美,士 林 中 等 辈 伏 低。新 杂 剧, 旧 传 奇,《西 厢 记》天 下 夺 魁。” 可见王实甫出入市 井,与 艺 人 保 持 着 密 切 的 联 系,又 是 当时著名的才子, 其 才 华、风 韵 为 世 人所推崇。
王 实甫一共 创 作 了 十 四 部 杂 剧, 现存《西 厢记》、 《吕蒙正 风雪破窑 记》、 《四大王 歌舞丽春
6
王实甫的《西厢记》
作 者 这 里 选 取 的 碧 云、黄 花、风 声、雁 影,都是富有特征的暮秋景物,寥寥数笔,便 勾勒出一派寥廓秋光,有声有色,充满诗情画 意。以下写霜林、红叶,既是进一步渲染深秋 的色彩,又渗透着莺莺的离愁别恨。
莺莺希望长长的柳丝栓住张生的马,又希 望疏朗的树林托住正在落下去的太阳,其目的 就是希望自己和张生分别的时刻来得迟点,更 迟点。这是由深情带来的痴想。因为不愿意分 别,所以张生有意让马儿走得慢一些,莺莺有 意让车儿跟得快一些,一左一右,紧紧相随。 这种细腻的心理活动,正如金圣叹所评:“此真小儿女又稚小、又苦恼、又 聪 明、又 憨 痴,一 片 的 微 细 心 地。不 知 作 者 如 何 写 出 来 也。”(《第六才子书西厢记》) 张生临上马,深情地询问莺莺:“有甚言语,嘱咐小 生咱?”莺莺的回答是: 【二煞】你休忧文齐福不齐,我则怕你停妻再娶妻。 休要一春鱼雁无消息,我这里青鸾有信频须寄,你却休金 榜无名誓不归。此一节君须记:若见了那异乡花草,再休 似此处栖迟。 这支曲子透露出莺莺的一个心愿:希望张生爱得和自己一样深沉,一样 专 一,不 要 像 当 时 不 少 轻 薄 文 人 那 样,拈 花 惹 草,逢 场 作 戏,甚 至 金 榜 题 名,便停妻再娶,另攀高枝。这是当时许多女子身上发生过的悲剧,莺莺希 望它不要降临到自己身上。 总之,王实甫《西厢记》中的莺莺,是一个赤诚追求爱情的纯洁少女形 象。说她纯洁,是因为她的爱不搀杂世俗功利的考虑。 如前所述,她反复强调“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 及第”,这与《西厢记诸宫调》中莺莺送别张生时所说 的“专听着伊家,好消好息;专等着伊家,宝冠霞帔” 相比,思想境界无疑要高出很多,因而她的形象就更加 显得光彩照人。
《莺 莺 传》的 故 事 在 文 人 士 大 夫 和 民 间 广 泛 流 传,并 被 改 编 为 多 种 文 艺 样 式 的 作 品。北 宋 词 人 秦 观、毛 滂 都 曾 用“调 笑 转 踏”的 形 式 写 过 莺 莺 的 故 事。赵 令 畤 采 用 民 间鼓子词的形式,写过【商调•蝶恋 花】《会 真 记》,虽 然 基 本 上 仍 是 敷 演《莺 莺 传》故 事,但 篇 末 已 经 表现出同情莺莺的倾向。
莺莺见了张生的信,内心很高兴, 一连看了好几遍,却偏要装出生气的模 样,责备红娘为什么带来这封信。红娘 说要把信拿给老夫人,她急忙说是逗着玩的。她对红娘软硬兼施,拼命从红 娘嘴里套话,自己的心思却一点不想透露给红娘。最后又要红娘去给张生送 信,仍然做出一副一本正经的腔调,信的内容却瞒着红娘。通过这些生动的 情节,莺莺热情而又矫情、聪明而又机巧的性格特征便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 现。
其后,莺莺和红娘在花园里烧夜 香,张生有意在墙外高吟一首绝句:
“月 色 溶 溶 夜,花 阴寂寂 春。如 何 临 皓 魄, 不见月中 人。”面 对一轮明
月, 却不 见月 中嫦 娥, 这一感叹,正是张生用诗的形式,对 莺莺作出的试探。莺莺听了,迅即作 出反应:“好清新之诗!我依韵做一 首。”诗云:“兰闺久寂寞,无事度 芳春。料得行吟者,应怜长叹人。” 寥寥数语,将压抑已久的思春情怀和 对张生的好感,和盘托出,无怪乎张 生听了大喜过望,连叹:“好应酬得 快也呵!”
个 吉 日 良 辰,依 着 姑 夫 的 言 语,依 旧 入 来 做 女 婿”。莺 莺 与 张 生的事实婚姻又一次 遭 到 了 破 坏。而 郑 恒 也大言不惭地说: “我 祖 代 是 相 国 之 门,倒 不 如 你 个 白 衣、饿 夫、穷 士!做 官 的 则 是 做 官。”幸 好白马将军及时赶 到,戳 穿 郑 恒 谎 言, 促成了莺莺与张生的 美 好 姻 缘,全 剧 最 终 在大团圆的喜庆气氛 中落下了帷幕。
如 上 所 述,《西 厢 记》围 绕 崔、张 追 求爱情和自主婚姻的 曲折过程所展开的新 旧 观 念、性 格 与 心 理 意志的错综复杂而又 饶有喜剧意味的冲 突,环 环 相 扣,波 澜 迭起。
4
王实甫的西厢记》
二、《西厢记》的人物形象——崔莺莺
(一)主动追求爱情
崔莺莺是已故相国之女,生活在 一个独特的环境之中,这使她形成了 独特的个性,用金圣叹的话来说,是 “又娇稚、又矜贵、又多情、又灵慧 千 金 女 儿”(《第 六 才 子 书 西 厢 记》)。
王实甫的杂剧《西厢记》在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 的基础上更上一层楼,放射出更加夺目的光彩。王实甫满 腔热情地歌颂青年男女冲破礼教樊篱、追求美满婚姻的行 为,在《西厢记》第五本第四折的【清江引】一曲 中旗帜鲜明地提出:“永志无别离,万古常完聚, 愿普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这成为《西厢记》 的基调。
2
在孙飞虎兵围普救寺的突发事件 中,莺莺和全寺僧俗的生命安全面临 极大威胁。张生挺身而出,寄书白马 将军以解普救寺之围。这种男子汉气 概,进一步加深了莺莺的好感。她在 内心祈祷:“只愿此生退了贼者。” 还 对 红 娘 说 :“难 得 此 生 这 一 片 好 心!”这表明了她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