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试卷课外语段阅读题701
高二语文试卷课外语段阅读题708

课外语段阅读题
阅读《相鼠》,回答问题。
相鼠
相鼠有皮,人则无仪。
人而有仪,不死何为?
相鼠有齿,人而无止。
人而无止,不死何俟?
相鼠有体,人而无礼。
人而无礼,胡不遄死?
1.这首诗的题旨是()
A.诅咒统治阶级,说他们连老鼠都不如。
B.讽刺统治阶级荒淫无耻。
C.斥责统治阶级,说他们没有合于礼仪的外表和举止,简直不是人。
D.诅咒万恶的统治阶级,让他们早死。
2.这首诗运用的修辞手法是()
A.比喻、顶真、反问 B.拟人、夸张
C.比喻、拟人 D.顶真、反问
参考答案:
1.C(A、D概括太笼统,B由“止”易误解为“耻”致谬。
)
2.D(“鼠”在诗中是与人比较,而不是以“鼠”喻人,与《硕鼠》中的鼠喻人不同,夸张、拟人更无从谈起。
本诗采用重章叠句的手法,与修辞上的排比也不同。
)。
{高中试卷}高二语文试卷课外语段阅读题2

20XX年高中测试
高
中
试
题
试
卷
科目:
年级:
考点:
监考老师:
日期:
课外语段阅读题
阅读李白的《塞下曲》,完成下列问题。
塞下曲
李白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①。
[注]①楼兰,在唐诗中指骚扰内地的敌首。
1.对这首诗语句的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A.“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两句交代了时间、地点和节令特征。
通过对严寒景物的描写,反映了边塞生活的艰苦。
B.“笛中闻折柳”一句通过笛声,表达了戍边战士对家乡亲人的怀念。
古人送别常折柳相赠,以表示留念之情。
C.“晓战随金鼓”是说清晨战士们随着战鼓冲锋陷阵。
D.“宵眠抱玉鞍”是说战士们即使是晚上睡眠,也紧抱着马鞍,随时准备出征。
反映了戍边战士们时刻处于戒备状态。
2.关于这首诗歌,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A.“春色未曾看”是说五月的天山还没有春天的气息,既照应了一、二句的“雪”、“寒”二字,又照应了第三句的“折柳”,说明战士未见春景,也有思乡之情。
B.“晓战随金鼓”两句运用侧面描写,反映了楼兰侵略者的嚣张气焰和战士们的杀敌气概。
C.这首诗不露痕迹地化用典故,借用戍边战士的身份,抒发了诗人自己的真情实感。
D.这首诗的主题是积极的:戍边战士尽管在艰苦的环境中也思念故乡和亲人,但却能深明大义,为国效命,表现了一种可歌可泣的爱国情怀。
参考答案:
1. C 2.B。
高二语文阅读练习题及答案

高二语文阅读练习题及答案高二语文阅读练习题及答案高二语文阅读练习题及答案高二语文阅读练习题:落叶王蒙人说自己的作品是结成的果实,我却觉得,我的作品像一片片落叶,一年年落叶,一阵阵落叶。
(一) 春天,叶芽萌发,渴望生长,汲取养分,迎接阳光。
夏天,日趋丰富,摇曳自语,纷披叠翠,自在茁壮。
而小树成为大树、老树就靠了这些树叶而呼吸,而做梦,而伸展自己的向往。
(二) 等到秋天,一片树叶又有一片树叶犹豫不决地与树干商量:我完成了么我可以走了吗我渴望乘风飞去,海阔天空,被心爱的知音拿去珍藏。
我又怕我们去了,使母亲树干凄凉。
(三) 树干说:去吧,去吧。
我已经尽到了我的力量。
你们是无法挽留的呵,纵然与你们告别使我神伤。
你们应该去接受命运的试量。
(四) 一片又一片的落叶落下了,它们曾经是树的。
现在也还是树的,却又不是树的了。
(五) 它们是它们自己。
是树的过往的季节,过往的尝试,过往的儿女。
又是大地的新客人,新的星外来客,新的友人。
(六) 它们也许因陌生而受疑惑的冷眼,它们也许因平凡而受不经意的遗忘,它们也许会引起清洁工的烦腻而被一柄大扫帚通通地扫到大道旁,它们也许被认为枯干而被一根火柴点燃发出短暂的烟和光;它们也许被认为美丽而藏在情人的心上,它们也许被一阵大风吹入异乡而受到意外的欣赏;它们也许进了科学家的实验室,做成切片,浸入药液,再放到显微镜下观察分析……(七) 太多的树叶会不会成为自己的负担呢太多的树叶会不会使树干弯腰低头,不好意思,黯然神伤太多的树叶会不会使树大发奇想:我为什么要长这么多的树叶呢它们过分地消耗了我的精力和思想。
如果在我这棵树上长出的不是平凡的树叶而是外汇、奶油或者甲鱼,是不是能够派更多的用场。
(八)树不会愿意处在自己落下的树叶包围之中,树不会愿意再看自己早年落下的树叶。
树又不能忘怀它们,不能不怀着长出新的树叶的小小愿望。
(九) 1988 年秋10月在苏州,我问陆文夫兄:“当你看自己的旧作的时候,你有什么感想可像我一样惆怅”(十) 他回答说:“我根本不敢看哟……”(十一) 落叶沙沙,撩人愁肠。
高二语文第二学期语文测试卷阅读题及答案

高二语文第二学期语文测试卷阅读题及答案第Ⅰ卷(阅读题,共70分)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文,完成1—3题论《红楼梦》诗词的女性意识莫砺锋有些西方现代女性主义批评家认为,男性作家是不能为女性而写作的。
例如法国的埃莱娜·西苏声称:“妇女必须写妇女,男人则写男人。
”法国的露丝·依利格瑞则为上述主张指出了原因:“我永远代替不了一个男人,男人也永远代替不了我。
”我们不应该从抽象的观念出发去演绎这些命题,而应以文学史实为对象来检验它们。
曹雪芹在《红楼梦》中为女性人物所代拟的那些诗词作品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如果只考虑完整的诗、词、曲而不计断句的话,《红楼梦》中写过作品的女性人物共有贾元春、迎春、探春、惜春、李纨、薛宝钗、林黛玉、史湘云、薛宝琴、邢岫烟、李纹、香菱等十余人。
应该指出,这些人物的作品并不都具有女性特征。
如李纨和贾探春,一个是恪守三从四德的寡妇,另一个则是有补天之志的闺秀,当她们奉元春之命题咏大观园景物时,所成之诗却是平常的颂圣之辞,试看李纨的《万象争辉》和探春的《文采风流》,一曰“精妙一时言不尽,果然万物有光辉”,一曰“名园一自邀游赏,未许凡人到此来”,辞意俱俗,毫无个性。
无怪乎在脂本《红楼梦》中,这两首诗的所属是与程乙本互相颠倒的。
作品与作者的关系可以任意置换,充分说明它们是缺乏艺术个性的,更何论什么女性意识?林黛玉无疑是曹雪芹最为钟爱的一个人物。
从“灵河岸上”到“凤尾森森”的潇湘馆,黛玉始终生活在诗的意境中。
黛玉的诗词不仅是我们籍以窥见这个人物心底波澜的最佳窗口,也是我们分析《红楼梦》中的“男子闺音”的最佳文本。
因为黛玉无疑是《红楼梦》中最有资格质疑男性话语权力的女性。
林黛玉初露才华是在贾元春归省时。
当众姐妹奉元春之命题诗题匾时,黛玉本想“大展奇才,将众人压倒,不想元妃只命一匾一咏,便不好违谕多做,只胡乱做了一首五言律应命便罢了。
”论者或批评黛玉的“这首《世外仙源》非但毫无‘世外仙味’可言,相反它倒是相当鄙陋和庸俗的。
高二语文课外阅读专项训练试题

高二语文课外阅读专项训练试题【高二语文课外阅读专项训练试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新诗的“变”与“常”吕进新诗是中国诗歌的现代形态。
几千年的中国古典诗歌到了现代发生了巨变,所以“变”是新诗的根本。
对新诗的“新”的误读,造成了新诗百年发展道路的曲折,造成了在新文学中充当先锋和旗帜的新诗至今还处在现代文学的边缘,还在大多数国人的艺术鉴赏视野之外。
在一些论者那里,新诗好像是一种没有根基、不拘形式、随意涂鸦、自由放任的艺术。
其实,“变”中还有一个“常”的问题。
“变”就是“常”,而且是一种永恒的“常”。
中国新诗的旺盛程度取决于它对新的时代精神和审美精神的适应程度,新诗的“变”又和中国诗歌的“常”联系在一起。
诗既然是诗,就有它的一些“常态”的美学元素。
无论怎么变,这些“常”总是存在的,它是新诗之为诗的资格证书。
重新认领这些“常”,是当下新诗振衰起弊的前提。
中国诗歌的“常”来源于又外在于古典诗歌,活跃于又隐形于现代诗歌当中。
也就是说,“常”不是诗体,不是古典诗歌本身,“常”是诗歌精神,是审美精神。
在诗歌精神上,中国诗歌从来崇尚家国为上。
气不行御的李白,沉郁顿挫的杜甫,虽然他们的艺术特性相距甚远,但是他们的诗词总是以家国为本位的。
他们对个人命运的咏叹和怜悯,常常是和对家国的兴衰的关注联系在一起的。
“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是古诗发展的一个规律。
在创作过程中,诗人必定寻求审美静观,他走出世界以观照世界,走出人生以观照人生。
没有“走出”,没有审美距离,就没有诗美体验,也就没有诗。
但这是创作状态。
玩世玩诗、个人哀愁之作在中国不被看重,中国诗歌的评价标准从来讲究“有第一等襟抱,才有第一等真诗”,以匡时济世、怜悯草根的诗人为大手笔。
这是中国诗歌的一种“常”。
新诗可以不都写现代格律诗。
但是,中国古典诗歌是格律诗传统,而格律诗的要义就是诗对形式和音乐性的寻求。
留意听觉,留意吟诵,因而留意格律,这是中国古诗的“常”。
高二语文考试阅读题精选

高二语文考试阅读题精选高二语文考试阅读题精选:(一)实用类文本阅读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 小题。
托尔斯泰传[法]罗曼罗兰①在法兰西,多少人认为托尔斯泰不只是一个受人爱戴的艺术家,更是一个朋友,最好的朋友,是全部欧罗巴艺术中唯一的真正的友人。
既然我亦是其中的一员,我愿对这神圣的回忆,表示我的感激与敬爱。
②我懂得,托尔斯泰在我的精神永不会磨灭。
1886年,俄罗斯艺术的美妙的花朵终于在法兰西土地上出现了。
托尔斯泰的译本在所有书店中同时发售,而且是争先恐后般的速度与狂热。
1885至1887年间,巴黎印行了《战争与和平》等很多作品。
在几个月中,几星期中,我们发现了含有整个的伟大的人生的作品,反映着一个民族,一个簇新的世界的作品。
③那时我初入高师。
我和我的同伴们,在意见上是极不相同的。
在我们的小团体中,有讥讽的现实主义思想者,如哲学家乔治杜马,有热烈地追怀意大利文艺复兴的诗人,如舒亚莱,有古典传统的忠实信徒,有司汤达派与华格耐派,有无神论与神秘主义者,掀起多少辩论,发生多少龃龉;但在几个月之中,爱慕托尔斯泰的情操使我们完全一致了。
各人以各不相同的理由爱他:因为各人在其中找到自己;而对于我们全体又是人生的一个启示,是开向广大宇宙的一扇门。
在我们周围,在我们的家庭中,在我们的外省,从欧罗巴边陲传来的巨声,唤起同样的同情,有时是意想不到的。
有一次,在我故乡尼佛纳,我听见一个素来不注意艺术、对于什么也不关心的中产者,居然非常激动地谈着《伊凡伊列区之死》。
④我们的著名批评家曾有一种论见,说托尔斯泰思想中的精华都是汲取于我们温暖的浪漫派作家乔治桑和维克多雨果。
不必说乔治桑对于托尔斯泰没有影响,托尔斯泰是决不能忍受乔治桑的思想的,也不必否认卢梭与司汤达对于托尔斯泰的实在的影响,总之把他的伟大与魅力认为是由于他的思想而加以怀疑,是不应当的。
他的力量并不在于思想本身,而是在于他所给予思想的表情,在于个人的素养,在于艺术家的特征,在于他的生命的气息。
{高中试卷}高二语文试卷语段阅读3

20XX年高中测试高中试题试卷科目:年级:考点:监考老师:日期:语段阅读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一)夫水,智者乐也。
今是溪独见辱于愚,何哉?盖其流甚下,不可以溉灌。
又峻急多坻石,大舟不可入也。
幽邃浅狭,蚊龙不屑,不能兴云雨,无以利世,而适类于予,然则虽辱而愚之,可也。
宁武子“邦无道则愚”,智而为愚者也;颜子“终日不违如愚”,睿而为愚者也。
皆不得为真愚。
今予遭有道而违于理,悖于事,故凡为愚者,莫我若也。
夫然,则天下莫能争是溪,予得专而名焉。
溪虽莫利于世,而善鉴万类,清莹秀澈,锵鸣金石,能使愚者喜笑眷慕,乐而不能去也。
予虽不合于俗,亦颇以文墨自慰,漱涤万物,牢笼百态,而无所避之。
以愚辞歌愚溪,则茫然而不违,昏然而同归。
超鸿蒙,混希夷,寂寥而莫我知也。
于是作《八愚诗》,纪于溪石上。
1.给加点字注音睿.智()幽邃.浅狭()锵.鸣金石()悖.于事()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1)智者乐.也()(2)善鉴万类...()()3.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1)今予遭有道而违于理,悖于事,故凡为愚者,莫我若也。
(2)而适类于予,然则虽辱而愚之,可也。
4.对后两段文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自言“无以利世”,又引宁武子、颜子作陪,一味责己之愚,可见其察己之诚,反省之深。
B.最后一段由溪虽“无利于世”却自有清溪本色转入“余虽不合于俗,亦颇以文墨自慰”。
继而写到作者创作八愚诗时,精神意趣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的境界。
C.文章以“愚”字贯彻始终。
时写愚溪,时写“愚”人;写愚溪之景,抒“愚”人之情。
文中愚溪的形象正是作者的化身。
D.作者把牢骚不平隐含在写景叙事之中,辞语用意虽十分怨愤,不隐锋芒,但却并没有显露一点痕迹。
(二)胡质之子威,字伯虎。
少有志向,厉操清白。
质之为荆州也,威自京都省.之。
家贫,无车马童仆,威自驱驴单行,拜见父。
停厩中十余日,告归。
临辞,质赐绢一匹,为道路粮。
威跪曰:“大人清白,不审.于何得此绢。
”质曰:“是吾俸禄之余,故以为汝粮耳。
高二语文试卷课外语段阅读题502

课外语段阅读题阅读下面文言文,做1~5题。
胡长孺字汲中,婺州永康人。
至元二十五年,诏下求贤,有司强起之,至京师,待诏集贤院。
即而召见内殿,拜集贤修撰,与宰相议不合,改教授杨州。
元贞元年,移建昌,适录事阙官,檄长孺摄之。
程文海方贵显,其家气焰熏灼,即违法,人不敢呵问,其树外门,侵官道,长孺亟命撤之。
至大元年,转台州路宁海县主簿,阶将仕佐郎。
大德丁未,浙东大侵,戊甲,复无麦,民相枕死。
宣慰同知脱欢察议行赈荒之令,敛富人钱一百五十万给之。
至县,以余钱二十五万属长孺藏去,乃行旁州。
长孺察其有干没意,悉散于民。
阅月再至,索其钱,长孺抱成案进曰:“钱在是矣。
”脱欢察虽怒,不敢问。
县有铜岩,恶少年狙伺其间,恒出钞道,为过客患,官不能禁。
长孺伪衣商人服,今苍头负货以从,阴戒驺(zōu)卒十人蹑其后,长孺至,岩中人突出要之,长孺方逊辞以谢,驺卒俄集,皆成禽。
俾尽逮其党置于法,夜行无虞。
永嘉民有弟质珠步摇于兄者,赎焉,兄妻爱之,绐(哄骗)以亡于盗,屡讼不获直,往告长孺。
长孺曰:“尔非吾民也。
”叱之去。
未几,治盗,长孺嗾盗诬兄受步摇为赃,逮兄走官,力辩数弗置,长孺嗾曰:“尔家信有是,何谓诬!”兄仓皇曰:“有固有之,乃弟所质者”。
趣持至验之,呼其弟示曰:“得非尔家物乎?”弟曰:“然。
”遂归焉。
其行事多类此。
(长孺)为辞章有精魄,金舂玉撞,壹发其和平之音,海内来求者,如购拱璧,碑版焜煌,照耀四裔,苟非其人,虽一金一字,毅然不与。
乡闱取士,屡司文衡,贵实贱华,文风为之一变。
(选自《元史·儒学二》)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俾.尽逮其党置于法俾:使B.贵.实贱华,文风为之一变贵:贵重C.适录事阙官,檄长孺摄.之摄:代理、兼理D.长孺亟.命撤之亟:屡次2.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长孺察其有干没..意干没:侵吞公家或他人财物B.阅月..再至,索其钱阅月:过了一月C.浙东大侵..大侵:被全部侵占D.令苍头..负货以从苍头:仆人3.下列各句在文中的意思,不正确的一项是()A.尔家信有是,何谓诬(你家的确有这个东西,怎么是诬告)B.乡闱取士,屡司文衡(乡试中选拔人才时,他多次主持评卷工作)C.宣慰同知脱欢察议行赈荒之令(宣慰的地方官脱欢察提议实行赈荒的命令)D.岩中人突出要之,长孺方逊辞以谢(岩中有人突然出来要和他同道,长孺正婉言谢绝)4.下列选项全部表现长孺光明宏伟、秉公执法的一项是()①与宰相议不合,改教授扬州②俾尽逮其党置于法③长孺察其有干没意,悉散于民④逮兄赴官,力辩数弗置⑤长孺亟命撤之⑥苟非其人,虽一金一字,毅然不与A.①②③B.④⑤⑥C.③⑤⑥D.③④⑤5.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长孺调任建昌录事的地方官时,他秉公执法,亟命权贵程文海砍掉侵占官道的门外大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外语段阅读题
阅读李白的《塞下曲》,完成下列问题。
塞下曲
李白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①。
[注]①楼兰,在唐诗中指骚扰内地的敌首。
1.对这首诗语句的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A.“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两句交代了时间、地点和节令特征。
通过对严寒景物的描写,反映了边塞生活的艰苦。
B.“笛中闻折柳”一句通过笛声,表达了戍边战士对家乡亲人的怀念。
古人送别常折柳相赠,以表示留念之情。
C.“晓战随金鼓”是说清晨战士们随着战鼓冲锋陷阵。
D.“宵眠抱玉鞍”是说战士们即使是晚上睡眠,也紧抱着马鞍,随时准备出征。
反映了戍边战士们时刻处于戒备状态。
2.关于这首诗歌,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A.“春色未曾看”是说五月的天山还没有春天的气息,既照应了一、二句的“雪”、“寒”二字,又照应了第三句的“折柳”,说明战士未见春景,也有思乡之情。
B.“晓战随金鼓”两句运用侧面描写,反映了楼兰侵略者的嚣张气焰和战士们的杀敌气概。
C.这首诗不露痕迹地化用典故,借用戍边战士的身份,抒发了诗人自己的真情实感。
D.这首诗的主题是积极的:戍边战士尽管在艰苦的环境中也思念故乡和亲人,但却能深明大义,为国效命,表现了一种可歌可泣的爱国情怀。
参考答案:
1. C 2.B。