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2013年我国洪涝灾情时空特征分析
洪涝灾害历史事件分析及其特征分析

洪涝灾害历史事件分析及其特征分析本文将分析洪涝灾害的历史事件及其特征,以便更好地了解洪涝灾害。
一、历史事件1. 1954年黄河大洪水1954年夏天,连续暴雨导致黄河及其支流洪水泛滥,引发了中国历史上最为严重的一次洪水。
据报道,灾害导致了2万多人死亡,数百万人失去家园,严重影响了黄河流域的生产和生活。
此次洪涝灾害的主要原因是气候异常,以及过于密集的人口和畜牧业活动。
2. 1998年长江洪水1998年夏季,中国南部地区遭遇了严重的洪涝灾害,其中以长江流域的灾害最为严重。
长江沿岸的城市和农村地区都受到了影响,许多城市被淹没,农田被毁,牲畜失去。
据报道,这次灾害导致了数千人死亡,直接经济损失达到了数十亿元人民币。
3. 2005年新奥尔良飓风2005年9月,新奥尔良遭遇了一场大型飓风,引起了城市内大规模的洪涝灾害。
数百万人失去了家园,成千上万人被迫离开该地区。
据报道,这次灾害导致了近2000人死亡,直接经济损失高达1000亿美元。
这场灾害的主要原因是海平面上升,以及海洋温度升高。
此外,城市内的规划和建设也导致了泛滥的灾害。
二、特征分析1. 天气变化洪涝灾害的主要原因是天气异常,比如暴雨和飓风等。
这些极端天气现象不断增加,可能与全球气候变化有关。
不同地区的气候变化可能导致不同类型的洪涝灾害,但其共同特征是大量降水和极端的气温。
2. 人口密集度洪涝灾害的影响范围往往与人口密度密切相关。
人口稠密的地区,如城市和农村,容易受到洪涝灾害的影响。
水资源短缺和大量城市化进程可能导致更频繁的洪涝灾害。
3. 城市化城市化进程可能使地下水位下降,导致河流干枯,以及近海区面临水位上升的风险。
此外,过度的城市规划和建设可能会增加水泛滥的风险,因为城市面积不断扩大,水流通的路线也会逐渐减少。
4. 自然灾害洪涝灾害可能是自然和人为因素的结果。
自然因素包括气候变化、海平面上升和地质构造等,这些因素在很大程度上是不可控的。
人类活动,如河流治理和灌溉,也可能会导致洪涝灾害。
2013年黑龙江中游暴雨洪水分析

性 ,并与历史上 的大洪水进行 了对 比分析 ,为今后 的洪水分 析与预报 、防汛 减灾等工作 积累 了经验 ,为科学决策
提供 了依据 。 关键词 :黑龙江 中游 ;暴雨成 因;暴雨特点 ;洪水特点 中图分类 号 :P 6 4 1 . 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 0 9 6 — 0 5 0 6 ( 2 0 1 5 ) 0 1 — 0 0 4 7 — 0 8
1 流 域 概 况
黑龙 江是 我 国最北 端 的河 流 ,习惯上 把 黑龙 江 干流哈 巴罗夫 斯 克 ( 伯力) 以上 江段 分 为上 、中、下 游三个 江段 :额尔古 纳河与石勒喀河 汇合处 ( 洛沽 河
图 1 黑龙江 中游水 系及站 网分布图
作者简 介:廖厚初 ( 1 9 8 1 一 ) , 男 ,工程师 ,主要从事水文情报预报、冰坝凌汛 、冻土水文方面的研究 。E - m a i l :1 9 8 1 h o u c h u (  ̄1 6 3 . c 0 m
等;在俄罗斯境 内主要支流有石勒喀河、结雅河 、 布列 亚河等 [ 2 ] 。黑龙江 中游水系及站 网分布见 图 1 。
个 ,转 移 和安置 群众 约 3 2 . 6 万 人次 [ 。 黑 龙 江为 国际界 河 ,对 它 的洪水 分析 和研究 比 较 少 ,而这 些研 究仅仅 从暴 雨成 因或 洪水 过程 的单 方 面去 分析 黑龙 江 的暴 雨 洪水 ,本文 既从暴 雨 又从 洪水 的成 因 、过 程 ,及 特 点 等 方 面 ,详 细 分 析 了 2 0 1 3年黑 龙 江 中游 大洪水 。
降水量 4 3 1 . 7 m m,偏 多 3 4 ,居第 3 位 。受 7
月一 8月连续 降 雨 的影 响 ,黑 龙 江 中上游 发 生 了 4 次 明显 的洪水 过程 ,其在 黑河 市 以下江段 ,与支 流 结雅 河 、布列 亚河 、逊毕 拉河来 水 遭遇并 叠加 ,形 成了 2 0 1 3年黑 龙 江 中游 大洪 水 ,为 有 资 料 记 载 以 来 的第 1位大 洪水 。 2 0 1 3 年 黑 龙 江 中 游 发 生 的 大 洪 水 ,导 致 了 二九 。农 场黑 龙 江 堤 防 三 号 边 防站 至 蜿 蜒 河 河 口 段 、萝北县 肇兴 镇柴 宝 屯段 ,及 同江市八 岔 乡堤段 桩号 4 4 +6 5 0 处 相继 发生 溃堤 、决 口。据 不完 全统 计 ,黑 龙 江 省 受 灾 面 积 2 4 1 . 0万 h m2 、受 灾 人 口
黑龙江流域2013年洪水情势分析

黑龙江流域2013年洪水情势分析文章描述了2013年黑龙江流域的雨洪过程,并分析了形成降雨的天气系统、洪水的成因以及洪水特性,为黑龙江洪水的分析、水资源开发利用提供了有价值的分析资料。
标签:2013年;黑龙江流域;暴雨;洪水;特性1 流域概况黑龙江为流经蒙古、中国和俄罗斯的国际河流,河源点坐标为E108°20′,N42°00′,流域面积184.3万平方千米,在中国境内面积88.3万平方千米,其中在黑龙江省境内面积44.69万平方千米(包括松花江和乌苏里江在省内的面积)。
黑龙江有南北两源,南源为额尔古纳河,北源为石勒喀河,于漠河县附近汇合后称黑龙江,流向东南,至黑河附近纳左岸最大支流结雅河,至同江市附近纳右岸最大支流松花江,再折向东北流至俄罗斯哈巴罗夫斯克(伯力)附近纳乌苏里江,至克拉耶夫斯克(庙街)附近注入鄂霍茨克海的鞑旦海峡。
黑龙江全长4363km,属于中俄两国界河的长度2803km。
黑龙江流域水资源和水能资源比较丰富,乌苏里江入口以上年径流量达2800亿立方米,有多处可供兴建大型水电站的坝址。
2 雨情概述2013年夏季,黑龙江流域发生了有记录以来最大的暴雨洪水。
6~8月,在俄罗斯和中国部分地区降水量达到了700~800mm。
在俄罗斯的部分地区降水超过夏季正常值的2~2.5倍,为多年均值的100~150%。
洪水覆盖了整个黑龙江流域的中游和下游,黑龙江水位达到了历史最高值,超过历史最大值的 1.5~2.0m。
在石勒喀河与额尔古纳河交汇处以及泽雅水库覆盖的区域,7月降水总量超过300mm,其常年值为100~200mm。
8月降水总量有所下降,为150~180mm,降水极值区转移到中国黑龙江的右岸。
黑龙江流域夏天总降水量超过450mm。
黑龙江右岸,2013年中国地区的降水情况,干流区平均年降水量688.7mm,与多年均值比较黑龙江干流区(495.5mm)增加28.1%。
年内降水量时空分布不均匀,干流区降水量主要集中在6~9月,其量占年降水总量的74.5%。
2013中国的水文灾害

②我国东部季风区暴雨洪水灾害多发 的成因?
? ②自然原因:洪涝灾害的形成与气候、地貌和 水文等因素以及人类活动均有关系。其中气候 因素是最主要和最根本的因素。在季风环流的 影响下,中国大部分地区全年降水量主要集中 在夏秋两季,6~9月的降水量可占全年降水量 可占全年的降水量的60%-80%,且多集中在 几次暴雨过程中,因此容易形成特大洪涝灾害。
洪水往往 造成大面积 农田被淹、农作 物被毁,从而造成作物减产,甚至绝收。 直接经济损失严重。我国东部平原是农 业的精华地带, 主要商品粮基地均位于 此。此外,这里也是 城市密集、交通便 利、工业发达的地区, 受洪水灾害威胁 严重。
松嫩三江北大仓 两江三湖居中央 成都平原西南望 珠江三角在南方
我国九大商品粮基地
中国的水文灾害
“五害之首水为大” ——《管子·度地篇》
教学目标
? 1.基于地图分析,说明中国洪水灾害 的地理分布。
? 2.从自然原因(孕灾环境)和人文原 因(受灾休)的相互关系上,理解长江 中下游成为水文灾害多发区的原因。
? 3.结合中国人口和耕地分布特点,阐 述中国水文灾害的灾情的特点。
回顾几个基本概念
③分布:东部季风区各大江河的中下游平原。
洪水致灾有两个基本环节:一是洪水的形成,二 是对人类造成损害。
我国洪水类型比较
类型 洪水来源 主要分布地区
发生时间
暴雨 洪水
主要有台 东部季风区各大江河 风、锋面 的中下游平原。
等带来的
暴雨
时间上与暴雨时间存在高 度一致性,在东部季风区, 暴雨集中发生在每年的 4—9月,自南向北推移。
?我国最严 重的海洋 灾害
发生季节
发生地区
危害
台风 7-月
2013年中国城市综合灾情穷析及安全策略报告

最高纪录,不少地区 3 8 。 C以上的酷热天气 川西南 1 0 0公里左右 的宝兴一带存在发生 的车流、躁动不安的人 流.城市系统无时 日数逼近五十年来之最 .并 出现连续超过 7级 左右强余震 的可 能性。吉林 省松原市 无刻不 隐藏着技术与人为的脆弱。笔者 以 4 0 。 C的酷暑天气。旱 灾是世界上破坏性最 1 0月 3 1日连续 发生 5 5级和 5级 地 震. 大 的自然灾害之一 .不仅会造成农作物减 1 1 月2 2日、2 3日松原市再度发生 5级 以
2个社 2 0 1 3年全 国城市人 为事 故呈不 断波 处理还在进行中 但事故风险区的 1
北吉林 、黑龙江等地 ,暴 雪造成城市交通 动状 态 .事故不 断反弹 ,面对难 以实现的 区约 1 8 万居民在转移疏散 中心有余悸 . “ 为
运 行 缓 慢 高 速 公 路 、 民航 机 场 关 闭 .城 安全 目标 ,人 们 自 然要 问 : 为什 么 往 往 想 什 么我们要居住在危险源 中.将来一旦在 市再次 上演 ” 瘫 痪 ” 态 。要 认 同 的 是 . 目
年 龙 门 山 断 裂 西 南段 有 大 震风 险 .研 究 人 事故 ( 死6 2人 ,伤 1 7 7人 )。面对一个个
其中 江南大部 、华南北部有些气象站 的 员有一 系列 预测研究 ,中科院院士陈运泰 技术灾害毁灭城市发展的个 案,面对密不
最 高 气 温 和 平 均 气 温 均 已 超 过 历 史 同期 的 早在 五年前提 交的政府 内参 中曾指 出,汶 透风 的楼群 立体 交错 的街 道、慢慢蠕动
旬至 9月末我 国长江 以南大部地 区也 出现 2 3次 ,其 中 6 . 0 - 6 . 9级地 震 1 5次 ,7 . 0 — 7 . 9 业 有 限公 司火 灾 ( 死1 2 0 人 ,伤 7 7人 ) 、 了历史罕见 的持续高温少雨天气 ,呈现 出 级 地 震 6次 ,80级 地 震 2次 。 对 于 2 0 1 3 2 0 1 3年 1 1 月2 2日青岛输油管道泄漏爆炸 持续时间长 、范围广 、温度异常高等特点。
2013年全国洪涝灾情

2013年全国洪涝灾情
闫淑春
【期刊名称】《中国防汛抗旱》
【年(卷),期】2014(24)1
【摘要】2013年,东北、华北大部、西北东部和西部、西南东北部、华南大部降雨量较常年偏多1~2成,黑龙江、松花江流域汛期平均降雨量较常年偏多3~4成,先后有9个台风在我国登陆,有340余条河流发生超警戒水位以上洪水,65条河流发生超保证水位的洪水,23条河流发生超历史实测纪录的大洪水,其中松花江发生1998年以来最大流域性较大洪水,黑龙江发生1984年以来最大流域性大洪水,辽河流域浑河上游发生超50年一遇特大洪水,珠江流域北江发生超20年一遇洪水。
全国31省(自治区、直辖市)均遭受不同程度洪涝灾害,部分地区山洪灾害严重。
【总页数】3页(P18-19,36)
【作者】闫淑春
【作者单位】国家防办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422
【相关文献】
1.场次洪水灾情评估方法--以黑龙江流域2013年汛期洪涝灾害为例
2.1950-2013年我国洪涝灾情时空特征分析
3.全国年度和场次洪涝灾情评估研究
4.1998
年全国洪涝灾害遥感监测评估的主要成果──基于网络的洪涝灾情遥感速报系统的应用5.全国畜牧总站和四川省农业农村厅赴乐山“8·18”特大暴雨洪涝灾区调研受灾情况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我国洪涝灾害基本特征及成因分析资料报告

中文摘要:中国人口庞大,领土面积广阔,河湖众多。
特别是中国处于亚欧大陆和太平洋之间,季风气候盛行,降雨时程分布不均。
自古以来,洪涝灾害不断,而且往往比拟严重。
解放以后,人民政府高度重视水灾的防治,先后修建了许多防洪除涝工程,大大减少了洪涝灾害的损失。
但我国幅员辽阔,洪涝灾害的损失仍很大,还有不少河流需要进一步治理,全国彻底防洪涝还需要更多的工程和采取有效的运筹措施,另外,中国的持续快速开展,对防洪必然提出更多更高的要求。
因此,今后的防洪任务还很重。
Abstract:China, with a very large population and broad land area,has numerous lakes and rivers.Since China is between the Eurasis and the Pacific ,where monsoon pervades,the season of precipitation in China distributed unevenly.From of old the disasters caused by government paid much mention to the defense of the flood ,and loss caused by the flood had been decreased .however ,there are a great many of rivers need to be reformed.Besides,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China requires the higher standards for counteracting the flood, so the task of fighting against the flood is a long rough road to go.关键词:环境保护;和谐开展;水利工程修建;高新技术;非工程措施。
2009—2018年辽宁省洪涝灾害综合评析及防御对策

0引言由降雨引发的洪涝灾害一直以来困扰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从发生机制来看,洪涝灾害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区域性和可重复性。
2009—2018年,洪涝灾害共造成辽宁省1300多万人受灾,倒塌房屋6.41万间,农作物受灾面积248.18万hm 2,成灾面积156.55万hm 2,直接经济损失754.23亿元,其中水利设施直接经济损失149.24亿元。
辽宁省的洪涝灾害具有以下特点:①时空分布不均。
受降雨因素影响,7月、8月降雨偏多;西部地区降雨量偏少,东部地区降雨量偏多。
②突发性强。
受副高加强北移、台风等原因影响,超标准暴雨中心降水大多集中在24h 内,造成洪涝灾害危险系数很大。
因此利用洪涝灾害统计数据研究辽宁省历史时期洪涝灾害变化,对于加强洪涝灾害防御,评估防汛抗旱工作,制定防洪减灾策略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洪涝灾害数据来源辽宁省地处欧亚大陆东岸,属于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汛期降雨量占全年降水量的60%~70%,降水时空分布十分不均,从而引发洪涝灾害的时空特征较为复杂。
本文以《中国水旱灾害公报》《辽宁省水利年鉴》为主要依据,辅以《辽宁省洪涝灾害统计报表》以及《辽宁省防汛抗旱工作总结报告》,对辽宁省近10年全省以及各市因洪涝灾害受灾人口、农业受灾、直接经济损失等灾害指标的时空变化规律和对各行业的影响进行综合研究评析。
2洪涝灾害特征评析2.1灾害指标发展趋势通过对受灾人口、倒塌房屋、转移人口、农作物受灾面积、农作物成灾面积、直接经济损失等主要洪涝灾害指标进行分析,因受降雨程度影响,辽宁省2009—2018年洪涝灾害总体水平较上一个10年(1999—2008年)有所增加。
尤其是直接经济损失增长5倍,农作物受灾成灾面积增长近1倍,但受灾人口和倒塌房屋只增长了42%和21%。
虽然辽宁省近年来不断加大防洪工程建设、水土流失治理,但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洪涝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仍2009—2018年辽宁省洪涝灾害综合评析及防御对策高丹张路新(辽宁省防汛抗旱指挥部办公室,沈阳110003)摘要:根据辽宁省近10年的洪涝灾害统计数据,选取受灾人口、倒塌房屋、农业受灾面积、直接经济损失等重要洪涝灾害指标,分析了辽宁省洪涝灾害的时空分布特征和对各行业产生的直接经济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1卷第2期2016年4月灾害学JOURNAL OF CATASTROPHOLOGYVol.31No.2Apr.2016万金红,张葆蔚,刘建刚,等.1950-2013年我国洪涝灾情时空特征分析[J].灾害学,2016,31(2):63-68.[Wan Jin-hong,Zhang Baowei,Liu Jiangang,et al.The Distribution of Flood Disaster Loss during1950-2013[J].Journal of Catastrophology,2016,31(2):63-68.]1950-2013年我国洪涝灾情时空特征分析*万金红1,张葆蔚2,刘建刚1,邓俊1,李云鹏1(1.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北京100048; 2.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办公室,北京100053)摘要:研究洪涝灾情的时空分布特征对于有效开展防洪减灾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系统整理1950年以来我国分省区7项主要洪涝灾害统计指标(即农作物受灾面积、成灾面积,受灾人口、死亡人口、倒塌房屋、直接经济损失,水利设施直接经济损失)的统计数据,发现过去60余年农作物受灾面积、经济损失呈现上升的趋势,因灾死亡人口呈现下降的趋势;在空间上各项灾情统计指标呈现出东部大于西部,南部高于北部的特征。
通过对1990年以来年度洪涝灾情的评估,发现过去20余年我国年度洪涝灾害的强度呈现降低的趋势,南方省区年度洪涝灾害的强度较北方地区高,但近年来呈现出由南向北转移的趋势。
关键词:洪涝灾害;灾情;时空变化特征;洪涝灾害强度中图分类号:X4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0-811X(2016)02-0063-06doi:10.3969/j.issn.1000-811X.2016.02.013洪涝灾害是我国主要的自然灾害类型之一,经过60余年水利建设,主要江河骨干防洪工程相继建设完成,大江大河洪水得到基本控制,洪涝灾害显著降低。
但是,现有工程防洪标准偏低,部分已建工程老化失修,加上社会经济发展、人口激增,原有防洪效能下降,不能满足实际需要。
与水争地现象普遍存在,环境恶化,中小河流灾害频发,加之江河自然演变,使城市防洪形势严峻。
又由于非工程减灾措施乏力,全民防灾意识淡薄,如遇到特大洪涝灾害年洪水,后果十分严重,给我国的社会经济、工农业生产等各方面带来了严重的影响。
根据《中国水旱灾害公报(2014)》[1]的统计,年均因洪涝灾害农作物受灾面积达9774khm2,年均死亡人口为4327人。
在各级政府的领导下,水利防汛主管部门长期负责洪涝灾害的灾情统计评估工作。
随着1992年《洪涝灾害统计报表制度》的颁布,我国的洪涝灾情统计工作进入了全新的阶段。
而后《水旱灾害统计报表制度》(1999,2004,2009,2011)的制定与相继发布,使我国的洪涝灾情统计工作日臻完善,大力推进我国洪涝灾情变化趋势的研究。
近年来,众多研究者相继开展了大量的关于洪涝灾情变化规律的研究,如方修琦等分析了1644-2004年的我国洪涝灾情变化情况和受灾范围周期性变化情况[2]。
刘会玉等[3]利用小波分析方法,指出我国洪涝灾害受灾面积存在3年、7 9年和17年的周期过程。
邱海军等利用1950-2010年的受灾面积灾情数据分析了洪涝灾情发展的趋势性、时间尺度特征、周期性和突变性等,并指出未来一段时间洪涝灾害受灾面积会呈现逐步增加的趋势[4]。
张葆蔚等分析2000年以来的主要洪涝灾情统计数据,发现除经济损失外,其他各项灾情统计指标数据均呈逐年减轻的趋势,年度洪涝灾害等级呈现逐步降低的趋势[5]。
此外,张继权等利用东北地区1950—1990年洪涝灾害资料分析了东北地区洪涝灾害的成因和时空特征和分布规律[6]。
桑京京等分析过去60余年陕西省洪涝灾害时空特征,以及造成的社会影响等[7]。
顾静等[8]通过分析历史资料对泾河流域1644-2003年洪涝灾害的等级、洪涝灾害时空变化特征及其成因进行研究。
可见,现有的研究囿于资料限制,更多的是关注全国面上的灾情特征(更多局限在受灾面积上),或局部地区的灾情特征,鲜有多灾情指标、省区级空间分辨率的研究。
为了适应洪涝灾害研究工作的需要,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办公室启动了“历史洪涝灾情资料整编”工作。
工作系统整理了我国历年(分省区市)洪涝灾害的主要灾情指标,包括农作受灾面积、农作物成灾面积、受灾人口、死亡人口、倒塌房屋、直接经济损失、水利设施直接经济损失等,由于历史原因,部分指标存在缺失,但已有统计指标仍可较为全面地反映历年洪涝灾害的特点,也能反映出1950年以来我国洪涝灾害变化的概况。
本文利用上述统计数据分析我国1950年以来洪涝灾情时空变化趋势和1990年以来我国年度洪涝灾害强度的时空变化特点,以期为防洪减灾工作提*收稿日期:2015-08-10修回日期:2015-10-19基金项目:科技部基础性工作专项(2014FY130500);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14ZDB151)作者简介:万金红(1980-),男,北京人,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水旱灾害研究.E-mail:wanjh@灾害学31卷供技术支撑。
1资料与方法(1)资料水利部门长期以来负责洪涝灾害灾情信息的统计工作。
自1950年以来,我国便有较为系统的洪涝灾情统计资料。
如1950年以来各省开始统计农作物受灾面积和农作物成灾面积,相关统计数字在《中国统计年鉴》,以及后来的《中国农业统计年鉴》上发布。
此外,从1950年代开始倒塌房屋、死亡人口的数据也开始统计,如1950-1980年统计了成灾人口数量,1981年以来统计受灾人口数量。
1990年以来开始统计因灾直接经济损失,1998年以来开始统计水利设施因灾经济损失等指标。
本文使用的全国(分省区)灾情数据描述,见表1。
表1全国、分省区洪涝灾情主要统计指标资料长度序号指标项资料长度1农作物受灾面积1950-20132农作物成灾面积1950-20133受灾人口1981-20134死亡人口1950-20135倒塌房屋1950-20136直接经济损失1990-20137水利设施直接经济损失1998-2013注:海南省洪涝灾情统计数据开始于1988年,重庆市洪涝灾情统计数据开始于1997年。
(2)年度洪涝灾害强度评价方法。
由于地区差异,同样量级洪水造成的因灾损失具有空间的不一致性,同样的因灾损失对不同的区域造成的社会影响也不一致。
因此,有必要采用归一化的灾害强度评价方法,去除区域差异造成的灾情结果的不一致性。
针对这一问题,笔者在文献[9]作了专题的探讨,本文不再赘述。
本研究采用水利行业标准《洪涝灾情评估标准(SL579-2012)》[10]规定的全国或省区年度洪涝灾害等级评估的方法(式1)。
C=(D+L)ˑ0.3+(P+A+F+H)ˑ0.1,(1)式中:C为洪涝灾情评估值,当C值≥80时为特别重大洪涝灾害年;当C值≥60,且<80时,为重大洪涝灾害年;当C值≥40,且<60时,为较大洪涝灾害年;当C值<40时,为一般洪涝灾害年。
参数取值D反映死亡人口指标,参数取值L 反映直接经济损失指标,参数取值P反映受灾人口指标,参数取值A反映农作物受灾面积指标,参数取值F反映水利设施经济损失占直接经济损失比例指标,参数取值H反映倒塌房屋指标。
全国和省区各项指标的参数取值标准根据《洪涝灾情评估标准(SL579-2012)》的有关规定执行。
2时间变化特征根据《中国水旱灾害公报(2014)》的统计,1950年以来,我国洪涝灾害年均造成农作物受灾面积9774.45khm2,其中成灾面积5397.78 khm2;年均受灾人口1.5亿人次,其中死亡人口4 327人;年均倒塌房屋187.42万间;年均直接经济损失1387.98亿元,其中水利设施直接经济损失240.14亿元。
(1)农作物受灾面积、受灾率呈上升趋势,成灾率呈下降趋势。
1950年以来,农作物受灾率总体上呈现上升的趋势,在1960年代和1990年代是两个高值区,有9个年份农作物受灾面积超过了年度农作物播种面积的10%,其中1991年农作物的受灾率达到16.44%,1950年以来年均农作物受灾率为6.56%。
1990年以来随着大规模水利建设,大江大河骨干工程的相继完成,进入新千年来农作物的受灾率呈现下降的趋势。
就农作物成灾情况而言,因洪涝灾害农作物成灾率呈现逐年减轻的趋势。
1950年以来,年均成灾率为52.56%,其中1956年成灾率最高为75.85%,1972年成灾率最低为30.84%。
1950 1960年代个别年份成灾率大于70%,之后成灾率逐年减轻,1970年代以来,农作物成灾率基本在60%以下。
(2)受灾人口总体变化趋势不明显,因灾死亡人数呈下降趋势,其中山洪泥石流灾害死亡人数占比呈上升趋势。
受灾人口在1990年代中期处在一个高值区,其中1996年因灾受灾人口为25 383.97万人,占当前全国人口的20.74%。
1980年以来,年均受灾人口在1.56亿人左右。
由于主要水利建设和防灾减灾措施的完善,因灾死亡人口呈现降低的趋势,近年来年均因灾死亡人口均控制在千人以下。
同时,由于中小河流治理不到位,尤其是山区河流治理,山洪泥石流灾害致死人口数量占据洪涝灾害死亡人口的绝大部分。
如2010年山洪灾害死亡人口数量达到2824人,占当年因灾总死亡人口总数的87.6%,其中甘肃舟曲“8.7”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因灾死亡人口达1501人,占当年因灾死亡人口的46.6%(图1)。
图12000年以来山洪灾害死亡人口与洪涝灾害总死亡人口关系(3)直接经济损失、水利设施因灾损失呈上升趋势,台风风暴潮灾害因灾损失所占比重较大。
由于社会经济发展,单位面积国土上的经济密度大幅度增高,虽然洪涝灾害强度不高,但造成经济损失却呈现上升的趋势。
近年来大量水利工程的建设与运行,有效地降低了洪涝灾害的强度,但是各类水利工程设施在抵御洪水过程中损毁严重,年均水利设施直接经济损失占洪涝灾害总损失的15.8%,且呈现逐年增高的趋势。
东南沿海地区是462期万金红,等:1950-2013年我国洪涝灾情时空特征分析我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每年台风过境均给东南沿海一线省区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因灾损失额年均400亿元,且呈现波动增高的趋势,2013年达到1259.91亿元,占当年总损失的39.9%。
台风灾害经济损失占年度洪涝灾害总损失的比重呈现明显的周期性波动,趋势不明显。
2000年以来台风灾害造成的年均经济损失占总经济损失的28.9%,其中2003年、2010年台风灾害损失占总损失的比重最小(图2)。
图2台风灾害损失占总损失的比重3空间变化特征通过对分省区各类指标进行统计分析发现,近20余年洪涝灾情存在如下空间变化特点(图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