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的传统天命观

合集下载

中国人的天命观

中国人的天命观
知命,故不忧.——《周易 系辞》 《周易系辞 中国人乐天知命的表现之一是安于现状. 中国人乐天知命的表现之一是安于现状. 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德之至也. 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德之至也."——老子 老子 中国人乐天知命的第二种表现是在生活中常常巧妙地用"命中注定" 中国人乐天知命的第二种表现是在生活中常常巧妙地用"命中注定"四个 字告慰自己的心灵. 字告慰自己的心灵. 中国人乐天知命的表现之三是在做任何事情的时候,心怀"只知耕耘, 中国人乐天知命的表现之三是在做任何事情的时候,心怀"只知耕耘,不 问收获"的勤勉,踏实的态度. 问收获"的勤勉,踏实的态度.
"死生有命,富贵在天", 死生有命,富贵在天" 死生有命 万般皆由命,半点不由人; 万般皆由命,半点不由人; 万事不由人计较,一生都是命安排; 万事不由人计较,一生都是命安排; 万事分已定,浮生空自忙; 万事分已定,浮生空自忙; 命中若有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 命中若有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 有福不用忙,无福跑断肠; 有福不用忙,无福跑断肠;
五,怎样看待中国人的天命观 1.心理适应的工具 1.心理适应的工具 2.心理困惑及其解脱 2.心理困惑及其解脱

二,乐天知命
"历史是这样创造的:最终的结果总是从许多单个的意志的 历史是这样创造的: 相互冲突产生出来的,而其中每一个意志, 相互冲突产生出来的,而其中每一个意志,又是由于许多特 殊的生育条件,才成为它所成为的那样. 殊的生育条件,才成为它所成为的那样.这样就有无数互相 交错的力量,有无数个力的平行四边形, 交错的力量,有无数个力的平行四边形,而由此就产生出一 个总的结果,即历史事变, 个总的结果,即历史事变,这个结果又可以看作一个作为整 体的,自觉地和不自主地起着作用的力量的产物. 体的,自觉地和不自主地起着作用的力量的产物."

中国古代对时空观的理解

中国古代对时空观的理解

中国古代对时空观的理解中国古代的时空观主要体现在哲学、宗教、天文学等方面,古代中国人对时空的理解在一定程度上塑造了其文化观念和生活方式。

以下是中国古代对时空观的一些主要特点:1. 阴阳五行观:古代中国哲学家在《易经》的基础上,发展了阴阳五行的宇宙观念。

阴阳代表着宇宙间相互对立而又统一的两个极端,五行则是对自然界基本元素的分类。

这种观念影响了古代中国人对时间和空间的理解,将宇宙的运行看作是一种永恒的周期性变化。

2. 天命观:古代中国帝王认为,他们的统治是由上天授予的,称之为天命。

这种观念将时间的流逝与天命联系在一起,认为时间的推移是宇宙规律的一部分,人们应当顺应天命,尊崇自然法则。

3. 道教观念:道家思想强调无为而治,追求自然法则,超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道教认为宇宙是一个永恒流动的道,超越了一切对时间的依附,追求超越尘世的境界。

4. 封建时代的天文学观:古代中国在天文学上有丰富的研究,编制了详细的历法。

对于时间的测量和预测,中国古代有着精密的体系,例如夏历、秋历等,通过观测天文现象制定历法,把时间划分为不同的年、月、日,形成了独特的时间观。

5. 道教和儒家的时间观:儒家注重礼制和孝道,对时间的利用有一定规范。

时间被看作是一种珍贵的资源,应当用于学习、修身养性。

儒家的时间观强调个体在社会中的责任和义务。

6. 佛教的轮回观:佛教将时间视为一个永无止境的轮回,认为生死轮回是众生的宿命。

佛教对时间的理解强调生死循环,通过修行超越轮回,达到解脱的境地。

中国古代对时空观的理解主要体现在哲学、宗教、天文学等多个层面。

这些观念不仅在古代影响了人们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仍然影响着现代中国人的文化观念。

孟子天命观的具体内容

孟子天命观的具体内容

孟子天命观的具体内容《孟子天命观》是儒家主要思想家孟子在《孟子》中提出的涉及人生和道理的有关理论,也代表了儒家天命论的核心观点。

孟子认为,“天命定人事,人休改之”,即人类的行为是由上天的命令所决定的,不可改变。

这种“天命论”是儒家学说的核心思想,又称“上帝的安排”。

孟子的思想对中国古代哲学的发展也产生了重要影响。

孟子认为,人类的行为是天命定夺的。

他用天道(Heavenly Nature)的概念来表达,指的是上苍的旨意,是宇宙的定律,是万物的运行规律。

天道是一种最高的德性,也是衡量一个人是否有道德的标准。

只有遵循天道,尊重天命,才能实现道德内涵。

孟子认为,人类只能通过遵守天道来掌握道德,做到“仁者性之义”。

孟子强调仁爱,以保护天道。

仁者性之义,指的是仁者有礼,以感化他人,使他人心服口服。

孟子崇尚仁义,调以仁待人,仁慈对待他人,要求人们要有责任心,要有勇气和信念,让他人接受仁的教诲。

此外,孟子将天道与政治联系在一起。

他认为,政治体制也受天道的指引,解释了中国古代以道德至上、尊帝拜贤的政治思想。

孟子认为,只有尊帝拜贤,才能够实现天道。

君臣之间,必须尊贤重士,以礼相待,才能获得众人的信任和尊重。

民不仁,则不能存在政治的稳定,而君子的仁义也是维护政治秩序的重要因素。

孟子认为,每个人都受天命安排,人人都有责任去履行自己的职责。

他强调每个人都有责任学习天命,实践天道,遵守天命,用良心来指导人们的行为。

因此,《孟子》中的天命论,不仅是以道德来解释人类行为,而且是赋予每一个人安定感、压力和责任感的观点。

天命观对孟子思想的发展也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孟子的思想强调人性教育,仁义为政治根基,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也把实践天道作为一种政治思想的根本。

《孟子》中的天命观,为中国古代政治思想的发展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把仁爱、保护社会政治秩序和尊帝拜贤建立起来,对中国古代政治思想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总之,《孟子》中的天命观是孟子思想核心的内涵,是儒家学说的一个重要概念。

中国人的传统天命观.docx

中国人的传统天命观.docx

中国人的天命直到今天,在流己久的中,有一句不少中国人所熟知――“人的命,天注定”。

当一个人遭遇了一些不利,他会自怨自艾地念叨句。

或者,当他遇到了一些开心利的事情,他也会沾沾自喜地出句。

句反映了中国人思想中的天命。

种天命的基之一,也就是孔子所的“宇宙之生”。

来,天命就是人的生命和命运不是由自己掌握的,在冥冥之中有上天在控制着人的生命、寿数和运。

意上的中国人的生命就是一种天命,也就是把人的生命与天命系起来的思方式和基本念。

中国先秦期有一位大的人屈原,他在其作品《天》中提出了一个朴素的科学:“日:遂古之初,道之?⋯⋯阴阳三合,何本何化?圜九重,孰度之?” 个上是在天地是怎开辟的,宇宙是怎形成的。

今天看来,个已有了科学的回答,但在当,无疑是一个极有度的。

依靠先人自然、自我和社会所掌握的有限的知,的是很回答出来的。

于是,在的疑中,古开天辟地、女土造人、精石填海之充神色彩的故事就开始出、流并在中国人的思想世界中扎根了。

不管是出自人的想象还是确有一些传说式的记载,在中国上古初民的眼中,这些神奇而伟大的人物就是具有超自然力的天神,是天力的化身和展现。

他们是天的代表,但又是与人联系起来的,这在先民的头脑中是一种自然的选择。

因为先民不具有他们那般的伟力,但同时又需要和自我联系起来,为自我的存在寻找信心和根据,故此,在先民们头脑中,天和人是合在一起的。

人力来自自然,人命来自上天,这样的观念最初是由人在与自然界的斗争中感到了自然力的伟大和人力的渺小所致。

在很多时候,由于低下的科技水平和认知能力,人们只能从自然界中获取生命资源,人的生命在很大程度上受自然界的制约,甚至依赖于自然界的恩赐和赋予。

但是,作为天的自然界又是不远人的,它不仅供给人类生存的资源和营养,而且又能够应人愿而施恩于人。

在符合天道规则的基础上,天与人是相合的,这样一来,天人合一的世界观便成为中国先民的哲学,在这样的哲学指导下的生存方式成就了中国人的传统天命观。

孔子和孟子的天命观

孔子和孟子的天命观

孔子和孟子的天命观孔子和孟子的天命观是儒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理解他们的哲学思想和社会理念具有重要意义。

以下是关于孔子和孟子的天命观的简要概述。

一、孔子的天命观孔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是儒家学派的创立人。

在他的思想中,天命是一个核心概念。

他认为,天是宇宙间的最高神,是人类社会的创造者和支配者。

天命是指天的意志和命令,是人类社会的根本法则。

孔子的天命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天命决定人类社会的兴衰治乱。

孔子认为,天命的体现是通过君王的德行和治理能力来实现的。

如果君王有德行、有能力,国家就会繁荣昌盛;反之,国家就会衰败混乱。

因此,孔子主张君王应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以实现天命的体现。

2.天命是人类命运的决定因素。

孔子认为,人类的命运是由天命决定的。

人们应该顺应天命,做好自己应该做的事情,不要违背天意。

同时,孔子也强调人的自我完善和道德修养,认为人们应该通过自身的努力来改变命运。

3.天命观与道德伦理相结合。

孔子认为,天命是道德伦理的基础。

人们应该遵循天命,遵守道德规范,做一个有道德、有良知的人。

同时,孔子也强调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和互助精神,认为人们应该相互关爱、相互帮助。

二、孟子的天命观孟子是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的天命观与孔子的天命观一脉相承,但在某些方面也有自己的特点。

以下是关于孟子天命观的简要概述:1.天命是人类社会的最高法则。

孟子认为,天命是人类社会的根本法则,是人类社会的最高权威。

人们应该遵循天命,做好自己应该做的事情,不要违背天意。

2.天命与人性相连。

孟子认为,人性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本质属性,是人类命运的决定因素之一。

同时,孟子也认为人性与天命相连,人性是天命在人类身上的体现。

因此,孟子主张通过培养人性来实现天命的体现。

3.天命观与政治伦理相结合。

孟子认为,政治伦理是天命在政治上的体现。

君王应该遵循天命,实行仁政,关注民生福祉。

同时,臣民也应该遵循天命,忠诚于国家和君王。

中国古代天命观的演变

中国古代天命观的演变

中国古代天命观的演变中国古代天命观的演变可以追溯到商朝时期,当时的统治者认为自己得到了天命,即上天的赐予,使其有权力统治人民。

这种观念在中国历史上得到了广泛的传承和发展,不同朝代的统治者都以天命为依据来维持自己的统治地位。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天命观逐渐发生了变化。

在春秋战国时期,孟子提出了“天道之行也,动者其心”、“知天命者,天命不可改也”的观点,强调君王需要遵循天道,关注民众的需求和疾苦,才能维持天命不衰。

随着秦朝的统一,皇帝嬴政宣称自己是天命之子,使得天命观进一步得到加强和扩展。

汉朝的刘邦也自称得到了天命,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皇帝。

这种观念在后来的历代皇帝中得到了广泛的传承,成为维持统治的重要手段。

然而,随着社会的变革和人民觉醒的出现,天命观开始受到质疑和挑战。

在唐朝,李世民以才德取胜,被认为是得到天命而登基的,但他的儿子李治却因为不具备才德而被废黜。

这一事件标志着天命观的动摇。

宋朝时期,理学家程颢、程颐提出了“天人合一”的思想,认为人类是与天地相通的存在,因此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天命。

这种观点挑战了统治者天命的唯一性,为后来的民权主义和民主思想奠定了基础。

明清两代,儒学的复兴使得天命观得到了再次强调。

明朝的朱元璋自称是“天命之子”,清朝的康熙、乾隆皇帝也宣称自己是天命所在。

然而,这种观念也引发了批评和质疑,一些士人开始呼吁君主要以民众的需要为出发点,而不是片面追求自身的天命。

随着现代思想的兴起,天命观逐渐淡化。

中国的近代历史充满了西方思想的冲击和启蒙,天命观被视为封建统治的工具而受到抨击。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人民权力的观念逐渐取代了天命观,成为新的统治理念。

总的来说,中国古代天命观经历了从统治者权威到理学反思再到民权主义的演变。

这一过程反映了中国社会和文化的变革,也为中国的政治和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经验和启示。

孟子天命观的具体内容

孟子天命观的具体内容

孟子天命观的具体内容
孟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他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他的思想深深影响了中国古代的文化发展。

他的思想中一个重要的部分是关于“天命观”的思想。

在孟子的思想中,“天命”是宇宙的本源,它不仅仅是指自然力量,而是一种更加宏大的概念,它超越了自然界而深入到文化和人文的领域,它的影响力很大。

在孟子的思想中,“天命”表明宇宙是一个有秩序的宇宙,它连续不断地表达着自然的力量,从而使世界运行有秩序。

它也表明,人类是天秩序设定的属灵物种,它赋予我们道德、道理与力量,指引我们就是什么是正义,什么是不公正的。

孟子的“天命观”更加深入的表达以及体现在他的《孟子》中,《孟子》是其中最重要的思想代表作。

《孟子》中开篇第一句就说,“至上者为天,其次为地,其次为人”,这句话表明了天命观的主要内容,即天地人三者之间的关系。

孟子在《孟子》中更深入的阐释了“天命观”,他认为,人们应该尊重天命观,在天命观下彼此相互尊重,并且以和谐为准则去行事,以促进宇宙的和谐、平和。

并且,孟子认为,人们应该以爱心去行事,以利他主义的态度去理解世界,以正义的思维去审视自己,从而获得善良的心灵。

孟子的“天命观”影响了中国古代的文化传统,在中国古代,他的思想深深的熔铸在中国人的精神中,促进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

至今,“天命观”仍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柱。

总之,孟子的天命观是关于宇宙本源的一种思想,它强调天地人九州之间的关系,也强调人们应该以尊重天命、和谐、爱心、正义为准则来行事,以促进宇宙的平和和谐。

孟子的天命观对中国古代文化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至今仍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史记》天命观

《史记》天命观

《史记》天命观《史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体例完整、内容丰富的纪传体通史,对于研究中国历史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其中,天命观是《史记》中一个重要的内容,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基本的信仰之一。

本文将论述《史记》中的天命观及其影响,并举出5个例子进行分析。

一、天命观的概念天命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对宇宙人事之运动规律所赋予的宗教与哲学的意义。

天命观认为,一切事物的发展和变化都是由天命所掌控的,因此,人类与自然宇宙间的关系,表现为人在天之间寻求心灵安慰,同时也是人管理自然资源和利用自然的基础。

二、《史记》中的天命观《史记》从多个角度阐述了天命观的基本理念,如“君不听天命,臣不得以事之”,“凡人皆有命,成败不在天,行之者而居其地耳”等。

以曹魏孙权之争为例,曹魏“逆天行事,以至败亡”,而孙权“顺天应人,以成霸业”。

说明君主或个体必须顺应天命,否则必然灭亡。

三、天命观的影响天命观无疑是中国历史文化中的一大核心理念,对中国历史的发展和演变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五千年的中国历史,充满着顺应天命的历史人物,如庄子“天地一体,万物皆为一体之部”的理念、墨子的“天兴物之原也,天繇之源也”等,这些观念与天命观相得益彰地促进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进步,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品质。

四、《史记》中的五个例子1.刘邦刘邦自幼就知道“天下归心术,必先归于彭城”,也就是自己的出身之地。

他一直将自己看作是天命之子,本着天命之流的信念,最终崛起成为了汉朝的创始人。

2.太史公史家作为史书的书写者,除了记录历史真实性之外,更应该顺应天命。

在《史记》中,司马迁以太史公的身份,描绘了历代君王的兴衰,表达了天命观的重要性。

3.项羽项羽年轻时就发过“历览诸子,不如老庄”的感慨。

在国破之后,他创立了天下第一个“自由意志派”,提出“人死为鬼,不死为灵”的思想。

这一思想贴近人性,也可以解释人类与自然的关系,符合天命观。

4.华丽神女华丽神女在《史记》中被赞誉为“神女”,因为她坚信自己乃是为天命使命而来,矢志要征服全世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人的传统天命观
直到今天,在流传己久的谚语中,有一句谚语为不少中国人所熟知――“人的命,天注定”。

当一个人遭遇了一
些不顺利,他会自怨自艾地念叨这句话。

或者,当他遇到了一些开心顺利的事情时,他也会沾沾自喜地说出这句话。

这句谚语反映了传统中国人思想中的天命观。

这种天命观的基础之一,也就是孔子所讲的“宇宙之生”。

简单来说,天命
观就是认为人的生命和命运不是由自己掌握的,在冥冥之中有上天在控制着人的生命、寿数和运势。

传统意义上的中国人的生命观就是一种天命观,也就是把人的生命与天命联系起来的思维方式和基本观念。

中国先秦时期有一位伟大的诗人屈原,他在其作品《天问》中提出了一个朴素的科学问题:“日:遂古之初,谁传
道之?……阴阳三合,何本何化?圜则九重,孰营度之?”这个问题实际上是在问天地是怎样开辟的,宇宙是怎样形成的。

今天看来,对这个问题已经有了科学的回答,但在当时,这无疑是一个极有难度的问题。

仅仅依靠先人对自然、自我和社会所掌握的有限的知识,这样的问题是很难回答出来的。

于是,在这样的疑问中,盘古开天辟地、女娲抟土造人、精卫衔石填海之类充满神话色彩的故事就开始出现、流传并在
中国人的思想世界中扎根了。

不管是出自人的想象还是确有一些传说式的记载,在中国上古初民的眼中,这些神奇而伟大的人物就是具有超自然力的天神,是天力的化身和展现。

他们是天的代表,但又是与人联系起来的,这在先民的头脑中是一种自然的选择。

因为先民不具有他们那般的伟力,但同时又需要和自我联系起来,为自我的存在寻找信心和根据,故此,在先民们头脑中,天和人是合在一起的。

人力来自自然,人命来自上天,这样的观念最初是由人在与自然界的斗争中感到了自然力的伟大和人力的渺小所致。

在很多时候,由于低下的科技水平和认知能力,人们只能从自然界中获取生命资源,人的生命在很大程度上受自然界的制约,甚至依赖于自然界的恩赐和赋予。

但是,作为天的自然界又是不远人的,它不仅供给人类生存的资源和营养,而且又能够应人愿而施恩于人。

在符合天道规则的基础上,天与人是相合的,这样一来,天人合一的世界观便成为中国先民的哲学,在这样的哲学指导下的生存方式成就了中国人的传统天命观。

在这样的天命观当中,人和天之间有冲突,不会总是完全一致,但又是不能分开的,人和天最终是结合并统一起来的。

所以说,与西方宗教或创世神话中人要完全归附于某种神灵、上帝的思维方式不同,中国先民的观念中,人和天是统一的,人命或许违不过天命,但人力可以战胜天力,这就
是古人所说的“人定胜天”。

《尚书?泰誓》中讲:“人为万物之灵,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

”其中就包含了对人的主体地位和主体角色的肯定。

在传统天命观中,占首要位置的是人对上天的崇拜。

在中国古人的理解中,自然造化分为三界:天界、人间和地狱。

人们相信在自己生活的现实自然界外还有一个天界,其中生活着最高统治者玉皇大帝和他的嫔妃以及无数的天兵天将、各路神仙。

人世间大多数都是凡人,过着尘世的生活,只有那些有道德的人才有可能升入天界,羽化成仙,长生不老。

而一般的平庸人都要死去,作恶者则被打入地狱接受惩罚。

在中国人的观念中,天界是美好的,人间是平凡无奇的,而地狱是丑恶的、令人害怕的。

世间的人总要老去,能够升入天界则意味着人进入了幸福的王国,可以免却一切苦处。

而被打入地狱的人则因罪恶的程度,要么在来世当牛做马,继续受惩罚,要么永世不得超生。

由地狱到人间再到天界这种逐渐由坏变好的境界,给了生活在俗世中的人一种向上的生命动力,那就是,争取进入天界而避免被打入地狱。

为了实现这样的目的,人在世间就要遵守道德上的、礼制上的法则,要不断地努力,争取能够获得向好的机会,避免走向恶的后果。

制定道德上的、礼制上的法则的人,就是掌握了替天执法权力的人,他就是天的代言人,即天子。

在中国古代,只
有皇帝才能称为天子,因为只有他才是上天的儿子,是天的合法代表者,是天派到人间来统治和管理凡间俗世的人的。

为了表现他作为天子的身份,同时也感谢天对他管理人间的恩赐,皇帝要进行隆重的祭天活动。

人慑于天命,就要遵从上天的旨意来服从天子的统治。

利用这样的逻辑和虚构的权威,皇帝成为中国人天命观中一个凡俗化了的裁决者。

皇帝虽然也是人,但绝非一般人,而是掌握了生杀予夺大权的人。

在中国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中,皇帝是决定凡人生命和生存权的最高权威。

那么,对于普通的老百姓,又是怎样看待这种由天而降的生命呢?在很多中国人看来,生和命是两回事,有生即是幸,有命即是福。

人的降生是出于一种偶然,是天赐的机遇;人的命同样是上天恩赐的结果,但其中也不排斥人在后天所作出的努力。

换句话说,人在世间的奋斗和努力,所换得的只是命运的机遇和转变,对于人一出生就得到或不能得到的东西,根本不是凭自己的主观愿望就能够达到的。

人的奋斗和努力,换来的只是后天的变化。

而这种后天的可变与不可变,在传统的天命观中也是天赋的,是由上天安排作出的,人不过是在按照上天安排的路线行走生命而己。

由于这样的宿命论有利于所谓由天安排的封建统治,因此深受统治者的欢迎。

两千多年来,这样的天命观仍旧在部分中国人头脑中存留,虽然已经不是主导性的价值观念,但至今也没有完全
绝迹。

在中国社会中,至今仍有一种非正式的谋生职业――算命。

这个行当在中国已经有了很长的历史,在某些时代也曾经颇为流行。

当然,在西方社会中,也曾经出现看手相者或算吉凶者这样类似的预言者。

不过,与西方的预言家注重对未来的预言不同,中国的算命者不光测算和预告未来,也察告人的前世,而且往往把前世今生和来世贯穿起来,用一种标准和价值去测度人的命运的转换。

譬如,一个算命先生会告诉你,说你的前世是天上的文曲星,天资聪颖,才智双全。

你是文曲星下凡,因此比起一般人来更聪明,更有可能在文学艺术等与才智紧密相关的行业中有所成就。

借此,他会告诉你,你在未来的日子里会文运亨通、才情通达。

这种命运是上天赐予的,是注定的。

这样一种宿命的预言,或许会在一些人的生命中扎根,冥冥中成为支撑人生活和生存的价值观,从而成为相信了这种命运的人或者努力争取更好的结果,或者不再努力而单纯等着“天上掉下美味馅饼”的借口。

尽管中国古人很早就发出了“人定胜天”的呐喊,而且伴随着科学的昌明和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与技术的提升,无神论也出现并开始为越来越多的人所知晓,但是,对“人各有命,富贵在天”的信奉却始终像一条不断的链子,缠绕在中国人的头脑中,形成着中国人的生命观念。

那么,中国人为什么重视“天命”呢?其中的原因有两个:
其一,天命观的形成与人们改造自然及跟上天相对抗的过程有关。

一般来说,在人力不及天力的时候,人们认识到在自己的能力之外存在着一种自己不能驾驭和控制的不可
抗力时,他们对天命就多有顺从。

天和天命给人们提供了一种寄托感,让人们在灵魂上受到麻痹,同时在屈服中也感到有希望。

其二,对于一个组织化的社会来说,天命观有助于建构一种稳定性和秩序性,天和命的至高无上的权威、不可超越的控制力让普通的百姓感到害怕和敬畏,从而约束其思想和行为。

这样一来,社会上便多了顺从,少了违命;多了一致性,少了差异性。

在中国传统的天命观中,人们虽然相信存在着一种超乎人力之上的天力,相信人都受制于一种自我不能驾驭的天命,但是人在面对自己的命运时却不一定是无所作为的。

实际上,有很多人在获得了对自然和外力较为科学的理解后,会把天命看作一种恒常的规律,或者视之为一种生命之“道”。


对这种恒常的规律,人们不必总是消极地等待,而是可以积极地适应。

适应的目的有两个,要么是为了延长生命,要么是使生命更具有价值和意义。

因此,追求高境界的生命价值的人,会把弘扬生命之“道”放在首位,对他们而言,生命固然可贵,但道义更值得珍惜。

贯穿于中国传统天命观中的一个核心价值就是“生”,
“生”即生生不息,指万物生灵的出现、成长和生命的延续。

中国人对“生”的观念很敬重,也很重视,很早就有这方面的教诲和评价。

所谓“生生之谓易”、“天地之大德日生”,所表达的要义就是世界大化的一个普遍规律即生生不息,变动不居,这对于人的生命、生活和生存也不例外。

为了繁衍和生息,人的物质生命要延长,人的精神生命也要延长。

不过,为人的物质生命延长而作出的努力最终都要因寿终而归于失败,但为精神生命的延长而作出的努力却可以因为“立德、立功、立言”而不朽。

在传统的中国社会中,人们知天命而敬畏天命,但同时又不畏惧天数;人们无法延长自然寿命,但可以通过追寻生命的价值而使精神生命得到延伸。

这不能不说是中国古人在关于生命和天命的博弈中寻找到的一种聪明的矛盾化解之道,它反映了中国人的生存智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