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家族的四大礼仪

合集下载

土家族的四大礼仪

土家族的四大礼仪

土家族的四大礼仪土家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土家族的文化底蕴丰厚,其中礼仪文化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土家族人民重视礼仪,注重人际关系,为了传承和弘扬土家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土家族形成了独特的四大礼仪。

一、过大年礼仪过大年是土家族最重要的节日之一,也是展示土家族礼仪文化的重要时刻。

在土家族的过大年仪式中,民众会穿上盛装,参加康巴夜市的活动。

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家家户户会以羊肉、鸡鸭、鱼虾等丰盛的食物招待亲友和远方来访的客人。

同时,民众还会挑选出一位品德高尚、声望较高的长者来主持这个仪式,称为“仆什”(土家语),他会带领大家进行祈福仪式,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吉祥如意。

二、结婚礼仪土家族的结婚仪式历时三天三夜,吸引了村里的人们来观礼。

婚礼前,新郎需要探望新娘家,送上婚礼必备的“彩礼”(嫁妆)。

而后,新娘和新郎会穿上传统的土家族服装,进行盛大的婚礼。

新娘会穿着白色的汗衫、红色的法腰和土家寨的特色婚饰。

在仪式中,新娘会从新郎家接回一个装满“爱心和智慧”的“婚筐”,象征着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

同时,新郎新娘还会参加“抢红”,这是一项新娘亲友要拦截新郎的仪式,以展示新娘家庭的力量和新郎的决心。

结婚仪式结束后,亲友还会开展传统的婚宴,以表达对新婚夫妇的祝福和祈福。

三、葬礼礼仪土家族对待死者的葬礼十分重视,他们认为葬礼是人生最后的重要仪式。

在土家族的葬礼仪式中,亲友和村民会穿上黑色的衣服,披麻戴孝。

葬礼一般由父母或兄弟姐妹主持,他们会为死者叩头、哭丧、烧纸钱,以表达对逝者的哀思和缅怀之情。

葬礼期间,亲友还会举行祭祀仪式,祈求亡者安葬祥和、魂灵得到安宁。

四、过年庙礼仪每年农历春节期间,土家族会举行特殊的过年庙礼仪,这是土家族人们表达对祖先的尊敬和敬仰之情的方式。

在这个仪式中,村民们会穿上汗衫、法腰等传统服饰,以身份识别分层。

村长或族长会带领村民们前往土家族的祖庙或祠堂,供奉祖先。

在祭祀过程中,村民们会献上酒、食品和鲜花,同时进行祈福仪式,祈求祖先保佑土家族人们来年平安幸福、风调雨顺。

湘西土家族传统结婚礼仪习俗大全

湘西土家族传统结婚礼仪习俗大全

湘西土家族传统结婚礼仪习俗大全中国56个民族,可为泱泱大国,不同民族间有不同的礼仪风俗习惯,而且不同地域结婚礼仪习俗各具特色,以下是为你精心整理的湘西土家族传统结婚礼仪习俗大全,希望你喜欢。

土家族简介土家族作为中国人口数最多的少数民族之一,现主要分布在湘、鄂、黔、渝毗连的武陵山区,主要聚集地有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中的龙山、保靖、永顺、桑植、古丈、泸溪、吉首及张家界市,湖北省的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五峰土家族自治县、长阳土家族自治县,重庆市的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秀山苗族土家族自治县、石柱土家族自治县、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贵州省的铜仁市。

土家族自称为“比兹卡”、“比基卡”,其民族文化受巴文化、楚文化、汉文化等文化的影响较为深远,有着悠久的民族传统和民族文化,拥有自己独立的民族语言、传统的节日、古朴的歌舞、精美的艺术,其婚嫁习俗更是颇具民族特色,体现了土家族的生活习性和民族风情,展现了土家族传统文化的魅力。

湘西土家族传统结婚礼仪习俗与汉族相比较而言,虽然土家族也重视”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但总体而言婚姻还是自由的。

土家族未婚青年男女在摆手节、女儿会等大型节日和生产活动中相识、相恋,以对山歌、吹木叶表达爱情,在征得双方父母同意后便可结婚。

清代《乾隆永顺府志》记载了土家先民以山歌传情意的习俗:“凡耕作出入,男女通行,无拘亲疏。

道途相遇,不分男女,以歌声为奸淫之媒”。

土家族的婚姻习俗是是所有土家民俗中仪式最为复杂、程序最为完整、细节最为精致的民俗之一,其程序可分为五大部分:求肯(即求亲)、定亲、结婚、送亲、回门。

其中每一大部分又由许多小环节构成,程序极为完整,内涵颇为丰富。

一、求肯男女双方有意之后,男方会选着一位能说会道的媒人(通常为女性),带上一些男方准备的糖酒、腊肉等,去女方家求亲。

此时,媒人会极力撮合,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完成男方的托付。

若女方家长收下了礼物就表示默许了这桩姻缘,随后就是“通族”即女方家长向父老乡亲宣布自己女儿的婚讯。

土家族的礼节

土家族的礼节
以分 为 以下 几 种 :

不 着 ” “ 福 同 享 , 有 难 同 当 ” “ 穿 朋 , 有 , 宁
是 人 际 交 往 。 对 长 辈 和 老 年 人 必 须 称 友 的 衣 ,不 挨 朋 友 的 妻 ” , “ 头 打 架 ,船 尾 船
“ ”, 忌 讳 称 “你 ”, 对 平 等 和 下 辈 才 称 说 话 ” 等 等 。 您
并 不 因 为 市 场 经 济 大 潮 的 冲 击 而 丧 失 ,而 会

代 一代 地 传 下 去 !圜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永平腊 鹅 文叶 荫 /华
塞 ,用 以 催 膘 。 一 般 2 多 天 后 ,将 0 腊 鹅 是 大 理 白 族 自 治 州 永 平 县 传 统 的 名 俗 称 “ 鹅 ”
优 特 产 ,一 直 深 受 八 方 食 客 青 睐 ,主 产 于 银 鹅 育 壮 至 八 九 公 斤 ,便 可 宰 杀 。宰 杀 之 后 ,
些 走 。 谁 家 老 人 过 世 ,孝 子 给 你 叩 头 ,你 应 ”
家 有 事 家 家 帮 ”、 “ 死 众 家 丧 , 一 打 丧 人
鼓 二 帮 忙 ”、 “ 酒 要 酗 得 好 , 大 敬 小 ”, 喝 喝
迎 上 去扶 孝 子 起 来 ,还 应 说 一 声 : “ 的孝 你 心 敬 了 ! 因 而 俗 谚 里 有 “ 让 路 , 坐 让 席 ” ” 行 ,
江 河 畔 曲硐 古 镇 的 回族 村 寨 。
曲硐依 山傍 水 ,四季 如春 ,水肥 草 美 ,
褪 去 鹅 毛 ,除 去 内脏 ,晾 干 水 汽 , 由 内往 外 抹 上 食 盐 ,压 制 成 圆 饼 状 后 ,放 到 瓦 盆 中腌 渍 三 四 天 , 取 出 风 干 , 即 可 收 藏 或 食 用 。 当 然 ,随 着 冷 柜 和 现 代 加 工 工 艺 的 引 入 , 腊 鹅 已 随 时 可 以 腌 制 ,并 四 季 有 售 。 目 前 ,永 平 腊 鹅 的 售 价 在 当地 虽 近 4 0元 一 市 斤 , 但 购 者

土家族传统民俗节庆

土家族传统民俗节庆

土家族传统民俗节庆土家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分布在湖南、湖北、重庆等地。

他们有着丰富多样的传统民俗节庆活动,这些活动不仅体现了土家族的习俗和文化,也是土家族人民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介绍土家族传统民俗节庆的特点和庆祝方式。

一、传统民俗节庆概述土家族的传统民俗节庆活动丰富多样,主要包括婚礼、葬礼、农历新年等。

这些活动在土家族人民中具有重要的意义,是他们传承和展示自己文化传统的重要方式。

1.婚礼节庆土家族的婚礼是一个十分隆重的仪式。

婚礼前,新郎会和他的家人准备一些礼品来拜访新娘的家人,以示诚意。

之后,双方家族会在一起商量婚礼的具体安排。

婚礼当天,新娘会穿上传统土家族的婚纱,新郎则会穿上华丽的服饰。

婚礼上,还会有丰盛的宴席和土家族的传统歌舞。

2.葬礼节庆在土家族人民的传统信仰中,人的灵魂会继续存在并保护着家庭。

因此,对于亡者的葬礼也是十分重视的。

土家族的葬礼庆典通常会持续多天,期间会进行祭祀、守夜、祈福等仪式。

亲友们会集体前往墓地祭拜,悼念逝者,并参与各种纪念活动。

3.农历新年农历新年是土家族最重要的传统节庆之一。

过年期间,土家族人民会进行多种庆祝活动,如赛龙舟、舞狮子、放鞭炮等。

人们还会穿上传统的节日服饰,家家户户张贴喜庆的对联和年画。

亲朋好友会相聚在一起,共同享受美食和传统表演,以此迎接新的一年。

二、土家族传统民俗节庆的特点土家族的传统民俗节庆活动有着鲜明的特点,体现了土家族文化的独特魅力。

首先,土家族的节庆活动注重人际关系和互动。

不论是婚礼、葬礼还是新年庆祝,人们都会邀请亲友们共同参与,加强彼此之间的感情交流。

其次,土家族的传统节庆活动保留着丰富的宗教信仰元素。

对于土家族人民来说,传统节庆不仅是庆祝和娱乐的方式,更是对祖先的敬意和尊重。

此外,土家族民俗节庆活动强调身份认同和文化自豪感。

通过传统服饰、音乐舞蹈等方式,土家族人民表达了对自己文化传统的热爱和自豪。

三、土家族传统民俗节庆庆祝方式土家族传统民俗节庆的庆祝方式多种多样,每个活动都有独特的庆祝仪式和活动形式。

土家文化与风俗

土家文化与风俗

土家族族源,尚无定论,目前处于诸说并存,其主要来源仍有以下几 说:一说是古代巴人后裔。认为土家族的自称与历史上巴人活动的有些地 名读音相近,巴人崇虎与土家族相同,巴人的一些姓氏与土家族的一些姓 氏相同等等。二说是土著先民的后裔。认为最早定居湘西的先民是土家族 的主要来源之一。从龙山里耶、大庸古人堤等地出土的新石器文化遗址证 明,湘西很早就有古人类活动,很多土家语地名至今犹存,说明这些地方 最早应该是土家族先民开辟和居住的。三说是唐代中叶由贵州迁入的乌蛮 的一部分。认为贵州境内称为“比跻”或“比际”的人与土家族自称相同, 而中唐以后,“越嶲”一带乌蛮入侵贵州,征服了当地一部分土著,就是 白罗罗称谓的起源,一部分与他们长期斗争,最后被迫迁入湘西和云南, 而土家族与彝族在语言、信仰、歌舞方面有相似之处,进而认为土家族是 乌蛮的一支。四说是来自江西彭氏的后裔。认为唐末五代初年,由彭王咸 率领的江西彭氏子孙及百艺工匠入主湘西后,披荆斩棘,开拓疆土,统治 湘西,在此繁衍生息起了巨大作用。以上诸说虽不完全一致,但有一点认 识是统一的,这就是发展到唐代末五代后,土家族已逐步形成为一个有共 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和共同文化心理素质的稳定的人们共同
霉豆腐
土家山寨的土家族人,一到冬春季节,最 喜欢作霉豆腐食用。其做法是,将白豆腐切 成2厘米见方的小坨,放入锅内用冷水煮至 水开,翻均匀后起锅滤干、再将豆腐坨置于 放入草把的木桶内,一层草把一层豆腐,最 上层用棉被或衣物遮盖保温,待豆腐长出寸 长的白霉后取出拌入食盐、辣椒粉、五香、 花椒粉,最后用冷开水浸泡一段时间后即可 食用。如果需长时间存放,则用白酒或植物 油浸泡,这样可以存放两三年。
土家族服饰的情感传达
图案是土家族服饰的重要组成部分,起着传情达意的作 用。土家族传统文化心态与其他民族一样,崇尚吉祥、喜 庆、圆满、幸福和稳定,这一理念反映在服饰图案上,则 表现为追求饱满、丰厚、完整、乐观向上、生生不息的情 感意愿,通过图案造型,向人们展示民俗文化理念的深层 底蕴和生命情感。如喜欢在作为嫁妆的鞋垫、肚兜上刺绣 鸳鸯戏水、喜鹊登梅、凤穿牡丹、富贵白头、并蒂莲、连 理枝、蝶恋花及双鱼等民俗图案,以隐喻的形式,将相亲 相爱、永结同心、白头到老的纯真爱情注入到形象化的视 觉语言之中,反映了朴素纯洁的民俗婚姻观。同时,对纹 样造型赋予生命的律动,表现大千世界芸芸众生的勃勃生 机。而方胜、如意纹、盘长等造型符号和纹样,则反映广 大劳动人民对幸福美好生活的执着追求和真诚期盼,表达 朴素纯真的审美情趣。

土家族的四大礼仪

土家族的四大礼仪

土家族的四大礼仪土家族是一个讲究礼仪之风的民族,在社交活动与家庭生活中,特别重情尚义,讲究礼尚往来和文明礼行;土家族这种古朴淳厚的礼仪之风,不但充分表现了中华民族举世闻名的礼仪之邦风范,而且还世代相传,不断地发扬光大,具有丰富的人文价值;深入地研究这一问题,对于弘扬中华民族以及土家族的优良道德传统,对于今天公民“明礼诚信”等道德建设,无疑具有重要的人文和实践意义;一、土家族的四大礼仪所谓礼仪,即社会生活中由于风俗习惯而形成的为大家共同遵守的仪式,如婚礼、葬礼等;土家族人在一生的生活和社交活动中礼仪较多,但最重要的只有四大礼,即诞生礼、婚礼和成年簪冠礼、寿礼、葬礼;这四大礼是土家族礼仪之风的集中体现,既有社会特征,又有信仰特征,它们把土家族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吉凶祸福交织在一起,形成复杂多样的民俗样式,而且长期地支配着土家人的社会生活和精神生活;1.诞生礼诞生礼,是人生的开端礼;土家人相当注重为婴儿举行诞生礼,它既含有为新生命祝福,祈祷长命富贵之意,也有为产妇驱邪避祸之意,在礼仪中带有一定的神秘色彩;虽然土家人最看重的是诞生礼中的“打三朝”即婴儿生下3天后要进行全身沐浴和“满月酒”,但实际上,土家人的诞生礼包含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妇女怀孕后,俗称“有喜”,要请土老司行法事“安胎”、驱邪,祈求祖先保佑,并在堂屋门上挂上筛子、艾蒿草,称“金钟神罩”,护住孕妇之屋;分娩,一般要请“接生婆”,接生婆进产房后,要敬祭土家族的生育女神巴山婆婆;婴儿下地,接生婆用白线结扎脐带,若是男孩,就用父亲的衣服包裹;若是女孩,则用母亲的衣裙包裹;给婴儿洗澡的水严禁任意外泼,以免污秽神灵;婴儿降生后,父亲要怀抱“报喜鸡”去岳母家报喜,男孩用公鸡报喜,女孩则用母鸡报喜;岳母家则按婴儿性别置办“三朝礼”和“满月酒”;三天后,岳母家以及亲友们挑着礼品前来贺喜,即“打三朝”;酒宴上,产妇家要请婴儿的外公或舅父取名,俗称“命名礼”;满月那天,岳母家要来给婴儿“放脚”因为婴儿出生的第一个月脚手都是包裹着的,满月之后才解开包裹,正式穿上衣裤,俗称“放脚”,并送来放脚需要的一切衣物,这一天俗称“满月酒”或“祝米酒”;婴儿诞生后,第一个来产妇家的人,俗称“踩生”,“女踩男,福寿全”,“男踩女,要中举”,产妇家要格外热情地招待踩生人,使之多说些吉利话;在当代,土家族诞生礼中最重要的是“打三朝”,实际上很多地方的土家族都是把“打三朝”与“满月酒”祝米酒合二为一的,统称“打三朝”;随着医疗条件的改善和科学知识的普及,诞生礼中很多带迷信色彩的陋习都被土家人自觉地抛弃了;2.婚礼和成年簪冠礼在漫长的封建时代,土家族逐渐形成了婚姻制度中的多层次礼仪,这些礼仪是十分复杂和隆重的,它是一个完整的礼仪过程,但在整个礼仪过程中,最重要的是婚期这一天举行的男、女冠礼和一系列其它礼仪活动;如“打样”,即媒人撮合男、女双方进行第一次见面,俗称“瞧样子”,双方满意后再正式提亲;“求婚”,打样之后,男方正式请媒人去女家求婚;“讨红庚”,俗称“合八字”,男方委托媒人讨来姑娘的生辰年月日时,写在“红庚贴”上,并请土老司或算命先生按阴阳五行推论,看是否相合或相克;“定亲”,俗称“插茅香”,合了八字,就成了“天作之和”,男、女双方即择吉日,举办酒席,邀请双方亲戚到场正式定亲,实际上是向社会公开这桩婚事,取得社会承认;“拜年”,定婚后,男方每逢新年都要去女家拜年,但拜第一个新年最为隆重;“看期”,到了结婚年龄,男、女双方同意后即请土老司或算命先生择吉日结婚“;冠礼”与“婚礼”,婚期到后,男、女双方即举行非常隆重的冠礼和婚礼,新娘则要按出嫁礼仪进行哭嫁;成年簪冠礼和婚礼,土家族是将其一并举行的,并且最为隆重;男冠礼和女冠礼都是在结婚前一天举行;清长阳县志卷三记载:“古冠婚为二事,长邑则合而为一;于嫁娶前一二日,女家束发合笄,曰‘上头’;设席醮女,请幼女九人,合女而十,曰‘陪十姊妹’;男家命字,亲友合钱为金匾,鼓乐导送,登堂称贺,曰‘贺号’,不谓字也;是日设二宴席,其一,子弟九人,合新郎而十,曰‘陪十兄弟’,又曰‘坐十友’”;冠婚礼并行和礼仪中的“陪十姊妹”、“陪十兄弟”的“双陪”活动,在整个土家族地区都有这种习俗,并且至今遗风犹存;举行了冠礼,就表示男、女已进入了成年,可以在社会上进行单独交际,独立地创家立业了;“发轿”,女方举行完冠礼和婚礼后,即按照土老司择定的时辰启轿,土老司要作法封轿避煞等;“敬土司王”,土司时代,土司王享有“初夜权”即土司王先要与新娘睡一夜或三夜,后被人在行使初夜权时杀死,传说他阴魂不散,经常作崇使新婚夫妇不和,因此要敬奉他;“安床”,即男方安好新婚床位,边安放边行法事,祈求新婚夫妇和顺美满;“拦轿”,当男方迎亲队伍热热闹闹地来到女家村寨门口时,女家亲友们将迎亲队伍拦住,佯做阻拦之状,迎亲与拦轿的双方相互对歌、取笑甚至打闹,实际上这是土家族早期“抢亲”习俗的遗存;“找摸米”,“摸米”即新郎代理人,俗称“押轿娃”,前去抬轿的小伙子都装成“摸米”,新娘的姊妹们一时难辩真假,就在小伙子中任意寻找,相互嬉戏,甚至往小伙脸上抹锅灰,实际上是借此机会暗中选择意中人,明显地带有远古土家人对偶婚的遗俗;“茅宴席”和“赶脚酒”,发轿上路后,新娘的亲属们还在一些路口佯装拦截,这时,男家早在这些地方摆好酒宴,拦轿的人即吃起了“茅宴席”,也有男家直接把酒席送到女家堂中的,名曰“赶脚酒”;“搬帐子”,当迎亲队伍快到男家时,“摸米”放快脚步,先将帐子搬到男家,举行挂帐仪式,边挂边唱,颇有风味;“迎轿”,即新娘的花轿到男家后,男家要举行一系列迎轿仪式,直到拜堂、入洞房为止;“上马酒”,即新娘进男家这一天,男家要专门为送亲的嫂子、伴嫁的姑娘和新娘的兄弟舅爷等在堂屋中央摆下丰盛的酒席,名曰“上马酒”,之后才给其他亲戚朋友开席;“闹新房”,即新郎、新娘的同辈亲戚朋友在新房里为祝福新婚而进行的娱乐活动,土家族闹新房往往还由伴嫁去的姑娘和陪新郎的小伙对歌,他们借机选择意中人,这是土家族以歌为媒的古婚俗的再现;“回门”,婚后的第二天,新娘要偕同新郎回娘家,当天去当天回,俗称“回门”;至此,土家族的整个婚礼就告结束;3.寿礼寿礼是土家族人的重大礼仪之一;土家人祝寿,对小孩子称为“长尾巴”,成年人叫“过生日”,50岁后方称“祝寿”;但若父母健在,即使年龄再高也不能称“祝寿”,“尊亲在不敢言老”;土家族为老人祝寿要献鱼,上长寿面,敬寿桃,满60花甲的寿礼最为隆重;土家族祝老人健康长寿,堪称民族美德;4.葬礼葬礼,几乎是任何一个民族都具有的悼亡仪式和祭祀活动;土家族俗称葬礼为“白喜”、“白会”、“老龙归山”等,一般要跳唱丧鼓歌;湖北省清江流域的土家人在举行葬礼时,其主要活动是跳丧,即跳唱非常神奇和隆重的“撒尔嗬”;这是土家人悼念死者的一种祭祀性歌舞,且歌且舞,似剧非剧,风格异常古朴和别致;舞姿非常优美,时而绕臂穿肘,形似凤凰展翅;时而相对击掌,犹如幺姑筛锣;时而扭肩擦背,好比水牛擦痒;时而嘴唇触地,恰似春燕衔泥;时而相互嬉戏,犹如牧童戏水等等;土家人跳丧为何称其为“撒尔嗬”呢其实,这是因跳唱时多用衬词“撒尔嗬”而得名;明代巴东县志载:“旧俗,殁之日,其家置酒食,邀亲友,鸣金伐鼓,歌舞达旦,或一夕,或三、五夕;”人死后,左邻右舍听到阵阵报信的鞭炮声,都自动赶到死者家里来,为死者跳撒尔嗬;土家人常说:“人死众人哀,不请自己来”,“人死众家丧,一打丧鼓二帮忙”,“半夜听到丧鼓响,脚板心底就发痒”;入夜,只听灵堂门外几声炮响,跳丧者们闻声而至;一位德高望重之人掌鼓指挥,三声重鼓,一声高唱:“我打起鼓来,你出台哟,撒尔嗬里”众人齐声答和;跳丧者或两人一对,或三人一伙,迅速踏鼓跳唱,脚踏鼓,鼓跟脚,跳丧者头、手、肩、腰、臀一起扭动,舞姿变化多端;唱着古朴粗犷、诙谐有趣的极富浓郁山乡气息的词曲,从入夜到鸡鸣,或一夜,或二夜,或三夜等,通霄达旦;撒尔嗬有一定的程式,一般由待师、跳丧、哭丧等构成;或曰开歌场、奠酒、收歌场等;撒尔嗬唱词变化多端,四言、五言、七言随情而变;除开那些少年夭亡者,不论是男是女,也不分高低贵贱,只要人死了,乡邻们总要跳唱“撒尔嗬”;实际上,早在元、明、清时代,撒尔嗬在清江流域土家人的跳丧中,就已完全成熟了;至于撒尔嗬的历史渊源,今天已无法精确查考,有说起源于庄周“鼓盆而歌”的,也有说起源于八月十五杀鞑子的等;尽管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撒尔嗬是土家先民巫术、祭祀礼仪和歌舞艺术三者有机结合的产物,这确是无可质疑的;二、土家族四大礼仪的人文价值土家族的四大礼仪,是土家族人民礼仪文化的集中体现;同时,这四大礼仪也充分表现了土家族人民乐观旷达的人生观和生死观,表现了土家族人民孝顺父母的传统美德,表现了土家族是一个具有崇高社会责任感的民族;1.土家族的诞生礼,既是在祝福新生命的同时,对民族开天辟地、发祥繁衍的历史进行回顾和纪念,又充分体现了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在土家族传说中,远祖是蛋生的;古时世界处于混沌之中,一片黑烟,无天无地,昼夜不分;突然一阵狂风将黑烟吹散,随之飘来一朵白云,白云里裹着一个硕大的蛋,蛋白如天,蛋黄似地,随着天崩地裂一声巨响,蛋裂开了,跳出一个亭亭玉立的姑娘,她名叫卵玉,她就是土家族的祖先;卵玉喝虎奶,吃铁铊,她见天地相互粘连,就用箭射开,才有了世界的开端;所以,土家族崇敬蛋,认为蛋是人类之种;土家族在举行诞生礼“打三朝”和“满月酒”时,最看重的食品就是醪糟荷包蛋,凡是前来贺喜的人,每人都得吃一碗醪糟荷包蛋,这实际上就包含有纪念土家族祖先开天辟地、发祥繁衍的含义;当土家姑娘出嫁时,男方总要给女方送两个煮熟的红鸡蛋,姑娘在出嫁前夜就用此蛋在脸上滚三下,名曰“开脸”,象征获得生育的蛋种,预示后代的繁衍和民族的生生不息;可见,土家人认为,人的生命是来之不易的,每一个人来到世上,就要对得起自己的生命,就要有所作为,不能虚度光阴;在土家族诞生礼中,还有“抓周”的习俗,即婴儿满周岁时,在桌子上放置书、笔、算盘、纸张等物件,让婴儿自己去抓,土家人认为婴儿最先抓住什么,就预示着这个小孩今后干什么;土家人总是望子成龙的,既希望子女为国家作出贡献,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材,又希望光宗耀祖,为家族争光,这种积极向上的人生观是值得肯定的;2.土家族的婚礼和成年簪冠礼,标志着土家族是一个具有高度的民族自觉意识以及社会责任感的民族;土家族的婚礼与成年簪冠礼是一并举行的,实际上表明这是土家族青年男女走向成年的一个标志,即走完了自己的孩提时代,意味着“人生的第二次断奶”,因此,要肩负起社会责任和家庭责任,要有个体的自觉意识;首先,土家族的婚礼和成年簪冠礼有严格的礼仪程序,通过这种严格礼仪程序的锻炼,从而给土家族青年男女上了人生的第一课;结婚后,新娘要离开父母,告别家乡,要开始独立的人生旅行,要创造性地设计自己的未来;在土家族中,男孩结婚后,也往往要与父母分家过日子,“树要分丫,儿要分家”,“树不分不长,家不分不发”;这对于长期依赖父母的年轻人来说,无疑是一个痛苦而又必须的过程;然而,正是在这个过程中,土家族青年男女将学会自立自强,学会承担责任,变得成熟起来;青年男女的责任,从宏观上看是社会责任,要为国家为社会作出贡献;从微观上看是家庭责任,要使自己的家庭幸福美满;经过婚礼和成年簪冠礼,土家族青年男女就会自觉地承担起这些社会责任和家庭责任;其次,土家族的成年簪冠礼是用“陪十兄弟”和“陪十姊妹”的方法集体举行的,因此,既可以增强新郎、新娘个体自我意识中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也可以教育其他未婚的土家族青年男女;自尊心是民族自我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讲自尊心就要尊重自身的人格、荣誉,不容别人歧视侮辱,维护自尊是一种自我情感体验;一个人如果缺乏自尊心,则其它任何评价都起不了作用;有了自尊心,这个人就不会依附于其他人,就会自立自强;自信心也是民族自我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自信心是一个人成长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心理素质,一个人如果自卑,看不到自己的力量,久而久之就会形成一种固定的自卑心理定势,这对于民族的发展和个体的成长无疑会带来很多消极的影响;土家族青年男女通过集体性的簪冠礼之后,个体的自我意识以及自尊心、自信心就会油然而生,从而为勇于承担社会责任和家庭责任打下坚实的心理基础;3.土家族的寿礼,充分体现了孝顺父母的优良传统伦理道德;在土家族的寿礼中,举行得最为隆重的是父母的寿礼,寿礼就是为父母尽孝的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土家族特别重视父母与子女的关系,即所谓“父慈子孝”、“孝顺父母”、“抚养子女”等,这既是中华民族传统人伦关系中的重要方面,也是土家族的优良传统伦理道德;“孝”被称为一切道德的根本,是所有“教化”的出发点;孝经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因此,要想成为一个有道德的人,就必须在“孝”这一根本上下功夫;“孝”就是善事父母,就是要对父母尽养育之恩;孔子认为,对父母不但要“养”,而且要“敬”;孔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只有从深爱和孝敬出发,才能使父母和颜悦色;如果父母有过,应当谏诤,但要注意态度;土家人认为,父母子女关系是社会中的一种最基本的关系,从一个人对自己父母的态度,可以推断出他对他人、对国家、对社会的态度;只有对自己父母尽孝的人,才能对国家尽忠;反之,一个人如果不能对自己的父母尽孝,他也决不可能对国家尽忠,“求忠臣于孝子门下”;土家人特别认为,在所有的伦理道德关系中,“以孝为上”,孝顺父母是第一位的,是至高无上的道德;家庭成员中不论个人的行为如何,都要孝敬父母,否则,就会遭到全家人的唾弃和社会的谴责;在封建社会,土家人将父视为天,将母视为地,“天大地大,不如父母恩情大”,不管自己年纪多大,只要父母健在,就必须孝顺父母;对父母一要孝敬,二要顺心;对父母要打不还手,骂不还口,有理必从,无理不辩,有问必答,有求必应,病痛常问,有愁劝解,说话谨慎,不伤其心等等;土家人还将孝顺父母的各项行为准则列入族规、家规,凡出现不赡养或虐待父母的逆子恶媳,在家庭中不能解决,就由家族按族规惩处;轻者被人骂为“报应崽”,家族要忠告逆子,限期悔过,或当众向父母赔罪,并请人具保不再犯;重者,按其情节或罚其苦役,或裁其部分财产归父母享用,或受肉体惩罚;特别严重者,如将父母致残和致死者,定要给父母偿命祭坟,偿命的方式通常是“沉水”即在身上绑上石头,沉入深潭毙命;这种从严处治不孝之子的族规,甚至连当地政府都予认可,不作干预;应该认为,只要我们剔除土家族孝顺父母这一传统伦理道德中的一些封建因素,将其进行扬弃,批判地继承,即使在今天看来,尊老爱幼、孝顺父母仍然具有积极的社会价值;4.土家族的葬礼,充分体现了乐观旷达的生死观;土家人认为,人有生就有死,生死是辩证统一的,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因此,土家人既为生祝福,也为死高兴,老人死了是走“顺头路”,是“老龙归山”,所以,土家人用跳撒尔嗬的方式举行“白会”;撒尔嗬悲中有喜,悲喜相交,以喜为主;透过土家跳丧——撒尔嗬,我们完全可以窥见土家人的悲哀与欢乐、颂亡与慰生、肃穆与热闹奇妙结合的心理世界,撒尔嗬充分体现了土家人乐观旷达的生死观;我们从撒尔嗬的唱词看,有唱祖先的,有唱生产生活的,有唱风土人情的,有唱谈情说爱的,时而打情骂俏,时而如诉如泣,真可谓人老死亡,天地自然;日吉时良,热闹非凡;从撒尔嗬的动作看,完全沉醉于纯粹的感觉虚幻世界,迷漫着“歇斯底里”的狂热和无拘无束的享乐;其实,综合起来看,撒尔嗬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和人文价值,它曾被国外学者誉为“东方迪斯科”;撒尔嗬的悼亡,是生者对亡灵的最后陪伴,生者要高度兴兴地送走亡灵,这是对人生价值的肯定,是土家族乐观旷达人生观的再现;撒尔嗬既可增强民族的凝聚力,又是民族文化传承的载体;撒尔嗬还是生者的一种娱乐艺术,土家人从中得到了美的享受;5.土家族的四大礼仪,对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明礼诚信等思想道德建设,具有重要的人文价值和现实意义;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思想道德建设,就是要努力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如果我们对土家族的四大礼仪进行扬弃,它就可以对市场经济下的思想道德建设和人伦价值的提高起到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首先,从社会看,四大礼仪有利于社会、家庭的稳定与和谐;在土家族中,社会、家庭、个人三者构成了一种独特的社会结构,家庭既是这三者的中介,又是核心,上连社会,下连个人;四大礼仪好比润滑剂一样,渗透到社会、家庭和个人的社会结构之中四大礼仪是一种家庭美德,它是每个公民在家庭生活中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涵盖了夫妻、长幼、邻里之间的相互关系;家庭生活与社会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正确对待和处理家庭关系,共同培养和发展长幼亲情、夫妻爱情和邻里友情,不仅关系到每个家庭的美满幸福,也有利于社会的安定和谐;要大力倡导四大礼仪中的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等家庭美德,鼓励人们在家庭里做一个好成员;可以认为,抓住了社会、家庭、个人的三者关系,也就抓住了中国社会关系的根本,并且通过诸如土家族四大礼仪等润滑剂的作用,整个社会的稳定也就有了可靠的基础;作为中华民族这一礼仪之邦,任何时候都需要处理好社会、家庭和个人的三者关系,这是社会稳定与和谐的一个基本框架,而四大礼仪则是保持这一框架稳定的基本途径和方法;其次,从个体看,四大礼仪有利于提高人伦价值和增强人们的道德义务以及道德责任感;在今天,“明礼诚信”已成了我国社会大力倡导的基本道德规范之一,一个人只有“明礼”,才会具有“诚信”,明礼是诚信的基础;一个人如果不知礼仪,我行我素,那么,这个人不但无诚信可言,甚至在社会立足都很难;要明礼,就要开展必要的礼仪、礼节、礼貌活动,这对规范人们的言行举止有着重要作用;尤如在重要场所和重大活动中要升国旗、唱国歌、举行各种形式的礼节一样,在家庭生活和社交活动中,适当地提倡诸如土家族的四大礼仪,以此引导公民增强礼仪、礼节、礼貌意识,增强道德义务和道德责任感,告别不文明言行,不断提高自身的人伦价值和道德修养;最后,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虽然四大礼仪是土家族优良的传统美德,是土家族礼仪之风的外在表现,但是,我们还必须把批判地继承传统道德与弘扬时代精神有机地结合起来,要自觉地克服四大礼仪中的一些封建迷信和不良因素,以及由于很多繁琐礼节而带来的大操大办和铺张浪费等;土家族人民应该继承和发扬的是长期培育起来的重情尚义的优良道德传统,以及真诚而适度的文明礼行;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推陈出新;。

土家族的结婚婚俗有什么

土家族的结婚婚俗有什么

土家族的结婚婚俗有什么土家族的结婚婚俗有什么土家族是中国历史悠久的一个民族,至今传承着一些传统婚嫁的习俗,那么,土家族的结婚婚俗有什么呢?下面是店铺为你搜集到的相关内容,希望可以帮助到你。

土家族的结婚婚俗一、定婚前的礼仪官府文告规定“百姓男女年纪相当,又无亲属制服,而男女父母情愿结姻者,必先央媒约,通知明白,……一有不愿,即止。

”民间也演渐成俗。

男方托媒人,提亲讨口气;女方放话看人家。

这个过程完全是由媒人牵线搭桥,在双方父母主持下进行。

二、行聘订婚。

女方“看人家”允许之后,男方择期备台盒,即备绢帛,簪环,果酒等物,书写有第几男、姓名、某年、月、日出生的男家庚书生,礼物男用红全开具,后写姻眷弟某率男某顿首拜。

请媒人随同到女家。

女家收聘,用相同格式写好女子庚书,中帖红签上写“领谢”二字,交付媒人回复男家。

举行定婚仪式之后,男方所送聘礼称之为打发。

此后,男女双方即可走动,但主要是逢年过节时男方到女家拜年。

三、择选婚期,预置衣饰,办置嫁奁。

择期的讲究是按照男女双方“八字”找推定吉日,如女家许约,即行定期,定期之后,由男家用名帖开具婚礼单,另以红全开明迎亲日期,先告祖先,由媒人送往女家之后,男家开始制备衣饰,布帛,果饼等物,果饼称“茶食”,严格按照女家亲族辈分准备,不得差错。

早期,男家置办的礼物和女家置办的嫁奁都是在正式婚期前送往对方,以后演变为迎亲出嫁的当天随带,这就增添了婚期的喜庆色彩,而且双方都可以在亲朋族友面前显示体面。

四、喜期。

有的地方称“过期”。

举行婚礼,历时三四天,有许多仪式,显得十分繁杂和格外热闹,其间有:1、上头:女了出嫁前一日,择族戚夫妻双全有德行的人,以两条线互相绞合勒去鬓边短发,拔去汗毛,曰“开脸”,亦曰“上头”,为分梳,此时始挽成高髻,又称“粑粑纂”。

2、陪十姊妹:女儿出嫁前一日晚上,设素宴,请未婚女子九人和新娘围席而坐,称为“陪十姊妹”,又谓之“带花酒”。

由两个陪姑娘先围席作四十八个揖之后,请新娘坐席中间,牵亲者挨其左右而坐,其余按长幼而坐,由歌师傅或新娘自已开台“陪十姊妹歌”。

土族礼仪浅析

土族礼仪浅析

土族在长期生活和生产实践中,形成了独特的民族文化,成为中华文化宝库中的一朵奇葩。

土族礼仪文化,根植于土族的日常生活中,并影响、约束和规范着土族人民的生活、生产和人际交往,体现着土民族美好的社会理想,反映着土族社会的良好风尚,发挥着重要的社会功能,蕴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本文拟对土族礼仪文化作初步探讨。

土族礼仪习俗土族礼仪习俗主要包括生活礼仪、生产礼仪和人生礼仪三个方面。

生活礼仪生活礼仪是土族在人际、族际交往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人们确立和调整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一种行为准则。

土族在与人见面时有一定的礼仪规范。

若路遇长者,年少者都会自觉地站在路边,让年长者先走过;骑马碰上老人时,要下鞍牵马过,并问安,俗称“下马礼”,以示尊重。

土族也有请对方吸烟的见面礼,凡集一处,在问安时互相递烟,以示友好。

人际交往免不了互相赠送物品,或表示庆贺,或表示友好,或表示尊敬。

土族的待客礼仪也丰富多样,土族人十分好客,凡贵客临门,都以“都拉斯”(即美酒) 迎送,这就是土族“进门三碗酒”之礼。

给客人敬酒时,土族人习惯用双手把酒杯递给客人,客人以长幼次序依次接过酒杯之后,要按土族习俗先用无名指尖醮点酒,对着天空弹三下,表示敬天地。

在婚礼中,男方家向送亲喜客敬酒,要拉一只白羊,表示敬重。

土族的这些人际交往礼仪和待客礼仪,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个民族的文明程度、文化素养和社会风尚,而且也体现了个人的素质、道德和精神风貌。

人生礼仪人生礼仪是人一生中每一阶段的标志性礼仪。

土族婴儿出生后,要做一盆子“卓阔”(用青油把面炒熟,配放许多调料的香味食品) 送给亲戚朋友,他们自然领会到此家又添人丁了。

而“踩生”是土族民间流行的相当普遍的一种礼仪。

婴儿出生后,第一个来到婴儿家的外人,即为“踩生人”。

通常生孩子的人家都希望这位踩生人品、行、才、貌俱佳,因为民间相信,婴儿长大成人后的性情、品行以及容貌都会像“踩生人”。

婴儿出生一个月后要举行规模隆重的满月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土家族的四大礼仪土家族是一个讲究礼仪之风的民族,在社交活动与家庭生活中,特别重情尚义,讲究礼尚往来和文明礼行。

土家族这种古朴淳厚的礼仪之风,不但充分表现了中华民族举世闻名的礼仪之邦风范,而且还世代相传,不断地发扬光大,具有丰富的人文价值。

深入地研究这一问题,对于弘扬中华民族以及土家族的优良道德传统,对于今天公民“明礼诚信”等道德建设,无疑具有重要的人文和实践意义。

一、土家族的四大礼仪所谓礼仪,即社会生活中由于风俗习惯而形成的为大家共同遵守的仪式,如婚礼、葬礼等。

土家族人在一生的生活和社交活动中礼仪较多,但最重要的只有四大礼,即诞生礼、婚礼和成年簪冠礼、寿礼、葬礼。

这四大礼是土家族礼仪之风的集中体现,既有社会特征,又有信仰特征,它们把土家族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吉凶祸福交织在一起,形成复杂多样的民俗样式,而且长期地支配着土家人的社会生活和精神生活。

1.诞生礼诞生礼,是人生的开端礼。

土家人相当注重为婴儿举行诞生礼,它既含有为新生命祝福,祈祷长命富贵之意,也有为产妇驱邪避祸之意,在礼仪中带有一定的神秘色彩。

虽然土家人最看重的是诞生礼中的“打三朝”(即婴儿生下3天后要进行全身沐浴)和“满月酒”,但实际上,土家人的诞生礼包含了一个漫长的过程。

妇女怀孕后,俗称“有喜”,要请土老司行法事“安胎”、驱邪,祈求祖先保佑,并在堂屋门上挂上筛子、艾蒿草,称“金钟神罩”,护住孕妇之屋。

分娩,一般要请“接生婆”,接生婆进产房后,要敬祭土家族的生育女神巴山婆婆。

婴儿下地,接生婆用白线结扎脐带,若是男孩,就用父亲的衣服包裹;若是女孩,则用母亲的衣裙包裹。

给婴儿洗澡的水严禁任意外泼,以免污秽神灵。

婴儿降生后,父亲要怀抱“报喜鸡”去岳母家报喜,男孩用公鸡报喜,女孩则用母鸡报喜。

岳母家则按婴儿性别置办“三朝礼”和“满月酒”。

三天后,岳母家以及亲友们挑着礼品前来贺喜,即“打三朝”。

酒宴上,产妇家要请婴儿的外公或舅父取名,俗称“命名礼”。

满月那天,岳母家要来给婴儿“放脚”(因为婴儿出生的第一个月脚手都是包裹着的,满月之后才解开包裹,正式穿上衣裤,俗称“放脚”),并送来放脚需要的一切衣物,这一天俗称“满月酒”或“祝米酒”。

婴儿诞生后,第一个来产妇家的人,俗称“踩生”,“女踩男,福寿全”,“男踩女,要中举”,产妇家要格外热情地招待踩生人,使之多说些吉利话。

在当代,土家族诞生礼中最重要的是“打三朝”,实际上很多地方的土家族都是把“打三朝”与“满月酒”(祝米酒)合二为一的,统称“打三朝”。

随着医疗条件的改善和科学知识的普及,诞生礼中很多带迷信色彩的陋习都被土家人自觉地抛弃了。

2.婚礼和成年簪冠礼在漫长的封建时代,土家族逐渐形成了婚姻制度中的多层次礼仪,这些礼仪是十分复杂和隆重的,它是一个完整的礼仪过程,但在整个礼仪过程中,最重要的是婚期这一天举行的男、女冠礼和一系列其它礼仪活动。

如“打样”,即媒人撮合男、女双方进行第一次见面,俗称“瞧样子”,双方满意后再正式提亲。

“求婚”,打样之后,男方正式请媒人去女家求婚。

“讨红庚”,俗称“合八字”,男方委托媒人讨来姑娘的生辰年月日时,写在“红庚贴”上,并请土老司或算命先生按阴阳五行推论,看是否相合或相克。

“定亲”,俗称“插茅香”,合了八字,就成了“天作之和”,男、女双方即择吉日,举办酒席,邀请双方亲戚到场正式定亲,实际上是向社会公开这桩婚事,取得社会承认。

“拜年”,定婚后,男方每逢新年都要去女家拜年,但拜第一个新年最为隆重。

“看期”,到了结婚年龄,男、女双方同意后即请土老司或算命先生择吉日结婚“。

冠礼”与“婚礼”,婚期到后,男、女双方即举行非常隆重的冠礼和婚礼,新娘则要按出嫁礼仪进行哭嫁。

成年簪冠礼和婚礼,土家族是将其一并举行的,并且最为隆重。

男冠礼和女冠礼都是在结婚前一天举行。

清《长阳县志》卷三记载:“古冠婚为二事,长邑则合而为一。

于嫁娶前一二日,女家束发合笄,曰‘上头’。

设席醮女,请幼女九人,合女而十,曰‘陪十姊妹’;男家命字,亲友合钱为金匾,鼓乐导送,登堂称贺,曰‘贺号’,不谓字也。

是日设二(宴)席,其一,子弟九人,合新郎而十,曰‘陪十兄弟’,又曰‘坐十友’”。

冠婚礼并行和礼仪中的“陪十姊妹”、“陪十兄弟”的“双陪”活动,在整个土家族地区都有这种习俗,并且至今遗风犹存。

举行了冠礼,就表示男、女已进入了成年,可以在社会上进行单独交际,独立地创家立业了。

“发轿”,女方举行完冠礼和婚礼后,即按照土老司择定的时辰启轿,土老司要作法封轿避煞等。

“敬土司王”,土司时代,土司王享有“初夜权”(即土司王先要与新娘睡一夜或三夜),后被人在行使初夜权时杀死,传说他阴魂不散,经常作崇使新婚夫妇不和,因此要敬奉他。

“安床”,即男方安好新婚床位,边安放边行法事,祈求新婚夫妇和顺美满。

“拦轿”,当男方迎亲队伍热热闹闹地来到女家村寨门口时,女家亲友们将迎亲队伍拦住,佯做阻拦之状,迎亲与拦轿的双方相互对歌、取笑甚至打闹,实际上这是土家族早期“抢亲”习俗的遗存。

“找摸米”,“摸米”即新郎代理人,俗称“押轿娃”,前去抬轿的小伙子都装成“摸米”,新娘的姊妹们一时难辩真假,就在小伙子中任意寻找,相互嬉戏,甚至往小伙脸上抹锅灰,实际上是借此机会暗中选择意中人,明显地带有远古土家人对偶婚的遗俗。

“茅宴席”和“赶脚酒”,发轿上路后,新娘的亲属们还在一些路口佯装拦截,这时,男家早在这些地方摆好酒宴,拦轿的人即吃起了“茅宴席”,也有男家直接把酒席送到女家堂中的,名曰“赶脚酒”。

“搬帐子”,当迎亲队伍快到男家时,“摸米”放快脚步,先将帐子搬到男家,举行挂帐仪式,边挂边唱,颇有风味。

“迎轿”,即新娘的花轿到男家后,男家要举行一系列迎轿仪式,直到拜堂、入洞房为止。

“上马酒”,即新娘进男家这一天,男家要专门为送亲的嫂子、伴嫁的姑娘和新娘的兄弟(舅爷)等在堂屋中央摆下丰盛的酒席,名曰“上马酒”,之后才给其他亲戚朋友开席。

“闹新房”,即新郎、新娘的同辈亲戚朋友在新房里为祝福新婚而进行的娱乐活动,土家族闹新房往往还由伴嫁去的姑娘和陪新郎的小伙对歌,他们借机选择意中人,这是土家族以歌为媒的古婚俗的再现。

“回门”,婚后的第二天,新娘要偕同新郎回娘家,当天去当天回,俗称“回门”。

至此,土家族的整个婚礼就告结束。

3.寿礼寿礼是土家族人的重大礼仪之一。

土家人祝寿,对小孩子称为“长尾巴”,成年人叫“过生日”,50岁后方称“祝寿”。

但若父母健在,即使年龄再高也不能称“祝寿”,“尊亲在不敢言老”。

土家族为老人祝寿要献鱼,上长寿面,敬寿桃,满60花甲的寿礼最为隆重。

土家族祝老人健康长寿,堪称民族美德。

4.葬礼葬礼,几乎是任何一个民族都具有的悼亡仪式和祭祀活动。

土家族俗称葬礼为“白喜”、“白会”、“老龙归山”等,一般要跳唱丧鼓歌。

湖北省清江流域的土家人在举行葬礼时,其主要活动是跳丧,即跳唱非常神奇和隆重的“撒尔嗬”。

这是土家人悼念死者的一种祭祀性歌舞,且歌且舞,似剧非剧,风格异常古朴和别致。

舞姿非常优美,时而绕臂穿肘,形似凤凰展翅;时而相对击掌,犹如幺姑筛锣;时而扭肩擦背,好比水牛擦痒;时而嘴唇触地,恰似春燕衔泥;时而相互嬉戏,犹如牧童戏水等等。

土家人跳丧为何称其为“撒尔嗬”呢?其实,这是因跳唱时多用衬词“撒尔嗬”而得名。

明代《巴东县志》载:“旧俗,殁之日,其家置酒食,邀亲友,鸣金伐鼓,歌舞达旦,或一夕,或三、五夕。

”人死后,左邻右舍听到阵阵报信的鞭炮声,都自动赶到死者家里来,为死者跳撒尔嗬。

土家人常说:“人死众人哀,不请自己来”,“人死众家丧,一打丧鼓二帮忙”,“半夜听到丧鼓响,脚板心底就发痒”。

入夜,只听灵堂门外几声炮响,跳丧者们闻声而至。

一位德高望重之人掌鼓指挥,三声重鼓,一声高唱:“我打起鼓来,你出台哟,撒尔嗬里!”众人齐声答和。

跳丧者或两人一对,或三人一伙,迅速踏鼓跳唱,脚踏鼓,鼓跟脚,跳丧者头、手、肩、腰、臀一起扭动,舞姿变化多端;唱着古朴粗犷、诙谐有趣的极富浓郁山乡气息的词曲,从入夜到鸡鸣,或一夜,或二夜,或三夜等,通霄达旦。

撒尔嗬有一定的程式,一般由待师、跳丧、哭丧等构成。

或曰开歌场、奠酒、收歌场等。

撒尔嗬唱词变化多端,四言、五言、七言随情而变。

除开那些少年夭亡者,不论是男是女,也不分高低贵贱,只要人死了,乡邻们总要跳唱“撒尔嗬”。

实际上,早在元、明、清时代,撒尔嗬在清江流域土家人的跳丧中,就已完全成熟了。

至于撒尔嗬的历史渊源,今天已无法精确查考,有说起源于庄周“鼓盆而歌”的,也有说起源于八月十五杀鞑子的等。

尽管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撒尔嗬是土家先民巫术、祭祀礼仪和歌舞艺术三者有机结合的产物,这确是无可质疑的。

二、土家族四大礼仪的人文价值土家族的四大礼仪,是土家族人民礼仪文化的集中体现。

同时,这四大礼仪也充分表现了土家族人民乐观旷达的人生观和生死观,表现了土家族人民孝顺父母的传统美德,表现了土家族是一个具有崇高社会责任感的民族。

1.土家族的诞生礼,既是在祝福新生命的同时,对民族开天辟地、发祥繁衍的历史进行回顾和纪念,又充分体现了积极向上的人生观。

在土家族传说中,远祖是蛋生的。

古时世界处于混沌之中,一片黑烟,无天无地,昼夜不分。

突然一阵狂风将黑烟吹散,随之飘来一朵白云,白云里裹着一个硕大的蛋,蛋白如天,蛋黄似地,随着天崩地裂一声巨响,蛋裂开了,跳出一个亭亭玉立的姑娘,她名叫卵玉,她就是土家族的祖先。

卵玉喝虎奶,吃铁铊,她见天地相互粘连,就用箭射开,才有了世界的开端。

所以,土家族崇敬蛋,认为蛋是人类之种。

土家族在举行诞生礼“打三朝”和“满月酒”时,最看重的食品就是醪糟荷包蛋,凡是前来贺喜的人,每人都得吃一碗醪糟荷包蛋,这实际上就包含有纪念土家族祖先开天辟地、发祥繁衍的含义。

当土家姑娘出嫁时,男方总要给女方送两个煮熟的红鸡蛋,姑娘在出嫁前夜就用此蛋在脸上滚三下,名曰“开脸”,象征获得生育的蛋种,预示后代的繁衍和民族的生生不息。

可见,土家人认为,人的生命是来之不易的,每一个人来到世上,就要对得起自己的生命,就要有所作为,不能虚度光阴。

在土家族诞生礼中,还有“抓周”的习俗,即婴儿满周岁时,在桌子上放置书、笔、算盘、纸张等物件,让婴儿自己去抓,土家人认为婴儿最先抓住什么,就预示着这个小孩今后干什么。

土家人总是望子成龙的,既希望子女为国家作出贡献,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材,又希望光宗耀祖,为家族争光,这种积极向上的人生观是值得肯定的。

2.土家族的婚礼和成年簪冠礼,标志着土家族是一个具有高度的民族自觉意识以及社会责任感的民族。

土家族的婚礼与成年簪冠礼是一并举行的,实际上表明这是土家族青年男女走向成年的一个标志,即走完了自己的孩提时代,意味着“人生的第二次断奶”,因此,要肩负起社会责任和家庭责任,要有个体的自觉意识。

首先,土家族的婚礼和成年簪冠礼有严格的礼仪程序,通过这种严格礼仪程序的锻炼,从而给土家族青年男女上了人生的第一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