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必修一《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沁园春长沙》(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共3篇

《沁园春长沙》(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共3篇

《沁园春长沙》(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共3篇《沁园春长沙》(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1《沁园春·长沙》(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引言:《沁园春·长沙》是毛泽东在1925年夏天写的一首诗,为纪念他在长沙的革命活动而作,这是一首有着浓郁乡土气息的感人诗篇,成为了一代人的情感记忆,也成为了教育者传播毛泽东思想的有效途径和手段。

本篇文章即将以《沁园春·长沙》为引子,分析其种种丰富内涵,进而设计高中必修文学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方法。

一、诗篇背景诗中所提到的沁园,指的是1925年夏天毛泽东在长沙居住的房子,该房屋原名沁芳阁,位于湖南省长沙市岳麓区,如今已经成为陈毅故居里的一部分,备受游客欢迎。

二、诗篇内容《沁园春·长沙》共五十四句,由四十多个平行结构的片断组成,抒发了作者对革命信念、人民疾苦、国家前途、民族与国家命运的无比热爱和坚定追求。

其中,每一句都描绘了长沙的美景和人民的艰辛生活,以及他们对革命的热切期望。

整篇诗歌以沁园为主线,融合了对政治、历史、文化等多方面的回忆和思考,抒发了作者对新生事物的困惑和向往,可谓是一篇感人肺腑、别开生面的诗篇。

三、教学目的作为一名文学教育者,我们的目的首先是让学生读好这首诗,然后再让他们了解其中丰富的内涵,最后引导他们通过分析、理解和感悟,深入探讨诗歌的意义和价值。

在此基础上,教学目的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1.让学生了解作者的背景和创作原因,深入理解诗歌形式和风格特点;2.让学生掌握诗歌中的政治、历史、文化等多重内涵,从而增强他们对科学发展、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理解和感悟;3.让学生通过阅读、比较、讨论、解释等方式,加深他们对毛泽东思想的认识、理解和思考,明确自己的思想信仰。

四、教学内容本课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教学背景:让学生了解作者毛泽东的生平及其时代背景和社会历史背景,深入理解诗歌的创作、发展和意义;2.讲解诗歌形式和意义:详细讲解诗歌的韵律、结构、语言和形式特点,配合诗歌的具体分析,让学生了解作者的语言技巧,加深他们的艺术鉴赏能力;3.分析诗歌内涵:对每一句诗歌进行分析,挖掘其中的政治、历史、文化等多重内涵,让学生了解毛泽东思想的深刻含义,从而加深他们对社会时代和人民疾苦的认识;4.启发学生思考:通过老师的引导和学生的讨论,启发学生思考现代中国的革命和建设,加深他们对和谐社会、民族复兴、文化传承等重大问题的思考和认识。

高一上册语文第一课《沁园春·长沙》教案5篇

高一上册语文第一课《沁园春·长沙》教案5篇

高一上册语文第一课《沁园春·长沙》教案5篇高一上册语文第一课《沁园春·长沙》教案篇1教学目标:1、了解解词的相关常识,掌握诗词的诵读技巧。

2、品味词的语言,揣摩词的意象,体会词中的意境。

3、感受诗人博大的情怀和革命壮志,培养胸怀祖国的情感。

教学重点:1、品味词的语言,揣摩词的意象,体会词中的意境。

2、感受诗人博大的情怀和革命壮志,培养胸怀祖国的情感。

教学难点:1、品味词的语言,揣摩词的意象,体会词中的意境。

2、感受诗人博大的情怀和革命壮志,培养胸怀祖国的情感。

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用具:小黑板教学过程:一、导入。

由《沁园春·雪》导入。

二、讲授新课。

1、简略讲介作者毛泽东。

2、由“沁园春·雪”和“沁园春·长沙”的比较,学习词牌和词标题的常识。

词牌:又称词调,是词的格式的名称。

每个词牌都规定了这系列词的段数、句数、韵律,每句的字数、句式等。

所以,人们写词又叫填词,即按照词牌的格式把内容填进去。

而词的标题即是与词的内容有关。

3、多形式诵读课文,掌握词的读音、节奏,初步感知内容。

4、简述这首词的写作背景。

这首首词写于1925年,当时农民运动蓬勃兴起,毛泽东直接领导了湖南的农民运动,先后建立了20多个农协会,并创建了湖南省第一个党支部——韶山支部,把贫苦农民发动起来,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斗争。

而这引起了当时土豪恶霸的恐慌,湖南反动军阀赵恒锡通缉毛泽东。

毛泽东被迫离开家乡来到长沙,同年秋天去广州接办全国农民运动讲习所。

在长沙时,他重游橘子洲,看到绚丽的秋色,面对日益高涨的革命形势,回忆起当年在此求学和革命斗争的生活,不禁心潮澎湃,豪情满怀,于是写下了这首气势磅礴的词。

5、赏析课文。

(1)上片1)分析品读第一句的“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的语序及这一变序的作用。

参考答案:平常的语序应为“寒秋,(诗人)独立(于)橘子洲头,(望)湘江北去”。

这一变序凸现了诗人“独立”于天地间的形象。

《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高一必修教案设计

《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高一必修教案设计

《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高一必修教案设计)《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高一必修教案设计)「篇一」《沁园春长沙》教案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抓住关键词语,体会词中描绘的意象,理解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

2、了解词的结构及有关知识。

(二)过程与方法让学生在诵读诗词的过程中,主动积极地感受诗词意境,感受抒情主人公的形象,提高学生鉴赏诗词的能力;(三)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毛泽东的博大情怀和豪情壮志,教育学生要胸怀人民、充满豪情。

教学重、难点1、把握本词中所描述的景物特点及作者所抒发的对国家命运的感慨和革命的豪情壮志;2、作者笔下景、胸中情的关系及二者交融所形成的意境。

教学设想:1、高一学生的学习有一个与初中知识衔接的问题,所以设想在导入中联系初中学过的课文,形成知识的系统联系,调动学生的知识积累,提高热情。

2、本文相对是一篇比较简单的现代诗词,不准备在字词句的理解上花太多的时间。

考虑学生基本能够读懂文章大意,准备让学生自己研究。

3、在研习中,让学生体会情景交融的艺术特色。

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步骤:教学环节一、导入与准备当代诗人任泽键在《诗人毛泽东》中写道:“你是最了不起的,秦皇汉武,唐宗宋祖,全不在话下,谈笑间,钟山风雨一派豪情,你看重,战地的黄花。

”这首诗中的“你”就是毛泽东,他不但是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同时还是一位浪漫主义诗人。

再由《沁园春雪》导入,引出话题:从词牌介绍到内容,《雪》写于1936.2,红军长征是一次大撤退,牺牲了很多革命战士,处于革命低潮时期,这首词可得出是革命低潮时期所写的吗?简述《雪》的大致内容,可见气魄非同一般,33岁的毛泽东又是如何?展示文章的写作背景和毛泽东其人,展示《长沙》手迹,看着手迹听录音朗读。

1、学生背诵《沁园春雪》2、简介背景其人后,学生谈感受3、展示书法后,从毛泽东的书法上看出他什么品质?二、朗读疏通、品评鉴赏1、开头三句,环境渲染,秋天寒意顿生,下面的情景可能会苍凉,但读后却并无凄寒之感,秋虽肃杀,然心中一片豪情,反衬手法的运用。

沁园春长沙优秀教案

沁园春长沙优秀教案

沁园春长沙优秀教案沁园春长沙优秀教案高中语文《沁园春长沙》教学教案篇1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⒈把握新诗与现代诗歌的概念,了解什么叫做意象,初步进行诗歌鉴赏。

⒉学习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

⒊背诵诗歌。

过程与方法:⒈研究传统文化与诗歌意象间的关系,进而解读诗歌。

⒉反复诵读诗歌,体味诗人蕴涵于作品中的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诗人博大的情怀,体会诗人以天下为己任的历史责任感。

重点难点理解课文的情景关系,体味词中作者的感情。

初步认识意象,了解意象在诗歌鉴赏中的地位和作用,鉴赏诗歌。

教学过程设计1、播放多媒体《两只蝴蝶》的FLASH,“秋风起,秋叶落成堆”的小部分精彩片断,提问:你看到里面的景象,感受如何?2、“秋”是文人笔下无比丰富的意象,你能联想到有关“秋”的哪些诗句?3、导语:从这些诗句中我们可以看出古代文人常常把“秋”与“悲”“愁”联系在一起,然而,在曾写下“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的一代领袖毛泽东的笔下,秋天却换了一番景象,现在,让我们一起随着他的所见所思,去神游一遍湘江与麓山吧!二、朗读听读整体感知1、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现。

要理解诗,更需要多读,通过读让自己置身于诗的境界中,去领悟诗歌不可言说之美。

带着以下任务将本诗自由朗读三遍:配合注释疏通字词;了解诗人写作的大致背景;初步把握情感基调,互相评价朗读效果。

2、请一学生朗读本词。

出示课件,强调重要的音和词。

3、有同学说,由于词境的壮阔,可以见到诗人内心的豪迈。

是的,本词的基本基调是豪壮的。

因为他写于1925年。

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年份?三、再读鉴赏(一)、用幻灯片提问:①、从以往学词的经验来说,词一般分为上下两片,分别做什么?本词是这样安排的吗?②词的上片写了哪些景物?由哪一个词引领?构成了一个什么画面?请结合景物特点,用自己的语言写一段描绘诗中画面的话。

③词的上下片由哪个词引出?引出了一番怎样的情景?④结合上下两片,请说出本词美在何处。

高一必修一《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4篇

高一必修一《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4篇

高一必修一《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4【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通过朗读感受词的慷慨激昂的情感。

2、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体会词景、情的崇高美。

二、过程与方法1、感知作品内容、感情,建立整体认知。

2、引导学生展开想象,通过对秋景的把握,感受词的崇高美。

三、德育目标通过对抒情主人公及少年形象的把握,感受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一代青年热爱祖国、关心国家命运、以国家振兴为己任的伟大情怀,从而树立远大的理想。

【教学重、难点】1、把握诗词内容,学会赏析诗词。

2、感悟词人崇高的理想和开阔的胸襟。

【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美学家朱光潜先生说过:“要养成纯正的文学趣味,最好是从读诗入手,能欣赏诗,自然能欣赏小说、戏剧及其他种类的文学。

”今天我们就来欣赏毛泽东的一首词——《沁园春·长沙》(板书课题)二、整体感知课文1、词是一种具有音乐性的作品,很讲究节奏、韵律,所以,只有诵读出来才能感受词的艺术境界,下面听录音朗读,整体感知此词的艺术境界。

(教师)从朗读中,你们感受到了一种什么样的情感?(生)慷慨激昂2、学生放开声音自由朗读,看看能否读出这种情感?3、学生朗读,边读边思考,词的上下片各写了什么内容?上片:写景下片:忆事三、鉴赏课文(一)赏析词的上片1、词的前三句给我们透露哪些信息?(学生朗读,个别回答,老师总结)交代观景的人物、时间、地点2、站在橘子洲头,毛泽东看到了哪些景物?(明确)山、林、水、船、鹰、鱼3、作者给我们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画?(学生回答,老师总结)色彩绚丽、生机勃勃4、面对这样的美景,你会想到什么?(学生可能回答)对祖国河山的赞美毛泽东又想到了什么?明确:毛泽东不仅仅是感慨祖国山河的广阔、壮观,尤为祖国命运担忧,从而有了深沉的思考—国家的命运由谁来主宰,抒发一种忧国忧民之情。

(二)赏析词的下片1、对于“谁主沉浮”的问题,作者在下片是否做出回答?(学生带着问题朗读下片)2、词的下片忆事,作者回忆了哪些事?(PPT展示毛泽东在长沙和同学们的一段经历。

沁园春长沙高一必修教案教学设计

沁园春长沙高一必修教案教学设计

沁园春长沙(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沁园春长沙(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篇一」一、备教材:1.文本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沁园春长沙》是高一语文必修教材第一册第一单元的第一篇课文,在赏析现代诗作方面只是起到了一个投石的作用,意象、意境、诗歌的表达方式、表现手法只是初步的了解。

2.根据和原则根据新课程改革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一、培养阅读诗歌的浓厚兴趣,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

古人有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这句话恰好说明诵读在培养阅读诗歌、提高文学修养方面的重大的作用。

在诵读中让学生体悟到诗歌的音乐美、绘画美和建筑美。

在平平仄仄抑扬顿挫中获得最大的艺术享受。

诵读的训练有一个难度梯度,由音读意读到情读美读,丰富情感世界,从而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

二、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

中学生由于年龄生活阅历所限,面对一首蕴涵丰富的诗歌,往往会无所适从,在鉴赏诗歌时,以有限的文本为例,让学生学会鉴赏诗歌的一般方法,授人以鱼,更要授人以渔。

三3.课堂设计的原则:(1)将有限的课堂时间进行最大限度的有效化,着力解决好精心设计的三个问题一个练习,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价值观有机的融合其中,将语文的学习落到实处。

(2)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忠实于学生的自我感受,在此基础上,通过他们的合作探究,让他们在学习中有发现的快乐。

(二、学习目标1、学习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提高诵读的水平。

(知识与能力)2、体会宏阔的深秋意境,提高对诗人形象的评析能力。

(过程与方法)学习重点:1、反复诵读,在诵读中,把握诗歌的节奏、内容、情感。

2、掌握诗歌写景状物的一般方法,探究诗歌中意象和关键词的深层意蕴。

学习难点面对生活阅历很少的中学生,引导他们调动生活实际对诗歌进行个性化的解读是这节课的教学难点。

三、教学时间两课时四、预习安排1、扫清诗歌的文字方面的障碍,掌握课下注释。

高一必修一《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精选8篇)

高一必修一《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精选8篇)

高一必修一《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精选8篇)一、教学目标学生通过学习《沁园春·长沙》一课,能够: 1. 理解这首诗的背景和作者的写作意图; 2. 掌握诗的整体结构、词句的意义和表达方式; 3. 学会运用相关的诗歌分析方法和技巧。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 1. 掌握诗的整体结构和主题; 2. 分析和理解诗中的隐喻、修辞和表达方式。

难点: 1. 理解和诠释诗人的写作意图; 2. 通过诗歌分析方法和技巧探索诗的意义。

三、教学内容与步骤第一篇:《长沙优美的自然景色》1. 教学内容本篇将介绍《沁园春·长沙》中描写长沙自然景色的部分,包括长沙的山水、花草、天空等。

2. 教学步骤•引入:通过一些图片展示长沙的自然景色,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导入:请学生读《沁园春·长沙》中与自然景色相关的诗句,并让学生讨论这些诗句中的描写手法和意境。

•发展:分组让学生合作完成分析《沁园春·长沙》中自然景色描写的手法和意蕴,选择一段描写自然景色的诗句进行朗读和解释。

•小结:请学生回答一些问题,巩固他们对自然景色描写的理解。

•拓展:布置作业,要求学生从日常生活中选取一个自然景色进行描写。

第二篇:《湘江边的闲逸生活》1. 教学内容本篇将介绍《沁园春·长沙》中描写长沙人的闲逸生活的部分,包括湘江边的垂钓、船游和游览名胜等。

2. 教学步骤•引入:播放一段湘江边的闲逸生活的视频,引起学生对该主题的兴趣。

•导入:请学生读《沁园春·长沙》中与闲逸生活相关的诗句,并让学生讨论这些诗句中表达的情感和意义。

•发展:分组让学生合作完成分析《沁园春·长沙》中闲逸生活描写的手法和意蕴,选择一段描写闲逸生活的诗句进行朗读和解释。

•小结:请学生回答一些问题,巩固他们对闲逸生活描写的理解。

•拓展:让学生设计一个湘江边的闲逸活动,用诗歌的形式表达。

第三篇:《长沙人民的豪情壮志》…八、教学反思通过本次的教学设计,学生可以对《沁园春·长沙》这首诗进行深入的理解和分析。

高一必修一《沁园春长沙》教案教学设计

高一必修一《沁园春长沙》教案教学设计

高一必修一《沁园春长沙》教案教学设计高一必修一《沁园春长沙》教案教学设计「篇一」沁园春长沙(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课时计划(备课时间05年9月4日第1周)第1课时(总第1课时)课题教学目的重点难点教法和手段沁园春长沙一、理解词的上片中对国家命运的感慨和革命壮志;二、感知诗歌语言,进行联想和想象,再现诗中生动、鲜明的意象。

作者对秋景的描写作者笔下景、胸中情的关系及二者交融所形成的意境讲读式诵读式一、由作者导入新课:毛泽东,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不但是伟大的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理论家,而且是杰出的文学家。

其诗词气势磅礴,雄浑瑰丽,富有极高的思想价值、艺术品位和审美魅力。

二、简介回顾词的有关知识:(师生互动:简介-了解)词一片称为一阙或一片。

“沁园春”是词牌名,与词的内容无关。

“长沙”是词的题目,和词的内容有一定的关系。

三、为何以“长沙”为题?(师生互动:自读-简介-了解)长沙是毛泽东青年时期学习生活、革命活动的中心,他在此先后长达十三年之久。

这首词写于1925年。

这一年的2月,毛泽东在韶山领导农民运动,军阀赵恒惕要逮捕他,于是他赴广州接办农民运动讲习所,途经长沙,游橘子洲,追怀求学、革命斗争生活,因有此作。

四、检查预习:(师生互动:诵读-纠正)读准字音并解释:百舸怅廖廓峥嵘遏五、播放朗读录音,帮助学生初步领会词的内容和意境。

六、教读词的上阙:(师生互动:读读-问问-答答--讲讲)a) 教师范读前三句--“起句”:(1)、问:作者在这里向我们交代了此游的哪些情况?答:时间:深秋;地点:橘子洲头;游者:独。

(2)、教师点拨:词的语句多倒装。

学生调整语序,说出大意。

3、教读中间七句-- 铺叙(1)、学生默读这七句,并想象作者描绘的图景,以简笔画的形式将其画出来。

(2)、具体分析:从观察角度上看,这几句有何不同?明确:作者写景时,由远及近,自上而下,由分到总,既有空间顺序,又有逻辑顺序,绘成了一幅层次分明的立体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一语文必修一《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品味诗歌语言的表现力,体会诗的宏阔意境和
抒情主人公的形象,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2、过程与方法:反复运用进而掌握朗读的方法,自由发挥想象
并合作探究。

教学重难点
1、重点:运用联想、想象体会并把握诗歌形象,理解诗的意境。

2、难点:体会诗中所运用的情景关系并掌握一般诗歌的鉴赏方法。

朗读法、联想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正式上课之前,我想先请同学们跟我来一次穿越,(多媒体播放抗战时期中国国内的片段,炮火连天,山河破碎;然后画面转入一
座山顶,其下可见河流树木)请大家闭上眼睛想象,此刻你就站在山顶,秋日的天空显得无比辽阔、高远,远处有一只雄鹰在展翅飞翔,漫山火红的树林,山下是滚滚而去的长河,河面千帆相竞……而你
就站在山巅,你会有何感想?
请学生畅谈,教师稍作评价并总结。

现在我们回到课本,通过一首词,走进1925年的那个秋天,看
看毛泽东在我们刚才所体验的情境中都看到、想到了什么,都生发
出了怎样的感慨。

这首词就叫《沁园春长沙》板书
2、简要解题(可根据学生情况简化)
词,因句式长短不齐,又叫长短句,最初被称为“曲词”或“曲子词”,是配音乐的,后来逐渐跟音乐分离,称为诗的一种别体,
有人将它称为“诗余”。

词有词牌,或称词调,词牌就是词的格式的名称,不同的词牌,其段数、句数、韵律,每句的字数、句式、声律,均有各自不同的
规格。

作者按照不同的规格去写,又叫做“填词”。

词按字数多少,分小令、中调、长调。

《沁园春》属于长调,分上下阙,也叫双调。

本课的“沁园春”是词牌名,“长沙”是题目。

沁园春:相传东汉明帝女儿沁水公主园,后来被外威窦宪仗势夺取,有人作诗咏其事,此词牌由此而得名。

二、听读全诗
1、布置思考题:①词中表现了哪些主要景物?其典型特征是什么?
②词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主人公形象?
3、请学生读,注意节奏、停顿,控制语调、重音,其他学生评价,教师简要总结。

4、师生齐读,进一步感受理解。

5、回答思考问题:
①寒秋的湘江(碧绿清澈),山(多),林(红),舸(多),鹰鱼(有力)
②独立深思,忆旧言志,胸怀天地宇宙。

三、鉴赏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起句)【湘江一去不复返的壮景,更易使人缅怀逝去的峥嵘岁月】
1、点明时间——寒秋(指深秋),地点——橘子洲
2、为增强词的表现力,语序被打乱(前三句正常语序应是——深秋,诗人独立于橘子洲头,望着湘江北去。

)“独立”前置,就像用一个特写镜头把主人公从背景中推出,凸显出抒情主人公卓然而立的形象,并将读者的视野不断扩展。

3、关于“独”。

李白有“独坐敬亭山”的闲适,柳宗元的“独钓寒江雪”里有隐适,晏殊的“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是落寞中的超脱,而毛泽东的“独立寒秋”,表现的是一种卓然超群与大气无畏。

4、关于“秋”。

屈原“哀秋冬之绪风”,宋玉言“悲哉,秋之为气也”,杜甫更有“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古人笔下的秋景多是萧杀悲凉、清冷惨淡,而毛泽东笔下的秋景是怎么样的呢?看下文。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

万类霜天竞自(铺叙)
1、一个“看”字引出一幅秋景图,沿着诗人的视野你看到了什么?能否尝试着概括一下其特征?
(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
(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
鱼——翔浅底
万类——霜天竞自由
要点:
①“万”写山之多,“遍”写红之广,“层”写林的层次之丰富,“尽”写红之透彻,“漫”写水之多,“百”写水之多,“击”透
出猛、劲;“翔”突出轻、快,这远比用“飞”与“游”好得多。

②请用几个词组概括这幅秋景图【绚烂多姿,生机无限】
③作者在表现这幅图时有什么特点?
a.意象密集,有山、水、江、舸、鹰、鱼,这些意象具有的共同特征:充满活力与生命力
b.视野开阔,有远眺、近观、仰视、俯察,这是一个自由开放的空间。

c.组合有序,山上、江中、天空、水底;表现有分有总,“看”
领起,“万类”收束。

d.用词极富表现力。

(“万”“百”表现数量之多,“遍”“漫”突出范围之广,“尽染”“碧透”强调色彩之浓,
“争”“击”“竞”体现竞争之烈)
e.动静结合,对照鲜明,突出景物特征。

可以看出,这幅图不是词人纵目所及,顺手涂抹而成,而是经过词人细致的艺术加工,宇宙万物在秋日生机勃勃的自由舒展,蓬勃
生长。

这种艺术加工必须融入词人的情感,才能使客观景物有机结合,富于诗意,而这幅生机无限的秋景图也使我们感受到词人对人
生的积极追求,尽扫千古悲秋之气。

这样这幅图就达到了情景交融。

现在看到毛泽东笔下的秋景与古人的差异了吧?(毛泽东的有豪情在,是积极充满活力的,壮丽的)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小结)
1、“怅”这里表达的是由深思而引发的激昂慷慨的心绪。

词人
由上文的景自然生出无限心绪,终于冲口而出“谁主沉浮”这样的
诘问,万类有大自然掌控,那人世呢?这大地上的人世间的一切,该
由谁主宰?
2、这里,词人由景及情,最终借景抒情,积蓄的情感终于以直
白的发问爆发。

这一问,让我们看到了一个胸怀天下的青年的豪情
壮志,这一问,也拓宽了词的意境,使词有了深沉的哲理意味,这
一问,还将词人的心绪拉到了另一幅画面,所以有承上启下的作用,那么到底开启了什么呢?
我们下节课继续讲解。

【第二课时】
一、回忆上节课,上阕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绚烂多姿、生机无限的秋景图,并即景抒情,发出了对家国命运主宰者的诘问。

这一问题的答案你知道了吗?我们一起看词的下阕。

二、赏析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与上阕“独立寒秋”形成
对比,今游引起对往昔的回忆)
1、“曾”“忆”表明词人在回忆,上阕中所表现的深沉思索很
自然的唤起了词人对年青时的革命同志和革命活动的思念和追忆。

2、略作背景介绍
3、“忆”领起下文八句,回忆当年岁月。

“峥嵘”“稠”:表明年代特点,时事艰难反衬人的奋发有为。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1、“恰”引起的是一段铺叙,表现了当年人物的气质禀赋,精
神状态和战斗行动。

“恰”“正”“方”:极写年华之美。

“茂”“遒”:极写才情之美。

“粪土”表明对军阀官僚的蔑视。

3、最后一句写尽豪情壮志,意味深长,令人联想到“中流砥柱”。

词人以设问作答,照应上阕;主宰国家命运的是胸怀家国、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立志改造旧世界的革命青年;呼唤青年,发扬蓬勃的朝气,激流勇进,搏击风浪,做革命的中流砥柱。

三、归纳总结
上阕写景,宏阔的深秋意境,是壮景;下阕抒情,以天下为己任的伟大抱负,是豪情。

四、作业布置
1、背诵全词
2、查资料阅读毛泽东的其他诗词,并写一篇200字左右的赏析短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