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第六章环境化学物的安全性和健康危险度评价
危险度评价与安全性评价方法及标准要求

行政管理部门:通过制定规范、程序、准则对毒 理学研究的设计和执行施加重要的影响。针对不 同类别的化学物质提出了相应的毒性鉴定要求和
试验程序,规定了从事毒理学鉴定的合格实验室
条件和工作准则[如良好实验室规范(good
laboratory practice,GLP)],以保证毒理学实验
数据的质量。
危险度评价和安全 性评价方法及标准
性评价方法及标准
在危险度评价的基础上进一步对危险因素进 行利弊权衡,作出决策并制订标准和措施的过程 称为危险度管理。
近些年来,危险度评价的方法发展得很快, 不断完善。由于该方法具有可定量、有预测性等 优点,其应用范围不断扩大,如美国EPA先后颁 布了有关致癌物、致突变物、发育毒物和生殖毒 物等一系列危险度评价指南。
危险度评价和安全性评 价方法及标准要求
危险度评价和安全 性评价方法及标准
概述
在人类的生产和生活环境中存在着多种多 样的化学物质,既有天然生成的,也有人工合 成的。据估计,目前常用的7万多种化学物质 中约有10%左右为致突变物。国际癌症研究机 构(IARC)颁布的文集中确定约有102种(至2007 年)化学毒物或生产过程对人类有致癌性。
危险度评价和安全 性评价方法及标准
人们发现致突变物和致癌物的效应表现为 “零”阈值,即在零以上的任何剂量都可以产生 效应。对于这样的物质找不到安全限值,不能 用原有的化学物质管理模式进行管理。
具有致癌潜力的化学毒物越来越多,而且 其中有一些是难以完全消除或经权衡利弊后尚 需应用的。发展了危险度评价的方法,提出了 “可接受危险度”的概念。
危险度评价已成为许多国家对各类化学毒物 进行管理的重要手段。
危险度评价和安全 性评价方法及标准
一、基本概念:
(完整版)《环境毒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环境毒理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代码:260378课程名称:环境毒理学英文名称:Environmental toxicology课程类别:专业选修课学时:36学分:2适用对象:环境工程、环境科学考核方式:考查(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30%)先修课程:环境化学、环境监测、环境生态学二、课程简介中文简介:环境毒理学是运用物理学、化学、医学和生命科学等多种学科的理论和方法,研究各种环境因素,特别是化学污染物对生物有机体的损害作用及其规律的一门新兴边缘学科。
它是研究和理解环境与健康、与生态平衡、与生物多样性等重要问题的工具和手段。
本课程主要介绍环境毒理学基础理论,首先对环境化学污染物的生物吸收、体内分布、代谢转化及排泄进行讲解。
继之讲述环境化学污染物的一般毒性、特殊毒性(致癌变、致畸变及致突变作用)的基本理论及其评价方法,然后介绍环境化学物对人群健康危险度和安全的评价理论和技术。
最后简单介绍环境主要污染因素的毒性作用。
三、课程性质与教学目的《环境毒理学》是环境工程本科生的一门专业选修课。
学生学习该课程的目的是了解和掌握环境毒理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能够认识环境问题的实质并懂得寻求解决环境问题的途径。
四、教学内容及要求第一章绪论(一)目的与要求1.了解环境毒理学的研究对象2.了解环境毒理学的研究任务3.了解环境毒理学的研究内容4.了解环境毒理学的研究方法(二)教学内容1.主要内容概论;环境毒理学的研究对象、任务及内容;环境毒理学的研究方法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环境毒理学的研究方法3.问题与应用环境毒理学有哪些主要研究方法(三)课后练习什么叫环境毒理学?阐述环境毒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多媒体教学,教师讲授第二章环境化学物的生物转运和生物转化(一)目的与要求1.了解环境化学物通过生物膜的方式2.了解化学物的吸收、分布与贮存、排泄等过程3.了解生物转化的反应类型4. 了解影响生物转化的因素(二)教学内容第一节生物转运1.主要内容生物膜的结构与功能;环境化学物通过生物膜的方式;吸收;分布与贮存;化学物的排泄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生物膜的结构与功能3.问题与应用环境化学物通过生物膜的方式第二节生物转化1.主要内容生物转化的反应类型;影响生物转化的因素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氧化、还原、水解、结合3.问题与应用影响生物转化的因素(三)课后练习环境化学物通过生物膜的方式有哪些?环境化学物生物转化的类型有哪些?(四)教学方法与手段多媒体教学,教师讲授第三章环境化学物的毒性作用及其影响因素(一)目的与要求1.掌握毒性作用的基本概念2.了解环境化学物的联合毒性作用3. 了解影响毒性作用的因素(二)教学内容第一节毒性作用1.主要内容基本概念;毒性作用的类型;毒性作用的类型;环境化学物的联合毒性作用;毒性作用的机理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毒物、毒性、中毒、剂量3.问题与应用毒性作用的机理第二节影响毒性作用的因素1.主要内容环境化学物的结构与性质;机体(宿主)状况;接触条件;环境因素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结构与毒性、物理性质与毒性3.问题与应用有哪些机体状况会影响毒性作用?(三)课后练习解释:(1)毒物;(2)毒性;(3)效应;(4)最小作用剂量;(5)靶位点影响污染物毒作用的因素有哪些?(四)教学方法与手段多媒体教学,教师讲授第四章环境化学物的一般毒性及其评价(一)目的与要求1. 了解急性毒性的概念2. 了解急性毒性评价方法3. 了解亚慢性、慢性毒性的概念4. 了解亚慢性和慢性毒性的评价方法5. 了解皮肤局部作用的评价方法(二)教学内容第一节化学物毒性评价的实验基础1.主要内容实验动物的选择;常用的染毒方法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物种选择、品系选择3.问题与应用常用的染毒方法第二节急性毒性及其评价方法1.主要内容急性毒性的概念;急性毒性评价方法;急性毒性分级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经典的急性致死性毒性试验3.问题与应用急性毒性分级第三节亚慢性、慢性毒性及其评价方法1.主要内容亚慢性、慢性毒性的概念;亚慢性和慢性毒性试验的目的;亚慢性和慢性毒性的评价方法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亚慢性毒性试验的目的;慢性毒性试验的目的3.问题与应用亚慢性和慢性毒性的评价方法第四节皮肤局部毒作用及其评价方法1.主要内容皮肤局部毒性;皮肤局部作用的评价方法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皮肤局部毒性3. 问题与应用什么是皮肤刺激试验(三)课后练习LD50的计算方法有哪些?急性毒性试验结果能否对受试物作出全面评价?为什么?亚急性和慢性毒性试验结果对受试物毒性评定提供了哪些依据?(四)教学方法与手段多媒体教学,教师讲授第五章环境化学物的特殊毒性及其评价(一)目的与要求1.了解环境化学物致突变作用的评价2.了解环境化学物致癌作用的评价3.了解环境化学物生殖毒性的评价4.了解环境化学物发育毒性的评价(二)教学内容第一节环境化学物的致突变性及其评价1.主要内容遗传损伤的类型;致突变作用机理;突变的不良后果;致突变作用的评价;环境基因组计划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基因突变、染色体突变3.问题与应用常用的致突变试验第二节环境化学物的致癌作用及其评价1.主要内容环境致癌、化学致癌、化学致癌的机制、环境化学致癌物的分类、环境化学致癌物的评价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环境致癌、化学致癌3.问题与应用环境化学致癌物的评价第三节环境化学物的生殖发育毒性及其评价1.主要内容生殖毒性、发育毒性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胚胎毒性3.问题与应用什么是生殖毒性和发育毒性三阶段一代试验法(三)课后练习常用的致突变试验有哪几类?致畸物和致畸作用具有什么毒理学特点?这些特点在致畸试验中有什么意义?(四)教学方法与手段多媒体教学,教师讲授第六章环境化学物的安全性和健康危险度评价(一)目的与要求1.了解安全性评价的内容2.了解环境健康危险度评价的基本步骤(二)教学内容第一节化学物的安全性评价1.主要内容基本概念;安全性评价的内容;国内外的化学物安全性评价法规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安全、安全性、实际安全剂量3.问题与应用安全性评价的程序第二节环境健康危险度评价1.主要内容概述;环境健康危险度评价的基本步骤;环境健康危险度评价的新课题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危害鉴定、剂量-反应评定3.问题与应用环境健康危险度评价的基本步骤(三)课后练习安全性评价的程序有哪些?什么是危害鉴定?(四)教学方法与手段多媒体教学,教师讲授第十章重金属的毒性(一)目的与要求1.掌握环境中金属污染的来源2.熟悉各种金属(汞、铅、镉、铬、砷)的毒理作用特点3.了解金属的剂量-效应关系及其环境标准的制定依据了解国际环境法的基本原则。
环境卫生学___名词解释

环境卫生学名词解释第一章绪论1环境卫生学:是研究自然环境和生活环境与人群健康的关系,揭示环境因素对人群健康影响的发生、发展规律,为充分利用环境有益因素和控制环境有害因素提出卫生要求和预防对策,增进人体健康,提高整体人群健康水平的科学。
2内分泌干扰物:对维持机体内环境稳态和调节发育过程的体内天然激素的生成、释放、转运、代谢、结合、效应造成严重的影响。
如有机氯化合物、二噁英、毒杀酚、五氯酚钠及某些重金属等。
3一次污染物:污染源直接排入环境未发生变化的污染物。
4二次污染物:一次污染物进入环境后在物理、化学或生物学作用下,或与其他物质发生反应而形成与初始污染物的理化性质和毒性完全不同的新的污染物。
如光化学烟雾。
5原生环境:指天然形成的未受或少受人为因素影响的环境,其中存在大量对人体健康有益的因素。
也存在着一些对人体健康不利的因素。
6次生环境:指受人为活动影响形成的环境。
第二章环境与健康的关系7生态环境:是与人类生存和发展有关的生态系统所构成的自然环境。
8生态系统:在一定空间范围内,由生物群落及其环境所构成,借助于各种功能流(物质流、能量流、物种流和信息流)所联结的稳态系统。
9迁移:指环境物质在环境中发生的空间的位移过程。
10生物放大作用(biomagnification):再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迁移的过程中,生物体内化学物质的浓度随着营养级的提高而逐步增大的现象。
11剂量-反应关系:随着暴露剂量的改变,产生某种反应(定量反应或定性反应)的数量而随之改变的相关关系12转化:化学物(或污染物)在环境中主要通过化学的或生物学的作用转变成另一物质的过程叫化学物的转化。
13化学物的联合毒性作用(joint toxic effect):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化学物同时或短期内先后作用于机体所产生的综合毒性作用。
联合作用的类型包括相加作用,独立作用,协同作用,增强作用,拮抗作用。
14易感人群:对环境有害因素反应更为敏感和强烈的人群称为易感人群。
环境毒理学

第一章绪论1.环境毒理学:是研究环境污染物,特别是化学污染物对人体和人群,以及相关生物的损害作用及其机理的科学。
2.外源化学物:不是人体的组成成分,也非人体所需的营养物质,或维持正常生理功能所必需的物质,但它们可通过一定途径与人体接触并从环境中进入人体。
3.生态毒理学:是研究物理、化学和生物因素,特别是环境污染物对非人类生物个体和群体以及生态系统的损害作用及其规律的科学。
4.环境易答基因(环境易感基因):人类的某些基因对环境因子具有特定的反应,这些反应影响着人体对有害环境因子(特别是环境化学物)的易感性。
5.人群调查:是环境毒理学广泛采用的研究方法。
即采用医学流行病学的调查方法,根据动物试验的结果及对环境化学物毒理作用的预测或假设,选用适当的观察指标,对接触该环境化学物的人群进行调查,分析环境污染与人群健康损害的关系。
第二章环境化学物的生物转运和生物转化1.生物转运:环境化学物的吸收、分布和排泄具有类似的机理,均是反复通过生物膜的过程,统称为生物转运。
2.生物转化(代谢转化):环境化学物在组织细胞中发生的结构和性质的变化过程,称为生物转化或代谢转化。
3.ADME:吸收(absorption),分布(distribution),代谢(metabolism),排泄(excretion)4.许多化学物质在溶液中呈离子状态时脂溶性低,不易通过生物膜;反之容易。
解离度越大,越难通过。
体液的pH可影响弱酸和弱碱的解离度。
5.吸收(1)经消化管吸收①有机酸主要在胃内被吸收,有机碱主要在小肠内吸收②消化管对环境化学物的吸收过程,受很多因素的影响:消化管中的多种酶类和菌丛,可使某些化学物转化成新的化学物而改变其毒性;胃肠道内容物的种类和数量、排空时间及蠕动状态都会影响消化管对环境化学物的吸收;环境化学物的溶解度和分散度也是影响吸收的因素。
(2)经呼吸道吸收颗粒物的吸收主要受颗粒大小的影响。
颗粒物直径大于10m者,因重力作用迅速沉降,被吸入后因惯性碰撞而大部分沉积在上呼吸道;直径5~10m者因沉降作用而大部分阻留在气管和支气管;直径为1~5m者可随气流到达呼吸道深部,并有部分到达肺泡;颗粒直径小于1m 者,可在肺泡内扩散而沉积下来。
(完整)环境卫生学简答题(全)

环境卫生学简答题1、简述人与环境的辨证统一关系。
答:人与环境的辨证统一关系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①人与环境在物质统一性;②机体对环境的适应性;③机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④环境因素对人康影响的双重性。
2、什么是环境物质的迁移和转化作用?环境污染物在环境介质中发生的迁移和转化对环境因素的暴露会产生哪些影响?举例说明.答:无论是人为排放的还是天然的环境化学物质,在进人环境以后会在空间位置、形态特征或化学性质等方面发生一系列复杂的变化。
(1)环境物质的迁移是指环境物质在环境中发生的空间位置的相对移动过程.(2)环境污染物在环境中通过化学的或生物学的作用转变成另一物质的过程叫化学物的转化,通过转化作用可形成二次污染物。
(3)环境化学物和污染物通过在环境介质中的迁移和转化,对环境因素的暴露可能产生的影响:①扩大人群暴露的范围;②增加暴露途径;③改变污染物性质和毒性;④影响暴露剂量.以汞、SO2等环境污染物的实例说明。
3、环境污染物的暴露途径、暴露剂量和时间与产生的有害效应有何关系。
答:环境暴露是环境因素产生健康有害效应的决定因素,暴露的途径、剂量和时间等特征与其效应的产生密切相关。
(1)环境物质和有害化合物往往通过多种途径暴露,暴露途径通过影响总暴露量、吸收率、作用的靶器官和组织而影响对人体产生的效应.(2)环境暴露剂量与暴露产生的反应有剂量一反应关系,根据阈值的存在,剂量-反应曲线包括无阈值和有阈值两种类型,无阈值和有阈值物质的环境毒理学特征不同。
(3)环境污染物的暴露,往往是在较低的剂量下的重复暴露,重复暴露的时间包括暴露频度和暴露持续期,暴露频度和持续期与靶器官和靶组织中的剂量(浓度)有关,是影响有害效应产生的重要因素.4、试说明环境有害因素作用的多样性,研究环境因素联合毒作用的意义是什么?答:(1)环境作用因素具有多样性的特点,环境有害因素的类型多、数量庞大,以致人体吸入的空气、饮用的水、摄人的食物中的污染物都不是单一的,而是多种物质同在。
健康危险度评价的基本内容

健康危险度评价的基本内容
健康危险度评价是一种系统性的方法,用于评估特定环境、化学物质、食品或其他曝露源对人体健康可能产生的潜在危害程度。
以下是健康危险度评价的基本内容:
1.危险物质识别:确定评价的对象,可能是化学物质、环境因素、生物体、食品等。
对于化学物质,这可能涉及到已知的有毒物质或潜在的危害物质。
2.暴露评估:评估人群接触危险物质的途径和水平。
这包括了空气、水、土壤、食物等多个途径。
考虑个体的生活方式、职业暴露和特定人群的敏感性。
3.毒理学评价:确定危险物质引起的生物学效应,包括毒性、剂量-响应关系等。
这可能包括实验室研究、流行病学数据、毒理学研究等。
4.剂量-响应关系:评估不同剂量的危险物质对人体的潜在危害程度。
确定剂量与健康效应之间的关系,包括阈值和非阈值效应。
5.风险特征:了解特定人群(如儿童、老年人、孕妇等)是否更容易受到危害,以及存在潜在的群体差异。
6.风险标准和法规:将评估结果与相关的风险标准和法规进行比较。
这可能包括国家或国际标准、健康基准值等。
7.不确定性评估:评估评价过程中的不确定性,包括数据缺失、模型的局限性、参数不确定性等。
这有助于确定评估结果的可靠性。
8.卫生风险评估:将暴露评估和毒理学评价整合,进行卫生风险评估,即评估暴露与危险物质可能导致的健康效应之间的关系。
9.风险管理建议:基于评估的结果,提供关于如何减少或消除暴露、管理潜在危险的建议。
这可能包括政策制定、监管建议、个人行为建议等。
第七章 环境污染物的安全性和健康危险度评价

2、剂量-反应评定
通过毒理学试验和人群研究,确定适合于人的剂量-反应曲线,计 算出评估危险人群在某种暴露剂量下的危险度的基准值。
3、暴露评价
估计人群对受评物暴露的强度、频率、持续时间,初步了解人群对 受试物的暴露情况。
4、危险特征分析
通过对前三阶段的结果,进行综合分析,判断人群受到某种危害的 可能性大小,进行危险度分析,最终以正规文件形式提供给危险度 管理人员。
(3)第三阶段:亚慢性试验(致畸试验、生殖实验、代谢实验) (4)第四阶段:慢性试验(致癌试验 )
第二节 环境健康危险度评价
主要通过毒理学试验和流行病学研究资料,研究环境污染物在人群 中造成健康危害的可能性。其内容分为4个阶段。
1、危害鉴定
回答是否有证据表明受评物质会对暴露人群健康产生危害。属于定性 危险度评价。第七章 ຫໍສະໝຸດ 境污染物的安全性和健康 危险度评价
第七章 环境污染物的安全性和健康 危险度评价
第一节 环境污染物的安全性评价 第二节 环境健康危险度评价
第一节 环境污染物的安全性评价
2、安全性评价的程序
(1)第一个阶段:急性毒性试验 是毒理学研究中最基础的工作,常常是认识毒物毒性作用的第一步。
(2)第二阶段:致突变试验 评价受试物是否具有致突变作用,并预测其致癌性、生殖发育毒性。
感谢亲观看此幻灯片,此课件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 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谢谢配合!
环境毒理学第六版总结

第一章绪论1、毒理学:是研究物理、化学和生物因素,特别是化学因素对生物机体的损害作用及其机理的科学。
2、环境毒理学:是利用毒理学方法研究环境污染物,特别是空气、水和土壤中已存在或即将进入的有毒化学物质及其在环境中的转化产物,对生物有机体,尤其是对人体健康有害影响及其作用规律的一门科学。
3、环境毒理学的研究任务:(1)判明环境污染物和其它有害因素对人体的危害及其作用机理;(2)探索环境污染物对人体健康损害的早期监测指标;(3)定量评定环境污染物对机体的影响,确定其剂量-反应(效应)关系,为制订环境卫生标准提供科学依据。
4、环境毒理学的主要内容:(1)概念、基础理论(2)环境污染物及其转化产物对机体作用的一般规律,包括生物转运和转化过程、剂量与作用关系等;(3)环境污染物毒性评定方法;(4)重要污染物和有害物理因素的危害及作用机理。
5、环境毒理学的实际应用(1)环境毒理学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现场环境生物监测、环境样品生物测试(2)环境毒理学在环境风险评价各方面的应用: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化学品环境风险评价(3)环境毒理学在环境健康危险度评价各阶段的应用:危害鉴定、剂量反应评定、暴露评价、危险描述6、环境毒理学研究方法:(1)体内实验(整体实验):利用整体动物进行的实验,多用于检测外援化学物质的一般毒性;(2)体外实验:多用于对机体急性毒性的初步筛选,作用机制和代谢转化过程的深入研究;(3)流行病学调查:观察有毒有害因素及不利环境因子对人群健康的影响对于在环境中已存在的外源化学物,可以用流行病学方法,将动物实验的结果进一步在人群调查中验证,可从对人群的直接观察中,取得动物实验所不能获得的资料。
第二章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迁移和转化1、污染物的迁移和转化:污染物从污染源释放出后,在环境中发生的各种变化过程称为污染物的迁移和转化。
2、迁移和转化的相互联系: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迁移和转化过程往往是相互依赖和伴随进行的一个复杂的连续过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节 化学物的安全性评价 一、基本概念 二、安全性评价的内容 三、国内外的化学物安全性评价法规
第二节 环境健康危险度评价 一、概述 二、环境健康危险度评价的基本步骤 三、环境健康危险度评价的新课题
引言
化学物数量:超过1000万种 投入生产和使用:约10万种 每年近千种新化学物质投入生产和使用
4. 安全性评价(safety evaluation)
通过规定的毒理学试验程序和方法以及对人群效应的观 察,评价某种化学物的毒性及其潜在危害,进而提出在通 常的暴露条件下该物质对人体健康是否安全及安全接触限 量。安全性评价的目的是确保该化学物在生产和使用中产 生最大效益,同时将其对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的危害降至 最低。
包括使用方式及人体接触途径、用途及使用范围、使 用量,化学物质所产生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人群健 康效益等。
3. 选用人类实际接触和应用的产品形式进行试验
➢ 一般来说,用于毒理学安全性评价的受试物应采用工业 品或市售商品,而不是纯化学品,以反映人体实际接触 的情况。
4. 选择实验动物的要求
➢ 动物的种类对受试物的代谢方式应尽可能于人类相近。 如哺乳动物大鼠、小鼠等 。
以前不要做什么试验,好东西上市。 青霉素上市好,磺胺上市好! 反应停上市坏了!
反应停 thalidomide
港媒爆霸王 含致癌物 企业受冲击 亏5.5亿
倩碧、欧莱雅等化妆品在加拿大被检出含6 种毒物
调查:23%美白祛斑化妆品汞超标 最高超国标4万倍
隐形杀手——汽车香水
美底特律为防香水污染 禁 止上班族喷香水
4. 第四阶段(慢性毒性试验和致癌试验)
这两项试验常结合进行。慢性毒性试验的目 的在于确定化学物的最大无作用剂量,并综合上 述试验的结果对受试物的安全性作出评价,进而 提出人体安全的摄入量水平。致癌试验用于确定受试物对实验动物 Nhomakorabea致癌 性。
(三)安全性评价试验的选用原则
卫生部颁布的《化学品毒性鉴定技术规范》中对安全性评价 试验的选择原则做了如下规定: ① 受试样品的染毒途径应与人体可能接触的途径一致。 ② 对有可能与皮肤或眼睛接触的化学品,应进行皮肤或眼刺
➢ 最好采用纯系动物或内部杂交动物和第一代杂交动物进 行实验。
(二)安全性评价的程序
安全性评价首先是对化学物进行毒性鉴定,通过一系列 的毒理学试验测试该化学物对实验动物的毒作用包括特殊毒 性作用,从而评价和预测该化学物对人体可能造成的危害。 我国对化学品的毒理学安全性评价通常可划分为四个阶段。
➢ 急性毒性试验 ➢ 致突变试验 ➢ 亚慢性毒性、生殖与发育毒性、代谢试验 ➢ 慢性毒性试验和致癌试验
一般包括:
①原核细胞基因突变实验,如Ames试验或大肠杆菌试验或 枯草杆菌试验;
②真核细胞染色体畸变试验,如微核试验或骨髓细胞染色 体畸变分析;如实验结果为阳性,可在DNA修复合成试验 、显性致死试验、果蝇伴性隐性致死试验和体外细胞转 化等试验中再选两项进行最后的综合评价。
染色体畸变试验
微核试验结果
3. 第三阶段(亚慢性毒性试验、致畸试验、
生殖试验和代谢试验)
亚慢性毒性试验一般要求进行90天,用于了解较 长期反复染毒受试化学物后对动物的毒作用性质和靶 器官,评估对人体健康可能引起的潜在危害,估计最 大无作用剂量,并为慢性毒性试验和致癌性试验设计 提供参考依据。
致畸试验用于确定受试物的胚胎毒作用以及对胎 仔的致畸作用。生殖试验一般要求进行两代,以判断 受试物对生殖过程的影响。代谢试验是了解化学物在 体内的吸收、分布和排泄特点,有无蓄积性以及毒作 用的可能靶器官和组织。
化学毒物不引起机体出现任何有害效应的概率。 一种相对的概念,指在一定的暴露下无危险或危险
度很低,其危险度可被社会所接受。
3.实际安全剂量(virtual safe dose, VSD)
与可接受危险度相对应的暴露剂量称为实际安全剂量 (virtual safe dose,VSD)。例如在终生致癌试验中,引起 肿瘤发生率接近或相当于可接受的危险度的化学物剂量即 可作为这种化学物致癌作用的实际安全剂量。
1. 第一阶段(急性毒性试验)
主要根据人体可能的暴露途径,选择经口、经皮 、经呼吸道的染毒途径进行急性毒性试验,获得LD50 或LC50。
农药等有可能与皮肤或眼接触的化学物需进行皮 肤刺激试验、眼刺激试验和皮肤变态反应试验。
对呼吸道有刺激作用的化学物还应进行吸入刺激 阈浓度试验。
2. 第二阶段(致突变试验)
“天然”化妆品真的安全吗?
来源/福布斯中文网 2013-04-08
第一节 环境化学物的安全性 评价
一、基本概念
1.安全(safe) 指某种化学物在规定的使用方式和用量条件下,对
机体不产生任何损害,包括急性中毒、慢性中毒以及致 癌、致畸等远期或潜在危害。
2.安全性(safety) 指在规定的使用方式和用量条件下接触某种水平的
二、安全性评价的内容
(一)准备工作 (二)安全性评价的程序 (三)安全性评价试验的选用原则 (四)安全性评价结果评价时应注意的问题
(一)准备工作
1. 收集化学物质有关的基本资料:
➢ 受试物的化学结构 ➢ 组成成分和杂质 ➢ 理化性质 ➢ 化学物的定量分析方法 ➢ 原料和中间体
2. 了解化学物质的使用情况
激性试验;如化学品的pH≤2或≥11,则不必进行皮肤和粘 膜的刺激试验,并认为其对皮肤和眼有腐蚀作用。 ③ 对有可能与皮肤反复接触的化学品,应进行皮肤致敏试验 ④ 我国首创或根据国内外文献报道首次生产的化学品,原则 上需进行4个阶段的毒理学试验。
⑤ 生产国外已批准生产应用的化学品,可先进行第一阶 段和两项致突变试验。如试验结果与国外同类化学品 一致,可不继续进行第三阶段和第四阶段试验。
英国在2009年10月的一项研究 报告指出,英国妇女是欧洲各
国使用化妆品最多的,平均每
天使用12种化妆品,所含化学 物质至少175种,平均每人每年 透过皮肤或嘴部吸收的化学物
质大约2.25Kg。
美国草本协会认为,超过60% 的护肤原料会透过皮肤表层进 入体内,换而言之,若化妆品 含毒性或是合成原料,便会加 重心、肝、肾等排毒器官的负 担,从而危害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