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工程原理复习资料

合集下载

环境工程原理总复习

环境工程原理总复习

环境工程原理总复习环境工程原理是指以环境保护和环境治理为目标,通过分析和研究环境问题的形成机理和传递规律,制定相应的控制和治理策略的一门学科。

环境工程原理的内容涵盖了环境科学、工程学、化学、生物学等多个学科的知识。

下面,我将从环境问题的形成机理、环境传递规律以及环境治理策略等方面进行总复习。

一、环境问题的形成机理:1.自然因素:自然界的地质、气象和生态等因素对环境产生重大影响,如地震、气候变化和生物多样性丧失等。

2.人为因素:人类的经济活动和生活方式导致了许多环境问题,如工业排放、生活垃圾和土地开发等。

3.综合因素:环境问题的形成往往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不同因素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和影响。

二、环境传递规律:1.污染物的传递途径:污染物可以通过大气、水体和土壤等媒介传递和扩散,其中大气传递是最常见和普遍的途径。

2.污染物的转化与迁移:污染物在环境中会发生物理、化学和生物等转化过程,同时会迁移到不同的介质中,形成环境污染链。

3.污染物的累积与富集:一些污染物在环境中具有累积和富集的特性,例如重金属和有机污染物可能在食物链中逐步积累并富集到高等级生物体内。

4.污染物的生态效应:污染物对生态系统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对生物多样性、物种组成和群落结构的破坏,以及对食物网、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干扰。

三、环境治理策略:1.源头控制:通过减少或改变污染物排放源头来控制环境污染,例如采用清洁生产技术、节能减排政策等。

2.污染物去除与处理:采用物理、化学和生物等方法去除和降解环境中的污染物,例如大气净化器、废水处理设施和土壤修复技术等。

3.环境监测与评估:建立完善的环境监测和评估体系,及时掌握环境质量状况和污染源情况,为环境治理提供科学依据。

4.环境管理与政策:制定和完善环境管理制度和政策,加强环境管理与监管,促进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以上只是环境工程原理的简单总结,实际上环境工程原理领域非常广泛,涉及的问题和方法也非常多样化。

环境工程原理知识点总结

环境工程原理知识点总结

环境工程原理知识点总结环境工程原理是研究环境质量与环境保护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环境工程原理主要包括环境科学、水污染控制与处理、大气污染控制与处理、土壤污染与修复、噪声与振动控制、固体废物处理、环境监测等方面的知识点。

以下是环境工程原理的主要知识点总结:1.环境科学基础知识:-环境系统:包括生物系统、物理系统和人类社会系统。

-环境元素:空气、水、土壤等。

-环境因子:温度、湿度、光照、风等。

-环境质量指标:COD、BOD、PH、悬浮物浓度等。

2.水污染控制与处理:-水污染的类型:有机污染物、无机污染物、微生物等。

-水污染的处理方法:生物处理、物理化学处理、深度处理等。

-水污染的监测与评价:水质监测、水环境风险评估等。

3.大气污染控制与处理:-大气污染的源:工业排放、机动车尾气、生物排放等。

-大气污染的类型:颗粒物、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

-大气污染的传输与扩散:大气层结、稳定层等。

-大气污染的控制技术:燃烧优化、脱硫、脱氮等。

4.土壤污染与修复:-土壤污染的种类:重金属污染、有机物污染等。

-土壤污染的评价与监测:土壤抽样、土壤测试分析等。

-土壤污染的修复技术:生物修复、物理修复、化学修复等。

5.噪声与振动控制:-噪声的特性:频率、声压级、声功率等。

-噪声的控制措施:隔声、减振、降噪等。

-振动的特性与控制:振幅、频率、衰减等。

6.固体废物处理:-固体废物的分类:可回收物、有害废物、垃圾等。

-固体废物处理的方法:焚烧、填埋、回收等。

-固体废物处理的环境影响:渗滤液、气体排放等。

-固体废物处理的管理与政策:废物分类、资源化利用等。

7.环境监测:-环境监测的目的和重要性:掌握环境质量状况、评估环境风险等。

-环境监测的技术与方法:样品采集、分析测试等。

-环境监测的指标与标准:空气质量指数、水质量标准等。

-环境监测的运行与管理:监测站点布局、数据管理等。

以上是环境工程原理的主要知识点总结,通过学习和掌握这些知识点,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环境工程领域的原理与应用,为环境保护和治理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

环境工程原理复习材料考试必备

环境工程原理复习材料考试必备

物理吸收:如果气体溶质与吸收剂不发生明显反应,而是由于在吸收剂种的溶解度大而被吸收,成为物理吸收。

化学吸收:如果溶质与吸收剂(或其中的活性成分)发生化学反应被吸收。

吸附平衡:在一定条件下,当流体(气体或液体)和吸附剂接触,流体中的吸附质将被吸附剂所吸附。

当吸附速率和解吸速率相等时,气固相中的吸附质浓度不再改变时。

反应操作:利用化学或生物反应进行工业生产或污染物处理时,需要通过反应条件等的控制,使反应向有利的方向进行。

为达到这种目的而采取的一系列工程措施通称为反应操作。

导温系数:是物质的物理性质,它反映了温度变化在物体中的传播能力。

导热系数:是导热物质在单位面积、单位温度梯度下的导热速率、表明物质导热性的强弱,即导热能力的大小。

绝对黑体:表示落在物体表面上的辐射能力能全部被物理吸收,这种物体称为绝对黑体。

黑体具有最大的吸收能力,也具有最大的辐射能力。

绝对白体:表示落在物体表面上的辐射能全部被反射出去,若入射角等于反射角,侧物体称为镜体,若反射情况为漫反射,该物体称为绝对白体。

化学平衡:化学平衡是指在宏观条件一定的可逆反应中,化学反应正逆反应速度相等,反应物和生成物各组分浓度不在改变的状态。

1、环境学科的任务:环境学科是研究人类活动与环境质量关系的科学,其主要任务是研究人类与环境的对立统一关系,认识两者之间的作用与反作用,掌握其发展规律,从而保护环境并使其向有利于人类的方向演变。

2、环境工程学的任务:利用环境学科与工程学的方法,研究环境污染控制理论、技术、措施和政策,以改善环境质量,保证人类的身体健康、舒适的生存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3、环境工程学的研究对象:水质净化与水污染控制技术、大气(包括室内空气)污染控制技术、固体废弃物处理处置与管理和资源化技术、物理性污染(热污染、辐射污染、噪声、振动)防治技术、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环境监测与环境质量评价等传统的内容,还包括生态修复与构建理论与技术、清洁生产理论与技术以及环境规划、管理与环境系统工程等。

环境工程原理 复习资料

环境工程原理 复习资料

1.热量传递;2.衡算系统;3.物料总能量;4.空隙率;5.质量传递;6.离心分离因数;7.导热系数;8.导温系数;9.黑体;10.莫诺特方程;11.吸附平衡;12.传质单元;13.细胞产率系数;14.洗脱现象。

1.简述热量衡算方程的涵义。

2.若冬季和夏季的室温均为18℃,人对冷暖的感觉是否相同?在哪种情况下觉得更暖和?为什么?3.为什么多孔材料具有保温性能?保温材料为什么需要防潮?4.穿透曲线。

5.简述漂移因子的涵义。

6.饱和系数K S。

7.简要分析颗粒在重力沉降过程中的受力情况。

8.简要分析颗粒在离心沉降过程中的受力情况。

9.过滤常数与哪些因素有关?10.双膜理论的基本论点是什么?1.沉淀池进水流量为5000 m3/d,悬浮物浓度为200 mg/L,出水悬浮物浓度为20 mg/L。

沉淀池排出的污泥含水率为99.8%,进入浓缩池停留一定时间后,排出的污泥含水率为96%,上清液中悬浮物含量为100 mg/L。

假设系统处于稳定状态,过程中没有生物作用。

污水和污泥的密度均为1000 kg/m3。

求整个系统的污泥产量和排水量,以及浓缩池上清液回流量。

2.外径为25 mm的钢管,其外壁温度保持350 ℃,为减少热损失,在管外包一层导热系数为0.2 W/(m·K)的保温材料。

已知保温层外壁对空气的对流传热系数近似为10 W/(m2·K),空气温度为20 ℃。

试求:(1)保温层厚度分别为2 mm、5 mm和7 mm时,每米管长的热损失及保温层外表面的温度;(2)保温层厚度为多少时热损失量最大?此时每米管长的热损失及保温层外表面的温度各为多少?(3)若要起到保温作用,保温层厚度至少为多少?设保温层厚度对管外空气对流传热系数的影响可忽略。

3.一套管式空气冷却器,空气在管外横向流过,对流传热系数为80 W/(m2·K);冷却水在管内流过,对流传热系数为5000 W/(m2·K)。

环境工程原理复习

环境工程原理复习

• 数学表达式
傅立叶(Fourier)第一定律 • 导热系数(W/m℃ )
• 相关计算
单层平壁;多层平壁;单层(多层)圆筒壁导热计算等
对流传热
什么是对流传热?
对流传热速率方程: 牛顿冷却定律
Q =αA∆T
对流传热系数 (W/m2℃)
传热面积
Q
T 1

T R
A
传热推动力 传热阻力
对流传热系数的经验关联式
吸收设备的主要工艺计算 全塔物料衡算
qnG Y2
qnL X2
m
n
qnG Y qnL X
qnG Y1
qnL X1
qnG Y1+ qnL X2 = qnGY2+ qnL X1 qnG(Y1-Y2) = qnL(X1+X2) Y2 = Y1(1-φA)
操作线方程与操作线
Y = (qnL / qnG )X + [Y1-(qnL / qnG )X1]
当两流体之一有相变时,
1 exp[(NTU )min ]
质量传递 基本概念: 传质的基本方式: 分子扩散;对流扩散 分子扩散的基本定律: 费克( Fick )定律
JA= NAz= -DAB(dcA/dz)
Fick 定律中组成的表达方式;扩散系数D的物理意义。
分子传质 静止流体中的质量传递
粒子的密度
重力沉降 球形颗粒的自由沉降速度
ut
4d p (p )d p g 3CD
阻力系数,CD=f (Rep )
滞流区: Rep≤2
过渡区: 2<Rep<103 湍流区: 103 <Rep<2×103
ut

1 18

环境工程原理复习资料

环境工程原理复习资料

环境工程原理复习资料环境工程原理是环境科学与工程中的重要部分,是环境保护工程师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环境工程原理主要包括水污染、空气污染、噪声污染、固体废弃物处理和环境监测等方面。

本文将就环境工程原理的复习资料进行探讨。

一、环境工程原理的基本概念环境工程原理是一门综合性学科,涉及多个学科领域。

其主要任务是研究环境保护的技术、方法和策略,以达到保护人类环境和生态系统的目的。

环境工程原理的理论基础包括物理学、化学、生物学、数学、计算机科学等方面。

在实践过程中,环境工程原理结合了机械工程、建筑工程、材料工程、电气工程等多个领域的技术手段。

二、环境工程原理的复习方法环境工程原理的学习和掌握需要付出较高的学习成本,需要深入理解各种理论知识和技术手段。

考虑到环境工程原理相关知识点繁多,我们需要采取科学有效的复习方法来提高学习效率。

具体的方法如下:1. 构建知识结构体系环境工程原理的相关知识点十分复杂,因此在学习的过程中需要按照思维导图的方法逐步梳理知识结构体系,以便将具体知识点融会贯通。

比如,在学习水污染处理时,先了解废水的来源、组成、性质等基本概念,接着朝着处理方法、处理设备、处理技术等方面学习,并将各种技术的原理、工作原理、应用场景等内容整合为一个完整的体系。

2. 练习解决实际问题环境工程原理不仅需要理论知识,更需要实践经验。

因此建议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问题解决中,并在操作的过程中学习和巩固相关知识。

可以寻找一些相关实际问题,如水污染处理药剂的制定、设备故障维护等,通过分析问题并融合所学知识解决它们,提高教学质量和学习效果。

3. 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在学习环境工程原理中,应该多途径、综合性地进行学习。

其中包括课堂讲解、实验课、考试、群体讨论、论文阅读等。

4. 复习考试题库环境工程原理所面对的考试难度较大,因此复习的考试题库一定不能忽视。

复习考试题库除了加强对所学知识点的掌握外,还能够有效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能力。

环境工程原理复习

环境工程原理复习

环境工程原理复习第一章:绪论1. 水的化学处理法:中和法(酸碱反应)、化学沉淀法(沉淀反应、固液分离)、氧化法(氧化反应)、还原法(还原反应)、电解法(电解反应)、超临界分解法(热分解、氧化还原反应、游离基反应等)、气提法,吹脱法,萃取(污染物在不同相之间的分配)、吸附法(界面吸附)、离子交换法(离子交换)、电渗析法(离子迁移)、混凝法(电中和、吸附架桥作用)2. 废物资源化技术:焚烧(燃烧反应)、堆肥,沼气发酵(生物降解)、离子交换(离子交换)、溶剂萃取(萃取)、电解(电化学反应)、沉淀(沉淀)、蒸发浓缩(挥发)、湿式氧化、重力分选、离心分离、热解、微波热处理、破碎分选、气化发电、厌氧生物处理。

3 如何快速高效去除污染物:首先对隔离、分选、转化的方式进行优选组合,再对装置进行优化设计和对操作方式和操作条件进行优化,最后对介质的混合状态、流体流态进行优化和对物质能量的迁移和反应速率进行强化,从而达到污染物高效去除的目的。

5. 环境净化与污染控制技术原理:四大原理:隔离、分离、转化、稀释污染物处理工程的核心是利用隔离、分离、转化等技术原理,通过工程手段实现污染物的高效,快速去除。

第二章:质量衡算和能量衡算:1. 质量衡算:(稳态系统)质量衡算的三要素,步骤计算P26三要素:划定衡算系统、确定衡算对象、确定衡算基准。

第三章:流体流动1.伯努利方程的作用:判定流动方向;选择流动机械;确定进出口断面的能量差。

2. 流体阻力损失的产生原因及影响因素:阻力损失起因于黏性流体的内摩擦力造成的摩擦阻力和物体前后压差引起的形体阻力。

流体阻力损失的影响因素:流体的流动形态、流体的性质、流体流过的距离、物体表面的粗糙度、物体的形状。

第四章:热量传递1. 热量传递主要有三种方式:热传导、对流传热和热辐射热传导又称热,使指通过物质的分子、原子和电子的振动、位移和相互碰撞发生的热量传递过程。

对流传热指流体中质点发生相对位移而引起的热量传递过程,通常也指流体与固体壁面之间的热传递过程。

《环境工程原理》复习资料整理总结

《环境工程原理》复习资料整理总结

《环境工程原理》复习资料整理总结名词解释与填空题1.稳态反应:系统内衡算物质积累速率为02.离心沉降:利用混合物各组分质量不同,依靠离心力大小不同来实现颗粒物从混合物沉降分离3.静压能:要通过某截面的流体只有带着与所需功相当的能量时才能进入系统。

流体所具有的这种能量称为静压能或流动功。

4.层流低层:靠近壁面的薄层流体5.质量流量:单位时间内流过流动截面的流体质量6.在圆管中,雷诺数(Re<2000)为层流,(Re>4000)为湍流,(2000<Re<4000)有时层流,有时湍流。

7.重力去除时除尘效率,随着沉降时,常数的增加而(增加)(成正比)8.流量恒定时,增大管径,流速(降低)(u=qv/A)9.当吸收质在液相中的溶解度很小时,吸收靠液膜控制10.液膜:能将两种液体分隔开的液体,气膜:双膜理论:1.相互接触的气、液两相流体间存在着稳定的相界面,界面两侧分别有一层虚拟的气膜和液膜。

溶质分子以稳态的分子扩散连续通过这两层膜2.在相界面处,气、液两相在瞬间即可达到平衡,界面上没有传质阻力,溶质在界面上两相的组成存在平衡关系。

3.在层膜以外,气、液两相流体都充分湍流,不存在浓度梯度,组成均一,没有传质阻力。

传质阻力分析:总传质速率方程表明,传质速率与传质推动力成正比,与传质阻力成反比。

因此,对吸收操作来说,增加溶质的气相分压或者减少液相浓度,都可以增加传质推动力,从而提高传质速率。

当传质推动力一定时,则需要减少传质阻力来提高传质速率,因此有必要对传质阻力进行分析。

传质总阻力包括气膜阻力和液膜阻力两部分。

11.P35812.流体流动时,摩擦阻力与形体阻力产生的原因:摩擦阻力是指当流体沿固体流动时,在壁面附近形成速度分布,使得流体内部存在内摩擦力;内摩擦力做工而不断消耗流体的机械能,消耗的这部分机械能转化为热能,从而导致流体能量的损失。

形体阻力:流动阻力是指在运动过程中,边界物质施加于流体流动方向相反的一种作用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章、质量传递1、传热过程主要有两种:强化传热、削弱传热2、热传递主要有三种方式:热传导、对流传热、辐射传热3、热传导:通过分子、原子和电子的振动、位移和相互碰撞发生的热量传递过程4、对流传热:流体中质点发生相对位移而引起的热量传递过程(流体与固体壁面之间的热传递过程)5、自然对流传热:流体内部温度的不均匀分布形成密度差,在浮力的作用下流体发生对流而产生的传热过程。

6、强制对流传热:由于水泵、风机或其他外力引起流体流动而产生的传热过程。

7、辐射传热的过程:物体将热能变为辐射能,以电磁波的形式在空中传播,当遇到另一个物体时,又被物体全部或者部分吸收而变成热能。

(不需要任何介质作媒体,可以在真空中传播)8、导热系数:反映温度变化在物体中传播的能力。

9、气体的导热系数随温度的升高而增高,在气体中氢气的导热系数最高。

10、液体的导热系数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水和甘油除外)11、晶体的导热系数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非晶体相反)12、多孔性固体的导热系数与孔隙率、孔隙微观尺寸以及其中所含流体的性质有关,干燥的多孔性固体导热性很差,通常作为隔热材料,但材料受潮后,由于水比空气的导热系数大得多,其隔热性能将大幅度下降,因此,露天保温管道必须注意防潮。

14、对流传热与热传导的区别:对流传热存在流体质点的相对位移,而质点的位移将是对流传热速率加快。

15、影响对流传热的因素:物理特征、几何特征、流动特征16、湍流边界层内,存在层流底层、缓冲层和湍流中心三个区域,流体处于不同的流动状态。

17、传热边界层:壁面附近因传热而使流体温度发生变化的区域(存在温度梯度的区域)18、传热过程的阻力主要取决于传热边界层的厚度19、普兰德数:分子动量传递能力和分子热量传递能力的比值20、对流传热系数大小取决于流体物性、壁面情况、流动原因、流动状况、流体是否相变等21、对流传热微分方程式可以看出,温度梯度越大,对流传热系数越大22、求解湍流传热的对流传热系数有两个途径:量纲分析法并结合实验、应用动量传递与热量传递的类似性建立对流传热系数与范宁摩擦因子之间的定量关系23、自然对流:在固体壁面与静止流体之间,由于流体内部存在温差而造成密度差,是流体在升浮力作用下流动。

24、大空间自然对流传热:固体壁面周围的自然对流不受空间限制或干扰的自然对流传热25、影响冷凝传热的因素:1流体的物性(冷凝液的密度越大,黏度越小,则液膜的厚度越小,冷凝传热系数越大,导热系数增加也有利于传热)2冷凝液膜两侧的温差3蒸气流速和流向4不凝性气体27、间壁传热的计算(特别重要)28、气侧热阻远大于水侧热阻,因此增加气侧对流传热系数,所引起的总传热系数的提高远大于增加水侧的对流传热系数29、热辐射:物体由于热的原因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外发射能量的过程30、若A=1,表面上的辐射能全部被物体吸收,称绝对黑体,具有最大吸收能力、最大辐射能力若R=1,表面上的辐射全部被反射出去,此时,若入射角等于反射角,称镜体,若反射情况为漫反射,称绝对白体若D=1,表面上的辐射能全部穿透过去,称绝对透明体或者透热体31、物体的吸收率、反射率和穿透率的大小决定于物体的性质、表面状况、温度和投射辐射的波长。

32、气体辐射特点:1不同的气体辐射能力和吸收能力差别很大2、气体的辐射和吸收对波长具有选择性3、气体发射和吸收辐射能发生在整个气体体积内部33、强化换热器传热过程的途径:1增大传热面积(采用小直径管、异形表面、加装翅片等)2增大平均温差3提到传热系数(提高流体速度、增强流体的扰动、在流体中加固体颗粒、在气流中喷入固体颗粒、采用短管换热器、防止结垢和及时清除污垢)第五章、质量传递1、在一个含有两种或者两种以上组分的体系中,若某种组分的浓度分布不均匀,就会发生该组分由浓度高的区域向浓度低的区域转移,即发生物质传递现象,这种现象称为质量传质过程,简称传质过程。

2、引起质量传递的推动力主要是浓度差、温度差(热扩散)、压力差(压力扩散)以及电场或者磁场的场强差(强制扩散)等。

3、吸收:气体混合物中各组分在同一溶剂中的溶解度不同,使气体与溶剂充分接触,其中易溶的组分溶于溶剂进入液相,而与非溶解的气体组分分离。

4、解吸:将被吸收的气体组分从吸收剂中脱出的过程5、当利用空气作为解吸剂时,称吹脱,利用蒸气为解吸剂称为汽提6、萃取:利用液体混合物中各组分在不同溶剂中溶解度的差异分离液体混合物的方法。

7、吸附:当某种固体与气体或液体混合物接触时,气体或液体中的某一或某些组分能以扩散的方式从气相或液相进入固相,称吸附。

8、离子交换:依靠阴、阳离子交换树脂中的可交换离子与水中带同种电荷的阴、阳离子进行交换,从而使离子从水中除去9、膜分离:天然或人工合成的高分子薄膜为分离介质,当膜的两侧存在某种推动力时,混合物中的某一组分或某些组分可选择性地透过膜,从而与混合物中的其他组分分离。

10、膜分离技术包括反渗透、电渗析、超滤、纳滤11、传质机理包括:分子扩散(由分子的微观运动引起的物质扩散)和涡流扩散(使流体介质处于运动状态,当流体处于湍流状态时,在垂直于主流方向上,除了分子扩散外,更重要的是由流体质点强烈掺混所导致的物质扩散)12、分子扩散的规律可用费克定律描述(扩散通量与浓度梯度成正比,负号表示组分A向浓度减小的方向传递)13、分子扩散系数:扩散物质在单位浓度梯度下的扩散速率,表征物质的分子扩散能力,扩散系数大,则表示分子扩散快14、低密度气体、液体和固体的扩散系数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随压力的增加而减少15、分子传质发生在静止的流体、层流流动的流体以及某些固体传质过程16、静止流体中的质量传递有两种典型情况:单向扩散(只有从气相向液相传递,而没有物质从液相向气相作相反方向的传递)、等分子反向扩散17、N B=0,表示组分B在单向扩散中没有净流动,所以单向扩散也称为停滞介质中的扩散18、组分A通过停滞组分B扩散时,浓度分布曲线为对数型19、对于双组分气体混合物,组分的扩散系数在低压下与浓度无关,在稳态扩散时,气体的扩散系数及总浓度均为常数20、等分子反向扩散:在一些双组分混合体系的传质过程中,当体系总浓度保持均匀不变时,组分A在分子扩散的同时伴有组分B向相反方向的分子扩散,且组分B扩散的量与组分A 相等,这种传质过程为等分子反向扩散21、等分子反向扩散过程中没有流体的总体流动,组分A的物质的量浓度分布为直线22、漂移因子:因总体流动而使组分A传质通量增大的因子23、扩散控制过程:当化学反应的速率大大快于扩散速率时,扩散决定过程24、反应控制过程:当化学反应的速率远远慢于扩散速率时,化学反应决定过程25、对流传质(对流扩散):运动着的流体与相界面之间发生的传质过程26、湍流边界层包括:层流底层、湍流核心区、过渡区27、传质边界层:具有浓度梯度的流体层28、施密特数是分子动量传递能力和分子扩散能力的比值29、对流传质系数体现了对流传质能力的大小,与流体的物理性质、界面的几何形状以及流体的流动状况等因素有关第六章、沉降1、沉降基本机理:含有颗粒物的流体(水或气体)置于某种力场(重力场、离心力场、电场或者惯性场)中,使颗粒物与连续相的流体之间发生相对运动,沉降到器壁、器底或其他沉积表面,从而实现颗粒物与流体的分析2、重力沉降和惯性沉降:利用待分离的颗粒与流体之间存在密度差,在重力或离心力的作用下使颗粒和流体之间发生相对运动3、电沉降:将颗粒置于电场中使之带电,并在电场力的作用下使带电颗粒在流体中产生相对运动4、惯性沉降:颗粒物与流体一起运动,由于在流体中存在某种障碍物的作用,流体产生绕流,而颗粒物由于惯性偏离流体5、扩散沉降:微小粒子布朗运动过程中碰撞在某种障碍物上,从而与流体分离6、颗粒的比表面积:单位体积颗粒所具有的表面积7、层流区:Re p <2,斯托克斯公式(小计算)8、紊流区:103 <Re p< 2*105 (小计算)9、沉降速度的计算:1试差法2摩擦数群法3无量纲判据K11、旋风分离器用于气体非均相混合物分离的设备,旋流分离器用于液体非均相混合物分离12、与重力沉降速度相比,离心沉降速度可以提高的倍数取决于离心加速度与重力加速度的比值,离心分离因数是离心分离设备的重要性能标志13、旋风分离器主要用于除气体中粒径在5um以上的粉尘14、旋风分离器能完全去除的最小颗粒粒径(临界直径)是旋风分离效率高低的重要标志,临界直径越小,分离效果越高15、总效率来表示旋风分离器的分离效果16、d50是粒级效率为50%时的颗粒直径,称为分割粒径17、与旋风分离器比较,旋流分离器的特点是:1形状细长,直径小,圆锥部分长,有利于颗粒的分离2中心经常有一个处于负压的气柱,有利于提高分离效果18、离心沉降机主要用于悬浮液的固液分离19、电沉降:荷电颗粒所受的作用力主要是静电力、流体阻力20、惯性沉降:利用这种由惯性力引起的颗粒与流线的片里,使颗粒在障碍物上沉降的过程第七章、过滤1、过滤过程:混合物中的流体在推动力的作用下通过过滤介质时,流体中的固体颗粒被截留,而流体通过过滤介质,从而实现流体与颗粒物的分离2、表面过滤:采用过滤介质的孔一般比待过滤流体中的固体颗粒的粒径小。

过滤时这些固体颗粒被过滤介质截留,并在其表面逐渐积累成滤饼,此时沉积的滤饼也起过滤作用,通常发生在过滤流体中颗粒物浓度较高或过滤速度较慢、滤饼层容易形成的情况下3、深层过滤:通常发生在固体颗粒为过滤介质的过滤操作中,由固体颗粒堆积而成的过滤介质层通常都较厚,过滤通道长而曲折,过滤介质层的空隙大于待过滤流体中的颗粒物的粒径4、过滤基本方程(恒压、恒速重要计算)5、K(过滤常数)反映了悬浊液的过滤特性,与悬浮液浓度、滤液黏度以及滤饼层的颗粒性质和可压缩性有关,其值需要通过实验测定6、对于指定悬浮液的恒压过滤,K为常数,恒速过滤是指在过滤过程中过滤速度保持不变,滤液量与过滤时间成正比,在恒速过滤过程中,过滤压差随时间而变化,所以恒速过程方程中的过滤常数K也随时间t变化7、过滤常数K和q e的测定:这些常数不仅与过滤悬浮液的浓度和性质有关,而且过滤条件有关,因此一般需要由实验确定,恒压过滤积分方程改写为,在恒压过滤条件下,t/q与q之间具有线性关系,其直线的斜率为1/K,截距为2q e/K,因此只要在实验中测的不同过滤时间t内的单位过滤面积的滤液量,即可根据上式求得过滤常数K与q e8、压缩指数s:根据K与P之间的关系式,两边取对数,得可见,与之间为线性关系,因此,在不同压差下进行恒压实验,求出不同压差下的K,再根据上式,即可求出滤饼层的压缩指数s9、洗涤过程确定的主要参数是洗涤速度和洗涤时间10、洗涤速度:单位时间通过单位洗涤面积的洗涤量11、间歇式过滤机的每一个循环包括三个过程:过滤、洗涤、拆装、卸渣、清理等辅助工作12、深层过滤:利用过滤介质间的间隙进行的过滤的过程,固体颗粒为过滤介质(石英砂、无烟煤)13、筛过物:尺寸小于筛孔的颗粒通过筛下落筛留物:尺寸大于筛孔的颗粒则留在筛上14、孔隙率的大小反应了床层中颗粒的疏密程度及其对流体的阻滞程度15、流体通过颗粒床层的速度与两个方面的原因密切相关:1促使流体流动的推动力2阻碍流体流动的因素16、深层过滤过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行为:迁移行为(流体中的悬浮颗粒运动到滤料层空隙表面的行为)附着行为脱落行为(当颗粒与滤料表面的结合力较弱时,附着在滤料上的颗粒物有可能从滤料表面脱落下来)17、影响附着颗粒脱落的主要因素有流体对附着颗粒的剪切作用和运动颗粒对附着颗粒的碰撞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