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幸福观的演变

合集下载

中国现代文学中的幸福观与生活追求

中国现代文学中的幸福观与生活追求

中国现代文学中的幸福观与生活追求中国现代文学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反映了中国社会的变迁和人们对幸福的追求。

中国作家们通过小说、散文等文学形式,表达了他们对幸福的理解和对生活的追求。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探讨中国现代文学中的幸福观与生活追求。

一、幸福观的转变在中国现代文学中,幸福观经历了从物质追求到精神追求的转变。

早期的现代作家如鲁迅、茅盾等,关注的是社会的不公与人民的痛苦,他们通过揭示社会现实的黑暗,呼吁人们追求社会的进步与公正,以实现人民的幸福。

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幸福的追求也发生了变化。

现代作家开始关注个体的内心世界和情感需求,探索人们在现代社会中的幸福来源。

二、生活追求的多样性中国现代文学中的作品展示了人们对生活的多样追求。

有些作家通过描写城市生活的繁忙与压力,表达了对自由、宁静生活的向往。

他们认为,幸福不仅仅是物质的富裕,更是内心的宁静与满足。

另一些作家则描绘了乡村生活的美好与宁静,他们认为,幸福源于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和人际关系的和睦。

还有一些作家通过描写人际关系的复杂与矛盾,探讨了人们在亲情、友情、爱情中的幸福与痛苦。

这些作品展示了人们对不同生活方式的追求,呈现出生活的多样性。

三、幸福的内外因素中国现代文学中的作品揭示了幸福的内外因素。

外部因素包括物质条件、社会环境等,而内部因素则是指个体的思想、情感、价值观等。

有些作家认为,物质条件是幸福的基础,只有满足了物质需求,人们才能追求更高层次的幸福。

他们通过描写人们的物质追求与欲望,反映了当代社会中的功利主义和物质至上的价值观。

然而,还有一些作家则强调内在的精神追求,他们认为幸福源于个体的内心世界和情感体验。

他们通过描写人们的内心挣扎和情感历程,探索了人们在现代社会中的幸福来源。

四、幸福的价值与意义中国现代文学中的作品引发了人们对幸福的价值与意义的思考。

一些作家认为,幸福是个体的自由与独立,是追求真理和理想的权利。

他们通过描绘人们在追求自由与独立时所遭遇的困境和挑战,表达了对人权和人性的关注。

中国古代的幸福观与生命观

中国古代的幸福观与生命观

中国古代的幸福观与生命观中国古代的幸福观和生命观是以“天地人和”为核心的传统文化观念。

它强调天地之间的和谐,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和谐,讲求个人生命的价值和使命。

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中国古代人们的幸福观和生命观有着独特的特点和表现。

一、天人合一的幸福观中国古代的幸福观以“天人合一”为核心。

这是一种把人看做自然世界的一部分,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既要顺应自然规律,又要主动适应自然环境。

在天人合一的思想下,幸福观的关键是个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尊重自然,才能更好地享受自然的恩赐。

古人也认为,所谓“天”,除了指自然之外,还包括上天和人的内心。

例如,中庸之道:“所谓天命者,所以定事也;所谓天法者,常也。

”这里的“天命”和“天法”指的是人们内心的道德准则。

在这样的天人观中,个人的幸福也包括做一个品德高尚、修养完美的人。

二、追求灵魂与肉体的平衡中国古代的生命观也强调追求灵魂与肉体的平衡。

在古人的眼里,生命并不只是单纯的活着,而是追求全面地发展自己的灵魂和肉体,以实现自我价值和人生意义。

在这样的生命观下,人们更加注重修养内在和外在的均衡,不仅关心精神层面的成长,还注重养生和保健。

在这样的生命观中,强调的是个人全面的发展和进步,强调积极和健康地对待生命。

同时,人们也强调对生命的敬畏和珍视,认为生命无价,应当好好保护和珍惜它。

这个观念对日后的中医养生、养生保健、功夫练习等方面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三、追求理想与责任中国古代的幸福观和生命观注重追求理想与责任。

在古人看来,一个人追求自己的理想和目标,不仅能够实现个人的价值,还能为社会做出贡献。

古人认为,生命的意义和价值不仅在于自己,更包括为社会、为人类做出积极的贡献,实现自己与社会和谐协同的理想。

同时,古人也深刻地意识到了个人和社会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关联。

在这样的观念下,人们注重积极履行个人的社会责任和义务,并为社会和人类做出贡献。

这样的价值观在封建社会的中国得到了广泛传承和发扬。

历史中的幸福与幸福观念

历史中的幸福与幸福观念

历史中的幸福与幸福观念幸福是人类永恒追求的目标,而幸福观念则随着历史的变迁而有所不同。

本文将探讨历史中的幸福概念以及人们对幸福的不同追求。

一、古代幸福观念在古代社会,幸福被视为一种与自然、社会和精神诸多因素息息相关的综合状态。

在中国,孔子将幸福定义为“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强调了人们应该顺应天命、遵循道德、修习礼教以实现幸福。

在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将幸福界定为人类最高的目标,并认为幸福的实现需要身体健康、个人才华的发展以及道德品质的提升。

二、中世纪的幸福观念中世纪欧洲,幸福的概念与天堂和救赎紧密相连。

基督教传统认为,幸福是与上帝的和谐与合一,只有通过信仰和顺从上帝的教导,人才能够获得幸福。

在这一时期,世俗因素对于幸福的追求被压制,个人的快乐和满足被认为是世俗的罪恶之源。

三、启蒙时代的幸福观念随着启蒙运动的兴起,人们开始逐渐转向自身的主观感受和个体权利的追求。

幸福与个人自由和幸福成为关键词。

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认为,真正的幸福来自于个体对自己的支配权,以及社会对个体的尊重和承认。

他主张个人的自由发展和社会契约的平等原则是实现幸福的基础。

四、现代幸福观念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幸福的内涵也产生了重大的变化。

传统观念中的精神追求和道德行为逐渐被功利主义和物质追求所取代。

现代社会普遍认为,经济繁荣、物质享受和个人满足是幸福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随之而来的是物质主义和竞争带来的焦虑和失落感,让人们开始反思幸福观念的真正含义。

五、当代幸福观念在当代社会,人们对幸福的追求趋向多元化。

对于一些人来说,幸福意味着事业的成功和社会的地位;对于另一些人来说,幸福则代表了家庭的和睦和人际关系的良好。

同时,身心健康、情感满足和自我实现也成为人们追求幸福的新的维度。

人们开始意识到幸福的真正含义不仅仅局限于物质享受,更关乎个体内心的平静与满足。

六、幸福观念的演变与历史进程的关联幸福观念的演变与历史进程密切相关。

新时期幸福观的演变与“幸福社会”的构建

新时期幸福观的演变与“幸福社会”的构建

新时期幸福观的演变与“幸福社会”的构建作者:何桂宏来源:《理论导刊》2013年第04期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进入深刻的转型期,人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与此同时,传统的幸福观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观念的变化势必引发人们实践的改变,从而影响着社会的发展。

正确认识我国社会转型期人们幸福观的变化规律,有助于引导人们形成正确的幸福观,超越庸俗的幸福追求,进而提升人们的幸福感,促进幸福社会的建设。

关键词:社会转型;幸福观;幸福社会;“伪幸福”;人类文明中图分类号:D912.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7408(2013)04-0025-04幸福观是生活在具体社会情境中的人们对幸福的理解和向往。

它从来都不是虚幻的,而是深深植根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的土壤。

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发生在中国大地上的改革开放是一场根本性的社会变革,是一代中国人运用自己的智慧,创造性地自主探索追求新的历史时期中华民族全面复兴的伟大实践。

这一实践活动过程也是人们的社会实践观、包括幸福观念具体而深刻的演化过程。

一、中国社会转型:人们幸福观演变的历史背景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革和转型。

这种转型,按照马克思在《1857-1855年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关于三大社会形态的理论,主要是指以“人的依赖关系”为特征的传统型社会转化为“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社会。

[1]它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产生的社会现象。

“当社会生产力提出质向发展的新要求时,历史的实践主体按照确认的发展逻辑对原型社会结构体制进行全面系统的自觉转变,以求实现社会演化的创新。

”[2]具体到改革开放后的中国社会,这种“社会演化”的创新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三个阶段。

当代中国社会演化主要集中在五个方面:其一是经济体制转轨。

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转变为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我国由30多年前国民经济濒临崩溃的边缘,成为到2010年国内生产总值近40万亿元人民币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中国人幸福观-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中国人幸福观-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中国人幸福观-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中国人幸福观是指中国人民对自身生活幸福感的态度和看法。

自古以来,中国人的幸福观一直受到文化、历史和社会环境的影响。

随着时代的变迁,中国人幸福观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

在早期的封建社会中,中国人的幸福观主要是基于家庭和社会地位的稳定和安全感。

传统的家族观念和儒家思想强调了个人在家庭和社会中的角色和责任,同时也赋予了个人幸福感和满足感。

这种观念一直延续至今,尽管在现代社会中逐渐受到其他价值观的冲击。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行,中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的幸福观也发生了相应的转变。

经济的蓬勃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为人们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和选择。

在当代中国,个人追求幸福感变得更加多元化和个性化。

人们的幸福观逐渐转向追求个人发展和实现个人价值的方向。

对于很多人来说,幸福不再是简单的物质享受,而是包括身心健康、人际关系、社会认同等多个方面的综合体验。

然而,中国人的幸福观也面临一些挑战和困扰。

社会上的压力、竞争和不平等现象给人们带来了心理负担和焦虑感。

同时,一些传统的观念和价值观与现代社会的发展存在冲突,使人们对幸福的认知和追求产生了矛盾。

如何理解和适应中国人的幸福观,成为当前社会研究和关注的焦点。

本文旨在探讨中国人幸福观的定义、历史背景以及当代的特点。

同时,通过分析幸福观的重要性和现状,提出未来的发展趋势和建议。

通过深入研究和思考,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人的幸福观,为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提供有益的思路和建议。

1.2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可以为:文章结构:本文主要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

首先,在引言部分,将概述本文的主要内容,并介绍文章的结构和目的。

接下来,在正文部分,将从幸福观的定义开始,然后探讨中国人幸福观的历史背景以及当代中国人幸福观的特点。

最后,在结论部分,将总结幸福观的重要性,并分析中国人幸福观的现状,提出未来发展趋势与建议。

通过以上的结构安排,本文将全面地介绍中国人幸福观的起源、演变和现状,并探讨其未来的发展趋势。

谈国人不同历史时期的幸福观

谈国人不同历史时期的幸福观

谈国人不同历史时期的幸福观“你幸福吗?”随着中央电视台《走基层·百姓心声》栏目对基层民众的调查访问,成为媒体的热门词汇,引发了当代人对“幸福”的思考。

中国人从古到今的幸福观随着时代的发展不尽相同。

我们剖析、研究不同时代人们对于幸福观的理解与追求,对于我们学习历史大有裨益。

古人的幸福观如果用词汇来阐释古人的幸福观,那么,“安贫乐道”、“丰衣足食”、“多子多福”、“家族兴旺”等等成语则一定会在人们的谈论中显得最为重要。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此语的意思是说,有一个具备高尚品德的人,名字叫颜回,他的生活只需要一碗饭,一瓢水,他居住在简陋的小房中读书学习,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清苦,而颜回却仍然不改变读书学习的乐趣。

从这段话中可以看出,儒家最典型的幸福观就是对道德、对学习的追求。

当然,从这段话语中我们知道,古人不仅仅是对个人道德、智慧的追求,更是对社会共同幸福的追求。

“你耕田来我织布,我挑水来你浇园,寒窑虽破能避雨,夫妻恩爱苦也甜。

”这是人们耳熟能详的黄梅戏《天仙配》中《夫妻双双把家还》的唱词。

词中反应了他们夫妇的美好心声,同时也表明千百年来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以及对幸福家园的美好憧憬。

在小农经济下的农民,拥有一定的土地、农具、耕畜等生产资料,具有生产积极性,满足了农民微不足道的需求,因此才有了“寒窑虽破能避雨,夫妻恩爱苦也甜”的内心喜悦。

但是,小农经济由于劳动分散,生产工具简单,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较弱,具有易破产的特点,因此农民必须起早贪黑,辛苦劳作,才能维持基本生活。

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给徭役。

春不得避风尘,夏不得避暑热,秋不得避阴雨,冬不得避寒冻。

所以,“丰衣足食”成为小农最大的愿望。

此外,在小农经济下,农民以一家一户为单位,这在某种意义上意味着,谁拥有更多的劳动力便可以获得更多的家庭财富,因此,“多子多福”也成为了农民们最大的精神慰籍,成为他们所追求的“幸福”之一。

幸福观的演变和科学幸福观构建的历史条件

幸福观的演变和科学幸福观构建的历史条件

个步骤,最多只能成为社会所有制存在的初级形式。

即使是作为所有制最主要实现形式的股份制,也只是一种过渡的资本组织形式。

马克思曾说,‘‘股份制度——资本主义生产极度发展的这个结果,是资本转化为生产者的财产所必需的过渡点,不过这种财产不再是各个互相分离的生产者的私有财产,而是联合起来的生产者的财 产,即直接的社会财产。

”[6]可见,股份制为各种所有制的联合、融合和演化发展、资本的社会占有和共同经营提供了组织保证,但也不过是社会所有制的一种组织外壳,最多可以说是社会所有制早期或初级的实现形式。

因此,实行社会所有制,不仅能从根本上为解放了的劳动者提供个体联合占有生产资料的可能性,而且为拥有劳动力主权的劳动者实现财产所有权和劳动力所有权奠定了现实基础。

更为重要的是,这种所有制能为劳动者在社会化生产和分配的同时,消除自身受奴役状态与充分发挥自身智慧和创造性所需的自主地位之间的矛盾;为劳动者自主决策、自由选 择、自在生活提供了制度性保障。

所以说,在和谐社会的构建中,只有建立社会所有制,才能为社会成员提供全方位的生存、发展和享受的制度保障,从而促进人的全面解放和发展。

m 参考文献:[1]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1.[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1.[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45.[6]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494.【责任编辑:黎峰】幸福观的演变和科学幸福观 构建的历史条件万庆(新乡学院社会科学部,河南新乡453003)摘要:幸福的本原就是人类通过劳动改造客观世界,实现对人的本质的确证。

阶级社会中金字塔结构的资源分配体系导致幸福观被少数剥削者的优越感所取代。

[整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幸福观分析

[整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幸福观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幸福观分析2011年4月6日《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幸福观分析》>>节目点播<<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幸福观分析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研究员孙春晨2011年03月24日《思想政治工作研究》(3245字与改革开放之前相比,中国人的幸福观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这些改变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现实和多元化价值观念综合作用的结果。

改革开放给我国社会带来了诸多方面的变化。

在经济生活领域,由于实行市场经济体制,国家的经济实力得到了空前的提升,个人的独立性和自主性不断增强;在政治生活领域,尽管民主政治建设尚有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但人们的民主意识普遍得到提高;在法律生活领域,各种法律法规的制定和实施,使得个人的基本权利能够得到相对有效的保障。

这些领域所发生的变化使得个人的权利和自由得到了相当程度的尊重,为人们理解幸福、感受幸福、实现幸福提供了有利条件。

与改革开放之前相比,中国人的幸福观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这些改变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现实和多元化价值观念综合作用的结果。

一、当代中国人幸福观的总体特征一是幸福观与实现个人价值紧密结合。

虽然对于什么是幸福观,人们有不同的表述,但在构成幸福的诸要素中,个人价值的实现是一个重要的方面。

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运行机制的确立,为每个社会成员提供了发展自我的相对公平的竞争环境,人的主体意识得到了觉醒和高扬,人们拥有了平等的生存和发展权利,可以通过自身的努力学习、勤奋工作而实现自我价值,进而获得幸福。

二是幸福观趋向世俗化。

注重物质生活幸福是幸福观趋向世俗化的表现形态之一。

人们通过合法劳动得到相应的物质回报,不断改善自身的物质生活水平,自然能够增强个体的幸福感。

将获得幸福建立在一定的物质基础之上,这是对幸福的一种合理理解,无可厚非。

但是,一部分人认为幸福的程度与物质生活水平高低和物质财富多少成正比,这是当今中国社会弥漫的物质主义和消费主义思潮在人们幸福观上的体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人幸福观的演变
孙春晨
2009年01月19日13:42 来源:《政工研究动态》
中国人的幸福观正在日益走向现代和进步,但是传统的幸福观不能全盘抛弃,传统幸福观中一些合理的思想需要予以重视和传承。

在中国古代,最早对什么是幸福做出较系统论述的是春秋中叶以前的《尚书·洪范》,其中提到“五福:一曰寿,二曰富,三曰康宁,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终命。

”长寿、富足、健康平安、爱好美德、善终正寝这五方面内容构成了幸福的要件。

这一思想直接影响了中国古代传统幸福观的发展。

到了先秦时期的儒家,对《尚书·洪范》的幸福观又有了新的理解。

他们把寿命、富贵等幸福的要素看成是外在的,是由上天或命运决定的,唯有“攸好德”是人自身可以把握的,能够通过人的努力而获得。

与儒家幸福观不同,道家主张合于自然的幸福,认为万物的本然状态是最好的状态,一个人是否享有真正的幸福,不是看一个人是否拥有财富、地位和知识,也不在一个人是否具有他人所尊崇的德行,而在其是否合于道或自然,如果顺应自然之性,合乎道,就能得到最大幸福,所谓“与天和者,谓之天乐。

”由于儒家文化在中国古代思想中占有主导的重要地位,所以,尽管出现了如道家这样的与儒家不同的幸福观流派,但是,儒家所倡导的幸福观在中国传统伦理文化中占有统治地位,对中国人追求幸福生活的影响最为深远。

儒家幸福观的特征
传统儒家幸福观有两个本质的特征:一是主张德福一致。

儒家强调美德对于幸福的重要性,认为一个人如果没有美德,就不可能获得幸福,人生的幸福体现在个人的善行之中,人们不断提升个人美德的过程就是追求幸福的过程。

而为了修炼美德,就不能执着于物质生活的享乐之中,即便“一箪食,一瓢饮”,只要能够修得高尚的品德,这样的苦行精神也是值得赞颂的。

在儒家那里,幸福只是道德的伴随物或附属物,并不具有完全独立的意义,一个人有了美德,幸福也就随之产生。

二是主张仁爱幸福。

这一观点与德福一致存在着内在的联系,因为美德要求人们不能只注重个人的幸福,而应当将个人的幸福融于社会的整体利益和整体之中。

仁爱是儒家伦理思想中的核心概念,仁就是恩及四海,就是博爱,它要求人不能只顾自己的利益,要对他人施与善心,尽可能多地帮助他人。

仁爱幸福体现的是“自我独乐不如与民同乐”的幸福境界,实行仁爱的方法是“能近取譬”,推己及人,将心比心,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最终实现普天下人的共同幸福。

中国古代民间的幸福观受儒家伦理文化的直接影响,在总体方向上与儒家的幸福观主张相一致,同时,又有其具体的表现形式。

表现之一是将追求幸福与生命价值联系在一起。

“福、禄、寿、喜、财”在中国古代被视为人生幸福的五要素,而在这五要素中,“寿”居于更重要的地位,民间有“五福之中寿为先”、“五福捧寿”等说法。

从历史上看,无论是封建帝王还是芸芸众生,长寿都是中国人极端关心的永恒主题,显示了中国人对生命价值的重视。

事实上,人生的幸福都必须建筑在生命的基础上,没有了生命,幸福便无从谈起。

因此,在中国民间传统的幸福观中,长寿之福是最受重视和推崇的。

表现之二是将追求个人幸福与家族发达联
系在一起。

“多子多福”是中国传统幸福观的一个显著标志,古代中国是以父系制血缘家族为本位的社会,个人的一切都与家庭、家族联系起来。

虽然人人希望长寿,但个体的生命总是有限的,个人全部的人生期待和愿望并不能通过自己短暂的一生得到充分的实现,因此,家族的延续对实现自己的未竟幸福理想至关重要,“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绝家族“香火”是最不能原谅的罪孽,而人丁兴旺、子孙有为、光宗耀祖便成为个人幸福的体现。

政治挂帅主导下的幸福
新中国成立以后到改革开放之前,中国人的幸福观与当时国家的政治生活和经济制度紧密相连,个人的幸福烙上了鲜明的时代印记。

那一时期整个社会的价值观是以政治挂帅,“重政治、轻生产”,“重思想、轻利益”,“不算经济账、只算政治账”,“越穷越革命、越穷越光荣”,“不计劳动报酬、只讲政治觉悟”,“以阶级斗争为纲,反对生产力论”……这些口号主宰了那个年代的国家政治生活和经济生活,使得个人的利益追求受到抑制,个人的自主性得不到发展,个人的日常生活几乎都由国家按计划统一安排,个人对幸福的理解和追求,也就变成了对这些口号的服从和响应,凡是与这些口号相抵触的个人幸福追求都被当作错误的甚至是反动的行为。

因此,在那个年代,人们似乎淡忘了对物质生活的追求,只能满足于国家给个人安排好的一切。

因为如果有人试图在国家安排的基础上对个人的生活境遇做一点点改变,那么,就会面临“境界不高”、“争名争利”、“见利忘义”、“贪图享受”等指责和批判。

不论个人真实的心里感受和愿望到底如何,个人幸福在政治挂帅的主导下,实际上变成了服从的代名词,服从组织安排就是幸福。

在当时的普通人看来,政治上进步,比如入党、受党组织表彰等就是最大的幸福。

改革以来中国人的幸福观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的幸福观发生了两个方面的重要转向:一是注重物质生活的幸福。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建设的不断发展,人民的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这就为追求自身的幸福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过去“越穷越光荣”的价值观得到了纠正,人们追求物质生活幸福不再“犹抱琵琶半遮面”。

当代中国人幸福观的这一转变,源于我国经济社会生活的重大变革,市场经济体制的引入和发展,给个人追求物质生活幸福创造了有利的社会环境。

当个人通过合法的劳动能够得到相应的物质回报并不断改善自身的生活水平时,个人的幸福感就不仅仅是享受物质生活自身,更重要的是对未来的幸福充满信心和期待。

二是注重个人感受的幸福。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价值观上发生的最大变化之一是对个体权利的尊重,人们选择行为拥有了自主和自由。

幸福的个体性很强,一个社会的所有人不可能有统一的幸福观,幸福更多的是取决于个人的感受,取决于起对幸福价值的理解。

在一个政治昌明、经济兴盛的社会环境中,不同的人对幸福的体验存在着巨大的差异,而这正体现了幸福之于不同主体所应该呈现的多方面内涵的本质。

有人爱享受物质生活改善带来的快乐,有人爱享受精神境界提升带来的愉悦,有人爱享受家庭团聚带来的天伦之乐……不同的人拥有着不同的幸福感受,这便触及到了幸福的真谛,幸福是每个人通过自己选择的行为方式体验不同生活价值的快乐感受。

中国人的幸福观在日益走向现代和进步,但是,传统的幸福观不能全盘抛弃,相反,传统幸福观中一些合理的思想需要予以重视和传承。

中国传统幸福观非常关注道德与幸福的关系,儒家对德福一致的讨论在今天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虽然现代社会人们的幸福感日益增强,人们对幸福的追求也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但是,无论追求怎样的幸福,都必须认
识到道德对于幸福的引导作用。

一些人为了追求自己的个人幸福,忽视甚至侵害了他人和社会的利益,这种建立在不道德基础上的幸福不是真正的幸福。

个人道德品性的提高是对幸福观精神内涵的增进,而当社会成员的道德水平普遍得到提升时,就能塑造一个秩序优良、风气正派的和谐社会环境,而这样的和谐社会环境既是个人实现更大幸福的保障,也是生活在这个环境中的人们能够感受、愿意感受的一种幸福体验。

(作者: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研究员、应用伦理研究中心主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