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对外开放(5)》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初中历史对外开放简案教案

初中历史对外开放简案教案1. 知识与技能:(1)了解我国对外开放政策的制定和实施;(2)掌握经济特区的设立及其在我国对外开放中的作用;(3)了解我国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和发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图片、资料等方式,让学生直观地感受我国对外开放的成就;(2)运用比较、分析等方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对外开放政策的重要性。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自豪的情感;(2)培养学生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精神风貌。
二、教学重点1. 我国对外开放政策的制定和实施;2. 经济特区的设立及其在我国对外开放中的作用;3. 我国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和发展。
三、教学难点1. 我国对外开放政策的具体内容和实施过程;2. 经济特区在我国对外开放中的独特作用;3. 我国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和发展背后的原因。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深圳改革开放前后的图片,让学生直观感受改革开放带来的巨大变化;(2)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深圳会发生如此巨大的变化?这背后有哪些政策支持?2. 新课讲授(1)讲解我国对外开放政策的制定和实施,重点介绍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和邓小平南方谈话的相关内容;(2)介绍经济特区的设立及其在我国对外开放中的作用,通过实例让学生了解经济特区政策的具体内容和实施效果;(3)讲解我国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和发展,包括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陆省会城市等不同层次的对外开放。
3. 课堂讨论(1)分组讨论:让学生结合教材和所学知识,探讨我国对外开放政策的重要性和必要性;(2)全班交流:邀请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受,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对外开放政策的意义。
4. 总结与拓展(1)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对外开放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2)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结合所学知识,撰写一篇关于我国对外开放政策的小论文。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学生对我国对外开放政策的理解和认识。
初中历史教案对外开放教案

初中历史教案对外开放教案
教学目标:
1. 了解古希腊与古罗马的历史背景和文明特点;
2. 掌握古希腊与古罗马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
3. 培养学生对古希腊与古罗马文明的兴趣和热爱。
教学重点:
1. 古希腊的民主制度和文化成就;
2. 古罗马的帝国建立和法律制度;
3. 古希腊与古罗马的文化交流和影响。
教学难点:
1. 如何理解古希腊与古罗马文明的复杂性;
2. 如何分析古希腊与古罗马的文化传承和影响力;
教学准备:
1. 教材:《中学历史教科书》;
2. 多媒体设备:投影仪、电脑等;
3. 课堂教具:地图、图片、视频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通过展示古希腊与古罗马的地理位置和历史背景,激发学生对这两个文明的兴趣和好奇心。
二、讲授:介绍古希腊的民主制度和文化成就,包括雅典民主制度、雕刻和建筑艺术等;然后介绍古罗马的帝国建立和法律制度,包括斯巴达克和自布罗夫战争等。
三、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古希腊与古罗马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并展示他们的研究成果。
四、展示:通过展示古希腊与古罗马的文化遗产和影响力,引导学生理解这两个文明对现代社会的重要性。
五、总结:总结古希腊与古罗马文明的特点,并引导学生思考这两个文明对今天的启示。
教学反馈:
通过课堂讨论、作业等方式,检测学生对古希腊与古罗马文明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并根据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和反馈。
拓展延伸:
组织学生阅读与古希腊与古罗马文明有关的文章、书籍等,进一步加深对这两个文明的理解和认识。
八年级历史下册 第三单元 9《对外开放》教案 新人教版

《对外开放》
一、教学目标
目标1:掌握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建立、发展及其作用;掌握我国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过程;
目标2:了解我国加人世界贸易组织的过程、作用;
目标3:认识对外开放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繁荣昌盛的强国之路;
目标4:通过回顾知识、动手建构知识体系,培养综合归纳的历史思维能力。
二、探究新知
(一)导入新课
(二)自主学习
教师调用以下套卷,学生分组抢答完成本课基础知识填空:随堂训练——自学检测—《对外开放》。
自主学习,及时检测,夯实基础。
(三)合作探究
1.中国的对外开放采取了什么样的方式跨出了第一步?这种方式是谁提出来的?这种方式开放了哪几个城市?国家为什么会选择这几个城市作为经济特区?
2.建立经济特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有什么作用和影响?
3.中国形成了怎样的对外开放格局?
4.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给中国带来了哪些机遇和挑战?
(四)课堂小结
请结合课件
(五)当堂达标
请调用互动学习卡,使用
随堂训练——课时达标
互动学习,及时测评,高效课堂。
(六)学后反思。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 《对外开放》教学设计

《对外开放》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道经济特区的建立和发展,了解我国对外开放领域逐步扩大的过程,认识对外开放的巨大作用。
2、理解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作用。
3、了解认识历史的多种途径和方式,提高观察地图和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对外开放的进程难点:对外开放格局是如何初步形成的;理解加入世贸组织的意义【教学方法】要帮助学生养成使用历史地图的习惯,教会学生运用历史地图获取有效信息的方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观看视频,对比1972年改革开放前的中国和改革开放后的中国的变化,通过视频的直观感受,了解中国现代化的发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讲授新课:(一)经济特区的建立1、用图片展示邓小平访问日本和美国的场景,从小平的话中了解到我们中国需要大力发展,需要进一步打开局面,但是当时中国的国情让我们必须依托助力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于是,小平爷爷1979年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
2、让学生阅读教材第一部分并结合课本P44的示意图找出我国在1980年设立了哪些经济特区,这些经济特区分属哪些省?3、继续出示邓小平如此出牌的理由,让学生再结合地理知识思考这些经济特区在地理位置上有什么特点。
学生讨论并回答,最后教师做出总结。
4、让学生阅读课本P45“知识拓展”,了解“特区”一词的由来,探究:经济特区“特”在何处?并给出两段材料作为佐证。
5、学生观看微课,感受深圳在设立经济特区前后的图片进行对比,并点明深圳成为经济特区的代表和对外开放的窗口。
6、出示邓小平为深圳经济特区的题词,强调建立经济特区的政策是正确的。
认识经济特区的设立对我国经济的发展起了怎样的作用?7、学生讨论思考:今天的改革开放和过去的开放通商口岸有何不同,通过问题的探讨学生更清晰的认识到经济特区是我们的主动对外开放,是为了促进国家发展的强国之路。
(二)对外开放领域的扩大1、学生阅读课本第二部分内容,观看微课,了解对外开放领域的扩大,观看完微课后做导学案关于本子目的题,帮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
初中对外开放教案

初中对外开放教案【教学目标】1. 知识与能力:了解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建立与发展,了解我国对外开放领域逐步扩大的过程,认识对外开放的巨大作用;理解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作用;了解认识历史的多种途径和方式,提高观察地图和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初步学会分析和评价历史,在了解对外开放史实的基础上,理解对外开放对中国发展的重大意义;利用教材有关对外开放地区的地图,理解并掌握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的对外开放格局。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改革开放是我国的强国之路,我们要毫不动摇地坚持改革开放;认识对外开放推动了我国的经济快速发展和综合国力的极大提高,使学生感受到对外开放则兴,闭关自守则衰,理解我国继续扩大开放的意义。
【教学重点】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建立和对外开放的格局。
【教学难点】理解经济特区的作用和影响。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教师:我们上节课讲到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一个伟大的历史决策是什么?学生:改革开放。
教师:向前追溯历史,咱们中国古代也有对外开放的事件,你们知道哪些古代对外开放的事件呢?学生:鉴真东渡、遣唐使来华、玄奘西行、郑和下西洋等。
教师:但是,到了清朝末年,清政府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导致我国逐渐落后。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在外交和经济方面取得了哪些重要成就呢?今天我们来学习第9课:对外开放。
二、新课讲授1. 经济特区的建立教师播放歌曲《春天的故事》,并提出问题:歌词中画了一个圈”是指什么?学生提示:1980年,中央决定在广东、福建两省兴办深圳、珠海、汕头、厦门4个经济特区。
教师引导学生回答:国家对这个圈”采取了怎样的特殊政策和灵活的措施?学生提示: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经济管理体制,允许外国企业或个人以及华侨、港澳同胞进行投资活动,并在进出口、减免税等方面提供优惠条件。
2. 对外开放的格局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教材中的地图,理解并掌握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的对外开放格局。
初中历史对外开发教案

初中历史对外开发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对外开发的概念和背景;2. 掌握中国对外开发的历史过程;3. 分析对外开发对中国社会经济文化的影响;4. 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分析能力。
教学内容:1. 对外开发的概念与背景;2. 中国古代对外开发的历史过程;3. 对外开发对中国社会经济文化的影响。
教学重点:1. 中国古代对外开发的历史过程;2. 对外开发对中国社会经济文化的影响。
教学难点:1. 对外开发对中国社会经济文化的影响;2. 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分析能力。
教学方法:1. 探究式教学法:通过师生互动、小组合作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分析;2. 归纳总结法:通过讲解、讨论、归纳总结等方式,巩固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记忆。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古代中国的对外开发历史,激发学生对本课内容的兴趣。
二、教学内容讲解(15分钟)1. 对外开发的概念与背景;2. 中国古代对外开发的历史过程;3. 对外开发对中国社会经济文化的影响。
三、小组合作(15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古代对外开发的历史过程及对中国社会经济文化的影响,并向全班呈现各自的研究成果。
四、讨论交流(10分钟)学生就对外开发的影响展开讨论,相互交流观点。
五、归纳总结(10分钟)教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归纳总结,强化学生对所学知识点的理解和记忆。
六、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相关阅读作业,要求学生继续深入了解对外开发的相关知识。
教学评价:通过观察学生的讨论表现、小组呈现成果和个人阅读作业,评价学生对对外开发历史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初中历史对外开放优秀教案

初中历史对外开放优秀教案
教学内容:各国对外开放的背景、原因和影响
教学目标:
1. 了解各国对外开放的历史背景和原因
2. 掌握各国对外开放所带来的影响
3. 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跨文化交流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各国对外开放的历史事件和影响
难点:理解不同国家对外开放的原因和背景
教学步骤:
一、导入(5分钟)
通过展示世界地图和介绍国家之间的贸易、文化交流等情况,引入本节课的主题。
二、学习历史(15分钟)
1. 介绍中国自清朝以来的对外开放政策,包括鸦片战争、开埠、洋务运动等历史事件。
2. 介绍日本的明治维新和俄罗斯的对外扩张,以及欧洲列强对非洲和亚洲的殖民扩张。
三、探讨影响(15分钟)
1. 分组讨论各国对外开放所带来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影响。
2. 学生展示讨论结果,进行互动交流。
四、实践应用(10分钟)
1. 分角色扮演,模拟不同国家对外开放的情况,体验历史事件。
2. 小组展示表现,分享感受。
五、总结(5分钟)
1. 总结各国对外开放的历史背景、原因和影响。
2. 引导学生思考现代全球化背景下的对外开放政策。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深入了解各国对外开放的历史背景和原因,掌握各国对外开
放所带来的影响,培养其历史意识和跨文化交流能力。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结合实际案例,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思考能力。
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下册《对外开放》省优质课一等奖教案

第三单元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第9课对外开放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以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建立为例,掌握经济特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和影响;知道对外开放新格局的形成;了解中国加入WTO的基本情况和影响过程与方法:通过指导学生利用《沿海地区对外开放示意图》,说明经济特区、沿海对外开放城市、经济开放区的地理位置,培养学生的读图、识图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比较近现代对外开放的异同,增强学生热爱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祖国的情感;认识到对外开放是中国历史经验的总结,是全球化时代的要求,树立对外开放的观念和意识二、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经济特区的建立,浦东的开发和开放。
教学难点:我国改革开放近30年来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过程及特点。
三、教学方法:讲述法、材料分析、多媒体教学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神话般地崛起座座城,奇迹般地聚起座座金山……这言歌反映了哪位伟人的丰功伟绩?“画了一个圈”是指什么?为什么要面这个“圈”?这个圈后来是怎样扩大的?形成了怎样的对外开放格局?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吧。
(二)、讲授新课:一、经济特区的建立:1、深圳经济特区建立的背景。
(展示材料,小组讨论,学生回答)材料一: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有将近100万名内地居民冒着生命危险,由深圳逃往香港,史称“大逃港”。
当时广东宝安贫穷落后,农民劳动一天的收入是0.7到1.2元,而对岸一河之属的香港农民劳动一天的收入却是60-70港币,两者差距非常明显:结合材料分析,为什么内地居民会从深圳逃往香港?学生讨论得出:深圳贫困落后,农民一天的收人与香港相比太远,缺乏生产积极性。
听了“逃港”报告后,邓小平出奇地沉默了好久,才说道:“我们的政策有问题,生产生活搞好了,才能解决'逃港问题。
”在这种背景下,国家调整了对外政策,实行改革开放,1980年设立了经济特区。
2、深圳经济特区的建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外开放》教学设计
《对外开放》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掌握我国对外开放的时间、设立的经济特区、经济特区的特点和作用。
2、知道我国20 世纪八九十年代对外开放的区域、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3、掌握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背景、时间和意义。
4、认识:改革开
放是强国之路。
【学习重点、难点】
重点:1、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建立;2、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难点:理解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基本原理。
【学习方法】自主学习、互助交流、合作探究等。
【学法指导】渗透指导、交流指导、点拨指导等。
【学习流程】
本节课学习《对外开放》,以“知识树”进行导航,通过超链接等手段,展示每一环节。
整体上分五步进行:(一)展示目标;(二)知识梳理;(三)合作探究;(四)课堂小结;(五)当堂达标。
(一)导入新课:
屏幕展示“知识回顾”,引导学生回顾“1、我国实行改革开放的方针是
在哪次会议上制定的?其目的是什么?2、中共十四大为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指出的‘唯一正确道路’是什么?”
学生回答,之后总结归纳: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把党和国家
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
改革指
对内改革,包括农村和城市;开放指对外开放。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对内改革,这节课我们来学习第9 课对外开放。
(二) 展示目标
屏幕展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重点、难点,学生自读,之后,教师简要解读,使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重点、难点。
(三) 知识梳理
一、经济特区的建立
屏幕展示:“1、经济特区建立的时间?2、第一批经济特区有哪些?
3、经济特区的特点是什么?
4、设立经济特区有何意义?”
学生从课文中找出,之后回答,并强化记忆。
最后,教师结合现实生活进行精讲点拨。
二、对外开放领域的扩大
屏幕展示:“1、扩大过程:① 1984 年,中国进一步开放﹍﹍﹍、﹍﹍﹍、﹍﹍﹍、﹍﹍﹍、﹍﹍﹍、﹍﹍﹍等14 个沿海城市。
② 1985 年,中国又把﹍﹍﹍﹍﹍、﹍﹍﹍﹍﹍、﹍﹍﹍﹍﹍﹍开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
③随后又把经济开放区扩展到﹍﹍﹍﹍﹍、﹍﹍﹍﹍﹍以及其他沿海地
区的一些市县。
④ 1988 年,建立﹍﹍﹍﹍经济特区。
⑤ 1990 年,建立﹍﹍﹍﹍开发区。
⑥ 1992 年,相继开放﹍﹍﹍、﹍﹍﹍等沿江城市;﹍
﹍﹍等陆地边境城市;﹍﹍﹍、﹍﹍﹍﹍﹍﹍等内地省会和自治州首府。
⑦随后几年,又陆续开放了一大批符合条件的内陆市县。
”
之后,学生根据屏幕提示读课文,找出答案。
然后,展示历史地图“对外开放的新格局”,让学生通过地图,进一步理解、掌握我国对外开放
格局的形成过程,增强直观性和生动性。
之后展示“2、形成的对外开放格局:形成﹍﹍﹍﹍→﹍﹍﹍﹍﹍﹍→﹍﹍﹍﹍﹍﹍﹍→﹍﹍,这样一个﹍﹍﹍、﹍﹍﹍、﹍﹍﹍的对外开放格局。
”师生互动进行总结、归纳我国对外开放形成的格局。
三、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屏幕展示:“1、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背景、时间、意义分别是什么?”学生看书后回答,最后展示参考答案。
(四)探究点拨
(一)屏幕展示探究问题:
1、议一议:我国建立的最早的经济特区是哪四个?经济特区的建立有何意义?
2、合作探究:当今的对外开放与旧中国的“开放”有何不同?
(二)小组讨论完成,之后,屏幕展示参考答案。
(五)归纳总结
师生互动,以“知识树”的形式完成本课主要内容的归纳总结,在此
过程中,学生进一步记忆、巩固。
(六)当堂达标
1、屏幕展示测评要求:独立完成导学案“当堂达标”之后,展示参考
答案。
2、师及时适当点评、点拨,对学生存在的共性问题进行精讲点拨。
(七)教学反思
本节课注重对学生基础知识的把握,对主要的知识点进行“分块” 强化记忆,学生互助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明确问题答案,在此基础上理解、归纳、记忆,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效果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